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地方行政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地方行政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地方行政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地方行政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地方行政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地方行政是国家行政运行的重要方面。是关乎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对于五代地方行政的研究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史家注视,因而十分薄弱。本文试图从地 方行政建置,官员任用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入手,来提示五代地方行政特点及其 变化趋势,分析其对宋代地方行政的影响。 本文分五部分对五代地方行政状况进行阐述。第一郝分简要叙述五代地方行政机 构设置,分析五代各级地方官员的权力,并对五代地方官员的权力变化情况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概述了五代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管理。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 管理,及地方官员在地方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五代时期的地方行政由于各个政权整体 行政制度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存在很多问题,但也展示出一些新特点,其经验教训 对宋代她方行政的发展完善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五代;地方行政:地方官员 a b s t r a c t 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o n en a t i o n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nc r i t i c a i e l e m e n tt oe f f e c to n ec o u n t r y ss t e a d i n e s s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t u d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 o ft h ed y n a s t i e sa r er a r eb e c a u s e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s l e s sc o n c e r n m yt h e s i sf o c u so nt h el o c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e x e c u t i v ea g e n c i e s ;t h ee m p l o y m e n to ft h el o c a lo f f i c e r sa sw e l la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n dt h e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i no r d e rt oe x p l o r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j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i t sc h a n 西n gt e n d e n c y , a n a l y z ei t se f f e c tt ot h e 1 0 c a le x e c u t i v ea g e n c i e si ns o n gd y n a s t v m v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f o t l rp a r t st h a td e s c r i b e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p a r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g e n c i e si n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p o w e ro ft h e s i t u a t i o ni ne v e r yl e v e ll o c a l0 施c e r sj n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a n ds t u d i e st h ep o w e rc h a n g i n go f t h el o c a l0 f f i c e r s ;t h es e c o n dp a n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t o t h ee v e r yl e v e lo f f i e e l si n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t h i r d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l