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塞斯·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塞斯·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塞斯·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塞斯·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塞斯·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塞斯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研究生:吴建英指导教师:欧震 摘要:塞斯诺特博姆是欧洲当代最卓越的作家之,后现代作家、诗人 a s 拜厄特称他为“最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对非现实性问题尤为 关注,如转瞬即逝的时间、飘忽不定的记忆、自我的神秘等。这使时间在他的 作品中成为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存在。本文拟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尝试性研究, 探索诺特博姆作品中的时间意识。 仪式、万灵节、绕道去圣地亚哥具有上述诺特博姆的创作特色, 同时,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点更是以时间为着眼点,或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各自的 生命历程,展现生命在时间中的不同感受,或者亲自投身于对历史的追寻,感 悟时间与生命自身。凝结在文字背后的是诺特博姆对时间的独特看法,在他看 来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过去”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会真的过 去,它总会在人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并作用于将来。对于人类来说,个体存 在于特定时间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超越时间而思考的能力却是无限的。这就 是诺特博姆作品中所体现的时间意识。具体到三部作品中分别表现为上帝的死 亡与人的超越,记忆与遗忘之间的艰难生存;追寻历史以启迪现实。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上帝的死亡与入的超越,记忆与遗忘 之间的艰难生存;追寻历史以启迪现实,结语。绪论部分重点分析了诺特博姆 的国际影响与作品的创作特色。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论述人物在生活中 或逃避或直面死亡,由此造成人物在时间中不同的存在状态。第二章分为两个 部分,主要从人与城市两方面来探讨万灵节中时间与记忆,记忆与遗忘的 话题,以及诺特博姆在表述此话题时对回忆的巧妙运用。第三章主要分析绕 道去圣地亚哥中所体现的诺特博姆对历史、对过去的看法,着重探讨作品中 所体现的过去始终存在的主张。结语部分,对诺特博姆的时间意识进行了总结, 表现一个具有浓厚国际性的作家对时间的思考、对生命自身的关怀。 本文通过对仪式、万灵节、绕道去圣地亚哥进行文本细读,尝试 对诺特博姆创作中的时间意识进行探索研究,以求探究其时间意识的现实意义。 2 关键词:塞斯诺特博姆叙事时间意识 t i m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w o r k so fc e e sn o o t e b o o m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 g r a d u a t e :w u j i a n y i n g i n s t r u c t o r :0 uz h e n a b s t r a c t :c e e sn o o t e b o o mi so n eo f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u r o p e a nw r i t e r s h ei sr e g a r d e da s ”o n eo ft h eg r e a t e s tm o d e mn o v e l i s t s ”b ya s b y a t t ,t h ep o s t m o d e mw r i t e ra n dp o e t h e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n o n - r e a li 够s u c ha st h e f l e e t i n gt i m e ,e r r a t i cm e m o r ya n ds e l f - m y s t e r ya n ds oo ni nh i sw o r k ss p e c i a l l y h e 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w o r k s ,a l lt h i sm a k i n gh i sw o r k sf u l l o fs p e c u l a t i v ec o l o ra n dc o l o r f u l e x p e r i m e n t s t i m eh a sb e e nac o m p l e xa n d i n t e r e s t i n ge x i s t e n c ei nh i sw o r k s i nt h i sp a p e r , w ew o u l dc o n d u c tc e r t a i nt e n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t oe x p l o r e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w o r k so fn o o t e b o o m r i t u a l s , a l ls o u l sd 印。