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当今媒体已然成为信息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需要得到并增强对媒体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媒 体素养。作为将是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自身的特点 标识着他们可以先开展系统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这一群体的媒体素养,将对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普及和提高大众的媒体素葬打下根基,以促进素 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媒体素养并非大学生天生就具有的,它一方萄有赖于大学生们在长对属接触媒体过 程中自发产生,但这种方式缓慢且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依靠有组织、有计划 的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来培育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水平,这种方式虽然也要经历一段时 间,但科学而全面。在开展媒体豢养教育方面,高校是很重要的一环,但媒体、社会中 介组织、家庭、传播者、大学生自身以及政府对媒体的政策等等,都对提高大学生媒体 素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现 状之后,引用了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统筹影响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 提高的各方面因素,提出些具体的策略,希望多管齐下,备因素糯辅相成! 以便我圜 大学生能尽快的具备媒体素养这一能力,带着明确的目的、理性的思考和批判性的目光 束积极主动地接触媒体、消费和制作媒体产品,而非被动地接受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的 影晌。 关键词:信息生态理论;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 ,m e d i ah a sb e e na i le s s e n t i a jp a r to fd a i l yl i f ei nt h ei 1 1 f o 姗a t i o ns o c i e t ) r ,a l l o fu sn e e dt 0s 仃e n 舀h e nt h ec 印a b i l i t ) ro fc h o i c e ,u r l d e r s t a l l d ,q u e s t i o n ,e v a l u a t e ,c r e a t e 锄d p r o d u c t i o n ,s p e c u l a t i v er e n e c t e dt ot h em e d 试a 1 1 de i l l l a n c eo u r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w ew i l lb e t l l em a i nf o r c ef o rs o c i a l i s tc o n s 仇l c t i o n ,、eh a v em a l l ya d v a n t a g e so fd e v e l o p i i l gt h e s y s t e m i c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 h n p r o v et 1 1 eq u a l i t ) ro fm e d i al i t e r a c yo f “sg r o u pw i l l h a v eav e r ) ri m p o r t a n ts i 鲥f i c a l l c ef o rt h eb u i l d i i l go fs o c i a l i s tc u l t u r e ,a n df o m l dt 1 1 e g r o u n d w o r kf o rt h ep r e v a l e n c eo fa 1 1 de n h a n c eu 1 1 i v e r s a l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a n dp r o m o t e 小谢时 e d u c a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f o ra l l ,1 i f e l o n ge d u c a t i o n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i si l o tm en a _ t u r eo fu 1 1 i v e r s i t ) rs t u d e n t s ,o n et h eo n ek m d ,i ti ss p o n t 趾e 时 i 1 1t l l ec o u r s eo fp r o l o n g e de x p o s u r et ot l l em e d i a ,b u t “sm e t h o di ss l o wa n dh a sg r e a t e r l i i l l i t a t i o n s o nt 1 1 eo t h e rl l a i l d ,d e v e l o p i n go r g a l l i z e d ,p l 锄e dm e d i al i t e r a u c ye d u c a t i o nt 0 n u n u r ea 1 1 di m p r o v et 1 1 e i rm e d i a1 i t e r a c y ,a l t l l o u 曲t b j sw a ya l s oe x p 商e n c i l l gl o n g - t e m ,b u t i ti ss c i e m i f i ca i l dc o n l p r e h e n s i v e w ea l ll 【i l o w ,d e v e l o p i l l gt h e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i s n o tj u s t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 ,o fc o l l e g e sa 1 1 du i l i v e r s i t i e s ,m em e d i a ,p r o m o t e r s ,c 0 1 1 e g es t u d e n t s a n d l eg o v e 砌【i l e n t sp o l i c yt ot t l em e d i a ,觚ds oo n ,p l a yad e c i s i v er o l et oi 1 1 1 p r o v et h e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o fc o l l e g es n i d e n t s b a s e do nc o m p r e h e i l s i v ea i l a l y s i so ft h ec o a s t a ja n d “a n d a r e a so f 砌v e r s i t ) rs t u d e n t s s t a t u sq u oo f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r e f e r st ot h ei 1 1 f o 衄a t i o ne c o l o g y t 1 1 e o r y ,u 1 1 d e r 蜘0 耐a t i o ne c o l o g yt h e o 巧sg u i d a n c ep l a nv a r i o u sf a c t o r so fa 虢c t i n g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a saw h o l e ,p u tf o n a r dm a n yc o n c r e t ep o l i c i e s ,m a y b ea l lk i n d so f m e t h o d sw i l lp l a yag o o dr o l e ,2 l r l ds u p p l e m e n te a c ho t h e r ! s