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诚斋诗话》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诚斋诗话》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诚斋诗话》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诚斋诗话》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诚斋诗话》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正是他 宝贵的诗歌创作经验的结晶。杨万里的诗论散见于他的文集、诗序、文序和诗中, 但更多地集中于他的诚斋诗话中。 诚斋诗话共7 0 余则,思想内容看起来较为庞杂,但只要我们略加整理 便可以发现,讲求“诗味”的思想是居于其诗歌批评理论中心的。且诗论的内容 丰富,材料翔实,有许多独特见解,时时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 本文对诚斋诗话的研究主要从三大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其诗论,笔者认 为,整个诗话的诗论中心就是“诗味”理论。这一部分从“味”说的渊源、万里 之“味”说以及达到风味之途径入手。“味”是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文学观念, 从先秦到唐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万里在吸收前人味说的基础上,形 成自己的“味说理论。杨万里在词和意的基础上强调“昧”,比他以前的论者 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更强调诗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强调词、意、味的 完美统一。他讲求句法,诗话中对于句法、字法、点化及体制风格都有论述。万 里还注重诗歌的美刺教化作用,认为诗要写得典雅重大,要“好色而不淫,怨诽 而不乱 。为了达到诗有味的目的,万里认为就要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领略参 悟,从而摆脱束缚,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二是研究诗话中的四六话。杨万里 着重从学古用典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论四六。由于作者早年曾师学江西,所以其 论述中多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尤其注重对前人语句的点化运用。在语言 方面,作者认为,四六语言如果华丽,应该做到典雅而不浮艳,如果语言运用得 好,朴实的语言也是优秀的。三是对诗话中的杂论略作研究。由于诗话本身的特 点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作品中除了诗话及四六,还谈到了书法、文章及诗坛秩事 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论述看似零散随意,但其中包含着作者独特的见解,体现出 作者博学多才、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社会提供 了宝贵的素材。 关键词:杨万里;诚斋诗话;味 a b s t r a c t 协gw a n j i 、麟n o to i l l yaf 鼬o u sp o e to f s o u ms o n gd y n a s 劬b u ta l s oap o e 姆 m e o r i s t h i sp o e 仃yt l l e o 巧w a saf m i to fl l i sp r e c i o u sp o e t 巧w r i t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y 撕g ,雒l i sp o e t i c ss p r e a d 砒lo v e rk s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 ,p o e 姆p r e f a c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p r e f a c ea 1 1 dp o 锄s b u tm o r ec o l l e c t e di nl l i sr a i l d o mn o t e sb y m g 名m l i t h e r ea r cs e v e n t yi t e m s 洫r a i l d o mn o t e sb y m gw a n l i i t sc o n t e n t sl o o kl i k e n 哪e r o u sa 1 1 d c o m p l i c a t e d ,b u ta sl o n ga sa i l a l y s i n gs l i g h t l y ,w ec a nf i n dt 1 1 a t 曲r e s s i n g p o e t i ct a s t e ”i st l l ec e n t r eo fh i sp o e t 巧c r i t i s mt h e o r y 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 也ep o e t i c si sa b u n d a i l c e ,m em a t e r i a i sa r ep l e n t i 如1 nh a sm a i l yu n i q u eo p i n i o n s ,a n d a l w a y ss h o w sm ea u _ t l l o r sp e n e t r a t i n ga n dc o r r e c tj u d g e m e n t s t h i s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0t h r e ep a n s f i r s t ,t h ep a p e rs t u d i e st h ep o e t i c so f r a n d o mn o t e sb yy a l 唱w r a n l i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t h ec e n t r eo ft h ew h o l er a i l d o m n o t e sb y l gw a i l l i i st l l e p o e t i ct a s t e ”t h e o r y t h i sp a r tc o n t e