r o a d st os a n t i a g o m a n i f e s t e d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w r i t i n gf e a t u r e so fn o o t e b o o m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s et h r e ew o r k sc o m m o n l yf o c u so n t i m e ,e i t h e rs h o w i n gh e r o e s d i f f e r e n tf e e l i n g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o ft i m et h r o u g h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 i ro w nl i v e s ,o rs h o w i n gt h es e n t i m e n to ft i m ea n dl i f et h r o u g h p e r s o n a l i n v o l v e m e n ti n p u r s u i to fh i s t o r y b e h i n dt h et e x t s i nh i sw o r k si s n o o t e b o o m su n i q u ev i e wo ft i m e i nh i sv i e w ,t i m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 p a s t , p r e s e n ta n df u t u r e t h ep a s tw i l ln o tr e a l l yb ei nt h ep a s t i ti sa l w a y sp r e s e n ti n p e o p l e sl i v e s ,a n dh a sr o l e si nt h ef u t u r eo fh u m a nb e i n g s t o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t h e a b i l i t yt oe x i s ti nag i v e nt i m ei sl i m i t e d ,b u tt h ea b i l i t yt ot h i n kb e y o n d t h et i m ei s u n l i m i t e d t h i si sn o o t e b o o m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t i m ei nh i sw o r k s s p e c i f i ct ot h e a b o v em e n t i o n e dt h r e ew o r k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ya r eg o d sd e a t ha n dh u m a nb e i n g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s u b s i s t e n c eb e t w e e nm e m o r ya n do b l i v i o n ,a n di n s p i r a t i o no fr e a l i t y t h r o u g ht r a c k i n gd o w nt h eh i s t o r y t h i sp a p e rw o u l d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n a m e l y , p r e f a c e ,g o d sd e a t ha n d h u m a n b e i n g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s u b s i s t e n c e b e t w e e nm e m o r ya n d o b l i v i o n , i n s p i r a t i o no fr e a l i t yt h r o u g ht r a c k i n gd o w nt h eh i s t o r y , 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i n p r e f a c e ,w ea n a l y z e dn o o t e b o o m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 f l u e n c ea n dw r i t i n gf e a t u r e s 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s t a t e so fe x i s t e n c ei n t i m eb e c a u s eo f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d e a t h ,e i t h e rf a c i n go re s c a p i n g c h a p t e r t w om a i n l yd e a l sw i t hs u c ht o p i c sa st i m e ,m e m