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本文紧扣黑格尔哲学中的无限性思想,遵循黑格尔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观点, 分别探讨了黑格尔哲学产生之前关于无限性的两种传统看法即本体论层次上的“无 限”概念和单纯范畴论层次上的“无限”概念。进而进入到黑格尔哲学本身中讨论 他为何并且如何把历史上的关于无限的两种传统看法综合进他自己的无限观中。并 且在探讨的过程中尽可能澄清一些关于黑格尔的无限性思想的迷雾和盲点。 关键词关键词: 无限 客观思想 现实 哲学之改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artics focus on hegels thought of infinition. according to hegels viewpoint of logic in line with history, it illustrates two kinds of viewpoint of infinition which are before hegel philosophy. them are the notions of “infinition” which were limited in ontology and category. then ,in hegel philosophy ,it illustrates why and how did he plunge them into his viewpoint of infinition .it also clear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hegels viewpoint of infinition. key words: infinition objective thought a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ilosoph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引 言言 在黑格尔哲学中, “无限”这一概念占有很高的地位。对于这一点不难从以下三 个方面中可以看出:首先是黑格尔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相关说法,例如“哲学上的大 事仅仅在于把无限和有限结合起来” 、 “真正的无限是它自身和有限的统一,而这 就是哲学范畴的涵义” 、 以及“哲学的根本概念,即真正的无限”;其次有些研究 黑格尔的学者也认为在逻辑学中“正是无限概念作为一个整体而展开自身” ; 最后,在西方形而上学长达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诚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一和 多、有限和无限、统一性和多元性以及同一和差异,这些概念“自开始时就支配着 形而上学” 。既然有限和无限这些概念在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处于绝对支配性的地 位,因此我们也就无怪乎黑格尔自觉地将之规定为自己哲学的根本概念。至于在如 何定位这些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的意义这一问题上, 一方面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 “黑 格尔最后一次复兴了形而上学的一元思考” 。 但是同时也有学者持相反的看法认为 “黑格尔是第一个差异哲学家” 。 因此,不论就黑格尔的无限性思想本身还是 相关的评论而言,对黑格尔的无限性思想做一番探讨就成了非常急迫的事情。因此 本文紧紧围绕黑格尔的无限性思想来展开相关的论述。大致上说来,笔者认为黑格 尔的无限性思想是综合了他之前的两种关于“无限”的传统看法的。第一种即在本 体论的范围中赋予“无限”以规定性。也就是说在本体论范围中的“无限”概念具 有本体、本原或者说实体的意义,在这方面其出色的代表有阿那克西曼德、新柏拉 图主义者以及后来的一些具有明显神学倾向的人,例如马勒伯郎士等。第二种是在 单纯范畴论的范围中讨论“无限”诸概念。在这里至少又有两种可能性:首先, “无 限”这个概念最明显的意义应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唯名论意义上对它的规定即 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卷三) ,贺麟 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86 页。 德黑格尔: 自然哲学 ,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 5 月第 1 版,第 16 页。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86 页。 英gk 勃朗宁: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无限:从无限概念到资本概念 ,孙大鹏译,载世界哲学 ,2005 年第 6 期。 德哈贝马斯: 理性在多元主张中的统一 ,载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美詹姆斯 施密特编 徐向东等译,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同上。 例如 robert r williams 就持这种看法。 参见 susan shell 为 robert r williams 之书 recognition: fichte and hegel on the oth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1992)所写的书评,载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jan199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它仅仅是个出于思维经济原则而制造出来的经验性的名词。