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代孝治文化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代孝治文化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代孝治文化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代孝治文化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代孝治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 “ 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 公开倡导全国以 “ 孝”为本, 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 社会和文化生活的 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 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 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 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 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历史选择。 汉代孝治文化继承并变异了先秦儒家丰富的孝道思想, 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 特色的孝道理论,不仅有了系统的理论形态,而且侧重于政治指导作用, 把理论 提高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为统治者的孝道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为了政治统 治需要, 汉代思想家引申 和扩展了孝道内容, 提出了许多新的孝道观念, 使孝道 的外延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孝道, 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维护家庭、宗族的血亲稳定,最终目的乃是 “ 移孝作忠” ,让 道德为政治统治服务, 所以整个汉代孝道理论的核心就是“ 移孝作忠” , 把小“ 孝” 变成大 “ 孝” 一忠,即把原来的门内 之治的 “ 孝”变成门外之治的 “ 忠” 。汉代 孝道思想在大的原则上没有变化, 但小的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 尤其在西汉中后 期, 董仲舒等开始用阴阳五行学说等来附会孝道, 进一步对孝道观念改造、 扩展 和延仲,演变出以“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孝道体系, 使孝道思想开始神学化。 东 汉统治者 “ 宣布图徽于天下” ,用更落后、更迷信的图凿对孝道思想进一步神秘 化和迷信化,此时的孝道思想具有了明显的神学色彩。 汉代重孝治还表现在统治者对孝道思想的具体实践上, 制定出一系列具体措 施来全面实施其孝治方针。 在大力推行孝道教育的同时,朝廷奉行尊老国策,形 成相对完善的养老、敬老体系。为了使人人行 “ 孝” ,朝廷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一 套完密的褒奖机制, 对孝子孝女进行奖崇。 在用人制度上以孝锑品行为标准, 在 政治上为孝子顺孙安排好出路。 汉代大力倡导孝治,使两汉社会形成讲孝行孝的浓厚氛围,汉代封建统治相 对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 好,家庭相对和谐,但孝道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它积极 影响的另一面有着忠孝之间的矛盾、东汉的报仇之风盛行、家庭内等级森严、子 女人身受限制等的消极影响,这也决定了 汉代孝治文化走向衰落的必然。 关键词:汉代孝文化 人伦道德政治伦理 ab s t r a c t t h e r u l e r s o f t h e h a n d y n a s t y i n i t i a l ly p r o p o s e d a d m i n i s t e r i n g t h e c o u n t r y b y f il i a l p i e ty a s t h e i r c r e e d , w h i c h m a d e t h e f i l i a l p ie ty t h a t b e l o n g e d t o p a t r i a r c h a l e t h i c s t h e p o l i t i c s . s o c i e ty a n d c u l t u r e a rou n d t h e w h o l e c o u n t ry, a n d f o r m e d i n t o s o c i a l e t h i c s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t h i c s c h a r a c t e r iz e d b y p a n - m o r a l i ty . t h i s i s t h e u n i q u e c u l t u r e o f a d m i n i s t e r i n g t h e c o u n t ry b y f i l i a l p i e ty i n t h e h a n d y n a s ty t h a t h a d a n i mp r e s s i v e e f f e c t o n o u r s o c i e ty f o r m o r e t h a n 2 . 