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传统与超越:态度研究范式的话语转向及其发展趋势.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传统与超越:态度研究范式的话语转向及其发展趋势.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传统与超越:态度研究范式的话语转向及其发展趋势.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传统与超越:态度研究范式的话语转向及其发展趋势.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传统与超越:态度研究范式的话语转向及其发展趋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仃 妞c t ab s t r a c t the atti tu dere s earc h i s o f th e m o st而p o r t 川 i c e ins oci a i p s y c h o l o gy s tu d y ata l l t i m e s , s i n ceit w asin tr odu ced tos o c i alp s y c h o 1 o gy. inl 9 8 o s , a w at e rs h e d app e ars inth ep ar a d l g l l l o f atti tu d e :thec o gni ti v e c o me sin for trad it i o nal atti tu d e re s e ar c 玩and i t occ upi e s th e 们 n a u 口 s t r e a mint h e fr am ewo rk o f p o s i t i v is m . on th e o th erll all氏di s c o urse c 却l a i nth eatti tu d ewithtu 功o f d i s c o u r s e 出l aly s l s i ns o c i al h as州 ed ano t h erw ayto p s y c h o l o gy. thee s s ays tend s top l c tu r e th egr 朋dn 翻 口 卫 t i ve o f atti tu de study andc o m p ares t h e two app ro ac h e s info l l owin g fi e l ds : for instance, re s e areh s u bj ect re s e ar c h m e t h o d s , andeval u at i on inre s e areh溉u it . f u rt h e n n o re , w e w i l l s h ow th atd i s c our s e p l a y s an i mpo rt a n t ro l e ine i th ert r a d 1 t i on. as a resu l 仁th i s p aperfind s th e fol l o w i n g re s u l t 廿 ir o u ghth e m e t h od o f com p are ana l y s i s : ajth o u gh“ i ang u a g e ” 1 0 a t e s ino p p o s i tea s p e cts ina c o u p l e o f attito d e r e s e arc玩th e y h ave tos 双 e th e irth e o ry d epend in gon language . s ow ew i l l s h ow th ep o s s i b i l i ty o f i n t e gr a t l n gth e twoa p p r o 解h e s o nth i s p o in t .at th e s ame t i m e , th ee s s ays ta l ksabo uts o m e a tt 1 tu d e phen o m e n a l ino urownc o un勺 and r e v e a l s s e v eral uni q u e fe a to r e s inatti tu d e r 。 姆 a r c h i n o urc u l to r e . ino n e w o r 氏w e try t o o 月 七 r a fres h p ersp ec t i v e toatti to de1 n v e s t i g at i o n in南n e s e s oc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 k eyw o r d s : atti tu d e p ar a d l g ll lp o s it i v i s md i s course ana l y s i s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 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 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今 理州一 _.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 ( 最长5 年, 可少于5 年) 秘密10年 ( 最长10年,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 最长20年,可少于 20 年) l ! 