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元干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张元干是南渡词人的重要代表,历来为评家所重,并得到较广泛的研究,但 其中尚有不少问题待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其中三个问题展开。第一章,张元干生平新证。探讨张元干籍 贯和交游两方面问题。张元干籍贯历来诸多说法,而“永福”之说占主导地位。 本文所示一石刻资料有力的证明,张元干实为“长乐”人;张元干与交游者,前 人考出的已十有七八,本文补考五位:周纲、张纲、王蝎、徐琛、刘子翼,对张 元干在闽期间的活动研究有所补益。第三章,张元千的政治人格。历来研究在这 一块涉及较少。本章从爱国心、功名心、世俗心三方面着手,重点分析张元干早 年致仕的性格原因、晚年再仕的事实及其心态、归闽期间的特殊生活状态,试图 对张元干的人格进行更深入的挖掘,道出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并为下一章的分析 作铺垫:第三章,张元干送胡铨词再析。张元干送胡铨一举历来最受称道,但从 张元干作品及相关资料发现,整个事件来龙去脉并非简单。本章分析了张元干该 词并非一出即名动天下的流传过程,因词下狱与其自身高调性格的密切联系,以 及因词出狱与秦桧的无可否认的瓜葛,其中以张元干的寿词为重点,并通过与他 人他事的比较,再次显现张元干的政治人格。另外,第四章,张元干研究的历史 与现状。 关键词:张元干生平新证政治人格送胡铨词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y u a u g a n 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s c i ,a n di s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b y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 b u tt h e r es h i l lm a n yp r o b l e mn o ts o l v e d t h i s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t h r e ep r o b l e ma n di n c l u d ef o u rc h a p t e -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 n e w e v i d e n c e sa b o u t z h a n g y u a n g a n sl i v i n g ,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t w o a s p e c t s :z h a n g y u a n g a n sa d r e s sa n da c q u a i n t a n c e s an e wf o u n dm a t e r i a lp r o v et h a t z k n g y u a n g a nc o m ef r o mc h a n g l et o w n , a n dt h e r ea r cf i v ea c q u a i n t a n c e sw h oa r c n o tm e n t i o n e db yo t h e rr e s a c r c h c r sf i g u r e do u t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z h a a g y u a n g a n s p o l i t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 ,w h i c hi n c l u d st h r e ea s p e ( 2 t s :t h es e n s eo fp a t r i o t i s m ,t h et h i r s tf o r p r e s t i g e ,t h eb o o r i s hf e e l i n g ,a n dt r i e st om a k eo u tt h ew h o l et h i n go ft h ec is e n tt o h u q u a n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 t h el o o k i n gb a c ka n df o r w a r d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0 1 1 z h a n g y u a n g a n k e y w o r d s :z b a n g y a a a g a nn e w e v i d e n c e s p o l i t i cp e r s o n a l i t y c is e n t t oh u q u a n 2 张元干考论 绪论 张元干,字仲宗,历经靖康之乱由北入南,是重要的南渡词人。他的词作尤其是两首贺 新郎在当时名动天下,他也一直以来被人啧啧称道并被冠以“爱国词人”之名。张元干被 认为是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豪放词发展过程中有桥梁作用,在词史中有其不可取代的 地位。纵观历代张元干研究的相关材料,大致上可以归为两个方面,或是对张元干作品风格 进行感性的评品,诸如: 杨慎词品卷三: 张仲宗送胡澹庵赴贬所贺新郎一阙云:( 词略) 秦桧知之。亦与作诗王庭硅同眨责 此词虽不工,亦当传况工致悲愤如此,宜表出之张仲宗。