o c a la f f a i r sb y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 so f f i c e r sa n dt h er o l eo ft h ei o c a l o f f i c e r s t h e r ee x i s t e dal o to fp r o b l e m s nl o c a i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nt h eg r o u n do f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t h ew h o l ee x e c u t i v es y s t e m ,b u ti ta l s os h o ws o m en e w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l e s s o n sg o ti n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d i ds o m eb e n e f i c i a le f f e c t so i l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s o n gd y n a s t y s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h el o c a lo f f i c e r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羔竣豳迤目期:墼崾生呈墨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燃指导教师签名 徭老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窀鼯 邮编 引 言 五代处于唐宋之际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地方行政有很多与当时之乱世相应的变化。 五代地方行政正是在这种乱中求变,乱中求治的情况下,出现了某些适应时代发展的 嬗变。这些嬗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代各政权都致力于削弱藩镇力量,即缩小其统辖范围,限制在职时间,杜绝继 承现象。同时在军事上,增强中央实力,削弱节度使权力,提升州县长官权力,以达 到力量均衡。 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方面,五代各政权脱胎于藩镇,地方官员也多为世袭于军功出 身。因此,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就尤为重要。藉此可以提升中央权威,增强对地方 的控制。中央政府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任用,及对地方事务的管理,为消除藩镇割据之 弊,稳定统治,发展经济,移风易俗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代时期的地方行政变化的积极方面,对宋及其以后的各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产生 j ,一定影响。因此对五代地方行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于五代时期地方行政方面的资料,集中见于五代及宋代的正史,并散见于一些 杂史、笔记小说与文集中。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薛居正监修,成书于开宝七年,记载了五代十国五 十四年历史,保存了较丰富的原始资料,是研究五代时期地方行政的核心资料。其中 纪、传、志部分都对五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其记载庞杂,需要加以甄别。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成书于宋皇祜五年。搜集史料丰富,加之 多方考证,使资料更具可靠性,较完整的展示了五代各个政权的地方行政状况。但作 者认为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无关法治,所以一概删繁就简,使一些必要信息隐没。 因此,新旧五代史各有长短,互为补充,不可偏废。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卷,宋司马光主编。成书于宋元丰七年,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其书参考正史,并采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 传状碑志等杂史,因此有较高史料价值。于唐五代史事记述详实,可补五代史所记内 容,同时还有通鉴考异三十卷,以阐明资料取舍之,其中保存了大量今已亡佚的 资料,是较珍贵的史料。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成书于宋嘉祜五年,对长庆以 后史事有所补充。其中方镇表提供了唐方镇势力消长离合的线索。其选举制、兵 制综述了唐代军制变革、官吏铨选等情况,对了解五代之际地方行政的变化有所裨 益。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修,成书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其志对宋代经济、 军事、文化、典章等方面的情况均有比较详细记载,对了解五代至宋的变化趋势有所 1 帮鼬。 正史之外,很多私人修撰的典制度类著作,也记载了一些珍贵史料,对五代地方 政状况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反映。 五代会要三十卷,北宋王溥撰。成书于乾德元年,记载五代时期典章制度。 