翻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 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介“ , 胆 绪论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自 从态度研究被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以 来,它就一直在社会心理 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最为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g, 奥尔波特 将态 度视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厦的 基石” ( ai咖rt, 19 3 5), 社 会学 家托马斯和 兹纳尼斯 ( t b o m as ( 2 ) 行为 的 准备状 态( re 胡 i ne s s ) : ( 3 ) 心理 基 础( 声 y c h o l o gi c al b i as ) ; ( 4 ) 持续性 ( 户 二 田 胡 ence ) ; ( 5 ) 学习 性( l e 抑e d 几 功 叮 e ) ; ( 6 ) 评价性( eval uativ e n a 饥 坟 e ) ,为态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操作化定义 ( 刘鸣,199 7 ) ; ( 二)但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由于群体动力学的兴起,态度的 研究被冷落了 将 近20年 ( 李 小平,1 999 ) . ( 三)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社会 心理学又重新 把目 光投入到了 态 度研究上。这个期间,c . 1 . 霍夫兰领导的耶鲁沟通行动小组主要采用实验方法 研究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关于态度改变的 研究把这一时期的态度研究推向 了高潮 ( c.l hovi an 氏 e 比 , 1 9 5 0); 在态度改变方 面, 还有费 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 调理论 ( l . f e 而g e r, 1 9 5 7 ) ; ( 四) 但此后,由于态度概念的争议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早期研究的结果 看来并不似预期的那么有效,尤其是当时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态度与行为预测之 间的低相关性, 态度研究者的信心大减,态度研究进入了 相对低谷期。因此, 这一期间主要延续了态度改变的研究理路。例如, 卡茨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功能 理论( d.ka试19 6 0): 凯尔曼 提出 态度改变三阶段 理论( 凡 c k e ll l laj i , 1 9 6 1 ) : 等等。 ( 五) 进入20世纪70年 代以 后,由 于认知 心理学的兴 起与发展,系统论的 观点被普遍接受,态度研究在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理路上进一步延展和深入着研 究主题。对态度研究产生的 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麦奎尔说道: “ 如果 把对态度测量的 研究看作是导致了 社会 心理学的第一次繁荣 , 把对态度转变的研究看作是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的第二次繁荣的话, 那么我们正 在经历 由对态度系统的研究所 导致的社会心理学的第三 次繁荣 ( m c g u ir e , 1 9 8 9 ) ” . 进入 80 年 代, 态度研究在态度结构、 态度与行为的 关系、 偏见、态度改 变等诸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 展。 在态 度结构方面, 研究者提出内 在态度结构( 知 t ra 一 a tti tu d es tl u c n 坟 e ) 概念来探讨态度要素的结构, 在态度间关系方面, 研究者 尝试用交互态度 ( in ter一 a tt i to d e s t ru c to 正 ) 替代立体结构 来表达态度间的联系; 绪论 在态度与行为关系方面, 研究者综合对态度与行为关系影响的因素分析,提出 三个影响变量:态度的激活、态度的特性、行为的情境限定 ( h.a.mic h e r c ac l p po, 1 9 9 4 ; p e tty, 1 9 8 6 , 1 9 94; k unda,1 9 9 0 ) ; g ae nter ( 1 9 9 3 ) 提出 偏见消减的共同内 群体认同模型。在态度改变理论与态度改变过程方面,研究 者建立了理论模型,如e l m 模型 ( the el a bo旧i onl i k e l 正 ood ofp o rs ” ion)和协 同学模型;同时, 研究者把态度改变过程纳入到多元变量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这一时期的态度研究有以 下特点:( 1) 将态度的结构作为一个系统; (2)将态 度看成是在多重维度上评价的结果; ( 3) 对态度的研究从静态的描述转向动态 的分析;(4) 将态度的转变看成是概率性的 ( 李小平,1 9 9 9 ) 。在这种实证主义 的研究框架下的态度研究在70年代以 后,自 身的研究取向也发生了 改变,即理 论兴趣的着眼点和出 发点开始以认知为取向,这也是传统态度研究的一个重要 转变和新近研究的主要特色。 但进入到20世纪80 年代后, 伴随 着社会科学 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此时的 社会心理学由 于自 身 危机的存在,其 研究传统在 “ 外在理路”与“ 内 在理路” 上都受到挑战,作为 社会心理学组成部分的态度传统研究自 然不能幸免。其中, 话语分析进入到社会 心理学的理论视野,对态度进行文本解读,其研究的关注 点不再是作为实体化的内 在心理过程 态度, 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话语本身。 话语分析家感兴趣的 是,文本组织的不同方式,以 及使用这种方式而非那种组 织方式的 后果,这就 有别于传统心理学只是力图 用 话语去复原事件、 观念和认 知 过 程、 或 者 是 将 语 言 视 为 其 他事 件 状 态 的 指 示 和 路 标( 。lb e rt p 咐。 , s tr in g e r p o tt e r, 1 9 8 8 ; 钻g g ns p uc h t 山 及 p o 伪 er 夕 0 0 2 ) 。 国内 对西方态度研究的评介主要是以 教材形式为主,相关的论文论述很少。 