三山人,以送胡淡庵及寄 李纲词得罪,忠义流也其词最工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词莫要于有关系张元干仲宗因胡邦衡谪新州,作贺新郎送之,坐是除名,然身虽 黜而叉不可没也然则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 毛晋宋十六名家词芦川词跋: 人称其长于悲愤,及读花庵草堂所选,又极妩秀之致,真堪与片玉,白石并垂 不朽 或是以张元干的两首贺新郎及其风格相似的几首豪放词为立足点,盛赞张元干的高昂气 概及人品,诸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芦川词提要( 卷一百九十八) : 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 平生忠义,见于“梦绕神州路”一词绍兴辛酉,胡澹庵邦衡上书乞斩秦桧,被谪仲 宗作贺新郎一阙送之,坐是与作诗王民瞻除名,今其词列卷首,其人可知矣 薛砺若宋词通论( 第二章,第一节) : 芦川颇豪爽有气节,读其词,可以想见其为人 而其它问题只是稍有涉及。不难发现,作为一个重要词人个案研究,张元干研究远远没有达 4 到应有的状态。时至当代,正因为一些学者的不遗余力于此,张元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王兆鹏先生的张元干年谱对张元干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勾勒,张元干一生行藏得到基 本廓清。香港学者黄佩玉女士的张元干研究则对张元干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不过,关于张元干研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或是少有人涉及,例如张元干籍贯问题一直以 来诉讼纷纭、无法定论;芦川归来集中一些让人至今费解的寿词;张元干作品所显现出 的作者形象明显要比历来评价复杂得多。 本文即是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展开。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张元干生平新证。探讨两个 问题,其一,张元干籍贯当为长乐的新证;其二,张元干交游补考。第二章,从张元干的爱 国心、功名心、世俗心三个方面出发,试图对张元干的复杂性格有所揭示,并为第三章的分 析作铺垫。第三章,围绕张元干作词送胡铨展开,对张元干入狱、出狱的过程进行描述、分 析,以及探讨张元干的寿词问题,最后达到对张元干形象进一步的补充和丰满。第四章,张 元干研究的回顾和未来展望。 5 第一章张元干生平新证 第一节张元干籍贯新证 张元干( 1 0 9 1 - - 1 1 7 0 7 ) ,字仲宗,号芦川居士。他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词人,故历来颇 受研究者的重视。但因 宋史没有为张元干立传,因而有关他的籍贯家世与立身行事等方 面,仍有不少疑窦。即如他的籍贯问题,自宋以来就歧见迭出,莫衷一是1 当代学者颇为 致力于此,如专治张元干词的著名学者王兆鹛、曹济平等先生以及香港学者黄佩玉女士,自 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在多种论著中,证定张元干为永福人,并逐渐为学界所采用,几成定 论。笔者近来从事张元干及其词研究,发现与张元干籍贯相关的石刻资料二种,哉而撰写此 文提出新证,并对历代有关张元干籍贯的诸种说法加以辨证,以求教于读者。 张元干的籍贯,自宋代即有异说,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一、闽人。南宋胡稚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卷四 送张仲宗押戟归闽中题注;“仲宗 名元干,闽人,以将作监丞致仕” 二、三山人。南宋黄升花庵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张仲宗,兰山人”又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芦川词一卷,三山张元干撰。” 三、永福人南宋王浚明跋 幽严尊祖录附录。永福张仲宗,国士也。 四、长乐人。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七 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长乐张元干, 字仲宗。” 宋人说法的分歧,给张元干籍贯的确定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也引起后代学者专门的兴趣, 曹济平先生撰写了关于张元干的籍贯问题一文,根据淳熙三山志卷六及乾隆永福 县志卷一记载张元干祖父张肩孟事,定元干为永福人,而否定其它说法: 绍兴十二年,胡铨又遭受打击,被除名勒停,编管新州那时,张元千正离居三山, 作g 贺新郎词以送其行,后人以此作。三山入”或。长乐县人。,都不是他的籍贯 张元干的籍贯应该是福建永福县人2 后来,曹先生在所作的著作芦川词校注( t - 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张元干研究( 齐 1 四库全书总耳 卷一五七芦j f f 归来集提要:。周必大跋其送胡铨司,称长乐张元千,睢阳王浚 明跋其幽岩尊祖录) ,则称永福张仲宗,皆宋人之词,奠详孰是也” 2 文学评论) 1 9 8 0 年第2 期 6 鲁书社1 9 9 3 年) 及论文张元千的生平事迹考略1 张元干及其芦川词2 都坚持这种说 法。官桂铨先生词人张元千世系则据永泰张氏宗谱确定张元干为永福人,赞同曹济 平先生的意见3 。 黄佩玉女士作张元干研究,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 9 8 6 年出版社,该书专列“籍贯考” 一节,论证元干籍贯为永福,所举两条材料,一是王浚明的幽岩尊祖录,二是梁克家的 淳熙三山志。 后来,王兆鹏先生撰写张元千年谱,1 9 8 9 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于张元干籍贯,花 了较大的篇幅进行考证,主要是引证福建省永泰县文化馆所发现的明万历十九年重永泰张 氏宗谱及乾隆永福县志记载张元干之祖张肩孟的世系情况( 实即转引官桂铨文) t 考 定其为永福人:“宗谱及淳熙三山志俱谓张肩孟为永福人,则芦川籍贯为永福( 今福 建永泰县) 可断定无疑。”