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论文在综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 露所蕴含的诗学思想,总结其有关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观点,探 讨其在诗学史上的意义。论文分为三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鹤林玉露研究背景综述( 第一章) ;二、鹤林玉露论诗歌 创作( 第二章) ;三、鹤林玉露论诗学批评( 第三章) 。论文第一 章在考察笔记与诗话的渊源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鹤林玉露作为南 宋一部重要笔记,其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己引起足够重视,但其文论 价值还有待发掘。论文第二章从创作方法、创作主体、创作表达三个 方面展开对鹤林玉露一书关于诗歌创作的论述,在立足文本材料 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罗大经对“兴”、“诗才与学力”、“繁简与巧拙” 等问题的看法,并指出了他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之处。论文第三章从 诗歌批评标准与诗歌批评方法两个角度分析了鹤林玉露的诗学批 评观念,细致分析了罗大经对“摘句法”、“以意逆志法等文学批评 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罗大经对杜甫诗歌中意象与隐喻的关注,指出 鹤林玉露是一部非常具有理论价值的笔记,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 文论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关键词:罗大经;鹤林玉露;诗歌创作:诗学批评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s p e c i n c a l l ya n a l y s e st h ep o e t i ct h o u g h tw h i c hs o u t h e m s o n gd y n a s t yl u od 勾i n g sh e l i n y u l u 鹤林玉露 c o n t a i n s0 n t h e s y n t h e s i so fl i t e r a 巧m a t e r i a l sf o u n d a t i o n ,s u m m a r i z e si t sv i e 、p o i n to f t h e p o e t 拶c r e a t i n ga n dp o e t 巧c r i t i c i s i n g ,d i s c u s s e si t ss i g n i n c a n c ei n t h e p o e t i ch i s t o t h ep a p e rd i v i d e si n t o t h r e ec h 印t e r s ,c a 玎i e so nt h e e l a b o r a t i o n 仔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 i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s t u d y i n gh e l i n y u l u ;s e c o n d ,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t 秽 c r e a t i n go fh e l i n y u l u ;t h i r d ,i ts t u d i e st h ep o e t i cc r i t i c i s mo fh e l i n y u l u c h a p t e rl 、 确t e sd o 、no nt h eb a s eo ft h eo r i g i nr e l a t i o n sb e 觚e e nt h e n o t ea n dt h ep o e t i ct h e o p o i n t so u th e l i n ”1 ut o o k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 t h en o t e so ft h es o u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吼i t s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a n dl i t e r a 巧 v a l u eh a v es m d i e de n o u g h ,b u t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a l s ow a i t sf o r e x c a v a t i n g c h a p t e r2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o fh e l i n y u l u 仔o mt h e c r e a t i n gm e t h o d ,t h ec r e a t o r ,t h ec r e a t i n ge x p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e ss p e c i 矗c a l l y l u od a j i n g sv i e w st o “x i n g 兴”、t h ep o e t i ca n dt h es c h o l a r s h i p 诗才与 学力”、“s k i l l e da n du n s k i l l e d 巧拙”a n ds oo n ,a j l dh a sp o i n t e do u th i s p l a c eo fi n h e n t t i n ga n ds u 印a s s i n gt h ep r o g e n i t o r s c h 印t e r3a n a l y s e s h e l i n y u l u si d e a so fp o e t i cc r i t i c i s m 行o mt h es t a n d a r da n dt h em e t h o do f p o e t 呵c r i t i c i s i n g ,d i s c u s s e st h a tl u od a j i n gh a du t i l i z e dt h el i t e r a 巧 c r i t i c i s i n gm e t h o d so f “p i c