国内的 西方态度研究的评介重点在80年代以前的态度研究,比如社会态度的概 念,态度的测量方法、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等等。 对许多 重要的态度理论都有较为详尽的 讨论。但鲜有对 80 年代以后尤其是 9 0 年代以 后态度研究的前沿发展的评介、论述。 检索己 有文献,对于传统态度研究取向的最新进展的评介、论述,散见于 学术期 刊,如:常龚、罗冠中 等的 态度测量的新进展: 二值概率展开模型及一 般形式 ( 心理学探新 2 00 6 年01期) ;吴文彬的 近年来国内 外内 隐态 度研究 热点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005年04期) :张林、张向 葵的 态度研究的新进 展双重态度模型(, 已 理科学进展 2 0 03 年 02 期) ;李小平的 态度研究的 动向 (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 9 99年03 期) ;刘鸣的 社会态度研究的 回顾与 前瞻(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 9 9 7 年06期)等。 在评介西方态度研究的同时,国内对于态度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也相继 展开, 如对态度的定义、 特征、构成以 及与行为、价值、信念的关系方面,沙 莲香、时蓉华、李伟民等学者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对生 活态度、 工作态度、社会态度等展开 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 乐国安, 2 004 ) 。 亦有国内 研究者对国 外态 度研 究的理论结果进行实证性验证, 如刘素珍、 赵华等的 内隐态度实验研究: 加工水 平与黄、白、 黑情感态度 ( 心理科学 , 1 997 年20卷) ; 吴明 证、 梁宁建等的 内 隐社会态度的 矛盾现象研究 ( 心理科 学, 2 0 以年02期) ; 俞海运、 梁宁建的 刻板解释偏差测量( 心理科学, 2 0 0 5 年01期) ;吴明证、梁宁建、 许静、 杨宇然的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 ( 心理科学,200 4年 02 期) :高旭展、吴明证、梁宁建的 iat 效应在不同目标 绪论 概念上的差异研究 ( 心理科学, 2 0 0 3 年04期) 等。 但对话语分析框架下态度研究的评介、论述则是付之胭 如。同时,从一般 意义上去梳理在话语分析框架下开展的态度研究工作尚无人展开。迄今为止, 着手对两种研究框架下的态度研究进行总体考察和资源整合者更是少之又少, 即使泛泛论及也缺少系统回顾和把握:因此,本研究就是在己有的基础上,更 深入和细化地对两种研究框架下的态度研究进行比照, 沿着他们各自的研究理 路进行深入系统、详细的分析,从而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 历史法及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外已有的 态度研究文献的搜索、整理、 综合、对比与分析,概括出态度研究发展的理论 脉络,进而寻找两种态度研究范式的比较点,对两者进行深入地对比研究。在 具体研究时,将遵循以下的思路: (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思路。本文从态度研究的理论发展史的角 度, 宏观地厘清态度研究的 理 论走向,同时用微观视角客观 叙述两种态度研究 范式的研究进程,从而使得态度研究在两种研究框架下得到展现。 ( 二)客观叙述与个人评价的相对分离。 本文对两种态度研究范式的叙述, 尽量做到客观,不带有个人理解的阐发,而将个人评价放在叙述部分之后,这 样做得目 的是尽量复原两种研究范式的面貌。 ( 三)个人评价坚持 “ 批判地继承” 。在引入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视角后, 在本土化的语境中,对态度研究做出评估。在此过程中,又把传统文化中的经 典典籍与民谚民 俗等相结合, 以 期能在两种对 “ 言” “ 行”的 表述版本中看待态 度研究。 四、 主要内容与写作框架 绪论 本论文的具体内 容主要包括: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的态度研究进行整体梳理, 对两种研究范式的理论信念、理论渊源、 研究方案等进行分别叙述,从而得出 两种态度研究范式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因此,本文的重点就放在两种态度 研究范式的比较上, 进而得出 本研究的个人评价。本论文的写作框架如下所示: 绪论 选题意义 历史回顾:研究现状及不足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一三 四、主要写作内容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传统与继承 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第一节 实证主义 态度研究者的理论信念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实证主义者的态度研究方案 1 . 2 . 1 研究主 题的确立与拓展 1 . 2 . 2 研究方法的确立与完善 1 . 2 . 3 研究结果的验证与评估 第二章 突破与超越 话语分析框架下的 态度研究 第一节 话语分析者的理论信念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话语分析者的态度研究提议 2 . 2 . 1 研究主 题的划定 2 . 2 . 2 研究方 法的引入 2 . 2 . 