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教育相 比,通识教育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代社会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在近现代 的美国,通识教育受到了普遍关注,得到了广泛实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 践经验。在近现代的中国,通识教育先是由盛至衰,近些年来开始迈入复兴之路。 西南财经大学自建立以来,长期以财经类专业教育为主,直到 2006 年才开始全 面正式实施通识教育。实行这项教育改革,既是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大潮,更是 出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职业变动的频率日 益增加,学生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滑坡的挑战,使得西南财大必 须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西南财大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识教 育受到的重视不够,得到的投入不足。二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数量难以确定,容 易与专业课程产生冲突。三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基础性和理 论性不强。四是通识教育师资短缺,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严重。五是通识教育教学 方法陈旧,实践与互动环节十分薄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西南财大需要采取以下 对策措施:加大通识教育理论研究与宣传的力度,建立健全通识教育制度,优化通 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进班级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西南财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non-special education, and 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omote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speci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has a longer history, and is faced with more practical problems in modern times. in modern america, general education was under universal attention and was widely carried on. hence, abund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modern china, general education waxed and then waned, and gradually stepped on the road of revival in recent years. ever since its found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had mainly implemented special education before general education was officially carried on in the year of 2006.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resulted not only from the tide of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from the urgent needs of self development.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the tim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has arrived, and the frequency of changing an occupa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higher. moreover, the students needs tend to be diverse, and the rate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is continuously declining. therefo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had to transform the education pattern from special education to gene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procedure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was confronted mainly with problems of five aspects. firstly, general education is insufficiently valued and invested. secondly, the number of the curricula of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often conflicts with those of special education, is hard to set. thirdly, the curricula of general education are centered on application and profession knowledge, instead of on basic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fourthly, there is great lack of teachers who are expert at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establishing a curriculum casually is relatively serious. fifthly, in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clas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re obsolete and practice and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often abandoned. aimed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e university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reinforce the research and advocacy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establish perfect syst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roops, to improve the pattern of clas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从清末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就教育目的而言,清末时 期的大学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立学宗旨;民国时期大学以培养“硕学闳材” 为培养目标;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模仿美国大学教育的做法,继 续实施“通才教育” 。总体而言, “通才教育”是旧中国大学的主要办学思想。 1 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教育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主。这虽 然有利于缓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但从长远目标上看却不利于国家 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些大学逐渐认识到大学教育过于专业细分的危害 性,提出了“拓宽专业,文理渗透”的改革方向,调整专业目录,提倡“通才教育” 。 到 90 年代中期,又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 ,其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 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今人类已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给高等教 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不 再是视域狭窄的、独守一隅的专才,也不再是只具宏观视野而无一技之长的通才, 这种专才和通才均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宏 观的通识视域于一身的通、专融合型人才,便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时代的弄 潮儿。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纷纷开始推行或加强 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充分利用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于 2001 年 9 月设 立“元培计划”实验班,旨在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 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复旦 大学也于 2005 年 9 月成立复旦学院,着力推行通识教育。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 内其他一流大学也纷纷进行本科教学改革,并明确提出实行通识教育。 1李曼丽. 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作为国内知名财经类院校,西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为“西南财大”)在广泛调 研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 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学生管理模式 的改革为组织保障”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在实际操作上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以推 行通识教育。