kt h ee x c e l l e n ts e n t e n c e 摘旬托莹”、“m a k et h e m e a n i n gi na c c o r dw i t ht h ew i l l i n g 以意逆志法a n df o c u s e do nt h e i m a g ea n dt h em e t a p h o ro fd uf u sp o e 臼mp o i n t so u th e l i n y u l uh a s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e x t r e m e l y i t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 st h a tw e s m d y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o f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l u od 句i n g ;h e l i n y u l u 鹤林玉露;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 ; p o e t l cc n t l c l s m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苛恕露础3 年f f 月f 3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2 、 作者签名:韶霞 导师签名:3 友扔= 5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彰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刎年“月f 驴日 日期:一啤月7 7 日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引言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读 中指出:“在考究中国古 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 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 己畦集 卷三选家说) 。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则是历代文艺 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 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 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他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 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 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 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 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这段话指出了文论研究中重 视“名人名言”而轻视“片言只语 的现象,钱钟书先生注意到了散 见于各种体裁当中的“微言”,且认识到了其中所包含的“大义”对 中国文艺理论的贡献。以先生的话作为引子,是因为笔者的研究对象 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一部包含“微言大义”的南宋笔记。在中 国文论发展史上,笔记的理论价值还有待发掘,鹤林玉露作为南 宋的一部重要笔记,固然具有重大的史料与文献价值,但其理论价值 也不容忽视。 关于鹤林玉露的专门研究著作不多,近年来个案研究的单篇 论文主要有:张健先生的罗大经的文学理论研究、梁勇的从李 杜优劣论看罗大经的诗学思想、施芳雅的罗大经诗学及胡建次、 徐爱华的罗大经 诗“兴 论等。在各种版本的中国文 。钱钟书七缀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 8 5 年,第2 9 页 1 硕十学位论文 学批评史著作中,限于体例和钱钟书先生前文指出的偏见,对其虽有 关注,但都止于粗略的整体评述。既有的鹤林玉露研究成果中, 比较有影响的是王瑞来,但王氏注重的是对其作者事迹、版本源流的 考证,很少涉及其诗学思想。因此,对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进行系 统的研究,总结其诗学思想,并对其具体的诗学观念进行细致分析,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是很必要的。考察鹤林玉露的研究现状, 本文的目标是抓住其诗学思想,并对几个重要的诗学观念进行具体论 述,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求深入、细致地分析、辨别其对古典文 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总结其具体运用的诗学批评方法,探讨其在理 论与学术史上的价值。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第一章鹤林玉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鹤林玉露诞生于南宋,一个充满思辨与焦虑的朝代,此时, 各种文学样式已发展成熟,理论成果累累。鹤林玉露绽放在诗论 肥沃的土壤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风姿。在对其进行研究综述之前,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诗话与笔记的渊源关系、宋代笔记中的诗学思想研 究等问题作一番交代。 宋代讲求文治,崇尚思辨,议论成风,宋代也充满焦虑、矛盾重 重,其宽松的文化环境固然为文人们发挥自己的学识提供了很好的平 台,但也促成了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的诗 歌创作特点,于是“好议论”便变成了宋朝的时代风气。诗话的产生 与这种文化背景分不开,诗话兴于宋代。诗话继承了钟嵘诗品的 多种批评方法,接过笔记小说的体制,形成了以谈诗论艺为主,带有 漫谈、随笔性质的笔记体批评。宋代诗话的开山之作是欧阳修的六 一诗话,其自述创作目的为“集以资闲谈”,此书一出,风靡一时, 模拟仿效者纷起。诗话者,顾名思义,记录的全是与诗歌有关的内容, 北宋许颤在彦周诗话中概括诗话的内容为:“辨句法,备古今, 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 ,由此可见诗话涉及范围之广。