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6 6 3 5 1 0 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闲情偶寄是他一 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了丰富的休闲思想。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休闲思想产生的渊源: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中追求精神自由、不为社会世俗所羁绊的要素以 及传统文人追求闲暇的生活方式是李渔休闲思想产生的思想之源: 李渔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及其特定的生活经历,则是李渔形成闲 情偶寄休闲思想内容的直接因素。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的具 体休闲观,包括戏曲美学中的文艺休闲观、女性休闲观和家居生活 休闲观。本文认为,无论是在戏曲文艺休闲观、家居休闲生活观方 面,还是在女性休闲生活观的部分内容中,李渔都不愧为“生活的 艺术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休闲思想对现代生活 的启示:李渔重欣然之态的休闲心理、休闲大众化以及积极休闲的 休闲态度为大众的现代休闲生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休闲思想 a b s t r a c t l iy ui sav e r s a t i l ew r i t e rv h ol i v e sd u r i n gt h ed y n a s t i e s o fl a t em i n ga n de a r l yq i n g x i a no i n go uj ic o n t a i n i n gr i c h l e i s u r ei d e a s ,i st h es u m m a r ya b o u tt h ea r ta n d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o fl i v i n g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 。 p a r t1d i s c u s s e sm a i n l yt h a tw h a tp r o d u c e dt h el e i s u r e t h o u g h t si nx i q i n g o uj i i tt o u c h o nt h a ts e e l u s i o n c u l t u r e d u r i n g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o fc h i n aa n dt h ew a yo fl i f ew h i c h t h et r a d i t i o nl i t e r a t ip u r s u e di nt h el e i s u r e a r e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o r i g i n so fl iy u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 :t h ec e r t a i n s o c i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w h i c hl i y ul i v e si na n dl i y u 、s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a r et h ed i r e c t o rf a c t o r sw h i c hi m p o s eo ft h e 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i nt h ex i a no i n go uj i 。 p a r t2i st h ec e n t e ro ft h ee s s a y ,a n d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c o n c r e t e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i nt h er e t a i l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i t m a i n l yd e a l sw i t ht h eli t e r a l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i nt h eo p e r a , a n dt h ew o m e n s 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 ,a n dt h e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 o nf a m i l yl i f e b e c a u s eo f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t i m e sw h i c h l iy u1 i v e s i n ,h i s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e x i s t s o m ed e c a d e n t c o n t e n t s ,b u tt h et h e s i ss u g g e s t st h a tl i y u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 b r i l l i a n tv i e w so nt h el i t e r a r yl e i s u r e 、t h ew o m e n sl e i s u r e , a n dt h ef a m i l yl e i s u r ea st h ea r t i s t i n 1 i v i n gf i e l d p a r t3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c u r r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o ft h e 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so v e r 艇a n0 1 n go un 。t h ee s s a yh o l d st h a t l i y u 、s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l e i s u r ei n c l u d i n gl e i s u r ef nt h e g o o d s t a t eo fm i n d ,a n dp o p u l a r i z el e i s u r e ,a n dr e c r e a t e y o u r s e l fp o s i t i v e l y ,p r o v i d et h ep r e s e n ts o c i e t yf o rt h e 1e s s o n s k e y ,w o r d s :l iy u ,j 血疗q i n g0 1 1j , l e i s u r et h o u g h t 班 引言 明清易代之际,商品经济相对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文学史上 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以“抒写性灵”、“探寻人生真 谛”、“表现日常生活”为主旨的小品文创作呈现繁荣的局面。