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以西部工业城市柳州为例 以西部工业城市柳州为例 研究生:刘松竹 导师:陈文开 副教授 年级:2004 专业:国民经济学 研究方向:宏微观投资与管理 摘 要 摘 要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一致的看法 是: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 举足轻重的因素,而且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的不断变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持 续稳定增长的实践证明:一国要保持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在于该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框 架及其效果。这无论对我国总体经济,还是对区域经济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作为重工业城市,现在的问题关键是柳州的工业化 处于哪个阶段、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如何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何弥补重工业超前发 展时期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和城市加 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注重传统产业的现代改造,以及相关的政策安排,将人口聚集、产业 聚集与城市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十分必要。 研究方法上,本文从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角度,研究工业城市的经济 发展战略问题。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融汇贯通, 把其作为分析的理论工具, 贯穿于文章分析的始终,结合实地调查取证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相结合,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技术经济分析,把国外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理论运用于本文 的案例,同时采用指标和模型来分析问题,在定量分析了柳州的工业结构现状之后动态地 指出其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 文章介绍了产业结构的涵义与特征,将产业结构定义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 例结构及其相互联系,四大特征分别是:层次性、有序性、相关性和动态性;其次从排斥 结构因素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入手,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 究,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霍夫曼、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并对这 些研究进行简单的评价,它们是文章实证研究部分的依据,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对柳州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在介绍柳州工业发展历程 基础上,从产值结构、产业组织结构、规模结构、结构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柳州工业结构现 状。通过借鉴霍夫曼的工业划分阶段定理、钱纳里的对工业化经济增长阶段和产业结构变 化关系实证研究建立的标准模型、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构成与经济增长关 ii 系定理、库兹涅茨的三次产值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定理来计算统计指标,反映柳州产业结 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关联,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结论;并 指出柳州工业结构优化的潜在优势在于: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基础较好以及资源丰富,工 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在于工业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结 构优化的机遇在于:西部大开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泛珠江三角洲”的 建立以及政府的扶持等等。 综上所述,柳州应该做好工业化目标的定位和工业结构优化目标的取向、加快调整产 业结构、进行工业生产力的重新布局以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经 济的促进作用,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柳州工业 优化 iii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llustrated by western industrial city of liuzhou illustrated by western industrial city of liuzhou abstract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industrial stra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is a hot issue for western economic. at present, it has the same view :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as a result of past and future economic growth,become a decisive factor in economic growth. with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corresponding constantly. western countries sustained and stable economic growth of practice prove: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its effects states is the key to maintain a healthy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s a great reference for both chinas overall economy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liuzhou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specially in the constant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heavy industry city , the key of the matter is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ow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ow to make up for the contradiction of heavy industrial imbalances inherited from the period ahead with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of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how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relevant policies, connect population, industries together with the path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conside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very necessary.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article researchs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industrial issues based on the poi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from foreign scholars is a theoretical tool consistently throughout the article. and then the article connect the first-hand evidence of field survey data to research. connect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re is not only theoretical study but also technical of economic analysis. applying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to the case, furthermore,using indicators and models to analyze issues liuzhou, after a iv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ointing out dynamic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l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defin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the national economy various industries department between the proportion structure and its mutually relates, four big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are: arrangement, ordered nature , correlativity and dynamic.ten, base on the the traditional growth theory of structure exclusion , summaring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including more representative economic hoffman, petty-clark, kuznets and chenery, also giving a simple evaluation of these studies, which are the dependence of practice part. and then i bring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an empirical study in