第一,从 2006 年开始,率先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和培养模式的转换。 第二,在积累一定经验和进一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2007 年 4 月正式成立通识教育 学院,在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提供合适的组织载体和制度平台,并计划在今后在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法、实 施形式等方面深化改革,以期取得通识教育在西南财大的成功。 笔者有幸获得进入西南财大教务处工作的机会,2007 年 11 月至 2008 年 1 月在 那实习。期间,参与了一些核心通识课程的听课活动,耳闻了学校领导、任课教师 及学生等不同组织团体对通识教育的不同声音,目睹了通识教育在财大实施的基本 情况。面对这些情况,我产生了很多疑惑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为什么 要实施通识教育?西南财大实施通识教育是否过于仓促甚至盲目?针对不同类型的 大学,通识教育应该采用怎样的实施方式?我国大学包括西南财大所实施的“通识 教育”与国外的通识教育是不是一回事?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整体现状如何? 是否取得了一些经验?浮现了哪些问题?将来的走向会怎样?西南财大的通识教育 改革能否实现其预想目标?对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笔者对本问题的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目前,通识教育在国内大学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也受到 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要是 比较和借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国内的 研究对象基本集中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少数综合性大学 和一流理工科大学上。本研究通过提供西南财大通识教育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同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参照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具体而微的案例研究,既可以为西南财大通 识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财经类院校乃至单科性大学提供参考资料。 1.2.2 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西南财大已经实施了两年的通识教育,学校对此十分重视,相当部分教师和学 生对其实施也非常欢迎。但与此同时也浮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正在考虑和征 求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并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寻求学校通识教 育改革的进一步突破。本研究通过对西南财大通识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比较和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通识教育改革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给 西南财大的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参考性的诊断建议和建设性的改进办法。 1.3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3.1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 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我国李曼丽等学者搜集了从 19 世纪初 期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 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共计 50 种左右。运用理想类型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表述 分别是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个角度来界定通识教育概念的。在比较、 抽象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概念定义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 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 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 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 育。 ” 1此表述就通识教育的目的而言,社会本位倾向过于明显。笔者认为,台湾学者 黄俊杰的表述更为准确,即通识教育旨在“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 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关系” 。 2 通识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的博雅教育,以培养“理智的自由人”为目标, 1李曼丽. 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7 2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其教育对象以上层社会的“有闲阶级”为主,以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 天文、音乐“七艺”为教育内容。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教育以及 19 世纪由纽 曼提出、并在欧州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由教育,都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兴起的通识 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 1828 年,耶鲁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 (the yale report of 1828) ,报 告中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一词。1829 年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撰文提 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 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和科学的,一种 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 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 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帕卡德基本上是在通识教育的现代 含义上使用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的译法, 如果直译应译为 “普 通教育”或“一般教育” ,台湾学者将它译为“通识教育” 。 1.3.2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同义的, 它与中小学所实施的普通教育相区别,也包含一些“专业”之外的教育。狭义的“专 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 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如 js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专业教育解释 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 。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俗称“红 皮书” )中,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本论 文若非特意申明,所涉及到的“专业教育”均指狭义的。 专业教育不是古典大学的特色,而是近代大学发展的产物。无论是早期的柏拉 图的“阿加德米”学园、殷商时代的“右学” ,还是后来的宫廷学校或者太学,中外 这些古老的教育形式与现代大学都相距甚远,与现代大学有着“血缘”关系的还是 1112 世纪产生的中世纪大学。 1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办学模式不难看出,大 学教育开始带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 1胡建华等. 高等教育学新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8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学在满足专业、教 会和政府对各种人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 1现代大学就其起源而言己不同于古典 意义的大学,它们与行会类似,专业教育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而逐 渐从人文教育中分离出来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天知识剧增的程度与知识更新的速 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而且还在加速,因此,大学分学科或专业培养人才是一 种必然的选择。 1.4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4.1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 从“通识教育”一词的提出到现在,对其内涵表述有代表性的就有多种。概括 起来,这些论述主要是从教育学和哲学的角度进行展开的。 众多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通识教育,主要涉及其性质、目的和内容。 第一,从通识教育性质的角度加以阐述。一些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 的组成部分。如“教育广义地可被分为 general 和 special 两个部分” ;通识教育是 “非专业、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人的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即 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 大学的办学思想。