据五代历朝实录,参以旧史,将五十年间法制典章,分类撰次,以成此书,记载详实, 是研究五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宋朝事实原六十卷,南宋李攸撰,屺载北宋一代典制,颇为详实。对了解唐 宋之际地方行政变化有所裨益。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成书于元大德十一年,记载从上古至 宋宁宗嘉定之末的历代典章制度,尤以宋代的典制为详。 考证和史论类著作也能够补充和修订正史的一些不足和错误。如五代史补,五 卷,北宋陶岳撰。成书于宋大中祥符五年,采五代十国轶事,共一百零七十事,可补 旧五代史所未及。五代史阙文卷,宋王禹稻撰,录薛史隐避漏略者,以备阙 文,凡十七事。 类书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编,其中将帅、掌礼、刑法、铨选、奉使、牧守、 令长、幕府、陪臣等部分类,系统记载了自上古至五代的有关记载,对研究五代时期 地方行政有一定帮助。 杂史、笔记小说和文集,也是重要史料,从侧面反应出唐五代时期地方行政的情 况。如后梁春秋、周世宗实录、五代登科记、五代春秋、玉壶野史、儒 林公志、家王故事、桂苑丛谈、北梦琐言、隆平集等,都有相关的史料。 宋代以后出现的些地方恚,如金陵志、乾道临安志、五代职方考、五代地 理考、舆地广记、方舆胜览、镇江府志等,对五代地方行政的研究提供重要 的参考资料。 目前关于五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研究还很薄弱,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专门的论著。 有些关于唐宋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论著,对研究五代地方行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 且,有些专著也简要地描述了五代地方行政的基本状况,或者部分涉及了五代地方行 政的某一方面,这对深入系统地研究五代地方行政制度,考察其发展变化情况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这类著作包括中国历代地方行政管理( 黄崇岳主编) 、中国地方行 政制度史( 程幸超著) 、中国历代地方政治制度( 商立文著) 、中国政治制度史 ( 陶希圣) 、唐代制度史述论稿( 陈寅恪) 、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李 治安) 、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林英男) 、五代十国史研究 ( 郑学檬) 等。 具体情况如下: 藩镇节度使方面:关于使府用人制度,石云涛在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中 认为,唐后期地方行政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方镇使府的普遍化和固定化。 从士入入藩镇幕职和奏官的变化,得出结论:唐后期士人往往通过奏请,为方镇使府 2 辟崩,入使乐参佐,再通过荐举制离产侵聃,四归官制轨道参常调。砺波护唇代 使院的僚佐和辟招制( 神户大学文学部既要1 9 7 3 2 ) 分析了节度使亲自选择僚佐 的情况及其意义。 关于军职和军将,王育民论唐末五代的牙兵(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 9 8 7 27 认为,牙兵的出现是少数民族养子制与汉族武装部曲的的风俗相互作用的结果。牙兵 是割据的产物,同时也加剧了割据局面,并随之灭亡。谷霁光泛论唐末五代的私兵 和亲军、义儿( 历史研究1 9 8 4 6 ) 认为,亲军、牙兵、义儿和义儿军是唐末五代 时期在私兵募佣制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异的军事组织形式,对割据势力的形成起了不可 忽视的作用,从而也揭丌了封建国家募佣制的序幕。此外,还有杜文玉唐五代都指 挥使考( 学术界1 9 9 5 1 ) 等。 州县官制方面:最早研究唐代州县宫制的当推黄缓,他的唐代地方行政史 ( 北平永华印刷局,1 9 2 7 年) 中,有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州县两级官制,对研究五代地 方官制有重要参考价值。韩国学者郑炳俊唐代藩州县官的任用( 东洋史学研究 1 9 7 5 3 ) 对藩镇任用州县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于县级职官的研究,较重要的论文有王寿南的论唐代的县令( 台湾政治大 学学报1 9 7 2 ) ,砺波护的唐代的县尉( 史林1 9 7 4 5 ) 黄修明的唐代县令考证 ( 四川师院学报2 0 0 4 1 ) ,陆敏珍的宋代县丞初探( 史学月刊2 0 0 3 1 1 ) 等。 茏于唐代乡村早坊制度的研究,f 1 本学者做过大量丁作,其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 了k 代。较早的成果有清水盛光的中国乡村社会论( 岩波书店1 9 5 1 年) 以及中 国村落制度史的研究( 岩波书店1 9 7 7 年) 。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唐代乡里制, 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有赵吕甫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乡的职权地位 ( 中国史研究1 9 8 9 2 ) ,对乡长官的地位及职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官员管理方面:社文玉有五代俸禄制度初探( 人文杂志2 0 0 3 6 ) 和五代 叙封制度初探c 史学月刊2 0 0 3 1 0 ) 。此外还有关于唐宋管理制度的文章,如方本 新唐代行政机关管理与行政效率的提高。 五代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呈现出不同于唐代的特点。