o r ya n do b l i v i o ni na l ls o u l sd a y a n dn o o t e b o o m ss m a r tu s eo fr e m i n i s c e n c ei nt h a tn o v e l c h a p t e rt h r e ea n a l y z e s n o o t e b o o m sv i e w so ft h ep a s ta n dh i s t o r ye m b o d i e di nr o a d st o s a n t i a g o ,t h e f o c u s i n go nt h ec l a i mt h a tt h ep a s ta l w a y se x i s t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w ec o m m e n to n n o o t e b o o m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t i m e ,s h o w i n g t h a th i sw o r k sr e f l e c t e d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w r i t e r sd e l i b e r a t i o na n ds o l i c i t u d et o w a r dl i f ei t s e l f b a s e do nt h ec l o s er e a d i n go fr i t u a l s , a l ls o u l sd a y , r o a d st o s a n t i a g o ,t h e a u t h o r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n o o t e b o o m sw o r k si no r d e r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i s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4 k e y w o r d s :c e e sn o o t e b o o mn a r r a t i v e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墼蕉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一躲量乏史撇:媛 签字日期:佩年岁月9 , 0 日 签字日强:乙 t 每5 只2 1 日 绪论 塞斯诺特博姆( c e e sn o o t e b o o m ) 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卓越的作家之一。 后现代作家、英国诗人a s 拜厄特称他为“最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 1 9 3 3 年出生于荷兰海牙一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战争成为诺特博姆笔下 重要的故事背景。在后期的游历生活中,独特的经历更是激发了他对战争、对 历史、对人自身作更深入的审视。五十多年的游历使他对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文 化有直接的体验,再加之诺特博姆本人兴趣广泛且极为博学,从而使他“擅长 于透过一种文化的棱镜关照另一种文化, 这也使诺特博姆成为一位具有大欧 洲情怀的人。 诺特博姆在文学界受到极高的推崇。纽约时报书评称其为“杰出的诗人、 小说家、旅行作家和翻译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融艺术与 哲学于一体,他的作品较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故事却很有嚼头,情节所串 起来的那些思考最为精彩。这就使他的作品如同一个敏锐而充满智慧的寓言, 读者在会心一笑之后即会陷入沉思,因为文字背后凝结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世 界的深刻思考,对处于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中的生命自身的关怀,因此他又 被称为荷兰的卡尔维诺、荷兰的纳博科夫。纽约时报书评关于这点对他的评 价是:“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艺术的象征。和纳博科夫一样,他的小说里满含暗示, 哲思遍布在最平常的叙述中。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精心提 炼,进入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他的作品又是艺术的象征,如纽约的村声 周报称其为“作家中的作家,其著作常象征着艺术本身,其作品中的典故随 手拈来,尽管其作品都不长,但是有些读者读起来,可能得重温一下西方( 甚 至还有东方) 文化和文学史才行 。( 万灵节( 序) ,第1 页) 华盛顿邮报 对他的评价则是:“他在寻常事物中灌注哲学思考。他的思想会不经意地突然出 现,叫你猝不及防,如同一个荒废橱柜里藏着的天使”( 万灵节( 序) ,第1 页) 。 在文学门类日益专业化的当下,诺特博姆作为作家却仍然多彩多样:他是 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和翻译家,从1 9 5 5 年发表处女作飞利浦与他 人( p h i l i pe nd ea n d e r e n ) 开始,小说、诗集以及游记作品共计五十余部已经 页 q u 第占l 序版年 加 社版 出 林泽京南泽青冰吴式仪 姆页页赙5 特第第 诺, 斯上上上 寒同同同 相继问世。