0 0 0 y e a r s i t w a s n o t a c c i d e n t a l t h a t a d m i n i s t e r i n g t h e c o u n t ry b y f i l i a l p i e ty w a s u s e d a s g u i d e l i n e a c c o m p a n y i n g t h e h a n d y n a s ty f o r m o r e t h a n 4 0 0 y e a r s . i n v e r s e ly , i t t o o k r o o t i n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o r s . s o c i a l s o i l s a n d t h e n e e d o f a d mi n i s t e r i n g a t t h a t t i me . t h a t c u l t u r e i n h e r i t e d a n d a l t e red t h e a b u n d a n t s t a n d a r d s o f f i l i a l p i e t y o f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n t h e p r e - q i n d y n a s ty , a n d n o t o n l y d e v e l o p e d i t s o w n t h e o ry a b o u t t h e f i l i a l p i e ty b u t a l s o e m p h a s i z e d t h e c r e e d s g u i d e i n g o v e r n i n g .a s i t w a s o p e r a b l e , i t p rov i d e d t h e r u l e r s w i t h i t s p r a c t i c a l p o s s i b i l i ty . f o r t h e g o v e r n o r s u r g e n t n e e d , t h e i d e o l o g i s t i n t h e h a n d y n a s ty e x p l i c a t e d a n d e x p a n d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d o c t r i n e o f f i l i a l p i e ty a n d p r o p o s e d m a n y n e w f i l i a l p i e ty n o t i o n s , e x p a n d e d i n t h e i r e x t e n s i o n. t h e a i m t h a t 比e r u l e r s v i g o r o u s l y i n i t ia t e d t h e s t a n d a r d s o f f i l i a l p i e ty w a s r a t h e r m a k i n g i t s e r v e d f o r t h e i r p o l i t i c a l d e ma n d s t h a n k e e p i n g t h e f a m i l i e s a n d g e n e s c o n s a n g u i n i t y i n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 o b v i o u s l y , t h e k e r n e l s o f t h e s t a n d a r d s o f f i l i a l p i e ty w a s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f i l i a l o b e d i e n c e i n t o l o y a l t y b y a l t e r i n g t h e f i l i a l p i e ty a n d f r a t e r n a l d u ty t o f a mi l y i n t o s h o w i n g l o y a l t y t o t h e r u l e r s .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w e r e t h e s a me a s b e f o r e a t t h a t t i m e . b u t , t h e r e w e r e s o m e s u b t l e c h a n g e s , e s p e c i a l ly d u r i n g t h e m i d d l e a n d l a t e we s t e r n h a n d y n a s t y , t o n g z h o n g s h u a n d h i s f e l l o w m e n b e g a n t o s t r a i n t h e i r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b y t h e y i n y a n g wu x i n t h e o r y t h a t g r a d u a l l y e v o l v e d i n t o t h e n e w c o n f u c i a n d o c t r i n e o f f i l i a l p i e ty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s a n g a n g wu c h a n g a n d a p o t h e o s i s .t h e r u l e r s i n t h e e a s t e r n h a n d y n a s ty i n i t i a t e d g o v e r n i n g t h e c o u n t r y b y d iv in a t i o n c o m b in e d w it h m y s t i c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e l i e f , a n d 诚h e r ly m y t h i c z e d a n d s u p e r s t o r e s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d o c t r i n e o f fi l i a l p i e ty w i t h m o r e u n l i g h t e n e d a n d s u p e r s t i t i o u s t h e o r i e s .t h e s t a n d a r d s o f fi l i a l p i e ty a t t h a t t i m e