o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c 1 1 i n ah a v e t 1 1 eq u a l i t ) ro ft h em e d i a 邪s o o na sp o s s i b l es oa st oc o n t a c t ,c o n s 啪ea n de x e c u t et h em e d i a w i t hc i i i t i c a l 、v i t ht h ev i s i o n ,c l 撕够o fp u 印o s e ,r a t i o n a lt h j m ( i n g a c t i v e l y ,m t h e rt h a nb e m g e 船c t e db yt h eo m i l i p r e s e n tm e d i a 血f o m a t i o np a s s i v e l y k e yw o r d s :i n f b m a t i o ne c o l o g yt h e o 巧;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e d u c a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乒么& 卜日期:j 丝量蝉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幽 日 期:她嘭唧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信息已经成 为我们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整个世界都已经联结到各种信息网络上,个人、 组织乃至国家无不扮演着各种信息节点的角色,由信息的流动与处理所带来的复杂关联 和互动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图景。现代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们的学 习、交往和娱乐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这些现代媒体产生的影响从 总体上看来是积极的、进步的、有利的,但这些新兴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 响也不小。为了取得经济利益,暴力、色情、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 颓废的内容也参杂在媒体信息中,被大量渲染,对大学生们正在趋向成熟的思想危害极 大。另外,一些西方媒体也借着新兴媒体快捷的东风,渗透消极价值观念的媒体信息并 传播不良的反动信息等。如此来看,如果缺乏对媒体信息思辨与把握能力,大学生们的 精神家园有可能被潜移默化地侵蚀。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中学时扩大了,他们是由来自各地的有 着很大生活背景、文化差异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他们充满活力,渴求了解社会、融入社 会,并在日常生活开始往社会潮流过渡,这个时候单靠学校的教育,来提高对大学生们 的人生产生持久影响的媒体素养,就显得有些单薄。因此,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大系统中 的各相关因素,共同行动起来。 作者选择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是想不仅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还要从生态的角度 来解决本文中的问题。这因为,信息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载体,在人们征服自然、改造 自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传播方式不受时空限 制等特性,使人们在享用信息的同时,也要面对日益凸现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 垄断、信息垃圾等等的很多人与信息环境相冲突的问题。为了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媒体 素养,就要让不良信息消失在源头,让人与信息及周围环境和谐的、平衡的、协调的发 展。建立信息生态的目的是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环境乃至人、信息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它更加注重从系统整体 出发,从促进与维护整个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对信息、人及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行宏观考察与分析,对信息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调控,实现信息生态的稳 定、有序发展。所以作者选择了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希望通过自 己的努力为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实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概述 一、国外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媒体素养教育发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的英国,成长壮大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法国、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稍后才影响到亚洲的日本等少数 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u n e s c 0 ) 早在1 9 6 2 年,便提出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建 设性地使用电视媒体。2 0 世纪8 0 年代,u n e s c 0 积极丌展推广媒体教育的研究活动,并 形成一套媒体识读教育的课程模式,约有2 0 个国家广为推行。1 9 8 2 年,u n e s c 0 在德国举 办了“国际媒体教育研讨会”,1 9 个国家共同发表“格伦瓦尔德媒体教育宣言,要求 各国支持全面的由学前至成人阶段的媒体识读教育计划。此后,很多对媒体素养教育的 倡导活动陆续展丌。由于文化政治及教育背景不同,世界各国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状况也 有所差异。【1 】 1 英国。英国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发源地,一直走在媒体素养教育的日订沿。英国的媒 体素养教育很早就被列入正轨教育体系之中,并不断发展,经过了典型的三个范式的演 变,即从“免疫范式 到“大众艺术范式”再到“表征范式 ,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媒 体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理念。英国的媒体素养课程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配套考试 体系。现在,英国许多学院如伦敦大学和南安普敦大学等都设有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师培 训项目。 2 加拿大。在媒体素养教育领域,加拿大是公认的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早在 2 0 世纪6 0 年代,加拿大就兴起了“荧屏教育”的浪潮,在中学广泛开设了电影教育课程。 1 9 9 9 年9 月,媒体素养教育获得了加拿大官方的认可,正式被纳入全国英语语言文学课 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一。加拿大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采用四种课堂教学 模式: a 媒体主导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媒体的特点。 b 主题主导式。要求学生辨别同一主题在不同媒体上的不同表现和传播方式。 c 独立单元方式。