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 学科专业名称 外国哲学外国哲学 申 请 人 姓 名 孟海玲孟海玲 指 导 教 师 崔永杰崔永杰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年 6 月月 8 日日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 1044510445 学学 号号 20070200152007020015 分分 类类 号号 b089.2b089.2 研究生类别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全日制硕士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 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孟海玲 导师签字:崔永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 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孟海玲 导师签字:崔永杰 签字日期:2010 年 6 月 8 日 签字日期: 2010 年 6 月 8 日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导言4 一、客观性问题的历史考察6 (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6 (二)认识论中关于知识客观性的探讨8 (三)传统解释学中关于客观性思想的探讨10 (四)传统客观性思想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11 (五)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解中的客观性与传统哲学客观性的联系12 二、伽达默尔对解释学中的客观性的阐释 13 (一)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继承13 (二)伽达默尔对客观性的理解20 (三)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客观性思想对传统哲学的超越30 (四)伽达默尔的客观性思想的困难33 三、伽达默尔的客观性思想的当代遭遇及启示34 (一)概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遭遇34 (二)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客观性思想的启示38 四、结语40 注释41 参考文献43 致谢4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论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问题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 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 新颖的哲学解释学思想在当代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解释学的杰出代表。特别是 自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1960 年出版以来,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已成为许多 哲学家注意的焦点。他关于理解和解释的观点已经被应用于一系列相当广泛的讨 论:如艺术与文学研究中的解释问题,社会科学中的知识和客观性争论;神学与 法学诸学科中的有关争论,以及哲学本身设计的重新评价诸问题。 而其中关于哲学解释学理解中的客观性问题成为一系列争论的重点。许多现 代哲学家从不同问题的不同角度对伽达默尔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伽达默尔在申明 观点,解释误解的立场上对这些批驳进行回应,形成了现代哲学界有名的争论。 本文旨在对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关于理解的客观性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述以及 正确的理解和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 第一部分首先借助当前哲学界关于客观性问题的争论引出客观性问题及客观性在 哲学中的重要性问题。引出客观性问题后再阐述一下客观性的三种定义,并指出这三 种客观性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关于理解的客观性的关 系:伽达默尔理解的客观性问题虽然与传统哲学客观性不同,但是,伽达默尔的客观 性思想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某些观点。 第二大部分着重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思想。伽达默尔的哲学 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本体论特征。而最先实现解释学 本体论转向的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在继承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观点。所 以本部分首先是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继承,其次分析其解释学思想中的客观 性问题,分别从前见的客观性角度、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中关于客观性的分析、 语言的本体论特性、问题结构及其与相对主义的区别中来探讨的。再次,探讨了伽达 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思想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及其自己客观性思想的困难: 伽达默尔用来证明其理解的客观性思想的概念或者说范畴还具有主观性的特征,不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及夸大语言的作用等等。 第三大部分讲述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思想的当代遭遇及对后现 代哲学的启示即现代哲学家对其思想的批判及肯定。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关于理 解的客观性思想对后现代哲学的启示是其哲学解释学中的客观性思想对我们的积极影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响,也是我们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反思,来促进哲学解释学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伽达默尔;客观性;解释学;本体论 分类号:b089.2 gadgadamer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bjectivity of the amer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bjectivity of the problemproblem abstract hans - georg gadamer (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 german