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意识地为妇女立传、并形成比较完 整的体裁结构的妇女专史,书中大量收入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的事迹,范围很广。 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列女传的注释和考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书中 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对其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进行取舍,避免盲从;对其中注而未解 的疑难问题,求得正确答案;对其中误注之处,进行匡正。前人对列女传已做过大量 整理、注释、考辨工作,对后来者阅读和研究列女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令人遗憾 的是,与同期的经书相比,相关的研究积累仍少之又少,因而诸译注中不免有一些不尽如 人意的地方。笔者在研读今人校注的列女传诸多版本的过程中,发现众多的今注本在 词语训释、句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味于古义而望文生训。二、因未联系语境而误。三、依据了错误的版本而误。故笔 者不揣固陋,在研读所搜集到的今人校注本过程中,以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先生 的列女传译注为底本;以台湾三民书局印行的,黄清泉先生注译、陈满铭先生校阅的 新译列女传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张敬先生注译的列女传今注今译为主要参本, 又参以广文书局印行的梁端先生的列女传校注:续修四库全书( 第0 5 1 5 册) 史部传记 类,清代王照圆的列女传补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向撰、刘晓东先生校点的 列女传。对其注释、句读错误处及未尽处加以考辨。主要采用本校法、他校法、理校 法、对校法等校勘方法: 1 本校法,即以列女传原文中相关部分互校; 2 他校法,即以其他典籍与列女传的今注本中相关部分进行参校。这些典籍有史 记、国语、汉书、文选、后汉书、战国策、左传、公羊传、尚书、三 家诗、诸子、楚辞、大戴礼记、山海经、淮南子、礼记等。 3 理校法,即用事理来推断词汇释义的正误与否,合理与否。 4 对校法,即用张涛先生的列女传译注;黄清泉先生的新译列女传;张敬先生 的列女传今注今译;梁端先生的列女传校注;王照圆的列女传补注对校。 据以上方法,整理出列女传词语注释、标点等方面错误三十- - n ,并尝试着分析、 解决。 关键词:列女传注释辨正 a b s t r a c t l i e n v z h u a n , w h i c hc o m p i l e db yx i h a ns c h o l a rl i u x i a n g ,i so u rf i r s tb o o kf o rw o m e n t h e r e a r em a n yc l e v e rw o m e n ss t o r i e si nt h eb o o k i th a sav e r yw i d es c o p e t h eb o o kh 堪si m p o r t a n t v a l u ei n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b o o k ,c a nh e l p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t r u e m e a n i n go f w o r d si na n c i e n tb o o k s ,f i n dt h ec o r r e c tv i e w s ,o b j e c tt ow r o n gv i e w s m a n ys c h o l a r s h a dr e s e a r c h e do nt h eb o o k ,a n dp r o v i d e dg r e a tc o n v e n i e n c ef o ru st os t u d yt h i sb o o k ,b u t 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 , c o m p a r e dw i t l lt h es c r i p t u r e s ,t h er e l e v a n t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sa r es t i l lm e t a g a m e , s ot h e r ew o u l dh a v es o m eo ft h eu n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 w h e nir e s e a r c h e dt h i sb o o k ,if o u n di nm a n y a n n o t a t e dp l a c e so fw o r d s ,s e n t e n c e s ,e t c ,s t i l le x i a ss o m ep r o b l e m s ,m a i n l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 :f i r s t ,i g n o r a n c ei n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a n c i e n t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e a n i n go fw o r d s ; s e c o n d ,i g n o r a n c ei nc o n t e x ta n dc o n t a c t t h i r d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w r o n gv e