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x u j i n g ( e m p t i n e s s a n ds t i l l n e s s ) t l l e o 巧o fl a 0t z ui sm a i n l yaf o u n t a i n h e a d t h e o r y h et h i n ke v e r y t h i n gi sb o m f r o mx u j i n g n i si st h eb a s e m e n to fl a ot z u s t h e o r y x u j i n gi s t h ei i l l l e r c n tq u a l i t yo fe v e r y t h i n gi n c l u d i n gh u m 锄,s ox u j i n gi s 1 a o i s m m a nh a sb e e nb o m ,b u tt h e yh a v el o s tt h e i ri n h e r e n tq u a l i t y x u j i n gi sa l s o w i s em o n a r c h y sp r i n c i p l e st or u l e t h e ym a k eh u m a nb a c kt ot h e i rs t a t eo fx u j i n g x u j i n gi sa l s os a g e st h eo n ea n do n l yw a yt oc u l t i v a t eo n e s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tm a k e t h e mx u j i n gi l ln u m e r o u sa n dd i s o r d e r l ym a t e r i a l s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l i v ew i t h7 r a o i s m c h u a n gt z u sx u j i n gt h e o r yi sm a i n l yaf t e e d o mt h i n k i n gw h e ni n d i v i d u a lm e e ta g r o u p i t sc h u a n g sc e n t e rt h e o r y :c h u a n g1 z u s x i a oy a oy o u ( f 诧ea n du n f 色t t e r e dt o t o u r ) ,i st 0s a yt h em o s tr e a l i z eo fi n d i v i d u a lf k e d o m i t sc o m et n l e ,f i r s tn e c e s s a r ) ,i s f o r g e to n e s e l f ,o rt os a yr e a c ham o s tx u j i n gs t a t e o n l yf o r g e t t i n go n e s e l f ,w ec a ns e e l i f ea n dd e a t ht oo n et h i n g ,t h ew h o l ec r e a t i o nt ot h es a m el e v e l ,a n dw ec a nr e a l i z et h e l i b e n ys u 叩a s so fs o u l ,f r e e d o ma n dw a n d e ri nt h eh u m a nw o r l d x u j j n g ”i st h e m o s tf t e e d o mo fb o d ya n dh e a r t ,t h eu l t i m a t ee x p e r i e n c eo fb o d ya n dh e a ni nt h e w h o l l yf o 唱e t t i n go n e s e l fs t a t e u et z u sx u j i n gt h e o f ) ,i sr e s e m b l et ol a oc h u a n g s i tn o to n l yd i s p l a y st h a tx u j i n gi st h eu n i v e r s e se s s e n t i a lq u a l i t i e s ,b u ta l s os u 叩a s st h e l i f 色a n dd e a t h i t sm a i np e c u “a r i t yi st h ec a n o n i z et o “n o ”n o i st h er e v e r s es i d eo f h a v e ”,i st h eo u t r i 曲te m p t y l i et z ui ss e to u tf r o mt h er e v e r s es i d eo fl i f e ,百v ed e a t h t h ep e n e t r a t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s o l v ea ut h ei r i l p l a c a b i l i t yo fl i f b ,a n d i m p e n e t r a t et h ea b s o l u t e 行e e d o mo fx u j i n g k u a nt z u sx u j i n gt h e o r yi ss o m e t h i n g i n t e l l e c t n st os a yh o wt o1 1 l l eb u tn o ta c t i o n ,s oc o n s t l l l c tah a 肿o n i o u si nt h en l l eo f c o u n t r y 锄dm l eo f h e a n x u j i n gt h e o r yo fh a nf e it z u sk e