industrial city of liuzhou economic growth is most important in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introducing that liu zhou city industry develops course, from output value structure , estate, aspect such as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 , scale structure , structure beneficial result has analysed liu zhou city industry structure current situation.according to applying structure theory,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stage from hoffmann theorem, qian nali economic growth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 standard model established on rela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petty-clark employees in the industr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mposition theorem, kuznets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hanges in the output of the third theorem to calculat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the existence is connected comparatively by force between liu zhou city industrial set-ups and economic growth ,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et-ups alteration over economic growth is an all-important conclusion;the lurking advantage pointing out liu zhou city indust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lies in: geographic advantages is outstanding , industrial foundation is fairly good and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the indust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straint factor lies in the input into industry is low ,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stro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is unreasonable , indust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pportunity lies in: west development , chinese asean free trade area , the foundation of “ be suffused with the delta of the pearl river” and governments supporting. all overall, liuzhou should carry out the goal of optimization of the v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industrialization, speed up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re-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lay the full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o as to fully play its role in promoting the citys economy, which can ensure the economy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power. keywords :keywords : industrial structure ; economic growth ; liuzhou industry ; optimiza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 引言 各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所谓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的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总量和结构是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独 立运动的经济现象。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基础,城市的支柱产业决定了城市 和城市经济的性质,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有赖于 城市产业的合理发展。城市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容与动力,其形态与结构直接关系到城 市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因此,协调、合理、有序、高度化的城市产业组合是实现 城市发展的关键。 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发现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课题。当前,产业结 构调整已成为我国企业界、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跻身于工业强国 之列,我们必须正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参 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和高度,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抓住新时期的形势和特点,利 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短时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迅速达到新的高度,以提高我 国的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的竞争力。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最终将落实到每一个城市, 因此在有条件的城市实行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在新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 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很长时期内忽略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与历史分析,指出了经济 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近些年来,产业结构因素在我国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已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 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增长,而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产业结 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 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 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柳州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针对柳州实际情 况进行实证分析,运用霍夫曼、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模型与定理,判断柳州 所处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柳州工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达到 加快其形成产业集群、壮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尽快提 高企业竞争力等目标,为柳州的工业结构调整路径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为西部广 大的城市工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内涵的界定及特征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内涵的界定及特征 关于产业结构的概念争议颇多,从字面解释:产业结构既可以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的 企业关系问题,也可以解释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 在日本,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就 用以概括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了。 贝恩在其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1966)一书中,认为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的企业 间关系。 方甲在其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1997)一书中,认为目前关于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两 种观点,一种是“产业发展形态理论”的观点,另一种是“产业关联理论” 。 “产业发展形 态理论” ,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 “产业关联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产业间比例关系。这里的产业 间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以中间产品投入为纽带的产业关联,产业间比例主要是指产业间 产出比例。 吴洪仁(1990)认为:产业结构内涵应该更加广泛,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国民 经济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组织、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的区域分 布” 1。 