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迁的诗学观 论文摘要 自汉武置五经博士及为博士置弟子,经学师法家法观念逐渐产生。汉诗 学分为鲁、齐、韩、毛四家,而关于司马迁诗承何家,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囿于师法家法,陈乔枞诗三家遗说考、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均认为司马 迁所习为鲁诗,后人多从之。陈桐生( 史记) 与( 诗经) 也认为司马迁所 习应为鲁诗。师承鲁诗成为主导性的观点。司马迁于史记中首先提 出“孔子删诗说”,今人对此多有存疑,而辩证多从诗经方面入手。 鉴于以前各种说法存在的种种偏颇,本文把史记中所有有关引诗说 诗的条目进行罗列,与三家诗及毛诗旁逐一对比,看其与何家接近,还是 义取几家而兼有之。同时考虑到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本文结合先秦时诗学观 念,及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和其个人思想进一步探讨司马迁的诗学观。 首先,把史记中与诗经篇目有关的条目进行罗列,按其内容分为为 解释篇旨、断章取义、字异及以诗证史等几个方面,与鲁、齐、韩、毛四家诗逐 一对比,看其异同。并对史记中引起后世争论的如“四始说”、“商颂之创作 年代”与四家诗对比作简单的分析。 其次,结合不同时期博士的不同特征,对师法家法的形成作深入探讨,考察 司马迁时期师法家法处于什么状态,深入探究司马迁的诗学渊源。 第三、对“孔子删诗说”的背景作大致构勒,分析司马迁对孔子、六艺 及对儒家的态度,以期求得司马迁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思想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发现史记中引诗说诗并不与三家中的哪 一家更接近,司马迁引诗说诗,一方面承接了先秦引诗“断章耿义 的方法,一方面也带有当时诗学诗教的烙印。司马迁所处时代师法家法还未 形成,无从说其师承鲁诗。司马迁尊孔尊六艺但不崇儒,对当时儒者有很深 的不满。司马迁提出“孔子删诗说一,更多的是其思想深处对孔子修六艺、作 春秋,正礼乐的深深认同。 司马迁体现在史记中的诗学思想既有先秦的遗痕,又有其所处时代 不可磨灭的烙印。 关键词:司马迁 与 诗经) ,将史记中有关的诗说与四家诗对 照,以关雎、鹿鸣、甘棠、繇为例,认为其最接近鲁诗,从而证 明司马迁所习为鲁诗。但与陈乔枞、王先谦不同的是,陈氏认为司马迁并没 有师从孔安国,把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夏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 史记宋微子世家与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对比,认为史记虽采 用了古文尚书,但更多的是采用了今文尚书的说法,而孔安国是古文大 师。陈氏认为司马迁只是持疑点向尚书大师孔安国求教,但并没有师从孔安 国,否则以司马迁重视学术师承关系,不会对这件大事在太史公自序中疏漏 而不予记载。 另外,陈桐生认为四家诗中,以鲁诗最为先出,流传最广,说诗最精, 立官学最早,影响最大。早在文帝时,鲁诗就最先立了博士成为官学,到司 马迁时,鲁诗的权威地位已确立达半个世纪,武帝之初又重用鲁诗学者 赵绾、王臧,安车蒲轮聘鲁诗大师申公,而“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无传,疑者则阙不传”,认为申公学风朴实、严谨、审慎,司马迁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世所公认的说诗最精的鲁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司马迁所习应为鲁诗。 1 陈乔枞清经解续编4 三家诗遗说考上海:上海书店,1 9 8 8 年版第1 1 8 0 页 1 9 司马迁的诗学观 不论司马迁是否师从孔安国,陈桐生只把史记中有关诗经的少数几 篇抽出来与四家诗对比,证其较接近鲁诗,鲁诗当时为官学,就认为司马 迁所习鲁诗合情合理、“完全可以理解”。且申公、韩婴均为文帝时博士,辕 固生因治诗为景帝时博士,三人同因授诗为博士,到司马迁时均显,申 公学风朴实,而辕固生因直言不合窦太后意,致使去刺野猪: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日: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 从中可看出辕固生梗直的个性,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辕固生九十余岁被 武帝征召,虽没有像申公一样安车驷马,但也说明了其同样受到重视,且其刚正 无曲阿,从中可窥见其治诗也应是认真、朴实,严谨的。陈桐生简单的以为 鲁诗独显,申公学风朴实、严谨,加上从史记说诗抽出寥寥几篇与 三家诗对比,较接近鲁诗,司马迁就应习鲁涛,让人不能信服。 陈乔枞、王先谦过于夸大师法家法的作用,囿于师法家法,及对司马迁史 记中引诗、说诗缺乏严谨全面的考察,认定司马迁所习为鲁诗,今 人已多有疑问。要考察师法家法,首先应分析促使师法家法产生的博士制度及不 同时期博士性格的不同。 第二节博士的发展和变迁 博士的基本性格,和它以孔子之教为背景因而得出现此一官制,有密切关 系。秦统一天下,整齐六国官制以为统一的官制时,设置博士七十人,其时博士 为知识的代表,虽秩卑禄薄,但得以参与朝廷大议,在官制中最具意义。论语 谓“博学于文”,这是孔门别异于其它诸子百家的重要学风与传统之一。博学于 文的“文”,当然以诗、书、六艺之文为主,但“夫子之至于是邦也,必“闻 其政 ,也应包括在博文的“博”里面。2 以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为分界,徐复观认为,博士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博 士性格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3 : 一、武帝在建元五年( 公元前一三八年) 未置五经博士前所置博士,“取学通行 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高第 ,这虽注入有当时学术风 气之特性,但依然是承“博学于文”的传统而推演下来的,也与战国之初,博士 出现以后的基本性格,是约略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设置博士的原来目的,在使其以知识参与政治,而不在发展学术。 