r s i o n ir e s e a r c h e d o nt h e s ep r o b l e m sm a i n l y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b o o k s :f i r s t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m r z h a n g t a o ,l i e n v z h u a n y i z h u ;s e c o n d ,t a i w a n ,s a n m i nb o o k s t o r ep r e s s ,m r h u a n g q i n g q u a n , c h e nm a n m i n g ,x i n y i l i e n v z h u a n ;t h i r d ,t a i w a nc o m m e r c i a l p r e s s ,m r z h a n g j i n g , l i e n v z h u a n j i n z h u j i n y ia n ds oo n t h i sp a p e ru s e st h ef o l l o w i n gm e t h o d s :b e n j i a o f a ,t a j i a o f a , l i j i a o f a ,d u i j i a o f aa n ds oo n : f i r s t ,b e n j i a o f a ,t op r o v ee a c ho t h e ri nt h er e l e v a n ts e c t i o n so f l i e n v z h u a n s e c o n d ,t a j i a o f a ,u s eo t h e rb o o k st op r o v el i e n v z h u a n t h i r d ,l i j i a o f a , w i t l lt h er e a s o n a b l ee x p l a n a t i o nt oi n f e rt h ev o c a b u l a r y , r e a s o n a b l eo rn o t f o u r t h ,d u i j i a o f a , u s el i e n v z h u a n y i z h u ,x i n y i l i e n v z h u a n ,l i e n v z h u a n j i n z h u j i n y it op r o v e l i e n v z h g a b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b o v em e t h o d s ,s o r t e do u t a n n o t a t i o n sa n dp u n c t u a t i o n se r r o r st h i r t yt w o a s p e c t s ,a n dt r yt oa n a l y s i sa n ds o l v e k e yw o r d s :l i e n v z h u a n ; a n n o t a t i o n ; r e s e a r c h l l 目录 一、绪论l ( 一) 列女传的版本源流1 ( 二) 列女传语言的研究历史和现状l 二、列女传注释辨正三十二则3 三、结语2 8 参考文献3 0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 2 致谢3 3 l i l 列女传注释辨正 一、绪论 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意识地为妇女立传、并形成比较完 整的体裁结构的妇女专史,书中大量收入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的事迹,范围很广。 在史学和文学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为我们全面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 貌,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使后代读者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妇女的许多聪明才智、义行卓识、 优良品质等。再次,西汉时代,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尚处于滥觞阶段,刘向笔下的人物传 记,谋篇写事,遣词用语,亦有匠心,在文学史上也独树一帜。最后,为我们查寻旧典, 识辨史事,丰富语言知识,提供了资料。对列女传的注释和考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 书中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对其中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进行取舍,避免盲从:对其中注而 未解的疑难问题,求得正确答案:对其中误注之处,进行匡正。前人对列女传已做过 大量整理、研究工作,兹将有关列女传版本、流传、辑佚、研究及校注等情况介绍于 下: ( 一) 列女传的版本源流 列女传最早著录于刘向七略别录和汉书艺文志,为八卷本。东汉早期, 班昭注列女传,分传每篇为上下,合颂成十五卷。东汉中期以降,列女传十五卷本 流行,原八卷本渐佚。北宋嘉祜年间,苏颂、王回先后对通行本列女传进行整理,称 古列女传。南宋嘉定年间,蔡骥在苏、王定本的基础上整理刊刻列女传。在列女 传诸刻本中,南宋建安余氏有堂本刊刻最早,但此本今已不可见。我们所能见到的是清 代道光年间用此本影刻的文选楼丛书本和嘉庆年间据此本重刊的顾氏小读书堆本。列 女传明代刻本主要有嘉靖黄鲁曾本、万历黄嘉育本、崇祯张溥本。清代主要有四库全 书本和王照圆、梁端、萧道管三家校注本。 ( 二) 列女传语言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1 ) 列女传注释校勘工作,因清代朴学昌明而大兴,其校注中目前可传的,较著 名的有: 梁端据顾之逵重刊宋本所作校注列女传校注: 王照圆郝氏遗书本 列女传补注( 附臧庸校证列女传补注校证) ; 孙诒让 光绪二十年瑞安孙氏刊本列女传札记; 顾广圻嘉庆元年顾氏小读书堆本 列女传考证; 王绍兰雪堂丛刻本列女传补注正讹; 萧道管石遗室丛书本列女传集解; 陈汉章1 9 3 5 年象山陈氏铅印本列女传斟注; 上述注本中,颇有学术价值的主要有两家:一是梁端列女传校注,有道光年间汪 氏振绮堂刻本,收有汪远孙、梁德绳序及曾巩、王回旧序,其中据顾之逵重刊宋本所作校 注,重在校勘,相当谨严精密,搜罗参考,用力极勤,引注古籍有数十种之多:如史记、 前后汉书、左传、国语、尚书、三家诗、诸子、楚辞、礼记、大戴礼、太平御览、艺文类 聚、文选等书,以及当时朴学大家之训诂校勘靡不采撷。二是王照圆列女传补注八卷, 附叙录一卷,校正一卷,首有臧庸、马瑞辰序,和王回、曾巩旧序及王照圆自序。 王氏系郝懿行妻室,郝氏著有尔雅义疏,清代大儒也。故王氏之诂议无不精审,又复 广证群书,兼综众说,以是考伪正谬,订异参同,博识之至,结合考据,多所发明。 1 9 4 9 年后,列女传的研究校注工作又取得了丰富成果,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有三种: 台湾三民书局印行的,黄清泉先生注译、陈满铭先生校阅的新译列女传。黄清 泉先生的注本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古书丛刊所收的建安余氏本,明嘉靖本, 清王照圆补注本,梁端校注本等,凡与底本字句有较大出入的均予注明。黄清泉 先生的注本内容最为详尽,每卷前面都有该卷所包含篇章内容的简要说明,而每一篇的一 个完整的语段前都有段意的概述,即“章旨”。对于每篇中的词语注释全面详尽,凡引用 有价值的旧注,其中包括王照圆的补注、梁端的校注、萧道管的集注以及陈汉 章的斟注,均标明注本,如涉及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史方面的知识,如宗法、礼制、职 官等,都作了较为通俗、详尽的注释。对于每篇中的语段注释,黄先生一般用直译,为使 文意明确、文气贯通,也偶用意译。由于每个传记在行文方面都具有韵散兼用的风格,因 而在翻译时充分注意保留这一风格特点。将传中所作诗,引诗,以及刘向引诗经为证 的诗日,传后所总结的“颂日”,都用押韵的七言诗句译出,以便让译文增加诗的色 泽和韵味。该书注释最为详备,错讹最少,内容最足,对研究列女传具有较大价值。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先生的列女传译注。张涛本原文以文选楼丛书 本为底本,校以黄鲁曾本,黄嘉育本,张溥本,四库全书本,王照圆本和梁端本。全 书使用简化字,适于不同层次的读者了解、学习、研究列女传之用。张涛先生的注本 较黄清泉注本无论词语注释还是语篇注释都略为简明、扼要,译文更为通俗易懂,译文基 本上采取了逐字逐句直译的方法,尽量保留原文风貌,对于古今语言差别较大处,则进行 意译。将传中所作诗,引诗,以及传后所总结的“颂日 ,皆用押韵句译出,字数据实际 需要不定。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张敬先生注译的列女传今注今译。张敬本较以上两本注 本内容更为简略:词语注释方面,许多对于一般层次的读者而言较生疏的字词并没有给予 注解,即使注释的词语也很简略,在语篇注释中,对于传中所作诗,译文中直接引用,未 作解释,甚至对于传中的一些句子,注者在对其意义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也没有再作深入 研究,就直接将原文抄入了注文中。 综上可见,尽管前人对列女传已做过大量整理、注释、考辨工作,对后来者阅读 2 和研究列女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令人遗憾的是,与同期的经书相比,相关的研究 积累仍少之又少,因而诸译注中不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笔者在阅读上述先生的研究成果时发现,对列女传的整理与研究,尽管已经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其中仍有不少工作要做:1 上述注本中注释可商榷处需提供新的解释;2 上述注本中注释未尽处需作出补注;3 上述注本中校订正确者需加以更为详细的申说。有 鉴于此,本人不揣固陋,将认为尚有问题的地方逐条指出,并尝试着分析、解决,旨在通 过本人的一点绵薄之力,为列女传的注释臻于完善做出新的努力。 笔者在研究考辨列女传注解时,以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先生的列女传 译注( 以下简称“译注”) 为底本;以台湾三民书局印行的,黄清泉先生注译、陈满铭 先生校阅的新译列女传( 以下简称“新译 ) 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张敬先生注译 的列女传今注今译( 以下简称“今注今译”) 为主要参本,又参以广文书局印行的梁 端先生的列女传校注( 以下简称“校注”) ;续修四库全书【第0 5 1 5 册】史部传记类, 清代王照圆的列女传补注( 以下简称“补注 )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刘向撰、 刘晓东先生校点的列女传,对其注释、标点错误处及未尽处加以详细的补证。 二、列女传注释辨正三十- - n ( 1 ) 舜父顽母器,父号瞽叟,弟日象,敖游于嫂。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 卷 一,p 3 ) 张涛注:瞽叟,即瞎老头。瞽,瞎眼。( 译注p 4 ) 译文:父号瞽叟,父亲是个瞎子,人称瞽叟。( 译注p 5 ) 谨按:张涛先生的说法不够准确,舜的父亲被称为“瞽叟 ,但不一定是瞎子。 一则,据王照圆补注谓:“父号瞽叟。说者皆言,瞽无目或日有目但不能分别善 恶,故假为此称耳,此传云号甚明矣”。( 补注p 6 6 5 ) 又据尚书尧典载:“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义,不 格奸。 孔安国尚书传:“瞽,无目日瞽,舜父有目但不能分辨好恶,故时人谓之瞽。”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舜父只是因为不分善恶,不辨好恶,而被人称为“瞽叟 ,并非 真盲。 - - n ,“号”,常释作“名 ,“名号”义,并非表示判断。