诺特博姆本人也获得了近二十个文学奖,主要有飞马文学奖( 仪 式) 、奥地利欧洲文学国家奖,其全部作品更是获得了康斯坦丁惠更斯奖、 p c 胡福特奖,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近年来更是多次得到诺贝尔文 学奖的提名,从而使他成为海外影响最大的荷兰作家。 在国外,诺特博姆自5 0 年代创作之初即广受关注,处女作菲利普与他人 出版即获安妮法兰克奖。其后的创作亦是获奖众多。1 9 8 3 年,他的作品被翻 译成英文之后,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上。对诺特博姆 的相关研究也是数量众多,如艾德帕克( e dp a r k ) 的荷兰的小说家降临纽约 ( n e t h e r l a n d s ,n o v e l 妇md e s c e n du p o nn e wy o r k ) ,对诺特博姆创作思想进行研 究的有菲利普布罗德的一种缺失现象:塞斯诺特博姆( 万灵节) 中的本杰 明、尼采、和历史( 彳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o f a b s e n c e :b e n j a m i n ,n i e t z s c h ea n d h i s t o r y i nc e e sn o o t e b o o m sa l ls o u l sd a y ) ,对诺特博姆小说风格进行研究的如朱莉迈 尔森( j u l i em y e r s o n ) 的更多事物,更少艺术( m o r em a t t e r , l e s sa r t ) ,理 查德l 卡根( r i c h a r dl k a g a n ) 的一个朝圣者的前进似p i l g r i m sp r o g r e s s ) , 这些多是从诺特博姆的艺术特色入手。现在,对诺特博姆的研究已有专著出现, 如从诺特博姆的叙事角度与写作方式进行研究的著作,主要有j 伯克斯( j b e u k e s ) 的塞斯诺特博姆小说中的人物特色( t h en a r r a t i v ef i g u r ei nt h e n o v e 西o f c e e s n o o t e b o o m ) 、h 斯帕尔( h s p a h r ) 的写作的阈值( w r i t i n go n t h et h r e s h o l d ) 。在众多百科全书式著作中也多有对他的论述,如史蒂芬r 塞拉 芬( s t e v e nr s e r a f i n ) 的世界文学百科全书( 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 、维内塔科尔比( v i n e t ac o l b y ) 的世界作家1 9 8 5 1 9 9 0 ( w o r l d a u t h o r s1 9 8 5 1 9 9 0 ) 等,此外较多的是相关的评论,如芝加哥评论、 纽约时报书评、华盛顿邮报、当代小说评论等大型刊物的评论以及英 译本译者的评论说明。 在国内,诺特博姆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特别多的关注,这首先反映在对他的 作品的译介上。至今,国内对他的作品翻译过来的只有三部,分别是2 0 0 7 年9 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绕道去圣地亚哥和2 0 0 8 年9 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仪 式和万灵节。这对一位创作成果丰富的作家来说无疑是非常少的,由此也 阻碍了国内对诺特博姆的研究。至此,国内还没有对诺特博姆专门的论文研究, 较多的是书刊的介绍与评论,如京华时报、广州日报、中国民航报等 报刊对诺特博姆进行过引进介绍,对诺特博姆的个人研究也已出现,如2 0 0 8 2 年1 0 月余杨在博客中发表的诺特博姆:于寻常事物灌注哲学思考一文;2 0 0 8 年1 0 月豆瓣网上发表的来自罗豫的对万灵节的题为诺特博姆:与灵共舞 的评论。没有专门的论文研究而仅有数量稀少的评论,这与一位创作成果丰富 且造诣深厚的作家是不相称的。也正因如此,本文尝试对翻译到国内的诺特博 姆的三部作品进行解读,以此来掀开这位著名作家的神秘面纱。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在关注的哲学、文学与艺术问题方面,塞斯诺特 博姆有着自己的特点:他的作品巧妙的融当代、神话与历史图像于一体,死亡、 自我的神秘性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等是他作品中的文学主题;时间的短暂、 记忆的飘忽、现实与思绪的朦胧等非现实性问题也是他常常着力于关注的问题: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作品中,情节达到了最大的淡化, 而是更加注重人物在时间流逝中的内心感受,这也导致经常需要通过事件流和 意识流来营造故事气氛,推动故事发展,而这也使他的小说往往带有实验性。 对此,当代小说评论杂志对他做出了如下评价:“他的全部作品具有这样的 特质:博学、语言精纯以及在纳博科夫和达文波特身上看到的技巧。 ( 仪式 ( 序) ,第3 - 4 页) 在翻译到国内的仪式、万灵节、绕道去圣地亚哥三 部作品中,这些特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鲜明的是凝结在作品中的深厚的 时间意识。这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诺特博姆对时间、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深刻 感受,同时,这又与他对宗教、对上帝存在与否、对历史的思考紧密相连。从 三部作品入手,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诺特博姆 对时间和历史有着强烈的偏爱,对二者的思考同样也贯穿了这三部作品。