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文赋“课无责有 说是陆机在玄学思潮的启发和影响下熔铸出来的一个重要文学 理论命题,但学界对此还不太重视,本文拟分三章内容对此展开系统论述和深入研究。 在第一章中,我们通过梳理先秦两汉哲学史和魏晋玄学思潮中的“虚无”、“寂寞 思 想资源,明确了它们的理论内涵:“虚无”、“寂寞 在老庄哲学中通常被规定为“道”的 两种基本属性;“道 在老庄哲学中有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用以描摹道之属性的 “虚无、“寂寞 有时也会因此沾溉上一些本体论色彩。魏晋时期,“虚无 、“寂寞”作 为本体论范畴已经变得非常成熟。而在这些本体论范畴的背后却又蕴含着自然无为的政治 理想和人生理想。 魏晋玄学与陆机文赋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学界对此还有争论,存在着“过度 诠释”和“诠释不足”两种研究倾向。在第二章中,我们通过素描陆机文化个性的方式找 到了“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的魏晋玄学理论向文赋“课无责有 说迸阶转换的中介 和桥梁。 第三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用来探讨文赋“课无责有说的多维理论内涵以及这 一理论命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笔者在收集、总 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角度对“课无责有说作出理论阐发:如 果将“虚无”、“寂寞理解为“宇宙本体,那“课无责有一说就是指“文由道生,道因 文明,文为世用;如果将“虚无 、“寂寞”理解为作品内在的“思想意蕴”,那“课无责 有 说就是指文学创作就是要依据作家在独特的诗性生命体验中所孕育的思想意蕴来布局 谋篇、遣词造句,最终创造出一篇有形象和声音的文学作品来;此外笔者又从方法论角度 出发,将“虚无、“寂寞 理解成“虚静心态”,这样一来“课无责有说又可以释义为 创作主体只有在致虚守静的心态下,才能创作出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上述三个方面的理 论内涵都与魏晋玄学之间存在着转换生成关系。正是由于“课无责有”说极大地借鉴了中 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资源,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加上它又能切中文学创作理论要义, 故而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我们从文心雕龙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上就 可以明显见出。 关键词:文赋,魏晋玄学,“课无责有 a b s t r a c t 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i nw e nf ui sa ni m p o r t a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p r o p o s i t i o nw h i c hi sc a s tb yl u j iu n d e rt h em e t a p h y s i c s 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 ,b u ts c h o l a r s h a v en o t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i t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l a u n c hs y s t e m a t i ce l a b o r a t i o na n di n - d e p t h s t u d yr e g a r d i n g t h i st h r o u g ht h r e ec h a p t e r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w eh a v e b e e nc l e a ra b o u tt h e i r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t h r o u g h c o m b i n gt h o u g h t r e s o u r c e s o f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i n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l a o z ia n dz h u a n gz ia r eu s u a l l yd e f i n e da st w ob a s i ca t t r i b u t e so f “d a o ;“d a o i n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l a o z ia n dz h u a n gz io c c u p y st h e s u p r e m eo n t o l o g ys t a t u s ,t h e r e f o r e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s o m e t i m e sa l s oa d h e r et os o m eo n t o l o g i c a lc o l o r t ot h ew e ij i n d y n a s t y ,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a l r e a d yb e c a m ev e r ym a t u r ea sao n t o l o g i c a lc a t e g o r y i nf a c t , t h e s eo n t o l o g yc a t e g o r y sc o n t a i nt h en a t u r a li n a c t i v i t yi d e a lo fl i f ea n dp o l i t i c s s c h o l a r ss t i l ld e b a t ew h e t h e rt h e r ei ss o m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m e t a p h y s i c si nw e ij i n d y n a s t ya n dw e nf u o v e r s t a t e a n d “u n d e r s t a t e ”e x i s t e si nt h e m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w e h a v ea d o p t e d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s k e t c ht of i n dab r i d g eb e t w e e nm e t a p h y s i c si nw e ij i nd y n a s t y w h i c hp u t “n i h i l i t y a st h eb a s i sa n