出 生于晚明,成名于清初的李渔也于此期间撰写出其著名之作闲 情偶寄,其中包含了李渔对其一生艺术和生活的看法,蕴含了 丰富的休闲思想内容。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 化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难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 的休闲时间在不断增加。从1 9 9 5 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 9 9 9 年又 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我们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 是在休闲中度过的。发展速度之快,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马惠娣等在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中就指出:“据我所知,从 学术的角度考察、研究休闲文化的概念、休闲与社会进化的关系, 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还未引起学术部门( 特别是文史哲) 的关 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论证,诸如: 休闲文化的历史渊源,在整个文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形态; 休闲的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意义问题”“1 。针对学术界对中国 的传统休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未能广泛展开,本文力图以闲情 偶寄为视角,对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因而,从 闲情偶寄看取中国传统的有关休闲文化,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 一o 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早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一系 列的研究成果已使中国戏曲理论理论界受益非浅,但只涉及到闲 情偶寄的前三部。现代学者杜书瀛则从美学的角度开展对闲情 偶寄的研究,涉及到闲情偶寄的绝大部分。正如李渔指出的 “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心1 ,闲情偶寄 除了在戏曲理论、美学思想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外,在休闲娱乐方 面也表现出李渔所特有的观点和看法,因而从休闲的视角对闲情 偶寄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闲情偶寄的进一步了 解。为此,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闲情偶寄中的体闲思想,是本 文的又一个研究目的。 虽然休闲已走入人们的生活,但目前由于部分人对休闲还缺乏 正确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不良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以及错误的休闲 观还大有存在。因而挖掘闶情偶寄中的有益休闲思想,为人们 的现代休闲生活提供借鉴,是本文撰写的现实鼠的。 因此,本文主要就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渊源、闲情偶寄 中的具体休闲观和李渔的休闲观的现代意义进行了论述。 囿于本人的学识浅显,再加上从休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典文化 本身就存在复杂性,本文虽然力求进行透彻、严谨与全面的分析, 但难免其中某些观点仍会显得偏颇与不成熟,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 的学术生涯中继续改进。本文的最大价值或许就在于,将闳情偶 寄纳入休闲研究的视角,并在这一总体框架中,考察闲情偶寄与 中国传统体阏文化的关系及其对现代体阏生活的意义。希望能对国 内的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第一章闲情偶寄休闲思想的渊源 一、闲情偶寄的社会背景 ( 一) 社会经济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明,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社会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断活跃,许多人放弃了农业生产面专门从事商 业活动。商入队伍日益扩大,资本雄厚,富甲天下,有闲而有钱的 市民阶层构成了当时休闲生活消费的主体。而手工业的发展,促使 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成为手工业者,较之于农户。他们的 闲暇时间有所增加。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的繁荣和发 展,在全国各地都兴起和出现了不少工商业市镇,像杭州“北湖州 市,南浙江驿,咸延袤十里,井屋鳞次,烟火数十万家,非独城中 居民川”。市镇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队伍,社会闲暇时间增多, 人们对体闲娱乐的需求也增大。 随着有闲阶层的扩大,追求娱乐、重视生活享乐的风气由官宦 开始平民化,社会风尚发生激剧变化,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 理志风俗记载云“风会之趋也,人情之返也,始未尝不朴茂, 而后渐以漓,其变犹江河,其流殆益甚焉。大都薄骨肉而重交游, 厌老成而尚轻锐,以晏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h 3 。人们的享受 欲望不断膨胀,由俭而奢,生活方式迅速改变。豪门权贵穷奢极欲, 士大夫们放纵声色,市井平民追逐享受等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社会 上掀起一股奢侈之风。由此迸发的越礼违章的行为,在衣食住行的 各个领域不断涌现,一浪高于一浪,到万历时期已不可抑制。全国 上下呈现“浮华渐盛,竟相夸诩”哺1 的局面。另一方面,寻求山水 之乐、游历名山大川,也成了明末士人的一大嗜好,“晚明时期, 怡情山水,追求山水之乐,成了士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嘲。