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歧路灯》称谓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歧路灯》称谓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歧路灯》称谓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歧路灯》称谓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歧路灯》称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歧路灯》称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现代汉语酬典对“称渭”的定义:“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而 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长等。” 本文将歧路灯巾的称谓分为八类: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 傲谦称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职业称谓、俚俗称谓。 令书称谓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一、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词头“第”和名词“宅”的用法在其他明清小说 中极为少见:“第”做排行称谓的词头,用法非常灵活,既可用于亲属成员,也 叮用于非亲属成员,既见于面称场合也见于背称场合;以“宅”称呼官宦子弟, 用法与“舍”相似。此外,“老”在称谓中的用法十分丰富:既可用于排行称谓, 也可用于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身份称谓等;既可表示“尊敬、亲 热”,也可表示“轻视、嘲弄”甚至“狎呢”的意味。 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书中称谓的使用体现出三大原则:“挺幼有序”、 “尊卑有别”、“敬人谦己”。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体现。 书中称谓折射出传统道德的精华:“礼”。学习这些称谓中所蕴含的礼仪规范, 进而结合现代汉语习惯,将它们自觉应用于r 常人际交往中,有助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歧路灯称谓礼和谐社会 a b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d o p t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f o r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f r o m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d i c t i o n a r y :“t h e t i t l e s p e o p l e u s ef o r k i n s h i p ,o t h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ri d e n t i t y , p r o f e s s i o n sa n d s oo n ,s u c ha sf a t h e r , c o m r a d e ,f a c t o r yd i r e c t o re t c t h i sp a p e rc l a s s i f i e s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i nab e a c o no u to fac r o s s r o a di n t o8 t y p e s :n a m et e r m s ,k i n s h i pt e r m s ,q u a s i k i n s h i pt e r m s ,s e l f - d e p r e c i a t o r yt e r m s , s e n i o r i t y ( a m o n gb r o t h e r sa n ds i s t e r s ) t e r m s ,i d e n t i t yt e r m s ,p r o f e s s i o nt e r m s ,a n d s l a n gt e r m s t h e r ea r e2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o r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i nt h i sn o v e l f i r s t ,f r o 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a n g u a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d io rt h en o u nz h a ia r ev e r yr a r ei nn o v e l si nm i n ga n do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u s a g eo fd i i ns e n i o r i t yt e r m si sv e r yf l e x i b l e 。w h i c hc a nb eu s e db o t i lf o rk i n s h i p m e m b e r sa n df o rm e m b e mw i t h o u tf a m i l yt i e s ,b o t hi nf a c e t o - f a c eo c c a s i o n sa n d b e h i n d - t h e b a c ko c c a s i o n s ;z h a ii su s e dt oa d d r e s st h es o n so ft h er i c h ,w h i c hi s s i m i l a rw i t ht h eu s a g eo fs h e b e s i d e s ,a oc a nb eu s e di nv a r i o u ss i t u a t i o n s ,t h a ti s ,i n s e n i o r i t yt e r m s ,n a m et e r m s ,k i n s h i pt e r m s ,q u a s i - k i n s h i pt e r m s ,i d e n t i t yt e r m sa n ds o o n i tc a ni n