自王兆鹏 张元干年谱问世后,学术界均遵从之。对此并无异 词。 然而笔者近来查阅张元干资料,发现了张肩孟之子、张元干叔父张励的两种摩崖石刻题 名的资料,明确记载张元干为长乐人。这是迄今为止研究张元干者所没有涉及,又是张元干 籍贯最为可靠又非常珍贵的资料,故而先抄录如下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宋4 2 册7 1 页: 长乐张劢深道,问农口口而至龙洞大梁划公彦君贶、郡入张仲纲彦正,韩思诚存 仲,杞世京廷国季孝口之口口口王有方存之,绛郡史口惠叔、长乐李撰德修,大粱宋宗 年嘉绍,口王;t 彦胜,赵公回子发同来政和丁酉四月八日龙洞在府城东三口口里, 山口而口,独秀峰最高竣,其北为口门,又高以口至者,必缘崖蹑磴盘折上洞横山口, 百数十步,湫在后涧半里余,水色黝然,大旱不枯,古传罴龙渊云深道题。 又连云港孔望山龙洞摩崖石刻云: 莆阳余授传师,长乐张劢深道,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八日同游 以上两种摩崖,一种题于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 ,一种题于政和丁酉,即政和七年( 1 1 1 7 ) 。 考慕容彦逢搞文堂集卷四有朝散郎淮南张励可两浙运副制,又王明清 后附张元 干年谱简编 均无异词。 以两种石刻题名与宋人记载相参证,可知周必大跋张仲宗送胡邦衡词:“长乐张元干, 字仲宗。”最有根据。 7 下面,我们再对其它几种说法加以检讨 第一,闽人说。这据宋王存 元丰九域志卷九所载。宋福建路福州辖县十二,其中有 长乐县,又有闽县。因而就政区划分来说,闽与长乐是并列的,则称闽人必不确。但古人往 往称福建为闽,若如此,则说法过于笼统。而考张励自述,则未见称闽人,仅有称郡人者 如政和二年冬,张励知福州,登于山金粟台,并题名云:“提举常平等事长沙何谊直浩然、 走马承受公事大粱张君瑞、知州事郡人张励深道,同登金粟台,政和壬辰冬至后一日。”1 第二,三山说。张元干有感于奸佞当道、耻于同流合污,于高宗绍兴元年毅然辞官归隐, 寓居福建三山,直至绍兴二十年受秦桧迫害被迫离开整二十年。而令他名声大振、代表他最 高水平的两首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 (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分别作于绍兴八年、绍兴 十二年,即在其隐居三山期间。所以后人可能就凭这些大概印象误认为张元干为三山人花 庵词选、直斋书录解题虽然是宋人著述,但一为文士所编,一为目录学著作,都不是严 转引自文献) 1 9 8 8 年第4 期官桂铨词人张元干世系 8 格的史学材料,故而未免错会。 第三,永福说。称张元干是永福人,主要是根据张肩盂的情况推测。然而我们先检讨一 下张肩孟的有关资料芦川归来集附录中,芦川豫章观音观书: 先祖幼养于姑,长则为其婿 同书祭祖母彭城郡文刘氏墓文: 昔我先祖,未取科第,于时夫人始作之配儒生穷愁,想见中馈 这是张元干的自述,但没有提供任何有关籍贯与出生地的线索。再看后人的记载,除前 举永泰张氏宗谱以外,末粱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六人物: 皇佑五年:张肩孟,字醇叟,永福人终朝教郎,通判歙州 干隆永福县志卷七选举: 皇佑五年,癸巳,郑解榜进士张肩孟朝奉郎通判歙州,有传 同书卷一山川: 半月洲,在蛰龙潭之旁,形如半月,宋张肩孟居此,其子劢六岁诵唐诗云“谁把玉 环分两片,半沉江水半浮空。以形容其胜。座客惊叹 永泰县志) 卷三名胜志k 龙会堂,在月州,即张肩孟宅前旧传张公请武当山香火归来,建此堂奉祀 同书卷九列传: 张肩孟,字醇叟,月州入,皇佑五年进士,授呈乡县尉通判歙州所至有善政, 勇于及物,吝于营己,官终朝奉朗子励,动,劝俱成进士 永福县志 是乾隆时纂修,对于张肩盂的籍贯,盖本于淳熙三山志。按方志纂修时, 往往为地方拉拢名人,其真实性已有可疑;家谱对于当时的记载一般是可信的,而对先世的 记载则往往值得怀疑。故清人徐松在撰写登科记考时,于凡例中称:“近世府厅州县志 袭谬承讹,动遭指摘。至于谱牒之详。宜推圣胄。颜师古汉书注云:私谱之 文,出于间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今同斯例,概就刊落。”故明 清方志、私人宗谱。已为大学者徐松所不取。故治唐宋文史者,对于方志的运用应是较为审 慎的,只有在各方面参证情况下,才能确定是否可靠在宋人资料颇多歧见的情况下,我们 若仅以方志与家谱来确定张元干的籍贯,也是不可取的。 由此看来,张元干籍贯为永福说,最早的也就是宋人王浚明幽严尊祖录附录的说 法了。王浚明( 1 0 9 6 1 1 5 3 ) ,字子家,应天府虞城人。南宋初领福建漕,又曾知建州, 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事见苏籀双溪集卷十五故中奉敷文阁王公墓志铭。王 9 浚明与张元干同时,但其为张元干 幽岩尊祖事实的跋文。并未言其渊源依据,加以文人 撰述,或凭印象。或仰先贤,或据传言,不一定十分可靠,即如唐人李白郡望陇西,籍贯中 亚碎叶,然其诗文常自称蜀人,即是显例。故王浚明说的来源。容当再考但有两段摩崖石 刻资料为证,张元干的籍贯非永福县已无庸置疑。 关于张元干籍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就是“长乐郡”与“长乐县”的问题,王兆 鹏张元干年谱云:“盖长乐,宋代有两指,一指长乐县,一指长乐郡。长乐为福州 之别称,则周必大称长乐张元干亦非误。此与宋称芦川为闽人或三山人一样, 都是称其郡名。后人不明乎此,遂与王浚明所称县名混淆莫辨。”今按,王说似是而非。建 中靖国元年石刻题名为“莆阳余授传师,长乐张励深道”,莆阳即莆田县,据元丰九域志 卷九,福建路兴化军下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则莆阳与长乐,二县并题,并非以长乐郡 代指福州。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七张元干传:“张元干,字仲宗。