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其中的环境卫生问题已不容忽 视。宋代的城市环境卫生问题主要包括侵街、侵河导致的市容市貌混乱,街道、水域污 染、空气污染几方面。市容市貌的混乱主要是城市空间的不足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 盾造成的。北宋中期以后,这种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坊墙被彻底打破,建筑物甚至 从侵街发展到夹街,市容市貌进一步杂乱。街道、水域的污染,不仅是由于人们丢弃的 垃圾造成,各种尸体的随意抛弃以及道路雨后泥泞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空气污染则是 由于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气,以及天气原因所造成。针对这些问题,宋政府采取了相应的 措施。对于市容混乱问题,宋政府分别采取了设立表木、收取侵街钱、强行拆毁违章建 筑物等方法来治理。针对街道、水域污染,宋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并在一些地方设有 专人负责治理。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宋代各地城市普遍植树造林,净化空气。此外,各 种法律的订立、漏泽园在全国的推广,以及市政设施的建设,也是宋政府治理城市环境 卫生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宋代,城市,环境卫生 iii abstract in so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each kind of urban sickness is also following, in which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question has been not allow to neglect. song dynastys urban sanitation question mainly includes invades the street, to invade the citys appearance city appearance which the river causes to be chaotic, street,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several aspects. the citys appearance city appearances confusion is mainly between the urban space insufficiency and the urban fast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creates. after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this kind of contradiction is more incisive, causes the work place wall to break thoroughly finally, the building even from invades the street to develop clamps the street, the citys appearance city appearance is further disorderly. street, waters pollution,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people discard trash creates, after each kind of corpse optional abandonment as well as path rain, the mud is also important aspect. the air pollution is as a result of the production life emissions waste gas, as well as the weather reason creates.in view of these questions, the song government has taken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regarding the citys appearance chaotic question, the song government adopted separately has set up the marker pole, the collection to invade the street money, to demolish forcefully violates regulations methods and so on building to govern. in view of the street, the water pollution, the song government has set up the specialized agency, and is equipped with the specialist in some places to be responsible to govern. in order to govern the air pollution, song dynasty regional city universal afforestation, scavenging air. in addition, each kind of law works out, leaks the louzeyuan in the national promotion, as well as urban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s also the song government governs the important means which the urban sanitation question adopts. key words:song dynasty,city,environmental health i 绪 论 1 绪 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 种城市问题也随之凸显。 史学工作者们也随着形势的变化将我国古代城市管理问题列为 研究的重点,如古代城市的人口、市政、消防、水利、市场等等都成为研究的方向,而 本文则着重探讨宋代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及其治理。 一、概念界定 在展开本文之前,有必要将城市环境卫生的概念作一下说明。城市环境卫生是指城 市空间环境的卫生。主要包括城市街巷、道路、公共场所、水域等区域的环境整洁,城 市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处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等。 二、选题意义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其城市发展也有划时代的意义,甚至被人称为中 世纪的“城市革命” 。 这不仅体现在宋代城市人口的大规模扩张,更体现在宋代新型城 市结构的出现。宋代以前,中国封建统治者在“抑商”思想的指导下,紧紧控制着市场 交易活动,把商品交易集中在固定的“市”中,严格坊市制度,城市多为具有防御功能 的官署办公的地方。到了宋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入了转折期,经济功能得到了更多 的体现,将中国城市发展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城市的内部结构上出现了坊市合一, 商业活动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大街小巷、桥头路口,都成了商品交易场所,把北 宋以前封闭的“市” ,变为全城性的敞开型的市,城内外均可为闹市,城市一词就名实 相符了。 