2 博士在政治中无一定的职掌,亦无一定的定额,其任务是皇帝临时咨询、指 派的。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 多至数十人”正指此一阶段的情形而言。 3 因博士得以成立的文化背景,所以其人选多来自儒生。但博士乃代表知 识,并非代表知识来源的某一典籍。且汉武置五经博士,初不限于一家一人。而 其为博士者,初亦不限于专治一经。如韦贤并通礼、尚书,以诗教授,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2 3 页 2 徐复观中国绛学史的基础上海;上海世纪版集团,2 0 0 6 年版第5 4 页 3 同上第5 6 6 3 页 司马迁的诗学观 征为博士。又韦贤治诗,事博士大江公及许生,而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 及诗于鲁申公。韩婴为博士,传诗,然办以易授人。后苍事夏侯始 昌,始昌通五经,苍亦通诗、礼,为博士。董仲舒以治春秋,孝景时为 博士,然仲舒见称通血经。1 如果博士为某一经的专门代表,则不会发生武帝:泣 五经博士时,董仲舒与江公为公羊与谷梁争立之事,因为胡毋、董仲舒早已因治 公羊而博士,何待此时之廷争? 二、五经博士之成立,为博士演变之第二阶段 1 五经博士虽依然继承传统的咨询、派遣等临时政治任务,但过去的杂学博士 并无专门职掌,至此则各以其所代表之经为其专门职掌。 2 对五经的地位,过去是由私人、由社会所自由评定的,至此则五经取得政治 上的法定权威地位。过去博士仅以其知识而存在,至此则主要以其的代表之典籍 而存在。而每一博士所代表者仅为一经,势不得不走向与博学相反的专经之路。 3 对经的解释,过去是由社会自由进行、自由选择的,至此则被举为某经博士 之人,他对自己代表的经所作的解释即成为权威的解释,并且自然演进为“经的 法定权威地位”,实际上成为博士们所作解释的法定权威地位。 三、为博士置弟子,是博士演变的第三阶段。 为博士置弟子( 汉书武帝纪) 是元朔五年( 公元前一二四年) 夏六月的 事,上距置五经博士凡十有五年。 1 博士除依然继承前两阶段的性格外,至此增加以教授为业的固定职掌,且博 士任务的重点亦渐向此方面转移。 2 因有固定的弟子员进入到政府各部门各层级中去,博士的影响力加大。博士 的教授,随博士在经学中的合法地位而亦获得合法权威的地位,师法的观念遂由 此产生。 3 博士专守一经乃至经中的一传,如公羊传、谷梁传,知识活动范围既狭, 又须展转相传以教授弟子,于是在诂训、传说之外又兴起章句之学,“一经说至 百余万言”。 以上可以看出,博士起初设置不限于一经,亦不限于一家一人,为诗博 士者可以兼通易或他经,他也不代表专治某经,是知识广博的代表。至五经 博士立,渐渐一博士仅代表一经,从博学走向专于一经。到为博士置弟子,师法 观念产生。汉书儒林传赞日:“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 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2 利禄使之,师法家法渐盛,至宣帝时有石 渠会议议五经之异同。 第三节司马迁的 诗学渊源 按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 公元前一四五年) 3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说:“史公卒年虽未可遽知,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 1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第2 0 7 页 2 班矧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3 6 2 0 页 3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0 6 页 2 1 司马迁的诗学观 当无大误也。1 按武帝殁于后元二年( 公元前八七年) ,如果他还活着,时当五 十九岁。在这一时期,仲舒举贤良对策,请“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2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其议皆自仲舒发之。 考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之初兴,未脱疮痍。与民休息,黄老之说为胜。及 于文、景,社会富庶,生气转苏。而一时法度未立,纲纪未张。社会既蠢蠢欲动, 不得不一切裁之以法。文帝以庶子外王,入主中朝,时外戚吕氏虽败,而内则先 帝之功臣,外则同宗之诸王,皆不欲为就范。及于景帝,既平六国之后,而高庙 以来功臣亦尽,中朝威权一统。其时物力既盈,纲纪亦立,渐达太平盛世之境。 而黄老申韩,其学皆起战国晚世。其议卑近,主于应衰乱。惟经术儒生高谈唐虞 三代,礼乐教化,独为盛世所憧憬。自衰世言之,则见为迂阔远于事情。衰象既 去,元气渐复,则如人之病起,舍药剂而嗜膏粱,亦固其宜也。 其时上承百家争鸣之先秦,下开儒术渐趋一尊之后世,处于转折时期的司马 迁,其思想既有先秦的遗痕,又带有当时的印迹。 2 3 1诗经在先秦和汉初的地位及作用 诗经或由王廷乐官制作,或由列士平民献诗,或由贵族公卿创作,或由 从不同国家和地域采集整理,经过漫长的时间经过无数人的工作而得以保存和流 传。而诗篇应用的功能和范围渐渐超出了它本来制作的目的,成为社会交往、政 治外交方面表情达意的特殊工具。在先秦及汉初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在春秋时代的应用 1 应用于各种典礼仪式,成为贵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诗经中有些诗歌创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于王廷和贵族的各种典 礼仪式。如祭祀、朝会( 诸侯觐见、使聘、享宴、出征等) ,都有繁富的礼仪, 要按规定依次演奏一些相应的乐歌。周颂有瞽、商颂那描写了祭祀典 礼的奏乐状况。小雅楚茨描写了祭祀典礼逐次演奏乐歌的全过程。大雅崧 高、小雅出车是朝会庆功的歌。 而小雅- 鹿鸣、小雅白驹是贵族宴宾的乐歌,周南关雎、周 南桃天是婚嫁的乐歌。 2 歌颂和讽谏 大雅公刘赞美周帝业的开创者公刘,大雅熏民歌颂仲山甫之德: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而魏风葛屦作者则明 言:“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小雅节南山是周大夫家父斥责尹氏大师的话: “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小雅巷伯是寺人孟子因谗受刑向造谣诬陷的人, 发泄愤怒:“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3 赋诗言志,用于社会的政治交往。