长乐人。”清厉鹗宋诗纪 事卷四五 张元千条“元干字仲宗,长乐人。”是正确的。而全宋诗卷一七八四张 元干小传则称:“张元干,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永福人”同书卷九四八张 励小传:“张励,字深道,长乐人。”于其叔侄籍贯,持有二说。则自相矛盾。 1 0 第二节张元干交游补考 张元干以“负绝俗之文具高世之行”1 而声驰两宋,“所与游皆一时名人胜士”2 通过对张元干交游的考订,可为知其人论其世提供有利参考。而在这方面前人钩稽索隐,阐 幽发微,成绩颇为显着。尤其是王兆鹏张元千年谱对张元干交游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 较为全面的考订,与之交游者十有六七已经明晰可辨。但是因为关于张元干的资料零散难寻, 现有的仅仅区区可数,还有一些交游者难以确证。笔者阅读材料,偶有发现,今作粗略整理、 各录于此,以就教于方家 一、张元千与周纲 张元干有访周元举菁山隐居诗。王兆鹏张元千年谱云:“周元举,名里未详, 徽宗初年与张守太学同舍,能诗,与张守、葛胜仲父子皆有诗唱和。”3 而其它前贤亦未考出 周元举为何人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周元举即为周纲现论述如下: ( 一) 周元举即为周纲 第,楼钥攻娩集卷五十二檗庵居士集序有云:。太守仇公泰然愈、周公元举 纲、潘公子贱亟贵皆一时名公,莫不低簪礼之。”从此旬可知,有周纲者,字元举,与潘良 贵同为当时名公。潘良贵,字子贱,婺州金华人,其“学术醇正、侃直不阿”4 ,“赵鼎尝 谓其客日:潘良贵、吕本中、魏砸皆有士望”,可见潘良贵之声誉斐然。周纲 既与潘良贵同名,则很可能也在朝中为官,地位亦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以下简称要录) 中有不少关于周纲的资料,可是没有提及其 字号。不过其中记载表明他一直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直至吏部尚书,这与楼钥描述之周纲“一 时名公”非常符合。因此笔者判断楼钥谈及的周纲与要录中的周纲当为同一个人。 第二,要录卷一百五十八载:“绍兴十八年七月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周纲 卒。”葛立方在归愚集中有周元举待制挽歌:“平生器业负经纶,谁谓公才不秉钧 1 宣政问名贤题跋李光题跋,芦川归来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0 8 页 2 宣政间名贤题跋让端友题跋) ,芦川归来集 ,附录,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7 8 年版,第2 0 9 页 王兆鹏张元千年谱) ,南京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九9 8 页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潘良贵传 ,卷三百七十六,中华书局 l l 谠论十年持紫橐,仁声三群驾朱轮。龟纹岂是背无甲,驹隙俄惊岁在辰。”1 此周元举卒时官 职为待制,与要录提到的周纲卒时官职吻合;葛立方又有周元举侍郎梅花次韵三首 2 ,而要录卷一百三十载:“绍兴九年七月,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周纲权尚书吏部侍 郎”;要录里的周纲如上所考证其字为元举。所以葛立方提到的周元举即是要录里的 周纲。 张元干与葛胜仲、葛立方父子交游颇深3 。葛胜仲丹阳集卷二十一有菁山梅花盛 开,余独未之知,十一月二十二日周元举察院饷数枝,以诗三首为谢、蒙莫伯铬饷酒携即 菁村元举山居赏菊,坐客皆叹称,以诗二首谢。张元干则有诗访周元举菁山隐居。因此, 张元干所交之周元举与葛胜仲、葛立方父子所交当为同一个人。 至于周纲的籍贯,有两说。其一,吴兴人。 与要录, 所录当为同一人。实际上,此条内容亦见于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四,这样就与其之前所 载造成抵牾。笔者推测,原因在于:至元嘉禾志成书于元代,浙江通志则是清代所惨。 很有可能浙江通志此条内容即取白至元嘉禾志。而清代修撰者在编书过程中碰到不 同的材料,一时疏忽,未加精审,故造成前后矛盾。至于取何种说法,笔者亦不敢妄下断语, 不过至元嘉禾志乃元代所修,距离宋代更近,所载当更为可信一些。二说略备于此,以 俟后考 1 葛立方,归愚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葛立方,归愚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详见王兆鹏张元千年谱第9 4 - 9 6 页 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以下注释简称要录 ) ,卷七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详见本文。周纲进仕考”一节 1 2 ( - - ) 周纲进仕考 徽宗初年,周纲与张守、刘珏等游于太学。按张守毗陵集卷十四有晚霁独坐戏呈 周元举刘希范许少尹同舍诸兄二首诗。“张守,字子固,常州晋陵人登崇宁元年进士 第”1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游太学”2 ,张守、刘珏 在崇宁年问己登第,那么游于太学的时间往前推,当在哲宗末年到徽宗初年 大观三年,周纲登进士第中贾安宅榜3 。 宣政问,曾任言事御史,为察官二年、擢言官二月4 。 绍兴元年。周纲任广东转运使。 绍兴三年十月至绍兴四年四月,以左奉议郎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6 。 绍兴四年四月庚寅,周纲以左奉议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除监察御史7 。 绍兴四年九月,监察御史周纲守尚书右司员外郎。 绍兴五年二月,尚书右司员外郎周纲兼权给事中,后改权中书舍人9 。 