在这 三部作品中,他认为时间可以划分为“过去”、“现在 与“未来”,只是这样的 划分并没有导致他得出时间就是这样线性发展的结论,而是“过去并未过去, 也不会过去,它总是以或模糊或具体的方式在现在的生活中出现并影响到未来, 这就是诺特博姆独特的时间意识。而这种时间意识诺特博姆是通过人物无处不 在的回忆或者作者本人的亲身游历来得以表现的。 因此,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从仪式、万灵节、绕道去圣地亚哥三 部作品入手,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经历对三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以 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所分别涉及的信仰与死亡、记忆、历史等多个具有深刻含 义的主题为切入点,展示诺特博姆凝结在这些人物与主题上的思考,挖掘其关 注的这些主题背后的时间意识,同时分析诺特博姆表现这些主题时所展现的叙 事特色。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理解这位颇具国际性的作家对历史的纵深、对 3 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关怀。 4 第一章上帝的死亡与人的超越 在诺特博姆的小说中,时间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存在,它没有像现实世界 那样按照钟表的时序、故事行进的过程那样进行的井井有条,而是被搅浑了, 时间非但没有成为读者理解故事进程的工具,反而成为使这世界变得更加混乱 的原因和动力。 在小说仪式( r i t u e l e n ) 中,文本分为三章,分别以“间奏1 9 6 3 ”、“阿 诺德塔兹( a r n o l dt a a d s ) 、“菲利普塔兹( p h i l i pt a a d s ) 为题。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出,小说的布局没有按照传统的故事和情节小说所固有的线性时间顺 序,而是将其打乱重新安排顺序。如果将1 9 5 3 、1 9 6 3 、1 9 7 3 分别命名为a 、b 、 c 的话,仪式则是按b 、a 、c 的顺序排列的。这无疑是诺特博姆有意为之, 其原因之一就是暗示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它失去了先前的井然有序。在第一 章中,诺特博姆曾借伊尼的感觉,发表了一个有关故事背景的简短声明:“在阿 姆斯特丹,随着6 0 年代的到来,它们( 伊尼的生活) 给人的感觉是日甚一日的 痛苦。 “那魔术般的半圆形城市里,动荡已经在许多地方开始。自从东印度 群岛溜进荷兰历史书的最后几页一此书今后必将刀劈斧削,重新写过似 乎已过了一个世纪之久。韩国已被一些人所谓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用尺子分做 了两半,而且有人已经知道越南问题的种子早就种下了。鱼类开始死于从前并 不致命的东西,而沿着运河永远在加长的堵塞车龙里,人们脸上的神情不时混 杂着挫败感和侵略性,这将使7 0 年代显得十分独特。然而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 人知晓,大自然,万物的母亲,将很快消耗殆尽,而我们被污染的时代就要面 临终结,永久的终结在这一切表面的愚昧之下,不安、绝望和怨毒的柔软在 暗暗酝酿着。这世界已经散发恶臭很久了,阿姆斯特丹也己开始闷烧,但是人 人都把自己的坏脾气、忧虑、逃不掉的婚姻、手头拮据归咎于它( 仪式,第 7 页) 。并最终在第一章结束的时候,以肯尼迪总统被刺杀来宣示“混乱的年代 即将来临 ( 仪式,第2 2 页) 。仪式开篇呈献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危机 四伏、无可救药的世界。在这里,统治一切、象征秩序的上帝已经死亡,留给 个体生命的是无尽的失落与彷徨。孤独的个体通过各自的追求,在没有上帝的 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信仰:阿诺德塔兹被时间所累,对他来说,时间已取代了 上帝的位置;对于试图逃离时间、追求自我拯救的菲利普塔兹来说,日本的 塞斯诺特博姆:仪式,吴冰青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3 页。注:以下引自此书的 引文将不再另作注释,只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5 乐烧茶碗和一场隆重的茶道仪式是他毕生的追求;而对于伊尼,女人则是他的 宗教,他生活的重中之重。 这是一个上帝已经死亡的世界,上帝死亡的同时他赖以统治这世界的武器 秩序也一同消失了,然而时间没有消失,于是个体的人不得不与时间作斗 争。大概在诺特博姆的理解中,个人饱受命运的煎熬,时间才是支配人类生存 的根本因素,而死亡与它又连接得如此紧密。因为个体生命不会无尽头的存在 下去,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必然会有终结的时刻,终结即死亡。就像海德格尔 所说:“日常生活都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 。生与死构成有限时间的两极, 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意味着死亡的逐步逼近。正是通过对有限时间的体验,有 死的人类实现了对自身有终性的自觉。对死的自觉,同时就是对生的自觉。“人 只是表面看来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实际上,他是有死亡意识从而有时间意识的 生物” 。人的死亡意识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伟大的作家纳 博科夫也认为,个体生命存在着多样性和丰富性,然而个体生命存在的每一刻 都最终指向死亡:“最初,我没有察觉到,初看之下如此无边无垠的时间,竟是 一个牢狱 。