e mb o d i e d w i t h o b v i o u s t h e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 t h e r u l e r s s p e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 p o l i c y w a s a l s o d i s p l a y e d i n t h e f a c t t h a t t h e y d r a f t e d a l o t o f c o n c r e t e m e a s u r e s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y i m p l e m e n t t h e p o l i c y . a t t h e s a me t i m e , t h e c o u r t f o l l o w e d i t s o w n g u i d e l i n e a n d r e l a t i v i ty r e g u l a t e d t o t h e a g e d a n d f o r t h e a g e d p r i n c i p l e s . i t a l s o d r a f t e d a s e r i e s o f s t r i c t p r o m o t i o n a l m e c h a n i s m t o r e w a r d t h e f i l i a l s o n s a n d d a u g h t e r s , w i t h p a v i n g t h e w a y s f o r t h e i r p o l i t i c a l p r o mo t i o n . i n c o n s e q u e n c e , t h e fi l i a l p i e ty a n d f r a t e r n a l d u ty b e c a m e v e r y p o p u l a r i n t h e h a n d y n a s t y . t h e p o l i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 w a s r e l a t i v e l y s t e a d i l y , t h e s o c i e ty w a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ly w e l l a n d t h e f a m i l y w a s j u s t i n h o m i n y , b u t i t w a s a t w o - e d g e d s w o r d , 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 s o m e s id e e f f e c t s , s u c h a s t h e p r e v a i l a v e n g e a t mo s p h e r e , s t r i c t h i e r a r c h y i n t h e f a m i l y , t h e r e s t r a i n e d l i b e r ty , e t c , w h i c h i m p l i e d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i t s f a t e . k e y w o r d s : h a n d y n a s t y fi li a l c u l t u r e h u m a n r e l a t i o n s a n d m o r a l i ty p o l i t i c a l e t h i c s 引言 以“ 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传统的中国文 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 称为“ 孝” 的 文化。 孝道 观念深植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土 壤 之中,成为关乎人伦纲纪的头等大事,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孝文化 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乃至东方各民族伦理道德的内容与行为方式, 研究孝文 化是窥探中国 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最好途径之一。 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形态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因此它构成中国政治文化 的伦理根基。 汉代是历史上首次公开倡导孝治的封建朝代, 统治者继承并改造了 先秦儒家的孝文化,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完整而严密的伦理观念。 孝治作 为施政方针,在汉代社会得到具体实践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对汉代社 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孝治文化在中国传统孝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从已经出版的 著作和已发表的论文来看, 关于这方面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仍很缺乏。 著作 方面, 通史性的中国古代史著作具体论述汉代孝治文化的几乎没有, 而在有关秦 汉史研究的专著中,多数会附带提到汉代的礼治和倡孝政策, 但很笼统, 多偏重 史料总结。 关于汉代政治、 文化、哲学和社会风俗的著作,也曾提到汉代孝治文 化的某些方面,但都没有突出论述。 