m e li sl a w t a o i s mi st h e s u p p l e m e n ta n de x t e n do fl 刖讥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 百v ex u j i n gas u 叩a s ss p i f i t n o t o n l ys u r p a s sd i s s i d e n t s ,b u ta l s oo u r s e l v e s t h i si st h eb a c kt ol a o c h u a n g x u j i n g t h e o r yo fx u nt z ub a s e do nc 0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o f ”g e 、釉z h iz h i f l ( t os t u d yt h e p h e n o m e n a o fn a t u r ej no r d e ft o a c q u i r ek n o w l e d g e ; t o s t u d yt h e舱i u r eo f t h i n g s ) t h a ti st os a yo n l yt h eh e a nm a i n t a i n sas t a t eo fe m p t i n e s s ,o u rk n o w l e d g ec a n c o n t i n u o u s l yi n c r e a s e ,a n da l s ot 0m a k et h ed i v e r s ei m a g e st ot h ee x i s t e n c e0 ft h e o r d e rt 0a c h i e v ea “d aq i n gm i n g ”( c l e a n ) r e a l m 。s o ,w ec a ns a yx u j i n gi sa m u l t i l e v e l ,m u l t i - a n 百e ,w i t h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 s t h e o r y a so n t o l o g y a st h es t a n i n g p o i n t a n dd e s t i n a t i o no ft h eu n i v e r s e p r o v i d e s a h y p o t h e s i s , b u ta l s of o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l i e r a t u r eh a sp r o v i d e dp e m a n e n tr e s o u r c e s ,f o 册e dat h e o r y 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as t r a t e g yo fg o v e m i n gt h ec o u n t r yi tp r 0 v i d e sam o r e s y s t e m a t i ct h e o r yf o r t h er u l e r s a s aw a yt ok e e pf i t ,i tp u tf o r w a r dac o m p l e t e v i e 0 i n t st 0a d j u s tt h em e n t a la n dp h y s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i n ga n d h eu s e0 f “q i ,( g a s ) ,i t h a se n o 加o u sr o l et ot h ef 0 肌a t i o no f0 r i e n t a lm e d i c i n e a saw a yt oc l l l t i v a t et h e h e a na n dn a t u r eh ep o w e r f u ls h a p eo ft h e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i l t h e s es e v e i a ll e v e l s ,o n t 0 1 0 9 y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矗s p e c i 丘e dp e r s o n ,i n c l u d i n ga l l t h i n g sa r es u b o r d j n a t et ox u j i n g a n da l ls h o u l dm a i n t a i nx u j i n g ,r e c u mt ox u j i n g x u j i n gi saf r 锄e w o r kt or e a l i t y k e yw o r d s : e m p t i n e s s l o r ds t i l l n e s sn oa i rr o o ti n a c t i o n u l 垦吉 弋= r 日 虚静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古老的先秦典籍中我们能轻易地发现其足迹。无 论是道家,或是儒家,甚至法家,虚静均非一个陌生的词汇。“虚静”可以说是古 人超凡脱俗的一个标志,因为虚静往往标志着“道 ,标志着圣人。 显而易见,而今中国的文学理论所受西人之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仅从表象看 上去,当代的中国已是一个近似完全西化的中国,旧有的一切似乎只是堆积在发 黄的布满尘土的纸张中的遥远的回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相当热闹的西学 话语所带来的繁荣景象下,我们感到中学的失落,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遗存,失 败所带来的创伤是巨大而持久的,悲观总是弥散在人们的心头。