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 , 。 目录 ii jr lrri ii ii ifi rill y 18 815 17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文献综述1 绪论7 一、昌耀及其诗歌简介7 二、“滚石者”之界说及写作缘起7 第一章爱与信念:悲壮的精神性根基1 0 第一节慈航诸篇:对苦难的普渡和超越1 0 第二节写生画家的调色板:对生命的礼赞1 3 第二章追寻受难光辉:悲壮的意象群分析16 第一节“高原”意象、“历史”意象16 第二节“赶路者”意象1 9 第三节“孤独者”意象2 2 第四节“思乡者”意象:2 3 第三章烈性冲刺面向太阳的迎神式:悲壮之升华2 5 第一节苦痛的求索2 5 第二节意义空白中的困惑与焦灼2 7 第三节绝望中的坚守2 9 结语3 0 参考文献3 l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3 4 两南大学硕+ 学伊论文摘要 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 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丁凯 指导教师梁笑梅副教授 摘要 在昌耀的诗歌写作中,英雄特性、对苦难的体认和超越、对生之认同及对意 义的求索与求索中的困惑等因素及因素的交织,构成其诗歌世界的悲壮性气质。 在其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的不同阶段,这种悲壮性气质以或显或隐、或浓烈或沉 郁的方式呈现。早期,被难荒原、身处忧患,在同期及回归初期( 8 0 年代初期) 的诗歌写作中,昌耀以爱和信念为支撑,对生命、生活、不幸、家园书以阳刚、 悲悯与多彩主题,以期在精神救赎中实现对苦难的超越、对宿命的嘲弄,是悲壮 在显性写作中的隐性呈现。8 0 年代中期及以后,面对社会、思想、生存、写作、 生活和情感上的矛盾,昌耀有所困惑,身处孤独但仍然追寻并追问,没有回答, 但仍然坚持,于是,在两极的张力与空寂中悲壮性进一步加深、扩大,这一切都 体现在诗歌中。笔者试图在笔力所及的范围内对这一悲壮性进程进行分析。 论文在绪论第一部分对昌耀生平及其诗歌作一次轮廓性描述,第二部分对滚 石者”进行界说同时表明本文写作缘起。第一章主要以昌耀早期及回归初期的诗 歌作品为例证,论述昌耀以爱和信念实现对生活苦难与命运不幸的超越,是悲壮 的阳刚性体现。第二章,引用的诗歌以昌耀回归中期的作品为中轴向两方递进, 来分析其诗作中的几组主导性意象群,试图使其诗歌的悲壮性特征进一步凸显, 本章同时具有承接的作用。第三章,分析在内外力的挤压和撕扯下昌耀的诗歌写 作,这是一个进取与踟蹰、追寻而焦灼、发问而无所得的阶段,也是悲壮性的最 大化。 悲剧强调的是其结局,而悲壮则是悲剧中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是悲剧 的升华。虽然昌耀以自杀的方式了结余生,但笔者仍视其为对命运的最后一搏, 用诗性的姿态向世界说再见,是悲壮的。 关键词:昌耀诗歌,悲壮,信念,崇高,孤独 亘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 a b s t r a c t 曼曼蔓皇曼i i 一, i i 曼曼曼皇曼曼曼鼍曼舅舅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皇皇曼曼曼曼曼尝曼曼;昌 t h el o n e l i n e s sa n dm a g n i f i c e n c eo fam a nl i k es i s y p h u s as t u d yo ns o l e m na n ds t i r r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c h a n g y a o sp o e m s m a j o r :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d i n gk a i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l i a n gx i a o m e i a b s t r a c t c h a n g y a o p o e t r yi sm a i n l y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h e r o i s m ,m i s e r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 o v e r w h e l m i n gm i s e r i e s ,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o fl i f ea n dt h em e a n i n g s e e k i n go fl i f e ,w h i c h s o m e t i m e sc o n f u s e dh i m h i sp o e t i c a lw o r l di sm a d eo fa l lt h o s eh e r o i c a l l yt r a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i ne a c hp h a s eo fh i sl i f e ,t h i sh e r o i c a l l yt r a g i cc h a r a c t e ra p p e a r sa n dh i d e s n o wa n dt h e n ,s o m e t i m e s ,i ts e e m st ob ei n t e n s e 。