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本文主要立足于元曲中有关陶渊明的作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讨陶渊明形 象的题材来源,并且结合元代诗歌的相关作品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 进一步探究元代文人避世的深层历史原因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 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正史部分来考究题材的来源,主要参 考的史书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隐逸传和梁朝沈约的宋书.隐逸传 。这一部 分从陶渊明的身世、陶渊明的入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友情与亲情、陶渊 明的诗酒生活五个方面来解析元曲中有关陶渊明描写的题材的来源。第二方面是从 陶渊明自己的作品中找出元代文人作品中的题材的来源,主要是从陶渊明的五柳 先生传 、 归去来兮辞 、 饮酒诗、田园诗这些作品中找到题材的出处。第三方 面是元代文人在史书和陶渊明自己的作品的基础上,对一些故事情节进行加工,也 就是虚构的部分。这样的艺术加工使得作品中的陶渊明的形象更符合他们自身的精 神需求。这一部分主要以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为例,指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的对于一些故事情节的添加和改动,从中可以看出元代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塑 造陶渊明这个形象来寄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2、通过对元代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元代文人在塑造这个人 物时强化了陶渊明的隐逸诗酒生活而弱化了陶渊明对东晋的忠义。将元代文人对陶 渊明的评价与南宋末期文人对他的评价做对比,更加说明了他们由于身处不同的社 会环境中所要面对的矛盾不同,因此他们就需要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不同的精神给 养。这就是元代文人在塑造陶渊明这个形象时不同与其它时代的真正原因。 3、通过对元朝的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的分析,得出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使得元 代文人投身于俗文学的创作而成就了通俗文学的繁荣,而这些元代文人正是通过对 元曲等形式的俗文学的创作将自己的思想倾向融入其中。元代文人在元曲的创作中 通过对东晋隐士陶渊明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们最为崇尚的道家情怀的思想倾向,究 其根本是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陶渊明;元曲;道家情怀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bases in the yuan verse the concerned tao yuanmings work, deliberates the tao yuanming image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s method the theme origin, and unifies the yuan dynasty poetry the related work to carefully examine in the yuan dynasty wen renyan tao yuanming image, further inquired into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shuns the world in-depth historical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the actual content is as follows: 1、 tao yuan-ming enjoy chrysanthemum in the east side of the fence through an analysis yuan zaju searches analyzes the work content theme the origin. this part,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s examines the theme from the histories in form of biographies part the origin, the main references history book is tang dynasty fang xuanling the jin shu. hidden leisurely biography with liang dynasty shen yue songshu. hidden leisurely biography. this part from tao yuanmings life experience, tao yuanming enters shi, tao yuanmings idyllic life, the tao yuanming friendship and the dear ones, tao yuanmings poem liquor lives fiv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theme origin which in the yuan verse concerned tao yuanming describes. the second aspect is discovers in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work from tao yuanming own work the theme origin, was mainly from tao yuanming willows gentleman biography, returns very refined language, drinks wine the poem, in idyll these works finds the theme the