周振华(1991)倾向于将产业结构理解为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结构“是各生产要 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配置构成的方式” 2。产业结构不仅在质上反映产业间生产、技术、 经济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量上反映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而且作为构造,同时反映着一个 实体系统。 笔者认为,概念是为分析服务的,不同的分析角度,其概念的规定是有所不同的。本 文是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侧重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侧重于产 业结构变动的整体关联效果,即产业结构效果(指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经济效 果) 。因此,笔者将产业结构定义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及其相互联系,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些比例关系来研究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其表 现在组成产业结构的各个要素,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序性、相关 性和相对性,这就是产业结构的四大特征 3: 一是层次性。指产业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层次,而且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由 一个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渐进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的层次性表现在:第一层次是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第二层次是各产业的内部结构;第三层次是产业部门结构如工业 中的轻、重工业结构等等,产业结构的层次性要求分层次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3 二是有序性。系统的有序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能够束缚子系统的运行,使系 统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产业结构这一系统中,有序性表现为结构内各产业的 发展及整个结构的演进应遵循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各产业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孕育起 步、高速增长、成熟以及衰退等阶段,而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依次有相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影响和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整个产业结构的演 进表现出规律性。 三是相关性。表现在产业结构各要素之间、结构之间、要素与结构之间的连锁和反馈 作用。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整体关联,这一特性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 与合理,从而能够把产业结构的整体功能发挥出来。 四是动态性。指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发展过程,它不是 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 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就要求对产业结构适时地加以调整,但这种动态性并不排斥其相 对的稳定性。 (二)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1、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 (二)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1、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 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范围极广且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尽管 许多经济学家都曾经对经济增长的内涵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其最基本的定义则是 “生产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持续、稳定的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 的基本动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产出量的一定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便失去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因而一般来说,没有经济增长就不 可能有经济发展。 关于经济增长根源分析,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认为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科技 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其实,这种观点早在古典经济学中就有所反映。亚当斯密、李嘉 图、穆勒等人都曾经仔细论证过经济增长问题,其基本思路如下:经济增长表现在国民财 富的增长上,国民财富的剩余导致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就 业人数的增加则带来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出量增加。此时剩余将再次出现,新一轮增长又重 新开始,这里姑且不论古典增长理论中的收益递减规律,相对成本递增规律等是否正确, 但就其模型本身而言,显然没有考虑结构变化与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诞生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发展。该模型认为,投资是经济 增长的原动力,且投资可以起双重作用,既可以创造收入,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在假定 生产技术和资本产出率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必然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而全部储蓄亦 必须转化为投资,投资再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收入增长和生产能力增加。它显然过分强调了 资本积累在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而相对忽略了技术进步、劳动力增加以及结构因素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 4 索洛、斯旺、米德等人对哈罗德多马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为“新古典经 济增长模型” 。索洛斯旺模型认为:产出是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函数,产出的增加取决于 资本和劳动的增量以及边际生产能力。但这个模型以技术不变为假定,忽视了技术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针对这一缺陷, 索洛和米德又在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 从而将其发展为“索洛米德模型” 。 显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于揭示经济增长源泉比以往大大前进了一步,此后一些 经济学家如罗宾逊、卡尔多、丹尼森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分析, 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始终把结构变动与协调排斥在经济增长的源泉之外。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劳动力 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很长时期内忽略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 系。 笔者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之所以排斥结构分析,是由于为其理论奠定基础的假设 是竞争均衡,即整个社会的完全竞争可以长期维持着市场供求均衡,从而无论从生产者还 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源配置都存在着“帕累托最优” 。即认为从长期来看,所有 部门要素的收益率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这就意味着社会所有部门在任何时点上,部门 之间资源流动与转移都不能带来总产出的增加,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是不必要的。在这种 情况下,传统增长模型自然就把增长因素局限在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狭小 范围内,而不会考虑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然,传统增长理论的这一假定前提具有严重缺陷。 事实证明,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从来都只是一种美妙的幻想,现实经济运 行中不仅存在着市场供求的短缺与过剩,而且存在着不同部门间劳动和资本使用的收益差 别,在利益驱动下,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与流动无疑会带来总产出的增加。由此,产业结 构的变动与优化无疑会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就决定了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必须考虑产业结构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对国外学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2、对国外学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随着对传统增长理论的反思,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在新古典增长模 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结构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许多国家经济增长与发 展情况的统计与历史分析,指出了经济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提出经济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事实上,市场均衡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完 美假定,经济现实中更多地存在着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的 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会加速经济增长。 