a n ds o m e t i m e sd e p r e s s e do rg l o o m y i nt h ee a r l ys t a g e ,h el e dar o u g hl i f ei nq i n g h a i ;i nt h i sp e r i o da n d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 o f 8 0 s ,h i sp o e t r yw a sf i l l e dw i t hl o v ea n db e l i e f h et r i e dt od e s c r i b el i f e m i s e r i e sa n d h o m ei nap o s i t i v e ,t o u g ha n dc o l o r f u lm a n n e r , i nt h eh o p eo f s p i r i t u a l l yo v e r c o m i n g t h em i s e r i e s i nt h i sw a y , t h eh e r o i c a l l y t r a g i cc h a r a c t e rp e r f o r m e di na l li n v i s i b l e m a n n e r i nt h em i d d l eo f8 0 s ,c h a n g y a of e l tc o n f u s e dw h e nh ef a c e dl o t s o f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i ns o c i e t y , p e r s o n a lt h o u g h t ,w r i t i n g ,l i f ea n dp e r s o n a le m o t i o n i nt h i s p e r i o d ,h es t i l li n s i s t e do ns e e k i n gt h ep o s i t i v em e a n i n go fl i f e ,t h o u g hh ew a sc o n f u s e d a n dl o n e l y a n di nh i ss i t u a t i o n ,t h eh e r o i c a l l yt r a g i cc h a r a c t e ri nh i sp o e m sw a sg r e a t l y e x t e n d e da n db e c a m es t r o n g e r t h ea u t h o ra i m st oa n a l y z et h ep r o c e s so f t h i sh e r o i c a l l v t r a g i cc h a r a c t e ri nc h a n g y a o sp o e t r yw i t h i ni t sc a p a b i l i t y t h i sp a p e r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ep r e f a c e ,c h a p t e ro n e ,c h a p t e rt w oa n dc h a p t e r t h r e e p a r to n eo ft h ep r e f a c ed e s c r i b e sa l lc h a n y a o sl i f ea n dr e c a p i t u l a t e sh i sp o e m ,s s t y l e p a r tt w o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c h a n g y a oa n dh i sw o r k s a n dw h y1w r i t et h i sp a p e r i nc h a p t e ro n e ,m a i n l yt a k i n gt h es a m p l e so f c h a n y a o ,s p o e m si nh i se a r l yt i m e ,p e o p l ec o u l df e e lt h a tc h a n g y a of a c e sl i f e st r i b u l a t i o na n d 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f a t ew i t hl o v ea n db r a v ef a i t h ,i ti sa ne x p r e s s i o n ,t r a g i cb u tm o v i n ga n d u n y i e l d i n g i nc h a p t e rt w o ,q u o t i n gt h ep o e m si nc h a n g y a o sm i d d l et i m ea n d a n a l y z i n gs e v e r a lg r o u p so fm a i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i nt h e m ,i ta t t e m p t st of u r t h e rh i g h l i g h t h i sp o e m s s o l e m na n d s t i r r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e a n t i m e ,t h i sc h a p t e ri sav e r y i i i m p o r t a n