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 以下简称总目) 2 0 0 卷,共著录图书1 0 2 5 4 种1 7 2 8 6 0 卷。从乾隆三十八年( 公元1 7 7 3 年) 四库全书馆决定纂修总目,到乾隆五十 八年( 公元1 7 9 3 年) 由武英殿刊版印行,历时整整二十年。它是我国封建社会 最后一部,也是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目录学在理论 和实践上达到了最高峰。事实上,总目不仅仅是一部非常杰出的目录学著作, 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批评著作。对它的研究,已经形成为一种专门之学一 “四库总目学”。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总目的编 纂,版本、分类及提要的著录、纠谬补正等方面,而对总目学术思想的研究 则稍显薄弱。关于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前人虽已论及,但是直接相关的 著述很少,论文也不多见。 “总目史部的史学批评”既是一个目录学与史学学科交叉研究的论题, 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有待子进一步开掘的论题。故本文以浙本四库全书总目 为研究范本,分五个部分,即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关于史家素 养之批评、关于史学功用之批评、关于史学批评之批评和总日史部史学批 评的价值与不足,深入分析与探讨它在史著编撰、史家素养、史学功用、史学批 评等方面的批评成就,并论证其批评中的不足,寄望对“四库总目学”研究有所 裨益。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学批评 a b s t r a c t k uq u a ns h uz o n gm u ( m e n t i o n e da sz o n gm u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 c o n s i s t so f2 0 0 v o l u m e sa n di n d e x e s1 0 2 5 4t y p e so fb o o k st h a ta g a i nc o u n t1 7 2 8 6 0b o o k s i nt h e3 8 t h y e a ro fq i a n l o n g ( 1 7 7 3d c ) ,s ik uq u a i ls h ul i b r a r yd e c i d e dt oc o m p o s e2 0 n gm u a n di nt h e5 8 t hy e a r ( 1 7 9 3d c ) ,i tw a sp u b l i s h e db yw u y i n gp a l l a c e t h ew h o l e p r o c e s st o o k 勰l o n ga s2 0y e a r s i tw a st h el a s ta n dt h eb i g g e s to f f i c i a li n d e xo ft h e f e u d a l i s t i cp e r i o d i tm a r k e dt h eh i g ht i d e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b i b l i o g r a p h yb o t hi n t h e o r ya n di np r a c t i c e i nf a c t , z o n gm ui sn o to n l yam a s t e r p i e c eo f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b u t a l s oa ne x c e l l e n ta c a d e m i cc r i t i c a lw o r k t h es t u d yo ni th a sa l r e a d yt u r n e di n t oa s p e c i f i cs u b j e c t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o fs k uz o n gm u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a t e r i a lt h e a u t h o rh a sa l r e a d yc o l l e c t e , d , 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h a v ec o n c e n t r a t e dm a i n l yo nt h e c o m p i l i n g , e d i t i n g , c a t e g o r i z i n go fz o n gm u ,a n dc o m p