如香港中文大学教育何秀煌认为“通识教育只是一种观念、思 想当我们说及通识教育时,我们的意思是大学教育不应该太专门化了” 。鲁洁教 授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 教育的举措,如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 ;有些学者则认为,通识教育与 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如 levine 认为“自 由教育是通识教育最频繁的同义词” 。 2 第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 “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 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 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 1胡建华等. 高等教育学新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88 2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 “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 解” 1。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等方面的和谐发 展的教育。 第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 “给 20 岁25 岁的青年一种关于 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 ; “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 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 。 2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的各 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 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在综合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不同学者对通识教育又有不同的认识。如杨春梅从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狭义的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 育的部分,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构 成高等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 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3张寿松认为,通识 教育的理念是广义的,载体却是狭义的,主要是课程,它的实质是“全面发展人” 或“全人”的培养,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主体性和深 刻性等特征。 4李曼丽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 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 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 非专业性的、 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5这 个定义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现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从哲学角度来讲述通识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黄俊杰和舒志定。黄俊杰认为, “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 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 。 6舒志定参照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结构思想,从 1杨春梅. 通识教育: 本质与路径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4): 7 2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2 3杨春梅. 通识教育: 本质与路径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4): 8 4张寿松.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6 5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2 6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性、主体能力三个层面来揭示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由三 个层次构成:最为基础、核心的是确立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其次 是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所体现着的主体性观念;最后是把主体性转化成现实的主体 能力。 1 1.4.2 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类型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类型 通识教育的课程是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 2美国的通识教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较 为成功的,美国的通识教育经验因此而备受推崇。李曼丽博士引述莱文(levine a ) 等人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介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四种主要实施类型: 分布必修型,就是学生必须修习一定数量的课程,而且要求必须有一部分课程 集中在某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有一部分分散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 域。 自由选修型,就是院校没有任何特别的通识教育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自行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 名著工程型,就是指定一系列名著,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读完。 核心课程型,就是把基础知识分为几大类几个领域(各个学校是不相同的) ,要 求学生从几个领域中各选修一门以完成他们的通识教育。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通识 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的课程主要由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组成。 1.4.3 关于通识教育的案例研究关于通识教育的案例研究 国内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的学者 大多注重对国外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介绍和通识教育理论层面上的探讨。随着研究 的推进,一些学者开始深入到几所实施通识教育的代表性大学,不同角度进行实证 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李曼丽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 现状进行的调查分析 ; 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 揭示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状况, 1舒志定. 对通识教育构造的一种认识j. 江苏高教, 2003(1): 16 2张寿松.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找出目前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1 1 二是林小英和陈向明对北大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的调查;针对北 京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问题以及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对 404 位教师和 659 名 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探讨。 2 2 三是余凯于 1998 年 3 月至 1999 年 3 月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照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 对美国大学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政策 性建议。 3 3 四是陈秀平和刘拓对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北方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进行研究,找出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改进建议。 4 4 五是冯惠敏与曾德军对武汉大学进行的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指出该校通识课 程在学分分配、课程设置规划、课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对通识 教育的认识、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等改进意见。 5 5 1.4.4 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等已经有了相当认识,但目前我 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毕竟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识教育在实践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 题。