philosopher, esthetician, mod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s and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ounder of one of its new philosophy hermeneutic thinking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ermeneutics. especially since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published in 1960, since many of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his view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have been applied to a wide range of discussion: such as art and literature of the interpretation,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objectivity of debate; theology and law in various disciplines related to disputes, and the re-evaluation of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their various problems. which on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ivity of a series of focus of controversy. many modern philosophe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different problems for fierce criticism of gadamer, gadamer on affirmed view to expla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on to respond to these refuted, forming the modern philosophical world famous controversy. this paper aims at understanding gadamers hermeneutics on the objectivity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ssues discussed an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relatively fair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this basic idea is this: first, with the current philosophy of community debate on the issue of objectivity raises the question of objectiv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ity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oblem.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raises the question of objectivity and then elaborate on the three definitions of o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at the thre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as well as with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n the objectiv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gadamer alth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ity of the objectivity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different, but the thought of gadamers objectivity or to some extent inherited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view. the second most focu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n the objectivity of thought.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of obje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first shift is the realization of ontology heidegger, gadamer and heidegger in succession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his own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is part of the first gadamer on heideggers ontology of succession,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hermeneutic thought in its objectivity, were used to see the objectivity of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effect of the fusion of horizons on the objectivity of the analysis of 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the problem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ve difference in marxism to explore. again,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ity in the philosophy of thinking beyond the traditional ideas of objectivity and its own difficulties: gadamer used to 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objectivity or ideological context also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does not have a strong persuasive and exaggerated the role of language and so on.