科举选官在官吏选拔中所占 比例很小,而荐举、辟属、门荫等方法则占了很大比重。关于五代选官制度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章但关于唐代选官制度的论著却有很多如吴宗国唐代科举 制度研究,任育才唐代铨选缺席论。砺波护唐代使院的僚佐和辟招制( 神户大 学文学部纪要) 1 9 9 7 2 7 ,分析了节度使亲自选择僚佐的情形和意义。 考课是选任迁转官吏的重要环节,关于五代时期考课制度的研究较少,但一些关 j = 唐代考课制度的文章论述部分涉及到了五代,或者对五代考课制度的研究有所帮助。 如曾一民唐代考课制度之研究( 台湾商务印务书馆,1 9 7 8 年) 是一部关于考课制 度的专著,对唐代考课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具有较大价值。邓小南课绩与考察 唐代文官考察制度初探( 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将唐宋作为一 个蹩体阶段,从唐代课绩的内容、标准、程式、课绩与监察的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唐 代中f 层文官考核制度的发展脉络。 t 蓑。一0 炯政 虹宄j 卫方j 政状况对了解中岁:与地万关系,中央列工世可u 沁孙。 状况有所帮助。蔡次薛隋唐五代财政史,张泽成唐五代赋役史草( 中华书局, 1 9 8 6 年) 有助于了解五代的财政状况。 虽然,有以上诸多材料,但五代史料分布不均,于某些问题反映较多,于某问题 则仅有少量的材料,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大致上推测其状况,因此难免有片面和不足。 这有赖于以后对唐宋地方行政更加深入的研究及对史料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由于 个人研究水平的局限,本文的行文结论一定还有错漏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4 一、五代地方官员权力及变化 五代政权所辖之地:“梁初天下别为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闺、汉,西 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为梁。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 有州三十五,其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 州七。同光破蜀,已而复失,惟得秦、风、阶、成四州,而营、平二州陷于契丹,其 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于契丹,而得蜀金州, 叉增雷之删一,合百丸删以为晋。刘氏之初,秦、风、阶、成复入于蜀,隐帝时增置 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为汉。郭氏代汉,十州入于刘曼,世宗取秦、风、阶、成、瀛、 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废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为周。此中国之大 略也。 五代政权所辖区域大致在中原一带,其地方政府设置与唐后期大体相同,唐代地 方政府的设置经历了由州县两级制变为道州县虚三级制,再变为道州县实三级制的过 程。五代亦设道、州、县三级。另外在首都和陪都所在地设府,与州平级。晋、汉、 周皆以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京,作为都城。 ( 一) 五代地方建置 1 、节度使及其属官 五代承唐之制设道,唐“分天下卅f 县制为诸道,每道置使,治于所部,其边方有 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本皆 兼度支、营田使,开元九年十一月敕,其河东、河北不须别置,并令节度使兼充”。 节度使是在行军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军总管可以节度边防诸军,称节度使。 正式作为官称是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开元天宝以后,节 度使设置日益增多,权力也日益增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同时拥有斑方辟署权、行 政权、财政权及军权等诸多权力。节度使官署称为幕府,其僚属称为幕职,节度使的 幕职主要有节度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推官等文职和都知兵马使、都押衙、 都虞侯、都教练使、都指挥使等武将。 2 、州刺史及其属官 唐末五代州成为方镇的下属,方镇属下称为支卿,支州长官为刺史。刺史之名始 于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分诸郡为十三部,部置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内,秩六百石”9 。 支州刺史全称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使,但并不带节,一般只带团练或防御使之类的 。斩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第三 。遇典卷三十二1 , 1 t t - i ! t o 册府元龟 卷六七一杖守部总序 s :款以掌军,:。唐顿以“领凸力一e l 工州1 剥史,从= 如;j 一力匕j 目中炯:b :j 三。 正四品;不及二万曰下州刺史,正四品,五代因之”。每使也有若干幕职,如副使、 判官、虞侯、押衙之类。 3 、府尹及其属官 承汉唐遗制,五代也在首都和陪都所在地设置与州同级的府,府的设官基本上与 州相同,长官称尹及少尹。后梁以汴州为东都作为首都,设开封府;以洛阳为西都, 设河南府。此外,还设置大安府( 长安) 、河中府、江陵府。