d i c a t en o to n l y “r e s p e c t ,i n t i m a c y ,b u ta l s o “d i s d a i n ,r i d i c u l e ”,a n de v e n h a s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 “i m p r o p e rf a m i l i a r i t y ” s e c o n d ,i nt e r m so fs o c i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t h r e ep r i n c i p l e sa r ef o l l o w e di nt h eu s eo f 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i nab e a c o no u to fac r o s s r o a d :d i f f e r e n tp r i o r i t yi np l a c eo rr a n k ; r e s p e c tf o rs e n i o r i t y ;r e s p e c tf o ro t h e r sa n dd e p r e c i a t i o no fo n e s e l f , w h i c hr e f l e c tt h e e t h i cn o t i o n si nf e u d a ls o c i e t yi nc h i n a t h e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i nab e a c o no u to fac r o s s r o a de m b o d yt h ec r e a m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a l i t y :c o u r t e s y i tw i l lb eh e l p f u li n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h a r m o n i o u s s o c i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t ol e a r nt h es o c i a lm a n n e r sr e f l e c t e df r o mt h e s e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 , a n dc o n s c i o u s l yu s et h e mw i t hm o d e r nc h i n e s eh a b i t si n e v e r y d a y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i i o n k e yw o r d s :ab e a c o no u to fac r o s s r o a d :a d d r e s s i n gf o r m s ;c o u r t e s y ;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i i 第一部分引言 壹称谓的定义、分类及研究历史 、关j 。称渭的定义。 ( ) 什么足称谓。 关于“称谓”,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这样解释:“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 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据袁庭栋考证,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 启:“虽幽显同谋,而称渭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要进步明确“称谓”的概念,还有必要弄清它与近义词“称呼”的区别与联系。 从古代文献看,“称谓”与“称呼”的区别主要在于:指某具体称呼时,多用“称 呼”;泛指多种称呼时,多用“称谓”。近代以来,随着称谓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称 谓”与“称呼”的概念界定,学术界又提出许多新的看法,并产生了一些争论: 1 、称谓即称呼,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如辞 源及汉语大词典中,均以“称呼”释“称谓”,而“称呼”则指“表示被招呼对 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此外,杨应芹、诸伟奇在所著古今称谓辞典 的“自序”中也认为:“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孙维张更是 直截了当地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 这种意见在普通大众中非常流行。要说区别,也只是语体风格上:前者有些书卷气, 后者比较口语化。 2 、称谓包含称呼。称谓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问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等的 名称:而称呼是称谓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如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关于“称呼”的解释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 与“称谓”一词的释义褶近,但多了一个限定范圈“当面招呼用的”。 这种意见在学术界比较流行,几乎己成为一种共识。在诸多讨论“称谓”的书籍和 文章中,均以此作为立沦基础。 3 、称谓与称呼具有密切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异。持这观点的学者认为,称谓 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n u 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是人们彼此间 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拥有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在嗣汇中的具体表现:而称呼着眼的 是人们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如果它反映了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 价等,这时的称呼同时也就是称渭:否则,称呼就只是称呼,而非称谓。