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大量赋诗言志的事实。据清赵翼统计,国语 引诗3 1 条,其中诗经中3 0 条,左传2 1 7 条,其中列国公卿引诗1 0 1 条( 内逸诗5 条) ,左丘明自引诗及转述孔子之言引诗4 8 条( 内逸诗3 条) 3 。 1 千国维规章集林河北教育h j 版 t ,2 0 0 1 年皈第3 1 9 页 2 班i 蚓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5 3 9 页 3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北京:渍# 人学j l j 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5 页 ;日马迁的诗学观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囚卫侯,齐侯郑伯往晋排解纠纷。在宴会上, 晋侯先赋大雅嘉乐作为欢迎曲,表示对两国君的欢迎和赞颂。齐国的国景 子答赋小雅蓼萧,赞颂晋侯恩泽遍及二f 诸侯;郑国的子展答赋郑风缁 衣,表示郑不肯背晋。通过赋诗互相表示友好的情意。接着商谈救卫侯的问题, 国景子展赋辔之柔矣( 逸诗) ,以驾驭马要用柔辔作比喻,劝晋侯对小国要宽 大,子展赋郑风将仲子,取诗中“人之多言,亦所畏也 一句,暗喻要考 虑到各国舆论。于晋侯放卫侯归。 列国问外交,往往通过赋诗言志,用比喻或暗示的方法,表达彼此的立场和 意见。赋诗成为外交官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不懂得诗,便会丢脸。左 传襄公二十七年记齐固的庆封往鲁国行聘,在宴会上失仪,人家让乐工赋相 鼠,他不懂,第二年他又去,乐工赋茅鸱,他还不懂。这样外交当然什么也 办不成。同样,赋错了诗,甚至会闹出事来。如襄公十六年:晋侯会诸侯, 各国大夫赋诗,齐囤的高厚赋诗不得体,激怒了晋国群臣,高厚逃归,以致各国 大夫联合起来要“同讨不庭”。 诗经在春秋时期已广泛应用,许多诗句离开了音乐,杂用到人们直接交 往的谈话中,从而丰富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而赋诗和引诗不一定符合全诗原 意,而大多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按赋者和引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来运用他们。 诗三百篇成为贵族学习的必须教材。国语楚语上中记载楚庄王担心太 子的教育问题,大夫申叔对其提出的建议中有“教之诗,则为之导广显德, 以耀明其志 ,可见诗作为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 从上面可看出,除了祭祀、朝会等典礼仪式,诗经在春秋时代的应用: 歌颂、讽谏及赋诗言志、列国外交,其中引用诗句并不注重诗的本义,完全是随 着引诗者的意向而为,断章取义,以诗来证己意。 二、孔子和诗经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论语记录十六条,其他古书也引录几条。 论语子罕子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 子对诗进行了编订和正乐的工作。 孔子说诗注重诗的实用方面,可以说是诗教。 1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1 兴、观、群、怨,提出了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俗作 用,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z 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 “不 学诗,无以言。”4 4 礼记经解引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 5 三、诸子百家传诗 1 李学勤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3 7 页 2 同上第1 4 页 3 同上第1 7 3 页 4 网,l :第2 3 0 页 5 李学勤礼记正义| e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6 8 页 ;马迁的诗学观 传习诗三百篇的,在战国时期并不只限于儒家,不但在儒家著作中常有 征引和论述,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都引诗论诗,道家的庄 子也有关于诗的评论。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引诗是很普遍的现象。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认为“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他把诗和春秋看作一定时代的产物。 但孟子解诗往往回到断章取义的老路上去。如: 王日:“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口:“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鼹粮,于橐丁:囊,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场爱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爱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乇何有? ” 王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口:“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砖水浒,至 于岐卜,爰及姜女,举米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 同之,于王何有? ” 其引用大雅公刘和大雅躲两首诗,本来前诗是歌颂始祖公刘率 领全族迁到豳地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后诗是歌颂周太王古公直父率全族迁居岐山, 在关中平原建国后逐渐强大的事迹,孟子梁惠王下却从全诗中抽出几句来 说明“好货”、“好色”,以证己意。 