n d st h eo r i g i no ft h e p o e t i ct a s t e ”,y 抽gw a n l i s p o e t i ct a s t e ”a 1 1 dt h ew a yt 0 p o e t i ct a s t e ”t l l e r ew a s t h el i t e i j a l yn o t i o no f“t a s t e ”i l lc 1 1 i n al o n ga g o p r c - q i nd y n a s t yb e f 0 r et os o n g d y n a s 吼p o e t i ct 2 l s t e ”h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al e n 垂h yp r o c e s s o nt h eb 戚so fa b s o r b i n g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p o e t i ct a s t e ”t h e o r i e s ,y 觚gw a n l if o m e d h i so w n “p o e t i ct a s t e 龇o o nt h eb a s i so f e x p 诧s s i o na n di d e a s ,h es t r e s s e d p o e t i ct a s t e ”2 u l dt 1 1 i n l ( m o r eh i 曲l y 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i l dr e g u l a r i t yo ft h ep o e t r yi t s e l ft h a i l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h ep a i d a _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e n t e n c es t m e t u r e ,s ot h es e m e n c es t n j e t u r e ,w o r dr c g u l a t i o n ,l i t e r a 巧 q u o t a t i o na n dp o e t r ) rs t y l ew e r ea l lm e n t i o n e di n 胁1 d o mn o t e sb y l gw 抽l i g w a l l l ia l s o s t r e s s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p o e t r y ,h et h o u g h tp o e t 可s h o u l de l e ga i l _ t 觚d g r a v e n e s s t oa c l l i e v et h ep u 叩o s eo f p o e t i ct a s t e ”,h em o u g h tt h a tp o c ts h o u l db e r e a l i z e da i l dc o m p r e h e n do nt h eb a s i so fs t u d y i n g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s oa st ot h r o wo 行 c o n s 崩n t sa n dc r e a t eo n e so w ns t y l e 。 s e c o n d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f o u 卜s i xs t ) r l ei nr 细d o mn o t e sb yy 觚gn v r 趾l i i nm i sp a nh ed i s s c u s s e dt h es u q e c tf o 肌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a n dw o r d s 似os i d e s b e c a u s ey 抽g 酬i h a ds t u d i e dj i a n g x ip o e 时s c h 0 0 li nh i se a r l yt i m e ,s o m eo f1 1 i s p o i n t sa r es i m i l a r 研mj i a i l g x ip o e 缸ys c h o o l ,e s p e c i a l l ya b o u ts t u d y i n gp r e d e c e s s o r s p l l r a s e sa n ds e n t e n c e s o nt h ea s p e c to fw o r d s ,y - 锄gw 缸l l im o u g h tt h a tg o 略e o u s w o r d ss h o u l db ee l e g a l l t ,b u tp l a i na n dh o n e s tw o r d sa r ea l s oe x c e l l e n ti fa p p l y a p p 髑i p r i a t e l y 1 1 1 i r d ,t l :l ep 印e ra n a l y z e so t h e ri t e m si nr a n d o mn o t e sb yy 觚gw 撕l i b e c a u s e o ft h ei n n u e n c e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l 舡c ht h er a n d o mn o t e si t s e l fh a sa 1 1 dn l ep e r i o d i i b a c k g r o u l l d ,t h er a l l d o mn o t e sb yy 觚gw a i l l id i s c u s s e dn o tn o l yp o e 时a n df o w - s i x s t y l eb u ta l s op e m n a n s l l i p ,c o m p o s i t i o na l l dp a m a s s u sa n e c d o t e t h e s eo p i n i o i l s c o n t a i n e dt h ea u t h o r su 1 1 i q u ev i e w ,r e n e c t e dt h ea u t h o r sc h a r a c t e ro fg r e a ta b i l i 戗 h u m o r 锄d 、加t a n di ta l s op r o v i d e du sp r e c i o u sm a t e r i a lo fu 1 1 d e r s t a r l d i n gh i s t o 巧a r l d s o c i e 够a tm es 锄et i m e k e yw o r d s :m gw a n l i ;r a l l d o mn o t e sb y 1 9w a n l i ;“p o e t i ct a s t e ”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醐:叫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拓者签名:趔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梢吗日 +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引言 诚斋诗话1 卷,7 0 余则。