是指专门开辟一个单元来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教师可以花两个小 时左右挑选一家媒体或一个主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 d 综合方式。即把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堂活动中去,综合比较分析。吲 3 美国。2 0 世纪7 0 年代,随着美国电视媒体的普及,其中的性和暴力等内容所带来 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逐渐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担忧,从而成为美国媒体素养教育的主 要动因。也因此,美国媒体素养教育的重心自然偏重于“电视媒体素养”。早在1 9 7 6 年, “电视与儿童会议 就开始建议加入媒体素养教育课程。1 9 7 8 年美国教育署及美国国会 图书馆举办全国“电视、书本与教室”研讨会,再度强调媒体素养课程的重要性。1 9 8 2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美国教育部拨款委托西南教育发展实验室s e d l 非营利性纽约市公共电视台w e n t 1 3 、 远西教育研究发展实验中心f w l 和波士顿大学公共传播学院四个机构,分别针对儿童、 初中、高中、成人等四个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适龄的“批判性电视观看技巧”课程与教材。 到2 0 0 2 年,全美5 0 个州都陆续设立了各自的媒体素养教育标准。 “ 4 日本。日本是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较早的亚洲国家。早在6 0 年代,同本国内就开始 有学校试行“屏幕教育”,内容包括电影评析和电视评析,目的是帮助儿童了解大众传 播的特性和现实,培养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正确态度。日本的媒体素养教育采取“多管齐 下”的方式,从多方面展丌:其中有同本邮电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一些地方政府也 在加强对媒体素养的倡导。同本媒体还制作一系列媒体教育内容,让受众认识不同节目 的型态、内容与特性及产制的过程。同时,媒体积极配合,提供报纸版面与节目时段, 让受众将自行制作的媒体内容播送出来。 总体来看,国外的媒体素养研究和教育主要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 发达国家对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早,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显示教育对象全民 化、教育主体社会化的趋势。 2 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各种组织,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媒体素 养教育实践。 3 善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和成人设计不同的课程,呈现出教育内容阶梯 化、教育模式多样化的特点。【3 j 二、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其实我国台湾和香港媒体素养教育开展的比大陆早很多。台湾的媒体教育大部分由 非营利组织与大学传播相关科系进行系统地推动。其中“媒体识读推广中心”、“富邦文 教基金会 、“公告电视台”、“政大媒体素养研究室”、“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 分别在媒 体教育的推广过程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 香港自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全香港共有7 0 多个机关团体投入媒 体教育的行列,并且形成一个媒体教育网络。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们从幼儿园、小 学、国中、高中到大学,以不同的训练课程来培养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幼儿教育工作者 积极推动将媒体教育置入他们的课程。 大陆媒体素养研究早在2 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一些学者阐述过新闻与公民教 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惜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直到1 9 9 7 年,中 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体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体教育的 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文中的“媒 介教育”即今天“媒体素养教育”。 此后,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媒体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的论文,这一课题在学 界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新闻 专业核心期刊先后发表了系列专题论文。2 0 0 0 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等等。2 0 0 4 年,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体素养专业网站 ( w w w m e d i a l i t e r a c y o r g c n ) 由复旦大学媒体素养小组正式创建、开通。北京广播学 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了媒介研究专刊。 综观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媒体素养研究起步晚,研究主体主 要是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社团组织,力量比较单薄。各级政府 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媒体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措施、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 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体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在研究内容、研究水平 上,依然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从研究成果上看,结合国情提出有针对性 的、真正有建树和有创新的观点不多。现有的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体素质教育内容, 在我国媒体素养教育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三、本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在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与信息生态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基于信息生态 理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策略进行新描述与应用,从而开拓一条新的提高大学生媒体 素养的途径,以增强大学生判断、运用、创造媒体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民众的媒 体素养,来加速我国和谐信息生态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健时期,不太成熟的思想很容量使 他们在信息的海洋旱迷失方向和自我,所以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把信息生态理论运 用于媒体素养教育,从整体、系统、生态角度的促进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本文的研 究也使信息生态理论运用教育的进程加快了步伐,将会促进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 稳定。 