t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n e x to n e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a n a l y z i n gh i sw o r k sw r i t t e n 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h ew a so p p r e s s e db yi n n e ra n n o ya n dt r a g i cr e a ll i f e ,i ti sa s t a g e ,m o v i n go nw h i l eh e s i t a t i n g ,l o o k i n gf o rb u tw o r r i e da b o u tt h ef u t u r e w a n t i n gt o k n o ww h yb u tn o t h i n g i nt h i ss t a g e ,p e o p l ec o u l ds e et h a th i sp o e m s s o l e m na n d s t i r r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sm a x i m i z e d t r a g e d ye m p h a s i z e si t se n d i n g ,a n dt h es p i r i to fi ti s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t h e c o n f l i c t i n g t h e s ea r et h es u b l i m a t i o no ft r a g e d ya l t h o u g hc h a n g y a oc o m m i t t e d s u i c i d e ,y e tw ec a ns t i l la p p r e c i a t et h a ta sh i sl a s tr e s i s t i n ga c ta g a i n s tf a t e i ti ss o t r a g i ca n dm a g n i f i c e n to fh i mt ob i dt h ew o r l df a r e w e l lw i t hh i sg r e a t p o e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 k e y w o r d s :c h a n g y a o p o e t r y ;s o l e m na n ds t i r r i n g ;f a i t h ;m a g n i f i c e n c e ;l o n e l i n e s s i i i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量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鼍皇曼曼蔓皇皇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舅曼曼曼寰曼曼曼曼曼曼曼! 鼍曼蔓! 鼍曼 文献综述 昌耀及其诗歌的价值是个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今天,其作为中国新诗史上 大诗人的地位己被肯定,遗憾的是,对于昌耀诗歌及其生平资料的分析研究还远 未达到充分的空间。 阶段一( 19 8 卜2 0 0 0 ) 马海音、马丁在昌耀诗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将关于昌耀 诗歌的研究分为( 1 9 8 8 1 9 9 1 ) 、( 1 9 9 8 2 0 0 2 ) 两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以 骆一禾、李万庆和叶橹等为代表,对昌耀及其诗歌进行介绍、分析点评。 其实1 9 8 0 年燎原就在青海湖上发表了严峻人生的深沉讴歌一文,对 昌耀的诗歌进行评价,这当是从理论上对昌耀作品进行有价值述评的初端。1 9 8 1 燎原在雪莲上发表题为大山的儿子昌耀诗歌评介,再次对昌耀诗歌做 出正面品评,文称“至于昌耀的诗将表现出怎样的生命力和价值,我不愿妄加揣 测。因为有白纸上的黑字在,像相信历史的淘汰法一样,我也坚信历史的优 选法”【l 】2 4 9 其可谓真正较早发现并从学理角度对昌耀诗歌价值进行阐述、评析之 人。是年,诗刊社约请时在青海的重要诗人罗洛为昌耀写了题为险拔俊俏质 而无华谈昌耀的诗的评论。1 9 8 6 年青海文联联合当代文艺思潮杂志社 及青海部分高校师生,对昌耀诗歌做了有规模有价值的探讨,一些评论家采用本 土土著元素经验、意象原型、宗教哲学文化背景等新思潮新方法对昌耀诗歌进行 解读。1 9 8 8 年骆一禾、张珐发表太阳说:来,朝前走一文,对昌耀诗歌价值 做了中肯而坚定的评论,认为“昌耀是中国新诗运动中的一位大诗人 【2 j 指出昌 耀诗歌中体现的古语特征、蕴含着英语形象的人格。骆一禾时任十月编辑, 且其在当时国内诗坛是涵养、学识、公正与远见的代名词,这篇文章对于昌耀诗 歌被进一步发现和认可自然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叶橹在杜鹃啼血与精卫填海 一文中指出昌耀是“通过2 0 世纪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逆转,通过特定人物的命运经 历来审判历史,剖视人的灵魂的。 【3 】发现了昌耀诗歌与其命运起伏、人生遭际 之间隐含的这一暗线关系,认为其长诗慈航当是可与神曲媲美的佳作, 后来他又辟文 解读对该诗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李万庆在“内陆高 迥”论昌耀诗歌的悲剧精神一文中着重分析了昌耀诗歌的悲壮美,从“宿 命”的角度阐述此种悲壮美的产生及其在诗歌中进行的崇高升华。