d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i nw e nf u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t h ek e yp o i n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w h i c hi sm a i n l yu s e df o rad i s c u s so nt h e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t h e o r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i nw e n f ua sw e l la so ni t ss i g n i f i c a n tt h e o r yv a l u ea n d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i m p o r t a n c e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h i s t o r y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l l e c t i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i n gp r e v i o u sv i e w p o i n t s ,t h ea u t h o r t h i n k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i nw e nf uc a nb e e x p l a i n e df r o m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i f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a x eu n d e r s t o o da s ”c o s m i co n t o l o g y ”,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i nw e nf um e a n st h a t “t h ea r t i c l ei sb o r nf r o md a o d a oi s s h o w e db yt h ea r t i c l e ,t h ea r t i c l ei su s e df o rt h ew o r l d ;i ft h e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a r e u n d e r s t o o da s “t h et h o u g h ti m p l i c a t i o n , 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i nw e n f um c a n st h a tt h ea r t i c l ei sm u s tr e s to nt h ew r i t e r st h o u g h ti m p l i c a t i o nw h i c hb r e di nt h eu n i q u e p o e m i c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i na d d i t i o n ,“n i h i l i t y a n d “l o n e l i n e s s c a n b eu n d e r s t o o df r o m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a n g l ea s “e m p t ya n ds t a t i cm e n t a l i t y , s o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 n i h i l i t y i nw e nf um e a n st h a to n l yw h e nw r i t e rr e m a i n s e m p t ya n ds t a t i cm e n t a l i t y c a na r t i c l e b ec r e a t e d t h e s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 o r i c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h a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 m e t a p h y s i c si nw e ij i nd y n a s t y t h es a y i n go f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h a si n h e r i t e d c h i n a st r a d i t i o n a la c a d e m i cr e s o u r c e se n o r m o u s l y , c o n t a i n e dt h er i c h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l s oh i t t h e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 p r o d u c t i v et h e o r y , t h e r e f o r ei th a s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t o t h e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o f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i sp o i n tc a nb ec l e a r l ys e ef r o m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e nx i nw e n x i n d i a o l o n g k e y w o r d s :w e nf u ,m e t a p h y s i c s i nw e i j i nd y n a s t y ,“s e a r c hf o rb e i n gf r o mn i h i l i t y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 文赋) “课无责 有力说探微,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 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夺和 日期:夕t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 文赋) “课无责有刀说探微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 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 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 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家春吾叼 日期:洲p ,7 导师签名:拳翻毵 日期:州。