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pdf_第1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pdf_第2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pdf_第3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pdf_第4页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 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着劳动 力大军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技能的提高,还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所取得的成就也有目 共睹。然而,纵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应对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加快改革和深化改革中等职业教育, 促进其发展。 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 的探讨。 首先,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教 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对象的巨大差异性以及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提出有针对性的 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分层以后,首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程模式,发 挥该课程模式的优势。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选用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对于第二层次 的学生,选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选用 cbe 能力 本位课程模式。 还有改变课程设置,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可按照传统的课程 设置进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课程设置可实行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综合化,适当 地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进行综合与压缩;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对于理论过深、实用 性不太强的课程或内容,可以删除。 最后,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 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每一层面的学 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完成好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存在问题 分层教学 课程模式 教学方法 iv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task of training hundreds of million high-quality worker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basic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ar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and al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ertain scale after having experienced 1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its achievements are obviou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uphol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problems faced b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peed up and deepen the reform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arted with the problem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studied multi-level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irstly, point out the problems which both students, teachers have and exist in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put forward proper strategy. bring forward teaching methodmulti-leve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large otherness of educational objec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after stratification,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chosen for different students and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for the first tier of students, billing division of sub-type curriculum model should be chosen; for the second tier of students, “wide basic, flexible module” curriculum model should be chosen; for the third tier of students, cbe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model should be chosen. do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actively optimize curriculum structure. for the first tier of students ,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is used; for the second tier of students, curriculum can implement modular course structu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uitably integrate and compress basic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for the third tier of students, we can remove the theory too deep, applicability of the course or content is not too strong . v lastly, we can tak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tiers of students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method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mak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bined organic. we will make student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it and make them satisfied with their studies.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enhance self-confidence and are stimulated enthusiasm and interests for learning so that the teaching purpose and task for different tiers of students can be finished .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 multi-level teaching , curriculum model , teaching method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是在导 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学及普通高中的扩大招生,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试入学。学生入校门槛降低,造成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相差悬殊,学习动 机繁杂, 学习态度消极, 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尤其课堂上学生知识的接受, 教师很难同时满足基础较好学生 “吃不饱” 的要求和基础较差学生 “吃不了” 的困 惑。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在这个问题 的处理上,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解决办法,也很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 面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状况,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差异“、 “学 习态度差异” 、 “兴趣爱好差异“、 “学习目标差异”等几方面。学生存在的这种种客观 差异,就要求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分层次教学就是出于 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充分考虑,使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 的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2。 目前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主要有:按学习目标不同进行分层教学;按学习基础不同进 行重点学科分层教学;按学习水平不同在班内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状况的种种差异,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改变了传统的班级 授课制,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划分不同群体进行组合,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 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主张按学习目标不同进行分层教学。学习目 标大概有三种:一是基础好,有升学要求和愿望;二是基础较好,但无升学愿望;三是 基础差,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就业。