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ivity of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postmodern experie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odern philosophers, and certainly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ivity of the thinking on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 is its objectivity i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positive impact on our thinking is we are thinking of gadamer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reflec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key wordskey words: gadamer; objectivity; hermeneutics; ontology category numbercategory number:b089.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导言导言 在加达默尔看来,在海德格尔之前,哲学家们对诠释学的探讨是在主体如何诠释 和把握客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技巧的层面进行的,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 从大的方面讲,主要表现为下述三点:一是把客体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二是对主 体的历史性没有足够的把握,三是对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过程把握得不够全面。这三大 弊病显示了传统的主 客区分及对立的思维方式对哲学诠释学的不适用性,正如加达 默尔以赞同的口吻指出的,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存在问题的说明已经指 出了主体概念和客体概念的不恰当性”。加达默尔认为,客观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 要在主体性身上得以展开和显现;主体性也不是能脱离客观性而现成规定的,它要从 客观性中得到充实。因此,理解的过程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而是主体与客体 相互规定的过程,客观性和主体性相互规定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也不是客体,而是主 体与客体相互规定的统一体;这就意味着,理解行为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规定成为现实, 理解得以进行并发现解释学的真理,正是理解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相互规定相互依赖 的结果,否则就无法发现解释学的真理。所以理解中的客观性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 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伽达默尔在其哲学解释学中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国内学界关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挖掘。 总的来说,现今哲学解释学的研究,无论是就其理论根源的回溯还是对其发展源流的 清理,抑或是对其理论结构和形态的把握以及他同现代西方其他哲学流派关系的分析 都逐渐清晰化、明朗化。具体来说,研究者们所研究的主体和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的研究,因为语言问题在伽达默尔解 释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解释学有方法论向本体论所实现的转折还是关于解释学 的普遍性的论证都是在其对语言的思考中展开的;再者是对其真理观问题的研究(从 其著作真理与方法的标题就可以看出)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其解释学的 意义理论的研究。伽达默尔自己曾说过: “解释学的功绩就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外 一个世界转到我们的世界。 ”足见意义观的重要性。与国内研究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对伽 达默尔的研究则是在与其的争论中进行的,并对他们自己哲学观点的阐述和自己的哲 学研究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 学理论系统的完善。首先是关于伽达默尔的客观性的争论或这说是对伽达默尔的客观 性的批判,贝蒂和赫施是最主要的代表。追求客观真理和真理标准的贝蒂激烈批判伽 达默尔存在的“主观性”和理解的历史性。赫施批判伽达默尔成为历史相对主义。其 次,是对伽达默尔的的意识形态与方法论的批判,以哈贝马斯最为突出。哈贝马斯批 判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基础方面缺乏批判性反思,并认为伽达默尔的语言中 心主义过分唯心,失去客观性。利科则是对伽达默尔的方法论偏见提出了疑义,认为 方法和真理不是绝对对立而是理解的条件。德里达则对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提出了挑战。伽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默尔的客观性思想与传统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传统哲学都是在人的外部世界中谈客 观性,因为他们觉得把人的因素牵扯进来就无法保证的客观性的存在了。而伽达默尔 则在其哲学解释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与人的关系中,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 统一存在中谈客观性。这种思路和观点给传统哲学的研究学者以深刻的反思和后现代 哲学的深刻启示,不要把人这个根本的存在排除在外,否则哲学的研究则是僵死的世 界,无活力可言,或者说解释学存在的意义就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和说明。伽达默尔的 客观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范畴具有逻辑二重性的功能,它们既 具有主观色彩,却又是客观性的保证。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借助当前哲学界关于客观性问题的争论引出客观 性问题及客观性在哲学中的重要性问题。引出客观性问题后再阐述一下客观性的三种 定义,并指出这三种客观性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关于理 解的客观性的关系。第二大部分着重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思想。 首先是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继承,其次分析其解释学思想中的客观性问题, 分别从前见、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语言、问题结构及其与相对主义的区别中来 探讨的。