source. the third aspect is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in the history book and in the tao yuanming own work foundation, carries on the processing to some plot, is also the part which fictionalizes. such artistic processing causes in the work tao yuanmings image meets they own energetic demand. this part mainly east tao yuanming fence enjoys chrysanthemum take a yuan zaju as an example, pointed out that the author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regarding some plots increase and the modification, may see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through to portray tao yuanming this image in own work to repose them the political ideal which and the life aspiration is unable in the real life to realize. 2、disperses in the tune by the preceding text introduction to yuan dynasty the tao yuanming image analysis, might obtain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when portrayed this character to strengthen tao yuanmings hidden leisurely poem liquor life to attenuate tao yuanming to eastern jin dynastys loyalty and patriotism. yuan dynasty writer the appraisal will make the contrast in this part to tao yuanming with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ast stage writer to his appraisal, even more explained them, because places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in th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must face to be different, therefore they need to obtain the different spiritual provisions from tao yuanming there to take solve the question support. this is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when portrays tao yuanming this image is different and the other time bottom of the affair. 3、through to yuan dynastys political policy, the cultural policys analysis, obtains, because the special historical reason causes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to join in the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creation, but achievement popular literature prosperous, but these yuan dynasty writer is precisely through to form and so on yuan verse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creations integrates own thought tendency in which. the yuan dynasty writer through has displayed the taoism mood thought tendency which in the yuan verse creation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recluse tao yuanming images mold they most advocate, investigates it is radically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nfucian said that supplementary has the direct relations. key word: tao yuanming; yuan verse; taoism mood 35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陶渊明(公元 365427)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和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 诗人之宗” ,不但其形象在后人的心目中是淡泊名利、高洁脱俗的,在那表面上 崇尚“清高” ,而实际上“个个要官职” 、 “招权纳货”的晋宋时代,是唯一一个“真 个能不要”功名富贵的高人隐士 ;而且他创作的隐逸诗题材完备,艺术上独具特 色,审美上自成风格,成为后世隐逸诗创作的典范作品。因此上陶渊明其人、其诗 对后代的影响均十分深远,并且他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士人对于陶渊明的认识也各有特点。也就是说, 不同时代的文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也各有自身的选择。 元朝的士人对于陶渊明的认识和接受就是非常典型的证明。