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实施分层教学后,还需要在教学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 先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上要考虑不同层次的 学生基础;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等职业教育要有 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可按照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 要有提高,但不要求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中等职 业教学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教 2 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可操作性建议。 1.2 研究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 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 并为高 一级职业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由此可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所以应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分层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3。 促进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人的身心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 性,是不均衡和有差异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分班是把学生按照专业或工种分成 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 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 影响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不能满足个体多样化教 育需求,从而很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是以传 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造成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师的教 学计划难以实施,所以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制定不同的教 学目标,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2).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把 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 (3).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多而且陈旧,通常是以 学科为中心的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课程模式,其知识通常与现实严重地脱节,造成学 习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降低,难以适应市场发展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4).教学方法落后,对理论知识教学只是进行灌输而非让学生主动建构,学生的 学习主要是在课堂听讲完成的,其教学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方法,而忽视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 解决这些问题的落脚点就在于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 而改革教学的最基本的方 法就是实施因培养目标不同而进行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课程模 式、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从教学层面上满足学生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促进人的快速 发展。 3 1.3 研究的现状 从国内情况看,部分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视角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都做过研究,尤 其在分层教学的研究上取得不少成果。 锦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郭红艳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介绍了该校文化课分 层教学的实践情况。分为外部分层和内部分层两种。外部分层系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分 成“综合高中班”和“职业技术班” ;内部分层基于对学生差异情况分为 a、b、c 三类, 实现基于横向动态(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所在层次不同)与纵向动态(同一学科每一 个学生都可以升层、降层)的分层,建立分层次目标教学的目标体系。分层目标包括学 科分层长期目标、分层阶段目标和分层课时目标。确定分层次目标的综合要求(必达目 标)和各层次要求。 2002 年李向东(山西省机械工业学校)在职教研究发表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 讨 ,以他们学校尝试的三种分层教学模式(一入学按中考成绩进行班级分层,将相对较 好的学生编为两个班,其余的学生按传统编班方法组成了五个班。第二学期按英语、数 学文化课程分层,根据第一学期英语课和数学课的单科成绩,对后五个班的英语课和数 学课进行了分层教学。第三学期按制图学科分层),论述了实施分层教学的显著效:一 是分层教学对高层级班的学生产生了“罗森塔尔效应” ;二是进行低层级教学班教学的 教师,在接受分层教学的改革任务之后,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 高,成绩显著;三是分层教学有利于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2006 年梁悦秋 (沈阳市旅游学校) 在 职业技术教育 发表 分层教学的实践探讨 , 讲述了他们学校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根据新生入学志愿和中考成绩,将学生分为两种 类型:升学为主、就业为辅和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编成三个类型的班级:高职升学 a 型班、就业 b 型班和就业 c 型班,然后分别实施不同难度和内容的教学计划。高职升 学 a 型班实施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开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就业 b 型班实 施正常教学计划,前两年在校学习、实训,最后一学年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实习; 就业 c 型班以就业所需的技能课为主。 从国外情况看,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在分层教学实践上也呈现出繁荣与多样化 态势。如美国开展的分层教学有“学科分层” 、 “分科选修制”和“不分级制” 。如在德 国出现的“fega 分层模式” 、 “fd 分层模式”就是学科分层的新发展。所谓“fega 分层模式” ,是把学习材料划分为基础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相应地设基础学程和扩 4 充学程两类学程。基础学程是学生必修的,扩充学程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的。在 一个共同的教学阶段以后,学生被划归四个不同水平,分配到相应的层中去学习相应的 学程,每半年进行一次层级的调整。而“fd 分层模式”则是一种“灵活分层模式” ,它 是根据学习进行情况,学生被编在同质层里学习,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回到班级或 异质的小组里学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日本的分层教学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 础自主决定。日本的教学以“基本学力教育”和“生存教育”以及培养“科技英才”为 教学目标。 建立在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和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基础上的 “分层教学” , 是适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 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 能性相互适应。 本课题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范畴内,实施分层教学,对现行条件下的课程模式、教 学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力求做到对中等职业学 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4 研究的意义 前面提到国内外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些实例,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 足。郭红艳的分层次教学只对文化基础课实施了分层次教学,分层面有点窄,并且既有 外部分层,还有内部分层,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李向东的分层次教学实施了三种分层教 学模式,效果也很显著,就是太复杂,一学期进行一次分层,须分三次。梁悦秋的分层 教学比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但分层后的教学不够细化。 我研究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与梁悦秋的分层方式 比较接近,另外我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后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采用不 同的课程模式,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 手段,以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每一 层面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好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教学中,应注重各层次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结合的程度,充分挖掘不同人 的不同潜力,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有必要深入研究学生状况,探讨教学的新思路,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5 1.5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期刊、专著等,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 究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2).采用调查研究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 料,进行分析研究。 (3).采用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对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学生现状、教师现状 等研究性观察,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搜集具体事实,根据有关参考资料,总结出规律 性的结论。 (4).