譬如: 柳宗元与杨诲之第二书:“吾以为刚柔同体,应变若化,然后能志乎道也。今子之 意近是也,其号非也中“其号非也 ,柳河东集载:“号,名也 。 1 ( p 4 4 4 ) 逸周书周月:“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朱右曾逸周书集 训校释:“号,名号也”。2 1 九4 7 庄子秋水:“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成玄英庄子疏:“号,名号也 。 3 】( p 5 6 7 ) 三则,古代典籍中,“瞽”字也并非总是指“瞎眼”,而是喻指说话、办事不聪明,愚 蠢。譬如: 苟子劝学:“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 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可见,苟子认为:“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其中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杨惊荀子注:“瞽者,不识人之颜色。 韩诗外传卷四:未可与言而言谓之瞽 。铂n 4 7 韩诗外传卷九:“弃老取少谓之瞽”。 汉书谷永传:“此欲以政事过差丞相父子、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皆瞽说 欺天者也。 颜师古汉书注:“瞽说,言不中道,若无目之人也。”5 1 妒3 4 5 2 综上可见,舜父并非真盲。 ( 2 ) 舜父顽母器。父号瞽叟。弟日象,敖游于嫂。( 卷一,p 3 ) 张涛注:器,愚蠢而顽固。( 译注p 4 ) 译文:舜父顽母熙,舜的父亲糊涂顽固,母亲愚蠢荒唐。( 译注p 5 ) 黄清泉注:父顽母嚣,指舜之生父和后母都很愚钝。顽,器,互文,愚钝的意思。( 新 译p 4 ) 谨按:张涛、黄清泉两位先生均认为“父顽母嚣”是指舜的父母都很愚蠢,但张先 生认为“父顽”、“母嚣”,意义相近但互相独立,为并列结构;黄先生认为二者意义互相 包含补充,为互文。黄先生说法甚宜。“顽”、“嚣”从字义上有相同之处,又互相补充, 在古书中常常连用,按“互文 解比较合适。 一则,“顽”、“器 在古代文献中有相同的意义“愚”义,常常互训。“顽 在文献中 多作“愚 义,如广雅释诂一:“顽,愚也”; 6 ( p 3 2 ) 又书皋陶谟中:“庶顽 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 疏引广雅:“顽,愚也 。 “嚣”有同“顽 相同的“愚”义。如广雅释诂一:“嚣,愚也” 6 h 船2 又文 选王褒 :“仆虽器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文选吕延 济注:“器,愚也”。 另外,“顽 、“器”二字还常常互训,如慧琳音义卷九十五“顽嚣”注引字书: “嚣,亦,顽也 。又经籍篡诂- 真韵:“书尧典:器讼史记五帝纪作顽 凶,即“器作顽 。门1 p 3 5 9 二则,“顽”、“嚣”二字在古代文献中常常连用,“顽 有“心不则德义之经”义,“嚣” 有“口不道忠信之言”义,其义相补充。譬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q 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器。随m 3 1 9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 器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 中“顽器不友”,陆德明经典释文:“心 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熙。”瞒8 4 文选王褒 :“嚣顽朱均惕复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顿额。吹参差 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李善注引左氏传富辰日:“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 道忠信之言为嚣。,1 嘲0 汉书董仲舒传:“( 秦) 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使习 俗薄恶,人民嚣顽。”颜师古汉书注:“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器,心不则德义之 经为顽。,【5 】瞄0 5 综上不难看出,“顽”、“器”在古代既有相同的意义,又有互相补充的意思,“顽 、“熙” 二字常常连用,按互文解更好。 ( 3 ) 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入其 门。( 卷一,p i i ) 张敬注:荒度土功,荒废各地治水的事。( 今注今译p 1 0 ) 译文:惟荒度土功,忙着去治水患,怕荒废了水土的事业。( 今注今译p i i ) 黄清泉:荒,大。度,动词,图谋。 译文:惟荒度土功,只大力谋划平水土的事业。( 新译p 1 6 ) 谨按:张敬先生释“荒度 作动词“荒废”,有失准确,当按黄注,将“荒度作为 两个词来解释,“荒,大。度,动词,图谋”更宜。 - n ,“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句中 “惟荒度土功”,据书益稷蔡沈书集传:“荒,大也”;据书皋陶谟下孙 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释诂:“度者,谋也 。 - - n ,“荒 在古籍中屡见出现,类似语境中,其义做“大”解习见。譬如: 左传昭公七年:“周文王之法日: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陈戍国引 杜预注:“荒,大也” 1 1 阳7 3 汉书叙传下:“靡法靡度,民肆其诈,逼上并下,荒殖其货。侯服玉食,败俗 伤化。 颜师古汉书注:“荒,大也,5 1 附6 6 文选陆机 :“皇士纂隆,经教弘道,于化既丰, 在工载考。俯厘庶绩,仰荒大造。仪刑祖宗,妥绥天保。李善注引毛苌诗传日:“荒, 大也”。 三则,“度在古代典籍中作“谋”义解习见。如:尔雅释诂上:“度,谋也”。 ( 1 2 1 ( p 5 ) 又书吕刑:“何敬非刑? 