o s i n ga n dc o r r e c t i n go fi t s a b s t r a c t ,w h i l es t u d i e so fi t s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w e r er a r e l yf o u n da n dl a c ko fs o l i d i t y m o r c o v e r ,d i r e c tr e s e a r c h e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 so nz o n gm uw e r es e l d o ms e e n , e i t h e r t h es u b j e c t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o fz o n gm u :s h ib u i sa no v e r l a p p i n g s u b j e c to fb i b l i o g r a p h ya n d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sw e l la sap o t e n t i a l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 s u b j e - - t t h e r e f o r e ,b a s e do nz h e j i a n g ss k uq u a ns h uz o n gm u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b e 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i e c r i t i c i s m0 1 1t h ec o m p o s i n go fh i s t o r i cw o r k s ,o nh i s t o r i a n s d i a t h e s i s ,o n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 o nh i s t o r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v a l u ea n d l i m i t a t i o n so fh i s t o r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 ,a n dp r o b ei n t oi t sc r i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nt h e c o m p o s i n go fh i s t o r i cw o r k s ,h i s t o r i a n s d i a t h e s i s ,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 h i s t o r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so fi t sc r i t i c i s m ss oa st om a k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 “t h ed i s c i p l i n eo f s k u2 0 n gm u ” k e y w o r d s :s ik uq u a r ts h uz o n gm u ;s h ib u ;h i s t o r i c a lc r i t i c i s m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万| 8 吻 1k 日期。冲年g 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 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 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黑旗让 指导教师签名:、:篓巧l 日期:砂7 劾伯日 日期:二口,7 6 矿争序 , 绪论 绪论 四库全书总目( 以下简称总目) 2 0 0 卷,共著录图书1 0 2 5 4 种1 7 2 8 6 0 卷( 其 中正目3 4 6 1 种7 9 3 0 9 卷;存目6 7 9 3 种9 3 5 5 1 卷) 国。从乾隆三十八年( 公元1 7 7 3 年) 四库全书馆决定纂修总目,四十六年( 公元1 7 8 1 年) 完成初稿,又经过长时期的修 改、补充,到乾隆五十八年( 公元1 7 9 3 年) 由武英殿刊版印行,历时整整二十年。其 纂修时间之长,参纂人数之多,在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是我国封建 社会最后一部,也是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总目自问世后,备受学者赞赏。