元朝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且统一全国的朝代。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三百多年来国内 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但是在蒙古统治者轻视汉文化的思想的支配下,士人所赖以 支持精神理想的科举制度被废止,因而元代极端的政治和文化政策导致当时士人的 社会地位的极度下降。在元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下层文人的仕进之路 大大缩小,于是他们只能把才能贡献给元代文学的创作。因此元代文学是在特定的 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上展开的,尤其是元杂剧和散曲这两种文学样式更是通过 他们的努力达到了高峰,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两种文学样式中的相关作品去审视元 代文人的复杂心态。 元代文人由于科举制度的中断,导致了对政治生活的疏离,使得隐居避世成为 文人的一种生活理想,这种思想倾向在元杂剧和元曲中有集中的体现。这一类作品 主张超越现实而回归自然,这样的情怀内容与东晋隐士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非常吻 合,因此陶渊明就成为元代文人喜爱的优秀文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他们对陶渊 明的人格、 情趣和艺术风格或多或少的吸收。 这种好感用陈造的一句诗可以概括为: “陶翁清节人可追,陶诗妙处吾所师” (谢襄阳陶宰惠靖节先生编年大全, 江 湖长翁集卷九)。这种好感具体表现在元代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将陶渊明视为精 神与行为的楷模,以他所具有的高洁品质和追求精神自由的行为作为效仿的榜样来 安慰自我。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在王季思先生编撰的全元戏曲第八卷中所 收录的一部名为陶渊明东篱赏菊的元杂剧,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源自陶渊明的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上) ,第 13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陶渊明资料汇编 (上册) ,第 75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表达出作者对于陶渊明能够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并融为一体的虚静淡泊思想的认同。本剧是以陶渊明作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 对人物言行的细致刻画来抒怀铭志。作者是无名氏,创作年代虽无法考定,但从其 中的表达的思想应为元代初期的作品。 本剧文辞典雅不俗, 人物的塑造也形象生动, 所以可以据此推断出作者应为怀才不遇的士人。全剧共有四折,故事主要叙述了陶 渊明在时任镇军建威参军檀道济的推荐下出任彭泽县令,但是因为官场中那种折腰 逢迎的生活很快令他感到无法忍受,于是仅仅作了八十天的彭泽令就毅然弃官归 家, 以田园生活为乐, 并且终身不再求仕。 剧中还描写了陶渊明在归隐后安贫乐道, 浊酒自陶;与挚友把酒言欢,借酒抒怀,以诗酒自娱的田园生活。正所谓“倾尽归 来无所为,花前三杯酒,灯下一枰棋,是吾生乐矣。 ”从中可见作者对陶渊明的人 格的敬佩以及对他的恬淡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另外在隋树森先生编撰的全元散 曲中收录的元代文人创作的散曲作品提及陶渊明的地方也不下五六十处,主要都 是表达对陶渊明看透世俗与名利后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后的自在写意的生活的一种 羡慕和向往,并且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因此元代文人大都 酷爱陶渊明。元代文人因境生情,与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心声、清高孤傲的人格、萧 然物外的志趣产生共鸣,并在陶诗中取得心灵的慰籍,从而向往远离世俗的权利争 夺回归自然。他们既能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感叹时世、抒发壮志未酬之情时 想到陶渊明,同时又能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角度出发,深入陶氏的超然情怀, 在感时叹世中,站在人生终极关怀生命本体的生存意义,追求精神的解脱和自由, 在诗酒田园中摆脱俗累、摆脱形役,融入自然大化,回归自我本体。 目前学术界对陶渊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析他的作品思想内容,作品艺术特点 和作品的考证、注释、版本研究等方面。关于后代文人对他的接受,目前有李剑锋 的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但仅限于对元代以前的研究。而元代文人对他的接受和 看法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元代散曲中有关描写陶渊明的作品进行分 析,并且结合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 来探究作品题材的来源以及塑造人物的 强化点与弱化点,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并且进一步揭示元代文人避世的 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一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内容的来源 3 一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内容的来源 (一)来源于正史的部分 1、陶渊明的身世 在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中的第一折中陶渊明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小官 姓陶名潜字渊明,乃寻阳柴桑人也。荆妻翟氏,犬子五人。俺曾祖陶侃,会授当朝 大司马之职。小人平日之间,酷好诗书,博通经史,沉静简默,不慕荣利,镇日里 以酒自娱,一饮必醉。幼稚盈室,瓶无储粟。”