再次,探讨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思想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和 其自己客观性思想的困难。 第三大部分讲述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思 想的当代遭遇及对后现代哲学的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客观性问题一、客观性问题的历史考察的历史考察 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哲学界对客观性问题展开了长久的争论,这场长久的哲 学争论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批评传统哲学离开人的生活实践讨论客观性,以绝对 主义的态度对待与自己不同的哲学观点,二是揭露 20 世纪以来许多哲学流派的经验主 义和相对主义。这场讨论一方面揭露了传统客观性概念存在的种种误区,另一方面也 使人们产生了新的疑惑:客观性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坚持知识客观性原则、相信 真理的客观性的必要性或者说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或者说关于客观性的争论,由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客观性 问题达到了顶峰,或者说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所激发的争论是这场 历史争论的后续和发展,并且由这场争论所激发的哲学思想火花也分外绚丽,成就斐 然。 我们必须也需要把客观性问题, 特别是把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所引发的新的争论- 理解的客观性问题整理清楚,这对今后的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具体说来客观性可以有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基本包括 了关于客观性争论的所有思想观点) 。 (一)(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 本体论的客观性指称客观实在,也就是本体实在,而所谓的实在,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指存在,本原存在,它意含着两种情况:实在存在和潜在存在,即外部实在或客 体的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感觉和思想的源泉和依据。彭加勒甚至把“实在的”等同 于“客观的” 。而很多古代哲学家所认为的本体实在,就是指借助感觉和经验在日常生 活中总结和积累的常识实在,以及在常识实在的基础上通过思辨的构造而形成的形而 上学实在。而仅仅承认经验实在,这是有局限性的。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 科学无从发展,这种经验实在和形而上学实在,仅仅是哲学家的一种猜想,缺乏科学 论证。本体论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客观性就体现或凝聚在存在论中,体现在对客观实在 的追求和探索中。 埃利亚派哲学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存在学说,也是对当时自然哲学的一个反动。他 们关注的不再是为感性事物找到它们共同的“始基” ,而变成了首先给宇宙整体定性。 希腊哲学在埃利亚派这里首次跃升到了一个思辨的反思层次,一个单凭理性进行抽象 概念的论证推理层次。这种反思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使人类理性首次在自然对象上 受到了一种“之后”的训练,为后来的形而上学做了某种准备。古希腊的本体论学说 中的客观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哲学家的思想中: (1)巴门尼德:论“存在” 巴门尼德在克赛诺芬尼的基础上重新发现了“一” ,提出了“存在” 。 克塞诺芬尼 把 “始基” 学说要找的, 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的 “一个东西” , 称之为一。 他的 “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不是要用来解释自然万物及其变化的,而是把一和自然万物区别开来,认为“一就是 神”而这个一或神仅仅是指宇宙的整体。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就是剥离了宇宙的具 体内容而从整体上将宇宙作为惟一的对象来思想的结果,因此存在是“一” 。这个“一” 凌驾于一切具体事物之上不变不动的永恒的一。巴门尼德认为“一”是存在的“标志” , 存在不可能从“另一个”存在产生,否则它就不是“一”了,但存在也不可能从非存 在产生,因为非存在不可表述,不可思维,存在没有理由从这种不存在的东西中产生 出来, “决不能证明存在着非存在” 。于是,以“存在”为核心它是不生不灭的,是 不变的,不动的,是完整的,是单一的。存在是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还是不可分 的是因为它完全一样的,它不会这里多些,那里少些,因而妨碍存在联系在一起,存 在是充满的、连续的客观实在。巴门尼德的“一”的提法和一些基本的规定性和克赛 诺芬尼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在克赛诺芬尼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相对比较系统的本体论。这是巴门尼德的一大贡献,也是古希腊哲学的一次重大突破。 (2)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客观性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本体论在古希腊时期的又一次新的发展,柏拉图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了阐述论证:第一,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事物的原因,而具 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是理念的产儿。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型,而具 体事物则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他把“理念”看作是万物的真实存在,万事万物只是 理念的复制品。理念是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实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不真 实的,只有理念才是永恒不灭的、更有价值的。第二,柏拉图把世界区分为“可见世 界”和“可知世界” 。可见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的眼睛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世 界(即“现实世界”) ,可知世界则是由理念组成的,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的理念 世界。在这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他吸取了“摹仿说” ,并且提出了“分有说” 。