尽管这种情绪要 来的更为久远。对其细致考察似非关乎本文宏旨,然生活于亚洲这片广袤土地上 中国先民的层层积累的对付这种深重绝望的经验,是每一个人均应重视的。“虚 静”的概念,因此获致一种阐发的理由。它为何进入先人的视野,堂而皇之于文 字典籍之中,它能满足人们的何种言说欲求,先人从中获得了什么? 它与文学又 有何关系? 当然,疑问绝非仅此而已,答案亦非拙文所能达至。 “虚静 的观念,源远流长,但不同时代,不同人所对之态度非一,解读当 然不同。但大致可分三途,如管子将其作为“神来之前提,苟子将其作为得道 之工具,刘勰、苏轼将其作为为“文”之过程,可名之为“工具论;而庄子“心 斋”“坐忘”,况周颐的“词境”,以“虚静”为目的,可名之为“目的论”。另外 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乃为道境,而“虚静”可视为道途,达道之途,人在 途中,如斯而已。可视为二者之结合,但亦可划入第二种。毕竟,“虚极“静笃”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虚静,达至道之本根。 二十世纪以后的“虚静论 研究,可参看蒋述卓等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 文论学术研究史。其认为:二十世纪前半期,由于西人凌侵威逼,西洋思想挟裹 关于中国文学中的绝望情绪,参看中国诗史( 日) 吉川幸次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 1 枪炮而来,经实致用之风是主流所在,而“虚静”这种几乎完全的无功利色彩的 概念,当然不被重视;而在后半期,由于“虚静论”思想与西方美学、心理具有 汇通之处。其“超功利及直觉特征 受到重视,然具体态度非同,大致可分为两 种:“一种是对虚静采取全面拥抱的态度,视虚静自身为一个体系,一种艺术精神, 显得非常唯美;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辩证地看待虚静将其放在审美及创作 论体系中,重在论其在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台湾学者如徐复观多为第一种态度, 大陆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则多持第二种态度。山 由于虚静本身又极具抽象性。本人通过细读,重读经典的方法,以比较为原 则,企望达至对虚静更深的了解和领悟。 “虚静论 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之重要根基。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最深 厚本源,经老、庄、管、韩、荀、列之发明,为中国传统经典诗学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老、庄、管、韩、苟、列等对虚静论之经典论述的解读、 梳理、分析,区分出其论述之同异,进而在众多的材料中把捉“虚静论 的内涵 所在,同时对其特征、内部层次及与其它诗学理论的外部联系有相对清晰的理解。 作者遵循重读、细读经典的原则,力求回到理论的源头,以归还虚静论之真义所 在,亦同时对其原义的丰富性,模糊性进行发掘,以充分展示此理论的原始能量, 也许对中国当代文论有些许益处。经过分析,作者认为,“虚静论 具有两种不同 的指向,一是形而上学的超越层面。虚静对空无的指示,无异是中国文学理论的 最深刻内涵所在。它让人与神,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成为人生不竭的源泉。这在 老、庄文本里表现最为明显。我们在后世文本中所读出的人生意义的绝望追求, 亦能在这里寻到踪迹二是形而下的认识层面。虚静所形成的空白,绝不仅仅 是为神的降临,它亦是人认识世界的最有力工具,苟子在这方面论述最为经典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蒋述卓、刘绍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6 9 页。 2 所彰示的,正是这一虚,“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 子第五章,王弼本,除特别注明外,以下所引老子均从王弼本) 天地之间, 是大气流化之虚,而山的存在,无异正是向人指示了这一虚的存在,故而山是一 巨大的能指符号。一方面,它指引人们超越世俗,向高处行走,“曲高和寡 ,欲 高,而欲脱俗:一方面,它展示,诉说,这一虚空。在者,在天地之间耳,然天 地之间,只有气的流布,气才是永恒之虚空中的恒久之物。故而无处不在之在, 终究是不在,此一默然无声,亦如这山之屹立,“渊默而雷声”。山之所在,是一 虚幻不实之所,它满足了人的想象。 这茫茫的人世间,是最大的居民区了。段玉裁注日:“虚,本谓大丘,大则空 旷,故引申之为空虚。又引伸之为凡不实之称。”事实上,山民依然是少数, 而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才是中国古老文明之源。高耸入云天之山,将人引向一种神 秘之思索。如果第一种意义是一种隐喻,是以一种凸起的象征物来隐喻人对神秘 的探寻,如那黑暗,那死亡,那永远遥不可及之天空。第二义则直接指出这个隐 喻背后的东西,人。虚,是山,更是人。虚之山是一符号,虚之人则是其意义所 在,所以能入于虚空之人,即达到了与天地合一之境。因人这小宇宙得以最大呈 现,山在天地之间,神在人之心中,天地神人,合而为一。 第三种义是另外一种深刻的隐喻。这种中间低四方高之“虚”,天然形成一种 大的虚空。虚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能给人以最形象直观和深刻的呈现。没有 环壁之实,人恐怕永远不会产生虚的感觉,正如纯粹之光明之于纯粹黑暗。第一 义之山的符号,虽亦形象,然必得爱山且理解山之人才能领会其深意,而这种天 然所形成的四方高,中间低的形象,无异能给人最直接最强烈的虚空印象。而天 地之间,是一个这样的最大的所在。