何度非及?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 中“何度非及”,孔颖达疏引王肃云尚书正义:“度,谋也”;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王正月,辛丑,召简公、南宫嚣以甘桓公 见王子朝。刘子谓苌弘日:甘氏又往矣。对日:何害? 同德度义。陈戍国引杜预注: 度,谋也。”5 2 左传哀公十一年:“文子遽止之,日: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 鲁人以币召之,乃归。,陈戍国引杜预注:。度,谋也,n 护1 2 9 0 国语晋语四:“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天而谋于 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中“度于闳天而谋于南宫”,韦昭国语解:“度,谋 也。 四则,张敬先生将“荒度”译作“荒废 ,是用今义来训释古义。将“惟荒度土功 译作“忙着去治水患,怕荒废了水土的事业”其中“怕”义恐为张先生主观而衍,原文中 并无可译作“怕”义的字,虬准 在古籍中也并无“怕”义,凭空增加了“怕”这一动词, 有增字解经之嫌。 ( 4 )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 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卷一,p 1 4 ) 张涛注:敖言,喧噪的声音( 译注p 1 5 ) 黄清泉注:敖言,调笑戏弄的语言( 新译p 2 2 ) 谨按:对“敖言 的解释,张涛先生侧重说话的声音,黄清泉先生侧重说话的内容, 后者更宜,当依改。 一则,“敖”在古代多作“戏、戏谑、调弄”之义解。如: 尔雅释诂上:“敖,戏谑也”。吨1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中“谑浪笑敖”, 陈奂传疏:“谑之状也”。 史记天官书:“箕为敖客,曰口舌。”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宋均云:“敖,调弄 也”。1 3 m 2 2 - - n ,从文意、文气上讲,“口不出敖言 承上文“耳不听淫声 ,为并列句式,“敖 言 与“淫声 为对文,意义应相近。所谓“淫 ,在古书中多有出现,譬如: 书无逸:“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孔颖达尚书正义引郑玄云“淫,放恣也 。 孟子公孙丑上:“诚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淫,放荡也。 小尔雅广义:“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 。 以上不难看出,“淫 在古代的意义与“敖 的“调笑戏弄”义较近,而与“大声说 话”并无关联。同时,在古代对女子的要求,以“男女有别”、“忠贞守一”为要,而“口 不出喧噪的声音”的要求,明显不如前者强烈。 综上不难看出,黄注较张注更为准确、妥贴。 ( 5 ) 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 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e l -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 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一( 卷一,p 1 7 ) 张敬注:归其妇,送儿媳回娘家。( 今注今译p 1 9 ) 6 张涛注:归,嫁。( 译注p 1 9 ) 译文:归其妇,把媳妇嫁出去。( 译注p 1 9 ) 黄清泉注:归,出嫁。( 新译p 2 6 ) 译文:归其妇,定姜就让寡媳改嫁。( 新译p 2 7 ) 谨按:张敬先生认为“归”指“送回娘家”,张涛和黄清泉两位先生认为“归”指“嫁 出去”。后者说法较宜,当依之。 一则,承上文之意,文中引用的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 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 中“之子于归 ,陈奂传疏“归,谓嫁也”。 又据诗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之 子于归 ,朱熹诗集传:“妇人谓嫁日归。 可见,“之子于归中的“归”当解释为“出嫁”。 - n ,在古代,归,指“出嫁”义。如: 释名释亲属:“妇人谓嫁日归”;1 4 1 九6 0 礼记礼运:“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正义孔颖达疏:“女谓嫁为归。 左传僖公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中“遇归妹之睽”,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疏:“妇人谓嫁为归。 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 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中“故仲子归于我”,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杜预注:“妇人谓嫁日归 。 三则,在古代女子出嫁后被送回娘家被认为是不幸的事情。譬如: 据战国策齐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 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日: 必勿使反。 赵太后虽然十分 想念女儿,但每次祭祀都祈祷女儿不被送回娘家。 据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 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刘兰芝被婆 家送回娘家,自觉颜面扫地,母亲也很不高兴。 而从本文我们不难看出,定姜对儿媳不但有感情一“恩爱哀思 ,而且对她很好一“过 而之厚”,应该是给儿媳另外找了一个归宿,而非送回娘家。 