综上可知,在先秦及汉初,诗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贵族生活中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列国问交往赋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诗教也是上层社会 教育重要的一环,但总体来说先秦引诗说诗更重要的是其实用性,孔子 始以六艺教人,形成了最早的诗学礼论。但观其时用诗多断章取义,引诗以证事,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但其说诗却不遵之,多断章取义, 其它诸子学说引诗也不脱此窠臼。 司马迁史记中引诗说诗与诗经有关的三十篇中,除去解释 篇旨的六篇,其它的都可以说是与先秦解诗一样断章取义、以诗证事。虽然其中 许多引诗说诗是司马迁在陈述别人的话,但如果司马迁觉得不合适,他 为什么用? 他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说或者引用别的诗句。而且在史记中这 种用法大量存在,以司马迁严肃的创作态度,可以说作者对此表示同意,也代表 了司马迁自己的看法。司马迁生活于汉初,百废待兴,因秦之短祚,承先秦之思 想,对诗经的应用也表现出前代的遗痕。 2 3 2 诗以达意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对六艺有一个总体评价,其中说诗: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是故礼以节人,乐 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诗 达意”是司马迁论诗的重要见解,同样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司马迁提出 过相同的见解,不过在“诗达意 的引文上加有“孔子日”三字。太史公自 序中又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司马贞在索隐中 注日:“谓其意隐微而言约也。” 司马迁的诗学观 “诗达意 是司马迁对诗经的总体概括,不是从诗三百篇的文 学艺术美而言,而主要是从诗的应用方面来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著 史记乃“发愤”为之。“诗达意”也是其著史记的一个思想渊源。从史 记中引诗说诗的情况看,占多部分的“断章取义”何尝不是“诗 达意”的另一种陈述? “诗长于风是“诗达意 的一个方面,“长于风” 是诗的特点,而“达意”则是诗的主要目的。孔子说:“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不学诗,无以言。” 可以说是诗达意的另一种表述。 纵观先秦引诗说诗,莫不重视其实用性,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司马迁承继孔子的精神,史记中引诗以达意,而史 记的创作也求达意。 “诗达意”是司马迁诗学思想的重要渊源。 2 3 3 三家诗 后世认为诗学分三家者,多从史记儒林列传发起: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 “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力言,其语颇与齐鲁问殊,然其归一也。 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 认为这是三家诗分水岭的证明,司马迁时代鲁、齐、韩三家已确分。但司马 迁只是说于鲁地言诗者为申公,于齐地为辕固生,于燕赵间则韩婴,且三家 诗义归于一,虽然韩诗与齐鲁间殊。司马迁并没有说明说诗已明确分为 鲁、齐、韩三家,派别已分。至班固汉书则明确谓之鲁诗、齐诗、韩诗,三 家之派别分。并谓:“由是鲁诗有韦氏之学”- 、“由是齐诗有翼、匡、 师、伏之学 z 、“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 3 ,师法家法粲然。 汉书儒林传赞日:“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 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 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4 既为利禄之途,难免说经者日众。说经者日众, 则经说益详密,经说益详密,而经之异说亦益歧。经之异说益歧,乃不得不谋整 齐以归一是。于是有宣帝石渠会诸儒论五经之异同之举。其不能归一致者, 乃于一经分数家,各家置博士。而需要说明的是,石渠论五经不及诗, 汉书宣帝纪:“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 奏其议,上亲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毂梁春秋博士。 申公、韩婴为文帝时博士,辕固生为景帝时博士,至博士师法家法立,班固汉 书明言之:“由是鲁诗有韦氏之学 、“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 学 、“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三家派别已分,但石渠会议不谈之, 1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6 0 9 页 2 同上第3 6 1 3 页 3 同上第3 6 1 4 页 4 i 司上第3 6 2 0 页 司马迁的诗学观 从另一面来说,是诗分三家,可能在石渠之后。 汉博士经学,分经分家而言“师法”,虽因于武帝立五经博士,但其事起于 昭、宣之后。师法家法的形成虽然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已肇其端,但还远未形成。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武帝于公元前一三八年置五经博士( 汉书五 帝纪:“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其时司马迁七岁,而公元前一二四年 为博士置弟子,其时司马迁二十一岁,这场中国文化思想上的巨大变革还处在初 期建立阶段,而司马迁的个人思想逐渐形成。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至汉宣帝石渠阁会议,谷梁与公羊争胜,乃 立谷梁博士,师法家法才逐渐严格。司马迁处于汉初社会思想巨大转型之初 期,五经博士家法未起,后世所谓今文、古文藩篱未筑。 