天圆地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人心 中,天无异也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存在,只不过是倒置的,人正好处于其所形成的 虚空之中罢了。徐锴正是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认为虚的虚空这一意义是由四方 高中央下之形引申来的。徐锴日:“虚为大丘,即所谓四方高中央下者。故引申为 说文解字诂林三十五八上丘部- 虚段注,(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 年,第3 6 5 7 页。 4 虚空之称。”而非如段玉裁所认为的由空旷引申而来。二者相较,我认为徐氏的 观点更有说服力些,更接近“虚”发展的原貌。这种四方高中央下的形象,最直 接给人之印象就是容纳。只有中空,才可能置物入内。“虚而万境入”,“空故纳万 境”,皆此之谓也。虚是专为待物而设也。另外,由高耸之大山及环形山,我们很 容易看出其中的生殖崇拜痕迹。由大丘所引申之虚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本,宇 宙之始,恐怕与生殖崇拜不无关系。 虚后来引申到对于人的指称。大概最初是与巫这种职业相关的。正如“虚” 是承纳和产生的所在,巫亦是降神及发表神的意旨的工具。巫,犹无也。无非无 有,虚也。舞使神悦,亦表明自己的出神状态,空窍已虚,神灵可降也。巫,所 达之无,是我的渐次消逝。我之表象,是那层出不穷之欲,欲损而又损,所残留 之物,只能是那洁净的躯壳,那供神灵暂居之地。神灵可能是湛然大道,也可能 是恒久真理。人将一种外在物象转变成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人潜能的 最大张扬,它表明,人是与天地宇宙同体而在的,人之心是可涵纳宇宙的。 再来看静。 静,古代写作般”,静,审也。 段玉裁日:“上林赋靓妆。张揖注日: 谓粉白黛黑也。按:靓者,静字之假借。彩色详审得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 缋之事是也。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澳涩不鲜,是日静。人心采度 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辛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日静。引伸假借 之义也。静,看来本义是一种有序的存在,各处其宜,故名之审,静也。段玉 裁多引色彩之搭配来言静,盖色彩者,物之表也,易为人注意,其搭配合宜,则 产生美。故打扮,化妆,叫“靓妆”。诗经亦有“静女其姝”的诗句。 静往往与动相对存在,是一定的世界。但定并非仅仅不动而己,不动可能杂 说文解声诂林三十五八上丘部虚徐笺,(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 年,第3 6 5 7 页。 说义解,诂林二十三青部静校缘,(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年,第 2 1 5 5 页。 说文解字诂林二十三青部静段注,(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年,第 2 1 5 5 页。 乱,静则必须是“详审得其宜 者。故而,与之相对之动,亦必是静中之动,是 依循秩序之动,其亦可称为静。静才是动的本质所在,动起于静,亦必将归于静。 静所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物象的美,故而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人之心灵之中。如果虚 空的大道,虚远的天空,使人的思想弥满宇宙,括囊万物;那么静谧的夜晚,静 寂的大地,则使人能够把握这无声的节奏,宇宙的大乐。在神灵的世界里,在巫 之舞中,人是静穆的,因为人听到了在那虚空之地神灵的音乐。 第二节一种假说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传统文明己相当发达,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也有了长期 的积累,思维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人类的生存意志促动了人类对整个宇宙的思 索。“万物并作 ,是老子对这个生存空问的人类经验的总结。物有生有死,个体 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的,但生死本身却是恒定不变的。这里面似乎有着神秘 的东西存在。故老子喜欢用道、无名、希、夷、微、混成、寂寥、象帝之先等等 来表现这种神秘玄妙的力量。这实质上是人类在面对外在环境时的生存意志力的 体现。 这种神秘力量,所带来的直接是一种崇拜。特别是战争频仍,人类生命的朝 不保夕,人类不仅面对强大的自然环境的压迫,还有人类自己的战争。这使人特 别崇拜生殖力量。人类从自身经验出发,认定个体均有所自来处,即万物是有母 的。老子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老子中 不乏这样的语句,表明了先秦中国人的生殖崇拜意识。但是,这种生天生地的神 秘力量,又是玄妙莫测、不可言说的。 崇拜所带来的结果自然是神化,二者是共生的概念,崇拜心理产生了神,神 6 是人想象出来的超人力量的人格化。“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玄,是奇妙的标志,与虚相近;牝,是生殖的象征,人希望得到这种恒久 的生命力,即神的力量。 然神的降临,居住,并非易事,必须要诚心敬意。诚,即是要虚心;敬,即 是要静心。庄子所言“心斋 ,表明了这种降神的庄重和严肃。“若一志,无听之 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昕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当然,这不是世俗的仪式,而是极具内 在性的降神仪式,其核心就是虚。 