周中孚 郑堂读书记说:“自汉以后,簿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 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它的诞生,实标志着中国古典目录 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达n t 最高峰。事实上,总目不仅仅是一部非常杰出的目录学著 作,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批评著作。近人余嘉锡曾非常精辟地指出总目的学 术批评价值:“今四库提要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曲证, 使瑕瑜不掩,淄渑以别,持比向歆,殆无多让。至于剖析条流,斟酌今古,辨章学术, 高挹群言,尤非王尧臣、晁公武等所能望其项背。故日自别录以来才有此书,非过 论也。一国 总目问世二百多年来,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纵观整个研究史,“证枝 叶者多,考大体者少;论外围者多,探内路者少。研究方法也非常单一,大体限于考证 一途”国。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总目研究才开始在注重考证和纠谬补缺的传统模式 上有所突破,对其文化价值、西学观、文风观乃至研究方法等进行全新的探讨,产生了 像文化视野下的( 四库全书总目) 这样的革新之作,推动“四库总目学”向新的阶 。本文以浙本为底本,殿本、粤本册数小异。 o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3 2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版第5 8 7 页 o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序录,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4 8 - 4 9 页。 o 司马朝军 四库全书总目) 研究述略,图书馆杂志) ,2 0 0 2 年第6 期。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段发展。关于总日学术批评思想与方法的研究论文,张新民的二论( 四库全书总 目) 的学术批评方法有较大影响,他分别从通观与局部、实证与比较两个层面,论证 了总目不仅是古代学术的目录学总汇,而且也是传统学术批评方法集大成之渊薮。 直接探讨总目史学批评的文章,迄今并不多见。王记录的( 四库全书总目) 史学 批评的特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对总目的史学批评方法和特点,进行了 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达到了总目史学批评方法研究的新高度。而“总目史部 的史学批评”是一个内涵丰富,又有待于进一步开掘的论题,故本文拟分五部分,对其 在史著编撰、史家素养、史学功用、史学批评等方面的批评成就及其不足作一下梳理。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1 5 类,正目和存目共收录历史著作2 0 1 4 种,在对这些史 籍的批评中,总目阐述了丰富的关于历史编撰学的思想和方法。 ( 一) 对史料采择之批评 采择史料是编撰史书的基础工作,总日极其重视史书的取材,在史部提要中对 此作了许多评析,并提出了史书取材的诸多方法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提倡博采,反对滥收 总目特别赞赏史家作史时能够广泛取材,旁徵博引。在史部总叙中,总 目便以资治通鉴为例,指出司马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 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意在强调司马氏正是拥有了这些广博的材料作基础。才能够 “先为长编,后为考异”,“草稿盈两屋”,撰成“世称绝作”的资治通鉴。又如 明朝僧人释大壑撰净慈寺志,于“断碣磨崖,冥搜必录”,历二十年始成,这同样 2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受到了总目的褒扬,称“其用力亦勤矣”o 。而对取材不备的史书,总目则给予 了批驳:“陕西为古都会地,旧迹颇多,金石尤富,诸书记载颇详”,伍余福陕西志 所采,“尚未能详备”。,可谓其失;“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研史各一卷, 皆芾之遗书”,但范明泰在撰米芾志林时,于“书史、画史竞不编入,亦殊 疏漏矣”。;又如明张莱撰京d - - l 【j 志,“多取诸郡县图经,未能博徵群籍,故每有 漏略”回: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所采只据本史,故于汉制之见于他书者,概不采 掇,未免失之于隘” 。