这正如张瀚在松窗梦语卷七中所指“人情以放荡为快,世 风以侈靡相高”n 。 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镇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对休 闲娱乐的追求,这是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休闲观得以产生的外在 经济环境。 ( - - ) 社会文化背景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 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其一,对个人私欲的充分肯定。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读 书人向来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超尘脱俗相沿,以混世同俗为 羞。照束明理学家的意见,人生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只有殉乎礼 法名教的义务,而没有追寻欢乐幸福的权利。而明代中叶之后,这 种正统价值观受到强大的冲击。 明代中后期,王阳明心学得以盛行,逐渐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 位,这给当时酶社会文化思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李贽为代表的 启蒙思想家针对宋明理学鼓吹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嘲。他断言“夫私者,人之心也”嘲,人心生来就是自私 的,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的普遍静本性,“趋利避害,人人同心,是 谓天成”n “。并称追求个人利益是正当的: 圣人虽回视富贵如浮云,然得之亦若固有;虽曰不以其道得之, 则不处,然亦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今观其相鲁也,仅仅三月, 能几何时,而素衣霓裘、黄衣狐裘、缁衣羔裘等,至富贵也。御寒 之裘,不一而足;裼裘之饰,不一而袭。凡载强乡党者,此类多 矣。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n 1 1 。 一 在寄答留都,他宣称:“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 直取自己快当”n ”,大胆地肯定了人们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欲望。 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袁宏道等人的大力推动,社会上更 是掀起了一股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潮。再由于时局动 荡、前途莫测,许多士人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禁锢,价值观发生变 化。他们不再否定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而宁愿“打倒自家身子,安 心与世俗人一样”“”,变得恋世乐生,耽于声色。 清初,虽然统治者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钳制,但仍有许多学者 出来为私正名,肯定自私自利、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傅山提出: “私者,天也川“1 ,把人的利己性提到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高度来加 以肯定。黄宗羲认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利己是人的天性,人自私自利有其天然合理性。因此,人的行为以 利己为准则是毋庸置疑的。顾炎武声称自私乃人之常情,是无法回 避的客观存在,“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n 6 1 。他主张尊重 人对私利的追求,“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 1 7 o 其二,生存观念的转化。“学而优则仕川”1 是儒家的一个传统。 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从而参加到政治结构中去,历来是士人的安身立 命的一条途径,特别是隋唐以后,采用科举考试制度成为选拔人才 担任官职的一条最主要途径。而到了明代中后期,士人的这一社会 观开始发生转换,士人们不再视科举入仕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 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士人们不仅改变了历来轻视商业和商人的观 点,而且在士人的人格结构中也增添了商业精神的色彩。诚如明末 的陈确所说:“唯真志于学者,则心能读书,必能治生,天下岂有 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l 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之弗能养, 而待养子人哉川。学者以治生为本,成为明清之际大多数士入的 一种共识。他们强调“治生”,重视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把改善 生活处境、满足物质生活看作是紧要的和基本的事务,这与儒士历 来崇尚“安贫乐道”的精神,重视精神生活而轻视物质生活的精神 是相背离的。 总而言之,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传统价值 观的重新思考。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士人逐渐从维护“道统”和 “政统”的观念中解脱,走向自我体认。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变,说 明了儒士的基本人格结构遭到了破坏,而“士人带有商业精神的色 彩,更是晚明社会的士人所特有的,带有那个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 达的时代特征,士人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士形象,它正在异化” 。伽。明清之际的这种社会文化思潮,对李渔的人生经历、生活态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李渔其人其才与闲情偶寄创作 ( 一) 李渔生平 。参考李渔评传,俞为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8 。 5 1 、明清易代使挛渔不得不改变传统文人的生活道路 李渔( 1 6 1 l 1 6 8 0 ) ,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著 有闲情偶寄;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合称笠 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 综观李渔的一生,可以明清易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1 6 1 卜1 6 4 7 ) :生活富足,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入仕为 奋斗目标。