3 研究结 果的评估 第三章 趋势与归宿研究范式转向后的态度研究 第一节 对实证主义框架下态度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对话语分析框架下态度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态度研究中两种范式的契合点 第四章 本土化语境中的态度研究 绪论 第一节关于 “ 态度”的中文文献检索及分析 第二节 “ 言”与 “ 行” 在本土化语境中的 不同版本的表述及其分析 第三节两种 “ 言” “ 行”表述版本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 态度”文本的泛化 第五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态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 实 证主义框架下的态 度研究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在态度的实证主义研究框架中,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理路源远流长, 并且作 为态度研究的主流取向,它试图 通过自 身在理论信念、 研究方法、态度研究主 题的不同 面向诸方面的不断努力,能够揭示 “ 态度” 作为内 在心理过程的运作 机制。虽然在态度这一研究主题下有着不同面向,但是作为传统的态度研究框 架下的研究者在理论信念和理论渊源上无疑有着一致的立场和逻辑起点。这一 立场和逻辑起点可以简略地归为实证主义。 第一节实证主义态度研究者的理论信念与理论渊源 之所以将传统的态度研究归为实证主义取向,是因为传统的态度研究者秉 持着这样的理论信念:处于研究框架中 心的是 “ 态度” 本身,态度作为研究对 象的身份出 现。既然是将态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是预设了 在人们身上存在了 “ 态度尸这一持久存在的心理实体,而谈话、行为可由 这种心理实体生发出来。 由此,态度被认为是与 “ 思考的对象” 相分离. 在这一根本的核心假设之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对于态度的基本假设还有: ( 1) 将态度看成是一种主观经验;(2)这一经验带有对客体的评估性维度 ( e v a 】 uati ve d line nsio n ) ;( 3 )态度还是一种带有评估性的判断 ( ev al uat i v e u d g e m ent) ; (4) 态度通过 语言 进行 表 述; (5) 这一表述 有可以 理 解的 方 法技术; ( 6 )态度的表述是社会性的、是互动性的;( 7)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可以有 “ 赞成” 和 “ 反对”态度的不同;( 8) 这一不同有别于个体对同一事物“ 对” 与 “ 错”的认识;( 9 )态度与社会行为相关,具有预测性 ( j. 形c h ar d ei ser,19 85 :p 11 一 12) 。 p u c h ta ( 2) 利用 言语、行为或是生理反 应可测查到的内 心状态:( 3) 通常是 静态的: ( 4) 个体 第一章 传统与继 承 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 度研究 对 “ 态度对象”的评价反应是不一致的:( 5) 这种反应可被态度量表所测量 ( p u c h ta 二是客 观主义,这一原则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主体的知识应该绝对反 应客观事物的特点, 不掺杂个人的情感、 信念和价值等主观因 素( 叶浩生, 199 8 ) 。 以上学术理路传统就可以 解释传统的态度研究中,态度为何和 “ 思考的对 象”相分离。在这样的理论信念支配下,传统的态度研究者围绕着态度的不同 面向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态度研究的方案,而丝毫不去怀疑“ 态度”作为持久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存在于个体的心理实体的合法性。 第二节实证主义者的态度研究方案 1 . 2 . 1研究主题的确立与拓展 纵观传统的态度理论研究发展史, 美国心理学家凡w . 斯彭斯于 1 8 62年最早 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 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态度涵义的是赫伯 特 斯宾 塞 ( h e r 玩 成s pe n 。 汀 , 1 8 73) ; 具 有 心 理 学 意 义 的 有关 态 度的 实 验是郎 格 ( c. l an g e ) 的 有关反 应 时的 实 验,而把 态 度 概 念引 入 社 会心理学概念的 是托马 斯和兹纳尼斯。自l . l . 瑟斯顿首创等距测量量表用于测量人们对教会的态度, 态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最终得以 确立。 这一研究主题确立以 后,传统研究者从不同面向拓展着态度研究: 就态度的界定及构成问题而言,大多数的 研究者至少达成以下共识:赞成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具有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成分。在新 近的研究中,对态度的结构的探讨则在更为复杂的维度进行探讨。总的看来, 态度被看成是在多重维度上综合评价的结果。同时,研究者提出内在态度结构 ( b t r a 一 a tti to d e s tl 刀 c tu re ) 概念来探讨态度要素的结构, 研究者尝试用交互态 度 ( 功 t er 一 a tti to d es t ru c 奴 叮 e ) 替代立体结 构来表达态 度间的联系: 态度强度日 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基本概念,研究者开始探讨态度强度的结构性,如强度的 内在态度强面和交互态 度层面;以及强度的经验性,此概念目前被界定为主观 意识的强态度,包括重要性、确定性和确信性三个指标;f 面。 还揭示了强态度 的一 个结果 ,即 态 度的 可 及 性 ( a c c e s s i bilityofs tren gth) . 