汉代孝治文化多散见于文化史、思想史、伦 理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等著作中,有关伦理学的著作如 中国伦理思想 史 、 中国 传统伦理思想史 等, 也仅是在论述汉代个别人的伦理思想时附 闭 “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 可谓为 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 地位至高; 谈中国 文化而忽视孝, 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学林出版社,1 9 8 7 年版, 2 1 页 “ 中国 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 特性便是客观的 家庭孝敬 。 ” 黑格尔著、 王造时译: 历 史哲学 ,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9 年版,1 2 7 页。 陈瑛等: ( 中国伦理思想史 ,贵州人民出 版社,1 9 8 5 年版。 朱贻庭等: 中国 传统伦理思想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带谈到汉代的孝治部分。 近年出 版的有关孝文化的 专著如 中国 孝文化漫谈 、 中国 孝道精华 、 中国 孝道文化 等对汉代孝治文化也没有专门的论述。 和著作比较起来,论文方面稍有起色。近年的力作有: (汉以孝治天下”发 微 , 文章通过对汉代社会基础的分析,指出 汉代实施孝治实质上是统治者重 视 “ 孝”所代表和反映的家族、宗法、血缘统治的表现,是封建村社制在意识形 态方面的一个重要反映; (孝”的 观念与汉代家庭 一文,认为汉代形成以 孝 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伦理秩序的雏形, 是研究封建社会秩 序的 基点; 汉代“ 孝” 的观念变化 一文, 提出从西汉到东汉孝治理论和孝治 措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西汉中后期,孝观念进一步神秘化和迷信化; 孝的观念与汉代新的社会统治秩序 一文,认为孝道思 想已 渗透到了汉代社 会政治统治的各个方面,并对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 态 等 方 面 都 产生了 极 为 重 大的 影 响; 论 汉 代的以 孝治 天下 , 认为 汉 代 君主 推 行孝治的结果,促使 “ 孝”在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方面的升格; 论汉初的 “ 孝 治” , 认为汉初的 孝治为 儒家的独尊铺平了道路。 另外还有几篇文章也从不同 角度论述了 汉代孝治文化。 但丰富的 汉代孝道文化仅有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有关汉代孝道理论的研究,仍为半荒地。本文正是立足于以上研究状况, 从广义的孝道观念。 出发对汉代孝治文化的历史背景、特有的孝道理论、具体的 卜 宁业高等: 中国孝文化漫谈 ,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谢宝耿 中国 孝道精华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 0 0 0 年版。 万本根等:6 中国 孝道文化 ,巴蜀书社, 2 0 0 1 年版。 卜 . 刘修明: 历史研究 ,1 9 8 6 年3 期。 子孙筱: 中国史研究 ,1 9 9 0 年3 期。 ,孙筱: 中国史 研究 ,1 9 9 3 年 1 期。 必孙筱: 中国史研究 ,1 9 8 8 年2 期。 阳赵克尧: 复旦学报 ,1 9 9 2 年3 期。 、,季乃礼: 学术月刊 , 2 0 0 0 年9 期。 加郑阿平: 汉代 “ 孝” 观念的传播及其意义 , 延安大学学报 ,1 9 9 5 年4 期。 李碳: 汉朝 “ 以 孝治天下” 管见 , 西南民 族学院学报 ,1 9 9 9 年增刊. 。本文所谓广义的汉代孝道观念特指两汉由于大一统统治的需要, 通过理论上的 的创造, 把 “ 孝” 放大成为 “ 忠” , 提出尊君说,又扩展、演变出以 “ 三纲五常” 束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 的一种广义之政治道德, “ 孝”突破了“ 亲亲”的狄义范围,而扩张为忠君孝亲、 “ 家国同构” 和 移孝作忠” 为核心的伦理规范,来约 变成维护政治统治、尊君需要的工具。 2 敬祖爱族、 敬老尊师等在内 实施措施及其历史影响等做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汉代选择孝治的原因 “ 汉以孝治天下” ,即指汉代以孝道思想为治理社会的纲领,使原本只是一 基本道德观念的“ 孝” 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汉代孝治的最终目的是通 过对孝道的倡导,把民 众变成子民、顺民、忠君之臣民,即 “ 移孝作忠” ,从而 建立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代之所以 选择孝道来作为治国纲领, 使孝道不 仅在政治生活中得到成功实践, 而且被民众普遍践行, 这是由当时多方面因素综 合决定的。 1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要求以 “ 孝”作为统治工 具 “ 一切已 往的道德论归根到 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 。 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汉代选择以 孝治国是由 汉代特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一小农经济结构 和社会组织结构决定的。 “ 中国长期古代社会中, 自 然经济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 方式的广阔基础。 ” 汉代农 耕经济是孝治文化产生的根本因素, 也是影响 孝治文 化生存的深层机制。 小农经济成为汉代社会主要的 经济形式, 个体家庭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源泉和 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其稳定和繁衍有助于小农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为封建政 权的汉王朝,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日益加强, 在多数时间里全国保持了大一统 的政治局面, 文化上推行专制主义, 试图对人民实行思想上的大统一。 