李渔生于江苏如皋的一个药商之家,生性聪慧,幼习孺 子业,勤奋好学。他自称:“予襁褓识字。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 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旨浅涉一过川“3 。此时他将攻读儒学,参 加科举,入仕当官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2 5 岁时,李渔在金华首次 应童子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有着“以五经见拨”啪1 的经历。李 渔虽有出众的才华。仕途却十分不顺,两次乡试不中。从此,李渔 便结束了科举生涯。李渔在清兵入关之际曾入金华府通判许檄彩幕 下,再次激起李渔的雄心壮志,要“马上助君唯一臂,公堪傍祖生 鞭” 2 3 o 然而,1 6 4 6 年清军攻占金华后,李渔建功立业的理想也随 之成为泡影。 后期( 1 6 4 7 - - 1 6 8 0 ) ;绝意仕途,注重营造个人生活,以文运商, 走向文商结合之路。经历了战乱的李渔对功名利禄已心灰意冷。“我 不如人原有命,人能恕我为无官”,于1 6 4 7 年归农学圃,退隐 山林。但他并不能真正像农民那样,以耕种为生,只不过以此陶冶 性情而已,如他自称:“老农不可作,圃事尚堪娱。宁为夫子薄, 吾愿学樊须” s s o 经济上的困窘,仕途上的失意,使李渔不得不寻 求另一种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使生活富裕且有趣味的谋生方 式。 1 6 5 1 年左右,李渔移居杭州,后又迁居金陵,他公然洗去儒雅 之色,以文运商,走上了亦文亦商的生活道路。他坦然以营利为目 的,作传奇、小说并编书、出版,亦儒亦商。后又组织起了家庭戏 班,以戏曲自娱和娱人,并携家班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向达官贵 人“打抽丰”,这也成为李渔身前身后受人诽议的缘由。及至晚年, 不免起了“首丘之念川”3 ,1 6 7 7 年移居杭州,这时家境已贫寒,“甚 至税釜以炊,借碗而食”盈”。三年后,李渔在贫病中终老于西湖。 李渔在后期隐逸市井,觅利谋生,若按儒家重义轻利的人生哲 学、价值观来看李渔,显然是离经判道的,但他觅的是应得之利, 谋的是有道之生。“劳杀笔耕终活我”8 1 的自述包含了李渔自食其 力的自豪、终日劳作的自怜、自恃其才的自傲,可以看作李渔以文 运商艺术经营的真实写照。虽然李渔也向达官贵人“打抽率”,但 他主要是通过“笔耕”,即写作戏曲、小说及组织戏班演出,经营 书铺来治生谋利的,李渔付出劳动,达官贵人给予报酬,两者之间 是买与卖的商品关系。 李渔之所以在后期改变其生活方式,有其时代原因。如前上述, 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与社会风尚的变化,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晚明士人生存观念的转化。加上落第的挫折以及战 乱、明清易代等因素,使得李渔自弃仕途,选择了一条自外于主流 政治的人生道路。李渔一方面沉湎于日常生活之中,以文为趣,以 戏曲为乐:另一方面将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创作视为谋生方式,导 致他在文学思想实践上与传统文学观的偏离:文学不仅仅是文人抒 情言志的“自娱”方式,也不再是文士高高在上、劝俗化民的意识 表达,而是娱乐民众的消费品,促进了文学的休闲娱乐功能。 2 、李渔的休闲生活实践促成了闲情偶寄的创作 李渔一生浪迹,“履迹几遍天下,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湖则俱 未尝遗一”。在游荡生涯中,李渔结识众多友人,不乏达官贵人、 文人儒士。在“打抽丰”的同时,他一方面与朋辈共附风雅,共赏 闲情雅兴。另一方面,对于李渔来说,这种浪迹也是一种旅行谱玩, “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 未食,尝所欲尝,是人生最乐之事也”e 3 0 。 日常生活中,李渔是一个懂得休闲娱乐的才人。在隐居兰溪下 李村期间,李渔置功名于不顾,终日养花种草,或与友人吟咏唱和, 尽情地享受着乡村淳朴的风情与宁静的田园风光,过着悠闲自在的 生活。在颐养部中,李渔回忆道:“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 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 年”d “。并将自己的茅屋美其名日“伊山别业”、“伊园”。在移居 杭州后,通过创作小说与戏曲,获得了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并享 有了一定的声誉,李渔的生活更是有滋有味,他在辛卵元曰诗 中云:“又从今日始,追逐少年场。过岁诸逋缓,行春百事忘。易 衣游舞榭,借马系垂杨。肯为贫如洗,翻然失去狂”啪1 。尤侗在序 中对李渔的生活作了如下描绘;“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砌, 辄引人著胜地,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 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川3 ”,可见李渔休闲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这种休闲生活实践为他创作闲情偶寄准备了生活素材。 ( 二) 李渔的个性心理 1 注重现实享乐 在李渔看来,人生苦短,因而要“注重现实,及时行乐”叫。 他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明确表示; 伤哉! 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 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 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 利锁、尺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 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 恐我者,欲使及时为乐,当视此辈为前车 也。3 5 这种以“行乐第一”的养生观使李渔的为人具有浓厚的市井色 彩。在生活中,他蓄声伎,好歌舞;游山水,筑园林;谙美食,作 闲书;谈女色,作雅事。由此也受到他人的蔑视,如瞳海总目提 要卷二十一云:“渔本宦家书史,幼时聪慧,能撰歌词小说。游 荡江湖,人以俳优目之”嘲。 2 崇尚自由、适性 正如庄子所提倡的“任其性命之情川3 ”,李渔的生活经历表明 了他随性、随心、随情的生活态度,他在颐养部中云“我之所 师者心,心觉其然,口亦信其然,依傍于世何为乎”。正是这种 适性的生活态度促进李渔走上闲适人生的道路。 其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寻找娱乐的基点。在李渔看来, 适合自己需要的都是应该提倡的,适性是创造快乐的基因,适性能 养生。