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总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ThefundamentalsofLemology),概述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传染病传染病学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学?Whytolearnlemology?祖国医学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定义: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染病(infectiousdisease),定义: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者才称为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communicabledisease,传染病学(Lemology),传染病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促进患者康复,减低或消除传染性,控制其在人群中流行,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目的:掌握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和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传染病学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传染病学与其它学科存在密切有机联系,个体水平-临床医学;,微观水平-基础医学;,群体水平-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基础学科,其它临床学科,流行病学,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或消灭,如:天花、人间鼠疫新生儿破伤风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膜炎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突出,如:结核病等。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Whytolearnlemology?,传染病与人类,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均曾大小不等地流行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诸如天花、鼠疫等,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二、三十年来,传染病的构成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经典的传染病渐被控制,如1979年全球消灭了天花,近40年来中国消灭或基本消灭了鼠疫,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白喉、腥红热、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的发生率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就全球而言,出现了若干新的传染病或某些传染病变为更突出了.,直至今天,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新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典型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非典型的传染病却不断涌现,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的严峻挑战,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随着人类对传染病深入了解、计划免疫的有效实施,卫生状况的改善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如天花在全球绝迹,国际消灭疾病特别工作组把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狂犬病、结核病、和麻风病等列为全球可能被消灭的8种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等发病率还很高,结核和感染性腹泻仍广泛流行,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80年代初发现了世纪瘟疫“艾滋病”病死率高达90以上,1996年在美国由空调设备污染而引起的军团菌肺炎爆发、此外,埃波拉病毒、拉沙病毒、以及“疯牛病”、禽流感在人间流行,SARS的流行,更引起人们对传染病的关注。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如血吸虫病、淋病、梅毒,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的严峻挑战,基于这种认识,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逐渐放松了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20世纪的前半期称之为公共卫生的“黄金时代”,随社会经济发展,生物科学技术进步和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本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人类健康的转变(healthtransmission)的迹象,全球范围平均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疾病谱和死亡谱从传染病向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的方向转变,所以,有学者认为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抬头,大量资料表明,传染性疾病正在重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没有幸免于难.,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人类不得不对人类自身活动在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刻反思.奇怪现象是对人类受传染病影响和危害讨论多,而对人类自身活动与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关系却很少注意.,使人误认为传染病治疗,控制为纯生物学问题.使对生物学技术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作用产生了不现实的预期.60年代就有专家曾乐观预言,”人类离彻底消灭传染病的时刻已不远了”.,人类自身行为与传染病,传染病并非纯粹的生物性疾病,在其产生和流行的过程中,社会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社会医学角度分析,近年”新”传染病的出现和”老”传染病的重新抬头,除与传染病本身的变化规律有关外,还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环境和生态破坏,人群特征变化,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卫生保健政策等许多因素有关.,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告诉人们,科技在进步,新发疾病也在不断出现,人类与疾病的搏斗将永远没有止境,也将永远不会停止。-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李立明,人与疾病搏斗无止境,必须强化对传染病的认识,认识上的误区: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或认为其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不是发达国家的问题.认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最终将彻底消灭传染病.,我们的对策:重视监测研究,WHO提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传染病”,CDC于1995年创办新发现传染病杂志-“Journalof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盲目乐观,自满的思想是有害的,但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也是毫无根据的,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面临的任务极其复杂而艰巨,可谓任重而道远.,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方面的成就,“瘟病学说”对我国传染病学的发展及中西医结合在传染病防治中已起到并将继续起重要影响,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节感染与免疫(infectionandimmunity),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四、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为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犯或侵入机体的特定部位,并能生长繁殖,称为感染“建立”.,感染与免疫(infectionandimmunity),*病原体(pathogen)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共生状态(commensalism)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伤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然而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免疫功能损伤(如艾滋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等)或机械损伤使寄生虫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时.,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是毒力较弱的条件致病菌,也可能是体内正常菌群或是处于隐匿状态的致病菌。