其次,还有一种可能性 就是康德直到谢林所坚持的将 “无限”仅仅作为知性的一个范畴, 尽管是先验的范畴。 在这种意义上的“无限”仅仅是知性的一种先验构造,因此它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 有实在性。本文就是通过挖掘黑格尔如何以及为何综合这两种传统来期待能够对黑 格尔的无限性思想本身甚至黑格尔哲学本身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本体论层次上的“无限”概念本体论层次上的“无限”概念 当我们回溯西方哲学的源头即古希腊哲学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无限”概 念在那时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中说: “研究自然 的人就应该讨论有关无限的问题,著名哲学家都对无限的问题提出过见解,而 且,他们全部把它作为存在物的某种本原。 ” 以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作为依据,我 们可以合理地把这种意义即“作为存在物的某种本原”上的“无限”概念规定为本 体论范围中的“无限”概念。 在西方哲学里,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时代, “本原”一词与“始基”一词是同义 的。它指的是万物在逻辑上的起点和时间上的开端。 由此可见, “无限”概念在当 时的哲学语境中就是宇宙论、本体论讨论中的核心概念。从亚里士多德的话语中, 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哲学家虽然都讨论无限的问题,但是都有各自的见解。这就 是说在当时讨论无限问题乃是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约定,但是在关于无限的具体内 容、具体规定性方面却发生了分歧。在当时的语境下,一方面无限问题基本上就等 同于本原问题,另一方面各个哲学家对于何为存在物的本原又各有见解。因此,笔 者斗胆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 毕达哥拉斯的数、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和混沌以及爱利亚派的一或者神都只是“无 限”这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所获得的具体规定性。或者也可以说,这些具体的规 定性统一起来都可以被冠以“无限”这个头衔。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无限都可以被 用来谓述那些具体的规定性,例如我们可以说“水是无限的” “数是无限的”等等。 不过将“无限”的规定性仅仅局限在水、数、四元素等等之中却有两个缺陷。第一: 没有明确地将“无限”作为无限本身来加以讨论而是借助于一些其它的东西;第二: 水、四元素和数等等东西虽然被从一般的感性经验事物中抽象出来作为存在物的本 原,但仍然带有浓烈的感性色彩,与作为存在物本原的无限相比,终觉隔了一层。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 ,徐开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1 页。 关于“本原” (arche) 。韦尔南指出,此词首先指时间延续上的起源和社会等级中的首领。后来阿那克西曼德 采用它时赋予它“基本原理”的哲学含义,故此词有三义。参见法让 皮埃尔 韦尔南: 希腊思想的起 源 ,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 年 6 月第 1 版,第 10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因此可以说,在这种语境下,虽然无限在本体论的范围中确立了至高的地位,但实 际上却是处在最低级的阶段。也许有名无实是最好的说明。严格说来,真正对“无 限”概念本身作了哲学考察的应该是伊奥尼亚哲学流派中的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 “ 所有特殊之物所从出的第一实体是一个无定形或无边界的领域” 。 他以“无限” (无定者)为原则和元素。这首先给人的便是一个比水、空气抽象的概念,愈加少 却了感性意谓,能够贴近无限概念本身。阿氏赋予“无限”如下的具体规定: “它包 含一切于其中并且支配着一切,它是神圣的,不死的和不灭的” 。 从他的话语中,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点: 第一,他是在本体论的层次上把“无限”规定为存在物的本 原;第二,这种“无限”自身是静止的,没有生灭可言。所谓的运动、变化是指扬 弃自己、成为它物。既然“无限”之外无物存在,则此“无限”为静止是可言的; 第三,虽说这个“无限”是静止的,但是从它自身而言,它包含一切于其中并且支 配着一切,因此也可以说它包含着部分,并且这些部分是变化的。由于以上三点, 我们不觉会追问这种变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或者变化?他认为在“无限”者 里面, “相同者与相异者分离开,而与相同者结合,因此,在全体中的金变成金,在 全体中的土成为土,因此一切都己具备于作为全体的“无限者”中,严格讲来,没 有东西产生” 。 由此可见,这种变化所遵循的原理是:相同者相生,相异者相离。 这其实只是一种量上的单纯变化。如果用黑格尔式的语言来说就是他尚未意识到对 立规定的过渡。 我们会在以后的黑格尔文本中看到,阿那克西曼德在本体论层次上对“无限” 概念所作的规定实际上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单调的无限性,它仅仅只是一种量 的程度上的反反复复的变化,根本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东西。