依据这一理 论,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一文中提出:称滑语与称呼语存在着 种交叉关系,即“部分重合、部分相离”。冈为从实践分析看,称呼中那部分不反映人 们彼此间的备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称呼,如“老曹、小黄、钱理、吴汉 江”等与姓名相关的称呼,就不属于称谓。 这一意见比较新颖,目前尚在推敲之中。 ( :) 本文所采纳的称谓定义。 从上文中“称谓”与“称呼”的关系阐述来看,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抹杀了 二者的细微差别,并不足取;第三种意见虽然新颖,但其观点系立足于对现代汉语的 研究,依据其理论,现代汉语中虽然名、字合而为,姓名已经不能反映出人们彼此 问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但在古、近代汉语中,姓名仍在相当程度上 表达出人们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仍属于称谓范畴。 鉴于以上分析,为避免古今一些具体称谓因意义嬗变而产牛歧义,在对歧路灯 称谓研究中,笔者仍旧采纳了学术界相对主流的第二种观点,即:称谓是人们用来表 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是称谓中那部分可以 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换言之,称呼也可看做是对当面称谓的一种别称。 二、关于称谓的分类。 ( 一) 当前学术界对“称谓”的几种分类方法。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身处不同的社会角色,往往会有各种不 同的称谓。这些称谓繁多庞杂、花样百出,为便于研究,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 对称谓进行了相应的归类与划分。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将称谓分为而称与背称。崔希亮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 中认为:“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 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有些称谓的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板等。” 2 、将称谓分为对称、叙称和自称。李树新在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中将称谓词分为对称、叙称和自称。他认为“对称是当面称呼听话人的称谓,对 称时被称呼人一定在场;叙称是叙述到某人的称谓。叙称时被称呼人可以在场也可以 不在场;自称是自己称呼自己。” 3 、将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性称谓。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叫作亲属称谓;表示 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_ = e 要涉及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谓叫作社会称谓,其 中,亲属称谓进一步细分为直系亲属称谓和旁系亲属称谓。不过,持这一观点的学者 对于社会称谓的内涵与分类,又存在较大分歧: 丁安仪在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中,将社会称谓分为泛称社会称谓、借称社会 称渭( 即借h 亲属关系称谓称呼社会关系中的对象) 、呢称、俗称。 刘金玲在现代汉语称悄及其社会动因中,将社会称谓分为职业称诮、通用称峭 和姓名称谓。 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中,将社会称谓分为职业称谓、职称称谓、 职务称谓、身份及友邻天系称谓、泛称称渭。其中,泛称称谓又分为三类:1 、表示第 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泛称称谓。如:在下、诸位等。2 、反映社交关系的泛称称谓。如 先生、女士等。3 、由亲属称谓转化来的泛称称谓。如叔叔、阿姨等。 ( 二) 本文对歧路灯称谓的分类及其依据。 上述几种分类办法虽然各有学者采用,但目前学术界关于称谓的分类,仍未有一个 普遍认同的看法。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将称谓简单地划分为“面称”与“背称”。 或者“对称”叙称”与“自称”,在一定程度上失于笼统。另一方面,将称谓划分为 “亲属称谓”与“社会性称谓”,也有待商榷其一,学术界关于“社会性称谓”的 内涵与分类,仍存在较大分歧:其二,“社会性称谓”本身也存在界限模糊之处,如“姓 名称谓”究竟是与亲属称谓平行的概念,还是应划归社会性称谓之下,学者们的看法 仍大相径庭。 而且,笔者认为,这些分类方法主要基于对现代汉语的研究,故不能简单套用于古、 近代汉语。原因在于: l 、较之今人,古人称谓则更加繁杂的多。从文献材料看,古人的称谓因不同人物 经历的繁简、社会关系的广狭、文化程度的高低等种种差异而有所不同,往往一个人 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称谓。来人黄彻在其巩溪诗话中就曾因左传中人名变化 之繁杂而感慨道:“干变万状,有一人称1 7 1 至数次异者:族氏、名字、爵邑、号谥,皆 密布其中。” 简单而言,古人称谓繁杂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人自称方面有诸多讲究,小时有名、 成年有字,且读书人一般还有别号、室名等,且字、号、室名不止一个;古人十分注 重礼法,一般要对别人用尊称、对自己用谦称,且除了通用的尊称、谦称之外,还因 双方社会关系或社会角色的不同,更有不同场合下专用的尊称、谦称;古代社会等级 森严,不同的人往往有若干特有的表示其身份等级的称呼、有若干本i 叮直截了当却偏 要拐弯摸角的代称。 这些古人称谓,今人已多半弃之不用,仅从现代汉语角度出发,很难将其明确归十 “亲属称谓”及“社会性称谓”,又或其下某一子类。 2 、古人称谓还因时代小同而产生含义变迁。对此,早在宋代就有人曾明确指山, 如宋史兵志九载熙宁八年宋神宗诏令,称唐代“官号物名,与今称谓不同,武 岐路灯称渭研究 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以“老子”一词为例:今含有“父亲”之意,且多用在彳i 礼貌、 小严肃的指称中,如“老子天卜| 第一”“老予的队伍才丌张”;而在汉晋宋时期,“老子” 则作为自称,如后之“老夫”,或作为他称,如后之“老丈”,其用法与今天可谓大相 径庭。 对这些含义发生嬗变的古人称谓,仅从现代汉语角度出发,也无法将其准确归类。 