周宁的象征 与原型_ 昌耀诗 评析鲜被提及,但却是早期为数不多 的关于昌耀诗歌有价值的评论之一,该文从文学原型母题出发,对划一诗中 “父辈们”在“海 这一意象所意指的永续时间中锐意进取的奋争精神进行了赞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文献综述 美式的解读。 对昌耀诗歌的评介看似刚刚步入轨道,但随即便陷入可怕的沉默,至其去世 前,这一时段鲜见对其诗歌有价值的理论阐发。期间倒是有两位作者对昌耀自筹 出版的诗集命运之书做出了回应。左侧统的关于昌耀对命运一书做 了肯定并推介“读过命运之书,我觉得我立刻拥有了一种责任一把这本书 介绍给宁夏的文学界。”1 4 j ;耕雨的有感于昌耀自救诗集则对昌耀这样优秀 的诗人难以顺利出版诗集发出了忧戚与呼鸣,“也许诗人不会像商人那样不择手 段地推销和兜售产品,也不会像歌星、影星乃至通俗小说家那样容易轰动走红, 才有利于自身在寂寞中炼铸和孕育精神产品的纯正性。【5 j 虽说这两篇文章并未 从理论、宏观的角度对昌耀诗歌进行把握与点评,但其中透露的信息确实能够看 到当时昌耀及其诗歌是多么地备受冷落。 1 9 9 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昌耀的诗,韩作荣在书序中对昌耀做出“诗 人中的诗人 的评价。诗评家唐晓渡则对昌耀的坚忍、对诗歌的信守进行了描述 “能始终在诗中保持低姿态的人,必是定力卓越的人,必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活着, 与万物同在的人。,【6 】 阶段二( 2 0 0 0 ) 情况似乎开始好转,然而诗人却再次遭受噩运最终自杀。从此时开始,关于 昌耀的各类文章开始增多。主要呈现两类特点。 一、具有回忆、纪念性质的文章,记述昌耀的生平、和昌耀的交往,或是为 昌耀及其诗歌鸣不平,其中不乏诗人和评论家。“他是用汉语写作最好的诗人之 一,和世界上一流诗人相比,他的作品也不逊色,【7 1 ,“这个人的一生实在是太 累了。现在,他算是彻底地放松摆平了自己。”【8 】。其他的如昌耀先生( 叶 舟) ,怀念昌耀老师( 卢文丽) ,在死亡中复活的诗人( 沈苇) , 我 所认识的诗人昌耀( 林莽) ,寻找昌耀( 朱增泉) ,一个俗人谈昌耀 ( 伊沙) ,等等,从不同的方面对昌耀及其诗歌做出了回应。其中,卢文丽的文 章为我们窥视昌耀与其情感之纠葛打开了一个单方面的窗口,朱增泉和昌耀仅算 一面之缘,伊沙与昌耀竞从未谋面,但正是这种神交再一次证明了昌耀其人其诗 的独特价值。 但书写此类文章的作者和昌耀多半没有深度交往,缺乏对其生活细节的了解, 自然难以全面把握其人其性格,在对昌耀进行描述时也多是主观式、印象性的, 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文章对于翔实关于昌耀研究的资料库来说是有益的,但同 时又容易给人造成混淆与疑惑。如:“最后一次通话,是他从医院治疗的间歇中回 到照顾他的马女士家中打给我的【9 】,显然作者这里所指的马女士即昌耀诗作中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文献综述 经常出现的修篁,而在昌耀评传中,燎原写到“修篁是昌耀诗歌中对这 位女性使用的一个别称,她本人姓吴。 【l 】3 9 3 明显,关于修篁的本姓,这里至少 有一个人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从燎原和昌耀交往的年数较多、昌耀托其为昌耀 诗文总集写序、答应其为自己写评传及为写评传燎原和修篁的多次交流等因素 分析,燎原、朱增泉的描述当是正确。) 。从这些细节来看,如何保持此类文章 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读者在面对与昌耀有关的资料、文章时,如何做出有效 的遴选和信息提取,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从理论视角对昌耀诗歌进行解读的文章,主要有作品分析和对昌耀整体 诗歌精神的摄取两种类型。如我观昌耀的诗( 耿林莽) 、高原:昌耀诗魂、 昌耀的陌生化诗学特征、冷峻的目光悲烈的情怀昌耀诗歌的悲壮美、 对一个口吃者的精神分析诗人昌耀论( 敬文东) 、歌吟的灵魂诗 人昌耀论、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力”的特质及其成因、昌耀后期诗歌中 的焦虑体验,等等。这些作品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昌耀诗歌的古语特征、内蕴的 高原精神、英雄情结、崇高的悲剧美、焦虑体验、生命意识、陌生化特点等,其 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隐含着诸如立论重复、对昌耀诗歌的精神内核发掘不够深 入等不足,如:所谓悲壮美、英雄情结、高原精神本身在所指上就具有同一倾向。 其它的问题如:昌耀诗作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在进行作品分析或例举时,作者们 基本围绕慈航、斯人、内陆高迥等少数篇目,这对于其它佳作是一 种遮蔽,不利于昌耀研究的有效展开;其诗作中蕴含的宗教因素、语言特点( 古 语新用、险僻之词的择取等) 、昌耀的诗文观( 后期诗作中长句的运用、部分诗 作“的散文化 写法) 、其几首长诗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等等,都是较少受到 重视,或者部分被提及但同样难以深入。 