为纠正取材不备的弊病,总目主张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扩 大史家的视野,将金石碑刻、日记、地志、家传等以往少为人重视的史料,通通纳入到 史书取材的范围中来。它说:“墓碑最盛于东汉,别传则盛于汉、魏之间。张晏注史 记,据墓碑知伏生名胜。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据班固泗上亭长碑知昭灵夫人姓温。 裴松之注三国志,亦多引别传。其遗文佚事,往往补正史所不及,放讲史学者恒资 幸 考证焉。” 因此,总目尤其推崇吴中金石新编宝刻类编等书的史料价值, 称其“多有志乘文集所未载,独赖此以获传者”o ,“深足为考据审定之资,固嗜古者 之所取证也”回。明马荩臣撰吴越世家疑辨,不重视采摭石刻史料,“多以空言争论”, “如吴越改元之事,尚有石刻可据,昭然难掩,乃亦必喋喋而为之辨”,总日遂指 斥他。可谓凿空妄说矣” 。陆深于正德七年,以编修充册封淮府副使,据途中见闻, 撰成 淮封日记。该书的史料价值受到了总目的肯定,称“记中录马中锡抚 贼事,较史所载尤备,可旁资参考”。另外,总目评地志岭外代答“不但纪土 风、物产,徒为谈助已”,其“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又如 总目卷7 7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6 6 8 页 总目卷7 3 ,第6 3 8 页 总目卷6 0 ,第5 4 2 页。 总日卷7 6 ,第6 5 9 页 总目卷8 1 ,第6 9 5 页。 总目卷5 7 ,名臣碑传琬炎集提要,第5 2 0 页。 总目卷8 6 ,第7 3 9 页 同上,第7 3 8 页 总目卷6 6 第5 9 1 页 总目卷“第5 7 2 页 总目卷7 0 ,第6 2 5 页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京口耆旧传,其书“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与诸家杂说随笔 记载,不备端末者不同”,故而也获得了总目的赞许,云:“事实多可依据,于史 学深为有裨”。可见,总目在史书取材上主张拥有广阔视野,这对于史料学的发展 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甚至对日后历史研究中多重证据法的发明也不可谓无功。 总目在提倡史书取材广博的同时,又反对不加甄别地滥收史料。首先。对野史 传闻、稗官小说一类的材料,总目认为是应该予以摒弃的。在汉唐秘史提要中, 总目虽然称赞该书“大旨以后世之乱亡,皆推本予贻谋之不善,所论不为无理”, 但同时也指出其在取材上的毛病:“择焉弗精,多取委巷之谈。如高帝斩蛇,蛇后转生 王莽之类,皆伪妄不足辨也。”圆屠叔方的建文朝野汇编因是“杂采野史传闻之说, 裒合成编”,总目亦不以“信史”视之 。总目称赞马令撰南唐书,书法“谨 严不苟”,虽不及陆游重修之本,但椎始之功不可没,同时也毫不隐讳地指出了该书在 取材上的缺失:“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自秽其书。”固三国志 裴注“捃摭繁富,考订精详,世无异议”,清人杭世骏更撰补注,“欲以博洽胜之”, 结果却不尽如意,书中“神怪妖异,如嵇康见鬼,诸葛亮祭风之类,稗官小说,累牍不 休,尤诞谩不足为据”固。平倭录“编次丛杂”,也被总目斥为4 小说附会之谈, 不足据”西。另外,总目也批评了在史料采择方面为博而博,一味贪多的习气。如其 评余继登的典故纪闻;“大抵皆记注、实录润色之词。亦颇及琐屑杂事,不尽关乎 政要。如太祖攻婺城时,见五色云,无论其事真伪,总不在法戒之列。又如成祖时灵邱 氏产三男,有司议给廪至八岁,成祖命给至十岁,亦细故,不足毛举也。”。桑学夔 撰南京鸿胪寺志,“昧于取裁”,“属官考语,各载于册”,总目云,该志 总目卷5 7 ,第5 2 1 页。 总目卷5 2 ,第4 7 5 页。 总目卷5 4 ,第4 8 5 页。 总目卷6 6 ,第5 8 7 页。 总目卷4 5 ,三国志补注提要,第4 1 ) 4 页。 总目) 卷5 3 ,第4 8 3 页。 总目卷s “第4 8 5 页。 4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漫无删节,至以王守仁曾官此职,遂以良知讲学语书之累牍,尤支蔓之甚矣”。又 总目对顾存仁 太仆寺志文录一门载汉之天马歌,唐杜甫之骢马行,很不 理解,遂发问日:“是类何预太仆事? ”。总目还批评了黄佐南鹰志“音乐考 - - i - j ,多泛论古乐,皆佐一己之见,于太学制度无涉,殊失限断” 。 2 注重一手材料 治史重视原始文献资料,是自马班以来的优良传统。总目秉承前修之旨,相信 “耳目所亲,见闻较确”园,因此对一手材料格外珍视。如燕云录的作者赵子砥曾 与徽、钦二帝一同被金人所俘,此书即其逃回后叙亲历之事而成,总目称燕云录 “皆据所见闻,与金史或同或异。惟其末称金人必不可和,则其后验如操券,可谓 真得其虚实矣” 。会稽三赋提要认为史铸以当时之人,注当时之作,“耳闻目见, 言必有徵,视后人想象考索者,亦特所详赡”。汝南遗事为元人王鹗随哀宗在蔡 州围城时所作,其书“随日编载,有纲有目,共一百有七条。皆所身亲目击之事”,故 总目称其“纪载最为详确”。