时间既然成了牢狱,那么唯一能够解救生命的就是死亡。 在属于自己的生存历程中,面对必死的人生,人们或清醒且无畏的迎接死 亡的到来,或是恐惧的选择逃避,前者除可以帮我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无穷 无尽的烦恼外,还有助于我们过一种有德的人生,而“逃避即是向世界的逃避, 这意味着在世界中忘我的作为”。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混沌、凌乱、破碎的 时间体验,自救而不可得,只剩下痛苦的呻吟。两种不同的时间体验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从而导致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正是对时间体验的关注形 成了作家自身的时间意识。对感觉敏锐、思考深邃的诺特博姆来说,他对时间 意识尤为关注,仪式中他通过主人公两种不同的命运,寓意了他对时间意识 的思考。在作品中表现为对作品表现形式的重视和借主人公的生活表达的对时 间的看法。 同时,对于个体来说,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件对抗时间的有 力武器。在这必死的人间,因为对死亡有先验地领受,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 束缚,这束缚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于是,他们试图寻找对抗时间束缚、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 9 9 9 年版,第2 6 8 页。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0 页。 v |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s p e a k ,m e m o r y l o n d o n :v i c t o r yg o l l a n c zl t d ,1 9 5l ,p 1 l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0 页。 6 求得自由的武器,这就是死亡。这件武器在帮助必死的人挣脱时间的束缚得到 自由的同时,也为生命注入了尊严与意义。本章拟将文本中主人公为抗拒时光 流逝所采取的行动分为两类,分析在这本寓言式的小说背后,诺特博姆寄寓的 关于时间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逃避死亡终被时间淹没 仪式一开始,死亡即已登场:伊尼温特罗普( i n n iw i n t r o p ) l 习0 刚经历 了一场失败的自杀,对事件本身而言,“自杀应认为是一种很特殊的死亡,其中 牵涉到三个内在因素:死亡因素、杀害因素和被杀因素。自杀者首先应有去 死的愿望,此外还必须有谋杀的欲望和被谋杀的欲望,三者缺一不可。有些 自杀者被谋杀的欲望特别强,但谋杀的愿望很弱,因而自己对自己不能行使自 杀的步骤,他们往往卧轨自杀,或命令侍卫杀死自己( 如戈培尔、史可法等) ; 有的自杀者能成功地自杀,可是没有去死的强烈愿望,这些人往往自杀未 遂后转而向医生求救。 就伊尼这次的自杀事件而言,用精神分析法来说,他 是为了潜意识的目的而自杀的。小说也恰恰告诉我们,伊尼自杀的原因,是因 为妻子齐塔( z i t a ) 的离开,而这只不过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倒不如说是为 了验证神秘的纳米比亚律法: “根据这律法,纠葛每八年必须清算一次,可若是在星期五下午清账,就 算永久了结了。在这样的下午,那个国家必有注定会死得十分凄惨的男人 伊尼定会造驱逐,然而事情将发生在这个特定的日子,却是他所不知晓的。齐 塔已作了盘算,这样她将不再属于伊尼。”( 仪式,第1 7 页) 对伊尼来说,死亡仅仅是一个事件,他想凭借这个事件来洗刷自己因被妻 子抛弃所带来的屈辱,对他来说,自己已经死过一次。通过这个事件,他生而 为人的尊严又回到了自身。可见,在伊尼心中,他并没有死亡的强烈愿望,这 源于他对死亡的不清醒认识,甚至说在逃避死亡。关于死亡,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老人与死亡:个老人背着一大捆草,柴禾压得 他有点喘不过气,于是他哀求道:“我的死神,你在哪里! 你快点来吧! ”死神 吴兴勇:论死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4 2 一1 4 3 页。 7 真的出现在他的眼前:“老头,是你叫我吗? 有什么事? 老头顿时清醒过来, 他回答说:“是我叫你来的? 我想请你帮我把这捆柴拉回去。”这个寓言描写了 人类怕死的天性。而自杀失败的伊尼,“在一张呕吐得狼藉一片的床上醒来,手 指颤抖地除去脖子上的领带。他的全身上下都是伤痕,被单上还沾有血迹。仿 佛刚刚拆卸掉一个机械装置,他走进浴室,洗澡,刮胡子,吞下两片压胃酸的 药,尽量不去想齐塔,然后离开了屋子”( 仪式,第2 1 2 2 页) 。伊尼的一生 经历了多个人的自杀事件,姑母、塔兹父子,可他并不理解他们的死亡,甚至 因为他们的死亡而做可怕的噩梦,这梦让他庆幸自己没有在已亡人的世界,就 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伊尼本人这位温特罗普,不但拒绝受苦,更是拒绝面对他 人的苦难”( 仪式,第1 4 8 页) 。因此,他也在逃避真正的死亡。逃避真正死 亡的伊尼,从此开始了被时间淹没的生活。 首先,伊尼失去了自己的过去。 过去、现在与未来构成了时间的线性发展,对于伊尼当他开始背叛齐塔的 时候就已经失去“过去 了。尽管小说开头说伊尼深爱齐塔,新婚前夜他因幸 福即将到来而流过“真挚的眼泪 ,那时候,他们也希望幸福能永远持续下去, “然而,正如世上最大的敌意莫过于时间的整体与每一颗随机、散在的时间的 微粒之间的仇隙,这种期望终是空幻的泡影 ( 仪式,第3 页) 。