降神,一般而言,是由巫来实现的。巫是一种职业,“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裒舞形,与工同意。”“巫犹无也。”巫,无相通。巫降神所 要作的具体活动,就是使自己的灵魂出窍,即削除作为个人的意志和欲望。欲得 之,先退之。无是待有的,无的是自己,有的是神灵。求神,获得神力是人的欲 望所在,然而,条件却是首先弃除各种欲望思虑。“虚其心,神将入舍;扫除不洁, 神乃留处。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私,欲,均是人之为人的 所在,又同时成为一种遮蔽,不能使人进入“明的境界。而“虚静 成为必要 的途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虚静更直接的渊源也许是人类的巫术思维,并非是老 子、庄子的发明,是与当时人的思想方式密不可分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原 始理性方法。 7 第二章老子的虚静论 老子的虚静论由于其语录体特色,而相对较玄妙,简略,不易为人掌握。老 子的虚静论研究者较多,有阐发其哲学虚静观的,有阐发其审美虚静观的,也 有阐发其道德虚静观的,也有研究其虚静观对后世影响的,不一而足。笔者认 为,老子的虚静论主要是一种宇宙本源论,即老子认为,虚静是天地万物的本根, 亦是天地万物的最终归宿。所以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要自觉遵从虚静论的原则, 明君圣人是自觉遵从虚静论原则的人,他们不仅自己身处虚静,还教化人民,以 使社会达到一种大同状态,即真j 下的“自然”状态。 第一节道本虚静 关于虚静本体论研究,近人多受西人理论影响,徐复观将其与胡塞尔现象学 比较,认为其有相通之处。张海鹰对虚静的本体论特征进行了总结:“虚静说 在本体论视域下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虚静自显为一种具有主客相通性质的本体存 在:其次,虚静因审美主体明晰的精神指向性而具有一种意向性特征:最后,意向客 体在虚静中超越有限的在场之物,并借助意向性想象在精神上得以呈现。脚这也是 在西方理论思维下的一种认知方式。因为在中国古代,是没有主客二分思想的, 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管主客如何相通,其理论基础均是主客二分。 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对虚静进行解读,未免方凿圆枘。笔者认为,要对虚静论研究, 必须要有思维方式的改变。即我们要扫除一切成见,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读,以尽 如:老子的虚静观辨析,庄新霞,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4 加1 。 如:老子 的虚静荚管窥,陈进林两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加3 。 如:略论老子的道德之“虚”,黄承贵,青海社会科学2 0 0 5 0 6 。 如:老子的“虚静”观及对后世的影响,赵莉,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2 0 0 4 0 3 。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舰著,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 0 0 1 年版。 虚静奉体特征探讨,张海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6 0 3 。 8 量回归古人那罩,与古人交流,真正了解古人的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虚静即是道,老子通过对大道的描述,对力物之始的特性进 行总结,让我们看到道的虚静本质。道是不可知之虚。老子日:“吾不知( 其) 谁 之子,象帝之先。 ( 第四章) 李翘注日:“道在天帝之前,此言道先天帝生也。至 今在者,以其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也。这里走的更远,一旦在 天地之先,设一大道,必引人更进一步追索:那似有若无之虚,那至大无际之道, 又从何而来呢? “吾不知谁之子”,追问嘎然而止。因为其不可能获致任何回应。 可名之者,天地万物,人以理性之光辉给予其秩序,从而把握其运动节奏;不可 名者,大道无形,太虚妙本,人以虚静之灵光去体验,去应合,获致一种天乐之 效。若必越而求之,必不可得也,故老子不问也,径以“象帝之先”作答。“帝 的观念在殷商时代就已存在。在卜辞中,帝指天帝,即人世间最高的神灵。而“天 帝”并用,则是周朝以后的事。圆老子以象帝之先作答者,乃名大道之至高地位。 天帝为俗人中之至高,而老子以一太虚之道,置于其前,实现了某种对俗世的超 越。从而为中华文学艺术实现最大限度自由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实受道家影响甚巨,乃在于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在政治失意之际,往往就会 诉诸笔墨,“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在翰墨场中驰骋,以“道”之宏大,获 致一种更加恒久的生存价值。中国人进退自如的优良品格的形成,实不能离却老 子之“道”,之“太虚”。其保证了人在社会及个人之间的和谐,不会在二者间出 现严重分裂,而是进亦可、退亦可的悠优自如。 老子还对道的不可视不可听不可捉摸之虚静本性作了形象描绘。老子日:“视 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复) 混而为一。 ( 第十四章) 老子一书中,少有对大道的直接描绘,此可作一例。 