“卜 文赋“课无责有 说探微 引言 文赋中有一段文字是专门用来描述属文乐趣的,“课无责有 说即来源于此: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 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 风飞而焱竖,郁云起乎翰林( 注:这段文字引自金涛声先生点校的陆机集,后 文所引文赋文字和陆机作品均来自此书,不再注录。) “伊兹事之可乐”殆曹丕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典论论文) 不过,与曹氏把属 文乐趣归结为诸如功名之类的外部因素相比,陆机上面的这段文字则能更多的触及到“文 之为文”的自身乐趣,也能更多的表征出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时代潮流。 文学创作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极其微妙的精神创造活动。在陆机之前,文士们 多能入而体之,不能出而论之,而陆机文赋却能够揭开文艺女神神秘的面纱,把文学 创作的整个过程分解的那么详细周密,描绘得那么细致入微,跃然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的专篇论文。或许有人会问:陆机何以能够跳出文学创作这座烟 雾迷蒙的大山,认识了其庐山真面目呢? 我想这除了与陆机丰富的创作经验、文学自觉的 时代潮流密切相关之外,还得益于魏晋玄学思潮的启发和影响。罗宗强先生曾经指出,陆 机文赋之所以能够出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玄学培养了高度思辨的思维方 法,才使对于创作过程的思维活动和艺术技巧的研究成为可能。”这一点我们从文赋 “课无责有 说中就可以得到印证。在上文中,陆机描述属文乐趣所使用的“虚无、“寂 寞”等词汇,原本就是“玄学本体论 ( 一种专门用来探讨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终极依据的 学问) 中的核心范畴。事实上,文赋中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这一理论 命题与魏晋玄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微妙的转换生成关系,其自身亦包孕着异常丰富深邃 的理论内涵并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可惜,这些问题还未引起学界 的足够重视。在业已出版的数十种文学批评史著作和文学理论史教材中,除了李壮鹰、李 春青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之外,鲜有论者能对此命题作出专门细致的讨 论。所以,李天道先生在2 0 世纪( 文赋) 研究述评一文总结文赋研究现状的不足 时说到,上个世纪对文赋一些命题、范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显得 不够深入,还存在许多空白和盲点,“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已经涉及到玄学中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问题,研究者对此却还关注的很少。口1 有鉴于此,笔者萌发了对文赋“课无责有 说展开系统深入研究的想法。在下文中, 笔者首先将“虚无”、“寂寞 等词汇放到先秦两汉哲学史和魏晋玄学思潮中进行考量,揭 橥其哲学内涵;然后通过素描陆机文化个性的方式找到“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的魏晋玄 学理论向文赋“课无责有 说进阶转换的中介和桥梁:最后阐发“课无责有 说的多 维理论内涵以及这一理论命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 义。笔者试图通过一番努力,能够使得学界对这一极具理论价值的学术命题给于更多的关 注和重视,此一学术抱负能否实现,还有待诸位方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一章:魏晋“以无为本 的玄学理论综述 东汉末年,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之久的经学逐渐走向式 微。此时,士人集团内部萌生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这股学术思潮一反此前陈腐、繁琐的 章句之学和牵强、怪诞的谶纬之学,转入了简约、明快的义理之学。思想家们通过抉发周 易、老子和庄子( 后称“三玄 ) 中所蕴含的深远义理,来探赜宇宙万物及社会人 生得以存在的终极依据问题。这股思辨性很强的学术思潮被后人称之为“玄学 。 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曹魏正始年间( 2 4 卜2 4 9 ) 。晋书王衍传载:“魏正始 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 晋书四 十三卷)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始玄学的理论源头肇始于先秦时期的老 子和庄子。老庄哲学是魏晋玄学先期发育的思想胚胎,因此,我们要想真正了解“虚 无 、“寂寞的玄学理论内涵,恐怕还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庄那里。 ( 一) 老庄哲学中的“虚无 、“寂寞一思想资源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本体论范畴。老子把它视作天地孕育之母,万物 生化之本。老子第四十二章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本文所 引老子文字均出自陈鼓应先生著述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 在老子眼中,这化 生天地万物之本的“道”是不可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 第一章) 尽管如此,老子一书还是用了很多篇章对道的性象和特征作出了详细描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 第三十五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 2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第十四章) 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足见的,故其“虚无 :道是听之不足闻的,故其“寂寥 。道 本无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 “道与“大 乃同义复指,故老子又说:“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由此可见,在老子一书中,“虚无 、“寂寥” 是道最基本的两种属性。 “虚无”不仅是道最基本的属性,还是道体化生万物的凭借和依据。“天地之间,其 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 老子第五章) 道充斥于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中的 空气一样,它虽然空虚,却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子,越是推拉,越能排出。