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一书,不知何人所撰, “所述战功次第,虽不若国史所载见于奏报者明晰赅备”,但是因该书是作者据目击所 记,故“情事之委折,节目之纤悉”,“缕举为详,以与本传相校,亦时有足资参核者” 。 在总目看来,一些史书由于是根据作者亲身亲历之事编撰而成,其史料的可靠程度 甚至超过了正史类的典籍。据东征纪行录提要,张瓒为四川巡抚时,曾“以播州宣 慰司杨辉言,所属天坝干湾溪寨及重安长官司为生苗窃据,率兵讨平之。此书所录,乃 其自重庆启行,迄于班师之事。起成化十二年丙申十月,终次年丁酉正月”,而“明 史瓒传载此事在成化十年,与此书互异”。总目以东征纪行录为瓒所自记, 总甘) 卷舳,第6 9 1 页 同上,第6 9 0 页。 同上,第6 8 9 页。 总目卷7 1 ,徐霞客游记提要,第6 3 0 页 总目卷5 2 ,第4 7 0 页。 总目卷7 0 ,第6 2 4 页 总目卷5 1 ,第4 6 5 页。 总目卷5 7 ,第5 1 7 页。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为其“年月必无舛误”,从而订明史之讹国。又守汴臼志提要云:“史称陈 永福射李白成眇其左目,此记为永福之子守备陈德所射。光墼登埤目击,当得其真。”国 可见,总日是十分看重一手材料的史料价值的,而对传闻之辞,总目则认为“未 尽足以为据”。如其评郭起元所撰水鉴,江南、浙江、湖北、山东诸水,为“传闻 之论”,“至于黄河源流一篇,仍袭元人旧说,尤未得其真也” 。御侮录“纪宋南 渡后与金人构兵及和议之事”。总目在指出“如刘彦宗在辽官佥书枢密院事,国破 降金,未尝事宋,而称为吾叛臣,金世宗由东京留守即位,而以为燕京,此类皆为失实” 后,迸一步强调“邻国传闻,不尽实录”固。 对于一时难以判断,不能定准的史事,总目则主张采取阙疑的态度,存而不论。 因此,它评余美英的逊代阳秋,“自建文四年后,每岁具书帝在某处,帝幸某处。 言之凿凿,不存疑案,未免失之于误信” 。指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谓司马迁述 赞不安,而别为之,则未喻言外之旨。终以三皇本纪自为之注,亦未合阙疑传 信之意” 。四库全书在著录图书遇到疑似两可之时,也严格遵守了阙疑原则,如大 唐开元礼提要云:“通典纂类中所载五狱、四渎名号及衣服一门,间有与此书相 出入者”,总目认为“既未详其孰是,今亦并仍原本录之,不复窜改,庶几不失阙 疑之义焉。”o 这种“阙疑传信”的科学态度,在方法论上与西方现象学派的“悬置 ( e p o c h s ) 原则”( 按:指将一切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 一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 极为相似。 ( 二) 对史著编撰体例之批评 中国古代史家修史有重史书体例的传统,从孔子修春秋发凡起例,左氏、公 总耳 总目 总目 总目 总目 总目 总目 6 页页页页页页页 琊栅;暑吼帆曼抛 第第第第第第第 铅h 符鲤h 盯救 卷卷卷卷卷卷卷 一、 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羊、谷梁三家相继探赜阐发春秋义例,到刘知几史通序例所云“史之有例, 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回,都说明了这一点。总目 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在对纷繁史籍的评骘中,阐明了自己的体例观。 1 主严谨,反驳杂 总目认为史书体例必须严谨,否则就会歪曲人们对史事的理解和把握,达不到 修史的目的。因此,对不注意体例的史书,总目提出了种种批评意见。如评赤城 会通记“分析破碎,殊无体要。至山川分野,无可附丽,则举而列之夏后氏纪,亦可 见其例之窒而难通”。;评南京行人司志“既志行人,宜以行人为断。是书乃载维 成为给事中时奏疏,是六科志,非行人科志矣。又载维成一切来往书牍,居艺文十之五 六,是维成之剔集,非官书矣。殆全不知体例为何事也”国。唐入许嵩作建康实录, 2 其义例主于兴废大端,以编年纪事,但书中又有纪传体之列传,总目评日:“其间 如晋以前诸臣事实,皆用实录之体而宋以后复沿本史之例,各为立传,为例未免不 , 纯。”回宋朝著名史家乐史撰广卓异记,“自序称采自汉、魏而下,而编中乃及 楚孙叔敖、周尹氏。末卷所列神并及尧、舜之时,与序自相矛盾”,这也是体例不严的 量 表现,总目称“又其小失矣”。明徐学聚撰明朝典汇,“采录明代典故:自洪 武讫隆庆,分类编纂,上自实录,下讫稗乘,条分类萃,凡二百门”。总目虽赞其 “记载颇为繁富”,同时也指出该书“分隶不无错杂”,“于体例皆为未协”回。明人 唐枢的国琛集“不以时次,不以类从,错出杂陈。上自宰辅,下至隶卒,人各- - d 传,寥寥数语,殊不详备。传后问附以论断,然亦不定其孰为圣人、君子,孰为善人、 有恒”,总目遂毫不客气地指责其“体例尤不分明”。明冯从吾的元儒考略“体 参见 唐 刘知几原著,清 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稿页。 总日卷7 3 ,第6 3 9 页。 总目卷舯,第6 9 2 页 总目卷5 0 ,第4 4 7 页。 