在态度是否有意识参与活动方面,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态度是主 观的、 有意 识 参与的, 如 “ 态 度是一种赞成 或反 对的 心 理 评估( thur stone, 19 31) ” , “ 态度是一 种情绪和 神 经准 备就绪的 状态 ( 月lpo 氏 1 9 35) ” ; 第二种则相反 地认为态度是经验的、内隐的、预先有的不需要意识的 对客体喜恶的反应倾向,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如态 度是 含蓄( 加p l i c t s ty l 的 的 驱 动 力 产生的 “ 口oob , 1 94乃 ; 第 三种 观点 则 介 于两者之间“ 态 度是对客体相对稳定的评价反 应 ( 兰伯斯,19 8 7 ) 。 ( 转引 自 刘素珍、 赵华等,1 9 9 7) 在态度改变研究方面,按照基本理论观点 和方法的不同传统的态度改变研 究可以 分为三类:( 1) 强化论观点.从这一视角出发的态度研究,把态度看成 是特定刺激与动因性反应之间的强化联系而形成的行为倾向性, 而这种倾向 性 又带有评价性。这一视角下又分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依靠古典条件发射可以 形 成特定的 社会态度( r azar an, 1 9 4 0 ; d o o b , 1 947 ; 5 切 a t s , 1 9 5 8 ; s ta at , 及 c ra w fo r 氏 1 9 6 2 ) ; 二是借助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有效改变社会态度 ( hil s u m insko ,l %5 ) ;三是根据 h ull 的学习理论开展社会态度的“ 说服”研究 ( hovi 明 d j 画s 归因理 论的 研 究, 这其中 主要是贝 姆的自 觉 理论 用以 解 释 社会态度变化的心理机制 ( b e ln.196 7): 认知论观点主要是利用人类认识信息处 理的方式说明 态 度变化的心理机制( m c gu加, 1 9 64: p e tty rose n be r g , 1 9 6 0 ) 。 ( 转引自刘鸣, 1 9 9 7 ) 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方面, 传统的研究者已 经摒弃了在态度研究最初阶 段 所认为的 态 度与 行为一致的观点。自20世纪30年代r.t. 拉皮埃尔 发现态度 与 行为的不一致性以来,研究者把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ajze 威fi sh be in 就 态 度预测行 为的 关 系 进 行 深 入 研究, 提出 理 性 行 动 模 型 , 这 一 模型认为接近行为结果的不是态度而是行为意图( 倾向) , 它决定了 特定的行为, 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而态度则具有价值功能,用以表示可知觉的行为结果和 达到这一结果的主观可能性。两位研究者更进一步提出态度预测行为的两条细 第一章 传统与 继承 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则: 单 一 行为 准 则和多 重 行 为 准 则( aj z e d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则集中探讨了 偏见和歧视的改变; 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 研究者主要是设计了 各种有关偏见 起源的个 体或社会水平的理论模型; 进入到20世纪 80 年代,认知取向开始在偏见研究 中开始占 据主流,研究的着眼点集中在偏见的认知来源分析和偏见产生过程的 信息加工 研究 ( 王沛,1 9 9 8 )o 传统态度研究就在上述诸面向得以 展开,并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总整体 上看, 在2 0世纪 8 0年代以 后, 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洋溢着认知取向的 氛围。由 此, 态度这一研究主 题在传统 社会心理学那里得到了 长足的 发展。 但 这些纷繁复杂的研究的展开需要得到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支撑. 1 . 2 . 2研究方法的确立与完善 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讲,从研究的程序看包括严谨的 理论假设、适切 的研究对象、清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方法论而言,态度研究者也沿 袭着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传统: 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方法中心、元素主 义、还原论、描述性和定量性。 在态度研究的初期,不同的 研究者从自己的理论假设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研 究对象, 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量表、问卷 等技术。 在 加 世纪80年代以 来,态度 研究引入系统论、概率论等思想, 采用数理统计及多元分析的方法, 使得态度 研究在不同面向 都得到了 进一 步 推 进和 深入。 近几年来, 社会认知神 经科学作 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试图 在社会、 认知、与脑神经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去 第一 章 传统与继 承 实证主义框架下的 态度研究 理 解心 理 现 象。 大 量 的 神 经 心 理 学 和 脑 成 像的 研 究 表 明 , 杏 仁 核( amyg dala)这 一脑结构参与了态 度、 刻板印 象 等不同的社会情绪过 程 ( 朱澄、隋洁, 2 0 0 4) 在态度研究的技术操作层面上,作为内在心理过程的态度不会自 动呈现, 也不能被直接测量。 但 “ 态度是 可以测量的” ,传统的态度研究者对此一直坚信 不疑。因此,他们按照实证主义的研究程序开始对态度进行间 接测量。态度概 念虽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麦 奎尔认为可以构造出一个能够获得广泛承认的 操作性定义。