内容庞杂,个中论及的有诗,有文,有赋,有四六, 有杂事,有谐谑,涉及文学的诸多方面,而以论诗为主。全编收入诚斋集中,四 库全书收入集部文评类,通用本有近人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 国内外对于诚斋诗话的研究成果并不可喜,目前尚没有专著出版,单篇论文数 量也很有限。目前国内所见的研究论文,主要针对诚斋诗话的成书年代、思想内容 方面加以探讨的。而对于其思想内容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学古”、“创新”、“讲个性” 等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因而,对诚斋诗话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亟待出现。本文 的研究着重在诚斋诗话的思想上,主要从诗话和四六话两方面研究。杨万里诗学受 江西诗派和晚唐体的影响,因而在其诗话和四六话中就体现出这些思想,本文就结合前 人的理论、诚斋的文学思想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对诚斋诗话的思想内容加以研 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对诗进行研究的传统。诗话即是一种研究诗的 文体。张葆全在历代诗话选注中说:“诗话是一种漫话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 谈论诗歌作法,探讨诗歌源流的随笔,是宋元以来我国文学批语的主要样式。”南宋四 六作为应用文大为盛行,加之这种文体与诗赋相近,因而谈论四六的四六话产生并且盛 行。因此诚斋将四六话一并归入到诚斋诗话中。这也和诗话从一开始就驳杂不纯的 体制有关系。因而本文主要从诗话和四六话两方面研究其思想内容,并对诗话中的一些 杂论也有所涉及。杨万里诗学受江西诗派和晚唐体的影响,因而在其诗话和四六话中就 体现出这些思想,本文就结合前人的理论、诚斋的文学思想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对 诚斋诗话的思想内容加以研究。 诚斋诗话是杨万里创作经验的结晶,通过研究诗话可以更好地了解杨万里对古 代诗歌的观点见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诗歌的创作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看 似闲谈的诗论很有见解,其中融注了作者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和史学思想,因而深入 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将诚斋诗话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不仅有利于今人以历史 的眼光看待古人、看待古代诗歌,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 修养和文化底蕴。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一、以味为中心的诗论系统 ( 一) 、昧说的渊源 诚斋诗话中虽然没有正面引进和阐述“味”这一文学观念,但仔细研读这部诗 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多数诗论都是在诗味这一文学主张下进行的。其中正面 拈出“味”的就有5 则,而虽未直接拈出“味”却阐述“昧”的思想或以“味”来评价 他人诗文的更有l o 余则。这在七十余则的诗话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更何况,这部 诗话内容较为复杂,其中论及诗的不过四十余则。在这些论及诗味的诗话中,我们通过 细心地研究可以发现,作者的味说并不是片言只语的提及,而是深植其文学思想中的一 种成熟的文学观念,这一点,须将其放入到杨万里文学思想大的体系中去考察,并结合 他其它的作品加以分析。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部诗话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味为中心的 诗论系统。 诗味说并不是杨万里的首创,以味论诗、品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常见的现象。但味 这一概念最初是与口舌等感觉器官对物质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礼记乐记云:“清 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 有遗味者矣。”用大羹遗味来比喻朱弦遗音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汉代刘安云:“至味不 慊,至言不文。”到了魏晋六朝,文学摆脱经学的桎梏而取得独立,开始了“文学的自 觉的时代 ,“诗味理论也开始发展起来,陆机的文赋第一次用“昧 来说明文学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 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不过他仍然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味”这个概念。直接 把“味”这一概念用于审美理论的是画论家宗炳。他提出“澄怀味象 的美学命题,宗 炳认为应该摆脱功利欲求去观照、体味和领悟审美对象,精辟地概括了审美主客体之间 的关系,并对“昧”作为一种审美接受心理作了具体规定。