后唐改洛阳为东都设河南 府,改大安府为京兆府,作为西京,以太原府为北都,另有凤翔府、河中府、兴唐府, 后晋以汴州为东京,设开封府,改兴唐府为广晋府,以洛阳为西都设河南府,另有风 翔府、河中府、京兆府、太原府。后汉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后周失太原府,余开封府、 广晋府、河南府、凤翔府、河中府、京兆府。 4 、县令及其属官 五代时期承唐之制设县,县的长官为令。县做为地方行政机构,“有社稷焉,有吏 民焉,可以奉神,可以为政,有督责之令,有刑罚之威,劝课以率下,贡赋以奉上”。 县按人口多少分为不同等级,唐制“有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 县、下县之差。赤令其品正五,畿县令其品正六,上县令其品从六,望县同之,中县 令其品正七下县令其品从七。属官置录事司功、司仓、司兵、司户、司法、司士 丞为副贰,如州上佐;主簿捡稽,如州录事参军;尉分治诸曹,如州判司。内百户为 里,里置正;五里为乡,置耆老,亦日父老。五代困之”。 ( 二) 五代地方官员权力 唐末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成为依委于各个强藩之间的傀儡。五代伊始,这种强藩称雄的状况仍很严重,同样出 身于强藩的新政权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如何结束这种局面,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各 个政权都致力于扩充自己的实力,利用各种手段瓦解、分化各地方势力的力量,以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系列的努力,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及至后 周,已经显示显著成果,基本形成了稳固的统治秩序,为后来建立的宋王朝提供了有 效的统治经验。 1 、藩镇节度使权力 节度使自唐中叶设置后,权力不断扩大,作为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在唐末已经 拥有地方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以及官员辟属等诸多权力,割据一方。“汉郡守权重, 据数千里之地,官署皆自辟置,生杀亦自己出,故唐高祖易郡为州,置刺史,凡前日 私守之制,皆不可趸。至中时置节度以流之,权反甚于汉之郡守”回。方镇之间为广自 封殖,争当雄长,而自寻千戈。旷日持久的厮杀使唐王朝日渐衰败。 。册府元龟卷六七一牧守部总序 o 册府元龟卷七零一令长部总序 。册府元龟卷七零一令长部总序 。云麓漫钞卷四 6 五代各种力量往往是唐末藩镇的延续,他们凭借强大的实力而称霸一方。此时武 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王侯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他 们集民政、戍事、刑狱于一身,擅留租赋,自制法令,王命不能加。将佐僚属皆自行 奏辟,生杀亦自己出,权倾一方。史载梁将杨师厚在魏州爱银枪效节军八千人;同光 一:年七月,故宣武节度使符存审之子彦超进其父牙兵八千人;开运末,刘知远在太原 部骑至五万:杜重威由镇州移守邺都,镇州所留私赋到达十余万斛,其兵力财富可见 一般。一些节度使还依特权而作恶,“晋皇甫遇历团练使、节度使,所至苛暴,以诛政 为务。高祖入,多。自襄登移领中山,与镇州叛臣安重荣结姻好,仍移上党,改平阳, 咸以险人执事,政皆隳紊。及镇河阳,部内创别业,开畎水泉,以通灌溉,所经坟墓, 悉毁之”。称霸一方的藩镇势力引起了中央政府的警戒,后唐同光二年三月,中书门 下奏:“纠辖之任,时谓外台,宰字之宫,古称列爵,如非朝命,是废国章。近日诸道 多是自列官衔,便指州县,请朝廷之正授,树藩镇之私恩,颇乱规程,宜加条制” 。 同时,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也时常谋划发动叛乱,以期待增强实力,或成为新的国 家统治者。这些节度使凭借强大力量,表面上服从中央,实际采取观望态度,常常望 风而动,伺机反叛,或辗转依违于更强势力之间。史书中于此记载不绝如缕,如梁太 祖开平三年“六月庚戌,同州节度使刘知俊据本州反,制令削夺在身官爵,仍征发诸 军,速令迸讨”。开平四年十一月,“以宁国军节度使王景仁充北面行营招讨使,潞 州副招讨使韩琼为副。相州刺史李思安为先锋使。时镇卅i 王镕、定州王处直叛,连结 晋人,故谴将讨之” 。梁末帝乾化四年夏“武宁节度使蒋殷反,天平军节度使牛存节 讨之”。“泰宁军节度使张守进叛附于晋,毫州团练使刘寻为衮州安抚制置使以讨之” o 在对抗中央的同时,节度使间也相互动伐。如贞明六年四月“河中节度使袭葡州 杀其节度使程全晖,叛附于晋,泰宁军节度使刘寻讨之” 。长兴元年九月“东川节度 使董璋反十月,已巳,董璋陷阆州,杀节度使李仁矩,指挥使姚洪死之” 。 节度使的任命权也往往掌握在强大藩镇手中。五代时期一些节度使为唐末原有藩 镇世代传袭而来。也有一些强大力量据地自立,朝廷不得已而授以节钺。如末帝乾化 三年五月“已巳,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及刘守奇帅魏、博、邢、沼、徐、衮、郓、滑 之众十万讨镇州。师厚渡御河,迫沧州,张万进惧,送款,师厚奏请以万进为青 州节度使,以刘守奇为沧州节度使” 。同时,强大藩镇节度使也往往会表奏自己的亲 信或节度使。梁开平三年三月“丙戌,以朔方节度使、兼中书令韩逊为颖川王。逊本 蠡勺集卷f :节度使始末, 膀府无龟卷六九几牧守部失政 川五代史卷一百心十七职宫制右改制 旧五代史卷匹| 太祖纪第四 j 目五代史卷六太祖纪第六 新五代史) 卷三末帝纪 新五代史卷三末帝纪 新五代史) 卷三束帝纪 新五代史卷六叫宗纪 l h 五代史卷八耒帝纪 7 夏 z ,j 厝,长年诹,朝廷西赢攫以书银。运! 三一j t 曼使往住狂二j “祆强ij 设 为反叛力量。 2 、州刺史权力 与藩镇节度使强大力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州刺史权力的架空,各种力量的控制与 牵制使刺史权力被分割。 首先是刺史的兵权实际上被削夺。