麦奎尔声称,有关态度的经验研究至少是含蓄地使用这样一个基 本定义:当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态度时,他们是在给出自己的反应,而这些反应 时将“ 思考的对象” 在“ 判断的 维度” 上予以定位 ( mcg u ir e , 1 9 8 5 ) . 通俗地说, 就是人们在回答量表或问卷时, 是带有相关观念的,因此能够在评价的等级上 标出自己态度的位置. 针对态度研究的不同面向, 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结 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 量表法。此法是依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原理而编 制态度量表用以测评个体所持态 度的一种办法。被人们广泛运用的态度量表有 等距量表 ( t 五 o tu 嗽 o ne , 1 9 2 5 ) 、 总 加量表 ( l l k e rt,1 9 3 2 ) 、 语义分化量表 ( o s g o od 等, 1 9 5 7 ) 。 (2)问 卷法。 此法是通过调查问卷让被试填答来测评被试的 看法、 观 点、主张等。( 3) 投射法。 此法是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 刺激,通过分析这一 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 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持有 的态度。如图画测验、画人测验和语句完成法等。(4) 行为观察法。此法是通 过观察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态度。( 5) 生理反应法。此法是根 据被试生理反应的 变化来确定其态度的一种办法, 通常采用的生理指标有皮肤 电反应、脉搏等。 (6)实验法。 此法主要是通过对所研究的情景给予控制以消 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进而突出 所要研究的自 变量与因 变量之间的 关系。常用的 试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自 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由于态度研究有着诸多不同的面向,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结合自己 所研究的对象而采用不同的 研究 方法, 例如:博格达斯用社会 距离测量量表来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实 证主义 框架 下的 态度研究 测评人们愿意与其它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社会距离,以此来反应其态度 (b。 g ar d u s , 19 25) ;谢里夫根据物体重量知觉判断的实验来解释态度改变 ( s he ri f, 195 8 ) : g r e en w a 】 d 等人发展定型的内 隐联想 测 验 ( i a t ) 来测验个体的 内隐态度 朗门 t h o nygree n w a l d , e t c , 19 9 8 ) 。 c 0 0 m bs等 人发展的态度测量的二值 概率展开模型则是综合了量表法与数量统计与概率等方法 ( 常羹、罗冠中等, 2 0 0 6 )等等。 , 在 态 度 研 究 不 断 推 进 的 过 程中 , 对 于 态 度 的 研 究 方 法 也 处 于 不 断 完 善 中 . 研究者不断总结以 前研究方法的不足与缺点做出改进。如:针对等距量表编制 过于烦琐、费时的不足,利克特量表就朝着编制简单、计分简单的方向发展; 在实验法进行态度研究时, 研究者更加关注地去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 在认知 取向占据态度研究主流以后,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研究者们正在探讨如何 消除偏差源的影响:这些偏差源包括用词、反应类型、反应情景等。针对这些 偏差源, 研究者发展了 各种模型予以消除, 如m art迈的设置重新设置模型、 bless的包含排除模型、sch w 阻 的感觉信息模型和b e r k o 初tz的情感分析 模型等 丈 刘小平, 2 0 0 0);刻板解释偏差方法把归因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相结 合,能够更好地运用人的归因来反映其内隐态度 ( 俞海运、 梁宁建,2 0 0 5 ) 。同 时, 美国 的 心理学 研究 者开 始注意个体内 部( 初 t l l in pe r so n )的心 理研究,出 现 了诸如日 常经验分析、经验样本等方法和用计算机对心理活动进行即时报告等 办法 ( 景怀斌, 2 0 0 1 ) 当态度研究方法不断取得进展的时候,对于这些 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 行验证与评估也是传统态度研究者所要面对的一个重 要课题. 1 . 2 . 3研究结果的验证与评估 面对态度研究理论家们提出的各种假设、理论、 模型等,实证主义态度研 究者积极地开展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验证或修正; 或者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 出新的理论、模型。比 如:在态度的结构方面, b em 等在有关婚前性行为态度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实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的研究的 基础上, 提出态度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的立体特征 ( b e n 、 1 9 7 0); 在态 度与行为关系方面, 凡t.拉皮埃尔对歧视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得出态度与行为不 一 致的结果, 但其它方面的研究 ( 比如有关妇女生育态度、党派态度与选举行为 的关系研究等)又得出态度与行为具有较高相关性的结果。