新婚时的真 挚情感终于还是没能持久,那双他曾经侵占齐塔女儿之身的双手也开始在别的 女人身上游走,那些利达们,那些悠长的楼梯,那短暂而又强烈的刺激让伊尼 一步步的离婚姻离齐塔越来越远,最终,最初的恩爱阻挡不住最终的背叛,符 合法律与道德的婚姻还是没有敌过偷情的刺激,悲剧终于发生,缺乏关爱的齐 塔不辞而别。齐塔的离开将他抛回了混沌之中:“任何事情都已不再确定无疑, 而这便是大混沌,是生活中最令他恐惧的 ( 仪式,第1 5 1 6 页) ,而且这混 沌不仅是齐塔离开之后伊尼的生活状态,也意味着在这之前与齐塔一同生活的 八年,伊尼将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这对伊尼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惩罚在未来 的日子里被妻子抛弃,在过去的日子里却是被时间抛弃。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 可能,过去已经过去,为什么伊尼过去与齐塔共同生活的八年伊尼却不存在呢? 众所周知,“时间的流逝令人惊恐,原因在于它的不可逆转。一旦时间流逝,它 将永不复返。 但是对伊尼却不是如此,他的生命是凌乱的时间碎片组成的,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1 页。 8 这些碎片让他有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命体验他敏感的天性让他无法面对自 己不忠的过去。这是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伊尼生活在其中,茫然无措,更可 悲的是他误把女人视为自己的宗教,于是这让原本就随波逐流的伊尼堕入了痛 苦虚无的深渊。女人贯穿了伊尼的生活,从5 0 年代的第一个利达开始,一直到 小说中的7 0 年代,伊尼流连于与不同女人的纠缠中。 如果说在齐塔与情夫出走前的伊尼还是在暗地里与别的女人有不正当的关 系的话,那么齐塔的离开则使伊尼放荡的过去浮上了水面。面对被公开的事实, 伊尼选择了死亡事件,而死亡失败的伊尼则失去了自己的过去,自己在过去不 存在,在齐塔的生活中不存在。 重新被抛入混沌的伊尼,在失去过去的同时,也在拒绝着未来。表现在小 说中就是伊尼拒绝做计划,仪式第一章的题记引用了1 9 世纪德国最重要的 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冯塔纳的一句话:“我一做计划,这个问题便会纠缠不 已:折腾什么呢? 这个问题,简直要整个攫住我了 ( 仪式,第1 页) 。 这是伊尼的思想写照,与其说不做计划,更不如说他害怕自己的计划被否定, 害怕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的出现,可偏偏“时间的本质是变化。存在中之差别 的变化就生出了时间 。时间外显为变化的发生,新事物的出现,因此,“变 化是一种否定性在、机制,能够把将来带到现在。变化就通过它的否定与产生 机制在世界上产生了过去与将来,而现在、过去与将来的不断更替的系 列,也就是时间;换言之,时间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系列。 正是因为看 透了这一点,与做计划相比,他更喜欢随波逐流,这也是他混沌生活的必然。 然而,喜爱变化的伊尼,却偏偏犯了一个大错误:“齐塔差一点生了孩子, 可是那个时候,伊尼怎么也压抑不住对改变的恐惧,硬是没有让孩子出世。毕 竟,这世界伊尼本人也不甚在意,他这么做,倒是在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改变 下面署上了名字:齐塔将会弃他而去”( 仪式,第4 5 页) 。由此可见,伊尼 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的生活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同时因缺乏记忆, 而导致碎片式的生活,每晚的睡眠就像一日一次的死亡。时间对他是可怕的梦 魇。 在仪式中,以女人为信仰的伊尼,他生命中的“过去”是虚无缥缈的, 维之:精神与自我现代观一精神哲学新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5 3 页。 维之:精神与自我现代观一一精神哲学新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5 3 4 5 4 页。 9 未来也是一样的模糊不堪,现在却是痛苦的难以忍受,这也造成了他本身时间 意识的淡漠,寄希望于死亡以挽救无聊的生活,却因死亡意愿的不强烈或日虚 伪的死亡而以失败告终。诺特博姆正是通过伊尼的混沌与无奈告诉我们,在一 个没有上帝的世界,在没有死亡为归宿的情况下,生活必将被时间淹没。 第二节塔兹父子直面死亡并最终超越时间 “一个有始有终的先验的人,是理解时间的先决条件 ,这个“终就 是死亡。只有死亡才是拦截价值和意义的堤岸,才是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最终确 定。正是死亡这一结局,才使得生活丰富多彩,变幻万千。正是死亡才造成了 人生无数个悲喜剧。正是死亡才使得人生有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有两 种模式:“真正的存在和“非真正的存在 。“非真正的存在 就是“沉沦”于 世的在。意思即为失去了个人的独立性,剥夺了个人的自由,就陷入了“非真 正的存在 ,而人如能超越世俗的限制,摆脱“他人 的羁绊,按自己本身的内 在的可能性自由地存在,这就是个人的“真正的存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 生的意义问题其实是人的本真生存与“沉沦的关系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 人如果能“真正的向死而在 ,就可以由“非真正的存在”进到“真正的存在 。 