这个比喻形象 说明了道体正是凭借其虚无之性来不断催生世间万事万物的。 为了说明“无在事物存在中的重要作用,老子还专门为此做出 了很多形象的论证。 老子十一章日:“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子、器皿、 门窗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利益,恰恰是“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没有“无 ,就 没有世间万物之用。 “道 在老子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本原和本体地位,用以描摹道之属性的“虚无 、 “寂寞 有时也会因此沾溉上一些本体论色彩。如老子第四十章日:“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刀这里的“无是创生世间万物的最终依据,它既可以从宇宙发 生论的角度进行释义,又可以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做出阐发。老子第十六章又日:“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道性本寂寞,所以当芸芸众物回归本根的 时候,就会呈现出一片宁静安祥的状态。老子认为,这种宁静安祥的状态才是人本真的生 存状态。 事实上,老子的本体论哲学并非全是故弄玄虚,其实它有着非常现实的理论根源和思 想内涵。老子思想学说创立于“王道既废,诸侯力政的春秋末代。“天下多忌讳,而民 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老子第 五十七章) 造作妄为的残酷社会现实,使得昔日周朝建构的社会政治秩序以及支撑这种秩 序的思想观念都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如何才能平息人类纷争的欲望,重新建构起和谐的社 会政治秩序呢? 作为时代思想家,老子给病入膏肓的社会开出了一剂“少私寡欲,清静无 为的治世药方。“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二十九章) 天下是神圣的,非人力可为。强行治理, 必会失败。因此,圣人要除去一切极端的行为,顺从自然,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老子第三十七章) 侯王若能不欲以静,恪守无为之道,万物将白化,天下将自定正。老子第五十七章又 日:“故圣人云我无为也,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 3 而民自朴。 由此可见,在其现实层面上,老子思想学说的基本精神,就是倡导政治上的 自然无为。为了推行这一政治主张,重建和谐社会秩序,老子就营构了一个以“道”为核 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之所以要再三强调道的虚无性、寂寞性和本原性,就是要 为他自然无为的政治理念寻找一个合适的哲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点是我们研究老子思 想所不得不识的。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弘扬和发挥者。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老子“寂漠无形 的道术是非常向往的,庄子天下篇载:“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 天地并与? 神明往与? 芒乎何之? 忽乎何适? 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 风而悦之。( 注:本文所引庄子文字均出自王叔岷先生撰写的庄子校诠一书。) 作为老子后学,庄子对道之特征、性象的描摹与老子就有很多相似之处: 无始日:“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道不当名竹( 庄子知北游) 夫子日:“夫道,渊乎其居也,渗乎其清也。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 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 庄子天地) 广成子蹶然而起,日:“善哉问乎! 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 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 道既不可闻,又不可见,故其“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在庄子这里,“虚无 、“寂寞 仍被规定为道的两种基本属性。故庄子又说“唯道集虚 。( 庄子人间世) 此外,如同老子一样,庄子书中的“虚无、“寂寞 范畴也是集宇宙生成论 和宇宙本体论色彩于一身的。“孔子问于老聃日: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日:汝齐 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窗然难言哉! 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 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m ( 庄子知北游) 在这里,庄子借老聃之口说出了世间可见之有伦皆生于冥冥无形之道的看法。“有先天地 生者物邪?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 庄子知北游) 天地存在的 根据是“物物”的“非物”,这“非物”不是物但却能生物。庄子此处已经蕴含了“以 无为本的思想萌芽。“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庄子庚桑楚) “天门”是庄子从老子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化用而来。道是众妙化生之门,其性象是虚无的,所以庄子得出 了“万物出乎无有”的结论。到了天道和刻意篇,庄子则干脆直接提出了“夫虚 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 也”的哲学命题。 4 非常明显,庄子的上述哲学命题也同样蕴含着自然无为的政治理想。庄子出生于战乱 频仍的战国中期,此时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彼此之间相互征战、杀戮。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离娄篇上) 是这一时期社会的 典型特征。不过,与老子不同,庄子似乎对政治绝望了,所以他的思想学说又更多地转向 了人生哲学层面。“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 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骈拇) 看到处身于乱世之中的人 们,不知全身养性,仍然汲汲于名利和物欲的无休止追逐之中,庄子非常感慨:“与物相 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 归,可不哀邪! 庄子齐物论那么,怎样才能超越现实的苦难和忧患,祛除人性的异 化和纷争,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呢? 