(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汉魏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迁徒与异动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汉民族由中原向四方 辐散;另一方面,周边少数民族则向j - 原内聚。不似于南方民族北上,北方胡族南 下申原,必须跨越本质上珠异的两种生态与经济丈化类型,即从相对寒冷的游牧、 狩猎丈化区跨入比较温暖、湿润的稻作、麦作文化区;在生境置换的影响下,其亲 族制度也发生着调适性变迁,即从氏族制度逐步发展为汉民族习见的家族制度。尽 管这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其j - 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与剧烈的冲突,但从内迁胡姓家族 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以及胡汉文化心态看,胡汉家族制度最终无疑趋于认同与一 体。f 胡姓家族制度变迁及其结果具象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民族互动与融合的生动图 案,却又印证了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改造,即武h 征服与文化征服的永恒悖论1 本文尝试将历史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方法相结合,从文化视野嵌入,以家 族制度为观察最,论证四六世纪北方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互进的主题。险文主 体部分共- h 章。第一章主要陈述了胡族内迁运动,梳理了内迁的主要胡姓,并对胡 族内迁后生存环境置换的重要层面进行了剖析。第二章重点论述了胡姓家族制度的 变迁。变迁的过程有二:一是遗存的氏族组织进一步向家族或宗族组织转化;一是 家族文化的新构并取代氏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汉族儒家文化向胡姓家族的渗透。两 个过程前后关联,粘着互进。家族文化的新构体现了组织结构对文化尤其对制度文 化的调适,既内应于胡族政权汉化或封建化的总体取向,又外合于汉族士人的儒化 理想。新构的路径复杂而多样,其中制礼与改俗上下贯通,可谓政治强制之途;母 教女训将汉族家族文化内化为胡姓家族观念与行为方式,堪称亲情濡化之路。第三、 四、五章分别从三种关系进一步阐释了胡姓家族制度变迁及其结果。三种关系分别 是:家族成员之间、嫡族与庶族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宗亲与姻亲关系或婚姻关系; 家族层化与阶层关系。第一种关系属家族内部关系;而二、三种关系则是家族外部 关系。胡姓家族内部关系通过家族结构与文化得以突现,其在家族一般结构、世系 与继统、丧服与墓地、宗庙与祭仪等众多方面呈示了与汉族家族基本一致的特征, 说明胡汉家族内部关系的一体化走向。二、三种关系虽有不同,但与汉族通婚的日 ,k。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t o r a ld i s s e r t a w o n 益频繁,胡姓士族的形成及其士族地位的确立均说明胡汉家族,特别是上层家族的 认同意趣。第六章主要以孝文改制为中心,论证了前后两个阶段胡姓家族制度发展 的不同特点,既是全文的总论,也是家族制度变迁的呼应。总析四六世纪胡姓 家族制度,其表现的基本特点有三。其一,与同时代的日耳曼民族不似,e l 耳曼人 的军事征服加速了被征服者罗马帝国封建化过程;而胡族的军事征服则加速了自身 的封建化过程。文化涵化上,古代欧洲家族受早期基督教的深刻影响;而胡姓家族 则得到儒家文化和宗法精神的塑造。其二,孝文改制前后胡姓家族制度殊异,前期 的二元性与边际性在后期得到进一步改造。其三,文化心理的变化映射出民族区分 到家族认同的基本轨迹。尸 关键词:胡姓家族四一六世纪儒化家族认同 i 。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r i o do f h a n ( 汉)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 三国) ,j i n ( 晋) ,n o r t h e r n a n ds o u t h e r n d y n a 8 n e s ( 南北朝) 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w i t n e s s e so n e o ft h em o s ta c t i v ee t h n i c a lm i g r a t i o n sw i t ht 、v o 1 r e n d 8 : t h em o v e m e n to f t h eh a r ti nc e n t r a lp l a i nt oa l ld i r e c t i o n sa n d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i np e r i p h e r a la r e a s t o c e n t r a lp l a t n f wt h ee t h n i cg r o u p s i nn o r t h e r nc h i n a ( t h eh u 瑚族) m o v i n g s o u t h w a r d ,t h e yh “。佃 a d j u s tt h e m s e l v e sf r o mar e l a t i v e l yc o l d ,n o m a d i c c u l t u r a lr e g i o nt oaw e t t e r , w a r m e r f i e l da g r i c u l t u a 1 r e g i o na l o n gw i t ht h eh u g ec h a n g e so f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s o c i a ls u r r o u n d i n g s ,t h eo r i g i n a lt r i b a l c l a n s y s t e mo ft h eh u e v o l v e sg r a d u a l l y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a t r i a r c h a lf a m i l ys y s t e mo f t h eh a nl nt h e a g o n i z i n gp r o c e s s f u l lo fc o m p l e x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 b i t t e rc o n f l i c t s 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e s t a b l i 8 h m 。