正是由于宋代城市的长足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严重。蔡絛在提到开封马行街 时,曾写道: “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 灯光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 ” 可见,马行街的污染已相当严重,导致蚊虫不 唐凤岗: 城市管理基础教程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6 页。 (美)施坚雅: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24 页。 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2 页。 蔡絛: 铁围山丛谈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70 页。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2 生。而城市环境卫生的恶化,不仅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 害。因此,研究宋代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及其治理,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宋代城 市的环境卫生状况,更深入地窥探宋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通过研究宋代各级政府 治理环境污染的各项措施,可使我们对宋代防治环境污染的各项法律法规、职能部门能 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第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前人已 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古代城市环境卫生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就宋代来说, 其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所以,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环境卫生,在 21 世纪的今天, 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并且是阻碍城市发展最重要的难题之一。通过对宋代城市环 境卫生工作的研究,可以使今人吸取其教训,借鉴其经验,造福当世。 三、研究综述 关于宋代城市发展的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研究城市人口数量的有日本学 者斯波义信先生的宋代商业史研究 ,漆侠先生的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台湾学者梁庚尧先生的南宋城市的发展 ,吴松弟先生的南宋人口史,等等。 关于宋代两京人口的论著,则有:陈振先生的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 ,周宝珠先生 的宋代东京开封府 ,吴涛先生的北宋都城东京,周建明先生的北宋漕运与 东京人口 ,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的中国经济史考证,林正秋先生的南宋都城 临安人口数考察 ,美国学者赵冈先生的南宋临安人口11,徐吉军先生的南宋都 城临安 12。在这些论著里面,学者们对宋代城市人口都做了一些大概的计算。如,陈 (日)斯波义信: 宋代商业史研究 ,稻禾出版社 1997 年版。 漆侠: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年版。 梁庚尧: 南宋城市的发展 , 食货月刊1981 年第 10、11 期。 吴松弟: 南宋人口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 陈振: 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 , 中州学刊1982 年第 1 期。 周宝珠: 宋代东京开封府 ,河南师大学报编辑部 1984 年版。 吴涛: 北宋都城东京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周建明: 北宋漕运与东京人口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日)加藤繁: 中国经济史考证 ,商务印书馆 1973 年版。 林正秋: 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察 , 杭州大学学报1979 年 5 月第 12 期。 11 (美)赵冈: 南宋临安人口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 年第 2 期。 12 徐吉军: 南宋都城临安 ,杭州出版社 2008 年版。 绪 论 3 振先生估计北宋开封人口数在 120 万 ,加藤繁先生估计南宋临安人口在 150 万,漆侠 先生还指出宋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12% 。 另外, 还有学者做了宋代户均人 口数量的研究,这对推算城市人口数量也有很大的帮助。如,程民生先生的宋代家庭 人口数量初探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宋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为 5 人,但南、北方存 在差异,分别为 6 人、9 人。而在关于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方面,学者们基本上持同 样的观点,即宋代城市已从前代的封闭型转为坊市合一型的新城市面貌。 对于宋代城市环境卫生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周宝珠先生的宋代东京研究 ,主要 从街道卫生、防止侵街、保护鱼鸟等资源三个方面来论述 。但仅仅这三个方面,还远 不能说明宋代的城市环境卫生问题。梁庚尧先生的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 ,先 讲了南宋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形成,再讲宋政府的应对措施,但该文仅简单地分析了形 成南宋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 在卫生恶化所导致的问题, 以及政府的治理措施方面, 都偏向于预防和治疗疾疫。徐吉军先生的南宋都城临安 ,几乎涵盖了城市环境卫 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的发展,市政设施的建设,西湖的浚治等等,但遗憾的是,该 书仅是对南宋临安一个城市的研究,并且不包括城市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这一重要方 面。