因而其“澄怀味象 理论在 “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继陆机之后,齐梁时的刘勰开始把“味 作为文学创作和鉴赏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来使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视之则锦 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 总体看来这些概念都要求文学具有感人 的艺术魅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在这里,“味 已经明显具有了审美的性质。 但他没有集中讨论“味”的问题,只是顺便地提及,因而在其理论体系中“味”并不占 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直到钟嵘才明确把“滋味 作为诗歌创作和批评鉴赏的审美标准, “诗味 理论开始趋于成熟。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味之 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这实际指出,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从而第一次把 “味 这个美学概念与诗的审美特征紧密联系起来,这在“诗味”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 的意义。 唐代以“昧”论诗文者更多,如日僧遍照金刚认为景理相惬、景情相融的诗才有“诗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味 ,皎然以“风味 专指诗的风格( 诗式) ,还有刘知几、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 诗味都有论述。唐代“诗味 说成就最高的是司空图,他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韵味说”。 提出“味外之旨 ,“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也。盖绝句之作,本于诣下之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 哉? 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尚复以全美为公,即知味外之旨矣。”( 与李生论诗 书) 认为诗歌的韵味不只是艺术形象本身所显示出来的东西,它还包括了借助于欣赏 者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所引发出来的东西。 到了宋代,以“味”论诗论文的现象更为普遍。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评韦应物、 柳宗元的诗云:“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其他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王直 方王直方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等都对“诗味”进行了阐述。杨万里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诗昧理论,为“诗味说”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 二) 、杨万里之“诗昧” 杨万里正面提出“诗味 是在江西宗派诗序中。他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 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日江西者何? 系之也。系之者何? 以味不以形 也。江西之诗,世俗之作,知昧者当能别之矣。在这里,万里讲的“味”让人 有些费解,并不知道其“味到底为何物。因此,我们可以从其颐庵诗稿序中寻找 答案: 。 “夫诗,何为者也? 尚其词而已矣。日: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 日: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 日: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 然则诗果焉在? 日:尝食夫饴与茶乎? 人孰不饴之嗜也? 初而甘,卒而酸;至 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三百篇之后, 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寄边衣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入犹在玉关西。” 吊战场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折杨柳:“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三百篇之遗味,黯然犹存也。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予不足 以知之,予敢言之哉? ” 这篇序言,详细地阐述了走向言简意深美学境界的途径。在这里,杨万里所说的“去词 去意”,并不是说作诗不要词采与诗意,而是说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追求词藻的华丽 上,也不要将诗意表现得过于直露。并举例说诗昧不应该像糖昧,初尝甘甜,终却酸涩。 诗味应如好茶,初苦卒甘。也就是说,写诗贵在委婉含蓄,要表现味外之昧、弦外之音, 要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觉。 其习斋论语讲义序中有更形象的说明: 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日我能读书者,否也。国风之诗日:谁 谓荼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夫含天下之至苦,而得天下之至甘,其 食者同乎人,其得者不同乎人矣。同乎人者味也,不同乎人者非味也。 可见诚斋认为“诗味 就是包含在诗歌深层境界中的意蕴。总体来看,杨万里以前的诗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论家的诗味说,主要讨论的是含蓄蕴藉的诗歌艺术。杨万里在词和意的基础上强调“昧 , 比他以前的论者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更强调诗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强调词、 意、味的完美统一。他认为“江西诗派 之所以成为宗派,是“以味不以形”,并且反 对“舍风味而论形似,诚斋将“味解释成“酸咸异和,山海异珍,而调腼之妙,出 乎一手也。 