但它仍建 立在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农耕经济基础之上。 小农经济的兴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三卷, 人民出 版社,1 9 7 2 年版,1 3 4 页.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 9 5 3 年版, 3 7 2 页。 衰和汉王朝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 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呆,田 野辟, 麻呆治, 则上下俱衍, 何困乏之有矣?” 这种“ 匹夫” 尽力农耕、 “ 匹妇” 尽力纺织的小农家庭是小农经济的基础, 整个国家的物质如粮食、 布帛以及兵役、 摇役等都需从小农家庭出。一个家庭内, “ 男子力耕” 、 “ 女子纺绩” 、 “ 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 “ 耕之为事也劳, 织之为事也扰, 扰劳之 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之。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 。汉代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了 小农户耕织养家、养国的重要性, 小农家庭安则 国安,小农家庭衰则国衰。正因如此, 所以有汉以来统治者就非常关注小农的组 织和管理。 他们在取得统治权力后,看到在当时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小农家庭是 社会的经济细胞,家长则是细胞核,尊祖崇孝也是维护社会经济细胞所必需的。 在选择治国纲领时积极借用家庭的道德观念来管理民 众。 在寻找治国理念的过程 中, 他们被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所吸引。 先秦儒家学说包括政治意识在内的各类 观念多以家族道德为原生点, 儒家孝道不但是最好的家庭赫合剂、 幸福源,而且 又可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是最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思想滋养剂。 统 治者可以利用孝道去限制与引导小农户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可以训育出孝 子,孝子又可以转化为忠臣, 忠臣则利于统治管理。 所以汉代统治者采用了以伦 理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以夫妇为起点,而养成父子之亲、夫妇之爱、兄弟之 情, 乃至家族邻里之谊的孝道理论为治国之大策。为了更好适应汉代小农经济发 展的需要, 利用小农家庭的基本家庭道德规范一孝道, 统治者又通过自己的思想 家改造先秦儒家孝道而形成汉代特有的 孝道理论,从而更好地把孝道用于政治、 社会实践中。 汉代的社会结构特征客观上也要求大一统君主专制统治必须以孝道为工具。 血缘宗法结构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特征之一。 中国由父系家长制向文明社 盐铁论 园池 ,见马非百注释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1 0 1 页。 班固撰、颜师古注: 汉书 食货志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江刘安: 淮南子 主术训 ,见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4 会过渡有着特殊的途径,希腊的古典奴隶制是冲破氏族血缘关系的支配后建立 的, 而中国的国家机关却是利用原始的氏族组织建立的宗法奴隶制, 即所谓的“ 家 国同构” , 血缘关系不仅没有被冲破,反而成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保留了下来。 在西周时期,国家是由一个个宗法家族组成的,天子由统治家庭的嫡长子担任, 下边的封国由天子的子弟担任。 依此类推,子弟的子弟又组成一个个封国内的家 庭,于是在血缘、宗法上天子与诸侯就是民之父子、兄弟等关系,在政治上他们 又是君臣关系。 秦为了发展生产提倡小家庭制,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法制,但血缘家族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汉代血 缘家族依然存在, 封建专制政体赖以生长和存在的仍是家庭一家族一国家这种社 会结构。 “ 血缘团体是汉代最重要的地方基层结构,所谓血缘团体指以同姓家族 为中心的组织, 如家庭和宗族。 ” 在汉代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 人们分散居住在 广阔的土地上,因聚族而居又形成一个个家族, 这些分散的、 有着独立生机机能 的封建家族、 家庭组建而成汉代封建大一统帝国。 对这些为数众多而分散的基层 组织的管理,朝廷的权威、统治阶级的压制以及各种政治性的约束,都显得乏力 而脆弱, 它必须由家族、 家庭的自 治来补充和完善。 两汉王朝的历史命运就是直 接同他们赖以生存的血缘家族、 家庭的稳固程度和强弱变化相联系的。 朝廷必须 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 ( 郡县) 和每一个这样基层家族、 家庭发生政 治、经济上的关系 ( 赋税、兵役等) ,才能行使它的统治权力。 由以小农户为主的经济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以家族、 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家族、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每个血缘家族、 家庭就是一个自 给自 足的自 然经济单位或社会单位, 其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这客 观上需要在家族、 家庭内部强化孝道, 维护家族、 家庭内部尊卑有等的等级秩序, 决不容许任何等级奢越。 