“诗话的种 类很多,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概括为论诗而及 事和论诗而及辞的两大类 ,从诗话的发展来看,其由主要记 事逐渐向论诗方向发展,如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严羽的沧浪诗 话等。 诗话与笔记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笔记是一种杂录式的散文体 裁,可以借事抒情,也可以阐发议论,篇幅可长可短,态度可庄可谐, 。程毅中宋人诗话外编【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6 年前言 3 硕十学位论文 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随笔而记的产物,大多具有灵气,其中往往折 射着当时文学思潮和创作风气的走向。以“笔记”作书名,则大约始 于北宋的宋祁,他著有笔记三卷,其后以笔记命名的又有苏轼的 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而笔记这种体裁可以远溯 至先秦汉代,发展到宋代,其形式己非常成熟,成为我国古典文献当 中数量庞大、情况复杂的一部分。刘叶秋先生“认为笔记的特点,以 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 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 ,他归纳了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 将之分为三大类:小说故事类( 如南宋洪迈的夷坚志) 、历史琐闻 类( 如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 、考据辨证类( 如北宋沈括的梦溪 笔谈) 。不管是哪一类笔记,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诗话的因素,发展到 了宋代,诗话在笔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宋人笔记,于叙述 故事之外,多间杂诗论、文评。其中某些笔记,更偏重于这类内容的 记载,或即以此见长。”诗话从笔记中独立出来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 势,实际上,诗话便是一种专言诗事的笔记。“诗话脱胎于笔记,笔 记的内容和形式都为诗话提供了模型的借鉴,使涛话除了内容比较专 一外,具有一切笔记的特征。” “诗话的性质与笔记小说无本质的区 别都是属于桓谭新论所说的丛残小语在内容上,小 说和诗话都是记录见闻,搜罗奇异,以记事为主。在形式上,笔 记小说与诗话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而且自由灵活,随意短长”,这 些言论都说明了诗话与笔记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 诗话从笔记的母胎中脱离出来以后便独行于世,成为诗歌评论的 主要形式之一,而对于诗话的整理和研究也成为后代文论家们的中心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m 】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3 年第6 页。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m 】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t 8 页。 。白新力宋代诗话的产生及其创造性【j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l9 9 7 年第3 期。 王德明宋代诗话以资闲谈”的创作目的及其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3 期。 4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课题。由于除诗话之外,笔记中也往往有论诗的条目,因此,笔记也 逐渐成为文论家们研究文论发展的对象。就宋代而言,许多笔记在文 论研究中极具价值,其中的文学批评时有精彩之处。像沈括的梦溪 笔谈、刘斧的青琐高议、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邵博的邵 氏闻见后录、吴曾的能改斋漫录、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周密 的齐东野语、洪迈的容斋随笔等等,历来都受到文学史家和 文论家的重视。陈庆元两宋闽人笔记中的文学批评( 宁德师专学 报哲社版1 9 9 6 年第2 期) 一文便浅要分析了两宋闽人的1 2 部笔 记中所含的文学批评思想。而有些笔记中专门论诗的条目还被人辑录 出来,整理为一部诗话,如玉壶诗话、容斋诗话、老学庵诗话 便分别出自释文莹的笔记玉壶清话、洪迈的笔记容斋随笔、陆 游的笔记老学庵笔记,有些学者还根据苏轼的笔记辑录出东坡 诗话、赵令畴的侯鲭录整理出侯鲭诗话等等,笔记中的诗 话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 0 世纪以来对宋代笔记中的诗话文 献进行整理贡献较大的有:王大鹏等人所编的中国历代诗话选, 其中第二、三两卷将宋代诗话及笔记中的有关诗歌理论、诗歌鉴赏与 批评的主要言论予以了汇辑:程毅中等人所编的宋人诗话外编则 将宋代一百部笔记中的论诗条目加以汇编;吴文治主编的中国历代 诗话全编之一宋诗话全编一书,大量收集了散见于古人随笔、 诗文集等之中的论诗之语,这些资料的整理与汇编都在不同程度上为 宋代诗话的整理研究作出了努力。许多宋代研究者们在致力于汇辑宋 代笔记中蕴含的诗话的同时,也在大力挖掘宋代笔记的文献价值和史 料价值,如张丽娟论北宋笔记的文献价值( 北京图书馆馆刊1 9 9 4 年第1 、2 期) 一文,便通过考察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和小 说家类著录的4 1 部北宋笔记,探究了笔记的内容特点与文献价值; 程毅中宋人诗话外编 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 9 6 年前言。 5 硕十学位论文 丁海燕宋人史料笔记研究( 中州学刊2 0 0 4 年第1 期) 则以四 库全书总目对宋代史料笔记的评价为基点探讨了宋人笔记的史料价 值;郭凌云北宋笔记特点及地位论略( 云梦学刊2 0 0 7 年第l 期) 则通过对北宋笔记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笔记的比较,指出北宋笔 记在笔记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功。 