这是阿那克西曼德最 大的缺陷。但是阿那克西曼德对“无限”概念的前两个规定却是基本上支配了后来 所有想在本体论层次上探讨“无限”概念的哲学家们,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 很多神学家对“无限”所作的探讨。 samuel enoch stumpf、james fieser:a history of philosophy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6 月第 1 版,第 9 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 ,徐开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1 版,第 63 页。 转引自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卷一) ,贺麟 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95 页 之注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 单纯范畴论层次上的“无限”概念单纯范畴论层次上的“无限”概念 何为单纯范畴论层次上的“无限”概念?首先, “无限”这个概念最明显的意 义应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唯名论意义上对它的规定即它仅仅是个出于思维经济 原则而制造出来的经验性的名词。其次,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康德直到谢林所坚持 的将“无限”仅仅作为知性的一个范畴,尽管是先验的范畴。后者意义上的“无限” 被看作仅仅是知性的一种先验构造,因此它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实在性。在本文 的这部分中,笔者着重考察的是后一种可能性。 2.1 黑格尔对康德一个命题的阐释黑格尔对康德一个命题的阐释 众所周知,理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容或者说研究对象。单就理念自身而言它是 逻辑学的内容。但是,不仅从理念自身而且更重要地从理念的显现而言,根据这些 显现是单纯自然感性实存,它就属于自然哲学的内容;根据这些显现是内在心灵精 神性的产物,它就是精神哲学的内容,并在精神哲学的最高阶段即哲学这一形态上 回归自身。理念在逻辑学里就是纯粹思维,例如“理念表明自身是绝对自相同一的 思维,而这种思维同时也表现为这样的活动:思维为了成为自为的,便使自己与它 自身相对立,并在这个他物里仅仅存在于它自身。 ” 由此可见,这种自相同一的思 维是具体的思维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抽象知性思维。它为了认识自己即达到自为状态, 便要在自身中分化自身并在这种分化而成的对立物里仅仅发现自己。 “无限”与“有 限”这两个范畴就是这种思维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所分化、设定的一组对立,此二 者都以其特定的形式揭露或显示着纯粹思维的某种适合这种特定显现方式的意义、 内容。因此,无限与有限就是属于纯粹思维的两个规定性(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明 白无限本身实际上指的也是这种纯粹思维。很显然,要讨论无限这个范畴,就必须 讨论它所从出的“母体”即纯粹思维。而要探讨黑格尔的“纯粹思维”这一概念就 不得不涉及到康德的一个著名但歧义重重、莫衷一是的命题即“ 我思必须能够伴 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 康德将这个“我思”又称为纯粹统觉,本源的统觉,自我意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1 页。 德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8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识的先验统一。它指的是知性借用范畴来整理杂多的一种自发性活动。自我在建构 经验对象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这是两种同时进行的活动。在此活动之前,并无现 成的自我存在。黑格尔认为康德“认识到那构成概念本质的统一,是统觉的原始 综合的统一,是我思或自我意识的统一:这属于理性批判中最深刻、最正确的 见解。 ” 但是,不管康德的此命题是如何的意义重大,它却是一个很有歧义的命题。 自康德以降,解家众说纷纭。我罗列了三种可能的解读方式:1、萨特式的:萨特将 此命题的字面意义理解为“ 我思应能伴随我们的所有表象” 。 他将“必须能够” 这一含有歧义的短语理解为“应能” ,从而推出他的发问: “ 我思应该能够伴随我 们的所有表象,但实际上它真的伴随了吗?” 萨特无非就是想抓住“必须能够”四 字的岐义来主张在原意识活动中是无“自我”存在的,而所谓的“自我”只是我们 后来反思时添加上去的。2、海德格尔式的:海氏站在反任何形式的主体主义的立场 上,坚决认为“我思”并不是一个终极点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一个“中间点” 。 “所 谓中间点,海德格尔指的是吾人如如的经验本身。 ” 这里就涉及到康德此命题 中“我思”是否具有存有论的身份即是说“我思”或自我只是与经验“相联并立” , 并作为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呢?还是具有自满自足的终极意义的某种存在呢?海氏显 然站在前一立场上而拒不承认我思的存在论身份。3、黑格尔-胡塞尔式的:胡氏 认为康德在此问题上做的不够“彻底” ,于是他提出一个既没有前设,却又能为一切 问题提供终极基础的现象学还原的终点,即“超验的主体性” 。