庄子从对大动乱时代的生命体验出发,设计出了一 条从“坐忘”到“神游 ,从“虚静 到“本体”的哲学路线。庄子哲学告诉我们,人们 只有保持虚静空灵的心理状态,忘怀世俗世界的功名利禄,才有可能超越欲望纷争的人间 地狱,最终游心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道体世界。“天地万物与我合一一、“独与天地精 神往来”,这是庄子哲学所要达到的理想生存境界。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这种生存境界 “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口1 此为得言。庄子悟 道的心态和体验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境界之间是暗合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做出专 门阐发。正是因为这种契合,后世文人很自然地就把庄子对于道的论述转化到了他们对于 艺术审美的理解中来。陆机文赋对庄子思想亦有所吸收,这一点我们从唐人李善曾经 1 0 次引用庄子为文赋作注就可以明显见出。 ( 二) 两汉时期的“虚无刀、“寂寞思想资源 到了汉代,统治者尽管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但道家思想并未绝迹。汉代 对于道家思想学说的传承和发展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一些道学著作还为 陆机文赋的创作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与其宾客集体编撰的一部“绝代奇书 。此书具有浓厚的道 学色彩,东汉高诱曾为其作注:“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 淮南 子注叙目) 唐人李善在注释文赋的时候,曾8 次引用淮南子为之作注,这似 乎暗示出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此外,笔者还发现文赋中有一则用典明显是从淮 南子中化用而来的。当陆机谦称自己由于才疏学浅写出的文章恐怕会被人贻笑大方的时 候说道:“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而淮南子精 神训中则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尝试为之击建鼓,撞巨钟,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藏诗、书,修文学, 而不知至论之旨,则拊盆叩瓴之徒也。 ( 注:本文所引淮南子文字均出自赵宗乙先生 译注的淮南子译注一书。) 个中关联,一目了然。正是基于如上两条证据,笔者觉得 5 很有必要对淮南子中所涉及到的“虚无”、“寂寞”理论资源作一番爬梳整理的工作, 以发明文赋“课无责有 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内涵。 淮南子原道i ) l l 日:“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 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 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 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淮南子认为,“无形者”与“无音者 虽然“视之 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 ,但它却最终生化出了“有形 和“五音”,所以它得出了“有 生于无,实出于虚”的结论,而这一观点与老庄是一脉相承的。上文中的“夫无形者,物 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 又可以与淮南子齐俗训中的“故萧条者,形之君; 而寂寞者,音之主也”互训释义。此外,淮南子精神训日:“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 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 万叶,莫不随也。道和神明居住在“静漠 与“虚无的地方,我们须向内心求之。一 旦我们体悟到它们,也就等于抓住了天地万物之本,“千枝万叶,莫不随也 。淮南子说 山训又日:“寒不能生寒,热不能生热,不寒不热能生寒热。故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 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广大矣。在这里淮南子又一次申明了“有形出于无形 、无 形乃万形本原的观点。 除淮南子外,汉代较为著名的道学著作就是严遵的老子指归一书。严遵在书 中注释老子章句时也多次阐发了“存生于不存 、“以虚无为本根 的思想。如,老子指 归卷四方而不割篇日:“夫道体虚无而万物有形,无有状貌而万物方圆,寂然无声 而万物有声。由此观之,道不施不与而万物以存,不为不宰而万物以然,然生于不然,存 生于不存,亦明矣。”老子指归卷二道生一篇又日:“道,虚之虚,故能生一。 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是故,虚无无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兴,而万物 之所因生也;众人之所恶,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万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一( 参见王 德有先生的老子指归译注一书。) 严遵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皆来源、因凭于虚无, 故虚无是万物之源泉、成功之本根。这些思想观念到了曹魏时期就被王弼的贵无论玄学吸 收和整合。 严遵的弟子扬雄,仿照周易作太玄。太玄搞日:“玄者,幽搞万类而不见 其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执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搞措阴阳而发气。一判 一合,天地备矣。天日回行,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 ( 参 见郑万耕先生的太玄校释一书) 由此可见,太玄之“玄与老子之“道类似, 它虽然无形无象,却可以幽搞万类,成为化生万事万物的根据和本原。郑万耕先生认为, 太玄注重义理思辨的学风,融合易老的大胆尝试,实开魏晋玄学之先河。h 1 东吴陆氏 是治玄大家,故太玄对陆机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6 ( 三) 魏晋玄学中的“虚无 、“寂寞一思想资源 通过梳理先秦老庄哲学以及两汉老庄后学关于“虚无”、“寂寞”的理论资源,我们可 以发现他们的言论还是或多或少地隐含了“以无为本 的学术理念。只是,这些言论还夹 杂着宇宙生成论的痕迹,宇宙本体论思想还不太成熟。依据汤用彤、汤一介、高晨阳几位 先生的看法,真正确立“虚无 、“寂寞 本体论地位的应该是正始玄学思潮的开创者何晏 和王弼。