综观上述宋代笔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大都着力于发掘笔 记整体所具有的史料价值或文献价值,关注得更多的是“名人名书 , 而对一些虽然重要但却“不名 的笔记泛泛而论,对专人专书的文论 思想挖掘不够,如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本文将在考察鹤林 玉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力求抓住其诗学思 想,分析并辨别其对古典文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总结其具体运用的 诗学批评方法,探讨其在诗学与理论史上的价值。 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是南宋的一部著名笔记,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历来受到文史研究者的重视,是研究宋代文学 与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首先来考察其作者罗大经。对于罗大经, 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罗根泽、王大鹏、王秀梅等人在其文其书中对 他也只作了简单介绍,只有王瑞来对罗大经的生平进行过考证。王氏 参阅鹤林玉露、江西通志、吉水县志、容县志以及各种流 传至今的南宋史书,对罗大经的生年、家世、登第、仕履及著作进行 了一番考证。王氏所作推论,逻辑严密、言之有据,颇令人信服,现 据其罗大经生平事迹考,将罗大经的经历简括如下:罗大经,字 景伦,庐陵( 今江西省吉水县) 人。大约生于宋宁宗庆元初年( 1 1 9 5 ) , 少时曾随父谒杨万里,及长又与杨万里之子东山先生、周必大门人曾 无疑等交游。约于1 2 2 2 年中举,1 2 2 6 年登进士第,在1 2 3 4 年前后 官于岭南容州,任法曹掾,晚年曾官于抚州,时间约为1 2 5 1 年至1 2 5 2 年l o 月以前,在抚州任军事推官约一年后被叶大有所劾罢官,“还山” 6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之后完成鹤林玉露丙编的写作,约卒于宋理宗淳佑末年以后( 1 2 5 2 年) 。除鹤林玉露外,还著有易解十卷,心学经传十卷, 此二书均已佚失。 我们再来看看鹤林玉露版本的流传情况。总的说来,其版本 流传情况复杂,通行的为稗海本,十六卷,有补遗一卷。中华书 局1 9 8 3 年出版的王瑞来点校本,分为甲、乙、丙三编,每编六卷, 共计十八卷,每编之前均有作者自序,是目前搜集最为完备的本子。 王瑞来鹤林玉露版本源流考和潘天祯鹤林玉露版本杂谈( 图 书与情报1 9 9 8 年第4 期) 就其版本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论述精到, 逻辑清晰。王瑞来通过考察现存的1 1 种版本即:明万历南京都察院 刊本、明刊十二卷本、明刊小字本、明刊王叔承校本、明刊谢天瑞校 本、明稗海丛书本、清进修书院刊本、日本庆安元刊活字本、日本宽 文二年刊活字本、明钞本及明刊活字本,就明以后的情况将之分为两 个系统:以明万历本为代表的十六卷本系统和以日本庆安本为代表的 十八卷本系统,并分别考察了其流传情况,认为十八卷本较接近罗书 原貌,其点校本便以日本庆安本为底本。潘天祯则着重考证了明活字 印六卷本的印行,明刻十六卷出现的时间及鹤林玉露传入日本的 时间,指出明活字本鹤林玉露是最早的印本,比较接近原著:明 刻1 6 卷本当是据活字本改编删削而成书的;日本印三集本其源亦自 明活字本出;因此对明活字本应有足够重视。该文考证详备,材料丰 富,与王文并看,大致可以见出鹤林玉露的版本源流及流传情况。 最后我们来交代一下鹤林玉露所涉内容及其在文论方面的研 究现状。鹤林玉露甲编自序云:“余闲居无营,日与客清谈鹤林之 下。或欣然会心,或慨然兴怀,辄令童子笔之。久而成编,因日鹤林 玉露。盖清谈玉露繁,杜少陵之句云尔 ;交代了书名由来及作 罗大经鹤林玉露( 王瑞来点校) m 】北京:中华书局,19 8 3 年。( 文中所有未作特殊 说明的,均引自鹤林玉露) 硕十学付论文 书目的。该书内容繁杂,兼载琐闻、杂事、诗话、文评,涉及到政治、 军事、经济、文学等各方面,刘叶秋先生将之归为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指出:“其体例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其 宗旨亦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大抵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 ,“多因 事抒论,不甚以记事为主”( 王瑞来点校本附录三) ;这也是鹤林玉 露较之其它宋人笔记的显著特点。和宋代许多笔记一样,鹤林玉 露有很多关于当朝的记载,内容较为真实,减少了小说色彩,增加 了史料成分,这对于研究南宋中后期的文学与历史具有一定的利用价 值:如函首诗条便对秦桧的乞和行径进行了抨击:达贤录、二 罪人、放鱼诗、读书、荆公议论等条则表达出对王安石新法 的强烈不满;高宗眷紫岩、中兴讲和、白羊先生、绍熙内禅 诸条则揭密了一些朝延内幕,可以补史之缺或与史乘互证;官省钱、 税沙田、经总钱、庐陵苗盐、广右丁钱等条则具有很大的 经济史料价值;民兵条和养兵条有助于考察南宋的兵制;二 老相访、仕宦归故乡、西湖长等条则记载了杨万里、周必大、 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一些遗闻轶事,是重要的文学史料。除此之外, 鹤林玉露中还有许多见解精辟的诗话,明代的叶延秀就曾辑出三 十七条,编成诗谭续集,并评之日:“其言以紫阳为鹄,学术治道 多有发明,而不离王道。甚矣,其有补于诗教也。”( 王瑞来点校本附 录三) 当然,鹤林玉露中论诗的条目远不止这么多,现粗略统计 如下:涉及到诗话的约有1 8 0 条,词话的约有1 0 条,文评约有7 0 条。 文论研究者们逐渐注意到了它内含的理论价值,并在著作中多所征 引:如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研究、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等书都对其予以了关注;颜翔林宋 代词话的美学研究一书中第三章第六节则对鹤林玉露中的词话 进行了专门研究。