与此同时,关于古人称谓的划分与归类,迄今尚未见有全面、系统的文献资料或古 代学者的专门著述。据有关学者查证,古人关于称谓比较系统的著作目前已知的仅有 两部:一是北周卢辩的称谓5 卷,早佚,只存目于隋书经籍志三:二是清代 中叶梁章钜的称谓录3 2 卷,此书重点在“录”,录的重点又仅限于亲属称谓和官职 名号。 而且,现代学者对古人称渭也尚无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如吉常宏主编的汉 语称谓大辞典,收词3 万余条,堪称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部相关词典,但该书只简单按 音序编排,并未对称谓进行归类与划分。关于这方面的尝试,较为典型的是袁庭栋的 古人称谓漫谈一书,该书将古人称谓大致划分为“姓、氏、名、字”称谓,亲属 称谓,尊称,谦称,官称与地望称,讳称等等。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笔者在对歧路灯称谓进行归纳整理时,结合本书中称谓特 点,并参照现代学者关于称谓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如下尝试: 将歧路灯中称谓具体划分为八类: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谦敬称 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职业称谓、俚俗称谓。( “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因不能 表示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或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身份、职业等特征,故不属于 称谓的范畴。) 三、称谓研究概述。 相对于汉语研究的其他方面,历史上,对于称谓的研究则略显薄弱,鲜有学者对各 时代称谓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与阐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 代学术界对称谓研究的忽视、称谓自身的繁浩庞杂,等等。尽管如此,古往今来,仍 有部分学者对称谓研究进行了涉猎,并取得诸多成就。特别是近几十年,学术界正在 掀起一个称谓研究的高潮。以下,笔者就对我国称谓研究历史做一粗略的梳理: ( 一) 清末以前关于称谓的研究。 根据现代一些学者的研究整理,清末以前,对称谓的研究主要分为 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汉初年至北周之前。这一时期,古代学者对称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 段,相关的著录及阐述只是零散出现在其专著的某篇或某儿篇文章中,还没自f 形成系 统的研究体系。期问,有关称谓的记载主要有: 岐跚灯杯【w 研究 成书i j 西汉初年的尔雅- 释亲。做为我国秦汉时代有关亲属称谓最完备的记求, 该书依次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个子目详细u 录了卣系血亲和旁系 血亲的称消,其体例完备、释义精当,可谓我国亲属称谓研究的滥觞。 西汉末年扬雄所做方言。该书对称谓的记录和阐释虽显单薄,仪第三卷中记录 了各地对民众、奴婢的种种鄙称,但冈首次把社会底层人物的称谓列著于书,可以晚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称谓学的研究体系,而且也为后来学者的深入探讨开辟了道路。 东汉前期许慎著录说文解字。在这部集周秦两汉文字训诂之大成的著作中,对 有关反映家族关系、等级关系的称谓也略有涉猎。作者通过从形体上窥探各字的本义, 又从形体上考明各字的读音进而开辟了一条从汉字特性去研究人际称谓的新航道。 曹魏时期张揖撰写广雅。这部继尔雅之后又一训诂学大成之作在广雅释 亲篇中,简洁明了地记录了亲属称谓的沿革变迁,为后代学者提供了研究参考。 北齐年间黄门侍郎颜之推所作颜氏家训风操篇。该书以训诫子孙的方式,提 出“凡亲属称谓,皆须粉墨,不可滥也”,并深入浅出地谈了讳称问题、比较了南北地 域之间称谓的差异,进而提出“习俗有别,则称谓有异”,开创了分析比较称谓异同的 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北周至唐宋。这一时期,在前代学者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比较系统的称谓研究专著,其代表作就是北周时期卢辩撰写的称谓5 卷一书, 该书开启了专文、专书著录称谓的先河,促成了后代学者专门研究称谓的风气。遗憾 的是,这部书在流传过程中已经散佚,现只存目于隋书经籍志三中。 此外,还有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称谓。文中,作者对历代帝王 将相的谥号、庙号以及讳称的滥用情况略加追溯评议,发出“自兹已降,讹谬相因, 名讳所施,轻重莫等”的慨叹,并进而提出了“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 的研究观点。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这一阶段,明代学者首先从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称谓的研究从单纯释义升华到了理论的高度,并开仓了通过称谓去推知古代社会文 化的面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考求称谓由来的研究方法,可谓称谓研究领域的一大 突破性进展。 明末学者方以智在其通雅称谓一文中,通过囡音求义的方式,去推求称谓的 本源,而且,在对称谓进行考释时,作者不仅做到了通过称谓去推知古代社会文化的 面貌,而且还注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考求称谓的由来。 同时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著h 知录中,对帝土名号、百官名称、九族宗亲以及 尊卑之称也做了详细论述,而且还对这些称谓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 崆路灿株峭研宄 不过,明代对称谓的研究依1f 1 未形成一个系统化体系,考释词语依旧是学者们的1 : 攻,j 向,探求称谓所体现的社会特征、时代特色仍然是称谓研究的薄弱环节。 至清代中叶,学者梁章钜存吸纳前人之精华、摒弃其不足的基础l ,著录r 称滑 录3 2 卷,终于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称谓学体系。该书不仅是一部集称谓学研究之大 成的著作,也是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唯一一本古代学者专门集录古人称谓的专书。