我国目6 仃媒体素养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虽然加快人们认识、接 受媒体素养教育的步伐,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多是对国外文献的释译,很少 有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具体的策略或实施方法的,更少有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媒 体素养现状,来综合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现状之后从整体、系统、生态的角度来 论述策略。虽然作者本人能力有限,论述有失偏颇,但也为其它学者研究提供了一个新 的视角。因此,我所选定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及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媒体、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 ( 一) 媒体与媒介 通常国内传播学界认为“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运载和传递图、文、声、像等信 息的物体,如报纸;是连接传者和受者双方的中介物。它包括记录和存储信息的实体、 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终端接受载体,着重于物理形态的存在形式。而“媒体 是指 依托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把图、文、声、像及其组合而成的信息进 行有效地运作和传播的、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单位,如报社、杂志社、 出版社、电影厂、电视台、网站等,着重于组织形式上。【4 】 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克奎尔( d e n i s m c o u a i l ) 提出了:媒体是窗口,让我们看到 了周围环境以外的东西;媒体是译员,帮我们理解自身的体验;媒体是路标,为我们提 供教导和指南;媒体是过滤器,筛选掉体验中的某些方面,让我们关注另一些方面:媒 体是镜子,把我们的形象反射给自身;媒体也是阻挡我们获得真理的障碍。媒体不仅仅 是传播信息的简单工具,而是社会当中的重要机构和复杂的组织,扮演了管理社会文化 价值与信仰的角色。每种媒体产业都有其专业规则和行事规范,这是他们运作的基础。 分析一个媒体组织机构,我们要尽可能全面的分析:谁在传播? 传播什么? 为什么传 播? 谁生产文本? 谁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产制的流程是怎样的? 组织内部是如何 运作管理的? 体现了什么样的经济学与意识形态? 意图和结果如何等等。本文是想寻求 一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大学生对信息判断、处理、创造的能力,因此这里选择媒体、媒体 素养。 ( 二) 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 媒体素养是指能够很好地接触媒体、获取信息;深刻地了解媒体如何包装信息、如 何赋予图文声象等各种符号意义,从而更好地解读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背后隐含的意义, 剖析媒体的意图,批判性地理解信息。良好的媒体素养,使人在接触信息时有更多的思 考,欣赏和批判的多重视角来评析媒体所提供的任何信息,使人获得的信息更客观、更 有效。同时,也让人更有能力来参与到对媒体的反馈中,与媒体进行互动,有助于优化、 提高媒体的质量。 信息素养这罩的定义是从“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的角度提出的,即:“有信息素养 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要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 息,有信息素养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 何组织知识,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5 j 由此可见,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个人的要求在一些提法上有惊人的相似,这两者有着以下的主要差别: 1 两者的来源与发展历程不同。如前所述,媒体素养起源于2 0 世纪3 0 年代的英国, 成长壮大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其他欧美发达 国家,稍后才影响到亚洲的日本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历史随着时代的不同而逐步 演变。而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源地一美国,其概念其实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 来,所以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即信息素养。信 息素养的发展历程较为单一和线性化。在很长的时间里,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是平行发 展的。 2 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有所不同。相对于媒体素养而言,信息素养侧重于信 息本身,它所注重的信息来源是通常意义上的“媒介”,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侧 重于自然人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技能,重点在于计算机技能。媒体素养强调的是信息受 众的社会性与综合素质。相比之下,媒体素养的外延较为宽泛。 3 两者的深层内涵有所不同。在思维层次上来说,媒体素养更强调批判性思维与人 的深层社会政治意识。综合各种表述来看,媒体素养对人的要求在思维层次上的要求更 高。媒体素养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而信息素养则对受教 育者的理工科背景要求较高。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媒体素养与信息素养一直在不同的领 域内被讨论: 因此,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并不是同一概念,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和高校 都已有了相关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设施来开展媒 体素养教育。 ( 三) 媒体素养教育 一般认为,媒体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e r 利维斯( e r l e a v i s ) 和他的 学生月一尼斯桑普森( d e n y st h o m p s o n ) 在1 9 9 3 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 0 = 啻识( c u l t u r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t r a i n i n go fc r i t i c a l a w a r e n e s s ) 中,首先 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该书首次就英国学校引入媒体素养教育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并就如何实施媒体素养教育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6 j 此后,媒体素养教育在加拿大、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加拿大素养教育的发源地、安大略省的媒 体素养资料索引,则把媒体素养教育描述成:“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体的方法。