由于藩镇一般皆在支郡驻有兵马,别派镇将领 兵事,所以兵权控制在藩镇手中,支州刺史实际上很难行使兵权。 其次,藩镇幕职也分夺了刺史的权力。唐末五代地方行政中,藩镇凌驾于州县之 上,所谓“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曾。道成为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因此州府 行政权也总于幕职之手。他们或受命巡视管内州县,或本身兼任州县判司簿尉,有的 甚至摄领刺史、县令之职。幕职不仅在地方上执掌实权,而且俸禄高,升迁快,所以 一般士人皆竞趋于藩镇使府。 第三,州的佐官及牙兵依恃武力胁迫,甚至逐杀刺史。五代时期依靠武力夺权的 现象屡见不鲜,兵骄则夺帅,帅强则叛上,故骄蹇跋扈、称兵作乱者不乏其人。如后 梁太祖开平三年六月“单州军乱,逐其刺史宋知诲”。“秋七月,商州军乱,逐其刺史 李稠”。后唐明宗时,“符彦饶,为步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发汴兵戍瓦桥关,控 鹤指挥使张谏为乱,杀权知州高逖,迫彦饶为帅。彦饶阳许之,而阴与拱卫指挥 使庞起伏甲于衙内。明日,谏等皆集,伏兵发,杀四百余人” 。 第四,刺史本身的任免权也被强藩控制。州长官的任免权本为直属中央,但自唐 末五代以来,藩镇权力目增,甚至随意任免杀伐州县长官,这大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如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八月“新授青州节度使霍彦威奏,处斩新登州刺史王公 俨,及其同谋拒命指挥使李谨、王师厚等八人讫” 。后晋时,“慕容彦超,天福中为 濮i ,f , l 束l j 史,违法配敛,贷官麦、造曲表、配部民。及移典颖州,为濮民所讼,诏下御 史台狱,彦超伏罪,汉祖镇并州,上章解救,朝不得己,曲法减死,配流房州” 。可 见中央慑于节度使力量的强大,对于刺史的处理也不得不皓法。 ( 三) 五代地方权力变化 藩镇节度使力量的强大及州县权力的架空,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皇权受到 严重威胁,于是五代各朝统治者一方面努力在权力制衡中求生存,一方面千方百计削 弱藩镇力量,加强对支州的直接控制。 l 、 地方节度使权力变化 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权力总体上呈现弱化趋势,这是与统治者的不懈努力有关 【日五代史卷四太祖兽谍匹 新五代史孔谦传 新五代史卷二粱太租纪第二二 新五代史卷二十五符存审传 旧五代史卷三十七明宗纪第三 册府元龟j 卷六九八牧守部失政 j 。l 出亿见矗以j 、j lr j 曰: ( 1 ) 藩镇总体力量减弱,统治范围不断缩小 中央与藩镇力最对比发生了巨大的乃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藩镇“大者连州数十郡, 小者尤兼三四”的辉煌渐成昨日黄花,对中央政府跋扈不羁的霸气也逐渐湮灭。究其 原凼客观上是由于旷f 持久的厮杀火并,使人伤其元,地并于邻道。破坏性的战争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藩镇的整体力量转弱。二是取得政权的强大藩镇 力量的威慑与武力讨伐使原来的强藩逐渐归属中央。如后梁乾化二年,杨师厚乘罗周 翰幼弱,入据其城,割据一百五十余年的魏博归命中央。来帝时,幽州及镇冀先后并 归晋有。后唐同光初,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谴子从俨入觐听命。天成四年,朔方军内讧, 麻韩澄之请,谴康福兵万人赴镇,灵武遂受代。易定欲复河北故事,称倔强,旋为武 力平定。至后唐明宗时,除边陲少数地区外,老牌方镇已零落殆尽,父死子继,不肯 受代的局面基本被打破。三是中央政权不断分割方镇地盘,建立一些新的小军镇,或 重组方镇所属州县,使方镇数量增多、力量转弱,原有状态被打破。以后粱为例,它 几乎继承了唐末所有旧的藩镇格局,这对其统治极其不利。于是在建立之初,即开始 着手分割几个大的藩镇。首先对领有八州之地的山南东道节度使采取措施,割邓、泌、 复、郢、随别置宣化军节度,“邓州,梁开平三年五月升为宣化节度,割泌、复、随、 郢四州隶之,与襄州分江心为界”o 由此山南东道节度使仅余襄、均、房三州。护国军, 唐时辖河中、晋、绛、慈、隰一府四州,唐末,慈、隰为晋所得管内实有一府二州, 后梁开平四年四月“护国节度使冀王友谦上言,晋、绛边河东,乞别建节镇。壬申, 以晋、绛、泌三州为定昌军”白。一时护国军无支郡。后唐同光初,绛州还属护国军, 从此始保有一府一州。天雄军,自唐末至梁初,近百年问皆保有魏、博、相、卫、渣、 沼六州之地。后梁贞明元年,宋帝以其地险人劲,屡篡主帅,始割相、卫、澶三州别 霞昭德军,后以军乱转为晋有,六州复合而为一。龙德二年,晋王李存勖议割相,卫 置义宁军,授符习,以习辞不敢当而不果行。至后晋天福三年,范延光降,魏博再次 遭到分割,以相、卫、澶置彰德军,析贝、博及成德军支郡冀州置永清军,天雄军一 分为三,管内仅剩魏府一地。 参照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所列五代诸节度使变迁状况,梁时增加5 个节 度使,皆为分割大的藩镇而来。除上文提到的宣化军、定昌军、昭德军、大同军,还 自从匡幽节度中分出华州建置的感化军。后唐有4 个藩镇所辖州数减少,其中风翔节 度通过废州为县来实现。后唐长兴元年六月,风翔奏:“所管良、宴、匡三州并无属县, 请却改为县”。从之。仍旧为军额 。并1 4 通过分州另建节度来实现。同光三年四月废 义胜军节度。后晋有3 个藩镇所辖州数减少,佑国军,后梁时有京兆府、金州、棣州, 后晋天福四年,析金州怀德军节镇。朔方节度通过废州为军来实现,后晋天福七年四 月,“戊辰,废雄州为昌化军,警州为威隶军,其军使委本道差补”。魏j h i 1 天雄军节 。t 五代会要 卷二四诸道节度使军额 o 整治通鉴卷二六七 、五代史卷四卜一明宗纪第七 。1 1 1 五代史卷八高祖纪第六 段,j ,j b 成髓牟原铋坝、蕺、泺、迎凸巾,入硝- i 年j 门,刮真州汞7 j 清兰l 。 增怀德、威信、镇安三个仅有一州的小节度使,及永清、彰德、镇宁节度。后汉新增 节度使1 个,为升州为节镇,分割它镇而来。