。陶渊明作为一个出身于没落官僚 家庭的知识分子, 他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 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 终年六十三岁, 可以说他是整个晋宋交替纷扰时代的一位亲历者。据沈约的宋书.陶渊明传及 当时的有关记载,陶渊明为寻阳柴桑人,乃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也曾 做过晋太守。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由于家道中落,陶渊明“少而贫苦, 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生活颇为贫苦。在晋 书.隐逸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为乡邻之所贵。” 这种艰苦的生活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 刻的影响。 2、陶渊明的入仕 关于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入仕在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中的第二折中有详细 地描述,并且用陶渊明与外郎的一番对话表明了陶渊明的立场,正所谓“听不上摇 唇鼓舌絮叨叨,正良臣佞士难同爵。不图恁金紫银青乐,拜别了紫绫卓。急流抽身 向草茅,倒大来志气清标。”。陶渊明身为东晋名臣陶侃之后,自幼对乃祖的功业 十分仰慕,有志于效仿祖辈,建功立业。又由于家境的原因,陶渊明一生曾五次入 仕。在晋太元十八年,由于“少而贫苦”、“母老子幼”( 颜延之:靖节徵士 诔并序) 、“亲老家贫”(沈约:宋书.隐逸传),陶渊明在他二十九岁时 离开了田园,做了一个江州祭酒。但是,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对于他的这次出仕, 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这是他的第一次出仕。后来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亦未出任。此后他在寻阳老家隐居 了六七年,由于生活和劳作的辛苦,竟衰弱而抱羸疾。在安帝隆安三年前后,陶渊 梁 沈约撰宋书.隐逸传卷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287 页。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隐逸传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年版,第 2460 页。 颜延年陶征士诔 , 文选卷五七,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4 明因为家贫再度出仕,成为荆州刺史桓玄府中的属吏。隆安五年的冬天,陶渊明的 母亲孟氏病逝,渊明辞官返回故乡寻阳居忧,继续他的躬耕生涯。到了元兴三年, 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一次离家东下,入镇军府任参军之职,又旋即转到江州 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担任建威参军一职。次年三月,安帝反正,刘敬宣自 表解职,陶渊明也决心归隐,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遂在是年八月接受了彭泽 令的职务。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出仕,也仅仅作了八十天就归隐了。据宋书第九 十三卷隐逸列传中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 能为五斗来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这段历史记载 说得非常清楚,他的这次出仕,本来就是为了“口腹自役”,而“尝从人事”的, 他与这班腐臭熏的俗吏为伍,已经感到“深愧平生志”。现在要他对腐吏督邮卑躬 屈膝,他是如何也做不出来的。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在盛怒之下,他最后告别了 官场,与仕途彻底决裂,走上了终身归隐之途。在彭泽这个凋敝小邑的短暂任职, 成了陶渊明一生仕履的终结。这种“不为五斗折腰”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颂,陶 渊明表现出的这种与当时政权不合作的态度实际上也代表了他的政治态度。吴弘道 曾以小令南吕金字经赞到“晋时陶元亮。自负经济才。耻为彭泽一县宰。栽。 绕篱黄菊开。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 陶渊明走上终身归隐之途,是经历过很 长的痛苦的思想斗争的。十多年的间断仕宦生涯,使他认识到自己生存在一个内忧 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同时也看透了官场的污浊腐朽,看清了要想在仕途上实现 自己的理想是完全无望的,为了表示与黑暗世俗决裂,为了保持自己的耿介的品格 和志节,他最后终于走上了终身归隐之途。 3、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在元杂剧 陶渊明东篱赏菊 中陶渊明有这样一句唱词 “我待隐形自盈乐我生, 恐田园将芜迷归径。想昨非今是自相敬,短柴扉虽设常关定” ,充分表达了虽然躬 耕田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却乐在其中。元代文人的“羡柴桑处士高哉。绿 柳新栽。黄菊初开。稚子牵衣。山妻举案。喜动蒿莱。审容膝清幽故宅。倍怡颜潇 潇书斋。隔断尘埃。五斗微官。一笑归来。 ” 也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的真 实写照。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事极其清醒的认识之上,因 此他退隐后躬耕田园,生活日益贫困,甚至于行乞,也绝不后悔,并且能够在田园 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在隐居中坚持劳动,从劳动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可 全元散曲上卷第 727 页。 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晋处士 , 全元散曲上卷第 393 页。 