饮食要适性,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方 能养生,“食色,性也,欲借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 据此他对食物本草不屑一顾,并认为如果按照书上所述去饮食, 则“吾恐所好非所食,所食非所好”m 1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观 点扩展到疗病理论中,认为治病并不全靠药物,而在于病人的心情, 有些病“或为喜乐而病消或为惊慌而疾退” 4 1 o 满足一个人的爱 好,其功能可以充当药物,甚至胜于药效。而顺性能使病人高兴, 也就成了一种治病的良药。在疗病第六中,李渔举出了六种疗 病之物,无一物是科学意义上的药物,皆以个人好恶为准绳,包括 “本性酷好之物”、“二日其人急需之物”、“三日一心钟爱之人”、“一 生未见之物”、“平时契慕之人可以当药”、“素常乐为之事”h “。 其次,以自己的本性作为生活的出发点。为顺应自己自由烂漫 而耽于享乐的天性,李渔宁愿终生操优伶“贱业”、卖文为生,也 不肯做官,以免“自役其行”,致“宦海浮沉之累”c 4 ”。生活上他 更是任性而为:因“性嗜花竹”,即使“赁而居”,他也不忘养花栽 竹,甚至“省口体之奉川“1 。以娱耳目。因嗜好杨梅。哪怕重病染 身,他都要吃个尽兴。因嗜好螃蟹,“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 以待川“3 。在家居生活中,李渔则注重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力求 在恬静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他的房屋布置、园林修饰、食物 欣赏、各方面,都殚精竭虑,出新出奇,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韩 南在创造一个自我一文就指出“闲情偶寄是一本关于李渔 “自我的书”,“不过这个自我表现在其爱好、兴趣、想法和观点上” “阳。甚至得出性好之物“可以当药”掣、可以养身的结论。连填词 作文,李渔也认为“要在性中带来”,“性中无此”,则“做杀不佳” 。可见,顺从自己的本性、个性,尽可能顺性而为、自由发展, 是李渔自适人生追求的核心。 ( 三) 李渔出色的才华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李渔都表现出 了出色的才华。尤侗在序中表达了他对李渔才能的钦佩: 所著闲情偶寄若干卷,用狡狯彼俩,作游戏神通。入公子 行以当场,现美人身而说法。洎乎平章土木,勾当烟花,哺啜之事 亦复可观,屐履之间皆得其任。虽才人三昧,笔补天工,而镂空绘 影,索隐钓奇,窃恐犯造物之忌矣。乃笠翁不徒托诸空言,遥已演 为本事。家居长千,山楼水阁,药栏花砌,辄引人著胜地”。 后人对李渔的评价尽管有褒有贬,却不曾否认其才能。清光绪 兰溪县志卷五文学门李渔传对李渔的才能作了如此的品 评: 李渔,字谪凡,邑之下李人。童时以五经受知学使者,补博士 弟子员少壮擅诗古文词,著有才子称性极巧,凡窗牖,床 榻、服饰、器具,包锨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 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皆知有李笠翁” 鲁迅将李渔称为“帮事目文人”,林语堂称他为“生活的艺术家”, 褒贬不回,却都认为李渔是一个懂得闲适的才子。鲁迅在帮忙到 扯淡中说; 李渔的( ( 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 都做得出采的。必须有帮阁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 闲。如果有其志而元其才,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 趣闻而居然不顾脸皮,大摆槊子,反自以为得意。一自然也还有 人以为有趣,一促按其实却不过。扯淡”而已。帮闲的盛世是帮 忙,到束代就只剩了这扯淡”“。 鲁迅从当时国家处予民族战争韵角度否定了“帮闲文人”的价 值,同时鲁迅也承认,当社会处于安定的和平时期,悠闲的艺术也 是需要的。对李渔在休闲生活方面的才能,鲁迅给予了肯定,称他 为“有帮闲之才”。 而在中国著名的闲适文人如林语堂、周作人、粱实秋等人眼里, 李渔则是倍受推崇。周作人认为“李笠翁当然是一个学者,但他是 了解生活法的人,决不是那些朴学家所熊企及”嘲。林语堂则更甚, 他认为李渔“对于生活艺术的透彻理解,充分显出中国人的基 本精神”【5 ”。 李渔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才华,促成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审 美情趣,构成了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风格。 三、古代休闲文化对李渔休闲观的影响 中国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传统文人对休闲进行了精采的论 1 0 述。正如马惠娣所指出的: 我国有关休闲文化的历史相当久远,但在近代以前,主要反映 在官宦、士大夫阶层以及文人墨客中,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 休闲的内容十分丰富,从 (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到清代闲适小品都记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乐的灵性文字。不仅 如此,古代圣贤们还常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性趣、 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紧密地连在一起。” 闲情偶寄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休闲生活思想一脉 相承,具体体现在对古代隐逸文化和闲适生活观的继承两个方面。 ( 一) 古代隐逸文化对李渔的影响 1 古代隐逸文化综述 隐逸是指社会中一些人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与心态。早 在先秦,中国就有隐逸,而后终成规模。关于隐逸文化的内涵,本 文借用桧清泉的观点: 隐逸丈化是由隐逸士人、隐逸士大夫及幢羡隐逸的士人、士大 夫共同创造的一种非主流文化,它既包括了这些士人、士大夫本身, 又包括了一切相关的物质性及精神性实践结果。”“ 对于士人隐逸的动机,汉代学者范晔分析说:“或隐居以求其 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 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川。通常文人选择隐逸生活,更多注 重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来缓解现实中所受到的压抑。文 人只能通过归隐,以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过着恰然自得的闲 适生活,才能达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而被誉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n 的陶渊明就是隐逸文化的代表。他在归 园田居中就谈到自己归隐的原因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i e s 。