n t o ft h en e wp a t r i a r c h a ls o c i e t yd i s p l a y sv i v i d l y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a n dm e r g i n go f t h ee t h n i cg r o u p s , s u b s t a n t i a t e st h ep e n e t r a t i o no fs u p e r i o r c u l t u r et oi n f e r i o rc u l t u r e ,d e c l a r e sa g a i nt h e e t e r n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a r m e dc o n q u e s ta n dc u l t u r a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s i n c et h eh um a k e ss u c c e s s f u lf o r c e s u b j u g a t i o n t ot h eh a n y e te n d s w i t hb e i n ga s s i m i l a t e db yt h eh a n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lc o m b i n i n gt h ea p p r o a c h e so fh i s t o r y , e t h n o l o g y , a n t h r o p o l o g ya n ds o c i o l o g y , m a k e s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f a m i l yi n s t i t u t i o ni nt h eh u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c u l t u r ei ns i xc h a p t e r s ,a i m i n gt oe x p l i c a t et h en a t i o n a lr e a c t i o na n d f u s i o nb e t w e e nh ua n dh a r ti nt h e 4 - 6c e n t u r i e sc h a p t e r1s l a t e st h eh u ss o u t h w a r dm o v e m e n t ,t h e m a i nt r i b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s u r n b i b e s a n dc h a n g e so ns u r v i v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f t e rt h em o v e c h a p t e r2f o c u s e so nt h ef a m i l ys y s t e m s c h a n g i n g o f t h eh u ,f i r s tt h er e m a i n so f f o r m e rt r i b a lc l a ni n s t i t u t i o nt u r n st of a m i l ys y s t e m ,t h e nt h e f a m i l yc u l t u r et a k e st h ep l a c eo f t h e t r i b a lc l a nc u l t u r e ,t h a ti s ,h a r t s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p e n e t r a t e st o t h eh uf a m i l i e s t h e s et w os i d e sa d h e r et oa n ds p u re a c ho t h e ro nt o 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n e w l y c o n s t r u c t e df a m i l yc u l t u r ei nh up e o p l e ,a ne x p r e s s i o n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 sa d j u s t m e n t t oc u l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t o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n o to n l yc o n f o r m st ot h ea s p i r a t i o n so f h u sr e g i m e st o a c c e p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 o rt ob ef e u d a l i z e d ,b u ta l s oc o i n c i d e sw i t ht h eh a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t a s t e si n c o n f u c i a ni d e a l si ti sa tl a s