然其描绘依然让人莫可把捉。然唯此,可见大道之本体所在。李翘日:三者谓夷 希微也,不可致诘者,谓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 老子古注卷j :五章,李翘注,民国十八年芬薰馆铅印本,第7 页。 御沣老子,高专诚著,山西古籍i l 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l 页。 9 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强诘问而得之。“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 物) 之象,是谓恍惚。( 第十四章) 这 样之道,不可视,不可听,不可搏,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恍恍惚惚,称之为“虚 可也,称之为“静可也。此至虚至静之境况,乃天地万物古始之所在也。故日: 虚静者,大道之本体所在也。 道是对宇宙虚静本质的命名。老子对道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 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 这里确证了道的虚静之本。如果定要对道进行本 真呈现的话,那就是恍惚,就是一种惊险的对峙。道者,宇宙之本也,本中之本, 孰能知之,知之,其即失却本真,不复为本也。言虚静者,言其不可捉摸,其无 状而生象,无物而生物。这样绝对之对立,道却能兼容之,必谓其至一之精,至 正至纯。一者,冥化万物也,世界之大,宇宙之广,尽蕴于一至一之中。进而, 老子对虚静之本进行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下)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大。 ( 第二十五章) 这里依然以物目之者,不得不为也。故强字之且强为之名。强者, 必非道之虚静妙本也,而人者,非此无可寄托者。此大道为物,先天地生。为老 子不断所重复。而天地者,亦为大者,而天地之大,乃为万物之先,人类之父母 耳。而虚静妙本者,掌控天地,为一无形之物。寂兮,寥兮。“寂,无声也;寥, 无形也。无声故静,无形故虚。既无声又无形,其一切均在人之感受阈限之外, 而人必求之索之,得而名之者,何也? 天地不为不大也,然天有阴阳轮转,地有 四时变化者,必有一无形之力存者。老子之意,盖在于此。 其次,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所来之处。老子的虚静论立足于宇宙天地万物的 本源所在,其旨意首先要给人所处这外在环境一个彻底的解答。宇宙由何而来, 这直接关系着人之为人的问题。老子首章就对其进行了玄妙的解答,“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李翘注日:“无名者,谓道。无形,故 老子古注卷一卜十四章,李翘注,民国十八年芬薰馆铅印本,第1 9 2 0 页。 御注老子,高专诚著,山西古籍i i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4 8 页。 1 0 不可名。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简言之,天 地从太虚生出,太虚是天地的本源,它处于浑沦之中,还没有万物的分际,当不 可名也。然既有名,万物亦随之而生,故名为万物母也。道已朴散,物各有际也。 本者,根基也。“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 圆“本源 “本体”者,盖后来引 申。唐玄宗日:“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 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也。” 宇宙本源,神 妙莫测,是一虚玄之气耳。天地合和,给人以时空感,斗转星移,光阴流逝,人 以有形有限索无形无端者,必不可得。其无名而名之,必为虚也。人处天地之间, 日用之不知的,即是气。说文日: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气 最初给人之印象,盖为云。然气与云亦有不同。“气之形与云同,但析言之,则山 川初出者为气,升于天者为云。合观之,则气乃云之散蔓,云乃气之浓敛。散蔓 则为气,浓敛则成云,则天地之间必充盈耳,然人处其间不知其拥挤,虚也。然 人必静而得也。气之流布天地四方,万物得以生也。当今科学发达,气之妙用, 人亦略知。古人以之解物之源本,非尽为当,然不可废。何者? 人之初始,尚未 尽知,而况物之源乎? 其如有若无,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搏之不得,然又不可 谓其必无,必以玄虚之气,孰几象之者。此其一。中华文明,文化,乃至东方文 明、文化之根基,在其一虚玄之气耳。大道无形,然流布天地,奠基各行各业, 各门各类,健身运动如武术,医学如针疚,按摩,无处不见其身影。特别是文艺 一端,其已成为基本标准,它是“意境说 的基础条件。文学意境的高低,全在 一“虚”字上下功夫。中国文化传统里缺少那样一种对本质的强烈追索,从某种 程度而言,中国传统对其直陈有种厌恶。然中国并非无本质,并非没有对“大道 之深思。然大道无形,玄虚不可言。若言之者,必虚而又虚,辗转反侧,庶可似 之而已。此可参看于连先生的本质或裸体,那里充满了对中西本质观不同之思 老子古注卷上一章,李翘注,民国十八年芬薰馆铅印本,第1 页。 说文解字诂林二十五木部木校缘,(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卜七年,第 2 4 4 9 页。 御注老子,高专诚著,山西古籍版 2 0 0 3 年版,第2 3 页。 说文解# 诂林气部气校缘,(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年。 说义解字诂林气部部首订,(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年。 