黑格尔和胡塞尔的致 思方向是一样的,因为他也认为“自我是作为主体的思维,并且因为自我同时存在 于我的一切感觉、表象、心理状态等等,所以思想无所不在,并且作为范畴贯穿于 这一切规定。 ” 由此可见,二人都认为“我思”是有一存在论的身份的,在胡塞尔 那里就是超验/先验主体,在黑格尔这里就是无所不在的作为主体的思维。实际上, 从黑格尔对康德此命题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黑格尔根本不满康德仅仅在知识论的 层次上探讨“我思” ,他的目的是将康德的“我思”概念实体化、本原化,赋予它本 德黑格尔: 逻辑学 (下卷) ,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47 页。 法萨特: 自我的超越性 ,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 页。 同上,第 5 页。 关子尹: 康德与现象学传统 ,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四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 147 页。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体论的地位,也就是从近代哲学的立场上回到他所钟情一生的古希腊哲学中去。可 以说黑格尔是从康德的这一命题开始他综合关于“无限”的两种传统看法的。我将 黑格尔的这一阐释称之为一种具有存在论意义的实体性的“我思” 。之所以是实体性 的,是因为它在一切感觉、表象、心理状态中都保持着自身同一性;之所以又是“我 思”乃是因为它非传统意义上的静止性的实体而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它存在于我 的一切表象意识中,无所不在,但是这些表象意识都只是“我思”的某一种特定的、 不充分的存在/显现方式。 “我思”渴望将自己从这些表象意识中解脱出来。 “意识, 作为显现着的精神,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脱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体性之后,就变成 了纯知,这种纯知即以那些自在自为的纯粹本质自身为对象。它们就是纯粹思维。 ” 这便是精神现象学最后所达到的成果。 在哲学上考察某一对象实际上是追问 what it is ?这一追问中有两点:1、it is ; 2、it is whatness; 精神现象学告诉了我们纯粹思维的产生与存在,那么现在我们 有必要追问纯粹思维的 whatness 即它本身的内容或具体规定性,因为认识某物无非 就是认识它的具体规定性。而本文的主题即“无限”概念却恰恰是 whatness 中的一 员。 “无限”这一概念在单纯的范畴论层次上就仅仅只是纯粹思维自身的一个范畴。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我们知道纯粹思维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存在时就是一个一个单 独的范畴。 “无限”便是纯粹思维在某个阶段的一个特定存在方式,有点像中国哲学 中所讲的“理一分殊” 。因此,考察了纯粹思维本身,我们也就知道了“无限”这一 范畴是什么。但是仅仅考察“无限”这一概念却并不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无限” 。 在这里,我们把这一考察分成两层进行:a、纯粹思维的观念性内容;b、纯粹思维 的实在性内容。纯粹思维作为“我思” 、思维自身在黑格尔那里也就是指概念本身。 但是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具体规定以及此种规定是如何发生的呢? 因此,对纯粹思维的观念性内容的考察便与考察“概念”这个概念联系在了一起。 黑格尔认为他之前的“概念”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有限的知性规定即范畴。它们自 身是没有经过批判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康德的看法是一样的。这些知性规定即范 畴固执于自身而排斥对立的知性规定。这些范畴乃是被抽象知性思维根据同一律和 德黑格尔: 逻辑学 (上卷) ,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 年 2 月第 1 版,第 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矛盾律而加以规定的。范畴自身的内容/意义不是取决于范畴自身而是取决于某种外 在的东西,如“它们的详细内容也只能以表象、保证为根据,甚至以词源为根据, 而这种保证宣称,我们用某个词汇表示的正是这个内容。 ” 这种范畴仍然未脱离表 象思维,还没有达到纯粹自身的高度。康德的批判哲学对旧形而上学所用以认识事 物的范畴进行了批判。他把范畴归入知性。范畴作为知性规定本身是空无内容的, 它的内容是表象中的外在杂多。而且范畴只能在现象界中使用。但是康德对这些知 性规定的考察并不是从范畴本身进行的,而是从范畴对感性的先天有效性问题方面 加以进行考察的。他着重的是范畴的应用问题而非范畴本身。如,他对有限与无限、 自由与必然的考察是在把它们应用到世界、时空上之时而进行的,而不是在它们自 身中加以考察的。 至于范畴本身, 他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由判断表中引到范畴表中,“他 从普通逻辑学里拾取了这些范畴康德只是经验地接受这些范畴,他没有认识到 它们的必然性。 ” 对范畴自身的考察乃是始于费希特的。费希特反对康德那样只是 列举了一些范畴。他认为这些范畴应该从作为哲学之基本原则的“自我”中推演出 来。因为“自我”作为思维、作为思维自身的活动是能动的,它能产生出它的各种 规定。在费希特这里,对范畴的规定由旧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上升到纯粹思维自身。 范畴的产生原则不再是知性思维对表象的单纯抽象而是作为纯粹思维的“自我”的 设定活动。 “这种推演自亚里土多德以来没有人想到过要做:揭示出各种思维规定的 必然性,它们的推演,它们的结构。而费希特试图作了这件事。 ” 但费希特的 “自我”由于受外来刺激的限制而被有限化,落入二元对立中并不比康德更高明些。 但是,关键在于费希特的致思路向是哲学的、高明的,尽管他并没有在实际上做到 或说贯彻到底。有学者将之赞誉为“由从对象抽取范畴的知性方式到从自我 演绎范畴的理性方式的转换,实现了范畴论的一个根本的转向。 ” 黑格尔是沿着 费希特开创的道路前进的。在他那里,概念本身包含三个环节即普遍性,特殊性或 规定性和个别性。黑格尔的“概念”是不同于以往的“范畴”的,他认为以往的范 畴即知性理解概念的方式是把事物中相互区别的特殊东西舍弃之后,而坚持它们具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88 页。 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卷四) ,贺麟 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70 页。 同上,第 322 页。 王天成: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中的个体生命原则 ,载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2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有的共同东西。在这里,他认为“不把单纯的共同东西与真正的普遍东西或共相混 淆起来,都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 以往知性范畴所坚持的共同东西至多就是“概念” 自身中的第一环节即抽象同一律意义上的自相同一。依据这种规定,黑格尔对我们 日常所用所说的“概念”进行了甄别。例如说人、房屋、动物等、只能算“是一些 简单的规定和抽象的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从概念中只采纳了普遍性环节而舍弃了 特殊性和个别性,所以没有在这两个环节中得到发展,因而恰好从概念里分离出来 了。 ” 甚至当我们把“上帝”这个概念仅仅理解为抽象无限性意义上的空洞之物时, “这个词汇并不同时也直接就是概念,而仅仅是个道地的名称。 ” 相反地,存在、 一、个别、主体、有限、无限等等词汇,本身就指示着概念。舍斯托夫之类反对黑 格尔的概念学说,但是很显然的是,他的反对是建立在他对黑格尔的概念学说的误 解之上的。因为他错误地把“一般的五等文官、普遍的教授、将军、象棋的王”东 西当作黑格尔意义上的概念,而这些恰恰是黑格尔排斥在概念范围之外的东西。 那 么,黑格尔为何要将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单独拿出来加以考察呢?这是因为他认为, 熟知的东西并不是真知,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 的。人们总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 它了。都被不加考察地认为是熟悉的。 ” 然而当这些未被考察的、被假定为业 已熟悉的范畴, “只是本能地起推动作用时,它们之进入精神的意识,还是零碎的, 因而也是变动不定和混乱不清的。 ” 因此为了防止这些熟知的范畴对我们的意识活 动造成混乱,就必须批判它们。通过对它们的批判,从而纯化这些范畴,使其自觉, 使我们对这些范畴的使用由无意识的习惯本能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那么如何批判 它们呢?这就是逻辑学的工作。因为“逻辑学要去认识熟知的东西的方式是与人们 认识这种东西的方式迥然不同的,甚至相反的。 ” 这就涉及到黑格尔如何改造这些 范畴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以某个词汇所指的对象为其内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98 页。 同上,第 301 页。 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上卷) ,贺麟 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 6 月第 2 版,第 45 页。 参见俄罗斯舍斯托夫: 在约伯的天平上 ,三联书店,1989 年 7 月第 1 版,第 152-152 页。 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上卷) ,贺麟 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 6 月第 2 版,第 20 页。 德黑格尔: 逻辑学 (上卷) ,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 年 2 月第 1 版,第 15 页。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容/意义的。这种理解方式就是表象式理解,最为中国人所惯用即所谓的名实相符。 例如, “有限”就指具有某种界限的事物。而“无限”则是凭借想象力把有限之物推 向极致,如无限小的离子、无限的宇宙等。而黑格尔认为对这些范畴/词汇的内容和 意义不能停留在这种表象式理解上而要剥去它们为我们所熟悉的表象外衣而加以纯 粹、抽象的考察。这就是思维蒸发表象而形成概念,词汇/概念在其纯粹被考察时获 得其内容/意义即从与其它的词汇/概念相互规定的关系中取得它本身的内容/意义。 这 样,概念就摆脱了表象所赋予它的内容/意义而拥有了自身的纯粹意义/内容。概念获 得了解放,它达到了自觉状态。 “一种语言,假如它具有丰富的逻辑词汇,即对思维 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那就是它的优点。重要得多的,是思维规定 在一种语言里表现为名词和动词,因而打上了客观形式的标记。 ” 由此可见, “ 逻 辑学不是在讲述某种超人的、抽象的思想如何为世界创生出它自己的逻辑环境的 故事, 而是对人类思想的一般范畴的检验, 而实在只有通过思想才能被概念化。 ” 纯 粹思维的观念性内容其实就是指理念从其最直接的存在规定出发,不断地进行自我 规定,直到发现自身的整体内容和全部意义这一过程, “理念在本质上是过程” 。 这一过程便是理念的一系列特定规定在概念自身的必然性中进行的运动。通过这种 运动, 纯粹思维渴望揭示/显现它自身的全部内容与意义。 “纯粹概念只是这种自我决 定的运动,在其中它在自身中分化出自己的相对的规定性,让它们独立,然后迫使 它们放弃它们的独立性。 ” 由此可见,纯粹思维的内容即各种规定性虽然不是一种 可以用感官加以感知的内容,但它们却是存在的且具有内容而非如康德所认为的那 样是空洞的。每一个特定规定(内容)都以某一特定方式显现着理念自身。而这些 特定规定构成的一个处于运动中的整体就全面地显现了纯粹思维的全部内容和意 义。这就是纯粹思维的观念性内容。通过考察纯粹思维,我们也就明白作为纯粹思 维之某种特定方式的“无限”范畴其本身的意义乃是能够自由地返回到自身者。如 果它不能自由地返回到自身,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不是真正的无限性。也就是说作为 德黑格尔: 逻辑学 (上卷) ,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 年 2 月第 1 版,第 7-8 页。 英gk 勃朗宁: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无限:从无限概念到资本概念 ,孙大鹏译,载世界哲学 ,2005 年第 6 期。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57 页。 karin de boer : the dissolving force of the concep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jun200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无限”这一范畴所从出的“母体”的纯粹思维决不是与表象意识并立而言的那种 片面思维而是一个伴随着一切表象的实体性思维。同样地,作为纯粹思维的一个子 细胞的“无限”范畴也不是一个与别的什么东西对立而言的片面范畴。那么黑格尔 为何要将这种思维、这一范畴实体化呢?下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转而讨论 纯粹思维的“客观性”或说实体性。 2.2 纯粹思维的“客观性”纯粹思维的“客观性” 黑格尔认为“在近代大部分构成哲学的兴趣的也正是对思维的本质和思维的权 能的研究。 ” 他在评价笛卡尔时说, “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独立的思维在这 里与进行哲学论证的神学分开了, 把它放在另外的一边去了。 思维是一个新的基础。 ” 在笛卡尔那里,思维通过普遍的怀疑,抛开一切假设性的前提仅仅从自身出发来解 释世界。我们似乎在笛氏这里发现了“福音”的出现,然而这只是一场梦幻。因为 笛卡尔哲学本来以思维为原则来建构其它概念,这是很令人充满期待的,但是作为 其哲学之原则的思维却因为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划分而与物质相对立、思维与广延、 身与心都处于对立中。因此,思维在笛氏那里只是被理解为抽象知性意义上的那种 片面思维。笛氏所允诺的以思维做为哲学的绝对原则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慌言,不 过却是令人鼓舞的。费希特的作为其哲学原则的“自我”其实与笛卡尔的“我思” 一样落入了片面之中而非一个绝对原则。因为在“自我”之外必须设定一个外来的 刺激。康德对思维的规定同样落入了笛氏旧穴中。 “康德转回到苏格拉底的观点,转 回到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具有要求具体内容的无限使命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思维 的主观性一面,这就是说,第一,意识到思维是与客观性相反对的规定性;第二, 意识到思维是有限性,是借有限的规定进行思考的。 ” 在上文讨论康德的“ 我思 必须能够伴随我的一切表象”这一命题时,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 “我思”作为一个 统觉活动只是负责把被给予的经验杂多统摄进“自我”这个范畴里,而它本身则是 无内容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与直观的对立将“我思”仅仅限制为一个片面的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9-60 页。 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卷四) ,贺麟 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3 页。 同上,第 25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规定,在它之外尚有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存在。因此,在康德这里, “我思”仍然 未脱主观性之色彩,对“我思”的理解仍然陷于抽象知性的空洞抽象。谢林在其后 期哲学生涯中提出了“否定哲学(negative philosophy) ”与“肯定哲学(positive philosophy) ”的划分,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对思维的不同规定。他认为在“否定哲学” 中思维只是提供其对象的本质/概念,当然这里的本质/概念与在黑格尔那里的规定是 不同的。在谢林这里,这种本质/概念仅指“可构思的(conceivable) ”和“可能的 (possible) ” 。 “否定哲学仅仅能够指出何物能够存在(exist) ,却从来不能够指出任 何可理解的事物确实存在。它也从不先天地证明任何事物就像它们被理解的那样必 须存在,不论这些事物是一个三角形、一种植物或上帝。 ” 在谢林看来,思维只是 指出了一物的可思议性,并且还不能保证此物如其概念/本质所示那样地去存在,更 不要说此物的实存。而一物的实存只能靠“肯定哲学”中的直观(vorstellung)去把 握。这一直观又根据其对象的不同而划分为:1、针对自然中特定存在的感性直观 (sensuous vorstellung) ; 2、 针对上帝或其它精神实体的纯粹直观 (pure vorstellung) 。 谢林对思维是做了很大的限定的,他比起笛卡尔、康德、费希特来更加对思维缺乏 信心,乃至于后来逃到天启哲学中,提出一个理智直观来反对概念思维,成为耶可 比的同道中人。由此可见,近代大部分哲学家,特别是和黑格尔有千丝万缕的哲学 渊源的哲学家们对思维都持一种不信任、 限制的态度。 walter schulz 在谈论晚期谢林 时,把德意志观念论的主体性理念描述为“对思维的无止境的高估” 。 我觉得这一 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如前所述康德对思维是采取限制态度的,这从“物自身”这 一限定性概念不难看出。早期费希特对“我思”估价很高,但是他承诺的多,做到 的少。 “我思”之外的外来刺激没办法解决。那么晚期费希特对“我思”的看法又如 何呢?我们只要引用一句话就够了即“人靠其自身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不 是人爱神圣理念,而是神圣理念在人之中爱它自己;哲学的根据绝对不是主体,不 是自我,而是神圣理念。 ” 在晚期费希特眼里,人都算不了什么了,更何况是作为 人之本质的思维呢!在对德国观念论语境中的“思维”之规定性的看法方面,我觉 stephen houlgate :schellings critique of hegels science of logic,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sep1999。 参见关子尹: 康德与现象学传统 ,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四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 180 页之注 释 34。 梁志学: 费希特晚期的知识学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二卷,第六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得 kenneth r westphal 的看法更具有契合性。他将笛卡尔、康德及其后继者对思维的 规定看作是一种主观、片面的规定。并且将产生此种规定的原因归于他们哲学自身 的怀疑论倾向。 “黑格尔的知识论区别于怀疑论传统,也区别于从笛卡尔到康德及其 后继者的近代哲学的怀疑论倾向。 ” 既然思维只是被限定于主观性范畴中,那么 思维就永远达不到事物自身,范畴也就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走向单纯的符号, 从而产生笛卡尔的“神助说” 、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身、费希特的外来刺激、谢林的 vorstellung 等概念来弥补思维所无法完成的事情。 下面我们转而讨论黑格尔如何不同 于笛卡尔、康德、费希特、谢林式地而将思维规定为客观的。首先, “客观的”这一 概念本身须作一划分:1、日常意义上,通过感官而被给予的外部实存;2、康德批 判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必然性;3、能够触及事物本身或说就是事物自身所是的东西。 黑格尔明确地对“客观的”做了规定即“客观的东西却是指自在自为之有的东西, 没有限制和对立虽然理性的、理论的或伦理的原理只属于主观的东西,只属于 意识,但主观的自在自为之有的东西却仍然称为客观的。 ” 我们主要是在第三种意 义上来理解黑格尔对“思维”的规定。 “思维就像构成外部事物的实体那样,也是精 神事物的普遍实体。 ” alexander kaufman 将这一“构成事物的普遍实体”称作思 维的“构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 of thought) ” ,并且更具体地将这一“构成角色”理 解为“客观思想消解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对立” 。 也就是说,思维在事物自身中 所发现/意识到的仍然只是它本身,因为它就是事物自身。或者说,事物自身的内容/ 意义只是在这种思维中才被朗现、揭示、显现。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思维不仅是 主观性的,而且也是客观性的。在康德那里,思维虽然在自身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 但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只是指“逻辑的或形式上的客观性,即逻辑上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性,而不是形式和质料统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性” 。 因此,在康德那里 思维的客观性充其量也只能存在于现象界,而“物自身”就达不到了。黑格尔不满 kenneth r westphal:hegel and hume on perception and concept-empiricism,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jan1998。 德黑格尔: 逻辑学 (下卷) ,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 年 2 月第 1 版,第 393 页。