即要素的流动形成不同产业部门的此消彼长,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霍夫曼、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对此问 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 (1)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所谓的 5 “霍夫曼定理”即“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 ,即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 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持续下降的。 “霍夫曼定理”对后发国家具有很大 影响,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他将全部产业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与其他产业三种类型,他认为凡是某 类产品有 75%以上是消费资料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 75%以上是资本资料就归入资本资料产 业,不能归入上述两类的就归入其他产业。霍夫曼对 1880-1929 年产业革命以来 50 年间 的 20 多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依据他对 20 多个工业内部结构时序划分 和计算分析,把工业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见表 1-1) ,第一阶段说明工业化水平较低,或 尚处于农业为主导产业时期;第二、三阶段工业化程度有所加强,或者说正处于工业振兴 时期,初步迈入工业化国家行列;第四阶段,工业化高度发达。可见,霍夫曼比例揭示了 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旨在表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霍夫曼比率适 用于衡量一定时期的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霍夫曼比率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 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 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加工程度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的重 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份额会增长。 表 1-1 霍夫曼比率及工业阶段划分 4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霍夫曼比率 5(土 1) 2.5(土 1) 1(土 1) 1 以下 注:表中括号的数字,表示以前面数字为基准允许浮动的幅度. (2)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必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对这种规律进行统计 研究的是科林克拉克,他受配第思想的启发,依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搜集 和整理了 20 多个国家总产出部门劳动投入的时间数据,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经验研 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他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均收 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5。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又称为配第克拉克 趋势。总的结构变动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 这一最初成果被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它说出了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随 着经济的发展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3)库兹涅茨定理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部门变化与总量变化互为关联,结构变化 只有在被纳入总量框架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衡量。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 6 因为只有总量的高增长才会导致结构的高变换 6。 库兹涅茨在继承霍夫曼和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将 57 个国家 1958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为 8 个组,由此得到截面数据基础上的部门转变趋 势,同时还对 13 个发达国家和少数几个取得长期记录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并相应地考察了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综合得出发达国家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以后产 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 民收入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而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也是如此,说明农业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随经济的发展略有 上升,而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却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 于后者,说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这两 者所占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略有上升,却不 是始终如一的上升,而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却是呈上升趋势。 (4)钱纳里的研究 表 1-2 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1970 年美元) 7 阶段 等级 人均 gdp 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生产) 农业阶段 1 140280 起步阶段 2 280560 起飞阶段 3 5601120 第二阶段(工业化) 加速阶段 4 11202100 成熟阶段 5 21003360 第三阶段(发达经济) 后工业阶段 6 33605040 20 世纪 80 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在库兹涅茨等人经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他们根据世界银行的多国统计资料,从低到高确 定出不同的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划分的经济发展阶段,系统考察了各国各发展阶段的经济 结构平均的变化过程,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6 个等 级 8(见表 1-2) 。由于其理论具有全面系统性,特别是他们从库兹涅茨等人的国别经济史 的直接根据,深入到各国平均的标准的系统考察。这样的研究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赞同, 其提出的模型被称为“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型” 。 (5)对这些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表现为有序的阶段性。因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人均国 民收入所达到的水平,同样也反映在产业结构的变迁上。反过来说,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也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霍夫曼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研究、以及库兹涅茨、钱纳 7 里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了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同一定的产业结构 乃至工业结构相对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规律性,主动地推动产业结构、工业结构遵循这种规律所体现的 方向顺利转换,就必定能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从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中求经济发展 的速度和效益的思想,是产业结构政策的精髓,也正因为此,规划产业结构的前景和目标 及相应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就成了制定与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第二部 分正是依据这些代表性理论对柳州进行实证研究的。 3、对国内学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3、对国内学者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产业结构状况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 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产业结构研究,这与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一 致的认同有关,而我国大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们才基本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之 后,研究产业结构的文章相继出现。下面对他们的研究作一下综述性回顾。 (1)国内学者的研究 杨治教授在著作产业经济学导论 (1985)一书中,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 和产业结构变动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年来, 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产业政策的研究上, 希望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运作来实现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区位结构的三位一体的协调 发展,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他还提出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要考虑振兴什 么产业,而且必须反过来说应淘汰什么产业,从而更加合理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的周振华教授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1995)一书中,通过对 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说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且提出了经济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理论依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伟教授在其著作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 (1995)一书 中,把产业结构纳入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用理论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解决结构转换所面临的共同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为完成结构转换所采 取的措施及其规律性,从而得出我国产业结构的政策倾向。同时他指出,产业结构演化的 进程和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经济增长的实质归结为工业化, 进而理解为结构演进。 郭金龙(1998)通过总增长和部门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总增长率同部门增长率之间 的关系。由于部门产出在总产出中占的比重不同,所以改变各部门的权重,导致总增长率 的变化。他指出了结构变动以及与结构变动相伴随的资源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巨大 的。 毛健博士在其著作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 (1999)一书中对经济增长和产 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一是通过考 察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结了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 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中的不适应性,并提出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三是 8 提出了非均衡发展、资源倾斜配置和协调发展的思路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更好的带动国 民经济的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克莎教授在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2001)一书中,将重点放在 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内容上,指出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 有两个方面:一是瓶颈制约或结构偏差制约;二是结构转变或结构升级缓慢的制约。由于 郭教授是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以他利用中国数据更多的是对产业结构 在影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 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对这些研究的评价 对于这些学者的研究,首先他们从理论上将产业结构引入我国,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 行了逻辑推理和规范分析,对我们认识产业结构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论的支 持。但由于这些学者多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全国产业经济或经济结构,但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两种缺陷: 一是在产业结构研究上不够细化; 二是没有把研究对象延伸到区域 (地区) 。 另外,国内学者们的研究采用的数据最近的是 1999 年,不能够反映最近几年的情况。从 而,在研究数据上的更新,给了本文研究的广阔空间。 当前, 西部地区能否凭借其资源、 技术、 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 “增长带” , 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而西部地区能否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 新经济增长带,关键在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正确认识西部经济发达 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研究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 从区域层次上研究产业结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对原有的理论做进一步的验证。基 于此,本文在实证分析时选择广西老工业基地柳州作为分析对象。 9 二、柳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柳州工业发展历程 二、柳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柳州工业发展历程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柳州现代工业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和从小到大 的转变,工业发展也从快速的数量扩张逐步向提高素质方向转变。今天的柳州工业是在几 代人共同努力中逐步形成的,要研究柳州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就有必要回顾柳州工业发 展历程。 柳州工业产业规模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 年,开始以工业建设为中心的 “重工业化”进程, “一五”计划完成后,主要建立了以柳州机械厂、柳州制造厂(柳二 空)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并恢复了一些轻工业和以柳州锌品厂为代表的冶金业。1958-1978 年,进入以“重工业化”建设为主的工业产业扩张阶段。这一时期加大了重工业的投资, 优先发展以钢铁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到 1978 年,基本建立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纺 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设备、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等产业,行业分工逐步清晰,部分重 点产品形成了一定批量。 1979-1985 年,进入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国民经济调整和区域经济分工时期。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柳州与全国一样实施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正 确地执行重工业靠挖潜、轻工业靠滚雪球的调整方针,在不压缩重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对 轻工业实行扶植政策,培植出一批产品齐全、竞争力强的纺织企业。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期,基本结束了轻工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六五”期间,柳州注重技术引进和技改,进一 步调整轻重之间比例,使轻重工业总体上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在印染厂、烟厂、棉纺厂 等企业带动下,纺织工业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占全市的份额保持前两位,其中印染 厂和烟厂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在开关厂、电机总厂、双马电器等企业带动下,电器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11.2%。在轻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机械、汽车、冶金工业 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柳汽、柳钢销售收入均过亿,柳钢销售额达到 2.3 亿元。从轻重工业 占全市的比重变化情况看,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22.4% 上升到 1985 年的 47.8%。 1986-1990 年,进入以“高加工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七五”期间,柳州以重点 产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加大改革、调整和投入力度,五年完成技改投资 14.6 亿元, 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结构得到较快升级。到 1990 年,虽然纺织业仍然是柳州第一大行业,但占全市的比重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七上生物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春考试题及答案
- 三行考试题及答案
- 三类人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集合要点
- 弱电电工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建筑资质审核合同年度审查规定
- 2025委托设计商标合同
- 2025加油站加盟合同书加盟合同书
- 2025年空调租赁与安装服务合同
- b级教练足球考试题目及答案
- 高频电灼仪产品技术要求深圳半岛医疗
- 项目幕墙施工方案
- 我这样做老师
-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电气安装与调试施工方案
- 枣庄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2021年度补考题库及卫生专科课题库
- 高考作文答题卡(作文)
- GB/T 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
- 液压与气压传动 第2版 马振福 高职课件0、1新
- SY∕T 7298-2016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钻井废物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要求
- DB3302T 1079-2018 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 美国航空无线电设备公司标准ARIN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