*寄生物(parasite)与人有关的微生物及寄生虫的统称。*正常菌群(normalendogenousflora)无致病性的寄生物。任何寄生物只要宿主不能适应或不能耐受,都有可能致病,所以致病性不是绝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能力(pathogenecity),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数量,invasiveness,virulence,quantity,variability,侵袭力,毒力,变异性,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外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其中中性粒细胞最为重要,这些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可杀灭被吞噬的病原体.,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备解素(properdin),血管活性肽和各种细胞因子(如TNF)等都可起清除病原体作用,细胞免疫(cell-mediatedimmunity)致敏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感染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致敏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化学结构上Ig分为IgG,IgA,IgM,IgD,IgE,各具不同功能。,感染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的斗争,机体免疫反应(immunity)非特异性免疫(nonspesifcic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力(pathogenecity)侵袭力(invasiveness)毒力(virulence)数量(quantity)变异性(variability),病原体,人体,四、感染过程的表现,人体,病原体,感染谱,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多数病原体和人体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各异,产生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即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临床传染病只是感染过程各种表现之一.,环境因素,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passiveimmunity或主动免疫activeimmunity)所清除。,(二)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carrier),(三)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易再感染发病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急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五)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疟疾)、结核杆菌(结核),一般来讲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感染过程的表现(五种)(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病原体被清除,感染建立,隐性感染(无症状),亚临床感染(有症状,但轻微,难发现),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不是传染源,重要传染源,死亡,痊愈,携带者,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人体,关于感染的几个名词解释,重复感染(repeatedinfection),混合感染同时感染(coinfection),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继发感染(secondary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同一病原体第一次感染未愈而再次感染。再感染(reinfection)同一病原体一次感染痊愈后又再次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常使病情加重,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感染。,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机制(三种),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急性期),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乃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传播途径有五种: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消化道传播水、食物、食具接触传播污染的水和土壤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people)。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periodicity),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susceptiblepeople),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乃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特异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共有特点,区别于其他疾病。追索病原乃现代医学潮流。,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此为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期,质:外来性与地方性。量: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时间:季节性空间:地方性,显性或隐性感染后都可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免疫。,传染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常见症状与体征临床类型,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四个阶段),复发(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后遗症(sequela),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前驱期(prodromalperiod),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检疫、诊断,*几个名词解释:复发(relapse)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後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机理为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见于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等.再燃(recrudescence)有些传染病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称为再燃.机理为病原体暂时受抑制而未被消灭,得以重新生长繁殖之故.后遗症(sequela)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仍长期未能恢复正常,称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脑炎等,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fever,皮疹(rash,eruption),毒血症状(toxemicsymptoms),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发热具有双重意义;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皮疹分为充血性和出血性;斑,丘,疱疹;皮疹出现时间,顺序,分布,形态,退疹后改变对出疹性传染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充血,增生,临床表现为肝,睥,淋巴结肿大。,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瘀点,传染病的临床类型,依据:临床病程长短,轻重及临床特点,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非典型,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查体;流行病学资料地方性,季节性,既往史,年龄、职业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当地的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病原体的直接检出病原体分离培养(注意标本采集)3.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查,IgG(双份血清)免疫功能检测(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4.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异性核酸检查,方法如PCR,in-sitePCR,分子杂交5.其他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查体;,流行病学资料,地方性,季节性,既往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当地的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病原体;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综合分析,诊断,正确诊断的三个环节,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全面客观,整理分析,建立诊断。