它也是帮 助学生对大众媒体的本质特征、大众媒体所使用的技术和这些技术的影响,培养一种明 智的、批判性的理解力。” 台湾学者认为,“媒体教育不只是教学习者使用媒体,还要善用媒体,并且产制媒 体。媒体素养教育是一种优质公民的教育,目的是要造就民主社会中,对无所不在的信 息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公民,以达成健康媒体社会,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 民社会的发展。” qh t t p :、v w 砒m e d i 2 l r e s e a r c h c o m c n u s e r e l j i v i e 、m p h p ? l i s t = 7 & & t x 1 1 d = 1 2 3 7 。h t t p : v 、 n v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c o m c i l u s e r e i j j v j e w p h p ? i i s 户7 & t x t 口d = 1 2 3 7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内地学者卜卫认为,“所谓媒介教育,就是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它应该包括 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 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发 展自己。 “ 作者认为媒体素质教育是针对媒体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与教育,培养人们对媒体有深 切的认识,一方面理解媒体是如何运作,另一方面理解媒体是如何沟通信息和传递娱乐, 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对媒体的理解和辨识能力,培养高效运用媒体传播思想的技能。媒 体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媒体素养( m e d i al i t e r a c y ) 的培养。j 下确理解,合理地、积极地运 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 与社会活动等。 二、信息生态理论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开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的美国,至今不过4 0 多年 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 0 世纪6 0 年代一2 0 世纪8 0 年代末期) :是信息 生态学研究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信息生态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统一的 理论框架,而是由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涉及信息 生态学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其中较多涉及的是媒体生态问题。第二阶段( 2 0 世纪8 0 年 代末期至今) :是信息生态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信息生态学开始作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同时,相关学科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1 7 】 “信息生态”( i n f o r m a t i o ne c o l o g y ) 一词最初是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同益变得重 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t h d a v e n p o r t 和l p r u s a k 在其1 9 9 7 年出版的著作 中对信息生态学作了如下定义:信息生态学是指对组织内部信息利用方式产生影响的各 个复杂问题采取整体的观点,显示在许多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时必须利用系统观来分析 问题。心j 这一定义将信息生态学与生态系统中知识、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联系在一起。 b r i a nd e t l o r 秉承了t h d a v e n p o r t 对于信息生态的观点,认为组织中人、政治和文 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信息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信息生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b a n a r d i 等人则认为信息生态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与其周围环境的研究,把局部环境 中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作为信息生态理论探讨的主要内容。 这门正在发展的学科,其理论范畴和内涵也都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在我国也是如此, 大家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国内信息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我国最先提出信息生态学并对信息生态学给出定义的学者是张新时院士。 他对信息生态学给出了如下定义:信息生态学不仅具有信息科学的高科技与信息理论的 优势,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生态学的传统理论,强调对人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生存攸关 的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模拟与预测,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与反馈作用。从这一定义可 l 蚺,:,m s c i c c t i i 肿s 肿肌c n c o l l16 c o l l5 “a n i c l e t l 协l l ? i d = 3 0 6 5 8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看出,最初信息生态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研究生态学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生 态系统。卢剑波等人在其著作中对信息生态学也下了类似的定义:信息生态学是以现代 系统理论、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水平柬分析、处理同趋膨胀的试验和观测的生态学信息, 寻求生态学系统整体水平的规律。陈锡生等人认为信息生态是一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各 要素( 如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基础设施等) 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陈曙、薛纪珊、田春虎、应金萍等都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人、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系统性:与一般的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而形成的整体。