他 认为具体事物是摹仿原型“理念”而产生的,具体事物只是其理念的摹本,具体事物 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分有”了理念的结果。比如,一件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是 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第三,柏拉图把理念分为若干等级,形成了理念的等级系统。 他认为,具体事物分有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几何学的理念,是较高一级的 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节制等,是更高一级的理念;而在所有 理念之上的“善” ,是最高级最完美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善是“超于存在之上,比存 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 。他把“善”比做光芒四射的太阳,它给人以视觉,使人 能看清万物。善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一切之上的。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 善的观念是最高的理念,它是最后的实在,是一切别的理念的根本,善的理念凌驾于 整个理念世界的顶端。每一个理念都是该类事物中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而善的理念 则是一切事物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各种事物都追求其完美,善的理念就是一切事物 及全宇宙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化身,它主宰一切,物质世界 是按照“善”的理念创造出来的。在他看来, “理念”既不存在于人脑之中,也不存在 于个别事物中,而是一个独立自在的实体。柏拉图认为,个别事物总是变动不居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相对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更加丰富了本体论学说,他把巴门尼德的一,变换成了理念, 并认为理念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的实在,或者说他赋予了“理念”一种绝对客观的实在 性,并且进行了分类使各种具体事物都能找到其产生的根据,即各自的理念。从而奠 定了理念的地位和不可改变的绝对的实在性。 (3)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客观性思想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他是继巴门尼德之后第一个研究存在的 人,研究存在和实体也是他的第一哲学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存在着一种 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这门科学就是第 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哲学是从“存在”的讨 论开始的,他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只在一种意义上笼统的研究存在,就像对知识进 行了区分一样,对存在也进行了区分,并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他提出了两种存在,这 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本原)和实体。他提出了存在的存在这个概念,存在的存 在就是只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意义和部分。而作为存在的意义、表现和部分的支撑 的就是实体,从而引出了实体。而实体或者说本体的提出最初是在他的范畴篇中 提出的,并且把它作为真正的存在或者说是因自身而存在的存在。与之对应的就是不 是因自身而存在的存在即偶性的存在。所谓偶性就是偶然性。但是两者并不是并列的, “存在”的中心意义是“本体” 。亚里士多德从实体与属性、主词与谓词的关系两方面 分析了“作为存在的存在”究竟是什么。从本体与属性的关系看,本体是独立存在, 属性必须依附于本体才能存在,本体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和时间上都先于属性。从 逻辑上看,本体亦优越于属性。后来亚里士多德又把实体区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把存在区分为“是其所是”的形式和质料。 亚里士多德对存在的探讨就是证明了存在是一切产生变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根基性 的是不可动摇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客观性。 (二)认识论(二)认识论中关于知识中关于知识客观性客观性的探讨的探讨 认识论的客观性主要是指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客观性。他们的内容要点:科学理论 的客观性附属于实在或客体,要想获得与实在或经验符合的、具有真理性的知识和理 论,达到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认识,必须采用客观的方法或程序。这样一来,客观性 便与实在和真理密切相关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的态度。雷斯 蒂沃径直表示:客观性是人和导致真理的“探究的客体”之间的关系。齐曼在论及这 个问题时曾说,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科学实在论意味着相信公共不变量。它实际 上表明人们把个人行为建立于其上的精神“地图”的一些特征在认知上是客观的。也 就是说,它们不仅在其他人的思想中分享,而且也不会被我们的(或任何人)的行为、概 念或思想所影响。通常,这些特征为我们个人的存在交织成一幅稳定的、组织缜密的 语境,这就是普通大众所谓的“外部世界” 。这个世界的“实在性”并不是我们对它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臆测:作为人,作为共同体,作为有意识的进化生物物种,世界的实在性是我们认识 的世界的根本特性,是人们对世界存在样态最普遍的描述。 近代以来哲学家普遍认为,本体论问题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不能为科学理论和 试验予以证明,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发展人类知识,并无太大意义,因此他们失去了 研究本体论的兴趣和动力,开始转向认识论的研究。虽然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 认识论转变(认识论转向) 是大趋势,但任何理论体系都必须有自己存在的基础,而认 识论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特质。近代哲学家为了使他们新的哲学理论-认识论,具有 牢固的基础,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某个公理、定理, 或者人们公认的普遍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寻求客 观的基础,因为客观的基础具有确定性和同约性,能够被人们认识、讨论和认可,这 样才能保证认识论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认识论中的客观性问题。