1 1 索。 老子的虚静论还对其生成万物的过程有具体的解说。其言道:“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实为一,而言其生一者,有名无名之别也。大道不可 名,不可言说,然不得不说者,其生生而不生于生,故为万物母者。必可名之, 则一也。万物虽生,其依然为一。故道虽有名,卒不与万物同也。然道既生一, 不复朴也。有名,无名,一为二,二为一,有一有二,必至三而无穷。唐玄宗注 日:“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 能独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也。阴 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成。故云三生万物。这里引入阴阳观念,以一为 冲和之气,而高专诚认为用阴阳观念来解释“一生二,二生三”的进程是错误的。 阴阳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之一,易经用之甚多,爻即分阴阳,影响 实不下于“道”的观念。即使老子成书时无此观念,以此解之,亦不为枉也, 实可备一说,此千载不废者也。可虚静之道,如何衍生出阴阳,并产生万物? 老 子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 程抱一在这里之解释, 很有意味:“起源之道被构想为太虚,从太虚中散发出一,而一不过是元气。元气 孕育出二,它由阴阳二气所体现。作为主动的刚性的阳,与作为顺承的柔性的阴, 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支配着无数生气,它们赋予被创造的天地万物以生命。不 过在二和万物之间,有三的位置。”同样以阴阳解老子,依然很是不同。相较 而言,唐玄宗以冲气为二,积阳气为三作解,有些不自然。而程氏之以元气为一, 阴阳为二,阴阳二气及冲气为三,则与下文较为契合。而程氏的基本观点,亦在 于此,其十分重视三之妙用,即冲虚之气对阴阳及万物生化之功用。阴阳固为大 端,然不可无冲虚之气者,常在其对立。二者为本性迥异之二端,互不相干,必 待冲气和之;才能打破此种僵硬状态,达至相生相克之妙。万物莫不由此。故程 本质或裸体,弗朗索瓦于连著,林志明张婉真译,百花文艺f i :版社,2 0 0 7 年版。 御注老了,高专诚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4 6 页。 同卜,第2 4 9 页。 中国诗画语占研究,法- 程抱一著,涂卫群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 版,第3 3 0 3 3 l 页 1 2 抱一言:“从道家的观点来看,三代表了阴阳二气和冲气( 所引文 基逞强鹱i 融斟;辖椎钔勘引铆! 血友霎隗蓄琶i 忧璁咐羹斐= 孳忑提 强型站鞋瑁。裂媳弱妻麒氲争囊罐黛手章掣争蔽塞i 障张嘴鬓霉鹰童墅霪纠鲥墓 然常八砗强疆缮滗漆潞。猃墨输i 摹薹意翟驯纠举八j 霎甜赫栏垂j 道家囊a 篓聃 黝黉“鞠携蓼羹巨型,隈雹塞薹篓雨蓊蚓剖翼瓣。始醋裂耍随垮子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第六章) 李翘注日:“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圆谷亦为虚,亦为养,圣人 善以虚养神,以虚养神则神不去,神不去,则自有天地,常在而不疲劳也。此章 言圣人之修行功夫,虽其中充溢着原始崇拜之神秘特征,然虚养内神,成为中华 传统修养之基本,可与儒家孟子之“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相提并论。二者虽实不 同,老重自然,孟重修养,然均能使人获致一种神完内足之状态。李翘的释言, 以五藏解神,在一定程度上彰明中国传统养生之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并非故 弄玄虚。老子还以天地之长久,来进一步阐明虚静对人之养生的重大意义。“天长 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 人往往好生恶死,希 望自己长寿。老子亦言长生久视,然其不同于一般人者,在于其以不求为求。以 虚静之心达至道体。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老子的大智慧。也是老子虚静论的 一大特色。 第三节虚静治国 首先,老子认为圣人不仅个人要达至虚极静笃,而且还要用其作为治国安民 之良方。圣人无为而治,以一种虚静之心观天地万物,亦观生民。“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 王弼注日:天地任自然无 老子人生哲学的艺术思考,许结,中国哲学史1 9 9 3 0 2 。 老子古注卷上1 8 x 覆载,而实不自大。老子在大道之远与返之间构筑了一种平衡。不自大者,万物 自生,天地自成,而道无所用其力也。道以至虚,沦于无物,称之小亦可也。然 万物归之者,自然而大,非自以为大也。亦小亦大,此道之大也。老氏书中充满 了这种相反相合的紧张,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老子把语言的潜能发挥至最大,使 人获得与天同和之大乐。亦使人体味出大道的虚静妙本。一切起之于虚,亦必将 归之于虚。 第二节体虚至静 首先,老子认为大道虚静,而圣人体道。圣人与道是一为二,二为一的关系。 老子日:“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第二十三章) 老子之虚静论,归于体道,体道者,与道同体,故忘道忘身,冥然合一,人即道, 道即人。道以下处上,水亦以柔弱胜刚强。故老子之道,非不为也,乃不争也。 不争则无能与之争者,故常胜也。老子一书,亦以不争做结,明与道同也。“天 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末章之言,亦由天之道及人之道, 人之道者,人间之楷模也。