一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内容的来源 5 以说,陶渊明的躬耕田园,是一条既平凡又艰难的人生道路,在其中要战胜和超越 的困难和障碍,不仅有物质上、体力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但陶渊明却以傲然自足 的人格修养,直接承受艰苦的生活,力耕不辍。在回归田园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 算比较安定和优裕。然而自义熙四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繁遭到火灾和战祸的破 坏,田中歉收,家境日渐穷困。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参加的劳动也越来越多, 宋 书.隐逸传中曾记道: “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以家贫弊,东西游走。 ” ,从中 可以想见陶渊明到了晚年的生活更为困苦不堪。到义熙七年左右,陶渊明移居到寻 阳负郭的南村,与一些农夫、文人为邻,共话桑麻,共赋新诗。 晋书中第九十 四卷记道: “共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耶律楚才的和黄华老 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中写到“丁年彭泽解官去,遨游三径真三友。悠然把菊见 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 ” ,也是记录了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与亲朋好友饮酒赋诗的自 在生活。在这一时期,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权活动,在个人生 活中,也经历了因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亲人丧亡等带来的种种饥寒困苦,但 躬耕之志始终不变。到了渊明晚年,他的生活变的更为贫困,有时到了断食乞食的 地步,中年以后就染上的疟疾亦日益加剧。而在政治上以镇压孙恩起义和桓玄叛乱 而起家的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又在北伐南燕后秦中壮大了声势,终于篡晋成 功。但是门阀世族的势力依然存在,黑暗腐败的社会并未改变。陶渊明于此时更感 到时世如幻与世途昏暗,对现实更加持不妥协的态度。正所谓“庙堂衮衮宋云动, 争信东篱有晋臣。南山果识悠然处,不惜寒香持赠君。 ” (刘赞善因采菊图 ) 。最 后,在宋文帝元嘉四年的冬十一月,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4、陶渊明友情与亲情 在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中有这样的情节,陶渊明把他的儿子陶俨和陶俟 叫到身边,仔细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回答,表现 出陶渊明的慈爱之情。 陶渊明有子五人, 他也曾对他们寄予殷切的期望, 望子成龙, 人心所同。在晋书中就收录了他的命子诗 ,这首诗长达八百字,作于陶渊 明初得长子俨之后。全篇共有十章,16 章追述陶氏家族显耀的历史;在第 710 章,他对儿子提出三个希望:希望儿子牢牢记住自己名字的含义,温和恭敬;希望 儿子不象自己一样寡陋,要比自己更好;希望儿子谨慎处世,勤奋不懈,尽快成材。 但是他们的表现却令他大失所望,正所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于栗。 ” 。但是这也是有原因的,家庭的穷困,陶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6 渊明自己又不得不在官场几进几出,耽误了对孩子的教育;妻子翟氏独力抚养五各 孩子,在教育方面的确力不从心。对于这种情况,陶渊明以顺其自然,平和慈爱的 心情看待, 宋书.隐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恨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 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陶渊明的高人之处,在于能够辨证地看问题。 在他的命子诗中,既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的殷切期望,又意识到儿子的 是否成材,不完全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正如祸福的转换一般,陶渊明又同时做 好了“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的心理准备。陶渊明是个有着很深家庭情结的男人, 功名利禄可以忘,忘不了的是自己的亲人和应负的责任。他对儿子们的培养教育有 着很强的责任心,他责备儿子,并不意味着放弃。无论儿子是贤或愚,陶渊明始终 把他们牵挂在心,与他们同甘共苦,决不逃避责任。唐代白居易曾慨叹曰“夷齐各 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子,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 不起,斯可谓真贤。 ” ( 访陶公旧宅 ) ,对他与妻儿同甘共苦的亲情,表示了深深 的敬意。 在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第三折中有这样的画面,在重阳佳节时,陶渊明 与他的好朋友庞通之、王弘、颜延之把酒言欢,以菊为诗,一醉方休。剧中陶渊明 有诗云“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 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好友王弘对 陶渊明更是大加赞赏“渊明气量果清奇,爱菊能诗众所知。黄花红叶真堪赏,共乐 秋光事事宜。 ”从中可见陶渊明与他的好友志趣相投,惺惺相惜。陶渊明是个爱交 朋友、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在他的内心理想世界,处处呈现出人人衣食无忧,相亲 相爱,怡然欢乐的美好景象,陶渊明的杂诗中也有“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的诗句,这些都表现出他的博爱思想。因此,退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和农民相处得很 和谐,他们都关心庄稼的生长,有了共通的心情和共同的语言,他在诗中写道: “时 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他和朝廷官员如庞参军、庞 主簿、殷隐、颜延之、王弘等人也相处融洽。