对客观性问题的讨论, 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独特的表现,并对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科 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先验哲学把经验纳入客观性之中,使得人们把对客观 性问题的研究与主体的感觉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而对客观性的理解具有了主体性 色彩,最终影响到现代科学中的客观性原则,促使科学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强的主观化 倾向。 近代哲学前期对客观性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是理性主义的客观 性。以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把客观性理解为一种由演绎而产生的知识体系 的普遍必然性。17 世纪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具有普遍一般性,理性观念是先天具有 的,它约束着后天的经验。这种理性主义之所以表现出客观性,是因为理性主义的原 则是从演绎得到的,可以作为分析命题被证实。先天性就意味着客观性。理性原则这 样的观念清晰明白地显现在人的头脑中,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其次是经验感觉主义的 客观性。以洛克、休谟为代表,把客观性范畴理解为由经验归纳来的指称判断或一般 地概括为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主观的倾向从洛克到贝克莱的思想发展中,越来 越明显、清晰。贝克莱否认他的理论中包含唯我论的思想。为解决感觉的可靠性以及 单个的感觉如何上升为知识的可靠性问题,贝克莱把把握经验的观念(包括上帝) 引入 他的理论中,肯定逻辑和数学的作用。从经验而来的知识的可靠性,是从当前的经验 中归纳出来的,并不能肯定未来经验的可靠性,未来经验的可靠性是由未来的归纳来 保证。把认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暂时的,经验的有效性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可以看出,在经验主义的客观性讨论中,形而上学的成分要少得多。但从另一方面来 说,他们又特别强调经验的作用,这似乎也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第三种是先验主义 的主体客观性。以康德的先验哲学为代表,主要解决知性范畴应用的普遍有效性。与 一般的理解不同,康德认为,那些作为思想规律的范畴或符合这种思想规律的东西才 具有客观性,也就是所有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思想内容都是客观的,而那些感觉中的材 料则是主观的。康德对客观的有效性、客观的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的结论自 然是知性的范畴具有客观性。这些知性范畴具有客观性、有效性,它的作用就是使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具有确定性的经验具有确定性,使经验确定化,使经验具有客观性,因为只有经验具 有了客观性,经验才具有了可靠有效性。 近代哲学前期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古代哲学的范畴,客观性不再与客 观实在相联系,而只与抽象观念相联系,他们运用抽象概念的普遍性来保证知识的客 观有效性。 (三)传统解释学中关于(三)传统解释学中关于客观性客观性思想的探讨思想的探讨 19 世纪是解释学迅速发展的世纪,正是经过这一个世纪的发展解释学由最初的专 门的特殊的解释学发展为一般的解释学。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就要数 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这种普遍解释学或者说一般解释学最突出的特点即是为理解提 供最一般的方法,固定的程序,客观有效的方法,从而保证了解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中的客观性思想 施莱尔马赫是普遍解释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前解释学都是特殊解释学,如圣经解 释学、法律解释学,它们追求的都是文本的含义和内涵。理解解释的方法也非常零散 不系统,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普遍的解释学规则。解释学迅速发展其他领域也产生了 解释学的需要,于是他构造了一门适用于一切文本解释的普遍解释学,从而解释学从 为教义服务的阴影下解脱出来变成一套专门的普遍的解释学工具和方法论以确保解释 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在他看来,由于精神的同质性,理解乃是原来思想产物的再生产 的重复。但是,由于理解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作者当时的用语、词义 乃至整个时代背景都可能变化,所以, “误解便自然会产生,而理解必须在每一步都作 为目的去争取。 ”据此,施莱尔马赫指出,各种解释的核心问题是避免误解问题,解 释学亦即一种“避免误解的艺术” 。那么如何避免误解呢?施莱尔马赫的看法是,解释 者必须通过一套解释技巧,利用科学方法都恢复文本产生时的历史情境,解释作者的 心理个性,清楚解释者的先入之见和误解,从而达到符合作者本意的正确理解。他曾 指出: “我们(指解释者)可能比作者自己还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施莱尔马赫还 对解释进行了分类: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语法的解释,又称为客观的解释, 即根据文化上共同具有的语言性质来分析作者的语言特征,研究作者和读者的思想交 流。所谓的“心理学解释” ,又被称为“肯定的解释” ,它最终是一个推测的过程,即 一个把自己放到作者心灵之内的过程,这是对一部作品的“内部起源”的解释,是创 造过程的再创造。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文本,是解释者与客观文本辩证建构的产物, 当文本再次经过解释者的思维和逻辑的加工改造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其客 观性也就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而可以看出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中渗透着知识客观 性的影子。施莱尔马赫通过方法论的客观性来保证和维护解释结果的客观性即文本意 义的获得和作者意识及思想的展现。 2狄尔泰解释学中的客观性思想 狄尔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衣钵,继续为一般或者说普遍解释学的建立而积极努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力。他毕生的努力就是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努力的结果就是把理解和解释确 立为精神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从而发展了一门理解和解释的科学-诠释学。不过狄 尔泰和施莱尔马赫有很大的不同,狄尔泰把精神科学当作理解和解释的对象。所谓的 精神科学也就是主体创造的精神世界,这样理解对象就具有了主题的性质,其解释学 的客观性从哪儿谈起呢?