史记中引诗解释篇旨的六篇中,周南关雎、召南甘棠、秦 风黄鸟与齐、鲁、韩三家同,小雅鸱鹗中鲁诗、韩诗无存,史 记与齐诗同小雅采薇中史记与鲁诗、齐诗同,只有小 雅鹿呜除史记和鲁诗认为其为刺诗外,其它几家都认为为“宴乐嘉 宾”,从这六篇来看,史记引诗之意与鲁诗、齐诗较为接近,但不 与哪一家更为接近。史记中其它引诗说诗的观点多是“断章取义”、 “以诗证事”,“达意”而已,与先秦的用诗方法同。今三家诗唯存韩诗外 传,不论其真实与否,其解诗是“引诗以证己意”完全是先秦解诗 的法子。 司马迁受先秦的影响,一方面解诗只求“达意”,一方面又受到当时诗 学的影响,从孔子诗论解关雎之义可以看出从先秦到汉,诗教的功 能在逐渐加强,司马迁史记中有关诗解释篇旨的六篇中明显体现出当时 的诗学思想。 后人多从两汉重师法家法的角度来认为司马迁师从孔安国,孔安国师从申公 学诗,那么孔安国应为鲁诗,司马迁所习也应为鲁诗。陈乔枞于齐 诗遗说考自叙言:“先大夫尝言:汉儒治经最重家法,学官所立,经生递传, 专门命氏,咸自名家,三百余年,显于儒林。虽诗分为四,春秋分为五, 文字或异,训义固殊,要皆各守家法,持之弗失,宁固而不肯少变。”2 过分夸大 师法、家法的作用。但史记中不载司马迁师从孔氏,陈桐生认为司马迁史 记中虽取古文尚书之义,但更多的是取今文尚书,认为司马迁仅向孔 安国问疑,并没有师从之。而陈乔枞、王先谦则认为儒林首叙申公,申公弟子首 叙孔安国乃司马迁尊师之意,有些无稽。 另外,两汉重师法、家法,但也是相对的。在博士统绪中有时重视,有时不 重视。其重视时也多半是作为排除异己的武器来使用。而博士统绪之外的儒者, 一般不重视。前人,尤其清人夸大师法家法,皮锡瑞也说:“汉人最重师法,师 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3 虽然皮氏 也因师法分家法,对此有疑问,但仅是疑问,仍坚持夸大其为“一字毋敢出入”。 至于现代,也有不少学者强调汉儒重视师法、家法的一面。从这方面而言,许多 人认为司马迁因师从孔安国就应习鲁诗,而其时在司马迁之时代,师法家法 1 班同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5 9 页 2 陈乔枞清经解续编4 三家诗遗说考i :海:j :海书店,第1 2 8 2 页 3 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版第7 7 页 司马迁的诗学观 还未形成。 2 3 4 司马迁的诗学思想 从史记中引诗说诗与三家诗对照,联系司马迁所处的环境,司 迁的诗学思想既呈现了先秦的特点,又带着当时诗学的烙印。 先秦诗学重实用,祭祀、宴会、出使他国等等无不用到诗,贵族子 弟则学习诗。至孔子出,实以六艺教人,但其诗教仍然重视的是现实应 用方面:“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办奚以为? “不学诗,无以言。”而诗于这方面的应用大多是“断章取义”,不论其 本义。 汉初,黄老为治,先秦的思想依然活跃。至武帝出,立五经博士,尊六艺, 思想渐趋于儒术于尊。司马迁处于社会思想的大转折时期,其涛学观既有 先秦“诗达意”的“断章取义”,又兼有日益形成的“诗教”特点。其时为后世 所重视的师法家法还未形成,其引诗说诗不更接近哪一家,而鲁诗、 齐诗、韩诗乃后世之名,在司马迁所处的时期诗还未分家,且三家诗 其义归一,不能简单的说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诗观点为三家诗中一家。 至于司马迁于史记中首先提出而引起后世争论不休的“孔子删诗说一, 下章详述之。 司马迂的诗学观 第三章司马迁与孔儒 纵观史记全书,司马迁对孔子服膺之,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周公 五百年后有孔子,己五百年后承孔子之业而述春秋,隐然以己为继孔子之志 者。诸子中,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高于其它诸子,并赞叹孔子之德行“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尊孔子之心甚明。而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首倡 “孔子删诗说”,引起后人莫大的争论。司马迁为什么提出“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对孔子对儒家有什么看法? 有人说是司马迁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孔子的地位空前高涨,独尊而致。本章试从司马迁本人的思想及其所处的 时代来探讨司马迁对孔子、对儒家的观点态度,及“孔子删诗说”的大背景。 第一节孔子“删诗说” 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首先提出而引起后世争论不休的“孔子删 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 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删诗说”一经提出,附合者有之,力驳其非者有之,成为诗经史 上的一大学案。 最先对“删诗说”表示完全赞成的是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孔 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唐陆德明也在经典释文中说“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上兼商颂, 凡三百十一篇。”陆氏比班氏所说多六篇,乃是加入了毛诗所说的六首“笙 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 从唐孔颖达对“删诗说”表示疑义,宋人根据郑玄诗谱推论古诗不 止三干;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对“删诗说 提出新观点,引欧阳修 语云:“删诗云者,非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 今人多不赞同“删诗说 ,辨之甚详,主要提出以下疑点1 : 1 孑l 子将三千多首诗删减到三百零五篇,删去的比例占十分之九,但先秦各种 古籍的引诗大多仍见于今本诗经。有人将王士祯古诗选和沈德潜古诗 源所辑先秦时期逸诗加以统计,总数不过五十首左右,说明古诗三千余篇的说 法并不可靠。而这五十来首逸诗,也不一定是真正的逸诗,有些逸诗不过是版本 不同而已。 2 诗经中人七八十首爱情诗,孔子谓“郑声淫 ,被后代那些道学先生斥之, 按照礼义标准,最先删去的应该是这些情诗。朱彝尊在曝书亭集诗论列举 许多例证,说明一方面诗经中有许多不符合礼义的作品,另一方面又有一些 1 陈桐生史记与诗经北京:人民i i ;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6 - 4 0 页 司马迂的诗学现 具有严肃讽谏意义的作品并未收入诗经。 