针对这样的矛盾解 释, ajze n 在态度改变研究方面, 其实证 主义的 研究更是汗牛充栋, 不胜 枚 举,但在认知取向占主流后的态度研究后,比较注重态度改变的微观多元分析, 更多地去建立模型,而在此前对于态度研究改 变的理论研究比较宏观,是一 种 宏观的似乎带有普适性的理论构架。 对于态度研究结果, 传统研究者也是在实证主义的框架下进行评估的。 实 证 主义范式下态度研究结果的评估实际上与主流心理学的理论评估传统是一脉 相 承的,即认为 “ 保持方法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与精确性是判定一个研究是否有价 值的 唯一 标准 ( 汪新建, 2 0 0 0 ) 气 不管研究者采用何种具体研究方法,其方 法的核心主题还是对于态度的测 量。对于实证主义态度研究者而言,结果的可 验证性是作为其研究是否具备 科 学性的首要标准。结果的可验证性评估首先是要保证其研究程序本身是否科学、 严谨。在严格执行科学的研究程序之后,研究者对结果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对于 测量结果的评估上。这种评估首先表现在对量表或者问卷本身的评估。对于态 度量表的 验证与 评估大体上还是遵循着“ 信度” 与 “ 效度” 的标准。 具体来说, 态度测量的量表评估则是在心理测量的原理指导下对态度量表进行评估,比 如 用复本信度、 分办信度、同质性信度等来考察量表的重复测量的一致程度问 题 ( 信度) , 用内容效度、 构想效度、 效标效度、 区分效度来考察量表的准确性( 效 第一章 传统与继承 实 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度) 。其次,测量结果的可验证性评估来自 于对被试样本的评估.具体来说,就 是在具体的研究问题下所选取的被试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其抽样是否符合科 学研究的 规范等。 国内 对于内隐态度理论结果亦有验证:实验法发现加工水平 对被试态度的实验性分析的影响和改进的语义线索法是测试内隐态度的有效 ( 刘素 珍、 赵华、龚佃祥, 1 9 9 7); 俞海运、 梁宁建对刻板解释偏差的 实 证性验 证;于泳红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 象进行实证性研究 ( 于泳红, 2 0 0 3);高旭展、昊明证、梁宁建对i a i , 效应在不 同目 标概念水平下的差异进行实证性研究 ( 高旭展、吴明证、梁宁建, 2 0 0 3 ) ; 吴明证、 梁宁建等对内隐社 会态 度的矛 盾现象研究证实了内 隐 测量技术所测量 的态度并不等同于个体的“ 真实”态度,而兼具 “ 预存性”和 “ 背景敏感性” 特征 ( 吴明证、梁宁建等, 2 0 0 4):等等。 第二章 突破与超 越 话语分析框架下的 态度研究 第二章 突破与超越 话语分析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当2 0 世纪的哲学经历了 语言学转向后,社会科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收到这一 转向的影响。 同时,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社会心理学的发 展也出现了危机.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面临20世纪 60 年代的各种社会问 题时的束手无策, 开始面临社会的问 难, “ 社会工程师的自 信心及公众的期望降到最低点 ( 方 文,1 997 ) ” 。而在社会心理学内 部, 不满于社会心理学的实 证主义取向的呐喊 此起彼伏,这些呐喊来自 于对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哲学假设的质 疑, 同时这一危机还来自 于作为 传统理论上各自 取得合法性的 社会学的社会心 理学( ssp)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 p)在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理论架构和研 究方法等基本问 题上也无法达成 一致共识 ( 夏学蜜,1 9 9 8)。 态度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 不能幸免于这种 责难。传统心理学认为态度作为 持久存在的心理实体, “ 这种认为在我们自己的 内部存在一个稳定的 心理结构 用于解释我们行为的观点” , 在社会建构者看 来, “ 是一种典型的 本质主义” ( 叶浩生,2 0 0 3 ) 。 而转向 后的 态度研究则认为 心理是社会的建构, 是一种言说的社会实践。因此,研究关注的不再是内在的 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是要勾勒出言说实践的过程及后果, 这便是超越内 在 心理解释的基本内 涵 ( 肖 文明, 2 0 0 6 ) 。对于态度基本看法的分歧,成为两种态 度研究范式转向的分水岭.当然,这种研究的转向是在本文标题所界定的 “ 范 式”的概念 ( 态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共同秉持的理论信念、立场以及他们 共同采取的研究框架)内展开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 将话语分析这一态度研究范式处在与实证主义研究 范式对等的地位上。当然,对实 证主义框架下的态度研究还有其它的抨击与替 代性方案,本文只是给出了态度研究范式转向的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的替 代性方案的提出, 是基于 这样思 考:态度研究所必须依靠的媒介 言语 ( 从 第二章 突破与超越 话语分析框架下的态 度研究 实证主义态度研究者的 视角来看)发生了 地位的 转变而 产生的转向。此时的话 语不再是态度研究所依靠的媒介,而成为态度研究的中 心。这一地位的转变标 志着两种态度研究范式框架下的研究者所采取的 理论信念、研究方法、研究主 题等都会有着本质的不同。态度研究范式的转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的。 