绍兴五年四月,尚书右司员外郎周纲直宝文阁知婺州”。 绍兴八年二月,周纲以直龙图阁兼主管内安抚司公事知明州”。 绍兴九年七月,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周纲权尚书吏部侍郎”。 绍兴十年十月,权尚书吏部侍郎周纲充以徽猷阁待制提举醴泉观” 绍兴十一年,知广州军州事提举学事“。 绍兴十三年,周纲再知婺州”其后又知” 绍兴十八年七月,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周纲卒” 从上可知,周纲才干卓著、一生仕途颇显,这与葛立方在周元举待制挽歌( 归愚集 卷二) 中所描述的平生器业负经纶,谁谓公才不秉钧。谠论十年持紫橐,仁声三群驾朱 1 宋史张守传 ,卷三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2 宋史刘珏传,卷三百七十八,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3 至元嘉禾志) ,卷十五,宋元地方志丛书 ,中国地志学会,中华民国6 7 年,第7 4 7 9 页 4 李心传,要录 ,卷七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广东通志,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会糟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李心传,要录,卷七十五,文渊闱四库全书本 。李心传,要录 ,卷八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李心传,要录,卷八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m 见李心传,要录 卷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见延佑四明志) ,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2 见李心传,要录 。卷一百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见李心传。要录) ,卷一百三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见广东通志 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廿见浙江通志) ,卷四十七,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1 3 0 9 页 协见浙江通志 ,卷一百十五,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2 7 1 2 页 1 7 见李心传,要录,卷一百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3 轮。龟纹岂是背无甲,驹隙俄惊岁在辰极为一致,再次证明葛立方与要录所说为同 一人。 ( 三) 周纲事迹为人 刘一止云:“纲守道不违,持心近厚,扬历中外,蔼然修声。凡政令之事,尔其审观, 无使颇僻尔。”1 的确,周纲为人行事正直不阿、才能卓著,无论在野在朝都颇有名声。鸡 肋篇卷中载:“临安府城中有宝积山,车驾驻跸。时御史中丞辛炳、殿中侍御史常同、监 察御史魏、陈橐、周纲皆居其上。人遂称五台山。”可见其在民间名头亦响。绍兴初年, 北方群盗蜂起,南渡君民历惊甫定,而三边又告粮饷匮乏。当时政府下令稻米丰庶之江浙湖 广地长官于民间籴米以解燃眉之窘迫。然而很多地方官员趁机为奸作歹,在籴米过程中盘剥 百姓、牟取暴利。周纲当时任广东转运使,“奉诏以本司钱市米十五万斛,自海道至闽中, 复募客舟赴行在”2 ,无扰民情,任务完成得干净漂亮。宋高宗曾就此事评道:“郡守以字民 为职,掊敛不恤,朕何赖焉? 当悉罢与宫观选除。循吏如周纲陈橐之流,使罢者不失宫观 之禄而民被实惠,实为两得。”3 后于绍兴五年六月下诏“左承议郎直宝文阁知婺州周纲特迁 一官”4 。周纲因刚正持守、“卓然以节气立于世”,于绍兴四年擢为监察御史,举六察之 政。其间“考之公论,非为尔私。往服训言,益坚所守”6 周纲身在朝廷而屡思江湖之民, 多次乞请补外,历知婺州、明州、广州等等。每到一任所,则勤于事务、悉心为民,故政绩 卓著。 ( 四) 张元干与周纲的交游 周元举能诗,但其作今不传。只在他集中见与其唱和之作可见者有张元干芦川归来 集( 卷一) :访周元举菁山隐居;葛胜仲丹阳集( 卷二十一) :菁山梅花盛开,余独 未之知。十一月二十二日周元举察院饷数枝,以诗三首为谢( 元举被袁州之命,力辞不赴) 蒙奠伯镕饷酒携即菁村元举山居赏菊,坐客皆叹称,以诗二首谢明日元举赴召见别用 前韵送行喜元举归;葛立方归愚集:周元举侍郎梅花次韵三首( 卷一) 周元举待 制挽歌( 卷二) ;张守毗陵集:晚霁独坐戏呈周元举刘希范许少尹同舍诸兄二首元 举希范见和佳篇皆有怀归意,颇合鄙趣,因次元韵( 卷十四) ;刘一止苕溪集周元举 侍郎一首。以上诸人几与张元干皆有交。而张元干何时、因何人或何事与周纲相识实难以 1 周纲捡正晁谦之检详 ,刘一止苕溪集卷四十三, 2 李心传,要录卷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李心传要录卷一百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心传,要录卷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张纲华阳集 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同上 1 4 断定。笔者推测可能在建炎四年前后。时张元干避乱暂居湖州千金村,通过葛胜仲父子与相 隔不远隐居湖州菁山的周纲相识,尝往谒之 综上所考,周纲( ? - - 1 1 4 8 ) ,字元举,昊兴人。宋史无传曾游太学,历仕监察 御史、浙东提点刑狱等等,终敷文阁待制,绍兴十八年卒。其人正直淳厚,乃两宋名公建 炎年间尝隐居湖州菁山,张元干时在湖州千金树,尝与之交游唱和。 