3 论语为记载孔子言行最为可信的著作,但并未载孔子删诗之事。崔 述读风偶识中说:“且言孔子删诗,孰言之? 孔子未尝言之也,史记 言之耳。孔子日:郑声淫。是郑多淫诗也。孔子日:诵诗三百。是诗 止有三百,孔子未尝删电。学者不信孔予所自言,而信他人之言,甚矣其可怪也! ” 4 诗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孔子以一人之见而删诗,孔子在生前并不 得意,曾自嘲是丧家之犬,如果孔子真的删诗,怎能为当时人接受? 5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周乐,诗乐编次与今本诗 经大体相同,而当时孔子只有八岁,可见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与今本诗经编 次、篇数大体相同的传本。 6 如果孔子删诗,那么不应该删盛存衰。孔子本人向往礼乐制度,以“克 己复礼 为己任,为此而奔走呼号了一生,如果孔子真是诗经整理者,他为 什么不多保留西周盛世的诗篇? 其上辩证详矣,今人多从之。前人多在辩证“删诗说”正确与否,今圣 人之光环渐失,辩驳多从诗经问题方面而言,如上所言,但却忽略了提出“孔 子删诗说问题的首发者司马迁。 第二节司马谈及其论六家要旨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学天官于 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司马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六家要 旨1 中,其论儒家日: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 别,不可易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论道家日: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 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 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道家无为,又日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 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不法无法,冈时为业, 有度无度,因物与合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 空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 显然,司马谈是尊崇道家的,他认为“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在六家中只有“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因阴 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 宜”。而对另外四家:名、法、墨、阴阳家,有贬有褒,有赞同,有反对。如阴 阳家的思想在秦汉学术界是颇有势力的显学,司马谈虽赞同其“序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却批评其“未必然也”、“使人拘而多畏”,可谓一针见血。司马谈仕于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2 8 8 3 2 9 2 页 司马迁的诗学观 建元、元封之间,当正趋于武帝罢黜百家,定黑白于一尊之时,他“愍学者之不 达其意而师悖”,提出“百家皆务为治”、“殊途同归 的主张。他崇尚道家,不 但不赞成武帝时代一般儒士所明之法度,而且站在表章六经的反面。他嘱告他的 儿子司马迁:“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俯首流涕的接受了 其父修史的遗嘱,他们父子在内心深处对当时社会思想的大变革有许多不同的看 法,但更多难言之隐。从谈六家要旨中看,司马谈拿古代朴素的自然天道观, 反对宗教的世界观,似想恢复原来唯物的五行说。1 对其父亲的思想,司马迁虽 没有完全赞同,但受其影响,在史记中理解并有所继承。 第三节托黄老以重言,晓春秋之大义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日:“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世本、 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 大) 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 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广博,贯穿经传, 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是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 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 对司马迁及史记作了重要的评述。 但司马迁的思想并非如班固汉书中所说的“先黄老而后六经”,而是托 黄老以为重言,隐约其词的反对当时儒者绝百家之道不使并迸,而主张百家争鸣 才是明理的大道,这是其父司马谈谈六家要旨中思想的继续。道家是其反对 法度统纪的依据。但这不是简单的拿道家来反对儒家,司马谈所说的“孔子修旧 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序) ,司马谈是尊重 孔子,赞赏其修诗书,作春秋的功业的。他嘱告他的儿子司马迁取法 春秋之意,可以清楚司马谈评儒,重指木流,而非笼统的反儒。司马迁作史 记多采诗书:“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 ( 史记殷本经) ,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并能挹其英华,去其芜累。但司 马迁也和董仲舒一样,把六艺的意义集注于春秋,由春秋而加以统贯。