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之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分别对 应于民这“白化,自正,自富,自朴”,故民固非圣人,然亦合天之道。由太虚大 道,生天生地,生万物,万物固非道,然合于道。圣人法道,庶几象道,民不法 道,而合于道。合于道者,不求道而自然得也。故圣人言,无为无事无欲好静, 而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然而然,道亦法也。依此而言,不求道而自然之百姓, 可为圣人师也。故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盖言此也。可见,圣人与道 具有同一性。 然而圣人如何达到这同一性呢? 老子在第章已经作答。老子日:“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j i a o ) 。( 第一章,此从御注本) ( 王弼本作“常 1 5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在此,我们观照到中国之“耦”性。“耦, 本又作偶,五口反。匹也,对也。司马云,耦,身也,身与神为耦。大道之妙, 对应于人之常无,然此无亦为道之无也;大道之徼,对应于人之常有,然此有亦 为道之有也。即此意。然常无而常有,常有而常无,如何可能? 必谓之玄,大道 玄远虚极,而人应之。 右 、芒h 垣,人 尢 故必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虽为一,而实已具足有无 二端,然不可分,不可离也;分之离之,必非道者。故道称为“虚”,虚者,似有 若无,不可名状者也,有时以无代之。如言“有生于无 者,即言有生于“虚” 也,即生于道也。而人者,能以有观有,以无观无,从而达至道境。此种相反相 合之特性,贯穿老子始终,为老氏太虚大道之最重要特性之一。故老子随后 即以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来释恒。( 王弼本无 “恒也”二字) 恒者,即道,唯太虚能恒常持久,亦唯道能集纷纭于一身而不为 之动。此言道,而实言人。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凡 人之属皆从人。 “礼运日: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 秀,气也。又日: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按 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 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草木而成果 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纪载,无不作人字, 南华真经卷第一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四部丛刊子部,上海涵芬楼藏( 明世德堂刊本) ,郭象 子玄注,陆德明音义,第1 8 页。 说义解弘诂林三十四八上人部人校缘,( 民)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石印,民国十七 年,第3 4 6 4 页。 1 6 自明成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于理不通,学者所当知也。”在古人那旱,人是 真正能与宇宙大道全息对应之小宇宙。当然老子这里之人,非现代意义上的普通 人,能劳动能创造工具之人,而是指圣人、王侯,即能与道,天地同大之人。“天 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罾在老子那里,百姓事实是算不上真正的人。故老 子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 这里意思相当显明,圣人,非百姓 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全德之人,即与道同和之人。是以圣人所为,无为也, 所教,不言也。为者,万物自为( 百姓亦为万物之一) ;教者,万物自得。老子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此意也。圣人无为,不言,常守虚极静督, 与道同体合一。 其次,虚静亦是圣人观物之基础。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 以观复。 圣人与道冥合为一,达至虚极静笃,因此圣人亦获得一种特别的眼光。 万物并作,这是一般人看到的景象,然而圣人却能独具只眼,预见到物之将来, 此虚静之大用也。虚静的眼光事实上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面对纷芸之物象, 不为之迷惑,而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达到事物的真象中去。虚静让人别具只 眼,但老子同时告诫我们,即使虚静,亦是不可执守不放的。老子日:“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 第十章) 老子并非要讲究艺术,然此清虚静观之态度,确与庄生 之“心斋”“坐忘”一脉相承,在艺术上泽被后世。后人讲“天人合一 之最高艺 术境界,亦与此不无关系。朱芾煌日:“言玄览者,谓诸圣哲,深妙言教。于修定 时,亦能为障,故须涤除。涤除至尽,故日无疵。关尹子日:金玉难捐,土石易 舍。学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执之。是可为而不可执。若执之者,腹心之疾, 无药可疗。故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执虚无为,近于道旨,然犹有未尽也。 涤除玄览,使心常虚常静,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