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多样性:信息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 形成了一个健全的生态,一个多样性的信息生态是一个充满活力。 动态演化:一个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不断介入使 信息生态不断演化,这也就需要在该系统中的人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参与信息生态的持 续发展。 情境性:每一个情境下技术发挥的是不同的作用,而信息生态中的人能够对自己的 本地生态施加影响,这是在这个生态之外的别的人无法办到的。 协同性:信息生态中存在各种子系统和“物种 ,它们之间是协同互动的,在协同 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例 信息生态的概念为我们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来思考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信提供 了很好的视角。 三、受众的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 c o g n i t i o n ) ,是指主体赖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它是人类个 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而认知结构( c o g n i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 则是由一系列认知项目按 照某种联系方式而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心理学家认为从儿童到成人,人们认知水 平的不断提高并非认知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不断被 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各元素间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 的。受众的认知过程,从“客观现实( o b j e c t i v er e a l i t y ) 到“媒体现实”( m e d i ar e a l i t y ) 或“符号现实 ( s y m b o l i cr e a l i t y ) ,再到“心理现实( m e n t a lr e a l i t y ) ,这一过程 中三者间互动的内在动因即是受众的认知结构。【l o j 人产生新的认识需求主要源于主体认知结构中的信息结构和知识单元能够不断地 找到相匹配的信息,并得到激活。在完成对当前信息的识别后,原来贮存在大脑中的相 关认知图式得以激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熟悉的信息成功地实现准确的匹配和分类,高 效迅速地纳入认知图式,并作为新的模式进入记忆,改变有关的原型;对于那些不具有 相应知识经验的信息,受众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将之筛选出局,或加以诠释。这 说明主体的选择、加工在媒体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l l j 受众对媒体信息的 接受是基于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而媒体信息正是受众认知现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众通过对媒体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现实行动,影响着受众的现实生活。 从客观现实到媒体现实再到受众的心理现实,涵盖了认知结构的转换过程。受众对媒体 信息的认知过程,包含了对媒体内容的选择、判断,不同的受众群体会对同一媒体信息 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根据自己已有 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建构不同的心理现实。 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时,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结构不容忽视,它直 接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结果。 四、传播理论 (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 这是一种兴起于本世纪4 0 年代形成于7 0 年代的受众研究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要尽 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在美国传播学界,最早对受众的需 要和接收信息的原因进行探讨的有:贝雷尔森和布莱森的他们为什么阅读( 1 9 4 0 ) 、 赫佐格的日间连续剧听众的动机和满足等。在这里“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把受众 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体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 机来“使用 媒体,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过程可以这样来描述:人们为了 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去接触可能接触到的媒体,如果可能接触几种媒体,受众会根据自 己已有的经验或别人的建议来选择,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的结果只能有两种, 即需要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在实际情况的制约下,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这罩使用与满足理论假定受众知道自己需求什么,但受众需求什么,媒体却不一定 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受众仍然会受媒体的制约:既然媒体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而 且是通过一定的议程设置所安排的,那么受众的“满足”也只能以信息的议程设置为前 提,因此,“满足”也只是一种假定。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体接 触行为,受众对媒体有了一个经验性的评价。【l2 j 一个非理性的受众,可能会无条件地接 受媒体的引导,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中迷失自我;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的 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影响,要消解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我 们只能进一步强调大学生的理性作用,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理性因素,同时提高自己 对媒体信息的批判与反思的能力,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 二) 传播两极效果理论 传播和心理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传播是人的心理获得人间信息的唯一来源,人的心 理一旦失去了人类传播的信息的营养,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传播的两级效果论讲 的是传播中信息能的转化:信息能转化为心理能即一级效果;心理能中的动能外化为行 为,作用于社会,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即二级效果。心理能中的势能继续储存,待到适 当的时候,根据需要又会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行为。