将各种山珍海味,加上酸咸等佐料,调和为可口的佳肴,方才有味,这等 于说“味”是指富有变化而又归于统一的艺术风格。只要有“味”,“形”之似与不似, 都没多大关系。 在诚斋诗话中有不少关于诗味的具体论证和论述: 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予以为不然。诗 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 诗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杜云:“对食暂餐还不能。”退之云:“欲去未到先思回。” 有一句五言而两意者。陈後山云:“更病可无醉,犹寒已自知。”诗有句中无其辞, 而句外有其意者。 五言长韵古诗,如白乐天游悟真寺一百韵,真绝唱也。五言古诗,句雅淡而 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後山送内,皆是一唱三叹之声。 七言长韵古诗,如杜少陵丹青引、曹将军画马、奉先县刘少府山水障歌 等篇,皆雄伟宏放,不可捕捉。学诗者於李杜苏黄诗中,求此等类,诵读沈酣,深 得其意味,则落笔自绝矣。 要之,诚斋诗话中所体现出来的“味”说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解读:一是语言形式方 面即注重句法,二是思想内容方面即强调诗教。 1 、注重句法 诚斋虽然作诗讲究“无法”,但实际上也津津乐道于“句法 ,揣摸句法甚至成为 学诗的一个基本功。这里所说的句法,是指诗歌词间与句子间的组合规则。闻一多先生 曾说过:“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 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他自己也曾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 但加 ( 和李天麟二首) 。万里不但作诗句法形式灵活多样,论诗也多注重句法。 在他看来,句法是诗法的基石,尤其对江西诗派的句法了然于心, 诚斋诗话记录了 他参究句法的心得体会。 ( 1 ) 、首先杨万里特别推崇句法凝炼,但内涵丰富、言简意深的诗歌。诚斋诗话 第6 则云: 诗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杜云:“对食暂餐还不能。”退之云:“欲去未到先 思回。”有一句五言而两意者。陈後山云:“更病可无醉,犹寒已自知。”诗有句 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巷伯之诗,苏公刺暴公之谮己,而日:“二人同 行,谁为此祸。 杜云:“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上言其力穷,故 国闻一多闻一多全集( 卷3 ) m 北京:三联书店,1 9 8 2 : 6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日赊:下言其无使令,故日亲。又:“东归贫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上有 相干之意而不言,下有恋别之意而不忍。又:“朋酒日欢会,老夫今始知。”嘲其 独遗己而不招也。又夏日不赴而云:“野雪兴难乘。 此不言热而反言之也。 第1 3 则: 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 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 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举具体例证,反复说明要把丰富的意蕴压缩在最少的语言之中。要做到“诗已尽而味方 永”,在有限的诗句之内要尽可能多地表现思想内容,这还不够,还要在字句之外表达 无穷的意味。第5 则: 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予以为不然。诗 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 之后举杜甫的重阳( 九日蓝田崔氏庄) 、夏日李尚书期不赴,唐人的钓台、长 门怨及崔道融的诗来做例证。如九日蓝田崔氏庄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 人曾评谓:“字字亮,笔笔高。 ( 读杜心解) 。尤其是结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 萸仔细看。 由山水无恙,引出人事难料,因而感慨: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 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 虽已醉眼嗉咙,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 胜过万语干言。诚斋所举的其余几首也是笔力拔山,余味悠长。 可见,作者认为,要使诗含有无尽的意味,除了要一句多意之外,还要讲求“句中 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 ,做到“诗已尽而味方永 ,这才是最好的诗。 ( 2 ) 、其次诚斋认为作诗要奇,要有惊人句,这就要求诗要想象奇,诗句奇。第7 则: 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 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妲娥更寡无? 月中 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 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 袖中有东海。”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半柄。”“蓬莱顶上斡 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几首诗,都可以称为奇崛怪异的代表。首先是诗思奇。运用奇特的想象将平常的事物 陌生化,怪异化,如大胆地想象“袖中有东海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其次是采用词语错配的方式,从而产生奇的效果。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诗人对事物 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细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回 比如“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月中怎么 能种树,月中的桂树又如何能斫? 按正常的逻辑来看这是明显的搭配错误。