程遂营先生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对唐宋时期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作了详细论述,并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以及污水的排放,城市绿化、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其他论文类则有崔铭先生的苏轼与宋代市政建设 ,主要介绍了苏 轼一生在任职地方官时所做的市政设施建设,这些地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杭州、 颍州、扬州、定州等;魏华仙先生的 鸡肋编的生态环境史料价值 11,详细介绍了 鸡肋编一书对研究宋代南北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与疾病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有 很大作用;袁冬梅先生的宋代江南地区疾疫成因分析 12,指出宋代江南地区疾疫多 发,其流行次数显著多于其他地区,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陈振: 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 , 中州学刊1982 年第 1 期。 (日)加藤繁: 中国经济史考证 ,第 3 册第 20 页。 漆侠: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第 932933 页。 程民生: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 浙江学刊2000 年第 2 期。 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 ,第 250252 页。 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 ,第 100102 页。 梁庚尧: 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9 年第 70 本第 1 期。 徐吉军: 南宋都城临安 ,杭州出版社 2008 年版。 程遂营: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崔铭: 苏轼与宋代市政建设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年 10 月第 10 期。 11 魏华仙: 鸡肋编的生态环境史料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年 10 月第 4 期。 12 袁冬梅: 宋代江南地区疾疫成因分析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 年 8 月第 4 期。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4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本文对宋代城市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分析。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宋代城市的发展。宋代经济的繁华,在整个中国封建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 的一章,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上对商业的歧视,摆脱了种种影响商业发展的束缚。坊市合 一在最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全民重商又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转 变,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同时,宋代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口流动 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与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作 用,最终形成了宋代城市发展迅速的结果。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环境卫生的治理 也开始成为宋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 第二,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由于城市的长足发展, 使其面临着诸多的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被打乱,侵街、侵河现象严重,城市中充斥着大量的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又 造成了河渠堵塞,空气污染等各方面的严重问题。 第三,宋代治理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措施。针对种种环境卫生问题,宋政府采取了 诸多的措施: 通过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等措施, 来减少垃圾的排放; 通过治理侵街等措施, 美化市容市貌;通过各种方法,处理城市垃圾;通过城市绿化,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 第四,结语。宋代城市环境卫生问题严重,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治理,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方法 古代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有传统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还应该注重多 学科的交叉与新理论方法的应用。 1历史比较法 1历史比较法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创新。就历史学来言,更是如此, 马克思曾说: “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 相比较” 。 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宋代的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与前代相比较,与今天相比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03 页。 绪 论 5 较,既能使宋代的情况更加鲜明、直观地显现出来,又能更好地揭示其不同之处。 2学科交叉法学科交叉法 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研究方法,任何事物都是相联系的,所以,有必 要将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历史研究中。 对于研究宋代城市环境卫生, 历史地理学、 统计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应用,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应用史料,得出正 确的结论。 (三)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领域的创新 1研究领域的创新 在宋代城市的研究方面,环境卫生研究方兴未艾,前人多是在研究疫病、救灾等公 共卫生问题中,对环境卫生研究较少。本文则着重于分析宋代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以 及其应对措施,尽量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2研究方法的创新 2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气象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并引入了碳排放等 21 世纪最新理论方法,力求对宋代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进行精确解读。 