精神科学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其认识的客观对象-主体 精神的客观化物。解释者在那里所能发现的无非是主体的本质即精神科学所指向的正 是人自身,是那个在实证主义视野之外的“ 生命的意义” 。它力图透过具体的、个 别的、历史的“ 生命”之“ 陈述” ,揭示生命意义本身的多义性和晦暗性。这种具体 的、个别的、历史的“ 生命”之“ 陈述”表现是多样的,可以使文本、雕塑、画等 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理解对象的历史存在形式的客观性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狄尔 泰的解释和理解的客观性。怎样才能理解和解释这些“生命意义”的“陈述”?这种 知识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它本质上不能被科学的解释。狄尔泰指出,这些本质上不能 被解释的东西,正是通过“ 理解” 才能获得。并且唯有通过理解,我们才能把握人 的精神现象和历史意义,并通过对它们的理解达到对人自身的理解,解开历史和生命 之谜。理解从来不是直接的,它是理解者通过自身对作者心理过程的“ 体验”来重建 这一过程,以达到对本文的理解。狄尔泰认为,在精神科学中,理解的对象是已成为 历史、或将成为历史的“ 本文” ,其意蕴不是理解者可以直接观照或经验的东西,理 解者必须首先对本文的创作过程作心理学上的还原,悉心体验,藉此进入作者的视野, 才能揭示本文的“ 原意” 。但是,如果理解立足于设身处地的“ 移情” ,依赖理解 者对作者的心理认同,必将带来理解的多义性,在没有客观性制约的情况下,这种多 义性几乎成了相对主义的代名词。狄尔泰辩解道,理解的多义性并不必然的就是主观 随意性,换言之,从意义的相对性中并不直接导致相对主义,问题在于,在多义的理 解中是否存在某种“ 客观性” , 狄尔泰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客观性的根据便在于人 对自己生命的领悟和体验的共同性。表明了人和人是相通的,理解也因之免于误入歧 途。 (四)传统客观性思想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四)传统客观性思想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近现代哲学对于客观性问题的讨论都强调客 观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客观性就是对所有的认识主体来说都是客观有效 的,可以用公共语言表达和用公共方法检验;二是,任何客观性都必须被纳入到一个 公共体所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理解和解释系统中去。 近现代哲学对客观性问题的讨论突破了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哲学框架,超越了“存 在” 、 “实体”等概念及其对客观性所包含的主体意义的限制。认识总是主体对自己感 觉经验的分析综合。在认识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感觉和经验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 性质,同时分析综合又是人们对感觉经验作出符合客观性原则的解释过程。但我们看 到,近代以来人们对客观性的认识所具有的可靠性由原来的公理发展成为一种公共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定。这种哲学上的变化投射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必然影响科学家的思维和研究。反 过来讲,这种哲学思想其实就是当时科学界思维特征的表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的发展,思想意识的进步,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这表现在科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细 化,科学研究的手段多样化,工具越来越先进。正是科学研究手段、方式、方法的改 变,新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进步。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 转变,导致了人们对人类全部知识客观性的理解逐渐带有了主观色彩。但近代哲学将 客观性理解为外在事物本身,而将思想限定在“主观”的范围内,这就造成了“思维” 与“客观”的分离及对立,否认了思想的客观性,从而无法使人们对实在世界的认识 得到有效说明和论证,无从检验认识成果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黑格尔总结和归纳了近代哲学对客观性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评价。在黑格尔看 来,近代哲学对客观性概念有三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把客观性定义为外在事物的意义, 这和只是主观的、意谓的,或梦想的东西是有区别的。一种是康德赋予客观性以普遍 性与必然性的意义,是和属于我们感觉的偶然、特殊或主观的东西相区别的。最后一 种是黑格尔的观点,他把思想客观性问题的实质归结为,思维能否把握(认识乃至实现) “事情的价值,亦即本质、内在实质、真理。 ”黑格尔曾指出,第一种理解方式是从 日常生活的常识性的角度来看而形成的观点,不属于哲学的规定。第二种理解方式是 康德指出的方式,强调思想只有超越个人主观经验的限制而达到普遍必然性的领域才 是客观的。黑格尔赞同康德的观点和观看方式,但不同意康德割裂范畴与事物在其自 身的联系的做法。因而他批评康德仍然没有跳出主观性的框架。第三种是他自己的观 点,他认为,只有这种解释方式才揭示了客观性概念的真正意义。黑格尔的贡献在于, 他将客观性问题的领域进行了转换即从事实领域转移到哲学认识论领域,即将客观性 问题由是否承认外在世界存在的问题转换为思想的内容是否包含有不属于精神本身的 因素这个问题,而将外部世界的存在问题归结为常识性或经验科学问题。 (五) 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解中的客观性与传统哲学客观性的联系(五) 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解中的客观性与传统哲学客观性的联系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中关于理解的客观性问题虽然与其之前的哲学家所研 究的客观性具有明显的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我们发现,伽达默尔的客观性 思想也不是横空出世的独创,在其解释学的客观性思想中我们仍可发现本体论客观性 和认识论客观性的痕迹。传统形而上学总是把探索的目光对准外部世界,海德格尔却 由此转向人之生存世界、人本身之生存。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的存在,哲学所要研 究的就是人的存在,并把人的存在称为此在。而理解则是此在的存在样态,通过理解, 通过上手状态而显示存在。虽然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体论研究的转向,即 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但是他们所追求的都是最根本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伽 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并赋予了理解本体论特征:理解揭示存在。所以伽达 默尔的理解的客观性是本体论基础上的客观性,它们具有同一的出发点。 近代认识论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