但是在这里, 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即利用词语之间不确定的意义联系,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 。钱钟书七缀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5 9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参与意境的创造。万里论诗强调要奇,要有惊人句,其诗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如“天 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 戏笔) ,“朝兰夕菊都餐却,更斫生柴烂煮 诗。 (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 等等,从中也体现了杜甫、李贺一派对万里诗歌创作 的影响。 再如第1 2 则: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予尝与林谦之论此事。谦之慨然日:“但吾辈诗集中,不可不作数篇耳。如老杜九 日诗云: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顷刻 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 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 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诚斋此处的九日与之前的重阳都是指这首九日蓝田崔氏庄。作者这里借林 谦之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首联即用对仗,且转折翻腾,“老去”一层,“悲秋 一 层,“强自宽 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 一层,“尽君欢”又一层,层层变化。 第二句用“孟嘉落帽 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 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因而以孟嘉自比。然而孟嘉落帽 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别是一番滋味。 说是“笑倩 ,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传神地 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两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 老悲秋。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 山绘水,气象峥嵘。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尾句一个“醉 字 用得十分传神,所传达出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更加有深味。可见作者对诗句的体悟是 十分准确而深刻的。 要使诗句“奇 、“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倒装。在第1 3 则中作者说: “雪 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馀鹦鹉 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 正常的语序应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仍作松风 声。 “鹦鹉啄馀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读起来意思会更明白、顺畅一些, 可是却显得索然无味,失去了诗歌语言应有的张弛力与韵致。而经倒装之后则语势劲峭 健练,显得“更像语句一些。万里也常将这种手法运用于其诗作中,如“春忽明朝 是,冬将半夜非。( 立春前一夕二首)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 寒食 上) 这些倒装句法的灵活运用,也正体现了诚斋对于“活”和“味”的追求。 ( 3 ) 、点化。 诚斋很注重成语典故的点化熔裁。如第十五则他说“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 。王力汉语诗律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8 :2 5 5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为妙法。”举山谷猩猩毛笔为例,猩猩毛笔是毛笔的一种,鸡林志:“高丽笔, 芦管黄毫,健而易乏,旧云猩猩毛笔。 山谷咏的是猩猩毛笔,但不直接说,而是用隐 语用典的方式道出。随后用东坡、老杜、刘景明的诗进一步举例分析。末尾作者说:“此 皆翻案法也。 这里的翻案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称为“反用故事法”,指就古书 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采用逆向语势或否定语势,转换出新的思想境界,如黄庭坚 的“天地为盖轸”点化“车人盖圜以象天,轸方以象地”( 即盖轸为天地) ,就使用的 逆向语势;而黄庭坚的“未吐二三策点化“取二三策”、苏轼的“盖亦不须倾”点化 “倾盖如故 、“有鞭不使安用蒲 点化“以蒲为鞭 ,均采用否定语势。另一种可称 为“反用诗句法,特指翻转或否定前人或他人的诗句,展示自己的新见解,如苏轼就 杜甫“忽忆往时秋井塌”的诗意,在前面加上“何须”二字否定,意义就比杜诗翻进了 目 力譬。 对于翻案法,作者在诗话中举了很多例子,也阐述得很明白,如在第1 2 则中,作 者说“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 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第1 3 则:“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 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也。“枯肠未易禁三梳,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梳,坡 不禁三梳。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作者认为,翻案法能使诗意更加婉 曲奇妙,是学诗应该掌握的一种手法。 ( 4 ) 、诗体。 诗话中对诗歌的不同体式特点有所涉猎,并为学诗者指出学习的途径和应效法的典 范之作。现对诗话中所提及的诗体、特点及代表作家作品做一归类: 诗体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杜甫的重阳、夏日 八旬律诗诗已尽而味方永 李尚书期不赴等 五七言长韵律诗典雅重大杜甫、李商隐 七言长韵古诗雄伟宏放,不可捕捉李、杜、苏、黄 七言八旬唐律句旬皆奇,字字皆奇杜甫的九同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晚唐人与介甫 五言古诗 句雅淡而味深长陶渊明、柳子厚 关于诗体, 人间词话五十九论述到: 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 情,两无所当,殆有韵之骈文耳。 王国维以是否有利于寄兴言情作为判断诗体尊卑高下的标准。在他看来,绝句最尊,律 诗次之,而排律最下。由于排律这种体制在格律上要求十分严格,往往限制思想感情的 自由表达,以至于近似有韵的骈文了。因而王国维认为这种体制最低下。这种看法有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 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6 :9 0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定的道理,但不可过于拘泥。对于既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又掌握熟练高超的艺术技巧的 作家而言,排律反而可以成为他们表现深厚思想感情和卓越艺术才华的载体。杜甫、李 商隐的排律就不乏杰作,在这一点上,杨万里作出了准确精辟地概括。 万里认为诗体没有尊卑,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发挥它们的特点来表现不 同的思想内容。比如长韵律诗适于表现深厚的内容和沉挚的感情,因而要写得“典雅重 大”;五言古诗适于表现闲适隐逸题材的内容,因而要“句雅淡而味深长”,绝句要在 四旬中表达出完整的诗意, 抒发真情实感,字数少容量大,因而能做到“工”就十分 难得。万里这些诗论都是极为精辟的,更重要的是他为学习诗者提供了一条具体而可资 借鉴的学习途径。 2 、强调诗教 杨万里曾师从程颐的再传弟子、爱国将领张浚。立身行事,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准 绳,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儒家关于诗歌本质的一 些思想,同时又注意到诗歌固有的美学特征。他认为诗歌是矫正不善的工具,要发挥美 刺作用,因而其主张的昧外之味就不光是一个技巧风格的的问题,而更多是属于诗歌价 值的范畴。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主文谲谏的诗教。 诚斋诗话第1 0 则云: 太史公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左氏传日:“春秋 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 此诗与春秋纪事之妙也。 近世词人,闲情之靡,如伯有所赋,赵武所不得闻者,有过之无不及焉,是得为好 色而不淫乎? 惟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可谓好色而不淫矣。唐人长 门怨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是得为怨诽而不乱乎? 惟刘长卿 云:“月来深殿早,春到後宫迟 ,可谓怨诽而不乱矣。近世陈克咏李伯时画宁王 进史图云:“汗简不知天上事,至尊新纳寿王妃 ,是得谓为微、为晦、为婉、为 不汗秽乎? 惟李义山云:“侍宴归来宫漏永,薛王沈醉寿王醒”,可谓微婉显晦、尽 而不汗矣。 杨万里认为,同样描写宫怨,“珊瑚”二句虽然骂得痛快淋漓,但艺术的感召力却不如 刘长卿的“月来 二句,因为前者没有做到“怨诽而不乱”,不符合儒家“温柔墩厚 的诗教,但同时说明后者更耐人寻味。同样讽刺唐玄宗娶儿媳,“汗简”二句不如侍宴 二句,因为前者浅近直露,后者委婉深刻。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涩,杨万里追求的是外 在平淡内在深隽。 这里诚斋强调的是晚唐诗歌的讽谏性与艺术魅力,将晚唐诗歌提高到了近风雅的高 度。在颐庵诗稿序中他曾说:“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寄边 衣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吊战场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 梦里人! 折杨柳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百篇之遗味,黯然犹存 也。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 万里对于晚唐的推崇,也正是晚唐诸子之诗风“虽乏二子 之雄浑,然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犹有国风小雅之遗音。 因而,作者推晚唐实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是推崇笔法含蓄、意境深远、温柔敦厚的诗味。 诚斋诗话第1 6 则云: 五七字绝旬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於 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如:“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如: “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如:“莺花啼又 笑,毕竟是谁春。 作者认为诗经以后这种言简意深、委婉含蓄的美学境界几乎没有,只有在晚唐诗人 中能找到。因此,他认为“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 黄御史集序) 这里杨万里强 调的不是晚唐的幽艳,而是晚唐诗形式上工巧精丽,内容上委婉蕴藉,含有言外之味。 它与诗经的美刺精神是息息相通的。而与诗三百的风雅之作不同的是,诗三百更强 调的是诗的社会功用,而晚唐诗则偏重于美学层面上的创新和发展。因而使诗三百与晚 唐诗融合,即实现功利与审美之融合,就成为万里所倡导的诗歌理想。 诗歌要发挥美刺教育作用,诗人就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自拔 流俗的棱棱气骨,不能随波逐流。