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9 页。 alexander kaufman:hegel and the ontolog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dec1997。 王天成: 先验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及其客观性 ,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年 7 月第 4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足于这样达不到“物自身”的思维,他要重新规定思维,这就涉及到思维不同于逻 辑上或形式上的客观性的另一种客观性即形式与质料统一意义上的客观性或说“物 自身” 意义上的客观性。 这就涉及到黑格尔的 “客观思维或客观思想” 。 ernst troeltsch 在此很中肯地评价到“黑格尔的体系纠正了康德的原则即意识只具有调节功能 (regulative function) ,黑格尔推进了这种看法即理性构成实在。 ” 我们之所以反感 “客观思想”这一说法乃是因为我们既不了解“思想”而仅仅将之在主观意识、有 限精神能力的层面上使用,也不了解“客观”而仅仅用以指非精神性的事物。 “思想 可以叫做客观的思想,因此,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即与研究思想所把握的事物 的科学,便会合起来了,而思想被认为是表达事物的本质的。 ” “思维的真正客观 性却在于思想不单纯是我们的思想, 而且同时也是事物和对象本身的自在东西。 ” 因 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客观思想就是事情本身。关于黑格尔将客观思想等 同于事情本身,这是因为“他拥有形而上学的根据,即在于他相信世界是以本原上 可为理性所理解的方式构造的” 。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做,乃是因为他自身的古希腊 情缘。 “当古代人说理性统治世界而我们把这理解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寓于 世界之中,是世界的内在东西,是世界最固有、最深遂的本性,是世界的普遍东西。 ” 理性就是世界本身, 而人的灵魂因为堕入了肉体中而被个体化了、 受物质性的束缚, 乃成了一种有限的灵魂、有限的理性。但它在本源上乃是与世界理性同一的。柏拉 图在斐多篇中大谈学习哲学即学习死亡。 认为人只有死后,灵魂才能寻求到智 慧。其实,这只是隐喻式的说法。死亡乃灵魂自由之始。 “死亡”只是一个隐喻,它 无非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灵魂自由了、不受物质束缚了。这一灵魂的自由状态, 用哲学话语说就是纯粹思维或思维自身。 “人虽在其自然方面是有限的和有死的,但 在认识中却是无限的。 ” 因为在认识中,人超出了自己的直接存在状态而达到自身 之本已状态。可见,黑格尔在“客观思想”的看法上乃是古希腊式的。海德格尔早 gabriel r ricci ,ernst troeltschs critique of hegel:normative thought and history,humanitas,2001。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8 页。 同上,第 104 页。 robert stein , hegels doppelsatz:a neutral reading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jan1998。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9 页。 古希腊柏拉图: 斐多 ,杨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17 页。 德黑格尔: 逻辑学 ,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第 7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林业碳汇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收纳与劳动课件
- 操作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药物临床试验GCP专项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消防人员岗位职业救援安全基础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5消防安全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
- 2024年二建《市政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法规、管理、技术、实务真题及答案
- 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附答案)
- GB 31247-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
- 2014雪铁龙c4l全车电路图-舒适和便利02音响与导航
- FZ/T 62025-2015卷帘窗饰面料
- 学院货物、服务采购询价表
- (完整版)欧姆龙E3X-HD光纤放大器调试SOP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优秀课件
- 建筑工人出勤表
- 加油站打散油证明模板
- 16竞品信息技术参数表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诊疗进展
- 中药材、中药饮片养护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