陶渊明与他们诗酒往来,为人真诚友 爱、能“和”能文,受人欢迎。 晋书第九十四卷就记录下“弘每令人候之,密 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齐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 欣然忘返。弘乃出与想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 潜便于坐伸脚令度焉。 ”可见,陶渊明与朋友之间的亲切自然的关系。刘善因在归 去来图中写道“平生磊磊一物无,停云怀人早有图,有酒今于庞通沽。 ” 。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 。 一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内容的来源 7 5、陶渊明的诗酒生活 正如元杂剧 陶渊明东篱赏菊 中陶渊明与好友在重阳佳节相聚时所吟诵的 “起 齐斟上茱萸酒盈杯,赏龙山排筵会。采黄花金英缀,把菊把菊常相对。呼童斟酒莫 教迟,把菊把菊常相对。西山影落红轮坠,共饮徘徊,醉已忘归。 ” ,这些都反映了 陶渊明在回归田园后过着与诗酒做伴的自在生活。 “功名壮年今皓首。拣得溪山秀。 清霜紫蟹肥。细雨黄花瘦。一壶新糯酒。去来去来归去来。菊老青松在。生前酒一 杯。死后名千载。淮阴侯不如彭泽宰。 ” 、 “喜归休。中年后。放怀诗酒。到处追 游。罗猗围。笙歌奏。正是黄花开时候。把渊明生纽得风流。霜林簇锦。云山展翠。 烟水横秋。 ” , 从这些散曲中可以看出元代文人对陶渊明归隐后的诗酒生活的向往。 晋书第九十四卷也曾谈到陶渊明“性嗜酒,因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如此, 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 不辍。 ”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这些都描绘了陶渊 明归隐后的饮酒、读书、赏花等闲雅、悠然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他不同流俗的高 尚节操。魏晋时期的许多文人都曾有意无意地将饮酒作为与自然万物沟通的手段。 在沉醉微醺之中,饮者借助酒的作用,忘却现实的苦闷与烦恼,卸下心灵的重担, 也脱下层层人格面具,暂时摆脱了功名利禄、等级高低的束缚,回到人生混沌朦胧 的本原状态,因此可以直接面对苍茫天地自然和他人之心,思想也由此进入了玄远 虚无的飘渺状态。这种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了同时期的陶渊明。饮酒是陶渊明生活的 一个重要内容,饮酒之于陶渊明是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乐趣和自然沟通的重要方式, 饮酒之后的天真朦胧、百虑俱消的薰薰醉态,俨然精神已回归到自然。元代的曹德 的题渊明醉归图就生动描摹出陶渊明归隐后的随性生活, “先生醉也。童子扶 着。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 今夜。 ” 可以说 “陶渊明饮酒既和时代风气有密切的关系,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人与酒的关系,到陶渊明已经完全打成一片了。 ” 。陶渊明的酷爱饮酒,更多地 表现为一种彻底而纯粹的陶醉,一种对自然之道独特的热爱与把握方式,且尤其与 他对生死的超然态度有关。 张可久 双调.清江引张子坚运判席上 ) , 全元散曲上卷第 929 页。 张养浩 中吕秋日 , 全元散曲上卷第 423 页。 全元散曲下卷第 1081 页 高建新自然之子-陶渊明,第 96 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8 饮酒还是陶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陶渊明一生写有止酒 、 述酒 、 饮酒 (二十首)等诗,对后世影响很大。陶渊明正是在饮酒中,委弃了人生一切关于贫 富、贵贱、穷达、荣辱等无价值的忧虑,获得了对生命之道的真正把握,如其饮 酒第三首中所言: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 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 。他 的饮酒诗并不单纯写饮酒,而是借酒抒怀,萧统的陶渊明集序中说: “有疑陶 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 陶渊明一生与菊花结下不 解之缘, “金风发。飒飒秋香。泠落在阑干下。万柳稀。重阳暇。看红叶赏黄花。 促织儿啾啾添潇洒。陶渊明欢乐煞。耐冷迎霜鼎内插。看落雁平沙。 ” 他正是以菊 花的开于暮秋、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物性来寄托自己的襟怀。在这里,菊花 的高风亮节与陶渊明的高贵品德重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 成了陶渊明安苦守节、傲然离俗的象征,陶渊明与菊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正如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中颜延之所说: “渊明先生爱菊者,为有相得之意。 媚色娇花,乃易坏难久之物,惟此花坚操笃行,有隐逸之风,故先生爱焉。 ” 。 (二)来源于陶渊明作品的部分 陶渊明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并且得到后代大多数人的认可,一方面 固然因为其品行、事迹展现出其人格的高洁脱俗,千古之下仍然令人景仰,恰如王 国维所说: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人若无文学 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 ;另一方面主要因为他创作的八十余首隐逸诗以及 几篇关于隐逸题材的辞赋与散文,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这些隐逸诗,不 仅显示出陶渊明在隐逸题材创作上的确定性与一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创作隐逸诗文的典范作品。元代的文人由于自身 原因更是对他推崇辈至,有许多作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陶渊明的作品。