比较研究法,根据当前中等职业教学现状进行分层教学,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 先进的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吸取其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思想,经过分析比较应用到研 究中去。 6 2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1 中等职业教育前景良好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才结构是金 字塔型的,社会不仅需要高学历的人才研究顶尖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专业 技能的劳动大军运用技术来推动经济的巨轮。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 型人才,占从业人数的绝大多数,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职业教育的 思想是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的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也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决不限制任何人的个性发展 而必有益于个性发展, 因此不排斥精英的培养, 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 而致力于人人 “学 会” ,人人成功4。 邓小平早在 1978 年 4 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 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这是一个伟大转折,它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明媚的春 天。 自此之后, 国家将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 并且开始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 1982 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特别提到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1985 年中共中央颁 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工作目标。 1986、1991、1996 年分别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1991 年又颁布了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 2002 年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提出: “要以 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 业教育的规模” 。2005 年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家通过大 量法规文件的制定,倡导全社会来支持和兴办职业教育。由此可见,自改革开放后政府 对中等职业教育相当重视5。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级和结构得到完善,另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也进 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引人注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重视职教的改革与发展 2002 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之后, 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召开各级职教工作会议, 7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财政部近年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其 中财政职教专款逐年增加,由原来每年的 5000 万到 2002 年的 1.7 亿元,到 2003 年又提 高到 2.5 亿元,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 100 亿元,重点 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重 点支撑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从 2002 年的 79 所到 2003 年的 100 所,投入方向也从单纯改 善办学条件逐步向支持产教研结合、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转变。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 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为使他们上得起学并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十分重视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工作。 2006 年中央财政安排了 8 亿元, 地方财政也安排了资金, 专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7 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 具有鲜明的普惠性。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后,国家每年安排 200 多亿元对中等职业学校学 生的在校生活进行补助,受资助的学生将达到 1600 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 的 90,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 1500 元,连续资助两年,加起来共 3000 元,可以解决学 生在学校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用公共财政引导青少年报考中等职业学校,这对这两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持作用。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09 年度职 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提到从 2009 年起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免费和资助是加强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措施,对于发展职业 教育将会增添巨大的动力6。 (2) 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教育,另一种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按层次又可以分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 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高峰的 到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经历了长久的低迷状态后,从 2002 年开始止跌回升, 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 从 2001 年的近 398 万人达到 2002 年的 455 万人、 2003 年的 517 万人、2004 年的 566 万人的规模,2005 年招生规模总量超过 647 万人,2006 年中 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 748 万人, 2007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 786 万人, 2008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突破了 810 万人, 2009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在去年的基 础上再扩招 50 万人,达到 860 万人,总体上超过普通高中。2003 年比 2002 年增长 8.7 , 2003 年比 2001 年增长 28.14, 2004 年比 2001 年增长 427。 (3)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状况良好 8 近年来,各级各类职教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职业教育改 革,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使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率逐年提高。我们石 家庄铁路运输学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 95以上, 经常是第二学年刚开学就有好 些企业来招聘。目前有一些大专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又来我校上中职,因此每年的招 生也是相当火爆,2008 年注册在校生突破一万人8。 (4) 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系统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视野,积 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 、加拿大的“cbe” 等,在国内一些职业学校得到实验和推广。最近几年,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 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考察和进修。通过国际交 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 更新, “以能力为本位” 、 “以学生为中心” 、 “项目教学” 、 “关键能力”等理念或模式, 逐步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中发挥影响,促进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 2.2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如此好的前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教师现状、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 2.2.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2.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综合素质较低, 不少学生属于 “双 差生” ,难管难教。同时有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大都抱着混张文凭,找 个工作的心理, 结果造成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 直到很反感, 提起文化课就 “头 疼” ; 专业基础课认为没必要学,学好专业课就行;可到了学习专业课,对专业的兴趣 和学习热情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知识基础的欠缺无法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从建构主义的学习 观来看,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作出“解释” , 并将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已有的认识框架,使其成为新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中等 职业学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差距太大, 学习 自然无法进行。