综上可见,张涛先生认为“送儿媳回娘家”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当依张敬、黄清泉两 先生的说法改。 ( 6 ) 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 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 诗e l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一送去,归泣 而望之。又作诗日:“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刀君子谓定姜为慈姑,过而之厚。( 卷一,p 1 7 ) 7 张涛注:过而之厚,给予了媳妇厚爱。( 译注p 2 0 ) 黄清泉注:过,给予。( 新译p 2 6 ) 译文:过而之厚,她给寡媳以深厚的母爱。( 新译p 2 7 ) 张敬注:过而之厚,即使有过仍厚待她。( 今注今译p 2 0 ) 谨按:对于“过 字在此语境中的解释,张涛、黄清泉两位先生释“过”为“给予” 义,作谓语,陈述的主语是“定姜 ;张敬释“过”为“有过”,作谓语,陈述的主语是“儿 媳”。以上三家注解皆有失准确,试探讨之: 首先,“过 在古代典籍中多作“过失”、“失误 义解,譬如: 广雅释诂三:过,误也,。6 1 7 吕氏春秋达郁:“是以下无遗善,上无过举。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过,恐 为社稷忧。王弗听也。三年,国人流王于彘。”中“上无过举 ,高诱吕氏春秋注:“过, 失也”。m 7 9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 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於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中“过 而为政于天下 ,张守节史记正义:过,失也”。n 3 附3 礼记杂记下:“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 也。”孔颖达疏:“过,谓过误也”。 庄子大宗师:“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 濡,入火不热。”中“过而弗悔”,郭庆藩庄子集释引俞樾日:“过者,谓于事有所过 失也 。 因此,基于以上古代典籍佐证,愚窃以为,“过 在“过而之厚”中作“过失 、“失 误 解较宜。 其次,本文通篇是讲卫姑定姜的事迹,并无关于媳妇行为好坏的任何陈述,若按张敬 先生的注译,谓“媳妇既使有过,卫姑仍厚待她”,显然有些语出无名,与全文文义不协 调,因此,“过 在此句中译作“媳妇即使有过错”并不恰当。那么,“过”所陈述的主语 到底是什么,我们进一步来讨论: 上文日:“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 这段话讲了卫姑定姜将寡媳嫁人的事迹。然而,按照古代礼制,妇女一旦出嫁,丈夫死了, 应该守住贞节碑坊,终生不再改嫁。上古文献中正有类似的记载可以佐证,譬如: 礼记郊特牲日:“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n 6 1 船5 4 孔子家语本命:“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言无再醮之端,始嫁言醮,礼无再醮 之端,统言不改事人也。 列女传贞顺传梁寡高行谓:“窃闻夫人之义,一往而不改,以全贞信之节。” 即按照做妇人的准则,一旦出嫁,就终身不能改嫁,以保全贞信的节操。 列女传贞顺传蔡人之妻谓:“适人之道,一与之醮,终身不改。”即按照女子 8 嫁人的准则,一旦出嫁,成为人妻,就要终身不再改嫁。 可见,定姜嫁媳的做法,是与传统礼制有所偏差的,即从传统礼制的角度说是有“过 失 、“失误”的做法。 可见,君子谓“定姜为慈姑 、“过而之厚”,表达了作者对定姜嫁媳一事的看法,定 姜是一位仁慈的婆母,虽然于礼制有所偏差,但为了厚待媳妇,仍这么做。 综上可见,以上三家注解皆有失准确,“过而之厚 应释为“虽然于礼有失,仍厚待 媳妇”更宜。 ( 7 ) 定公恶孙林父,孙林父奔晋。晋候使邵华为请还,定公欲辞。定姜日:搿不可, 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而弗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 君其忍之l 夫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 一定公遂复之。君子谓定姜能远患难。( 卷一,p 1 7 ) 张敬注:亡,逃走。 大国又以为请,而弗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 君其忍之! ( 今注今译p 1 8 ) 译文:又由大国出面请托,假若不答应,他仍旧逃走了。你虽然讨厌他,总比放他在 国外逃亡的好,君王忍让一下吧。( 今注今译p 2 0 ) 黄清泉注:亡,灭亡,亡国 大国又以为请,而弗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 君其忍之! ( 新译p 2 7 ) 译文:现在大国又来替他说情,如果不答应,我国有可能受人侵害而灭亡的危险。即 使他令人讨厌,但总比亡国要好吧? 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 新译p 2 8 ) 谨按:张敬先生认为“亡”陈述的对象是“孙林父 ,应释“亡”为“逃走 义。黄 清泉先生认为“亡”陈述的对象是“卫国”,应释“亡”为“灭亡,亡国”义。按黄清泉 先生的说法,将“亡 解释为“亡国”更为妥贴一些。 一则,从文意上说,上文中“定公恶孙林父,孙林父奔晋。晋候使邵攀为请还,定公 欲辞”即定公厌恶孙林父,孙林父逃亡到晋国,晋候派遣邵牮前来,请求卫国允许孙林父 返国,卫定公不想接受。以上可以看出,定公对孙林父的逃走,表现出相对淡漠的态度, 并没有派人去追捕,而且当晋候派人欲将孙林父送回时,定公仍不想接受,这说明孙林父 逃亡在外对卫国及定公而言,并没有多大影响,因而,张敬先生的解释“你虽然讨厌他( 孙 林父) ,总比放他( 孙林父) 在国外逃亡的好”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根据,可见,“亡 所陈 述的对象并非指的是“孙林父 。 