不过对昌耀诗作的研究在思路上也有开拓创新之处,如生活化的人生与悲 剧化的人生流沙河与昌耀诗歌区域化精神之比较一文从不同地域秉承的互 异历史内蕴、有差别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等对诗人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下所产生的 不同诗观、诗风,考察了两位诗人的独自特点,可谓立意新颖;作为自传的昌 耀诗歌抒情作品的社会学分析从社会理想及其制度的变化揭示诗人和现实 的关系,认为昌耀诗歌的想象力、修辞幻象和象征主义是个人经验与复杂的历史 经验、集体记忆的对应、交互、修正和转换,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关联。 昌耀后期诗歌中的焦虑体验,采用精神分析及心理学的视角,从身份焦虑、 生存焦虑及时间与死亡焦虑等方面入手,结合昌耀后期诗歌探讨其中的焦虑因素 以及昌耀试图克服焦虑努力在诗作中的体现。雷庆锐在昌耀与惠特曼诗歌创作 的相似性解读中,从外部影响出发,在审美意象、精神特质以及诗体风格的相 似性等方面解读了两人的诗歌,虽有牵强之处及不够深入之嫌,但确实在进一步 两南大学硕十? 学伊论文 文献综述 走入昌耀诗歌的道路上做了有益尝试。 在对昌耀诗歌的整体性考察中,分阶段研究显然成为趋势。大致标准有: 1 9 5 5 一一19 5 7 年,初到青海的高原风情写生; 1 9 5 9 一一1 9 6 7 年,荒原流放中心灵的磷火流萤; 1 9 7 8 一一1 9 8 6 年,复出之后的心灵史记与高原形体造型; 1 9 8 6 一一2 0 0 0 年,常态生存中的百年焦虑与灵魂烘烤。 一一燎原: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 肖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歌吟的灵魂诗人昌耀论中基本也是以此划分 阶段为脉络,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并运作其文的。显然,其是赞同并延用这一划分 标准的。 同样是从分阶段研究入手,王昌忠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 “力 的特质及其成因中进行了如是划分: 1 9 5 5 一一1 9 6 7 ,山旅 1 9 7 8 一一1 9 8 2 ,慈航 1 9 8 3 一一1 9 8 5 ,圣迹 1 9 8 6 一一2 0 0 0 ,赶路 蒋钱英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昌耀诗歌中信念的建构与受挫中将昌耀的 诗歌进行了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三阶段划分。 1 9 5 3 一一1 9 6 7 :信念的建构与初次受挫。 1 9 7 8 一一1 9 8 5 :信念的艰难重塑。 1 9 8 6 一一2 0 0 0 :价值虚无后的信念坚守。 这些文章根据诗人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来探寻其在比较明显的人生阶段所引 起的相应思想情感上的变更,进而找出诗人不同阶段诗歌的特点与思想情感间的 隐幽关联,必然能够得出有效性的结论。但显见的一个问题是,以上诸划分标准 虽有不同,但通过拆解与合并会发现基本就是同一脉络的延伸和缩减。笔者不敢 肯定后来几种划分标准均是受燎原的影响,但是这些标准在划分依据上尤其 是中期,缺少有力论据,显得潦草而乏力,这样势必会对某一阶段的某些诗歌以 及此期的阶段性格的分析、概括上产生偏颇。 这一阶段,截至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当属昌耀评传。诚如韩作荣在该书 序言中言:“喜爱昌耀诗的人颇多,有识见的对诗有透析能力的人也为数不少, 但真正理解昌耀、熟悉其人及其生境、并与昌耀有共同地域生存体验、被昌耀信 赖,又同时具备前者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燎原这部昌耀评传颇为难得, 燎原的文章发表得最早,他在晶耀研究者中基本上是最丰富信息掌握者,自然代表一种影响。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文献综述 它将与昌耀的作品一起留诸后世。”i lo j 此书对昌耀的生平及诗歌道路做了全面、 细致、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解读,在对昌耀生平资料的展现上是其它相关文字难 以比拟的。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昌耀的作者均无法避开它。 值得一提的是:在昌耀评传一书中,燎原提供了一个重要却未引起重视 的信息昌耀对于旧作的改写。燎原通过各种资料与手稿的对比、分析发现昌 耀后来对其流放期未公开发表的诗作进行了普遍改写。这看似微小的细节却使一 个长久萦绕在读者、评论家脑海的疑惑得以冰释为何昌耀早期的诗歌即可与 其中后期的诗作葆有同一高度。燎原研究发现昌耀对其早期诗歌改写后多数仍保 留了最初的写作日期,仅少数添注了改写日期。且在对昌耀早期公开发表或未及 改写以及未被昌耀收入各诗集选本的部分作品的对比分析中,会发现,这些作品 在艺术上的稚嫩之处以及当时主流文学语言、政治情结在其中的显现。笔者以为, 燎原的结论是可取的。 在对昌耀的介绍和评论阶段的划分标准中,马丁、马海音将第二阶段代表视 为韩作荣是值得商榷的,显然在其标准内他们忽略了一位本不该忽视之人僚 原。对昌耀的评介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燎原绝不在韩作荣之下。不知其意何为, 在注重以数据和例证立文的昌耀诗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这一明 显的“失误 让人心生疑虑。