它描述的不是人类传播史长河中 某一历史阶段的传播关系,而是人类在传播史中最普遍的传播关系:只要是人与人的传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播,无论把信息译码为什么符号,也无论通过什么媒体,都必须进入受传者心理系统, 都必须经过信息能向心理能转化这道程序。 在媒体素养理论中的媒体传播效果理论主要包括:传统大众传播学中各种效果理 论;即时效果;长期效果;效果的作用过程;媒体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与传播具有天然不可分的关系;而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必然极 其复杂。那么如果通过媒体素养教育,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生成、制作 等的规律,则大学生就能形成一种判断、一种决策,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发展自我,这 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现状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已是社会化过程中主要的、强势的一股力量。作为一名大 学生,只有具备认知、利用、思辨和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的主人, 成为能动的事物主动的参与者。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体环境是容易被人们忽 略的,人们生活在其中却又看不见它,生活在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媒体营造的生态环境中, 在享用媒体发展带来的丰富和便利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念的深刻影响。也因此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被人们提的越来越多,不少人立足我国 国情,开始了媒体素养教育本土化的研究。相关调查包括2 0 0 3 年底对5 0 0 名西安大学 生丌展的媒体素养调查;2 0 0 4 年5 月、2 0 0 5 年3 月、2 0 0 5 年1 2 月等对上海市近2 0 所 高校学生进行的大学生媒体媒体素养状况调查;上海市团委于2 0 0 0 年对2 0 0 0 名1 4 3 5 岁的上海青年进行了长期跟踪式问卷调查;2 0 0 6 年1 月复旦大学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曾在 寒假期间开展了一项“离网离视”实验等;同时在湖北、河北等地也开展了大学生媒体 素养现状的调查等等。 就我国目前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的形势来 看,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应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分别选取了沿海和内陆不同 地区的调查问卷,以对比分析和研究,来求取比较详细的资料。 一、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高高竖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流动着密、挤的信息潮流, 在这里大众具备媒体信息素养已成为必须,那么七十多所高校中的知识精英大学生 们的媒体素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作者参考2 0 0 5 年3 月份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 院刘佳等同学,对松江大学城内六所高校开展的以“上海大学生媒体素养状况”为主题 的问卷调查和2 0 0 5 年1 2 月上旬对上海1 0 所高校( 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 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运,同济大学) 进行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来综合分析说明沿海地区大学生媒体 消费状况,认知选择能力,评估判断能力,运用制作能力和对媒体道德规范认知能力等 代表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的现状。 ( 一) 大学生媒体消费状况调查 媒体信息传播链上受众的消费量直接决定着媒体信息产品的生产量,消费的形式、 方式及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信息的生产方式,影响着媒体管理者的决策。从上章 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身、心、智组织结构已成熟,他们的消费有着明显的群体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大学生的媒体消费问题在两份问卷中都做了详细的调查,主要有消费的动机、消费 途径和消费时间等,在媒体消费动机方面:其调查显示分别有5 7 8 和4 8 2 的大学生选 择了“了解信息”,这说明“了解信息 是大学生接触媒体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 。求,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己开始形成,渴望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填补自己 知识空缺的同时也开始与国家、人民、甚至世界同呼吸了;选择了“休闲娱乐”的同学 在两份问卷中所占比重基本上是一致的分别是3 4 和3 5 ,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消 费媒体信息是为了放松心态、愉悦心情的,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如不正确的引 导,可能会使大学生们在休闲娱乐中迷失自我,荒废学业;选择“学习的同学在两份 调查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分别是2 2 和7 2 ,总的来看,利用媒体去主动学习的 同学并不是很多,如何利用媒体信息来学习可能是一部分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这也说 明了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选择“打发时间与“其他”的约占9 和7 8 ,这说明 大学生对媒体的消费还是很有目的性的。【1 4 j 大学生媒体信息消费的频率代表着他们对媒体信息的“依赖”程度,在这里作者把 媒体消费频率指数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档。综合来看,其调查如下:5 0 多的大 学生媒体消费频率以中度为主,即有时或经常消费媒体;3 3 的人从不、基本不或偶尔 消费媒体,仅1 1 的人每天消费媒体。这种中度消费者为主的趋势在报纸、书籍杂志、 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上都有体现,看来大学生与媒体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网络已 经成为现在大学生接触最广,且最喜欢的媒体类型和花费时间最多的媒体。【1 5 j 大学生们主要的媒体信息消费动机是了解信息,那么这些信息的类型又是什么样的 昵,有调查显示:在选择“最喜爱的媒体信息类型”时,休闲娱乐型媒体包括影音娱乐、 时尚、体育、网络游戏) 达到6 0 8 的比例,而以新闻和财经为代表的信息型媒体则只占 3 l 另有6 6 的人选择文教。也就是说,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 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这类信息简单、新鲜、 易懂,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娱悦,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消费中由于意志不坚决,而受到 媒体内容的影响所造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