作 者编次分明:先列父母家族,因“亲,本也”;次列天了宗室,实“由亲而尊天予”; 再次为职官衙署,指_ 【二层官员;最后是奴仆二b 役、三教九流,即r 层民众。称谓录 的最大特点在于,书中汇集了同一称谓的各种异称,并对每一条称谓均注明详细出处, 可以说是后代学者研究称谓的一本必备书。 当然,这部书也有不足。如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指出:“此书重点在录, 而录的重点又在亲属称谓和职官名号,基本一e 未作论说与溯源,只能视作一部虽然编 排不太恰当、不够全面,但在某些方面材料还是较为丰富的资料汇编。”这一评价可谓 客观。 此外,清人翟灏的通俗编和钱大听的恒言录以俗语做为考察社会文化的窗 口,对有关称谓的材料也略有搜集。 综上所述,经过古代学者的辛勤探索,清代称谓学研究体系终于初具规模,并形成 了通过音韵、文字、训诂三种方式诠释经典文献来研究称谓的主要方式,出现了一些 关于称谓的简短论述,部分学者还具有了通过称谓去推知古代社会文化面貌的倾向。 但总体上看,古代学者所建立的称谓体系研究还相当不完善,且研究方法单一、片面, 而探求称谓所体现的社会特征、时代特色更是称谓研究的薄弱环节。 ( 二) 民国时期关于称谓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基础卜,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引入,一些 学者继续在称谓研究领域进行探索与创新。其中,张亮采编撰的中国风俗史,代表 着该时期称谓研究的最高水平。全书记录了从黄帝至明代几千年的风俗变迁,其中, 各章篇末著录的言语一节,对不同时代人际称谓的应用、演变情况做了详细记载 与阐述。而且,作者跳出了以往学者对称谓研究重在集录、注释的藩篱,而是对每一 历史发展阶段所出现的称谓,既引经据典地记录了它们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又深入挖 掘了这些称谓所体现的社会特征、时代特色以及当时人们的心态观念。 因此,尽管中国风俗史并非是部研究称谓的专著,其对不同时代称谓的集 录也不尽_ 仝匝,但是,作者在书中指出“一种风俗的形成是人类性情、嗜好、言语、 习惯等因素经年累月、不知不觉、演进嬗变的结果,透过称谓能够展现不同时代人们 不同的风俗习性”,所以这部书对于称谓的研究做m 了开拓性的贡献。 岐鼢灯你l 目_ l l j f 究 总之,这一时期关f 称渭研究的学术成果虽不甚丰厚,仳学者们的探讨研究 - 作, 确存该领域起到了传承之功效。 ( t ) 建国以来关于称谓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第+ 次在书籍中将称谓问题予以重视、并进行号f j 的介纠。 虽典型的例子是1 9 6 3 年出版的主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浚书在姓名。节中, 简明介绍了古人的“姓、氏、名、字、尊称、卑称、剐弓、谥号、庙号、尊号、避讳” 等称谓的最基本知识,使学术界再次意识到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性,i 司时也促 发了学者们对于称谓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外的各种语言学理论及思潮被介绍到国内,许多学者在拓宽 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的基础上,开始多方位、多角度的对称谓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据有关学者统计,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关于称谓的专著己有十余部、 论文百余篇。 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 中华书局,1 9 9 4 年6 月初版) 一书中,但凡重要的古 人称谓,都尽可能做到追根溯源的研究;但凡沿革嬗变的称谓,都力图去揭示社会发 展变化的相应轨迹。因此,该书可渭是当今学者研究古代称谓的一部拓荒之作。 牛志平、姚兆女在唐人称谓( 三秦出版社,1 9 8 7 年7 月版) 一书中,将唐人称 渭按照皇帝、皇室、官吏、百姓、亲族等系统分类,列出词目八百多条,征引原文, 注明出处,并作了简单的引证和阐释。此书可谓研究断代性人际称谓的开山之作。 夏先培在编著的左传交际称谓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一书中。 通过对左传中交际称谓词语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开启了研究古代专书中称谓的 先河。 这一时期,学者们还围绕两个分支展开称渭研究:一是探讨称谓与社会之间的隐显 关系:二是针对具体人际称谓作单独研究。 探讨称谓与社会之间隐显关系的代表性著述主要有:籍秀琴的称谓与社会背景、 社会变革( 北京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4 期) 与我国称谓内涵的嬗变( 首都师范 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前一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与国外相应的亲属称谓进行对比, 总结出中国人的亲属称谓之所以区分细致、运用讲究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的宗法制 度与宗法观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并同时指出,占人称谓 变化的根源在于受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作用下的社会变革影响。后一篇文章中,通过 对几种称谓内涵的古今嬗变情况进行分析,作者认为,能够表明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 称诏与产生称谓的那个民族、那个社会的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习 俗的变化等息息相关,其内涵往往随之而潜移默化。 岐蹄灯称i 口研究 李树新的汉语传统称谓训与中同传统文化( 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3 期) 。 该文指出,导致汉语亲属称谓与非亲属称谓数量繁多、系统庞大的总根源,是占代宗 法等级制度造成的,而在此基础卜建立起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则是直接支配人们如 何使用各种称谓的“精神指挥棒”。同时,文章还首次提出了传统文化二重性是导致传 统称谓二重性之根源的辩证观点。 针对具体人际称谓作单独研究的代表著述主要有:郭鹏飞的 “林 黑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探析( 汉学研究第1 8 卷第2 期) ,该文深入分析了 先秦典籍中关于帝王称谓的有关史料,详尽探究出各字词所含“君”义在不同语境条 件卜所指的相应层面。