te s t a b l i s h e df i r m l yb ym e a n so ff o r m u l a t i n ge t i q u e t t e ,c a r r y i n g o u t c u s t o mr e f o r m s ,c u l t i v a t i n gf e u d a le t h i c a lc o d e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3 , 4a n d5f u r t h e re x p o u n d st h e 1,-ti,i-,l d r o c e s so fc h a n g eo nh u sf a m i l ys y s t e ma n dt h eo u t c o m e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i g h t s a n d d u t i e so ff a n a i l ym e m b e r sa n dc l a n s m e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c l a n s m e na n da f f i n i t y o rm a t r i m o n y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f a m i l y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s t r a t u m t h ef i r s ta s p e c ti si d e n t i c a lt ot h eh a r to nt h e c o m m o nf a m i l ys t r u c t u r e ,l i n e a g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m o u r n i n ga p p a r e l ,f u n e r a lr i t e s ,c e m e t e r y , c l a nt e m p l e a n ds a c r i f i c et h es e c o n da n dt h et h i r da s p e c t ss h o w u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u ss c h o l a r - o f f i c i a lf a m i l i e s ( i 族) ,t h ee v e r - i n c r e a s i n gi n t e r m a r r i a g e sb e t w e e n t h eh ua n dt h eh a n ,i n d i c a t i n gm o r es e n s eo f 5 w e g r o u p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t h et w o ,e s p e c i a l l ya m o n gt h eu p p e rc l a s s c h a p t e r6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 “x i a o w e nr e f o r m ”( 孝文改制) t op r o v e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 si nt h ef o r m e ra n dl a t t e rp r o c e s s e so ft h eh u s e v o l u t i o no nf a m i l ys y s t e m c o n c l u s i v e l y ,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h u sf a m i l ys y s t e mi n4 - 6c e n t u r i e s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i t s e l ff r o m t h a to f e u r o p e f i r s t , u n l i k et h eg e r m a n i cp e o p l e ss u c c e s s f u la r m e da g g r e s s i o nt or o m a ne m p i r ei n t h es a m ee r a ,h u sf o r c es u b j u g a t i o na c c e l e r a t e st h ef e u d a lp r o c e s s i o no fh i m s e l fw h i l et h ef o r m e r a c c e l e r a t e st h ef o u n do ff e u d a l i s mf o rt h el o s e r a st oc u l t u r a l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i ne u r o p e ,t h ee a r l ys t a g e c h r i s t i a n i t ye x e r t sg r e a ti m p a c to na n c i e n te u r o p e a nc l a ns y s t e m ,y e ti nc h i n a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p a t r i a r c h a ls p i r i t s o ft h eh a nc h i n e s es h a p e dt h eh u s f a m i l ys y s t e m s e c o n d ,t h e r e a r e g r e a t d i f f e r e n c e so nt h ef a m i l y s y s t e m 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x i a o w e nr e f o r m ”,t h ed u a la n d m a r g i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t