天福十二年四月甲子,“升府州为节镇, 加永安军额,以振武节度使、府州团练使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检校 太尉”。“汉祖建号晋阳,引兵南下,从阮帅众归之。寻府州升为永安军,析振武 之胜州并沿河五镇以隶之”。废节度使2 个,天福十二年废威信、镇安军,六月,已 已,诏“曹陈- - n 依旧为郡”。后周有4 个藩镇所辖州数减少。宣武节度在广顺二年 七月,割单州隶曹州彰信军节度,割颖州隶陈州镇安军节度。颁宁静难军节度原领颁、 宁、庆、衍四州,显德五年“闰七月,壬子,废衍州为定平县” ,所领州减为三个。 灵州朔方节度使,后周对有灵、盐、威三州,“显德四年九月,降威州为通远军”。, 所领州减为灵、盐二州。泾州彰义军节度初领泾、原、武、渭四州,显德五年“闰月, 壬子,废武州为潘原县”衄,自是领三州。沧州义昌军节度原领沧、景、德三州,显德 元年八月废华州感化军节度,十月废贝州永清军节度,显德五年正月废同卅l 匡国军节 度。 综观五代各朝藩镇辖州状况,唐末藩镇领众多属州的状况经过五代各个政权统治 者的分化而逐步改变。至后周时期多数藩镇仅辖一二州。拥有三四州的节度使已经寥 寥无几。地方藩镇力量的分散减小,必然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 ( 2 ) 节度使任期缩短并制度化 从五代节度使任期来看,频繁的变动,使节度使凭一镇称雄,对抗中央的状况大 大改观。纵观五代的各个藩镇,经过各政权的不懈努力,节度使的任免逐步定期化。 唐末中央几乎丧失对节度使的控制力。节度使一朝在任,则永远在镇,直到被其 他强镇并吞或被下属强将篡权,或父死予继。节度使在任时间短则几年,长的则可达 十几年,几十年。所谓固定任期,对软弱无力的中央政权来说,不过是一个不可奢谈 的问题。 梁承唐末之乱,但节度使任期却有所改观。梁太祖时期,各个藩镇仍不乏桀骜不 逊者,但此时新政权刚刚建立,力量较强大,而各藩镇也暂时处于休整、观望状态。 因此,对于这些暂时难制的强藩,梁朝统治者姑且采取安抚政策,以优厚的待遇使其 昕命。实际上,只待有机可乘,立即分割其力量,或使其移为它镇。或待其老弱时, 阻止父死子继,另派他人在镇。对于绝大多数藩镇,梁代在统治初期即分割大藩镇, 建新藩镇,任命新的节度使,而这些新节度使往往较易控制,其任期可以由中央来决 定。因此,太祖时期的节度使任期,在四年以上的约占百分之二十,其中有的达到十 几年;任期为三年的约占百分之二十,而余下韵则为一至二年不等。这种分类而治的 政策,既使梁初期的强藩较安定,又防止了新藩镇及弱小藩镇积久变强。因此梁太祖 旧五代史卷九九高祖纪上 旧五代史卷一二五折从阮传 1 日五代史卷一零零太祖纪下 1 :1 t t 五代史卷一一八世宗纪第五 五代会要卷二零关内道 旧五代史卷一一八世宗纪第五 1 0 时切的统治较安定。到了末帝统冶时期,一方面继承太祖统治政策,方面努力纪豆 1 ,腥使任划。蚓此粱店期仃度使任期达四年以上的有所减少。 后唐时期,经过梁的努力,节度使任期进一步固定化,此时节度使任期在四年以 上的已经大大减少,只占不足百分之十,只有极个别的任期在十年以上,丽这种情况 也多在庄宗时期。其余节度使任期皆为一至三年不等,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此时 节度使定期改移已逐步固定化。到了明宗时期已经鲜有四年以上任期的节度使。另一 种值得关注的情况是新帝即位之初,大规模地、集中地改移节度使,这在庄宗时已经 初露端倪,而到了明宗时已经表现的很明显,这也说明了中央政权对节度使控制的强 化。 后晋时期,经过此前各个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不断努力。节度 使的任期已经能够较自如地由中央掌控。此时任期能够达到四年以上的只占到了约百 分之六,而任期在f 年以上的几乎不存在。节度使的频繁更抉、移镇,使其凭借一方 势力扩张力量,从而称雄犯上的能力大大减小。 后汉是五代政权中最弱小的国家,只有短暂的不足四年的统治时间,加之两帝交 替之际节度使的改移,这就决定了其节度使任期的短暂。 后周时期,节度使的定期改移已经制度化,平均为一至四年的任期,四年以上任 期的只有几任。丽这几任节度使也是由于其政绩突出,效忠朝廷,而不是恃强连任。 中央对节度使的控制力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较前几朝都大大增强。因此周世宗时期 才有可能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一改前几朝陷于内部纷争,只是采取守势的局面。 开始积极的向外扩张着手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 综观血代各国节度使的在任时间,可以明显发现这一变化,即任期的缩短及逐步 稳定化。这也正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的表现。 ( 3 ) 节度使父死子继的世袭状况逐步改变 五代时期,节度使父死子继的世袭状况及推荐其属下为节度使、刺史的特权逐步 改变。各个政权不断努力限制、禁止父子连任一镇,即使宗室成员也不例外,且不再 允许节度使奏荐属下为节度。这就大大降低了地方长官的影响力,而增强了中央的控 制力,从而一改唐时旧貌。 后梁时期,承唐之混乱局面,节度使父死子继的观念仍很浓厚,而统治者为巩固 统治就要改变这一局面。 _ i 亓粱贞明六年六月,“友谦以其子令德为同卅i 留后,表求节钺,不允,既而帝虑友 谦怨望,遂命兼镇同州。制命将下而友谦已叛,谴使求援于晋,故命将讨之”o 。 “龙德元年春二月,镇州大将王德明杀其帅王镕,自称留后,谴使来求援。宰臣 敬翔请许之,租庸使赵严等以为不可,乃止”翟。 可见,粱时对父死子继,擅称留后的状况虽然要加以改变,但在执行政策时,仍 有一定妥协,态度不是十分坚决。但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o 旧五代史 糟十末帝纪下 。( i l l 五代史) 卷十末帝纪下 l 唐甓u 沁:罗i 畦手二小二9 一延州节度使爻从进奏夏l 节度使季 一磕午,善 子彝超自称留后”。“戊子,以延州节度使安从进夏州留后,以夏州左都押衙、四川防 遏使李彝超为延州留后,仍命颁州节度使乐彦稠、宫院使安从益帅师援送从进赴镇”。 五月,丁酉,“安从进奏,大军已至夏州,攻外城,以其不受命也”。