杨鸿年的汉魏中书( 文史第二辑) ,文章立足于中央职官 称谓,通过对汉、魏中书长官的种种称谓进行考释,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时期,学术界还兴起了对称渭的多视角研究,且成果丰富。笔者从所能查阅到 的论文资料,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中西对比角度研究。如田惠刚在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8 年4 月版) 一书中,把整个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 指代称谓、礼貌称谓五大板块,分别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中西 对比角度探讨人际称谓系统的专著。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如陈松岑的北京市城区两代人对上一辈非亲属称谓 的变化;潘之欣、张迈曾的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等。文章针对亲属语扩展用 法这现象,选取不同职业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了关于亲属语扩展用法的社 会使用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发掘出该用法所表达的谈话双方的社会关系等。 从宏观角度对称谓系统进行研究。如史金宝的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 史文化背景,文章通过对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的详细描写以及和各地方言亲属称谓的 比较,总结了汉语亲属称谓的相关特点。姚亚平的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 本趋势,文章揭示了汉语称谓系统百年来变化的基本趋势。 从文化、伦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如杨应芹的谈谈汉语称谓,文章论述了汉语称 谓的历史烙印、权力烙印、经济烙印和伦理烙印。李树新的汉语传统称谓词与中国 传统文化,文章指出了汉语传统称谓词与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之问的联系。陈月 明的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以及文化印记,文章认为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复杂性与 社会、宗族、家庭等组织形式及其活动有关。 从国外语言学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如崔希亮的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 学,文章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出,j 、z 从语用功能方面入手研究称谓,概括而言,就 是要研究每一个称谓的具体用法、使用条件,以及人们在使用该词时的心理状态等。 岐路拍:晴研究 总之,建同以来,学者们住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对比法、综述法、 分析法、归纳法等多种研究疗法,加强对称谓的理论分析,注重从多门学科中汲取养 分以丰富称谓学术领域,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成熟、完善的称谓学术体系。 贰歧路灯综述 一、歧路灯简介及其研究与评价。 歧路灯是清乾隆年问一部长篇白话小龅,其一。八回( 栾星校注本) ,约六十 余万言。作者李海观( 1 7 0 7 年一1 7 9 0 年) ,字孔堂,号绿园,乾隆元年恩科举子,河 南汝州宝丰县人,曾著有诗集绿园诗钞,是典型的卫道文人。 据栾星先生考证,李绿园约4 2 岁时丌始创作歧路灯,后因“舟车海内”一度停 顿,至7 1 岁时方告脱稿,历时3 0 年。该书完成后未见付梓,一直以抄本流传,迄晚 清,流布遍两河,然甚少传至省外,故知者寥寥,也末引起当时学术界注意。1 9 2 4 年, 洛阳清义堂首次将歧路灯石印发行,共1 0 5 回,可惜这部书中讹误颇多,加之印 数极少,流传很有限。1 9 2 7 年,冯友兰、冯沅君兄妹根据从家乡所得抄本,经与石印 本对勘并分段标点,交北京朴社排印,但仅印行一册二十六回,便告终止。其后直至 1 9 8 0 年,才由中州书画社( 现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了河南社科院栾星先生历时十载 校注的歧路灯( 栾星校注本) ,首期印行4 0 万册,后又追印1 2 万册。至此,歧路 灯一书终于重见天日,广为人知。 歧路灯假托于明代嘉靖年问,讲述了青年学子谭绍闻丧父之后,受其母溺爱, 且被浮浪子弟引诱,吃酒赌博、斗鸡走狗、狎尼宿猖终至倾家荡产,后又改过自 新、重光门第的故事。沿这一线索,全书以写实手法,大幅度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封 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忠实记录了中下层民众的思想、生活状态,为读者 展示了一幅浩瀚的社会生活图卷。书中还描写了二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官绅、 豪吏、摹僚、书办、清客、帮闲、衙役、商贾、市贩、官媒、女监、相士、艺人、术 十、僧尼、妓女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且各具性格、各肖形貌。 关于歧路灯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初期。歧路灯石印本发行后,刊载了杨懋 生的序及张青莲的跋,首次对歧路灯及李绿园作了简要介绍,并给予该书很高评 价。其后,冯友兰在歧路灯朴社本中做序,对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及艺术得失 作了全面评价,并对小说在语言( 尤其是河南方言) 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大加 肯定;此外,朴社本中还有董作宾写的李绿尉传略,文章对李绿园的生卒年及年谱 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冯、蓬所作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歧路灯问世之后,最j f l 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岐路“称悄研究 伴随上述印本的问世,歧路灯始引起学术界注意,并先后有学者r 其评价。