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另有一篇马丁题为昌耀的悲 剧之文,有这样的句子“昌耀先生去世认识昌耀先生的人在谈,不认识昌 耀先生的人也在谈;有些文学功底和写作经验的人在谈,乡下人所谓的“粗识字 者也在谈,直谈到天花乱坠,直谈到病句满篇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既没有 缘分在昌耀身边读大学,沾染他的少许灵光,也未曾拜这位先生为“师傅”,得 过他的真传;既没有昌耀先生“向我托付后事 带来的责任感2 0 0 0 年1 月, 一个称昌耀先生是其“师傅”的人撰文说:“在国内许多我参加的报纸或诗歌会 议间隙,昌耀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被要求担当的角色,则是有关昌耀及其诗 歌信息的发布者。”虽然昌耀师傅是重要“话题”,但他只是一个缺席的“圣徒”, 风头出尽的实际上是“角色”他还写道:“人民文学通常都以1 0 个左右 的页码,对他一年内的新作实行一次性的断堆批发“断堆批发”,多么粗 俗的暗喻! 此公撰写海子评传真是一个灾难! ,【j 显然,马丁文中所指的此 公即是燎原。不知马丁为何对燎原有如此深之成见,结合这篇文章自然不难明白 其略去燎原不谈是有缘由的,且在此文中明显可以感到马丁行文中的愤懑与过度 宣泄,不着边际之语遍现。 高原生活对于昌耀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那里的历史、自然、生活及细微生命 的描述和发现己成为其诗歌的中心。李万庆在王昌耀:中国西部诗的创始人 燎原著过海子评传,昌耀去世前向燎原委托过一些事情。 5 两南人学i 页十学伊论文文献综述 一文中称昌耀“是大西北无数生命的灵魂,与那罩的一切生命融为一体。 西部大自然最原始的生命力、西部恢弘博大的文化精神早已渗透到昌耀的血液、 灵魂之中,成为一种与其个性气质、艺术信仰相契合的艺术素质。”【1 2 j 是符合实 情的。但在该文标题中,轻易地将昌耀定位为中国西部诗的创始人,显然太过于 急就和草率。迄今,在中国新诗史中,关于何谓西部诗歌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甚至,即使作为诗歌流派的一种,“西部诗歌”( 或“新边塞诗”) 也只是在潮流纷 涌的8 0 年代被部分诗人和评论家提及。“从后来的事实看,并没有出现作为“诗 群”存在的“西部诗歌”。如果说有“西部诗歌”的话,“代表性”诗人当 推昌耀。但昌耀一贯特立独行,从不与他人结成或名义、或事实上的“流派”; 况且,他在当代诗歌上的杰出成就,也不应以所谓“西部诗歌 来概括。 1 3 1 1 4 3 诚然。“我总是基于美的直觉以定取舍,而不盲从举荐或服从胁迫。我总是乐于保 持一种自由的向度,一种可选择的余地我于艺术方法、风格、个性的态度是: 暂且各行其是,衰荣听任天择。取其极端说,世间并无诗名的不朽者。”【1 4 】 对于昌耀研究,文中提及的诸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是不值赞许的。 通过以上简要论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昌耀及其诗歌的研究是艰难与前进 并存、问题与成果共现的。如何在研究中避免重复论证、对诗歌精神展开有效深 入发掘、拓宽研究视角、展开有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做出客观公正之评价,等 等,都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事实。 6 两南人誓:硕十1 学伊论文绪论 绪论 一、昌耀及其诗歌简介 昌耀( 1 9 3 6 - - 2 0 0 0 ) ,本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 9 5 0 年投笔从戎,做文艺 兵,后赴朝鲜战场,期间开始写作,1 9 5 3 年负伤归国,在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 9 5 5 年6 月,在祖国“开发大西北”的号召与青春激情的鼓动下赴青海参加建设。越 二年,因诗歌林中试笛被划为“右派,在监禁、苦役、管制、申诉、流离中 度过一段沧桑的岁月,直至1 9 7 9 年得以平反。此后一直任职于青海省文联,2 0 0 0 年3 月2 3 日,昌耀拖着患肺癌晚期的身子,在医院跳楼自杀。 昌耀的主要诗歌写作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生活,为其诗歌写作提供了素 材与灵感;写作,是其人生的缩写、提炼与升华。对苦难的体认和超越、对高原 生活的歌赞和高原精神的膜拜,是贯穿其诗歌写作的主要特征。在这个主线之外, 他的诗歌写作,也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起伏一样,有着相应的变化。初到青海, 昌耀以喜悦和打量之情,表达了对高原的以及高原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被划为“右 派后,虽然偶有忧郁和哀伤,但昌耀并未轻易放弃对高原的信心,诗作也多半 映射出高原般的胸廓和豪情,此阶段的诗歌写作,可以看出昌耀对其心魂所系的 高原的挚爱之情。经历了一段沉寂后,7 昌耀走向复出,也许是有了过多的磨砺和 长久的沉淀,其诗歌开始开始呈现对生命品质和大地品格的理解深度,慈航、 雪。吐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等,均可视为这样的主题表达: 原来苦难是走向爱与理解的必修之路,而爱也是超度和融化悲苦的仙境之桥,这 一切教会人们理解生活、勿轻易放弃对美的追寻、要葆有韧性和伟岸的品格;而 此时,昌耀的诗歌也开始呈现厚重的历史感,而且昌耀能很好的融会贯通古今, 此类作品不在少数,品格古老而苍凉、冷峻且显雄浑,给人以无限张力和思索的 空间。