3新观点的提出 3新观点的提出 本文通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得出以下几个不成熟的观点,在此一并列出,以求方 家赐教。 第一,通过对几个城市人口数量的分析,得出了宋代东京、临安人口都在 130 万左 右,苏州在两宋之交则有 60 万人上下。 第二,通过对扬沙天气的分析,得出开封地区在宋代的气候变化状况,即:北宋前 期开封地区的气温要高于北宋后期;今天开封的气温要低于北宋前期,而与北宋后期接 近。虽然这一观点张全明先生早已提出, 但张先生在研究中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 即根据雨雪天气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生存区域的变化来得出此一观点。笔者非常赞同, 张全明: 论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特点 , 史学月刊2007 年第 1 期。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6 并从扬沙天气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得出这一论断。如此一来,更证明了竺可桢先生所持 的第三个寒冷期始于北宋前期的观点 ,是有所不妥的。 第三,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中,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以及垃圾商品化的倾向明 显。宋政府在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中,在行政手段外,经常辅以经济手段,并且也很有成 效。另外,在垃圾的处理方面,经济因素也体现的非常明显,甚至出现了垃圾商品化的 倾向。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考古学报1972 年第 1 期。 第一章 宋代城市的发展 7 第一章 宋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就开始出现城市, 它的产生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 志之一,而城市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宋代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的考察,也是 研究宋代城市问题,特别是环境卫生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一、城市人口众多 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一个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究城市人口问 题,是研究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研究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就 城市人口的构成来做出明确的界定。本文要讨论的是城市环境卫生问题,任何在城市生 活、对城市环境卫生产生影响的人口均包括在内。 (一)都城人口 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都是当时世界上最 大规模的城市。而对这两座城市人口数量的研究,至今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对这个 问题,有必要再作讨论。 1东京人口 1东京人口 宋代史料中对东京人口的描述不胜枚举,宋太宗在淳化年间(990994 年)曾说: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 ” 宋仁宗时,范祖禹说东京有“亿万之口”。北宋 末年,东京城人口 “总七百万户” 。至南宋,庄绰回忆东京时,写道: “昔汴都数 百万家。 ” 以上材料都笼统地对北宋东京人口数量做了描述,均认为东京人口众多,却 都没有准确且正确的数字。就今人的研究来看,也是从 100 万到 200 万不等,甚至有日 本学者提出有 500 万之众 。 这些相差很大的结论,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史料所限;二是学者们的研 (元)脱脱: 宋史卷 93河渠志3,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2317 页。 范祖禹: 范太史集卷 20封还臣僚论浙西赈济事状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00 册第 257 页。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 97诸录杂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18 页。 庄绰: 鸡肋编卷中石炭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77 页。 参见陈昌远: 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经济的繁荣 , 史学月刊1959 年第 6 期;陈振: 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 , 中 州学刊1982 年第 1 期; (日)木田知生: 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 , 河南师范大学学 报1980 年第 2 期。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8 究方法不同,有从食盐的消耗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也有像周宝珠、吴松弟等先生从户均 人口数量来入手的。鉴于史料上很难有重大发现,破解东京人口之谜的关键就是要找到 更好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从漕粮的消耗上来分析人口数量更 为合理,也符合本文对城市人口的界定。 从宋人的相关记述内容可以看到, 东京人口众多, 但当时关中、 中原地区经济衰退, 物资远不能满足都城的需求,就需要通过漕运将东南物赋运到东京。 宋史河渠志 记: 淳化二年(991 年)六月,汴水决浚仪县。帝乘步辇出乾元门,宰相、枢密迎 谒。帝曰: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 得不顾。 ” 由此可看出, 漕运与东京的生产、 生活密切相关, 漕粮是京师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 据记载,每年运往东京的漕粮数量巨大: 国家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 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多是杂色粟豆,但充口食马料; 惠民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所运,一色粳米,相兼 小麦,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 计,太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 从这段材料中就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京每年接受的漕粮有 722 万石,但这 其中广济河(五丈河)的 62 万石是马料,惠民河(蔡河)的 60 万石仅供京师附近军粮, 汴河的 600 万石才是东京城中供给口粮的漕粮。 人均口粮的供应标准,也是推算宋代开封户口数字的重要依据。