对罗大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的论文有:张健先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生罗大经的文学理论研究( 幼狮学志1 7 卷4 期1 9 8 3 年1 0 月) 从原理论、方法论、风格论、体裁论及欣赏论五个方面对罗大经的文 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梁勇从李杜优劣论看罗大经的诗学思想( 四 川师院学报1 9 8 5 年第3 期) 一文则从鹤林玉露中的“李杜比 较论”+ 谈起,认为罗大经的“抑李扬杜”说,反映出罗大经对文学社 会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审美价值的重视程度,文章还论及了罗氏 这一文学观的形成原因、思想根源及“不求形似”、“修辞立其诚”的 美学原则;施芳雅罗大经诗学( 国学论坛古诗词理论之家2 0 0 7 年8 月收录) 则认为罗大经的思想、创作、鉴赏都有相当整次的思想 脉络可寻,也深具一贯性,其对各诗家风格的掌握,如说子美精工、 乐天蕴藉、东坡超迈、诚斋透脱等俱称允当,为治文学史家所乐为引 述,其在诗文的批评上宜据一席之地;胡建次、徐爱华罗大经( 鹤 林玉露) 诗“兴”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一文 则从两个方面对诗“兴”进行了阐说,对罗大经对古典诗“兴”理论 的完善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论证,这也是一篇专论鹤林玉露诗论 的文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对鹤林玉 露进行研究的新成果:胡爱梅 的诗学思想及其产生背 景( 安徽师范大学2 0 0 7 年优秀硕士论文) 一文从本质功能论、人品 修养论、题材体裁论、师法创新论、方法技巧论及风格鉴赏论六个部 分具体分析了罗大经所论诗学内容及其诗学诗学产生的相关背景:崔 含 的诗学观( 河南大学2 0 0 7 年优秀硕士论文) 对鹤 林玉露的诗学材料进行了总结分析,考察了该书的论诗主张,并进 一步分析形成这种主张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原因。虽然鹤林玉露已 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自新时期以来,还未发现研究它的专人专书, 只有王瑞来对罗大经的生平事迹及鹤林玉露的版本源流进行过专 门的考证,对其诗学思想却关注不多。实际上,鹤林玉露中诗话 9 硕十学何论文 所占比重很大,有的以点评诗作为主,有的以讨论文体特征为主,有 的谈论诗歌创作,有的表达品诗标准,内容非常丰富,于琐记闲谈中 显露出罗大经这一南宋理学家的诗学观念。本文将不揣浅陋,试从诗 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两个角度出发,来探讨鹤林玉露一书的诗学思 君目 “工、o 1 0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第二章鹤林玉露论诗歌创作 说到诗歌创作,我们都不陌生,几乎所有与文学理论有关的教程 对之均有详细的介绍说明。诗歌创作是就创作者一方而言的,包括创 作方法、创作主体、创作表达等方面,这些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相当成 熟,而处在南宋时代的罗大经虽属无名,却同众多的文论家一样,在 探索艺术创作规律方面也颇有自己的心得,他在追求自悟与新解的过 程中,继承并发展了先辈的观点。 2 1 鹤林玉露论创作方法 “赋、比、兴 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用“风”、“雅”、 “颂 、“赋”、“比”、“兴”这六个概念来说诗,在先秦就已经出 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 兴,日雅,日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改“六 诗”为“六义”,提出“诗有六义 说。“六义说中的风、雅、颂, 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概括。 其后经郑众、郑玄阐释,赋、比、兴作为诗经的艺术方法便成为古代 论诗家的共识。细致考察,郑众和郑玄的解释,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郑众所说的“比者,比方于物 和“兴者,托事于物”,是就艺术手 法谈艺术手法,侧重点是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点;郑玄所说的“见 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和“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 事以喻劝之 ,则把侧重点放在比兴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方面,把 比、兴手法分别与诗歌刺恶、颂美联系起来。后者说刺诗用比、颂诗 用兴,显得过于死板,也不符合诗经运用比兴手法的实际情况。 郑众和郑玄对比兴的不同理解,分别被后世文论家进一步发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罕有的情感奔放、个性舒展的时代, 硕十学位论文 身处其中的刘勰在继承汉儒“赋、比、兴”观念的基础上,将比兴上 升到艺术思维的高度:“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 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 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寄讽”,“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珈 刘勰将比兴与神思联系起来,认为二者是运用神思塑造意象的重要 艺术思维方法,因为它们都要通过物象来“起情”“附理”,在思维本 质上是相通的。与刘勰同时代的钟嵘,则在诗品序中有意识地将 “兴 列为三者之首:“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 文己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 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此时的兴、比、赋则纯粹是诗法方面的 意义了,自此,关于三义的论述,大都轻赋而重比兴。唐代对于“赋、 比、兴”的阐释,走向两个方向:一为强调比兴的美刺讽谕意义,如 陈子昂、白居易等人标举的“兴寄”“讽谕 说;一为偏重比兴所构 成的诗境,如殷瑶提出的“兴象”概念、唐人诗论中的“意兴”“情 兴”等概念。前者未脱汉儒“政教工具论”的窠臼,赋予“赋、比、 兴”以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后者则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强调比兴 所营构出的意境,突出的是作品的审美功能。