h ef o r m e ri sc o m p l e t et r a n s f o r m e di nt h el a t t e rp e r i o d t h i r d ,t h ec h a n g e so nc u l t u r a l m e n t a ls t a t eo f t h eh ur e f l e c tab a s i cp a t hf r o me t h n i c a ld i s t i n c t i o nt of a m i l y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f a m i l ys y s t e mo f t h eh u4 - - 6c e n t u r i e s c o n f u c i a n i z a t i o n f a m i l y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i 引言 一、学术史回顾 家族作为一种父系群体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产生着重要的 影响。家族与家族制度事关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社会整体的认识,一向为学术界所关注。魏晋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家族制度发展重要又极富特点的时期。史学界对这一时期家族与家族制度的 探讨兴趣经久曰浓,成就斐然,在整个家族史的研究中独标一帜。 2 0 世纪上半叶对魏晋南北朝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居制度与门阀士族两个问题上。2 0 世纪f j r 叶对此一时期家族与家族制度的研究,在深、广度和方法上都有突破,主要研究特点4 有:其,门阀士族仍是学术研讨的重中之重问题。唐长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东汉末 期的大姓名士、士族的形成与升降、士人荫族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论北魏孝文帝定姓 族等系列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士族问题的相关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奠定了这一领 域的研究基础。8 0 年代以后,又有大量研究门阀士族的专文问世。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 f j 阀士族的形成、门阀制度与门阀政治等概念、门阀士族的历史作用、士族文化、门阀士族的 衰落等问题。同时又有数部专著出版。这些专著集中研究了士族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如田余 庆以东晋为断代,分别对当时把持朝政的几个大族进行了研究。方北辰则研究了江东_ + 九个世 家大族的政治生活及兴衰。陈爽主要探讨了北方汉人世家人族与北朝政治的关系。其二,家族 结构与习俗等问题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旨趣,但相关论述主要见于家族史的通论性著作和魏晋 南北朗断代史的著作中,尚无专文或专著集中研究。如徐扬杰、冯尔康、李文治、江太新、常 ”族居制度仅见于对中国家族史的通贯性研究中如陶希圣在婚姻与家族( 商务印书馆1 9 3 4 ) 一书 中对家族制度提出分期时将战国到五代的家族制度概括为亲属组织的族居制度。对门阀士族的研究较多如 杨筠如撰几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商务印书馆,1 9 3 0 ) 一书,集中研究了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制度的关系;王 伊同撰五朝门第( 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1 9 3 4 ) 。全面探讨了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风范、习俗等方面 的特征。除此相关的短篇论文还有杨廷贤的南北朝之上族( 东方杂志3 6 枯7 期,1 9 3 9 ) 、蒙思朝的六 朝 族形成的经过( 文史杂志1 卷9 期,1 9 4 1 ) 、谷霁光的六朝门阀( 武大文哲季刊2 期1 9 4 8 ) 等。 4 参考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 历史研究1 9 9 9 年第5 期) 、容建新( 8 0 年代以来魏晋南北 朝人族个案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6 年第4 期) 、安群十年来国内门阀土族研究综述( 中国史 研究动态1 9 9 0 年第2 期) 等文及徐扬杰家族制度与前期封建社会第一章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 。 “分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t 北京夫学出版社,1 9 8 9 ;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大族述论台北文津 山版社1 9 9 i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 l 版社,1 9 9 7 。 l 建华。等均对这一时期家族结构的特点进行了表述。朱大渭等对彼时宗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活 动还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与家族结构相关,学者们对这一时期的家庭规模与结构也进行了研 究。熊铁基宏观研究了汉唐间家庭的形式、演变等问题;冻国栋重点考察了北朝一般民户与豪 族、士人夹的家庭规模结构诸问题;杨际平等则集中讨论了敦煌地区的家族结构与家族关系等 问题。