宋神宗时,朝廷在 救灾过程中,就以每人每日二升粟为标准,作为成人口粮供应 ,南宋的周密在谈到临 安口粮供应时也说“人以二升计之” 。 但是,2 升之数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元丰时已经 明确规定,对居养院、安济坊中的人“日给粳米或粟米一升” , “小儿减半” 。 这样看来, 以 1.5 升来计算应该更接近实际情况, 据此, 可以推出汴河 600 万石漕粮可以养活约 110 (元)脱脱: 宋史卷 93河渠志3,第 2317 页。 张方平: 张方平集卷 27论汴河利害事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19 页。 周宝珠、吴松弟二先生在计算东京漕粮时,将广济河、惠民河的漕粮都计算在内,笔者认为不妥。参见周宝珠: 宋 代东京研究 ,第 343369 页;吴松弟: 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71573 页。 曾巩: 曾巩集卷 9救灾议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50 页。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杭城食米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135 页。 (元)脱脱: 宋史卷 178食货志上 6,第 4340 页。 第一章 宋代城市的发展 9 万东京人口。 东京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漕粮为生。 宋会要中就有: “在京所支人粮马料斛斗 万数浩大,全籍向南诸路船般应副。 ” 京畿附近因为遭到多年战火和黄河泛滥的影响, 农业生产直到北宋末期也没有恢复元气,宋徽宗时尚书省还报告说: “今中原未复,而 朝廷所取米斛大抵出于二浙纲运。 ” 除了东南漕运外,根据周宝珠先生的测算,东京另 有二税粮仓年税粮在 100 万石以上, 以 100 万石计算,可以养活近 20 万人。此外,河 北经济发达,每年也向京师上供钱粮,东京的永济、永富二仓即是存储怀州(今河南沁 阳) 、孟州(今河南孟州)所供粮食的专用仓库。 至于此二州每年的上供额,由于笔者 愚钝,并未得出确切数量。即便如此,通过上面的分析,仍然可以得出宋代东京每年至 少有 700 多万石口粮供给,人口最少 130 万的结论。 2临安人口 2临安人口 南宋临安人口数量与北宋东京一样,都存在由于时间久远、史料不足而导致现代学 者推算结果差距过大的问题。 如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说有 500 万人, 加藤繁得出的是 150 万人, 美国的赵冈先生在南宋临安人口一文中得出城内 100 万、郊区 150 万共 250 万人的结论, 我国的林正秋先生则认为临安城区和两厢共有 75 万人。 对以上种种推论, 笔者则倾向于吴松弟先生所认为的 120 万到 130 万之间的说法 。 在南宋建国初期,由于金兵南下,北方人口大量迁入江南地区,宋高宗下诏: “听士民 从便避兵。 ” 11从而形成了“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12的景象。临安更是天下贤俊 不约而同选择的避居之地。吴自牧称: “杭城今为都会之地,人烟稠密,户口浩繁,与 他州外郡不同” 13, “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莫知其数” 。14南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 (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食货46 之 9,中华书局 1957 年版,第 5608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职官42 之 31,第 3250 页。 周宝珠: 宋代东京研究 ,第 348 页。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 25国用考3,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44 页。 周建明先生认为漕粮消耗的构成包括饲料、酿酒等多个方面,故得出东京人口不会超过 100 万。但是,周先生显 然没有注意到广济河和惠民河所运漕粮的用途,并且忽视了京畿二税粮仓以及它处州郡所供粮食的存在。参见周建 明北宋漕运与东京人口 。 (日)加藤繁: 中国经济史考证 ,第 3 册第 44 页。 (日)加藤繁: 中国经济史考证 ,第 3 册第 44 页。 (美)赵冈: 南宋临安人口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 年第 2 期。 林正秋: 南宋都城临安 ,西冷印社 1986 年版,第 184 页。 吴松弟: 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 ,第 583 页。 11 (元)脱脱: 宋史卷 25高宗本纪2,第 460 页。 12 (元)脱脱: 宋史卷 178食货志上 6,第 4340 页。 13 吴自牧: 梦粱录卷 18户口 ,三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6 页。 14 吴自牧: 梦粱录卷 13铺席 ,第 195 页。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10 也写道: “今中兴行都已百余年,其户口蕃息,仅百万余家者,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 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 ” 可见,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临安人口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以咸淳年间 (12651274 年) 为例, 附郭钱塘和仁和两县户数分别为 87715 户、 98615 户 ,共有 186330 户。据林正秋先生的研究,钱塘、仁和两县乡村户共约 12000 户, 以此计算临安坊郭户共有约 174330 户。 按宋代南方户均 6 人来计算, 共有约 100 万人; 另外再加上军士、僧侣等不入籍人口有约 30 万人, 临安城共有 130 万人上下。 (二)其它城市人口 两宋时期不仅是都城东京和临安人口数量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其它的一些城市也 有很大的增长。由于史料的贫乏,对东京和临安的人口数量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测 估算,对于资料更为匮乏的普通城市人口数量更是难以计算,这里只能对一部分城市的 人口数量进行简单描述。 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自唐末以来,虽然战事频仍,但经过张全义、后唐明 宗以及宋初的苦心经营,至宋中期已经“王事浩穰,百倍他邑” ,以致部分居民住于 城外。王曾就此问题曾向宋仁宗建议: “西京水南地里阔远,居民甚多,并无城池,望 令渐次修筑” 。由此可见,西京河南府当时人口确实得到了较大的增长。 随着唐末经济重心的南移,苏湖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重要城市苏州出现了繁 华景象。至北宋中期,苏州已然是“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 , “井邑之富,过 于唐世” 。以下这几则材料可以反映两宋之交时苏州人口之盛: 建炎四年(1130 年)庚戌春二月,金人首领四太子者 二十五日犯平江 府(今江苏苏州) ,午漏未尽四刻,兵自盘门入,劫践官府民居,仓廪积聚,掳掠 子女金帛,乃纵火延烧,烟焰见二百里,凡五昼夜 于是平江府烧之既尽, 士民前后迁避得脱者,十之二三;迁避不及或杀者十之六七。 兀术陷苏时,荼毒生灵,历古未有。小儿十岁以下;男子四十以上,及四十 耐得翁: 都城纪胜坊院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5 页。