宋代对“赋、比、兴” 作出权威解释的是理学家朱熹,他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辞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又说:“比是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兴是借彼一物引起 此事,而其事常在下旬。但比意虽切而却浅,兴意虽阔而味长。 在 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 下)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13 3 7 页 。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 中)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0 0 7 页。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第2 页。 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1 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6 5 页 。程毅中宋人诗话外编 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6 年第9 6 7 页。 1 2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此,朱熹将“赋、比、兴 作为三种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基本 特征阐述得非常清楚且易于理解。以上便是在罗大经鹤林玉露问 世之前“赋、比、兴”观念的发展脉络,应该说,此后要突破前人对 于“赋、比、兴 概念的阐释是相当困难的,而鹤林玉露在继承 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赋、比、兴”尤其是“兴 却小有新解。 我们先来看看鹤林玉露中与“赋、比、兴”有关的条目: 0 1 杜陵咏鸥云:“江浦寒鸥戏,无它亦自饶。却思翻玉羽, 随意点春苗。雪暗还须落,风生一任飘。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 言浦鸥闲戏,使无他事,亦自饶美,奈何不免口腹之累,故闲戏未足, 已思翻玉羽而点春苗,为谋食之计,虽风雪凌厉,有所不暇顾。末言 海鸥之旷逸,清影俪然不为泥滓所点染,非浦鸥所能及。以兴士当高 举远引,归洁其身如海鸥,不当逐逐于声利之场,以自取贱辱若浦鸥 也。( 浦鸥甲编卷五) 0 2 唐人柳诗云:“水边杨柳绿烟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 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朱文公每喜诵之,取其兴也。( 柳 诗甲编卷二) 0 3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 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 茗啜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 山静日长丙 编卷四) 0 4 诗莫尚乎兴,圣人言语,亦有专是兴者。如“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无非兴也,特不曾檗括协韵尔。 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 之直言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古诗皆然。今姑以杜陵 诗言之,发潭州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盖因飞花语燕, 伤人情之薄,言送客留人,止有燕与花耳。此赋也,亦兴也。若“感 硕十学位论文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赋而非兴矣。堂成云:“暂止飞乌将 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盖因乌飞燕语,而喜己之携雏卜居,其乐 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若“鸿雁影来联塞上,鹊钨飞急到沙头”, 则比而非兴矣。( 诗兴乙编卷四) 0 5 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1 梅子黄时雨。 盖以三者比之愁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 更长。( 诗家喻愁乙编卷一) 上述5 例,涉及到罗大经对“赋、比、兴”三者的理解。例0 1 中,“兴 的作用是“环譬以记讽 ,杜诗要表达的是对热衷名利场之 士的规劝,不直言其事,却取海鸥、浦鸥为喻,以“海鸥 喻“高举 远引,归洁其身 之士,以“浦鸥”喻“逐逐于声利之场,自取贱辱 之士,体现出“兴”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委婉含蓄的特征,也赋予其美 刺讽谕的现实内容,这是罗大经对前人“兴之内涵继承的一面。例 0 2 ,唐人柳诗中要表达的是离情,却从自然景物“杨柳 “春风 起 兴,情蕴其中,似淡实浓,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此条 中,罗大经沿用刘勰“兴者,起也 的观点,但却突破了“兴 作为 政教工具的地位,将之与诗歌内容、情感联系起来,赋予其表现形式 与表现内容合一的新内涵,这是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不同于前人 的独到之处。例0 3 ,罗大经描绘了自己日常生活小景,勾绘出一幅 悠游自在、宁静淡远的山林隐居图,揭示出“兴”要有景和情加以触 发的心理特点,如观山水条所示:“大抵登临山水,足以触发道 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道机 触发之时便是诗人诗兴大发之机, “兴”之所至,即成诗篇;例0 4 ,罗大经认为诗歌没有不崇尚“兴” 1 4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的,圣人的言论没有不合乎“兴触物起情 的规则的,“兴 是引 发诗歌生成的动力,但“兴”又不像“赋、比 一样容易识别,它需 要读者认真“玩味”,反复涵泳。从形式上看,“比 和“赋”通过对 物的直观描绘体现出来,是一种直接的表现手法,而“兴 是借助物 来表达诗人之“志”,是一种间接的、曲折的表现手法。