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自己“质性自然”,把官场比作“尘网”、 “樊笼”,把仕宦生涯比作“羁乌”、“池鱼”,把返归自然比作“旧 林”、“故渊”。而隐逸在他来说,可以据此率真任性,使人性的闲 适得以舒展。用他诗文中的话来描述,就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 飞而知还”呻1 ,就是“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拍“。也就是说, 崇尚自然和自由就是真正的隐逸文人最主要最基本的精神依凭。正 是在隐逸的休闲人生中,他们达到了精神自由的境界。徐清泉在论 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中进一步指出; 隐逸文化带给归隐羡隐诗人及士大夫最大的精神价值,就是人 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而这实际上就是隐逸文化独备的艺术审美 潜力。归隐羡隐以后,- k - a 或士大夫或多或少她摆脱了政统的限制, 他们可以以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来弥补人生实践维度的缺 失,来实现操作欲求的满足。这样,先前所像量姆改统便被自然。 人( 自我) 乃至艺术所取代。“” 古代隐逸文忱的核心在于追求心灵的自由。隐逸就是为崇尚心 灵自由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隐逸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力求回归 自然、远离政治束缚的闲适生活。庄子在庄子刻意中认为隐 士的生活是“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 士,避士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矧。徐清泉在论酶逸文化在中 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韵意义一文中对隐士生活进行_ _ 总结,他 认为: 游山玩水、渔猎躬耕、品茗饮酒、谈玄务虚、吟诗赋文营因 作画、书墨抚琴、品藏文玩、坐禅求道、肆性放精等便成了这些隐 士及准隐士最外在的行为表现。1 6 ” 由于生括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隐逸者往往髓发挥自己的特 长,在自己喜爱的生活样式中表现出不同常人的才能。李继凯在隐 士与中国文化中称隐士常有奇智、奇技,奇艺、奇功、奇谋、 奇能、奇事乃至奇癖”蚰。 2 隐逸文化与休闲 在现代休闲理论中,休闲是成为自由的一种精神状态。美国的 休闲理论家约翰凯利是这样来解释体闲的内核的: 首先,在界定休闲时,某种自由的概念似乎很普遍( k e l l y , 1 9 8 2 ) ,这里的自由并不必然是毫无约束的开放,其实,钵】| :目的自 由是一种成为状态的自由,是在生活规范内做决定的自由空间。至 少,休闲是在摆脱义务责任酌同时对具有匈身意义和目的的活动的 选择。1 另一位休闲理论家杰弗瑞戈比这样定义休闲: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 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 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因而。从自由的角度来说,隐逸生活也是一种寻求高雅休闲的生活, 隐逸文化所代表的人生是一种艺术化的闲适人生。 3 隐逸文化与李渔的休闲思想 明清易代之后,李渔主动脱离政坛,在经历三年的山林幽居生 活后。移居到繁华的都市,过上了“隐逸市井川盯1 的生活。他居于 闹市,与世俯仰,却不愿受世俗的束缚,完全退隐于仁途,四处游 历,按自己的意愿过着悠然的生活。他的适性生活观明显地呈现出 古代隐逸人士的风格,即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对自我价值的充分 肯定。自居易在中隐中说“大隐往朝市。小隐入丘樊川“,隐 士有大隐、小隐之分。王德保在仕与隐中也指出“古代隐者有 山林之隐和市隐、朝隐之分,前者从形体到精神皆从俗,而后者则 形体从俗,精神绝俗”旧1 。按照王德保的划分,李渔则属于后者。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李渔的隐逸方式已不同于陶潜的归隐田园, 而是一个“隐逸市井”的文人。 ( 二) 古代文人闲适生活对李渔的影响 1 古代文人闲遁生活 自古以来,无论是“仕”还是“隐”,大多数中国文人都注重 闲适在生活中的作用。 。 庄予代表的是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情与欲,对闲适 生活十分推崇。他在庄子齐物论说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懂得闲适的人是大知大智者。史记庄子列传记载的故事, 极能说明庄子对休闲生活的珍爱: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 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 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 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 仕,以快吾志焉”。”1 1 尽管是高官厚禄,但庄子不能忍受官场束缚,而追求快事志的 休闲生活,他自己曾言: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 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 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m 1 不同于道家的是,儒家文化主张“为世用”,认可人的情与欲, 认为追求娱乐是人的本能之一,“口之子味也,目之予色也,耳之 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性也”口s o 刘耳在中国古 代休闲文化传统认为“对高雅的休闲生活,儒家给予一定的肯定” h 钔。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四处奔波,充分体现了儒家 的“弘毅”精神。但在论语先进篇“予踌、曾暂、冉有、公 西华侍坐”一章中,他让几位弟子各言其志,结果对曾皙所说的“莫 ( 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嘲最表赞赏,流露出他向往闲适生活的一面。而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普其身”订刚的观点,为中国传统文人于仕 途失意后,走向闲适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粮。后世的士大夫阶层秉承 儒家传统,往往也试图把高雅的休闲生活与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 极参与结合起来。在仕途遇到挫折或对政治感到厌倦时,往往从闲 居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如李白、自居易、苏轼等人都有此类经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对生活中的闲适有了更强烈的要求。