二、张元干与张纲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八有贺张参政启二首。王兆鹏认为张参政为张守。作品乃 建炎四年五月张元干于福建所作1 。而黄佩玉则推断张参政为张纲,成作时间是绍兴二十六 年2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辩,认为张参政当为张纲。具体论述如下: 其一,贺张参政启中有云:。某庠序诸生,门阑旧物。”( 第一启) “某尝陪法从,最 荷撼谦。顾林壑之余龄,杜门省事:赖金兰之末契,托迹偷安。”( 第二启) 从启中可知,张 元干与张参政尝同游于太学,并交情甚厚 张守毗陵集卷十四有晚霁独坐戏呈周元举刘希范许少尹同舍诸兄二首) 诗,可见 张守也曾游于太学。他于崇宁元年( 1 1 0 2 ) 登进士第3 ,那么在太学的时间当在哲宗末年到 徽宗初年。而张元干出生于哲宗元佑六年( 1 0 9 1 ) 4 。崇宁元年方l l 岁。也就是说,当张守 受教于太学时,张元干还只是八九岁的垂髫稚子5 ,不可能与张守同游。可见。张参政非张 守无疑。 再看张纲,政和四年上舍及第释褐6 。而张元干上舍及第释褐时间王兆鹏初步推测为 1 详见王兆鹏张元千年谱第1 0 0 - 1 0 1 页 2 详见黄佩玉张元千研究第1 2 0 页 3 见宋史张守传 ,卷三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4 详见王兆鹏张元千年谱) 第1 5 页 5 笔者根据现有资料推断末代太学入学年龄至少是1 5 岁以上首先,历代入太学年龄都不低于1 4 岁西 周王太子1 5 岁入大学,公卿长子、丈夫元士嫡子2 0 岁入大学;汉代入太学是1 8 岁以上;唐代入太学要求 在1 4 岁以上、1 9 岁以下;而与宋几乎同时的金代要入太学必须是1 5 岁以上那么,宋代入太学的年龄也 不会有很大的摇摆出入其次,在宋代太学实行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如同 现在的大学之预科、本科、研究生阶段”( 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第1 8 0 页) 也就是 说进入太学相当于现在读大学,学生年龄不可能很小徽宗年阃太学铨选有一种升贡制度即。诸州军解额, 齐以三分之一充贡士”(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三) ) ,。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舍、内舍, 始得进出太学”(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 而宋代要参加贡举必须是1 5 岁以上1 5 岁以下的只能参加 重子举因此,宋代( 至少在徽宗年间) 入太学年龄起码在1 5 岁以上 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5 政和三年1 ,并云“俟考”。又宋史全文卷十四载:“政和四年春丁巳崇正殿赐贡士张纲 等十七人上舍及第释褐”,不知张元千是否在这十七人之列,且存之以待后考。由于张元干 之后便出仕澶渊2 ,那么他释褐时间必在政和三年前后,和张纲释褐时间相差无几。据此笔 者认为,张元干与张纲同游太学是可以肯定的。 其二,张纲释褐后,“徽宗知纲五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博士、除校书郎”3 ,之后历仕 尚书左司员外郎、监察御史、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给事中,不久。提举太平观进徽猷阁待 制引年致仕。秦桧用事久,纲卧家二十年,绝不与通闯”直至秦桧死后,绍兴二十六年 一月乃复起预政,试尚书吏部侍郎。接着八月份,“尚书吏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吏部尚书张纲 参知政事。“张纲事迹与张元干在启中所云“老成登用,愈增重于庙堂宜大器之晚成。” ( 第一启) 。仰老成之登用”( 第二启) 非常符合。又张元干云:“积年次对,谈王道于畋亩 之中;一旦贰卿,起相业于江海之上。”张纲卧家二十年自是只能。谈王道于畋亩之中”,之 后复起预政,始于侍郎即贰卿,此后很快迁升,短短几个月内便至参知政事,所以张元干云 道。一旦贰卿,起相业于江海之上”。而张守虽然建炎三年尝出任尚书札部侍郎,但是事隔 一年后方才拜参知政事,并无“一旦”之说 其三,张纲在太学时连中首选、才智卓越,特除太学官,他。健于为文,每一落纸,都 人辄传播诗文典雅丽则。”6 周必大亦云,张纲“自其年少,才名杰出英俊之上发 为文章实而不野华而不浮。在西掖所下制书,最号得体回思三纪前,观道德、听教诲, 如昨日也。”7 这与张元干启中所描述的。名教主盟,荐绅师表。学允臻于圣域,誉早播于贤 关”( 第一启) ,“真儒学之师表,擅名教之主盟”( 第二启) 完全符合 综上所考。张纲( 1 0 8 3 11 6 6 ) ,字彦正,号简章,晚年又号华阳老人,丹阳人,宋 史卷三百九十有传。张纲曾任太学官、给事中等等。与秦桧有隙,致仕,绍兴二十六年乃 预政。共仕三朝,乾道二年八十四而终。著华阳集。张元干与张纲于太学相识,交情甚 笃。其问二人来往无从考证。其后张元干于绍兴二十六年再出仕,就任于临安o ,听闻旧友 张纲拜参知政事,特书启二首贺之。 1 详见王兆鹏张元千年谱第2 8 2 9 页 1 洋见王兆鹏张元干年谱第2 8 - 2 9 页 3 宋史张纲传,卷三百九十,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4 同上 5 要录。卷一百七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6 四库全书总且提要,卷一百五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周必大,文忠集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l 羊见黄佩玉张元千研究 第3 5 页 1 6 三,张元干与王喁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一有九月一日与王季夷酌别为赋十六韵诗。