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奠能用,故两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史记太史公自序: 余闻董生日:“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 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 已矣。”子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事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 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春秋通过行为因果关系的叙述,把“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彰著出来,使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2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1 4 4 页 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p 2 7 3 7 、2 7 3 8 页 司马迁的诗学观 其成为易知,因而可为天下后世仪表。董仲舒治公羊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 密结合的,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危机,董仲舒提出了一套符合历史潮流的“春 秋大义”,其中特别重视礼、乐的意义。司马迁一方面发扬了其师的思想,在史 记中特作礼书、乐书,特针对当时严莛的政治问题,以言礼、乐的意义; 一方面又继承其父司马谈尊六艺尊孔但不崇儒的观念。一部震古铄今的史记, 便是在六艺,尤其在春秋的启发下乃得以出现的。1 第四节对当世儒者的嘲讽 司马迁在史记里并没有完全继承其父的“六家要旨”,发挥道家高于诸 子之说。由他列孔子于世家看来,他还是比较重儒尊重孔子的,但他严格地把古 代儒家和汉代儒家区别丌来。史记中关于诸子的评述,如老庄申韩列传 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还稍存于其父重视道家的寓意:“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关于儒家,孔子世家中借晏婴论孔的传说,藉以反对汉代的儒者,同样 也保存了司马谈的遗意:“晏婴进日:夫儒者滑稽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 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今孔 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 之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m 汉初叔孙通率鲁诸生制礼作乐以来,至武帝置五 经博士,儒者独尊,这就是所谓“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 ,他们争竞利禄,也 就是所谓“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叔孙通的一套礼仪又是所谓“繁登降之礼, 趋详之节”。在当时的环境中,司马迁论当世儒学要想明白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免 有所顾忌,所以史记中司马迁论儒含蓄暗示,有表有罩,把自己的观点含而 不露地隐藏在平实的叙事中。孔子世家中借晏婴论孔的传说即是其里,而叔 孙通可以现实社会的儒者的“表”的一个代表。司马迁论儒学可谓“具见表晕”。 其它诸子百家,如孟子苟卿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 纵横家苏秦与张仪等列传,墨家、名家与阴阳家传则附属于他处论列。今存史 记李耳、庄周虽有传,但异常简略,甚至含糊其辞,而墨、名、阴阳三家则间 或交代几句,其插叙之中也与文法不称,非原来书稿。 太史公书问世之时,已有散落、删削、增补,错简。班固汉书司马 迁传:“十篇缺,有录无书。”张晏注日:“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 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 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 同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颜师古日:“序目无兵书,张云亡失,此 说非也。 2 再加上史记是当时的私家著述,宣布之后,先藏于汉秘府( 例如 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太史公书) ,经过转折,始达民间) 。汉书司 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除却这些原因,史记中尤其诸子列传,更由于触犯到当时的法度,遭不幸的 徐复脱中国经学史的皋础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0 0 6 年版第1 7 5 页 2 班i i l i l 汉书一匕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7 2 4 页 司马迁的诗学观 可能性更大。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各篇提要里,说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 正”,在列传里应有的文章甚多,而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的记述不足三 百字,问或疑问,其重要的文字仪“无为白化,清净自正”八字,使后人不禁疑 惑。即使司马迁故意简略,但也可以由儒道互绌的话里,看出在法度的威炎之下, 隐含本意,不敢申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白 化,清净自正。” 管中窥豹,可见斑。史记中本来整齐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剩下残章 碎语,从背后我们可隐隐看出司马迁当时的心态及所处的环境。 