随着生活矛盾和思想矛盾的加深,昌耀的诗歌又开始向着“精神苦修”的 审美倾向发展,对生命的不幸、“对壮烈的死亡的的深切不安与关切”【l3 】1 4 1 、荒 诞感、虚无感、徒劳感等复杂情绪交织出现,“明智的妥协与光荣的撤退都无济 于事。人,意味着千篇一律。而我今夜依然还是_ 只逃亡的鸟。,【1 5 】5 9 7 、“墓 地济济一堂排列有序的碑石,反射着煞白如同白骨的余光,这意味着安详、无虑、 无畏。 【1 5 】6 1 4 这些一直折磨着昌耀,也成就着他的写作。 二、“滚石者 之界说及写作缘起 如果关于宿命这一说法确实成立,有些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过多的困苦;还 有一些人感到足够的痛苦,是因其信奉的太多,信奉美、信奉爱、信奉自己的生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绪论 活。对于一切过于认真之人总有被时时吞噬的危险,因为生活总不忘恰逢其时地 展现它暴躁乖戾的一面。而对于人的考验也应运而生,此时,他需有十足的耐心 和勇气迎接这场博弈。仅此当然是不够的,这是对人生的外在认识,更深的层次 在于,通过对抗以及在命运面前的主动选择,人格的力量得到淬洗和锤锻,其作 为人的意义而更加凸显。 这一立论或显得荒谬可笑,如果将这一过程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强权的 一方欲以其不可一世的庞大威慑力让对抗者低头,悲壮的一幕幕便开始出现,因 为对抗的一方是相信真理相信意义的一方,不论结果如何,他们已通过毅力和对 信念的坚守实现了对命运的嘲弄。如此,在部分对人生持悲观性体认者那里,实 践的实在是阳光哲学。他们承认不可更改的结果,比如人生的有限和死亡的必将 来临,比如苦难的不可或缺和面对苦难时的在劫难逃;同时认可主动承担和积极 创造的价值,有限之中实际蕴藏着无限。这一部分人也不忘承认人生是一种美的 哲学、光辉的哲学。加缪在其哲学论集西西弗的神话中对希腊神话中西西弗 斯遭受惩罚推石头上山的故事进行了新的解读。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触犯 众神,遭受众神惩罚,让其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过于沉重,每未到到山 顶便开始滚落,而西西弗斯就得再次努力,石头再次滚落,如是反复,在诸神看 来这便是对西西弗斯的最好惩罚。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认为,故事虽然是 西西弗斯仍在不断的滚石上山,可意义并未就此终结,有了变化和延伸。加缪认 为西西弗斯遭受的惩罚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后果,虽然不可避免和过于艰难,但西 西弗斯却在主动选择中实现了自己,并未如诸神所愿,实现了对西西弗的惩罚, 恰恰是成就了西西弗斯的形象和尊严“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悲剧的,那是因为它 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若他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 上又在哪里呢? 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 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 中进行。 【1 6 】1 4 4 加缪认为,痛苦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痛苦不是绝对的,关 键是态度和选择的问题,如果承认自己及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即便是火中取粟, 心灵也是欣慰的“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 岩石是他的事业。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 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他爬上山顶 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1 6 1 1 4 6 从昌耀的经历及其对青海、对诗歌之路的选择和践行来看,我们当然有理由 认为,他也是自主选择之路上的一个滚石上山之人即本文标题所言滚石者 , 可最终昌耀并未言及后悔,在他看来,总的来说,这条路成就了他,也曾让他感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到富足。在对昌耀经历的逐渐了解以及对其诗歌的阅读中,笔者渐渐感受到他的 沉重与艰难,但更多的是其对艰难和沉重之超越背后的力透纸背。那是一种人格 的力量,也是一种对于人生主动选择的呈现,经由坚韧和不屈书写,虽然不免悲 壮,但却值得效仿。因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战斗亦是不可避免的。在昌耀 的诗歌写作中,他的一生,亦可视为战斗的一生,英雄倒下的时刻不是战败,永 恒即从那一霎那显现。处于对以上诸种的认同,而笔者又视昌耀及其诗歌写作恰 是以上诸种之体现,所以,试图在力所能及之中对昌耀及其诗歌写作的悲壮性进 行论析。力所能及本是谦辞,捉襟见肘才是不可避免的。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第一章爱与信念:悲壮的精神性根基 第一章爱与信念:悲壮的精神性根基 生活当然不朽! 昌耀 爱是权利,也是义务,信念亦如。