一司马迁:( 史记 商君列传 ,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 卿黎明钊: 同乡、同里与异姓丘里 ,见黄留珠等编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 版,” 页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 “ 男女正, 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 父父, 子子, 兄兄, 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国是家的放大。 汉代面临 家族、 家庭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及整个社会的现实基础的事实, 统治者试图用 家庭道德为政治服务,即使家庭道德与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 “ 国”与 “ 家”相 沟通、 “ 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以强化封建的统治权,使君权得到社会大众的 自 觉拥护。在先秦的一些道德理论中,找出“ 家国同构”理论,强调家国 一体。 依据家国一体的观念,扩展、改造原来的家庭孝道,加以大力提倡,孝道观念就 成了汉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本位。又通过 “ 移孝作忠” ,成功地把家庭事亲之 “ 孝” 移植进政治领域,变成了事君之 “ 忠” ,造就了忠孝一体的伦理思想,从而完成 了孝道的政治化, 使君臣关系披上了 家庭道德的外衣。 成功地使每个人都在这种 “ 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网中接受制约,实行道德自 律, 从而满足封建社会所需 要的稳定性和文化自 我维护能力。 可以说汉代实行孝治实质上是统治者重视孝道 所代表和反映的家族、 家庭血缘统治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代维护封建 等级制度、 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 而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又为汉代孝道观念 的盛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2 、浓郁的孝文化背景是汉代选择孝治的思想文化前提 早在统一的汉政权建立之前, 我国就己产生了明确的孝观念, 如甲骨文中就 有了“ 孝” 字 ; 金文中 孝字也多 见。 西周时期随着个体 家庭经 济和血缘宗法制 度日 益成熟和完善, 出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 在周初, 周公就明确地把“ 孝” 作为 一种政治规定, “ 元恶大熟, 知惟不 孝不友。 ” 对不孝不友者“ 刑兹无赦” , 使孝观念大大发展起来。 孝观念不再停留在一种单纯的思想观念层面, 而是演变 成为一套完备的文化规范, 上升为一种文化行为, 走出家庭, 成为普遍的社会伦 、., 易传 象 , 6 十三经注疏 ,中 华书局,1 9 7 9 年影印本. 0 金璋所藏甲骨卜 辞 ,自 刊本,1 9 3 9 年印, 4 7 6 页。 0容庚: 金文编 . 中华书局影印,1 9 8 5 年,方鼎, 6 0 0 页 尚书 康浩 , 十三经注疏 。 鼎, 6 0 0 页:0 孝慈,则 论语 学而 , 十三经注疏 . 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指出以 孝慈之道教化民 众,可以使臣民 忠顺于国 君。 但在孔子眼里, “ 忠”与 “ 孝”又不等同,孝父母是绝对的,忠君不是绝对 的, 提出“ 良臣 择主而侍” 。 。即 忠君之 “ 君”是可以 变化的, “ 孝亲” 之 “ 亲” 却不可变。 据此,孔子把“ 亲亲” 看作各种道德的基础, 指出“ 本立而道生” 0 孔子孝道理论注重生前之孝, 认为活着应尽人事,死后之事就不必多问。 祭祀祖 先的目的仅仅是进行道德教化, 而不是向鬼神祈求幸福。 孔子孝道理论仍坚持了 “ 孝” 、 “ 忠”的双向性 臣,臣事君,如之何? ,主张 “ 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如: “ 定公问: 君使 , 孔子 对曰: 君 使臣以 礼, 臣 事君以 忠。 ” 在伦理规范 上要求父母与子女、君与臣的权利和义务是双向度的。 孔子弟子曾子结合自 身的体验而在孔子孝道理论的基础上演绎、 发展出了自 己的孝道理论。 首先他将孔子的孝道在内 涵上加以无限的扩充, 使之几乎囊括了 作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所有行为: “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 官不敬, 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 几乎所有的日 常行 为都关涉到孝道。 “ 孝”在曾子眼中是: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 感之而横之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之东海而 准; 推而放之西海而准; 推而 放之南 海而准; 推而放之北 海而准。 “ 孝”由此成了人类活动的根本法则和一切道德规范的总纲,可以统摄一切社会 规范, 成为所有高尚品德的内在依据和必要前提。 他将孔子以 仁一礼为中心的道 德体系, 改造成了以“ 孝” 为中心的道德体系。 对父母尽孝, 亦即践行了仁、 义、 礼、 信、 忠等美德。 孝行所包容的范围和蕴含的意义, 己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 父母全而生之,子 论语 为政 尚书 说命 , 炙 论语 学而 。 左传 隐公三年 , 十三经注疏 。 论语 八情 。 礼记 祭义 , 十三经注疏 。 礼记 祭义 0 礼记 祭义 全而归之,可为孝矣。 ” “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而不敢忘父母, 而不敢忘父母, 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 ,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一举足 一出言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为 孝矣。 ”简直是一投手、一举足都牵连到孝道。 与孔子相比曾子孝道理论更加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 孝道由 此成为片面的 道德。 在孔子孝道中, 子女对父母的过失仍有谏止的义务和责任: “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 敬不违, 劳而不 怨。 ” 但曾 子主张不 但 “ 父 母有过, 谏而不 逆” , 相反,子女还要代为承担父母的过失,要躬身自省,谴责自己的罪过。 他的这一 认识,实际上己 经昭示了孝道发展中“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将来,由 此孔子孝 道理论中父慈子孝的对应关系开始向父权一方倾斜。 曾子孝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 为中国传统孝道的未来发展尤其是汉代孝道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孟子不仅注重以孝道修身,更强调以孝治国, “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涕忠信, 入以 事其父兄,出以 事其长上, 可使制挺以 挞秦、楚之坚甲 利兵矣” 。 认为尧 舜之所以能德治天下,原因之一就在于 “ 孝” 。因此他将孔子道德学说条理化为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 继承、发展了 孔 子的孝道理论。 孟子提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人亲其 亲、 长其长, 而天下太平。 ” 把孝道原则进一步提升为尊老爱幼, 树立为一种社 会公德,当成 “ 治国” 、 “ 平天下”的方略,提出了流传后世的 “ 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孝道理论最突出的是把 “ 孝”与他的人性论联结在一起, 使孔子的孝道 理论具有了哲学性质。他提出有名的 “ 四端说” ,认为孝事父母就是人性善自 我 孟子 离娄上 , 十三经注疏 论语 里仁 . 礼记 祭义 0 孟子 梁) a王上 。 孟子 离娄上 。 孟子 梁惠王上 孟 子 万章上 。 扩充的必然结果。孟子初步把 “ 孝”的内容具体化,提出: “ 孝子之至,莫大乎 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天下养” 的观点。他所谓的天下养, 把君主之 “ 孝” 视为天下的 “ 至孝” ,从而使 “ 孝”开始有了等差之别。为了强调亲亲,孟子又 过分发展了儒家的厚葬、久丧观念。 提倡、鼓励厚葬、久丧, 把办丧事看得高于 生养父母, “ 养生者不足以 当 大事, 惟送致可以当 大事” 。 孟子孝道中的 这种厚 葬久丧观对以后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他将孔子孝道思想进一步简单化、 平民化, 并由此使人们具有了极大的道德自 信心,他对 “ 人皆可成尧舜”的论证,也为后 来的统治者行仁政教化提供了理论上的形而上学力量, 这些都为汉代实施以孝治 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各家也有一定的孝道见解, 如法家以严峻冷酷著称, 但也提出“ 臣事君, 子事父,妻事夫”为 “ 天下之常道” 。 但相对来说影响汉代孝治最大的 文化背 景是较成熟的先秦儒家孝文化, 汉代选择懦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统治思想, 而 作为儒家思想一部分的孝文化, 则自 然被汉代统治者继承。 可以说汉代孝治之苗 根是由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种子发芽而成的。 先秦儒家孝道提出的把制定社会规范 的权力交给君王的解决办法,为汉代以孝治国和孝道的广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选择孝治是汉代统治者汲取亡秦教训的必然结果 春秋战国时, 小农经济的兴盛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已成为社会发 展的必然。 秦统一局面形成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在统治思想上推行法家学 说,在社会统治方面强调 “ 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 ,企图以法的精神建立新的 社会统治秩序,但结果却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二世而亡。汉代建国以后, 接秦之弊,社会秩序极为混乱: 囊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奢相兢, 而上 冬 子 孟 于 韩非子 离娄上 离娄上 韩非子 忠孝 ,见 韩非子选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6 年版,1 2 6 页。 1 0 亡制度,弃礼谊、廉耻日 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 者杀父兄矣;白 昼大都之中剿吏而夺之金。“ 至于俗流失, 世坏败,因恬而不 知怪, 虑不动于耳目,以为适然耳。 由此可以看出, 对汉初的统治者来说,为了免蹈秦的覆辙,建立新的社会统治秩 序已是当务之急。 他们花大量精力去总结秦失败的教训。 政治家和思想家一般认 为尚“ 暴政” 、 “ 酷刑” ,弃绝 “ 仁政” 、 “ 德治”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 夫法 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阂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者,教化 所至也 。 ” 此观点代表了当时思想家对新的社会统治秩序求索的一种倾向。 汉 代力图和“ 暴秦” 划清界限, 适应社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需要, 提出“ 以礼为教, 并从儒家孝道思想中得到启发, “ 立爱自 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 长始,教民顺 也。教以慈睦, 而民贵有亲。