“兴”的体现 离不了物,而对物的把握必然要借助“比或“赋”,因此“兴多兼 比赋”:“比 或“赋 则可以通过对物的直观描绘而得到体现,并不 一定要上升到“兴 的层面,因此说“比赋不兼兴”,二者看似矛盾, 但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层挖掘,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在本质上的相通性。 在此,罗大经举杜甫的诗为例来具体说明“兴”与“赋 、与“比” 的区别,认为“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是赋也是兴;“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 ,是赋不是兴;“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是比也是兴;“鸿雁影来联塞上,鹊钨飞急到沙头 ,是比不是兴。由 此可见,“赋 只是一种铺陈,它只负责对物进行描写,只是一种叙 述方式,至于它所绘之物与诗人情感之间是否产生共鸣效应则不在其 管辖范围之内,而“兴”要求所写之物一定要激发起作者的感情,且 物在先,情在后或同时。因此诗中铺叙“花 “燕”“鸟”均为赋笔, 而作者产生的对“人情薄如纸”的慨叹则是“触物感兴”的结果。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赋不是兴来看,可以明确“兴”不等 于“移情 ,而是“生情 ,是物触发了作者的诗情,而不是作者的感 情“移 到了物上。从“比 与“兴 的关系看,二者都是借物表情, 不同的是“兴”触物在先,起情在后,是由物及心,“比 则情意在 前,索物在后,是由心及物。也可以说“比”是有意识的,理性多于 直觉,而“兴”则是无意识的,直觉多于理性。因此,自己携雏卜居 的欢乐与鸟燕相似,是比也是兴,而“鸿雁影来联塞上,鹊钨飞急到 1s 硕十学位论文 沙头 中作者之心与自然物象并没有偶合之处,因此是比不是兴。例 0 5 ,是以贺铸的词为例,对“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的具体佐证。 至此,罗大经圆满地完成了对“赋、比、兴”观念的继承与超越,他 跳出传统“三义说的窠臼,将“赋、比、兴看成是艺术表现形式 与艺术表现内容的结合,认为诗“兴”既是指一种诗法,也是指种 诗境,其特点是“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 追求的是一种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境界,把“兴 与意境创造融合 起来,为诗“兴 理论的发展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当然,囿于时代的水平,罗大经对“赋、比、兴 的理解远远不 能与现在相比,他也只能在形式与内容的狭小圈子里跳跃舞蹈,而不 能跳出来放眼世界。现在有关“赋、比、兴 的论争仍然激烈,其内 涵仍在不断充盈、发展中,其意义也众说纷纭,难以界定。叶嘉莹从 中西文论相比较的视域出发,将“赋、比、兴”与西方文论中“形象 与情志关系 作比,指出西方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 即明 喻s i m 订e 、隐喻m e t a p h o r 、转喻m e t o n y m y 、象征s y m b 0 1 、拟人 p e r s o n i f i c a ti o n 、举隅s y n e c d o c h e 、寓托a l l e g o r y 、外应物象 o b j e c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v e ) 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 三 种表现手法中的“比 的手法,而“兴”在西方却找不到一个相当的 字来表达,这体现出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但二者却都注重i m a g e , 不同的是中国偏于形象思维,西方偏于理性思维,这在某种意义上说 明中西文化是既相融合又相区别的。值得一提的还有赵维森的观点, 他认为历来把“赋、比、兴”视作诗经中三种具体表现手法的观 点是错误的,理由是既然“风、雅、颂”是内容上的三个总体分类, 而“风、雅、颂”和“赋、比、兴”并列合称“六诗”,那么“赋、 比、兴也应是诗经总体表现方法上的三个分类,而不可能是具 参考胡建次,徐爱# 罗人经鹤林下露诗“兴”论 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卫叶嘉莹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j 】j 可北学刊,2 0 0 4 年第3 期。 1 6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体表现手法的三个分类。否则,这样的排列实在是不伦不类,有悖常 理了。再者,就具体的表现手法而言,诗经中用得最多的并非“赋、 比、兴 ,而是重叠和反复咏唱。此文颇有见地,为我们发展“赋、 比、兴”观念推开了另外一扇窗。除此以外,有的研究者还从发生学、 心理学、美学与后现代等角度来探讨“比、兴”观念,这恐怕是罗大 经无论如何也不能企及的高度吧? 2 2鹤林玉露论创作主体 人为万物之灵,没有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就不可能有让我们畅 一游其中的诗歌之海。研究中国的诗话,离不开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作 为中国诗话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创作主体论包括研究作家的自然观、 社会观、道德观、才学观、审美观等等,这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研 究的。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创作主体的言论,如“思如泉涌 “文 不加点”说明作者创作之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明作者 创作之慢,这是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两极分化,与创作主体的天赋、学 识等条件分不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之禀才,迟速异分, 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已认识到了人的天分各有差别;清代袁枚也 重视诗人天分,力主“性灵说 。但诗人仅靠天分是不行的,还需有 后天的“学”,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刀便是强调学习的重 要性。