当一颗真诚的灵魂身处罹忧,爱和信念犹 胜为一种义务。对爱和信念的阐释与追寻在昌耀的诗歌写作中是绵延不断的主题, 只是在本章作为论述基点的阶段它们以更为集中更加鲜明的姿态在作品中显现。 此间作品主题的意义和悲壮性在于对于身处的破败生活和曾经的不幸,并没 有表现出过多的呼喊般直接控诉的兴趣,转而在对高原风情和生活的赞美中实现 对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即便涉及到对不堪生活的回顾,也往往在唏嘘中转向阳刚 主题,是以对苦难之于生活之必然性的客观理解;当肉体和灵魂陷入双重囹圄, 困厄的生命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停滞不前,而是在坚韧和忍耐中以主动承担和积 极进取的姿态树立一帜乐观向上的大旗,使苦难的灵魂在荆棘之途走得够远。其 “通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的艺术化抒写【17 j 引领出审美的、崇高的人生境 界。 本章意欲论述的昌耀诗歌世界中的爱是广义的,具有超越性和悲悯性;而信 念也不只表现为英雄主义的坚韧,同样含有对生活的赞美和期许。这些是昌耀诗 歌悲壮性因素的前因暨悲壮的精神根基,是悲壮在显性写作中的隐性表现。行文 将以“慈航诸篇:对苦难的普渡和超越”、“写生画家的调色板:对生命的礼 赞”二板块对以上进行呈示。 第一节慈航诸篇:对苦难的普渡和超越 昌耀以赤忱热情之心奔赴青海高原,而命运之轮却倒行逆施,让这片崇慕者 心中的神圣之所更多地见证其经历的苦难、流离与不堪“我是大地的士兵。 命运,却要使我成为大山的囚徒。 ( 大山的囚徒) 、“我跟青海的关系、感情 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是我自己的选择,同时又使我感到痛苦( 诗人说到这 里,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 答记者张晓颖问) 这个下马威因其过于长久、过 于沉重而沦为过于严肃,从一开始就显示了让人望而却步的高度和难度。所幸的 是,昌耀走了过来,虽然不免踉跄,但也不无骄傲用其对生之信任和美之信 仰。 正文中引用自吕耀诗文总集中的诗文除特殊之处外,均以直接在引文后标注标题的形式显现,不再 一一列出。 1 0 两南大学硕+ 学伊论文 第一章爱与信念:悲壮的精神忡根荩 慈航是首具有一定自传性质的叙事长诗,是昌耀的代表作之一,写作时 间跨度达十六个月之久,这首诗在昌耀本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我的慈 航,我是非常满意的。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我个人献给青海藏族同胞在文学上 的一个纪念品。 ( 答记者张晓颖问) 全诗由配有标题的十- - , j , 节组成,构成一 个整体,讲述了一个“爱、死亡、拯救的故事。 “慈航”是佛教用语,意指佛心慈悲,救渡众生,出生苦海,有如舟航。这 也是该诗一再吟咏的主题,“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 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主人公作为一名饱受运命和历史不公戏弄的受难者流 离荒原旷野,除掉在伤痛中留下的孤独身影,他一无所有“那在疏松的土丘之后 竖起前肢独对寂寞吹奏东风的旱獭是他昨天的影子? 那在高空的游丝下 面冲决气旋带箭失落于昏溟的大雁那烦躁不安闪烁而过的红狐那惊犹 未定倏忽隐遁的黄鼬那来去无踪的鸱鸺那旷野猫n 鹿麂那磷光可是他 昨天的影子? 幸运的是那彼方醒着的一片良知给他带来了爱的灵光,使他有勇 气拨开那无尽头的黑暗那些沉默的土伯特( 历史上称“吐蕃 藏族民, 昌耀喜欢在自己的诗句中如此称呼) 人动了慈悲,把他收留在自己的土地,让他 在那里脱去垢辱的黑衣,留在埠头容时光漂洗。他们的热情和微笑让那漂泊的异 乡人找到了家“听吧,你们当和睦共处。他是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兄弟,是我 的朋友。和一儿子! ”给了他劫后余生的爱情“黄昏来了,宁静而柔和。_ - h 伯特女儿墨黑的葡萄在星光下思索,似乎向他表示:我懂。我献与我笃 行 、“那么,把我的鞍辔送给你呢好不好? 把我的香草送给 你呢好不好? 一切无情,一切含情,他们收容了他的黑暗与屈辱,给他 送去了春媚和再生的微笑,他成了西乡牧人的赘婿“一个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 蹲伏在他的足边轻轻朝他吹去圣洁的柏烟。最终,在那些良善的西乡人的旷达 和宠爱中,他获得了拯救,感受到如同身处极乐世界般的光辉。“窗隙里,徐徐飘 过三十多个祈福的除夕烛台遥远了。迎面而来他看到喜马拉雅丛林 燃气一团光明的瀑雨。而在这虚照之中前行是万千条挽动经纶的纤绳 。 以上是慈航打动人心且富有魅力的一面,而其更主要的意义则在于它的 总体精神:“把个人的命运沉浮置于一种博大宏阔的人类历史背景加以关照 【l 引。 昌耀在慈航中真正要歌颂的也正是如诗中出现的土伯特人群“那些占有 马背的人,那些敬畏鱼虫的人,那些围着篝火群舞的,那些卵育了草原、 耕作牧歌的,猛兽的征服者,飞禽的施主,炊烟的鉴赏家,大自然宠幸的自 由民 生命是需要理解的,在错误盛行、真理隐身的时刻,需要爱和良知的净土 出现,诗中土伯特人的行为和作风代表黑暗中醒着的良知,他们弃绝偏见弃绝不 公,是真正当追随的偶像,是众神。受难的灵魂在慈航中获得了升华,那是一个 两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爱与信念:悲壮的精神性根荩 失去爱发现爱经历爱感受爱相信爱守护爱的过程,因此, 他要做“那里的一个没有王笏的侍臣”。诗歌中主人公的经历和身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