关于王季夷, 王兆鹏张元千年谱及黄佩玉张元干研究都没有提到。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 王季夷即为王蜗。现申述如下: 王蜗,字季夷,号贵英,家中排行第四,北海人,寄居吴兴1 ,“绍淳闻名士陆务观 与之善厚。三子甲田申皆登科”2 。王喁官终承务郎,。负天下才名”3 却4 坎壤不偶”4 。宋 史无传。有北海集二卷,今不传。仅在张元干芦川归来集、陆游剑南诗稿及 韩元吉 。第6 1 页 2 3 第二节张元干的功名心 爱国之人必有济世之心。中国的书生从孔子开始就向来不缺乏政治热情,以天下为己任, 极具用世之心。而宋代以崇文为基本国策,更为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展现空间,对用世之心 又进行了一次绝大的激励,故宋代的书生是最喜“开口揽政事,议论争煌煌”1 ,展现国家 主人翁的姿态。张元干太学释褐后,胸怀爱国济世的激情,手揣荆山之美玉,欲在暗涌汹汹 的宦海寻找自己的梦想。奈何时运不济,触礁连连,而不得不早早告别唯一的可以展示才华、 实现梦想的地方。 虽然是这样。但一如之前所说,张元干“素有以过人也”2 ,他用世心之切切是非同一 般的,并没有被平淡的江湖生活所淹埋,反而因为时世多艰、国业待举而变得更加的强烈。 所以,尽管张元干有勇气作出在壮年之际致仕的选择,却一直无法遏制自己“有意于功名” ( 残本芦川词卷十四戊午岁醮词) 的想念。借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范浚香 溪集所题跋则是:“虽不仕,实非无意于当世者。”张元干自己亦云:“非不贪厚禄以利妻 孥,私忧四海之横谈;非不好美官以起门户,痛恨两窨之播迁”。尽管致仕后“平生王霸 术”4 ,只能“袖手有微吟”5 ,但至老仍旧“未能忘壮志,遽肯变刚肠”6 而现存韵大多数资料在描述张元千是都一致认为一点:张元千不畏强权,视功名如粪 土,致仕后老于江湖,独善其身,坚守高节,直至盖棺。但是笔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张 元干晚年曾出来为官,并死于任上。 先从张元干的作品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不少词作显然是创作于绍兴年间,而创 作地点是苏杭一带。例如: 醉落魄 浮家泛宅,旧游记誓溪踪迹。此生已是天涯隔投老谁知,还作三昊客故人怪我 蔬髯黑,醉来犹似丁年日,光阴未肯成虚掷蜀魄声中,着处有春色 醉落魄 云鸿影落,风吹小艇欹沙泊,津亭古木阴浓合枕滩声,客睡何曾着天涯万里 情怀恶,年华垂暮犹离索,佳人想见猜疑错莫数归期,已负当时约 1 欧阳修,镇阳读书 ,文忠集,文渊匍四库全书本 2 幽严尊祖录欧阳懋题跋,芦川归来集,卷十 戊午岁醒词,残本芦川词卷十四,转自王兆鹏张元千年谱,南京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过宿赵次张郊居二首二,芦川归来集,卷二 5 过宿赵次张郊居二首二 ,芦川归来集,卷二 攫兴) ,芦川归来集 ,卷二 2 4 浣溪沙夏e l 雨后爱若 云气吞江卷夕阳,白头波浪电飞忙,奔雷惊雨溅胡床玉节故人同壮观,锦囊公子更平 章,榕阴归梦十分凉 浣溪沙 目送归舟铁瓮城,隔江想见蜀山青,风前团扇仆频更梦里有时身化鹤,人间无数草为 萤,此时山月下楼明 如梦令 潮退江南晚渡,山暗水西烟雨天气十分凉,断送一年残暑归去,归去,香雾曲屏深 处 如梦令 卧看西湖烟渚,绿盖红妆无数帘卷曲栏风,拂面荷香吹雨归去,归去,笑损花边鸥 鹭 “三吴客”,“铁瓮城”即镇江,那么作品说的是苏杭一带;“天涯万里”“榕阴归梦”是 伤于漂泊,那么作者在思念敬乡。这说明张元干寓居福建,却时常往来于苏杭间。他为何事 而如此不辞远山恶水奔波于异地? 在张元千年谱中,王兆鹏对此比较含糊其辞:。是年 ( 绍兴二十五年) ,芦川在l 临安,与胡仔游是年( 绍兴二十六年) ,芦川当仍寓居临安西 湖”1 ,而张元于在临安具体做什么并未言及。从这些这些作品内容看,很多明显是伤怀于 宦游羁旅。这就透露出了一点信息:张元干有可能在绍兴年间。重出江湖,入朝为官。黄佩 玉张元干研究中列出了两点论据:其一,。跋江天暮雨图( 本集卷九) 作于本年( 绍 兴二十六年) 。跋云:与刘质夫相遇临安官舍又云忆丙午之冬,与刘质夫、苏粹中同 宿焦山兰若,回首垂三十年矣,可知张元干在本年出山。”2 其二,。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五十四:余宣和间居泗上,于王周士处见张仲宗诗一卷,因借录之,后三十年,于钱塘与 仲宗同馆毅,初方识之“3 0 可见,张元干绍兴二十六年在临安任职,于“宫舍”中招 待故人刘质夫,并曾与胡仔为同僚。 再看当时的政治背景。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力图肃风革政,曾多次大赦 天下,以引贤良。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冬至前,“执政进呈赦书副本九十三条。上日:依前 郊体例还有增改否? 参知政事董德元奏:今所进本,除依前赦外增改十八条,新添二十 1 王兆鹏,张元于年谱,南京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8 9 页 2 黄佩玉,张元干研究)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9 8 6 年版,第3 5 页 3 周上 三条。上日:民间利害宜讲究详备务在宽恤、无所冤滥。”1 到了十一月冬至日即 合祀天地于南郊赦天下应命官录事流放累该赦宥,未曾施行令刑部开具元犯,因依 申尚书省取旨应刺面不刺面、配军、编管,羁管人等内命官具元犯。应依闻奏其永不 移放,人祖父母父母年八十以上,或笃疾者,保明以闻其情巨蠢人录元犯,因依并自到 后来有无过犯开析奏裁当议看详,特与量移勘会进士因事送州军,听读并无放年限,实 可矜悯,可令刑部看详,如元无的实罪犯行下所在州军,并发归本贯,听读自今赦后及一 年,别无公私过犯,给据放令自便取应是岁郊祀增卤簿为万五千二百二十有二人,建灵芝 瑞木等为旗,用干德故事也2 在此郊祭之际,高宗广布恩泽,接连赦免在秦桧当权时被打压窜贬的官员,张浚、胡铨 等等一时名公即于此时东山再起。 ( 绍兴二十五年十- - , q ) 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居住张浚降授左朝请大夫提举临 安府洞霄宫3 (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 吉阳军编管人胡铨量移衡州从刑部检举世。4 不仅如此,之后 右正言凌哲论:乃者郊丘肆赦,凡命官因事编置流窜之人,轻者原放、重者量移,或乃 尽复原官,还其职任,四方万里莫不歌咏栽路、鼓舞增气,甚盛德也然臣尚念有负罪至死, 越在异土者未蒙检举施行,欲望特命大臣量其原犯事因,条具以闻,取自圣裁,以次推行, 庶几深仁厚泽下漏泉壤及是宰执以刑部状进呈上日:迁谪之人自郄祀赦降及节次检举尽牵 复,士大夫翕然称快魏良臣等日:。陛下深仁厚泽昭天漏泉,天下幸甚! 一5 于是,诸如郑刚中、汪藻等等已故官员皆得追复官职。 故责授濠州团练副使郑刚中并追复资政殿学士,故左太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永州 居住汪藻追复显谟阁学士6 同样因作诗送胡铨而被贬的王庭琏亦得自便: ( 王庭琏) 因诗送胡铨流辰州,太上更化许自便寿皇即位召对除国子监簿,以老永去, 1 要录) 卷一百七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要录 ,卷一百七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奉 6 同上 主管崇道乾道六年再召,逾年至除敷文阁明年春卒,年九十三1 绍兴二十一年张元干被秦桧除名削籍一事,可谓名震一时,人人为之扼腕叹息。至四年 后时值皇帝广开恩典、赢取民心之际,和张元干因同一原因被贬的王庭琏、以及一些故去的 人都得蒙受恩泽,那么张元干成为漏网之鱼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张元干当时应该是得以 恢复名籍,重得俸禄,获任临安。 至于张元干晚年出仕所历官职,可以确定的是国录一职。韩元吉绍兴年间宦于闽中,与 叶梦得、张浚等皆有酬唱,曾作挽张元干国录词。而张元干绍兴元年致仕前并未出任过 “国录”一职,那么只能是张元干后来再度为官曾任此职。张元干临终,他人所作挽词可见 者唯有韩元吉的 挽张元干国录词: 左学驰声旧,中朝得录初宏材知底用,壮志亦成虚归旒三千远,亲年八十馀苍天 谁与问,行路亦欷救 一第固已晚,九迁人共期。功名虽有命,寿考独无时门士韬硅壁,诸郎袭礼诗他年 振儒学,犹慰九原悲2 从诗中可知,张元干死得很突然,并且远离故乡。这确实让人有些惊讶、唏嘘:年近耄 耋尚重拾披挂、宦游他乡,乃至客死异乡。这和人们一直一厢情愿认为张元干守不仕之节终 老是有所不同的。之前,张元干绍兴元年致仕并非与秦桧相关,这一点王兆鹏先生有分析到: 一方面是因为“对当今朝廷失望已甚,耻与这班肉食者同朝;而平生霸王术又无法施展, 只得归隐山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建炎三年遭流言诬谤后,心有余悸,优谗畏讥,遂 挂冠归隐”3 。所以按理来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也不会对张元干有影响,毕竟他做 出致仕的选择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且,尽管之后重获朝廷垂青,但是他致仕前所害怕、所 痛恨的因素依然存在,本来晟有可能的发展当是张元干辞而不受官职,坚持当初的原则,洁 身自好,终老乡间。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张元干按捺不住、重出江湖。 张元干为什么会有此举? 黄佩玉认为是“因为贫困,所以在秦桧死后,六十多岁的人还 远离家乡,到临安去做一个国录的小官。”4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张元于归隐福 建后,生活确实一度贫困,“行年五十矣,虽髭发粗黑,然田庐皆无”5 ,而“老来书题懒, 贫营口腹忙”6 其好友李弥逊在绍兴初为其幽严尊祖录题跋亦云:“吾仲宗行老矣,而 l 束名臣言行录 ,别集上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南涧甲乙稿,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参见王兆鹏张元千年谱 ,南京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06 页 4 黄佩玉,张元干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 9 8 6 年版,第15 页 5 庚申自赞,芦川归来集卷十 6 漫兴 ,芦川归来集卷二 ” 方讳穷迫”。不过,张元干有三子:“日竦,主广东市舶提举:日靖,通直郎泉州南安县宰; 日兹,朝议大夫潼州路转运使。“其幼子张兹生于宣和四年( 1122 ) 2 ,至绍兴二十六年 ( 1l56 ) 已经三十四岁,也就说,当张元干再度出山之日,他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 并皆在朝为官,无须老父劳碌,家贫之扰必可解决。所以认为张元干迫于生计、为养家糊口 而晚年奔波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笔者认为更有可能的是,张元干再度出山是为了再慰渴建功名之心,重温报国效君之梦。 他服见人生过半而宏才不用,心中屡屡伤痛“如何功名心,一旦乃冰释? ”3 所以在秦桧死 后、大赦天下之日,受兴革气象之鼓舞,不顾年衰而起,便是可以想象的了。韩元吉挽张 元干国录词中云:“一第固已晚,九迁人共期。功名虽有命,寿考独无时”,亦透露出张元 干自己尚怀有老骥伏枥,以获“九迁”之名的希望,只是无奈天不假年,。壮志亦成虚” 张元干对于功名还是较为执着的。而与其境遇相似的友人李弥逊作出的却是另外的选 择。 弥逊字似之,连江人,居于昊县大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