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卷 58户口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3869 页。 林正秋: 南宋临安人口 ,载政协杭州市委员会编南宋京城杭州1984 年版,第 6869 页。 程民生: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 浙江学刊2000 年第 2 期。 徐吉军: 南宋都城临安 ,第 318321 页。 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卷 64河南府重修使院记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第 924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方域1 之 24,第 7330 页。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城邑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642 页。 王明清: 挥麈录后录卷 10钱穆收复平江记 ,上海书店 2001 年版,第 159 页。 第一章 宋代城市的发展 11 以下不任肩负与识字者;妇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向未裹足与已生产者,尽戮 无遗。 大约裹挟以去者,十万人。城中仅留有疾妇女四千一百余人于南 寨 谓之洗城。 建炎庚戍 兀术破盘门入 妇女二万余人以从寇籍。蔡隆兴倡议 瘗河中男尸八万五千余,女尸十一万一千余,暴露男尸六万二千余,女尸二万五千 余,火化男女骨十五万七千余,赎回营妓二千三百余人。 上述三则材料,记载了同样一件事,即建炎四年,金兵攻陷苏州后,对当地居民的大屠 杀。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材料中的多个数据,还是对解读苏州当时的人口数量提供了 帮助。从上述数据之间的关系看,可以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第一,通过第一则材料中“士民前后迁避得脱者,十之二三” ,这个比例关系来计 算。但是,在战争之前不在城中的居民数量难以衡量,所以,此方法行不通。 第二,通过第一则材料中士民“迁避不及或杀者十之六七” ,这一比例关系来计算。 这里的“迁避不及或杀者”应包含两种人:一是被杀者,二是被俘者。而这两种人的数 据在第二、三则材料中有详细的表述。所以,此方法应是可行的。需要说明的是,材料 中“火化男女骨十五万七千余” ,这里的火化数量应包含于河中男女尸及暴露男女尸的 总数当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表: 表 1-1 建炎四年平江城陷,居民死伤表 类别 人数 总计 占全城人百分比 全城人口 裹挟以去者 100000 瘗河中男尸 85000 瘗河中女尸 111000 暴露男尸 62000 暴露女尸 25000 迁避不及 或杀者 赎回营妓 2300 3853006070% 550000642100 注: “裹挟以去者”应包括“妇女二万余人以从寇籍” 。 从上表可知, 金兵攻陷苏州后, 全城伤亡及被俘达 385300 人。 时人陈长方曾说:“迨 (元)徐大焯: 烬余录乙编 ,文学山房 1924 年版,第 19 页。 虞图南: 沼吴编 ,引自王謇: 宋平江城坊考附录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8 页。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12 敌临城,一夕去死者五十余万” , 看来是出于愤怒的夸大之辞。以 385300 人这一数字, 辅以王明清记载的“十之六七”百分比数,可得出当时苏州城有 550000642100 人, 若按 65%计算,则为 593000 人左右。 宋初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城市荒废,人口骤减,可谓“当时之富贵繁华,随而磨 灭乎荒垄断堑之间” 。经过百余年的经营,到两宋之交时,全城“民之籍于坊郭,以 口计者,十七万有奇,流寓商贩游手往来不与” 。 依宋例,此处之“口”应当不包括女 性,这样看来,当时全城应有 30 多万人。 另口外, 宋史五行志中载,嘉祐三年(1058 年)正月, “温州火,燔屋万四千 间” 。元丰四年(1081 年)六月, “衡州(今湖南衡阳)火,烧官舍、民居七千二百楹” 。 乾道九年(1173 年)九月, “台州火,经夕,至于翌日昼漏半,燔州狱、县治、酒务及 居民七千余家” 。仅照此烧毁的房屋数量,辅以宋代南方户均 6 人计算,当时温州、 衡州、台州城中人就有 84000 人、43200 人、42000 人。类似火灾记载在史料中还有很 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总之,当时人口众多的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东京和临安,其它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 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在少数, 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 据漆侠先生估计, 北宋 1350 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 150 座人口超过 1 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 人口的 12%。 通过对两宋时期一些城市人口数量的简要分析, 可以对宋代城市人口数量有一个大 概认识,虽然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但已经能够看出宋代社会的繁华程度,社会文 明的发展进度。对城市人口数量的考察,是讨论城市卫生状况的基础。 二、城市商业繁荣 我国古代城市的最初发展是建立在政治和军事功能上的, 长期实行的是坊市分离的 制度,经济功能体现的并不明显。随着宋代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不 仅社会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城市商业活动中,而且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呈 现出与宋前社会不同的时代特色。 陈长方: 唯室集卷 2二烈妇传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9 册第 635 页。 郑獬: 郧溪集卷 15江宁县思贤堂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7 册第 250 页。 叶梦得: 建康集卷 4建康掩骼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9 册第 614 页。 (元)脱脱: 宋史卷 63五行志2 上,第 13801381 页。 漆侠: 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933 页。 第一章 宋代城市的发展 13 (一)坊市合一和宵禁的局部开放 宋朝以前,我国城市中长期实行的是坊市制度,不仅用作交易的场所被严格限定在 一定区域,交易时间也仅限于白天。 西周时期, “市与朝皆用一夫之地” ,而且必须“面朝后市” ,不仅规定了“市”的 大小:一夫之地,即百步见方,对它的方位也有明确要求。 到了汉代,市场的选址依 然由政府设定,周围设有围墙,进行封闭管理,并且沿袭前代,按时启闭。 “市买者当 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 , 就是当时的市场写照。 