紧接着,文中说“大国又以为请,而弗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 君其忍 之! 即使他令人“恶之”,总比“亡”好,而且君王需要“忍之 ,可见这里的“亡 就 不是“孙林父的逃跑”这样的无关痛痒的事了,而应是“国家的灭亡 。再接下来,下文 又说“忍的结果之一是“安民 ,就进一步佐证了“亡”是“国亡 ,因为一个“孙林父 的逃跑”是不会影响到百姓的安定的,也就谈不上“安民”了。可见,“亡所陈述的对 象应指的是“卫国”。 二则,“亡”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语境中释为“亡国,灭亡”,如: 9 广韵阳韵:“亡,灭也”。 战国策西周策:“宫他谓周君日: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郑恃魏而轻韩, 魏攻蔡而郑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亲近敌也。”中“秦饥而 宛亡”,姚宏注:“亡,灭也”;嘲 战国策秦策五:“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日:嗟噬乎, 司空马! ,”中“五月赵亡”,高诱注:“亡,灭也”;1 8 1 陀8 5 大戴礼记盛德:“弃辔勒而专以策御马,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专以刑法御民, 民一i l , 走,国必亡。”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亡,灭也”:伊8 4 3 又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 邦乃其昌。 孔颖达尚书正义疏:“国灭为亡 。 可见,这儿的“亡”所陈述的对象应指的是“卫国 ,解释为“灭亡,亡国 义,黄 清泉先生的说法更妥。 ( 8 ) 郑皇耳率师侵卫。孙文子卜追之,献兆于定姜日:“兆如山林,有夫出征,而丧 其雄。一定姜1 5 1 - “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l 一卫人追之,获皇耳于犬丘。君子 谓定姜达于事情。( 卷一,p 1 8 ) 张涛译文:孙文子卜追之,孙文子为追逐郑军占卜。( 译注p 2 1 ) 黄清泉译文:孙文子卜追之,孙文子占卜后准备追逐郑军。( 新译p 3 1 ) 张敬译文:孙文子卜追之,孙文子卜卦要追击他们。( 今注今译p 2 1 ) 谨按:三家分歧的关键在“卜追”二字的关系上,张涛先生认为“卜追 二字为偏正 关系,“追”作“卜”的目的状语,“卜追”二字指“为追逐郑军( 这件事) 占卜”。黄清 泉、张敬两位先生认为“卜追”是并列结构,指的是两个相承接的事情。张涛先生的注解 较宜。 一则,古代人们在有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时,都要卜筮一下,以决定其行动与否。古代 文献中,正有类似记载可以佐证,譬如: 礼记曲礼:“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 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日,疑而筮之,则弗非;日而行事,则必践。”。n 6 嘲 潜夫论卜列:“卜筮者,盖所问吉凶之情,言兴衰之期,令人修身慎行以迎福也。 2 0 i ( p 2 9 3 ) 可见,张涛先生的“孙文子为追逐郑军占卜 的解释是可行的。 二则,根据原文“孙文子卜追之,献兆于定姜”一句,可以看出,孙文子作为占卜者, 只是为追逐郑军一事占卜吉凶,并要将占卜结果( 即卜兆) 献给统治者定姜作决策,而无 权决定军队追逐与否。 同时,“兆如山林,有夫出征,而丧其雄”,在占卜者看来,并非好的征兆。孙文子作 为卜筮者,并没有追逐郑军的倾向,而定姜故意将卜兆理解成“征者丧雄,而非已方丧雄 , 是定姜在了解敌我形势的情况下,为追逐郑军寻找的服众理由,达到“则弗非( 就没有人 1 0 非议) 的目的,表现了定姜的英明果断与魄力。 因此,张敬先生所说的“孙文子卜卦要追击他们”,黄清泉先生所注解的“孙文子占 卜后准备追逐郑军 的说法与文意及情理不符。 综上可见,张涛先生的注解较宜。 ( 9 ) 王后亲织玄兢,公候之夫人加之以铉、埏,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 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否则有辟, 古之制也。( 卷一,p 2 5 ) 张敬译文:皇后亲织黑色的丝带,为佩挂玉填的;公候的夫人加上舷、蜒在冕前垂覆, 卿之内子是用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都穿她们丈夫的衣服。 ( 今注今译p 3 0 ) 黄清泉译文:王后亲自织就玄觥,公候的夫人织了铣,还要加织舷和挺,卿的妻子制 作大带,大夫的妻子制作祭服,上士的妻子除祭服外,还要加制朝服,从下士到庶人的妻 子,则要制作丈夫所穿的衣服了。( 新译p 4 3 ) 张涛译文:王后亲自织玄兢,公候的夫人再加上舷、埏,卿的嫡妻制作大带,大夫的 妻子制作祭服,上士的妻子再加上朝服,庶士以下,要制作丈夫穿用的所有衣服。( 译注 p 3 3 ) 谨按:从以上三家注释可见,张涛、黄清泉两位先生的注解描述了从皇后到庶士百姓 的妻子的劳动职责范围,而张敬先生的注解则描述了当时这些阶层妇女的着装及佩饰,而 “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一句,张敬先生则没加解释,显然如果按照他上文 解释的意思贯通下来,说“大夫的妻子穿祭服,上士的妻子穿戴朝服 是很荒谬可笑而不 符合历史事实的,如果解释成“大夫的妻子制作祭服,上士的妻子除祭服外,还要加制朝 服 则与上文描写皇后等人的佩饰、挂饰以及女子着装不协调,文意不一致。而张敬先生 可能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不能确定,所以含糊其辞,没做解释。 另外,从整篇文章的文意来说,本大段落是记述鲁季敬姜教子不忘先祖之恩德功业, 并勤于政事的,敬姜的这段话是针对儿子文伯劝其不再绩麻劳累所说的,敬姜分别从总说 “明主管理百姓一定要使民众在土地上劳作”;继而说“天子及以下各阶层的人的劳动职 责范围 ;紧接着是说“他们的妻子的劳动职责范围;下面是总结“自上而下,人人都应 辛勤劳动而不应懈怠而放弃劳动”。