因为只有“先行到死”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死亡,打破“永恒在场”的幻象而 意识到自身的不在场,才能够从那种人云亦云、听从“公众意见”摆布,实则 遗忘了个体自身的“常人状态 中摆脱出来,达到本真的生存,彰显自身生存 的意义与价值。由此看来,人生有意义与否,关键就在于我们对死亡的态度。 清醒的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才能“向死而生,从而获得对 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才会在有生的时间里为获取生命的意义而争分夺 秒,从而是自己从无聊、重复的无涯时间中解脱出来。仪式中,塔兹父子就 是两个“向死而生 的人,他们对死亡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是他们比伊尼高明 的地方,同时,他们也能直面自己的死亡,这是伊尼做不到的。 首先,对阿诺德塔兹来说,这是一个上帝绝对不存在的世界。经历过战 争的阿诺德,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曾经一味劝导人们向善的宗教现在看 来是近乎弱者的宗教,充满了欺骗与服从,而唯有自然才称得上真正的崇高, 也唯有与自然为伍的人才是强者。强者是不会被上帝蛊惑的,弱者才会把上帝 吴兴勇:论死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8 页。 1 0 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于是,他与教士争论,他斥责上帝的世界的不公正,否 定上帝的明智。在他看来世界是混乱的,人类是既懦弱又残忍,既疯狂又愚蠢, 既虚伪又自私的无药可救之徒。阿诺德说道:这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你被 抛掷期间;一种存在,并不表明任何意义,除非你使之彰显”( 仪式,第5 5 页) 。对他来说,这种彰显就是个体的人在被抛入的世界中独立自主的掌握自己 的命运,不依附于任何宗教,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这其中最重要的彰显就是自 己控制自己的死亡。 仪式中,阿诺德塔兹对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有清醒的认识,在他 看来,人的生命和万物都有不存在的那一天,“我们的一切,一切人和一切物, 都有同样的命运、我们已经有了开端,我们就必然有结束,在二者之间我们存 在,宇宙如是,天竺葵也一样。宇宙会比你存在得久一点,但这微小的区别并 不说明彼此间具有本质的不同( 仪式,第8 3 页) ,这里,阿诺德塔兹已经 清醒的认识到了生命的结局,同时他也否定了灵魂永生的宗教学说,他敢于在 信仰灵魂永生的上帝的信徒面前侃侃而谈,即使引发一场巨变也在所不惜。他 在伊尼姑母家的晚餐时对神学教授说道:“就算我早先是信仰上帝的,我还是己 离开你的教会了。一个建立在受难和死亡之上的机构,不可能预兆任何吉祥 ( 仪式,第8 0 页) 。太多的争夺、压迫与鲜血让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虚 伪与自私,贪婪与愚蠢,因此,他已不再相信上帝宣称的爱与责任。他阅读很 多萨特的书,与伊尼谈论最多的也是上帝与存在主义的问题,且声明自己说的 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而不是基督教存在主义。按萨特的学说,人不但应自由的 生,而且应自由的死。这就是说,人应该学会迎接自己的死亡,彻底克服死亡 的恐惧,敢于赴死,并且死得其时,死得其所。 其次,阿诺德塔兹在抛弃上帝的同时,也斩断了生活中的人情牵绊。 在伊尼第一次与塔兹在晚餐前散步的时候,塔兹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曾有过妻子,但己散伙;有个儿子但从不提起,更甚至已被贬低到古怪的非 存在状态;有过情人却最终分道扬镳;有过公证员的工作,但早已辞掉,在自 己将一切退路都堵死的情况下只带着狗和无线电来到落基山区作了一名山火巡 监。之所以带着狗,是因为在他心中,“动物是率真的,它们没有口号,它们不 为他人赴死,也不会为非分的事送命”( 仪式,第5 l 页) 。他一生爱山,喜好 滑雪且技艺非凡,滑雪所获奖章众多。在他看来,山是上帝在世间的威严,站 在高高的山巅,与身外的世界对等,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与之并论。如他所说: 1 1 “我一向是不大喜欢人的,他们大多是些懦夫、盲从者、糊涂鬼、捞钱的主, 而且还互相传染倒不是鄙视每一个人,而是那类一路谋杀、撒谎、带着恐 慌爬向自己死亡的人”( 仪式,第5 1 页) 。他对伊尼奢华的姑母说道:“德黑 兹,今天下午又要诞生一位资产阶级了,你现在就站在摇篮边,只消看看你新 认的侄子那张快乐的脸。他认出他的天然环境了。瞧瞧,以那从容的风度,他 立刻就要变成温特罗普家的成员了 ( 仪式,第7 2 页) 。将伊尼即将获得家族 财产比喻为摇篮,将德黑兹乃至温特罗普家族成员的生活比作伊尼的天然环境, 形象且辛辣的讽刺与义无反顾的不屑一展无遗。 与人相比,唯有自然是纯净的,就像动物样,这也是他之所以爱他的狗 远甚于爱所有的人加起来的原因。这点在他与唯一的儿子菲利普塔兹的关系 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古怪的非存在状态是他给予的唯一关怀。若是没有作品 第三部分伊尼与飞利浦的偶然相识,那么阿诺德有一个儿子的事实也许会成为 除了菲利普之外无人知晓的秘密。对此,他曾引用萨特的话:“如果没有父亲, 你就没有负担超我的压力。背后没有父亲盯着,生活里没有欺压你的管制因素, 没有可反叛的、恨的、或者据以评价你的行为的”( 仪式,第6 2 6 3 页) 。在 他看来,在他看来,没有父亲与没有儿子不论是对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