秋七月,壬午, “诏安从进班师,时王师攻夏州无功故也”。冬十月壬戌,“以权知夏州事、检校司空 李彝超为夏州节度使、检校司徒”。 这说明后唐时对父死子继的状况也是努力改变的,对不听命的节帅力讨之。但由 于力量所限,有时也无力改变局面。 韩逊,“当唐末之乱,据有灵盐,唐即以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封朔方节度使 韩逊为颖川王”。“贞明中,逊卒,军中立其子洙为留后,梁即以为节度使”。“天成四 年,洙卒,即以洙子澄为朔方军留后。其将李宾作乱,澄乃上章请帅于朝,明宗以康 福为朔方河西节度使以代澄,由是命吏而相代矣”。从韩氏父子三代的经历也可以看 出梁唐两朝对父子相承问题的不同态度。即梁对对父子相承问题仍采取较宽容的态度, 而唐时则更加积极地改变这种状况。 高万兴、高万金兄弟,梁太祖时以万兴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以万金为保 大军节度使。贞明四年,万金卒,以万兴为鄢延节度使,同光三年,卒于镇。“万兴兄 弟皆骁勇,而未尝立战功,然以戍兵降梁,梁取廊、坊、丹、延自万兴始,故其兄弟 世守其土”。“万兴子允韬代立,长兴元年徙镇安国,又徙义成,清泰中卒。万金子允 权,开运中为肤施令,罢居于家,延州军乱,逐密而西城之兵以允权为留后。闻 汉高祖起太原,遂归汉,即拜节度使” 。可见,对于功臣后唐时也以移镇的方式来防 止和解决世袭问题。 此后的晋、汉、周对于父死子继的问题基本都采取限制政策。随着中央政府对节 度使权力的日渐掌控,节度使的后代只有依靠封荫或政绩、科举才能为官。 ( 4 ) 节度使辟属和奏荐权日渐缩小和规范化 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官员辟属和奏荐上的权力日渐缩小和规范化,出现权力逐渐收 归中央的趋势。奏官包括幕职与正副官的奏举。唐代使府幕职大多由府主自行辟置, 幕职奏官有一定名额限制,如懿宗咸通时规定:“诸道使府将校,转试官宪衔等,节度 使每年量许五人,都团练使量许三人” 。州县官一般不准长吏自行辟属,但在唐后期 也可奏请一些重要职官。五代时也有奏官与辟属制,但鉴于唐末以来的混乱状况,五 代各个政权对节度使奏荐属官,无论从数量上、范围上、质量上都加以一定限制,并 采取了一些奖惩措施。 后唐庄宗同光= 年三月,中书门下奏;“近日诸道多是自列官衔,便指州县,请朝 廷之正授,树藩镇之私恩,颇乱规程,宜加条制。自今后大镇节度使,管三州以上者, 每年许奏管内官三人,如管三州以下者,许奏管内官二人。仍须有课绩尤异,方得上 。| 日五代史,卷四十四明宗纪第十 9 新五代史 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韩逊 9 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高万兴 。五代会耍) 卷七九诸使杂录下 1 2 闻。若【二于检慎无暇,科征及限,是守常道,只得书考旌嘉,不得特有奏荐。兵翰协 使每年只许奏一人,若无尤异,不得奏荐。刺史无奏荐之例,不得辄乱规程”。可见 中央对藩镇奏官局面混乱,影响中央权威的状况,规定了节度使奏官人数。 i 刊光八年,中书门下上言:“请今后诸道节度副使、两使判官外,其余职员并诸州 军事判官,各任本处奏辟”。这又明确了奏官范围。 及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八月,诏日:“承前使府奏请判官,率皆随府除移停罢。近 年流例,有异前规,使府虽已除移,判官元安旧职。起今后若是朝廷除授者,即不计 使府除移,如是使府奏请,即皆随府移罢”。使府奏请的判官随府移罢,有利于减少节 度使的影响范围。又日:“藩侯所奏判官、州县官并须将历任告身随奏至京。如未有官 假称试摄,亦奏状内分明署出”。将奏官告身随奏状上交,有利于中央对藩镇属官的控 制。又曰:“藩镇留后、权知军州事,并不在奏请判官之限,如刺史要奏州县官,须 申本道,请发表章,不得自奏”。对于未授旌节留后和权知军州事规定无权奏官。 天成:年i 月,中书上言:“诸道荐人,宜酌定人数,今后节度使每年许荐二人, 带使相者许荐三人,团练、防御使各一人,节度、观察判官并昕旨授,书记以下即许 随府”回。这对节度使奏官人数进一步明确,同时对节度判官的奏请也进行了限制。 天成四年七月敕:“诸道州府不得奏荐将校职员,乞行恩命。如显有功效,即列奏 以闻”。可见,对比文职官员,中央对于武将的奏荐控制更加严格,这也是防止地方 扩张军事力量的重要措施。长兴二年七月敕:“诸道奏荐州县官,各定员数,今宜增益, 以广搜扬。带使相先许一年荐三人,今许荐五人;不带使相先许荐二人,今许荐三人: 直属京团练、防御使先许荐一人,今许荐二人”曲。既面末帝清泰二年进行麓革,诏日, “今后藩臣带使相许荐三人,余荐二人,直属京防御、团练使许荐一人,余并从之”o 。 政府对于奏荐人不力者,也进行惩罚。长兴二年五月救:“宦令三司及诸道州府节 使、防御团练使、刺史等,或有人不畏条敕,犹蹑旧踪者,立仰具姓名闻奏a 发荐者 贬所任府官,求荐者配于边远州县常知所在。如逐处长吏自徇人情,显违敕命,只被 替本人诣阙上诉,勘问不虚,长吏罚两月俸,发荐人比前便更加一等,被替人却令依 旧,依从再句当后三年内,除别显有罪名外,不得妄有替移”。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八月,中书门下上言:“诸道除两使判官外,书记已下任自辟请, 诸州防御、团练判、推官,并请本州辟请,中书不更除授。诸州别驾,不除令录, 仍守本官月限,得替后一年,许陈乞”8 。 后晋天福二年二月救,“诸道马步都虞候,今后朝廷更不差补,委逐州府于衙前大 ”t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职官制右改制 o j 曰五代史卷三十二庄宗纪第六 l u 五代史卷二二卜l 叫宗纪第二二 旧五代史卷三十五明宗纪第五 矗代会娶,卷- 二十网诸使杂录 i h 五代史卷二卜血八l | l j 宗缸始八 旧五代史) 卷四十七末帝纪中 五代会叠) 考- 二十四诸使杂录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九职官制 符平远j 、伪事任,晓令舳狱者兔仍,、三年为敝4 、传于元随职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