其三,个案研究成为家族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大多侧重丁- 对大族源流的梳理、 婚宦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的探讨、文化特征的研究、家族兴衰原因及其历史地位与作辟j 的评析等。 火族个案研究始于1 9 8 6 年,文章所及多为北方士族。除专文外,伊佩露( e b r e y ) 、周征松、郭 锋等还写出了个案研究的专著。 以往的家族与家族制度研究主要以汉族十族为中心,这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家族与家族制 度问题并未受到普遍重视。但学术界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胡姓家族制度奠定 了一定理论与资料基础。直接关涉胡姓家族与家族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主要涵盖以f 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胡姓来源。除关于北方少数民族族源史研究多涉及到胡姓来源问题外,姚薇元 对此问题进行过集中的考证。另,王仲荦也就魏书官氏志所载之鲜卑诸姓进行了考述。 两先生的研究为我们判别北方诸姓胡汉族属及胡姓源流提供了便利。 其二,关于胡族氏族制、部落制特征。李亚农主要从氏族、酋长、战争、婚姻等方面考察 了拓跋琏、拓跋嗣之前拓跋鲜卑的氏族生活。李凭与田余庆重点探讨了北魏离散部落的相关问 题。李凭宏观地考察了离散部落的时间、过程、对象及京畿内外的居民状况;田余庆则从个案 的角度考察了贺兰等部落的离散问题。另外,马长寿对乌桓、鲜卑等族内迁前的氏族、部落等 “参见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 9 9 2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f 版利, 1 9 9 4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 9 9 6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h i 义 序,礼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0 0 0 :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 。j 米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 “分见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 9 8 6 ;冻国栋:北朝时期的家庭规模结构及相关问题论述, 北朗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杨际平等:五 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礼,1 9 9 7 。 “参见p a t r i c i ab u c k e l ye b r e y :t h ea r i s t o r a t i cf a m i l y e so fe a r l y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ac a s s s t u d v o f h cp o l i n g t s u i f a m i l y ( 前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的个案研究)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 的河东裴氏,山两教育出版社。2 0 0 0 ;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 i l 、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 厦f 大学出版社1 9 9 9 。 。姚薇尤: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 9 6 2 :王仲荦:鲜卑姓氏考,文史1 9 8 8 年( 总) 3 0 期、1 9 8 9 年( 总) 3 1 期。 “李距农:拓跋族的前封建制,载李亚农史论集,卜海人民h 版社,1 9 6 2 。分见李凭:北魏离散部落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 9 9 0 年第2 期:f 玎余庆: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历 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2 礼会组织进行了研究,并以碑铭资料为基础对内迁关中部族的姓氏、居住与婚姻等状况进行了 研讨。 其三,胡姓家族的个案研究。受汉族家族个案研究的影响,有的学者开始注意从个案的角 度对胡人家族问题进行研究。如王大良主要对穆、陆二氏的政治命运进行了比较分析;邱久荣 则重点考察了段氏的世系等。 国外的研究,困资料的缺乏,难以构筑完整的印象。不过从译介的综述性文章看,日本学 术界是关注魏晋南北朝胡姓家族问题的。如在部落离散问题上,川本芳昭、胜烟冬实、古贺昭 岑等都进行过颇有建树的研究。另外,胡姓个案研究也是主要倾向之一。如长部悦弘对陆氏和 孤独氏的研究,内田吟风对独孤氏的研究等。 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家族与家族制度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 与同时期汉人家族的研究形成较人反差。现有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散杂,且多从政治关系入题, 对于胡姓家族的演变规律、内部结构、文化征貌、胡人士族的形成及家族升降等问题或鲜有论 及或言之略略。 二、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与方法 中国古代的民族迁徙是非一时一地正常的历史现象,但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的内徙 在规模、频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却是非常的历史现象。