在纪叔孙通创朝仪时,司马迁寓论断于叙事的“春秋笔法”,记述其过程时 说: “汉五年,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群臣饮酒争功,醉 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日:夫儒者难予进取,可与守 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公不肯 行,日: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日:若 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于是高帝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 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日:诸弟子儒生随臣入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诸生 乃皆喜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1 从“高帝患之 到“吾乃今日知为争帝之贵也”,以及跟随叔孙通的诸生喜 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一表一里,司马迁对当世儒者的嘲讽似 褒实贬,辛辣至极。顾炎武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 惟太史公能之。”z 第五节尊孔、尊六艺而不崇儒 史记列孔子于世家,高于其它诸子。并在叙要中说明其作孔子世家的 原因: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 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尊敬孔子修六艺的功绩。史记全书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比赞叹。史 记孔子世家论赞日: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j 传,想见其为人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司马迁尊孔之心甚明。在叙说自己作史记的过程时,司马迁说: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后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 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并把自己作史记比于孔子作春秋,隐隐以己为孔子后传。司马迁于 太史公自序中论六艺日: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事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7 2 2 、2 7 2 3 页 2 顾炎武l j 知录集释& 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8 9 l 页 3 2 司马迁的诗学规 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t 日= ,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刚四时五行,故长 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 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丁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 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对六艺作了一个精要的说明。与其父司马淡的论六家要旨相互对照,可 看出司马迁对六艺尤其是对春秋的极力赞赏,与司马谈的崇道家有显著不同。 但与司马谈的尊六艺相承续。春秋不仅是司马迁师从董仲舒所习,也是孔子 于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史汜十二诸侯年表序: 是以孔子明干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晒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予鲁而次春秋, 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千道备,人事浃。 并说“孔子厄而作春秋”(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一部震烁千古的史 记与其说是在六艺,在春秋的启发下而作出,倒不如说是在孔子的启发下 而出现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着重纪述两点。第一点说明春秋之义有 创例,辞约指博,谓“推此类以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交通规划合同管理著作权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河北钉钉协议书
- 公务用车车辆租赁合同
- 民间标会协议书
- 超市部分承包合同协议
- 土地合作居间服务合同
- 产品质量保障与赔偿协议
- 化妆造型服务合同
- 股份制企业合作协议
- 转售电合同协议
- 赛迪顾问一线调研第36期: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前路漫漫仍需披荆斩棘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5)试题及答案
- 重庆市巴蜀学校高2025届高二(下)期末考试+化学试卷(无答案)
- 广东省广州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健康照护师技能大赛刷题(四)附有答案
- 卷材防水屋面施工
- 聚乳酸纤维的可持续生产和应用
- 9+2×0.75m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设计计算论文
- 擦窗机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JGJ-T 150-2018
- 网课智慧树知道《计算机科学导论(聊城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无人机打药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