就 在文人们丰富的闲适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创作出了许多 优秀作品,实现了自我价值。 唐代,郑符作闲中好,其中写道“闲中好,尽日松为侣, 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川,此处将闲静、自然、自我看作是浑 然不可分的一体,而这美好的意境包含的是种雅致的闲适生活, 也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寻求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自居易在 中隐一诗中表达了希望过一种“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川侧 的闲适生活理想。怎样才能享受闲中之乐呢? 自居易认为家居生活 中就能体验到,“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而这种适意的生 活,为自居易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自居易全部诗文里, “闲”与“适”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词了。白氏诗文中以“闲” 字打头的词( 如“闲居”、“闲坐”等) 共有4 5 0 处之多,其中以之为 题的诗作共有5 6 篇,“适性”以及以“适”字为中心的同义词则共 出现3 6 次。 及至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云: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 石哺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呜,所常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 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 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 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 意也阻町 正如郭熙所分析的,士大夫文人之于山水田园的喜好,是与他们企 慕山水田园、江湖林泉,获得精神上的安闲与自适分不开的。因此, 山水田园式的悠闲生活,对他们艺术才能的发挥起了一定的作用。 而当时的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闲适生活爱好者,他在书临皋 亭中说:“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中半是峨眉雪水, 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i 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m 1 。 在他看来,追求生活中的娱乐是人的一种爱好,“是岂有声色臭味 足以移人哉? 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 入特以 已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川“。在现实生活中,苏轼也是“从俗”, 爱好游玩,“平时只是以吟诗饮酒戏谑度日”。为此苏轼还受到 当时的理学家朱熹的非议,“至如坡公著述,当时使得尽行所学, 则事亦未可知。从其游者,皆一时轻薄辈,少行检,就中如秦少游, 则其最也更是坡公首为无稽,游从者从而知之,岂不害事”泓3 。 朱熹只是看到了苏轼的闲游生活表面,而没有看到它对苏轼著述的 意义。正是这种舒畅、无所拘束的心境,成就了他们的艺术人生。 2 古代阑适生活观对李渔的影响 正如清代王夫之指出的那样“得志于时谋天下,则好管商;失 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嘶1 ,当仕途不利之时,从闲适的生活 中寻求人生的乐趣,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对闲 。根据对自居易全集 统计得出,中华书局,1 9 7 9 年舨 1 5 暇生活的精心营造,在平和韵心境下实现自我价值,则是中国古代 文人爱好闲适生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李渔闲适生活的真实写 照。在决心退出仕途时,李渔就指出“自知不是济川材,早弃儒冠 辟草莱”阴“,在伊山隐居三年。于此期间,他借闲居来寄托自己的 理想,创作了不少的诗词。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李渔明确 指出“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虽寸长尺 短,亦可成名” 8 7 1p 可以说李渔是对自己生活价值的一种评定。家 居休闲生活中,李渔对家中器物的发明创造。对艺术的创作,更反 映了李渔对体辩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就在这种远离正统与主流的体 闲生活中,李渔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也 强调了休闲生活中要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观点。 第二章闲情偶寄的休闲观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 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内容丰 富,涉及面很广。全书论及了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妆饰打扮、园 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饪、观花赏草、行乐养生等家居日常生 活领域,充分表现了李渔对艺术和日常闲暇生活的看法。本章主要 从戏曲韵文艺休闲观、女性体闲观、家居生活休闲观三个方面对闲 情偶寄中的休闲思想震开论述。 一、戏曲文艺体闲观 文学具有休闲功能是文学的一个特征,文学以其所特有的审美 形象给读者审美体验。中国有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以沉浸于诗文作为 自己的人生乐趣,或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取阅读的乐趣,或从自己的 创作中抒发情感。尤其是明清小说兴盛以来,更多的人从文学中获 取快乐并消闲度日。戏曲虽然发展较迟,但其娱乐功能却更加显著, 到明代中期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成 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明清传奇上承宋元南戏,在明代中叶以后达到了戏曲繁荣的高 潮。在勾通联系宫廷文化、士林文化、市并丈化乃至乡村文化上, 传奇所起的作周已超过小说皇室宫廷中的演出、达官士大夫私邸 的排演、民间庙会草台的表演,其规模或艺术品位可能有所不同, 然而其艺术实质并列区别”钉。 在李渔众多的文学活动中,戏曲是主要的艺术领域。他一生共 创作了十六种传奇。与尤侗、吴伟业并称为清初三大曲家。李渔不 仅从事传奇的创作,而且亲身组织戏班到处演出,有着丰富的戏曲 经验。