唐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手工业、商业活动也有了很大的飞 跃,到了宋代就更加突出,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 ,周世 宗下诏: “东京华夷臻凑,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旧,制度未恢, 诸卫军营,或多窄陋,百司公署,无处兴修,加之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 绎无穷。僦货之资,增添不定,贫乏之户,供办实难,而又屋宇交连,街衢湫溢,入夏 有暑湿之苦,居常多烟火之忧。将便公私,须广都邑” 。 显然,受人口增多、商业发展 的原因影响,原有的城市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到了北宋年间,城市中已经可以临街开店,市场不再由官府设置,坊市制度被完全 打破。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马行街往北, “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 欲遍记” , “出梁门西去,街北建隆观,观内东廊于道士卖齿药,都人用之。街南蔡太 师宅,西去州西瓦子,南自汴河岸,北抵梁门大街,亚其里瓦,约一里有余” 。 在寺庙 里、太师府临近,也是买卖盛行。东京街道上“侵街”现象严重, “河桥上多是开铺贩 鬻” , 甚至在皇宫门前的御街在政和以前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北宋东京城的市场 交易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市” ,而是遍布全城,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 南宋时期,坊市合一的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当时临安城内“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 铺席,连门具是,即无虚空之屋” , 即便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 不仅在京城,当时的明州(今浙江宁波)因为人口众多,人们为了居住、开店,往往侵 杨天宇译注: 周礼译注卷 6匠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65 页。 李昉: 太平御览卷 739痴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3281 页。 王溥: 五代会要卷 26城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417 页。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卷 3马行街北诸医铺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82 页。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卷 3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 ,第 83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方域13 之 21,第 7540 页。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卷 2御街 ,第 51 页。 吴自牧: 梦粱录卷 13铺席 ,第 195 页。 吴自牧: 梦粱录卷 16鲞铺 ,第 247 页。 宋代城市环境卫生初探 14 占河渠、道路,在其上广为修造,史载当地居民“梁水而楹,跨衢而宇” , 即是明证。 另外,关于宋代宵禁的开放,时人也有丰富记述。北宋东京潘楼东街巷里的茶坊,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 。 尽管 宋政府规定夜市结束时间是三更,但相当多的商业区已经完全打破时间限制,形成了通 宵的夜市。 东京马行街“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 而南宋临安城的杭城大街,也是“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 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这种“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的经营方式,大大丰富了宋 代城市的夜生活。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的城市已经打破了坊市分离的束缚,形成了坊市合一的态势, 并且延续千年的宵禁也在此时得到了局部的开放, 商人们在经营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自 由。 (二) “全民皆商” 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不仅有坊市的隔离、时间的限制,对经营者也有各 种歧视和限制。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就有“士农工商”的尊卑顺序, “重农轻商”的思想也一 直存在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甚至将商人视作贱人。秦朝时,就将 “有市籍者及父祖 有市籍者” ,视为“人贱” 。 西汉时为了发展农事,朝廷也规定: “贾人有市籍者,及其 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 ” 在这种“重农轻商”的思想下,广大民众以经商为耻。 我国最早的工商业是隶属于官府的,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 商食官,皂吏食职,官宰食加” ,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西周时期,实行“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 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11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来进行交易。隋初,苏威向朝廷建议, 罗浚: 宝庆四明志卷 3坊巷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5020 页。 孟元老着,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卷 2潘楼东街巷 ,第 70 页。 周宝珠: 北宋东京研究 ,第 253259 页。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卷 3马行街铺席 ,第 112 页。 吴自牧: 梦粱录卷 13夜市 ,第 197 页。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 东京梦华录注卷 2酒楼 ,第 71 页。 吴晓亮: 试论宋代“全民经商”及经商群体构成变化的历史价值 , 思想战线2003 年第 2 期。 林希逸: 考工记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5 册第 4 页。 (西汉)司马迁: 史记卷 30平准书8,中华书局 1972 年版,第 1430 页。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国语卷 10晋语4,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371 页。 11 杨天宇译注: 周礼译注卷 2司市 ,第 208 页。 第一章 宋代城市的发展 15 让“临道” “求利”者,回家务农, “愿依旧者,所在州县录附市籍” 。 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