全段和古代女子着装佩戴礼仪没有丝毫关系。可见, 张敬先生注解之非,而黄清泉、张涛先生的解释明显更符合文意。 ( 1 0 )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 妾也。( p 3 8 ) 张涛注:客妾,以我为客人。此用为使动词。( 译注p 4 0 ) 黄清泉注:客,意动词,看作客人。( 新译p 5 6 ) 译文:是客妾也,这是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 新译p 5 6 ) 张敬译文:是客妾也,这是把我看成客人一般。( 今注今译p 3 9 ) 谨按:据上可见,三家表述虽略有不同,均释“客妾”为“把我当成客人”,但是黄 清泉、张敬两位先生分别将“客”定位为“意动词”和“使动词”,黄先生的说法更妥。 一则,据郭锡良古代汉语:“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的结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 容。 乜n 憎2 7 9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 或以为) 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2 妇伸2 8 2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认为( 或以为) 宾语怎 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2 门婶2 8 2 - - - n ,据王力的古代汉语:“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 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谷梁传僖公八年) ”。 【2 2 】( p 3 4 8 ) 孟轲的妻子作为孟轲家里的一员,事实上并非他们家里的客人,而孟轲的做法是主观 上把妻子看成了客人,而“客妾”即是把宾语“妾”所代表的人看作名词“客”所表示的 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意动用法。“客 是意动词,而非使动词。 具有意动义的词称为意动词,具有使动义的词称为使动词,张涛先生释“客妾”为 “以我为客人 ,却认为“客 为“使动词”,混淆了“使动词”与“意动词”的概念。黄 清泉先生的说法更为准确。 ( 1 1 ) 妇人之义,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岁时礼不理,吾从汝谒 往监之。( 卷一,p 4 3 ) 黄清泉译文:吾从汝谒往监之。 我想请你们一起去看看他们。( 新译p 6 1 ) 张敬译文:吾从汝谒往监之。 我听从你们的请求去看看他们。( 今注今译p 4 2 ) 张涛译文:吾从汝谒往监之。 我想请你们和我一块回去看看。( 译注p 4 5 ) 谨按:张敬先生与黄清泉、张涛两位先生的注解的分歧在于对“从”字的理解上,前 者认为“从 ,是“听从 义,鲁之寡母听从孩子们的请求而回娘家,后者认为“从”指 “和一起 ,即“跟从”义,鲁之寡母要求孩子们一起跟从回娘家。前者更宜。 一则,文中有“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专制之行,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 2025自考专业(金融)能力检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考前冲刺分析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山西省霍州市中考数学考点攻克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4自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育才期中考试题库及答案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公司2025秋招信息技术类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邮政2025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秋招信贷审查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邮政2025天水市秋招大堂经理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榆林科创新城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GB/T 38381-2019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知识元描述
- GB/T 24600-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
- 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 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
- 07FD02防空地下室电气设备安装图集
-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新进展课件
- 闽教版(2020修订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DB32-T 3434-2018人民防空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设计规范-(高清现行)
- 矿山机械公司生产制造质量管理方案(参考)
- DB32∕T 2882-2016 城市轨道交通桥隧结构养护技术规程
- 建设银行员工劳动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