在诚斋诗话中,他对王庭硅的为人和诗风赞扬备 至: 吾州诗人泸溪先生安福王民瞻名庭硅,弱冠贡入京师太学,已有诗名。有绝句 云:“江水磨铜镜面寒,钓鱼人在蓼花湾。回头贪看新月上,不觉竹竿流下滩。” 绍兴问,宰相秦桧力主和戎之议,乡先生胡邦衡名铨,时为编修官,上书乞斩桧, 谪新州。民瞻送行诗:“一封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百辟动容观奏议,几 人回首愧朝班。名高北半星辰上,身落南州瘴海间。不待百年公议定,汉庭行召贾 生还。”“大厦元非一木支,要将独力拄倾危。痴兄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有欧阳 安永上飞语告之,除名窜辰州。孝宗登极,召为国子监簿,以老请祠。除直敷文阁 宫观。 有刚正的气骨,才有独创性的风格。杨万里极力倡导文学家要心怀天下,不畏流俗,直 言敢谏,认为这才是诗歌的正道。 ( 三) 、达到“风味”之途径 1 、学习古人 主张学习古人是诚斋诗话中很重要的一个诗学观点。笔者对诚斋诗话中涉 及到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统计,其中主要作家被提及的次数如下( 详见附录) : 杜甫苏轼晚唐 黄庭坚六朝王安石白居易李白 3 l1 41 21 17832 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杜甫是推崇备至的,一部七十余则的诗话,杜甫竞出现了三 十多次。其次作者对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李白、白居易、晚唐诗人和六朝诗人也是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极为称许的。这与万里转益多师的学诗经历是分不开的。 绍兴壬午以前,万里作诗是模仿江西宗派的诗,大约其少年时代的诗都包括在内。 江湖集序: “予少作有诗千馀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 这已 经很明显地指出少年时期的万里,完全是江西派的追求者。虽然那时期的作品已经不存 在,但在江湖集里面很容易看出江西体的痕迹。例如涉小溪宿淡山诗: 径仄愁斜步,溪深怯正看。 破船能不渡,晴色敢辞寒。 自退山云细,青还玉宇宽。 险艰明巳济,鬼梦未渠安。 这首诗生涩瘦硬,可以看出江西派的味道。杨万里对于黄庭坚的诗是非常崇拜的, 其在灯下读山谷诗曾说道:“百年人物今安在,千古功名纸半张。使我诗篇如许好, 关人身事亦何尝。”因而在诗话中也累累称道黄山谷的诗法。郭绍虞在宋诗话考中 指出,诚斋诗话之成书当在杨氏晚年,大约光宗宁宗之间。认为其诗话中多江西派 绪论有二因:“一、就一般诗话之惯例言之,正以其属随笔性质,不妨采用以前旧稿。 二、就当时诗坛之风气言之,南渡诗人大抵自江西诗入,而不自江西诗出,诚斋亦不能 外此。然诚斋体与江西诗风,藕断丝连,仍出一源。 我们尚且先不论其诗能否自 江西出,从郭氏之论中至少可以得出一点结论,就是万里一生受江西派影响之深。其少 年时代学诗之经历,其所受之影响,在其后的人生中不可能完全剔除出去,只是这种影 响将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影响着。 万里模仿作诗曾经历数变。其诗格的第一次变迁,是由模拟江西派变到模拟王安石 与陈师道。这也是杨万里自己说过的:“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而又学后山五字律; 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其诗格的第二次变迁,是由模拟王安石、陈师道变到模拟唐 诗。第三次变迁,便脱离了模拟时期而进入自创时期。前两次变迁,万里仍停留在学习 前人上。对于第二次变迁,万里自己也曾说:“晚乃学绝句于唐人。”万里对于唐诗似 乎最尊重晚唐,在他的黄御史集序中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 设科而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故其工后世无及焉。”诚斋诗话第1 0 则、第 1 6 则都直接表达了对晚唐诗的推崇,这一点在前面亦有论述。 明白了万里的学诗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话中反复提及杜甫、江西及晚唐 诗人了。诚斋诗话第l 则: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 叶黄鹂空好音。 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垅月自秋晖”也。杜云: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出 、 “上 二字胜矣。阴铿云:“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杜云:“月明垂叶露, 云逐渡溪风。又云:“水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此一联胜。庾信云:“永韬 郭绍虞宋诗话考 蜘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8 5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士学位论文 三尺剑,长卷一戎衣。”杜云:“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亦胜庾矣。南朝苏 子卿梅诗云:“祗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介甫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香来。述者不及作者。陆龟蒙云:“殷勤与解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香。 介甫 云:“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头自在春。”作者不及述者。 第2 则: 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乱杏花香。春风不解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李花香 , 又“不为吹愁惹梦长”。 第3 4 则: 庾信月诗云:“渡河光不湿。”杜云:“入河蟾不没。 唐人云:“因过 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尽日凉。 杜梦李白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山谷簟诗云:“落日映江波, 依稀比颜色。”退之云:“如何连晓语,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