如果根据知识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个各层次的学生能够在自 己已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2) 学习动机复杂、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加 9 上个人理想、信念、人生观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复杂多样。相当一部 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低层次的,同时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更容易失去主动 学习的动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上经常失败的经历使得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再加上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如果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一 个都能实现的目标,学习就会有了自信和兴趣。 (3) 学习观念陈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由于多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陈旧,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善于寻找、选 择和应用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仍然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知识 的掌握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思考问题肤浅而不深刻,课堂提问时对问题的表 述缺乏完整性和层次感。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 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学习的基本策略,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 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 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学习过 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 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 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读不进 书又不得不读书,缺乏主动性。关于学习上的事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 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 ,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 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6) 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的填鸭式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灌输而非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之间不能互动,学生之间 不能互动9。 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 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 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中,过易不能激发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念,过 难会造成因任务不能完成而心灰意冷;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有能力 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 10 2.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园丁”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这 是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教师职业荣誉的根源和内心追求的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也渴望教书育人,培育人才,这是绝大多数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价值 追求,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职业学校从事教育的严峻现实往往打破他们的理想追求。 现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普遍较差, 综合素质较低,不少学生属于“双差生” ,难管难教,使得中职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 度增加,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处在困惑与苦恼之中。 在困惑与苦恼之中, 他们找不到出路, 常常是苦恼之中伴随着无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作为教师的快乐。不得天下 英才而教之本就是作为教师的憾事,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面对这些学生, 倍增许多苦恼与无奈。认为教育这样的学生体现不出自身价值,艰辛付出得不到成效, 自然成为教师心中无言的失落。 中职教师这种较高期望的心理预期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冲 突加剧其职业价值的否定,甚至有时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越高,心里落差就越大10。 同时,他们的工作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即教育教学的难度增大,教师在教育教学 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基础与接受能力, 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 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它突发事件,因而使得不少中职教师认为,从事职业教 没有成就感,加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且平行班少,造成 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 “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使教师总是 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长年累月,很容易造成身心疲惫,职业倦怠。 这种消极心理的迁移就会使中职教师觉得工作无意义、职业荣誉感淡化,最终导致 其工作积极性的丧失,具体表现为: (1)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冷漠,失去对学生的关 心和耐心,出现疏远、厌恶学生,甚至出现“一看见学生就烦” ; (2)在教学中敷衍了 事,不采取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沉闷、枯燥,缺少生机和乐趣,很难实现教学互动、 师生共鸣; (3)厌倦本职工作,不认真钻研教学业务,很少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4) 职业荣誉的心理认同度降低,不少人自卑自怜、自暴自弃、自哀自叹,以至背上沉重的 思想负担,产生心理疾病11。 中等职业教育的繁重性和艰巨性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陷入职业倦怠的中职教 师在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消极,他们经常出现疲劳感,情绪急噪、易怒、容忍 度低,并经常因压力过大而失眠,久而久之,心理问题躯体化,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 这对教师个人及其庭、学校发展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学生将 11 产生不可挽回的伤害。 2.2.3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来看,存在着以下现状: (1) 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深,人们习惯于传统 的、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学会的是熟练地做好一件事, 如机车的操纵、部件的维修等,而普通中学的学生要学会的是正确地解答某个问题,如 公式的推导、公式的运用等。这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决定了两者不能采用同样的教 学方式。 (2)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常常会抱怨学生的生源质量差、学生不学、 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等客观原因, 似乎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原因限制了中等职业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础知识较差,学习动 力不足,享乐主义、网络主义、混混主义等现象时有表现。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着学校 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并不刻 意追求知识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推理,而是追求知识“够用”基础上的操作技能的训练,更 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养成。 其实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 较差,但动手能力强,比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如果中等职业学校依然像普 通教育那样强化学生的“双基” (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并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进 而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对基础知识本来就比较差、而 又不适应“双基”教学模式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则无疑是延续着以往的失败和无 奈,更遑论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充分认识和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立 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让学生回归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域,才是探究问题、解决 问题的根本出路。 (3) 课程模式单一,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通常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课程模式,该模 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不同,课程结构体系也要相应变化。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对一部分学生来 说就是浪费时间,就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上。