晋书王衍传载: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 ( 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 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晋书四十三卷) 上面这段话非常重要,它概括出了何晏、王弼玄学理论的基本要义,即“天地万物皆 以无为本。“无是什么呢? 王弼在论语释疑中告诉我们:“道者何? 无之称也,无 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无其实就是老庄所谓“道 的 别称或者代名词。在老庄哲学中,“道 是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存在的本原和依据;而在 何王玄学中,“无则取代了“道 的这种本体地位,“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 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以“无为“道,把老庄哲学中的“虚无 范畴提炼成为 形而上的本体论范畴,这是何晏、王弼玄学理论的一大特色。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 今河南南阳) 人,曹魏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他“少有异才, 善谈易老。( 三国志曹爽传) 何晏曾给老子作注,著有道德论一书。可惜此 书已轶,仅有零星片段流传。“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 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 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 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向而出气物,包形神 规以之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 此无名也。”( 列子天瑞张湛注引何晏道论) 从这段残文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 到何晏基本的玄学观点:有恃无以生,事由无以成,无是成就世间万象的最终本体和依据。 由于何晏玄学著作已经亡佚,所以我们要想详细了解正始玄学的理论内涵还得看另一 位玄学大家。王弼,字辅嗣,山阳( 今河南焦作市) 人,魏尚书郎。他“幼而察慧,年十馀, 好老氏,通辩能言 。(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王弼的理论著作主 要包括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五种。( 今人楼宇 烈先生著有王弼集校释,此书收录了王弼的全部理论著作,本文所引王弼文字,均来 自此书,不再注录。) 其中,王弼在老子指略篇对他“以无为本的玄学理论作出了 集中而又详尽阐发: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7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 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 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 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王弼认为,“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一切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是不可能成为它们 自身生成的根据或本体的,即上文中所说的“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只 有自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不在任何界限和范围之内存在的抽象物“无形无名者”,才 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宗主和本体。( 这也就是淮南子说山训所谓的:“寒不能生寒,热 不能生热;不寒不热能生寒热。故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 最后,王弼 得出如下结论:“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 也 。 除了这段集中论述,王弼在具体注释老子和周易的过程中,还多次随文阐发 了“以无为本 的学术理念,其中不少内容都涉及到了“虚无”、“寂寞的理论内涵,兹 作简要梳理: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 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 老子注一章) “有是指“有形有象 的现象世界;“无 是指“无形无名”的本体世界。“无”作为万物之母成就万物,当万物被成就之后这个“无” 又生长、养育万物。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 ( 老子注十四章) “无形无名作为宇宙万物的宗主,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 改变,古往今来的世间万事万物都要受它支配。 “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并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一( 老子注 十六章) 万有生于虚,群动发乎静,虚静是万物存在及其变化之本。 “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 舍无以为体也。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 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 ( 老 子注三十八章) 在王弼眼中,“有 是不能化生万物的,世间万物虽然贵重,但“不能 舍无以为体也”,唯有“无 才是世间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和依据。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老子 注四十章) 天下万物都是以有形有象的形式存在的,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开始发生,是以 “无”作为本体和依据的,要想保全有形有象的万物,必须返回去守住无形无象、寂静无 声的“无”这一根本。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於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老子注四 十二章) 宇宙万物在溯源时,都会回到“一,而此“一 就是“无”。 8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 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 周易复卦注) “复是回归本体的意思。“本 是什么呢? 王弼答日:“寂然至无, 是其本矣。 