第一节 话语分析者的理论信念与理论渊源 话语分析框架下的态度研究者从一开始就秉持这样的理论信念:态度作为 一种社会建构,并不存在于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 而是存在于人们互动的具体 语境中。作为话语本身不能够成为表述态度的确定无疑的指示。 这一理论信念首先是来自 于对实证主义态度研究的 质疑。在话语分析者看 来,实在论的态度研究者试图用参与者的话语去复原事件、观念和认知过程, 视话语为态度表的透明媒介,而丝毫不在意人们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广泛的变 异性和建构性。实在论的态度研究者无法解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场合中持有不 同、甚至完全对立矛盾的态度。话语分析者也有理由 相信:实在论的态度研究 者采用各种策略,诸如限制、粗范畴化和选择性解读对人们在陈述态度中的变 异性进行压制,使得态度表述的一致性被大大的夸大了:同时,没有任何理由 可以指出对于态度的一致表述就是描述态度之真实性的 一个确定无疑的指示。 态度的一致性表述可能是由于这种表述具有同一功能,换句话说,两个人能够 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述他们的态度,是因为他们用话语在作同样的事情。 因此,话语分析的态 度研究者将 “ 话语” 作为 研究主题,而不是态度本身。 当将话语置于研究框架的中心时,人们就应该看到:( 1) 语言为着各种功能而 被使用,它的使用将产生各种后果;( 2) 语言既被建构,又具有建构性;( 3) 对同一现象,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 4) 因此,陈述中存在着大 量的变异;(5) 然而,我们并没有屡试不爽的办法去处理这种变异性,将那些 “ 真实的”或者说“ 准确的”陈述与那些“ 修辞性的” 或者 “ 误导性的”陈述 区分开来:( 6) 语言使用中的建构性和灵活性应该成为 研究的核心主题。 第二章 突破与超越 话语分析框架下的态度研究 话语分析的 态度研究者的 这些理论信念有 其深刻的理论渊源, 按照波特的 看法,理论渊源大致有三: ( 一) 开 始 于20世纪五 六十 年 代的 家 诺 姆 乔姆斯基 ( n o am c h o m sky) 的语言学研究, 使得话语真正成为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主要研究领域。乔 姆 斯基的研究传统 在于构造生成性语言, 而话语分析者的关注点更多的时在乔姆 斯基的语言学方案的基本性质上.因此,话语分析关注乔姆斯基研究的三个主 题: 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分、话语这的直觉的作用和说话这的创造性的 重 要性. 但与乔姆斯基的传统不同的是, 话语分析者对语言行为资料以及它所有 的杂乱无章和不符语法的复杂性更为关注.因 此,话语研究者把语言置于真实 的世界中,在具体的语境下牢牢地安身于社会行为的领地中。话语分析者 “ 不 再过于关心人们的头脑中究竟在想什么,而更多的关注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 种 不同互动中是如何使用语言的。我们研究的问 题就开启了通往成熟的话语社会 心理学 之门( p o 讹r ( 2) 他们置 于机构之中,因而身份和任务就会影响所出现的谈话与文本;(3)为对抗直接 或间接的替代的谈话和文本, 而在修辞上具有情境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分析者有分析陈述中的变异性着手,深度挖掘 了话语对态度的对象的建构作用。这就有别于传统态度研究对于态度是有关独 立的实体的看法. 话语分析者在考察实际语境中的话语中,已经发现有关态度 的这种简单的 “ 言辞和对象”的看法是行不通的,态度的对象是由别的方式建 构起来的,人们的评价是指向这些特定的表述,而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想化的物 体. 需要注意的是,话语分析的态度研究者并没有提出,在传统上被视为心理 现象的态度,由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私密的、神秘的和不可知的,就应该从 分析中剔除出去.比如有关态度表述的语言是公开的,人们可以取之用以分析, 这也对传统态度研究理论文本的反身性考察的一 个方面。 但通过这种反身性的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 “ 态度” ,不过是个体的 还是社会的,在实际生活中 都是在人们讲话、书写、回忆和与人交谈等情况下, 以主体间性 ( s u bj e ct-in t e r a c t io n )的 方式形成的。 但是,由 于话语分析家并没 有 赋予 “ 内心”和 “ 外在”或者 “ 心理的” 和 “ 非心理的” 不同的地位,因此, 个体对态度的描述如何呈现出 或者说符合他们的态度,就是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话语描述的准确性,以及作为私密的主观心理经验 ( 如内隐态度)之描摹的完 备性,在话语分析框架下的态度研究中就不再是一个研究主题。 话语分析家对于传统态度研究的理论和科学文本的反身性考察也主要是为 了说明在研究中, 传统的态 度研究者采用限 制、 粗编码和选择性解读来对陈述 变异性进行压制,从而能进一步论证话语分析家处理态度的办法:通过解释出 话语处境的独特性,并对陈述的变异性的概念予以 更为具体的说明,从而说明 第二章 突破与超越话语分析框架下的 态度研究 陈述是为了 达到某种具体的结果而被建构出来的。 除此之外,话语分析者还划定了 三个基本但是又充满争议的主题:心理与 认知的地位、 “ 实在“ 的 地位以及反身性。 在心理与认知的地位这一主题下, 话 语分析试图发展出 对认知的一种前后一贯的言说再研究。通过对重新解读 ( 反 身性研究)整个当代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主题,从而发展出一种非认知 的视野 ( e d w ards,19 9 7). 对于 “ 实在”的 地位的 探讨, 是要为建构主义者的 合 理地位做出努力,其部分的目的也是在于把世界的建构视为一项实践任务,它 在具体的文本和对话中被修辞性地完成。 而对于科学文本的反身性研究,则将 建构作为一种分析要素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