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 意识到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导致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12 毫无兴趣,既花费了课时,又没有为后续的专业课起先导作用。讲专业课时,用到相关 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时,学生大眼瞪小眼,一点印象都没有,影响了专业课 的进行。总之,传统教育的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基础相差大,学习积极性、主 动性相差大,学习的目的相差大,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来施教。 (4).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比较低,师生互动较少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单一,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仍 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满堂灌、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应 有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中等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有以下特点:对枯燥的、传统的理论课接受能力差,但动手能力 比较强,这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层 次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落后的方法,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现状、教师现状、教学现状,采用和推广“分层次教 学” ,把因材施教、凸现个性落到实处,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改变过去那种统一计划、 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划分不同群体进行组合,采用 不同手段、方法进行教学。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最好按学习目标不同进行分层教学。通 过分层教学,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减少了精神压力,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3 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应正确对待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采取应对措施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正确认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所以首先要正确认识中职 生的特点。表面看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太扎实,学 习态度、学习热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等等,常常给人一种不愿学习、学习动力不 足的感觉。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 不适应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方法,进而表现为学业上的落后。但并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 缺乏聪明才智。因此,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还有,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并不能令人满意,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学 校、职校生的歧视和误解,加之职业学校的生源确实不容乐观,这种现状常常影响到职 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正确面对现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 13 标。以下是本人的一点建议。 (1) 相信学生能够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信 任、期望和肯定,是一种教育力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心理学上,著名 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期望在学生成长中的巨大作 用。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首先注意到了一则希腊神话。那则神话讲述了有一位 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塞浦路斯国王,擅长雕刻,在用象牙雕刻了一尊表现他的理想女性的 少女像后,他深深地爱上了那尊美丽的女雕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爱 神阿弗罗迪蒂被他的真挚的爱情和恳切的期望所感动,就赐给雕像以生命,并给她起名 为盖拉缇亚。最后,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和盖拉缇亚结为夫妻。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终 身教授斯特林理维斯顿把这种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总结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12。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对学生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对每位学 生充满期望,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都有学习的欲 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期望的目光下学习,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从而取得一定的成 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而使每位学生有兴趣学习,让每位学生感到“我能行” ,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只 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中职生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 能力的认识, 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空间视觉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 种智力构成,各人在有些智力上表现出高水平,而在有些智力上表现出低水平,每个人 都拥有不同的智力优势组合13。 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 目前我国社会和学校教育仅重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 理智力,在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的发展较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对 其他类型的智力关注较少。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至多只能表明他们的智力强项不 在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 ,不能被认为无发展潜力,他们的优势完全 可能在纸笔测验无法测出的其他智力方面,比如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能力、人际交往能 14 力等,即某些方面的“偏才” ,在传统考试制度下,这些“偏才”就可能被埋没。我们 的教师不应该、 也不能硬将我们的不具备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这两项智力 强项的学生划入差生的行列,更不能称职业教育为“渣滓”教育。 既然每一个学生智力强项各不相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 观,对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善于发掘他们的智力强项,尊重每位学生的智力特 点,从而使学生具有不同优势智力领域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发挥他们的优势潜能,让 他们在合适的教育氛围下被重视,从而取得进步,取得成就。 (3)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 才能显示其存在和价值, 学生的学也有赖于教师的教才能获得理想的进步和效果。 因此, 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离的教学统一体。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为主,而建构主义教学 观认为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 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 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这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必然 要冲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树立为 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服务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形成一种具体的技能。这 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技能的形成,而那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式的 教学形式,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尽管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习惯不太好等这样那样的缺点 和不足,但每一个学生心中依然有着美好的梦想,只要教师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些 鼓励,就可能使其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冷落他们,不管不问,他们就可能走上邪路, 滑向泥淖。因此,有人说“办好一所职业学校,社会就少建一所监狱” 。这话虽然有点 夸张,但是不无道理。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荣誉观, 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不断探讨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好思路、好办法,同样可 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14。 2.4 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教学模式、教学的方 式、方法、手段均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 15 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改进呢?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