1 9 2 8 年,郭纠虞在文学周报发表介绍c 歧路灯,一文,称赞“李绿同竟能j :常淡 l 述至理,竞能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 是清庸了。”同年底,朱自清在一般杂志发表题为歧路灯的文章,认为歧路 灯与红楼梦是“巾国j f _ : 柴仪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i f 长篇的小说”,对该书在 情节结构上的安排极为赞赏,认为“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 甚至称“在结构上它是中国旧来惟的真正长篇小说”,并晚“若让我估量本书的总价 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此外,当时学者还对歧路灯的人物塑造、社会生活描写以及语占方面大加赞赏; 同时,也有学者在肯定歧路灯现实价值的同时指出作者因生活经验不足、导致 小说在描写上终显空洞。 之后四五十年,继续有人对歧路灯给予较高评价,如李敏修在中州文献汇编总 序中盛赞歧路灯“开近世平民文学之先声”。但客观而言,此时期歧路灯的 流传范围仍十分有限,并未引起学术界普遍重视,对其进行全面、深入之研究者更是 廖廖。 1 9 6 3 年,河南社科院学者栾星开始着手歧路灯抄本的寻访和考究工作,并多 方搜集李绿园与歧路灯的研究资料,于1 9 7 2 年完成了歧路灯校注工作,并辑 录成c 歧路灯 研究资料一书。他以清乾隆末年抄本歧路灯为原本,兼参照 古印本、朴社本,校订全书为1 0 8 回,并作注千余条,还将书中的俚语、方言、称谓、 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历史事件、三教九流等加阻注释,详加考订;在c 歧路灯 研究资料一书中,栾星则提供了李绿园家世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歧路灯相关 研究等多方面宝贵资料,且详细注明了出处。八十年代初,栾星校注本歧路灯及 研究资料相继出版,并迅速引起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学者的强烈关 注,此后,歧路灯研究再次升温。 1 9 9 2 年,杜贵晨的李绿园与 一书出版,成为第一部研究歧路灯 的专著,该书多角度、多侧面论述了歧路灯的成就与不足,并将其与红楼梦儒 林外史作了比较分析,为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歧路灯提供了良好平台。1 9 9 6 年, 台湾学者吴秀砥出版了李绿园与其( 歧路灯) 研究书,仝书对李绿园家世、生 平事迹、著述及歧路灯的流传、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等各方面作了全 面详尽的考察和探讨,资料十分翔实。1 9 9 8 年,新加坡出版了吴聪娣的专著 研究从c 歧路灯 看清代社会,该书从歧路灯中发掘出许多宝贵的第 + 手材料,行埘照清代的史料与文人笔记,描绘m幅清代社会生活的生动l 唧卷。1 9 9 9 1 0 岐蹿灯称谢讲究 年,河南大学出版j - 张生7 义的 语词汇释,该辟从语言学方血对歧路妁 作品价值进行了探索,为读者理解作品文奉和了解河南方占川“:提供了便利。2 0 0 2 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_ 厂李延年的c 歧路灯,研究,该书对李绿园及其歧路灯作 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了歧路灯创作的主客观原因,对歧路灯主题与思想 内涵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并细致考察了歧路灯的美学特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 学术价值。 与此同时,在经过十多年的争论后,学术界对于歧路灯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 情节结构等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普遍给予了肯定:并认为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 1 8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f 层人物的生活面貌与思想状况,为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 特征,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参照。关于歧路灯的思想意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学术界基本予以否定,认为其道学气息浓厚、思想陈腐封建。不过,近来又有学者认 为,歧路灯虽然带有深刻的封建思想烙印,但从教育角度看,它通过描写主人公谭 绍闻堕落败家,又改过自新、重光门第的全过程,劝戒世人“教子要严、延师要正、 交友要慎”,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积极意义。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对于书 中宣扬的伦理道德,也不应一概否定,其中某些抽象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 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歧路灯称谓的意义。 ( 一) 综观歧路灯研究历史,笔者发现,历代学者基本侧重于该书在思想、结 构、语言运用、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以及对书中波澜壮观的社会生活风貌 进行考证,而关于歧路灯称谓的研究,则鲜有学者予以关注,几乎不见有相关的 著述或论文。 ( 二) 歧路灯中总计描写了二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涉及三教九流、各 行各业,其角色之众、范围之广,使其成为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图卷。书中 人物由于各自身份、地位、尊卑、等级以及所处的行业、生活环境等各不褶同,因而 相互问称谓也多有不同,且非常富有特色,并因此构成了歧路灯中丰富庞杂的称 谓系统。 这一系统对帮助我们了解书中“浩瀚的社会生活图卷”,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参照。 同时,通过对歧路灯称谓的研究,还可提供了一条解读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特征以及民俗风貌的通道。 ( 三) 歧路灯通篇贯穿了作者的儒家正统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人物问 的具体称谓,通过研究这些称谓,有助r 我们从中汲取传统道德及传统伦理观念之精 华,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岐路灯林【胃删宄 第二部分歧路灯称谓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歧路灯中人物在会话中如何指称对方、他人或自己,进而揭示其 所用称旧在反映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或情感时的特点。 本章将歧路灯中称渭分为八个类别。每一类别巾,通过对书中人物在交际中所 使用的具体称谓进行整理、排序、举例,进而分析、甄别各自语义,追溯演变历史, 总结使用范围、使用规律,并尽可能比较了它们与占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异同。 壹姓名称谓 姓名足人的诸多称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称谓,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用来区别 于其他社会成员的识别符号。占人的姓名称谓及其使用,远比今人复杂的多、也讲究 得多。以下,本文主要结合歧路灯中相关语料,从“名、字”两个方面,对书中 姓名称谓做一简单论述。 一、“名”与“字”的特征与联系。 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一文中说:“今天的 j 语中,仍有名字这一概念, 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字,是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这是因为古人( 严格说。一直 到建国以前) 中凡有文化者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那么,除了“名”古人为什么还有“字”? 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 其名也。”对此,唐人孔颖达在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进一步解释说:“生若 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 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段注文表明,当一个人成年之后,原来由长 辈所命的“名”、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已不便再在社交场合呼来喊去,就得 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 另一方面,古人重视避讳,个人在成年之后,要参加包括祭祀在内的各种正式的 社交活动,而很多场合,人名是要避讳的,故需要另取“字”称呼。 ( 一) 关于“名”。 说文释名为:“名,自命也。从ii 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白名。”其 意是说,存共同生活之中,如果向天还叫以用手势、动作来表示的话,夜间就只能用 声音来表示自己的存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这就出现了各自的“名”,故而从“夕” 从“口”会意。 “名”出现很5 l ,甲骨文中就已有记载:一是帝王,均以天干之字为名;二是占 山盘路j ;4 、峭_ | j j f 究 h 占,都是宁的单名,如争、行、矗、犬、宾等,但其命名原则,现在还不得而知。 “名”至周代以后,就相当多了,而h 出现了女l t f o j 命名的原则。如左传桓公 六年巾载鲁大夫申编就如何给鲁桓公的孩子命名时说:“名有氘:有信、何义、有象、 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小 以同,不以官,不以“1 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 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这段话古人卜分重视,继左传之后,礼记曲礼上新书胎教论衡诰 术c p 都有相似的论述,可谓占人命名的基本原则。其大意是:给人命名有五种方式, 出生时上天的授意、出生时的祥瑞之事、出生后的相貌特征、身边的物品之名、与父 亲相似的某些特点;命名有六条禁规,本国国名、本国官名、本国山川之名、疾病之 名、畜牲之名、礼器礼品之名。 此外,古人命名还有一个非常例外的情况,一些人名十分不雅或与传统道德观念 完全相背,如“无知、不臣、黑卵、虾蟆”之类。对此,宋人俞成在萤雪丛说中 认为:“古者命名,多自贬损,或日愚口鲁,或日拙日贱,皆取谦抑之义也。”宋人邢 居实在拊掌录中也记载说,欧阳修认为“人家, i , j l 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小名, 如狗、羊、马、牛之类”。 直到今天,民间仍有“命贱才好带”的说法,特别是农村,给小孩取小名时多用 贱名,如小猪、狗剩之类,其应当是古之遗风。 歧路灯中,也有相关例子。如: 只说那日正在厅上乱赌,只见一个老头儿,向厅前跪下道:“我是周家1 ;1 人,我姓 刘。俺儿叫狗台儿,媳妇儿姓雷。”( 6 4 6 0 9 ) 这里,“宫”的意思是指“猫、狗的呕吐物”,“狗宫”即“狗的呕吐物”。 “名”一般由祖辈或父辈所起,又分“幼名”与“学名”。“幼名”也叫“乳名奶 名”,是指幼时起的j b - i e 式的名字;“学名”也叫“正名训名”,与“幼名”相对。 这一取名习惯,大约始自魏晋时期,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如晋干宝搜神记卷十 f i :“唐叔偕女,小名父喻,容色俱美。”宋史选举志三:“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 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 歧路灯中相关例子有: 到了四十岁上,王氏又生一子,乳名叫端福儿,原是五月初五日生的。果然面似 满月,眉目如画,夫妇甚是珍爱。( 1 2 ) 孝移设下师座,自己叩恳拜托,潜斋不肯,因命端福几行了拜师之礼。取学名叫 绍闻。是因丹徒绍衣的排行。( 2 l8 ) 岐路剀称峭研究 这! 琶,谭绍闻因h j 牛在端阳亿故取乳名为“端稿”“儿”一般指年少孩章, 其与乳名连崩,含呢称之意。“绍闻”则取自入学之时,故又叫“学名”。 此外,古人在取“名”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辈行。即在诸兄弟的“名”中要 表示出是同辈兄弟。这一现象出现很早,如左传文公卜一年中,长狄有兄弟四 人,名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名中均有一个“如”字。 这一习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