许多学者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普遍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是概念与目标定位不明确。在各大学的课程结构中,并未将通识教育适当定 位。当前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认识还不够充分、深入,而且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 人对这一问题认识有很大的差别。对通识教育概念不清楚,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 1李曼丽.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 2001(2): 125 2林小英, 陈向明. 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声音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4): 84 3余凯. 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1). 87 4陈秀平, 刘拓.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3(2). 48 5冯惠敏, 曾德军.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7). 5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施的混乱和低效。二是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 对课程的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形成学生各自 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素质类课程所占比例偏小,且大多 数学校文化素质类课程门类缺乏系统性,分类缺乏科学性。就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而言,它们应当反映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但目前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 要求后拿来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实质上还是按照过去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组织。 三是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实施通识教育的大学内部,不同组织间一直存在着 专业教育观与通识教育观之争,两者孰轻孰重未能统一。四是师资的问题。通识教 育课程的门类比较复杂。师资结构对课程的设置有着重大影响。同时,现有的师资 水平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五是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现存的教学模式 大多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针对通识教育现存的问题,研究者们借鉴国外及台湾、香港等地区成功的通识 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改 革课程设置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建立 有效的通识教育组织和评价体系等等。 这些对通识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已经相当深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但是,通识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更为复杂,随着通识教育改革的进行,这些问题的分 析和解决办法都有待完善。正如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指出,实践通识教育远比 讨论通识教育困难。特别是由于财经类院校的特殊性,这些方面的研究更亟待加强。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追溯通识教育的本源,探索通识教育的核心理 念和目标,同时比较和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给西南财大刚刚实施的通 识教育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可行的改进建议,为单科性大学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 通识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本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法。围绕“什么是通识教育” 、 “通识教育应该采用 怎样的实施方式”等问题,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各种权威性的文献 资料,特别是有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论文和专著,得出大学通识教育成功实施的 基本模式,为改进西南财大通识教育以及财经类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寻求可靠的理 论依据。 本文选取西南财大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通过参考文献综述中进行案 例研究的基本模式,采用访谈等方法,调查西南财大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认可 程度、通识课程的设置、教学效果等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借鉴国内外通 识教育实施的经验,为解决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提供对策建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2 西南财经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西南财经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 考查通识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进步的要求是 通识教育在高校的实行动因,高校藉此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由必然王国逐步迈 向自由王国。本章将论述通识教育思想的渊源与发展,梳理通识教育的发展脉络, 概括和总结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经验,为后文对西南财大通识教育的案例分析 奠定基础。 2.1 通识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通识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2.1.1 通识教育的渊源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渊源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由教育只适合与奴隶、 工匠相对的“自由人” ,它是少数有闲阶级的特权。 “liberal education”中的 “liberal”是“自由的、解放的、不受局限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 只适合那些自由人。他强调: “应当有一种教育,依此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 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 1教育就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 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他认为, “鄙俗”的生活是为了谋生、以实用、谋利 为目的的“劳作”生活; “高尚”的生活则是以沉思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若事事 求实用,就会有损于胸襟和自由精神,所以应该学习被称为“自由七艺”的自由学 科。如果教育内容和训练方式选择不当,自由教育只会降为“非自由人”的教育或 “偏狭”的教育。因此,自由学科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自由教育。总之,亚 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讲求知识的广泛性,贬斥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强调保持心 灵的自由,而无目的沉思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才能发展人的理性与德性,因而只 有贵族有闲阶级才能享受。 到了中世纪,随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特别是在 18、19 世纪英国第一次技术 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动,同样也对人的培养 1亚里斯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卷 8). 苗力田译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2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创造了新的条件,古典的自由教育受到猛烈的抨击,专业教育迅 速崛起。此时,为了捍卫自由教育的理想,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他任都柏林大学校 长一职期间作了一系列演讲,并汇集成大学的理想一书,成为影响后世高等教 育多年的经典之作。纽曼认为,大学(university)就是传授普通(universal)知 识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目前的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这 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自由教育就要培养人的理 性,其目标就是完善理性。只有学习普通的知识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但这种知识必 须是自由的(哲学的)知识,知识越具体就越不具有自由教育的价值。人类知识是 相关的,不能只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余。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是对“大全” 的启发。忽视任何一门学科都将会导致蒙蔽和不完全,这既有碍于对“大全”的理 解,也有碍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 1由此,纽曼倡导大学应传授普遍的知识,只有自 由教育才具有“最高的真实和充分的适应性,它是涉及世界的能够传播四方的好东 西,或者是一种幸事、一种才华、一种能力、一种财富。 ” 2 2.1.2 通识教育发展的回旋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发展的回旋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 16 世纪后半期到 17 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许多工业生产部门中出现的新的技术发明和改进,以及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 辟,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培根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推崇科学知识,提 倡“知识就是力量” 。他们以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基础,倡导实验的归纳法,这种讲求 实际效果的知识价值论,成为科学主义兴起的标志。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繁荣,专 业教育逐渐取代古典自由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对古典自由教育进行了猛烈而尖锐的批评。斯宾 塞、赫胥黎等是这些倡导者的代表人物。斯宾塞认为,传统学校教育追求的是“装 饰先于实用” ,很少考虑其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对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好 处。因此,斯宾塞强调指出,科学教育必须取代古典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 1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 徐辉等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4 2craig c. howard: theor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 critical approach. published by macmillan academic press, 1993, 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课程同人生事业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得到自由发展的人。 1另一位科学教 育的倡导者赫胥黎也尖锐地抨击传统的古典自由教育, 提倡具有新意的 “自由教育” 。 赫胥黎指出,真正的自由教育应该是“是在自然规律方面的智力训练,这种训练不 仅包括了各种事物以及它的力量,而且包括了人类以及他们的各个方面,还包括了 把感情和意志转化成与那些规律协调一致的真诚热爱的愿望。 ” 2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加之斯宾塞、赫胥黎等人的努力,自然科 学教育终于在大学教育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此,一种建立 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形式产生了。 2.1.3 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在高校回归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在高校回归 在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高等教育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专业教育、职业教 育倍受重视而自由教育渐受冷落。过度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忽视了精神追求,忽视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人被物 化,教育越来越背离发展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性自由发展的本位。 在此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界喊出了回归教育本位的口号,通识教育逐渐在美 国开始推行。1869 年,艾略特被选为哈佛大学的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旗帜鲜明地 指出,文学与科学、古典文学与数学、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并不是势不两立的。 当时哈佛课程主要是古典课程,他上任伊始就建立了选修课制度,强调每一个学生 应能自己选择课程。 3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成功推行自由选修制之后,学生选课暴露出 一些问题:有的学生选课零散杂乱不成体系;有的又过度集中在某个专门领域,视 野狭窄。同时由于没有了共同必修课,一所大学难以形成共同的文化。 此时,不少学者又重新回顾和肯定自由教育的价值,提出对古典自由主义教育 进行改造,在大学开设一些“综合性” 、 “整体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掀起了通识教 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芝加哥大学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校长赫钦斯的领导下,对本 科教学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该校把学生将来从事职业都必不可少的知识分为生物 1赫伯特斯宾塞. 教育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7 2托亨赫胥黎. 科学与教育. 单中惠, 平波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76 3李成明.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j. 东南大学学报, 2001(2): 1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大类,要求本科生必须掌握这四大类的基 本知识方法和理论,并强调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芝加哥大学的改革, 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关注的知识领域和内容,为通识教育 课程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后,布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圣约翰学院等相继 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由此被大学所认同和接受。然而,此时的通识教育 主要是针对选修制的弊端提出来的,仅仅被看做是对自由选修的一种纠偏措施,人 们对通识教育的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不够深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哈佛大学康南特校长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 的通识教育 ,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 交流,明智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的人。杜鲁门总统委派的高等教育委员 会也发表了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强调通识教育是非专门化和非职业化的 学习,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共同经验。通识教育要传递给学生某些价值、态 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社会中生活得体而美好。同时,使学生能将现实生活 中丰富的文化遗产,可贵的经验智慧,认同、选择、内化为个人的品质,还要使学 生不仅在思想观念上了解认识自由民主,而且在行动上履行公民义务,捍卫自由民 主。 1以上两份报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发 表,它们从战略高度指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美国全国引起了强烈反 响。它们所含的建议为许多学校接受,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开始讨论通识教育的 目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事宜等,通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到来。从此,美国 高校普遍切实把通识教育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在美国开始蓬 勃发展。 以上通过对通识教育发展史的追溯可以得知,从古典自由教育到专业教育、职 业教育,再到通识教育,教育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既有所继承,又有所舍弃和发展。通识教育继承了 自由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视,依然强调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舍弃了只为少数有闲 阶级服务的贵族教育色彩,成了为全体公民提供的紧密联系当前社会、与专业教育 1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6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有机结合的教育。 2.2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 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大学是迄今为止实施通识教育的最为普遍且相对成熟的 国家。有学者则以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变迁为线索,以代表人物的实践为特征,把 美国的通识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2.2.1 艾略特、劳威尔时期艾略特、劳威尔时期 这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时期。尽管艾略特 2 2在推行选修制时,并没有明确地从 通识教育进行意义分析,但艾略特的选修制对通识教育却有着积极的作用。他认为, 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是“让每个人具有形成自己习惯与指导自己行为的责任的能 力” 。他相信,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彻底地学习到他未来职业 的课程,而且可以使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主要学科。 3由此可见,艾略特具有通识教育 思想,并能把这种思想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说艾略特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