汉魏南北朝民族迁徙的重 要特点是:方面,汉民族由中原向四方辐散,主要徙居方向为辽东、河西陇右和江左;另一 方面,周边少数民族则向中原内聚。内聚的少数民族大约可分两类,一是南方越、僚、俚、蛮 等山地民族出居平地渐次北上,聚散丁二江、汝、淮、颖之间:是北方匈奴、鸟桓、鲜卑、 羯、氐、羌、柔然、敕勒、吐谷浑等游牧民族蜂拥南下,控弦于中原及北部边地。北l :、南f 的少数民族,因汉民族的屏障与南北朝的分野,除部分民族如人者,多无明显的、成规模的 人口与文化对接。北上的越、僚、俚、蛮等民族聚散之地仍属南方稻作文化区在生态与经济 文化类型上并无本质的区别;而南f 的胡族则不同,他们必须跨越本质上殊异的两种生态与经 济文化类型,即从相对寒冷的游牧、狩猎文化区跨入比较温暖、湿润的稻作、麦作文化区。 :| 马长寿:鸟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6 2 年: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 9 8 5 年。 j :人良:鲜卑贵族穆陆二氏的比较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 9 8 9 年第4 期:邱久荣:鲜卑段部世系考 略,社会科学战线1 9 8 5 年第1 期。 j 二要参考金应熙、邹云涛:国外对六朝世族的研究述评,暨南学撤1 9 8 7 年第2 期:( 口) 窿添庆义: 1 9 7 0 - - 1 9 8 9 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1 年第1 2 期;( h ) 谷川道雄:f j 奉魏晋 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3 年第5 期:( 日) 寺西芳睛、福原启郎:1 9 9 4 - - 1 9 9 5 年h 奉中 罔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魏晋南北朝史) ,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9 年第2 期;内h = f 吟风著、张时波译:北魏 初世匈奴独孤部的盛衰北朝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血缘性家族组织与家族制度往往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且相对稳固的组织与制度。胡族内迁 中原,面临全新的生态与经济文化类型,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备种非血缘性组织与肯4 度均发 乍了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血缘性家族组织与家族制度是否作调适性的 变迁,其变迁的过程、规律、特点如何,家族制度变迁又怎样作用于社会结构与社会进程,这 一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普遍问题,而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史与文化史的重要 问题。从学术史来看这一问题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甚至被严重地忽视。这是我选题 的个方面的考虑。 男一方面,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之一,也是史学界讨论最广且 深的学术主题之一。比族融合是多层面的、复杂的民族互动过程,它既指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 融合,又指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既含文化的整合,义含种族的混一。民族融合并非永恒的 相互吸纳,还包括冲突、排斥、并存、同化等一系列过程,但总的方向是趋于认同与一体。魏 晋南北朝是门阀制度完备、家族主义张扬的时期,民族区分与体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通 过家族区分与体认来突现。尤其在胡族内迁,居中原日久后,民族观逐步淡化而家族观口渐浓 烈。同时作为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组织的家族,由其所体现的文化系统即家族文化系统,在 定意义l 映射出社会文化的基本层面;由其所体现的家族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也表征着社会关系 包括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因此,家族,无论在文化层面,还是在血缘或生物层面,都是k 族 融合的一个集中而生动、多彩的观察点。而这一观察点在过去的研究中却成为了学术的盲点。 从家族制度的变迁与家族关系的发展考察4 6 世纪的民族融合显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基r 以上两点认识,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文化视野嵌入,以家族制度为观察点,论证4 6 世纪北方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互进的主题。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胡族 内迂运动,梳理了内迁的主要胡姓,并对胡族内迁后生存环境置换的重要层面进行,剖析,以 为后文的铺垫。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胡姓家族制度的变迁。变迁的过程有二:一是遗存的氏族 纽织进一步向家族或宗族组织转化;是汉族儒家文化向胡姓家族的渗透。两个过程前后关联, 粘着互进。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三种关系进一步阐释了胡姓家族制度变迁及其结果一:种 关系分别是: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嫡族与庶族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宗亲与姻亲关系或婚姻戈 系;家族层化与阶层关系。