在胪列完这么多的“虚无 、“寂寞 理论资源后,我们对于王弼“以无为本 的玄学 理念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过,倘若我们用“以无为本来概括王弼的全部理论学说 恐怕还是有些片面的。因为王弼在肯定“无 的同时并不否定“有。“无”作为万有的宗 主,并不是一个孤悬于万有之外的独立实体,它内在于万物,遍在于万事,它要通过世间 万物来彰显自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 周易系辞注) “四象不形,则大象无 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老子指略) 由此可见,、正始玄学在“贵无 的同 时,还要“兼有 。“贵无”就是“崇本”、“守母,“兼有就是“举末 、“存子 。“崇本 的目的在于倡导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杜绝造作妄为的社会现实;“举末的目的在于维 护封建名教制度,建构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 如同老庄哲学一样,正始玄学的发轫亦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东汉后期,儒学在 陈腐、繁琐的解经过程中已经走向了僵化,名教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功能在军阀割据、群 雄逐鹿的残酷现实面前也已经丧失殆尽。怎样才能重建新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正是玄学家 们所要思考的问题。在正始玄学理论那里,“无 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成为一 切“有 的根本。同时,这种“无一又不是绝对纯粹的“无,它必须要通过“有”来显 示自身。何晏和王弼把道家自然看作“无”,把儒家名教看作“有一,认为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是自然的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如此一来,他们就调和了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为建构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准备了理论资源。 正始玄学之后是竹林玄学。正始末年,司马氏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捕杀了曹爽以及 追随他的大批玄学名士。晋书阮籍传载:“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一 最终,司马氏通过篡取曹魏政权的方式建立了西晋王朝,他自己是不忠的,所以他也很难 强求别人忠于自己。为了巩固政权,司马氏就玩了个偷梁换柱的伎俩,标榜以“孝”( 而 不是“忠 ) 治天下。经历了魏晋易代的血雨腥风,名士们也逐渐看透了西晋名教制度的 虚伪性,于是他们耻与为伍,转而推崇老庄,谈论玄言旨趣而远离现实政治。作为竹林名 士之一的阮籍就“以庄周为模则(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他所著述的通老论、 达庄论、通易论、大人先生传,充满了玄学旨趣。另一位竹林名士嵇康也自称“老 子、庄周,吾之师也。 (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为了揭露司马氏虚伪的名教外衣,他甚至 还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进口号。竹林名士纵酒山林、放浪 形骸、清谈老庄,彼此之间相互唱和,在朝野之间扇起了一股猛烈的放达之风。不过我们 需要注意,在竹林名士貌似狂放的行为背后,却寄托着他们用自然来抗衡名教、用理想来 批判现实的良苦用心,他们中的一些人( 比如嵇康) 还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 9 第二章:陆机“有无兼修 的文化个性素描 魏晋玄学与陆机文赋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学界在这一问题上似乎还未达成一 致意见。 魏晋盛行玄学,陆机是魏晋间人,陆机写的文赋很有可能就会受到玄学影响。很 多论者从这一理论逻辑预设出发,纷纷撰文论述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玄学与陆机文赋 创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如:顾兆禄的魏晋玄风与陆机( 文赋) 的思辨性1 5 j 、孙正 春的西晋玄风中的陆机及其诗文创作1 6 1 、杨秀英的陆机思想浅析【7 1 、赵泰靖的“言 义之辨”与( 文赋) 1 8 l 、胡遂的陆机诗文创作和两晋诗风1 9 】、张丰君的魏晋玄学与 陆机( 文赋) 【1 0 j 等等。这其中尤以张少康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张先生认为文赋 的思想渊源主要是受道家影响,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首先,是言意的关系。 其次,是在构思过程中强调虚静。李善说: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耽思傍讯, 静思而求之也。这种不视不听的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虚静境界。再次,陆 机论创作十分重视灵感的作用,他把灵感的产生归之于天机。这正是老庄思想的 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务员重庆面试题及答案
- 个性化定制型个人门面租赁合同
- 全球科研资源整合模式-洞察及研究
- 护士面试题目及答案专业
- 专业写作面试题及答案
- 科协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 2025至2030推土机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区域市场与投资报告
- 偏头痛的护理查房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跌倒检测技术在老年人生活照料中的技术创新
- 离婚子女房产权益保护与监护抚养责任合同
- 【绥化】202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体彩中心招聘体彩专管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2025-2026学年英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
- 保管员工勤技师综合测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投资协议书对赌协议范本
- 2025年1月浙江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 煤炭信息化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汽车销售培训课程
- 2025秋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 2025年AI应用AI Agent架构新范式报告
- 法律顾问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