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是零渔一生戏剧活 动的经验总结,在戏曲理论中,李渔强调了戏曲的娱乐休闲作用。 他的文艺娱乐思想构成了闲情偶寄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章凡未加标注的引文均出自江巨荣等校注的闲情佣寄,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0 年版。 1 7 主要体现为他对戏曲的喜剧色彩的重视。本文则具体从以下三个方 面展开论述。 ( 一) 戏曲要满足大众娱乐休闲的需要 由于有组织家庭戏班演出的经历,李渔认为观众之所以观听戏 曲主要是打发闲余时间,消愁解闷,寻找快乐,因而编撰传奇就要 满足观众的需要,娱乐观众。他在风筝误释疑提到“传奇原 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 反令变喜成悲咽” 啪1 ,并宣称“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 度人秃笔始堪投”嘲,宣扬他戏曲中的娱乐性、喜剧性。在词曲 部戒讽刺中,李渔再次强调“予向梓传奇,尝埒誓词于首,其 略云: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辣净丑缨花商,亦属调笑 于无心;凡以点缀词场,使不岑寂而已”,表明了他的戏曲娱情观。 尽管这种戏曲创作带有一定的商业目的,却是李渔文艺休闲思想观 的体现。 传奇有如玩花赏月,是人们用来饴养性情。打发闲暇的一种方 式。人们观赏传奇,为了获取糖撩上韵亳矮,寻求有别景日常的易 一种生活。与传奇追求娱乐相对,李渔认为如果场上出现“闷”的 气氛,就是演出的失败,那么作为选剧者是有责任的。“常有唱完 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此非唱曲之料, 选材者任其咎,非本优之罪也”。县体说来,李澹韵“传奇要娱乐 观众”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贵新奇”、“讲究通俗、合情理”“注 重演出效果”、“愉悦观众”、“寓教于乐”、“不贻误正事”等方面。 1 贵新奇 在李渔看来,新是事物美的一个特征,“人惟求旧,物惟求新。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在凡例中,李渔指出当时社会“以 喜新而尚异”,那么作为出版商,他不能不注重新奇在传奇中的作 用。以“新奇”来吸引、娱悦观众也就成了李渔对戏曲韵要求: 至于传奇一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与玩花赏月同一致也。使 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特 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观众观赏传奇,就是为了娱乐生活,而新 1 8 。 奇的戏曲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在观众的心理 产生“新奇莫测”的喜悦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 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 而李渔对传奇贵新奇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题材要新奇。在别古今中,李渔就出演旧剧和出演 新剧作了一个比较,提出了选择剧本时要力求新,“盖演古戏,如 唱清曲,只可悦知音数人之耳,不能娱满座宾朋之目。听古乐而思 卧,听新乐而忘倦”。在变旧成新中,李渔进一步指出了题材 新对演出的作用,“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对时人出演旧剧不能翻新的现象,李渔给予批评,认为它不能满足 观众的欣赏心理: 今之梨园,演到旧剧,则千人一辙,万人一辙,不求稍异。 观者如听蒙童背书,但赏其熟,求一换耳换目之字而不得,则是古 董便为古董,却未尝易色生斑,依然是一到磨光莹之物,我何不取 旋造者观之,犹觉耳目一新,何必定为村学究,听蒙童背书之为乐 哉? 2 第二,情节要新奇。首先,传奇中的事件要求新、求奇。李渔 在结构第一中强调了“奇事”在传奇中的重要性,“有奇事, 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在脱 窠臼中李渔是这样来诠释传奇的: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 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 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 是以填词之 家,务解“传奇”二字。 传奇的流传取决于观众的喜好,只有新奇才能激起人们观听的兴 趣,剧本才得以见之子观众,因而新奇是传奇的本质特征。 其次,传奇中的故事情节要出人意料。剧作者要善于制造“悬 念”。以此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吸引观众。在小收煞、大 收煞中,李渔指出了情节曲折性在传奇中的作用: 戏法无真假,戏文无3 - 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 戏法,好戏文。猜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赧然,不如藏拙 之为妙矣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 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 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20122545
- 2025年深圳市短租房租赁合同
- 2025项目设计合同范本
- 2025新版机械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版结肠炎症状诊断与护理方法讨论
- 关于新加坡的介绍
- 教育人职业规划
- 2025食品安全员能力考核试题附含答案
- 集水明排降水方案(初级版)
- 2025年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完整题库含参考答案
- 矿热炉检修施工方案
- 公司两班倒管理制度
- 2025年3月29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D类《综合应用能力》综应真题及答案(小学)
- 医院印章使用管理制度
- 2024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初三(上)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 新疆地区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2003-2024)
- 2024高职单招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人人文库
- 《雪茄基本常识》课件
- 医院意识形态培训课件
- 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 自来水厂自控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