教以 敬长, 而民贵用命。 孝以 事亲, 顺以听命,错 诸天下, 无所不 行. ” 据此 统治 者把家庭作 为“ 治国、 平天下” 的出 发点, 一方 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小农家庭内部团结; 另一方面, 把小农家庭血亲伦理观念 的孝道引申、 扩展、 转化到政治和社会范畴, 从人性根本上发展出大孝一 “ 忠”, 强调“ 忠孝一体” 的 政治伦理观念。 所以 汉代一改秦的措施, 在“ 任刑” 的同时, 更强调 “ 任德” , 用血亲关系来维系社会、家庭内部的稳定;在思想上强化孝道, 把孝道作为统治思想的重要原则,以 达到治家安国、 建立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的目的。 同时,汉代统治者从秦俗的不良 现象中,加深了 对人性及教化作用的 认识, 为了巩固统治基础,主动采取措施移风易俗。 当时的秦俗是: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 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 分 , 家 贫 子 壮 则 出 赘 ; 借 父 搔 锄 , 虑 有 德 色 ; 母 取 箕 帚 , 立 而 淬 语 . 抱 哺 其 子 , 与 公 新书 治安策) , 见 贾谊集 ,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 7 6 年版。 新语 无为 ,见王利器撰 新语校注 ,中 华书局,1 9 8 6 年版 祭礼 并据; 妇 姑 不 相说, 则反 唇而 相 讥。 ” 统治者认为正是秦不注意人性教化, 破坏了人伦关系, 道德的沦丧,是造成它速 亡的原因之一。 汉初思想家以各种形式向朝廷提出谏戒和忠告, 其中心内容就是要求统治者 在管理民众时, 要认真考虑人性, 从而重视德化教育。 统治者在建国后的政治实 践中也逐渐认识到环境对造就人性的重要性, 人性可随环境而变, 这就是教化成 为可能。但教化不能无的放矢,而要依据人情而使民。只有这样才能百姓和亲、 国家安宁。 那么何是人之最初的本性?在探索过程中发现 “ 父子之道,天性也。 ” 。于是试图 用孝道这种人们的自 然情感来打开人心的大门,后又找到相应的中 介 “ 移孝作忠” , 渐渐把孝道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变成统治人性的政治工 具。 在汉代, 统治者认为君、 父之间不仅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甚至还可以合而为一。 正是出于此种认识, 汉代统治者希望借助孝道作用巩固自 家江山。 后来的宣帝对 此目 的讲得十分明白: “ 导民以孝, 则天下顺。 ” 西汉中期, 董仲舒适应统治策略的变化, 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教 化理论: 天地之数, 不能独以 寒暑成岁, 必有春夏秋冬. 圣人之道, 不能独以威势成政, 必 有教化。 故曰:先之以 博爱,教以 仁也。 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 义也。虽天子必有尊 也, 教以 孝也。 必 有先也, 教以 弟也。 此威势不 足独恃, 而教化之功, 不亦大乎? 明王正喜以当 春, 正怒以当 秋, 正乐以当夏, 正哀以当冬。 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 是故春喜夏乐, 秋忧冬悲。悲死而乐生;以夏养春,以 冬丧秋, 大人之志也。是故先 爱而后严,乐生而哀终, 天之常也:而人资诸天,大德而小刑也。是故人主 。 。是 故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不可任以成岁也。 贾谊: 新书 治安策 , 见 ( 贾谊 集 . w f( 孝经 圣治章 , 十三经注 疏k 0 i 汉书 宜帝纪 l矛董仲舒著、 凌曙注: 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1 2 为 政 而 任刑, 谓 之逆 天, 非 王 道 也。 董仲舒还形象的把教化比作覆卵和缥丝, “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 十日 而后能为雏。 茧待续以溶汤而后能为丝。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 要求 统治者要以教化修伤 “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使百姓的道德水平有所上升。他 还从天那里为汉代政治统治策略的变化找到了合理性根据, 说三皇五帝之世实行 德教, “ 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 ,结果是 “ 民家给人足,无怨望 忿怒之患, 强弱之难” , “ 民修德而美好, 被法衔环而游” 。 “ 父不哭子, 兄不哭弟, 他以此论证了实行德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强调治国安民必须把德化教育放在首 位: “ 国之所以为国者, 德也。 ” “ 教, 政之本也; 狱,政之末也。 ” 他进一步 指出德化教育对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宗法等级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 无孝 梯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三者皆亡, 则家自 为俗。 父不能使子, 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 名曰 虚邑。 ” 并指出 聪 明的君王 “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 摩民以 谊, 节民以礼, 故 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他形象地把道德教化比 喻为 筑精神堤坝,能够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思想。 在他的理论中, 还论证了对民众进行 教化是可能的,说统治者想把被统治者教化成什么样就能够教化成什么样, “ 夫 上之化下, 下之从上, 犹泥之在钧, 唯甄者之所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