最后一部分主要以孝文改制为中心,论证,前后两个阶段胡姓家族 制度发展的不同特点,既是全文的总论,也是家族制度变迁的呼应。 本文所用资料以史传资料( 重点是北朝四史资料) 为基础,同时借用考古资料( 重点是慕 志、碑铭资料) ,并参考民族志资料以为印证。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 导,将历史学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相关方法相结合,以宏观研究为主,部分章节采j l j r 个案分析与计量分析。 4 三、题义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关于“胡”。 中古时期,一胡”、“汉”( 或晋) 对举,“胡”主要指北方非汉族的少数民族。但“胡”仅是 一个概称,从族体而言,并不具指某一特定民族。其内涵盖的族群很多,有直呼为胡的,如山 胡( 稽胡) 、卢水胡、羯胡( 契胡) 、焉膏胡( 西域胡) 等;有称乌桓、鲜卑、匈奴、吐谷浑、 氐、芜、敕勒、零的。除此,北方诸族又有戎、狄、夷之谓。本文出于表述的便利,在不具 体沧及某一民族时,沿用史家如陈寅恪、姚薇元等的惯称,均用“胡”这一称谓,概指北方少 数民族。 关于氏族、宗族、家族。 氏族的结构与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早就作过精辟的论述, 但其并未对氏族与宗族的区别进行研究。参照氏族的特征和中国宗族的相关特征,本文认为, 在理论上,氏族和宗族的主要区别在r ;其一,氏族以群婚或对偶婚为基础;宗族主要以一夫 一妻婚或被称为“奢侈品”的一夫多妻婚为基础。其二,氏族存在的时代在前,有母系和父系 两种世系:宗族存在的时代在后,只有父系一种世系。其二,氏族是外婚制的血缘集团,在相 当长的时期内其成员不包括配偶:宗族成员则包括配偶在内。其四,氏族是最基本的生产和 消费单位:在宗族制度下,尽管宗族成员间具有一定的经济联系,但生产和消费功能主要由宗 族内部的家庭来完成,只有少数大族同居共爨。其五,氏族的亲属关系主要是类别式的;宗族 则具体说明各种亲属之间的亲疏远近、尊卑长幼,后者比前者复杂。其六,氏族盛行图腾崇拜, 氏族的始祖是虚拟的:宗族盛行祖先崇拜,无论始祖,还是近祖,都是真实的。其七,氏族实 行民主制,其首领根据个人的能力集体推选;宗族则实行家长制,族长往往由宗主来担当。当 然,氏族与宗族也有许多共性,如均有公共墓地,均有收养养子养女的权力,成员均有复仇的 义务等。 家族是一个边界颇为模糊的概念。从时序上说,家族是介于氏族与宗族之间的一个亲族组 织。父系氏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出现小型化的趋势,因而这种氏族义称为父系家族:而家 族在扩张后,同姓成员又共同组成宗族组织。在规模上,家族一般小于宗族,是介于家庭与宗 族之间的组织。有人从五服制判定家族与宗族的规模差异,认为家族指大功以外至缌服共曾高 之裉而不共财;而宗族指五服以外的同姓虽共远祖,疏远无服。但在实践上,中国古代家族与 宗族规模总在变动之中,难以圈定两者的边界,所以学术界也多将家族与宗族互用。本文用“家 族”概念,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胡族内迁之前多保留着氏族制的残余:二是胡族内迁扁发展历 史不长,加上战乱频仍,大多数胡姓亲族组织的规模不大。因而,用家族概念更能够表达胡姓 亲族组织的实际内涵,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宗族概念,一般情况f 用家族代替之。 博士学位论文 d o c l o 呲d i s s e r t k i1 0 n 第一章胡族内迁与生境置换 中国古代民族迁徙相当频繁,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汉民族由中原向四方辐散,而少数民族 则从周边向中原内聚。民族迁徙既是华夏与“四夷”的人口流移,也是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 互动。文化互动的过程即是对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调适性变迁的过程。胡汉民族的经济文化类 型不同,北方胡族依托于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农皮毛”o 的游牧生活,其创造的 文化是游牧文化;中原汉族则粘着于耕地,躬耕南亩,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其创造的文化属农 耕文化。胡族由北方大草原向中原的迁徙,不仅仅是人口流移的过程,也是游牧文化向农耕文 化作调适性变迁的过程。 一、胡族内迂 胡族的内迁历代都有,但中古时期的内迁,特别是从东汉末开始的数百年的内迁,无论在 人口迁移的规模上,还是在涉及民族的范围上,都是其他历史时期难以比拟的。 ( 一) 乌桓内迂 鸟桓是东胡系统的民族之一。西汉高祖元年( 前2 0 6 年) ,东胡被匈奴击破,部众离散,鸟 桓支聚守乌桓山( 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 ,“因以为号焉”o 。东汉建武年间,部分鸟 桓开始冲破边塞之禁,内徙并“布列辽米属国、辽两、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 门、太原、朔方诸郡界”。,相当于今白东北的大凌河卜游,经河北的北部、内蒙古南部、l jj 硝 北部和中部,至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三国时,鸟桓势力开始强大,曹操遂于建安十二年( 2 0 7 年) 亲征乌桓,得降人二t t 余万。 于是,曹操迁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郁乌桓降者万余落及幽、冀鸟桓万余落丁邺城附近诺郡或 幽、并。j :州之州治即蓟县( 今北京城西南) 、晋阳( 今山西太原西南) 一带,并选优良骑手编入 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三国以后,未被迁徙的鸟桓仍留居东j 七原地,再 未见有大规模内迁的记载。 ( 二) 鲜卑内迂 鲜卑也是东胡系统的民族之一,但比乌桓在成份上要复杂得多。般根据各部发源地区和 同其他部落融合情况,鲜卑大致可以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阿部 鲜卑。鲜卑总人口约在二百数十万人o 。 