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中陶渊明在介绍自己时说到“小生平日之间,酷好 诗书,博通经史,沉静简默,不慕荣利,镇日以酒自娱,一饮必醉。幼稚盈室,瓶 无储粟。 ” ,这些便是源于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到第四折甚 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版。 薛昂夫正宫甘草子 , 全元散曲上卷第 704 页 王振铎编 人间词话与人间词第 28 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一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内容的来源 9 至把五柳先生传全篇都引用,表达出作者对于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 的高贵人格首肯。 元曲中有许多类似的作品, 如郑光祖的小令正宫 塞 鸿秋 “门前五柳侵江路。庄儿紧靠白苹渡。除彭泽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 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拈着黄花去。 ” 、又如“五柳绕庄菊满篱。自 谓羲黄世。三径可怡颜。一榻堪容膝。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 (王仲元双调.江 儿水叹世 ) 。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元代文人认为陶渊明是在认清在当时的 政治情况下不能有所作为后将五柳庄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这也应与陶渊明的人生 理想不谋而和。陶渊明因宅边有五棵柳树,便干脆自号为“五柳先生” ,并作一篇 五柳先生传以自勉。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对其一生的欣慰而有无愧的告 白,是其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人格风范的真实体现,事实上陶渊明诗文的真率也 正是其高洁人格的反映。而酒之“不能恒得” ,宅之“不蔽风雨” ,一方面是他所推 崇的“君子固穷”的思想所呈现出来的常有态势;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发端于 他的“不慕荣利”所致。当然也正是这种在艰苦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安然无怨和泰 然自若的人格精神,显示出陶渊明在彻底摆脱了“心为形役”后的一种以苦为乐的 自得与傲然。元代的士人因为元代社会的政治原因而沦落到社会的下层,他们中的 大多数人的生活自然也是衣食无依,饥寒交迫,有的甚至沦为奴隶供人驱使,所以 他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生活上都是倍感凄凉。这样的现实环境使得他们对陶 渊明的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以其作为心灵的安慰,纷纷 作文以他为行为的典范。 (三) 虚构的部分 无论是元杂剧还是元代散曲,它们的创作主体都是士人阶层。这一社会群落因 为科举的废止,失去了进身政治的机会,也失去了宋代士人的天堂般的生存环境。 因此,他们只能寄情怀于诗文中,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是中国古代文学 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元代作家的社会政治情怀,就主要是通过这种传统方式来 加以表达。可以说,元代作家是怀着怀恋的心态、抑郁的心情,追念历史人物,倾 诉人生不得志的情怀。人世中的落魄和绝望,使得元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展开对 道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他们也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即在隐遁之外还抱 全元散曲上卷第 462 页。 全元散曲下卷第 1098 页。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10 着对人世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他们与魏晋时代的陶渊明一类人的双重情怀颇为相 似。这种表达方式在元杂剧的创作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元杂剧中很少采用独立创作故事情节的方式,而大多袭用一些现成的、古已有 之的故事进行再加工。以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为例,就是以东晋隐士陶渊明 的最后一次做官以及愤而辞官和归隐后的田园生活等历史事实为题材,借戏剧主人 公之口来表达作家自己的思想倾向。虽然剧中的情节大都源自历史事实,但本剧的 作者在剧中的一些情节上也进行了加工, 使作品更符合元代文人的思想需要。 例如, 剧中的人物檀道济是一个正面形象,是一个“亲贤信友,举善荐贤”的好官,对陶 渊明的才能和人品非常欣赏。因此檀道济曾给予他资助,并举荐他做了彭泽县令。 在陶渊明辞官后,檀道济还不忘对他“加官赐赏,以养终身” 。 陶渊明对他所给予 的帮助是非常感谢的,并且把这一切归功于当今圣人, “仰赖当今仁圣意真诚。褒 贤崇士播清声。 ” 。而在史书中却并不是如此记载的。首先在时间上有出入。萧统在 陶渊明传中记载“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羸疾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 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 潜也 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 这番对话,表现出陶渊明对 檀道济的态度是反感和排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檀道济的谈话中有抱 怨陶渊明不肯为新王朝效劳之意;二是檀道济的馈赠明显地带有怜悯和拉拢的意 思。而陶渊明此时对于刘宋王朝的态度是不满的。因此,对于他的资助,陶渊明的 态度是坚决拒绝的。又据宋书.文帝纪中记载,元嘉三年五月檀道济任江州刺 史, 次年秋陶渊明病卒。 