,科学思维,治疗观察,验证诊断。,勇于修正,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综合治疗,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一般及支持治疗隔离护理心理支持病原或特效治疗(specifictreatment)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康复疗法(rehabilitativetherapy)中医中药治疗(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综合措施,不同传染病应有所侧重,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报告制度(3类);接触者检疫措施;病原携带者的处理;动物传染源的处理;,对消化道,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其主导作用的措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提高特异免疫力(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7种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6h、12h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12h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年月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本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共章条,比旧法增加了章和条法律条文,与旧法相比,新法更加完善。新法在旧法的种传染病基础上增加了个病种,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同时,还增设了一些制度,如设定传染病监测制度;完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设立专门章节规定传染病的救治工作、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等。,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原是三类35种,甲类2、乙类24和丙类9修订后为三类37种甲类2、乙类25和丙类10新增2种(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丙类变为乙类:血吸虫病原来属于丙类由乙类变为丙类: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阿里山的四兄弟树,谢谢!,总论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EA.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B.有轻微的病理损害结果。C.有较轻的临床表现。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结果。,2、传染病确定诊断最直接的证据是:EA.临床资料。B.流行病学资料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D.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E.病原学检查结果。3、潜伏期是指:C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对病原体特异免疫反应的时段。B.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典型或特征性临床体征的时间。C.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的时期。D.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至症状明显或典型体征为止的时期。E.从病原体侵入至排出体外的时期。,4、与病原体致病能力不相关的是:EA.侵袭力。B.毒力。C.病原体的数量。D.病原体的变异性。E.机体的免疫功能。5、发生于城镇的甲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后多长时间内上报疫情:DA.3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6小时。E.9小时。6、下列哪项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传染源:DA.隐性感染者。B.病原携带者。C.患者。D.潜伏性感染者。E.受感染的动物。,7、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通常以哪种最常见:CA.病原体被清除。B.病原携带状态。C.隐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显性感染。8、隐性感染增加时,其临床意义主要是:EA.显性感染增加。B.轻型病人增加。C.潜伏性感染增加。D.病原携带状态增加。E.免疫人群扩大。,9、传染病IgG抗体效价恢复期比急性期至少增高多少才有诊断价值:CA.增高1倍以上。B.增高2倍以上。C.增高4倍以上。D.增高6倍以上。E.增高8倍以上。10、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A.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特异性免疫的作用。C.预防用药。D.增强体质。E.注意个人卫生。,1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_小时内,农村于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DA、3小时B、4小时C、5小时D、6小时E、12小时12、目前,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_种。CA、35种B、36种C、37种D、38种E、34种,(二)、双选题1、了解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有:B、CA.有助于疫病预防。B.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帮助。C.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依据。D.有助于疾病治疗。E.帮助判定疾病的预后。2、甲类传染病包括:A、CA.鼠疫。B.艾滋病。C.霍乱。D.炭疸。E.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3、下列哪些病可经胎盘传插:A、DA.乙型病毒性肝炎。B.伤寒。C.流行性乙型脑炎。D.艾滋病。E.菌痢。4、下列哪些属于特异性主动免疫制剂:A、BA.类毒素。B.疫苗。C.抗毒素。D.丙种球蛋白。E.高滴度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三、多选题1、病原体致病能力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B、C、DA.病原体的数量。B.病原体的侵袭力。C.病原体的变异性。D.病原体的毒力。E.机体的免疫功能2、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助于传染病的:A、B、CA.诊断。B.调查流行情况。C.了解人群免疫水平。D.治疗。E.判断疾病预后。,3、关于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EA.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差异很大。B.感染后免疫为特异性免疫。C.一般来说,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而细菌及原虫性疾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D.蠕虫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故常发生重复感染。E、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4、关于隐性感染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哪些正确:A、B、C、D、EA.某病的隐性感染增加,发病率就可能下降。B.隐性感染后可能成为病原携带状态。C.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构成传染源。D.一般来说隐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出现的比例最多。E.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5、关于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哪些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立体几何试卷+解析
- 蒸馏章节课件
- 葡萄防病害知识培训总结
- 2025租房合同标准版范本
- 2025年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班猜谜语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租房合同的范本
- 2025家政服务员合同模板
- 2025年小升初数学(新初一)重点校分班考试检测卷(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应用题训练【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4-2025学年度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语文》检测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语文开学第一课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宁夏中考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单位保安执勤方案(3篇)
- 二三轮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云南咖啡购销合同范本
- 中职导游业务课件
- 园区卫生清洁管理办法
- 秋季养生课件中医
- 申报书范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课程申报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