6 1 汉书晁错传 。后汉书卷9 0 鸟桓传。 。三国志卷3 0 乌丸传 。、三周志卷3 0 乌丸传 “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1 8 1 ) t i 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2 3 页。 东部鲜卑最早起源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辽东塞外的鲜卑山,约在大兴安岭东侧;北 部鲜卑则居住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最初,鲜卑受匈奴役属。乌桓人南徙,不断为 鲜卑人留下更为r “阔的生存空间。因而自汉武帝起,特别是东汉和帝以降,鲜卑人便大规模成 扇形南趣两进,在汉朝北部边缘自敦煌至辽东间形成悠长的分布带。尤其在东汉后期,檀石槐 成为鲜卑共同首领后,鲜卑通过“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劫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 逐步控制了“东西万二千里,南北七干余里”的塞北草原及中原北地。这一分布格局一直延续 至魏末晋初仍无较大改变。 两晋永嘉之乱后,北人纷纷南徙,鲜卑诸部开始陆续南迁黄河流域。其中规模较人者有尔 部鲜卑慕容部、段部、宇文部,北部鲜卑拓跋部,西部鲜卑秃发、乞伏及口l 谷浑等。 东部鲜卑在西晋时主要居于辽西、辽东及其周边地区。东晋大兴四年( 3 2 1 年) ,石虎破段 匹碑后,“遗黎数万家”被迁至今河北中部一带”,其中当以段部鲜卑为主。东晋成康三年( 3 3 7 年) ,慕容皇光称燕王,并吞段部和宇文部。建都于龙城( 今辽宁朝阳市) 。事隔1 3 年,即晋 永和六年( 3 5 0 年) ,继位不久的慕容俊( 皇光子) 率兵攻下后赵的蓟,并迁都于蓟。二年后又 迁都于邺。前燕的疆域扩大至今淮汉以北除关中以外的大部分中原地区,慕容鲜卑遂以邺城为 中心扩散至各地。随之扩散的还有宇文部和段部鲜卑。晋太和五年( 3 7 0 年) ,苻坚破邺城,t : 前热,并徙燕主慕容日韦及其王公以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氏安,东部鲜卑进一步扩散到关中。 淝水之战后,在中原的慕容鲜卑分别建立后燕、西燕和南燕政权,在十六国政权对峙和替变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拓跋鲜卑经多次南迁,至禄官( 2 9 5 3 0 8 年在位) 时,内分三部,分居于上谷以北、濡源 两( 今河北丰宁县西) 、代郡参合陂( 今山西大同西) 之北以及盛乐等地,号称拥有“控弦骑士 四十万”,军事势力南扩至今山西境内桑干河一线。西晋永嘉四年( 3 1 0 年) ,拓跋首领猗卢派 其恽郁律率骑二万,助晋并帅刺史刘琨击败先居于并州北部( 今山西北部) 的白部鲜卑和铁弗 匈奴刘虎部。猗卢被封为代公,并求晋割让陉岭( 今山西代县西北旬注山) 以北的马邑、阴馆、 楼烦、繁田寺、崞五县,将该地的汉户移至陉岭以南,徙民充之拓跋鲜卑的疆域更加扩火。 尔晋建兴二年( 3 1 5 年) ,猗卢受封为代王,以平城为南都。东晋太元元年( 3 7 6 年) ,闳受苻 坚攻击,拓跋鲜卑主体被迫北迁阴山南麓一带,但十年后,即太元十一年( 3 8 6 年) ,拓跋王圭 收集旧部复国,迁都盛乐,称魏国。魏皇始三年( 3 9 8 年) ,迁都平城。,奠定了继续南视的基 础。终于,在太武帝拓跋焘( 4 2 4 4 5 1 年) 时,北魏四面出击,逐步统一北方,拓跋鲜卑遂以 平城为中心,散布于北方各地。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 9 3 年) 迁都洛阳,原在平城的鲜卑人 ”晋书卷6 3 段匹碑传 。参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6 2 年,2 6 0 页。 “魏书卷1 序纪。 。魏书卷2 太祖纪。 人多南迁,前后迁洛和南徙的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总数约在一百万左右。太和十九年( 4 9 5 年) ,孝文帝诏令:“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皆为河南洛阳人。”9 西部鲜卑至迟于西晋后期已居河西、陇右带,十六国时在河湟地区十分活跃。秃发鲜卑 与拓跋鲜卑同源秃发匹孤时率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又称河西鲜卑。晋书言之甚明;“秃 发鸟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入河西。”。曲晋泰始年 间,秃发鲜卑在其首领树机能的领导下参加过反晋斗争,井一度占领整个凉州,失败后部众聚 居f 河西。至秃发乌孤时,秃发鲜卑渐盛于后凉东南广武郡一带。太元二十二年( 3 9 7 年) ,乌 孤建立南凉政权,年号太初。太初三年( 3 9 9 年) 徙都乐都( 今青海乐都县) ,遭其族人分镇各 地。鸟孤弟利鹿孤继位后又迁居西平( 今西宁市) ”。东晋义熙十年( 4 1 4 年) ,南凉灭于硝秦, 秃发部火部被乞伏部所并,一部分初投北凉,后奔北魏,迁至平城,被赐源氏,并随孝文帝南 迁洛阳。西部鲜卑中最重要和强大的一支乞伏鲜卑是以乞伏部为首,并与高车等三部组成的部 落联盟。以乞伏为首的四部自大阴山不断南迁,至苑川( 兰州东) 后,括据苑川、勇士川( 苑 川东) 、牵屯山( 今甘肃平凉西北) 一带,并于3 8 5 年建立西秦。西秦灭亡后,乞伏部余众隶于 周边各国,后属北魏,部分内迁于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地。吐谷浑原为慕容鲜卑西迁的一 部。西晋初,慕容鹿庶兄吐谷浑率部众7 0 0 户西迁,初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逐步与其他民 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其活动范围东起洮水西到白兰( 今青海都兰、巴隆一带) ,南抵 昂城( 今四川阿坝) ,龙涸( 今四川松潘) ,北达青海湖一带。十六国时期,吐谷浑始终纵横丁 群羌之地,周旋于各种政权之间。北朝时期,吐谷浑与北魏、西魏、北周政权或和或战。在战 争中,一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