“才”与“学”是诗人必备的两个主观条件,过分强调任何一 方都是走向极端,应该“才”学 并济,正如严羽所说:“夫学诗者 以识为主”,“识”便包括了这两方面的意义;刘勰以“才、气、学、 习 作为创作主体必备的四个要素,至清代叶燮将之发展为“才、胆、 识、力”说,并强调四者各有各的用处,“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 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 国赵维森对“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重新界说【j 】延安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1 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3 3 页。 。叶燮原诗( 霍松林校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7 9 年第1 6 页。 1 7 硕十学位论文 鹤林玉露也对创作主体作了要求,但很不系统,笔者从罗大经论 作家的才学观入手,以凸显这位南宋理学家心目中理想的创作者形 象。 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笔立成。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二公 盖亦互相讥嘲,太白赠子美云:“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 苦之一辞,讥其困雕镌也。子美寄太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 文。”细之一字,讥其欠缜密也。昌黎志孟东野云:“刿目铼心,刃迎 缕解,钩章棘句,播擢胃肾。言其得之艰难。赠崔立之云:“朝 为百赋犹郁怒,暮作千诗转道紧。摇毫掷简自不供,顷刻青红浮海蜃。” 言其得之容易。余谓文章要在理意深长,辞语明粹,足以传世觉后, 岂但夸多斗速于一时哉! 山谷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 游。世传无己每有诗兴,拥被卧床,呻吟累日,乃能成章。少游则 杯觞流行,篇咏错出,略不经意。然少游特流连光景之词,而无己意 高词古,直欲追踪骚雅,正自不可同年语也。( 作文迟速甲编卷六) 从上例可以看出,罗大经并不否认诗人天赋的存在,李白、秦观 均为天赋高妙之流,但他更注重诗人自身的学识修养。他认为作诗快、 有天赋固然好,但“理意深长,辞语明粹 、“意高词古”的呕心之作 更经得起推敲,更具有艺术价值,创作的迟速与作品的好坏没有必然 的联系。而诗人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勤学 ,且学习没有早晚之 分,“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所推。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功深力到,无早晚也”( 晚学) ,诗人只有下苦功夫,遍读群书,以 “胸中有万卷书为根柢 ,才能“深于文章 ,写出来的作品才会“自 然雄浑有筋骨,精明有气魄,深醇有意味,可以追古作者”( 文章理 性) 。但读书也应讲求方法: 夫书不可不读,尤贵于善读。方荆公与诸君子争新法也,作 色于政事堂日:“安石不能读书,贤辈乃能读书耶! 夫着一能读书之 鹤林玉露的诗学思想 心,横于胸中,则锢滞有我,其心已与古人天渊悬隔矣,何自而得其 活法妙用哉! 吕东莱解尚书云:“书者,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之精神心术尽寓其中,观书者不求其心之所在,夫何益! 然欲求古人之心,必先求吾心,乃可见古人之心。”此论最好,真读 书之法也。“公若锢于有我之私,不能虚心观理,稽众从人,是 乃不能读书也。”( 读书甲编卷五) 。 罗大经认为“书不可不读,尤贵于善读,若固执己见,不能“虚 心观理”,便不能称得上是“善读 ,这种观点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大的 现实意义,深具启发作用。读书固然可以提高诗人自身的学识修养, 但它不是“学”的唯一途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向“自 然学习,“穷昼夜不厌 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长期而细致的观察和体 验,才能写出形神兼备的作品,罗大经举曾无疑的艺术创作经验为例 来说明这一观点: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所传乎? 无疑笑日:“是岂有法可传哉! 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观之,穷昼夜不厌。 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员考试安全生产安全应急预案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地铁安全员应急处理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建筑施工三类人员C证考试重点题库
- 2025年气象观测员中级面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选
- 课件《关雎》教学课件
- 2025年政府会计准则制度预测题及解析资料
- 2025年土耳其国家电投招聘笔试全真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宠物训导师笔试重点复习题
- 2025年采购员招考笔试重点突破指南
- 2025年农村财务管理实操题及答案集
-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果汇报课件
- 高等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 从0开始跨境电商-第三章-阿里巴巴国际站入门-OK
-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 《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
- 2023柔性棚洞防护结构技术规程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侵蚀地貌
-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详解
- 广告文案写作(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配电部分)》
- 金融学黄达ppt课件9.金融市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