则他往候陶渊明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 这应该是公元 426 年发生的事。而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是在公元 405 年的八月。而在元杂剧陶渊明 东篱赏菊中在第一折中从檀道济的自叙中就有先前资助陶渊明一事,几年后又推 荐陶渊明做官这样的情节,显然如此安排故事情节在时间的顺序上就与历史事实有 很大的不符。其次就是陶渊明与檀道济的关系。历史上檀道济是刘裕的亲信,曾随 刘裕征讨桓玄,因此得到刘裕的重用,对刘裕十分效忠,而陶渊明对于刘裕的篡权 行为本身是极其反感的,所以檀道济可能是他的故交,但因彼此的政治立场不同, 他们也不可能做到互相欣赏,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在剧中却是陶渊明对 檀道济的赏识与资助是十分感谢的,在这一点上历史事实与剧中的描述也不相同。 最后就是剧中以陶渊明“加官赐赏,以养终身”这样的圆满作为结局,这与历史中 陶渊明因贫病交加而病逝也大不相同。元代文人对历史事件的加工,尤其是以“加 陶渊明年谱第 251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版。 一 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内容的来源 11 官赐赏”这样的大团圆作为结局的这种模式,虽与历史事实不符,但是却与元代科 举的特殊性息息相关。元朝曾经在 12791314 年曾取消了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 是历代读书人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敲门砖,是他们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惟一桥梁。该制 度一旦废除, 这对于当时的士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造成了士人对它的深深怀恋。 那些沦为社会下层的元代知识分子的感受最为深切,于是他们借助于历史或现实故 事,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虚构将这个机制予以强调和发掘。一方面他们利用这一可以 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机制,让剧中士人获得他们过去不曾有过的命运和 地位;另一方面则在理想中让那些饱受命运煎熬的下层士人利用这个转机而对自身 命运来一场“革命” 。因此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以大圆满作为结局,正是反映 出元代文人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他们在社会现实中没有办法实现的人生理想, 即通过做官登上仕途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自然带有特定历史时 代的印记。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12 二 元代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从对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进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元代文人在塑造陶渊明这个形象时,不仅借鉴了史书和陶渊明自己的作品,还在这 些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杂剧中的陶渊明形象更符合元代文人的欣赏需要 和精神需要。元代文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塑造陶渊明这个形象时,有意识地强化了 他的隐逸诗酒的自由生活,而弱化了陶渊明对东晋的忠义,这在元散曲中有着更为 直接的表现。 全元散曲中收录的李致远的拟渊明中写到“归去来兮。笑人生苦贪名 利。我岂肯陷迷途惆怅独悲。假若做公卿。居宰辅。划地心劳形役。量这些来小去 官职。枉消磨了浩然之气。 ” 、汤式的赠钱塘镊者也写到“这归去来兮。明是 个安身计。 人都道陶潜有见识。 谁恋他花扑扑云路功名。 他偏爱清淡淡仙家道理。 ” 、 张可久的次韵归去来 “草堂空。柴门闭。放闲柳枝。伴老山妻。谁传红锦词。 自说白云偈。 照下渊明休官列。 和一篇归去来兮。 瓜田后溪。 梅泉下竺。 菊圃东篱。 ” 。 显而易见,这些元代文人的思想与作品都受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影响, 都以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而选择在田园生活中终老一生。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 菊中的第四折也收录了全篇的归去来兮辞 ,并称赞道“好清新言语也!渊明 端的所言信行,所行合言,真乃信义之士也。 ”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 。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 初,该文既总结了其前半生的仕隐生活,又揭示了起归耕田园的独特意义。在陶渊 明看来,比起官场,乡村生活才是一种更为符合人性、真正人道的生活,乡村为隐 者逃避乱世、超然于世俗之上提供了物质与环境上的起码保障,可以作为安身立命 的家园。人们评价说: “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对于后人 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 恒的生命力。 ” 一篇辞赋,把陶渊明的一生的心事、行为都说尽了,也把后代不遇 文人的心事、行为都说尽了,因此对后人的影响非常之大。元代文人在仕途坎坷的 背景下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所透露出来的一种人生境界及他对生存价值和生 命意义的终极追求表现出一种极大的认同感,赵孟俯的题归去来图中就用“渊 全元散曲下卷第 1257 页。 全元散曲下卷第 1537 页。 全元散曲上卷第 780 页。 陶渊明资料汇编 (下册) ,第 327 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中国文学史 (第 2 卷)第 83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 元代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