总目卷6 1 ,第5 4 7 页 总目卷8 3 ,第7 1 4 页。 总目卷6 l ,第5 5 4 页。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颇为丛碎”,徐象梅的两浙名贤录“体例亦未画一”,清人李来章的连阳八排 风土记体例“殆似传奇”,同样受到了总目的讥弹。总目批评史书中的体例 驳杂紊乱,更对体例严谨的作品给予了表扬。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总目认为 是地志中体例最善者,“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宋人袁枢因司马光资 治通鉴撰通鉴纪事本末,取材虽不出通鉴原文,但总目肯定其“去取翦 裁,义例极为精密,非通鉴总类诸书割裂搪捋者可比”。明叶夔的毗陵人品记 以“常州古毗陵地,记人品冠以古名者,古可以统今。今常州之名,隋、唐以前未有也”, 故而“先列五县沿革于前,使历代殊名,了如指掌”,“提纲挈领”,也被总目称 为“体例之最善者”国。又如萧常的续后汉书因“义例精审”,“颇得史法”也受 到了总目的推崇固。郭荣、王学曾、袁昌祚三人同撰万历广东通志,将“仙释寺 观列之外志”,总目嘉许之,称此书“较他志体例为协” 。 史家要求得史书体例的严谨,必须在名实关系上做到名副其实。刘知几在史 通题目篇中说:“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 并以此为依据, 循名责实,批评包括尚书在内的一些史书“为例不纯”。,认为记言体不可叙事, 记事体不应记言,甚至还主张不编年者不应叫“春秋”,内容详尽的不可称作 “略”。总目吸收了刘知几“名”为“实”之宾的观点,更纠正了其拘于史例, 因“名”害“实”的偏颇之处,强调以“实。为主,考“实”以责其“名”,从而达到 名实相允。如总目传记类小序云:“杜大圭碑传琬琰集、苏天爵名臣事略 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 并且将晏子春秋从子部剔出, 纳入传记类,这些都表明,在名实问题上,总目更重“实”,而非“名”。明郭世 总目卷6 8 ,第5 9 5 页。 总目卷4 9 ,第4 3 7 页 总目卷6 l ,第5 5 2 页。 总目卷5 0 ,第4 5 1 页。 总目卷7 4 ,第6 4 4 页。 参见 唐 刘知几原著, 清 浦起龙史通通释,第9 l 页。 同上,第2 页。 同上,第9 1 页。 总目史部传记类小序,第5 1 3 页 8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霖因陈侃 琉球录撰使琉球录,“每条列原录于前,而附所续于后,皆以霖按 二字冠之”。总目评郭书“似乎考订旧闻,实则铺叙新事,于体例殊未协也”。又 如总目评项笃寿小司马奏草:“其日小司马者,盖取周礼夏官之属。 然明无此职,以古名题后世之奏牍,似有据而实不典也。”圆柯愿的蠊矶山志“凡 例称降乩之作不录,而卷末仍有诸葛亮、徐庶、邓芝之诗,皆七言绝句”,总目讥 其“前后自相矛盾”,“殆足笑噱”国。朱世润撰朱子年谱,“以年谱为名,而 年谱仅居第三卷。自第四卷为行状外,其余褒崇题咏之类,乃占前后四卷”,总目 称其“末大于本,于体例亦未协也”固。张睿卿的岘山志也被总目斥为“名实 已不相副”,李维樾、林增志同编的忠贞录更是“名实舛矣”。 总目虽强调史书的编撰应注重体例严谨,名实相允,但在批评中却并不呆板, 它指出:不同的史书体裁有各自不一样的体例,应当注意区分各种体例的不同要求和相, 互关系,切不可以一格绳之。如北楼日记提要云:“其记原州总兵李啕率副总兵 王通、参将赵武等统兵马五万屯灵州讨贼,及河套诸部再入定边,掠延庆,数千骑渡河! 云云,本纪皆不载,亦偶遗之。盖史书该一朝之事,总其大纲。私记载一方之事,具在 细目。体例固各不同尔。” 清人印光任、张汝霖同撰澳门记略,写法不同于一般史二- 书,“于山海之险要、防御之得失,言之最悉”,总目分析说:“盖史举大纲,志 详细耳,载笔者各有体裁耳。” 又如总目评戴铣朱子实纪:“盖年谱主于明朱 子学问之序、出处之道,丽铣是书则主于以推崇褒赠,夸耀世俗为荣。其立意本各有取 也。”o 评王溥五代会要“盖欧史务谈褒贬,为春秋之遗法。是编务核典章, 为周官之旧例。各明一义,相辅而行,读五代史者,又何可无此一书哉! ”。总 总目 总目 总目 总且 总且 总目 总目 总且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似姗!鲁蛳蜥鲫铷刚第第第第第第第第铝靳两鲫舛m砷缸卷卷卷卷卷卷卷卷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并不以其非正史类典籍而贬低它的价值,反而对其倍加推崇,认为该书为治五代史 者之必备,原因就在于总目认为“史者纪一代之政事,其它皆在所轻”。,而此书 作者用会要体记录了五代时期丰富的典章制度,其史料价值实不在欧阳修新五代史 之下。对明泰昌元年官修史书礼部志稿,总目虽认为其为“案牍之文,稍伤冗杂”, 但同时也指出该书“取备掌故,体例与著书稍殊,固不能以是瘸之”。可见,总目 对各种史书的体例有清楚的区分,因而对体例错乱的史书,则要予以批评。如明谢肇 5 i 撰方广岩志,书前作“义例”称:“作本纪以志方广,作外纪以志旁近岩壑,作别 纪以志方外,作文纪诗纪以辑前人之作”,总目评日“本纪之名,史家以载帝王事 迹,用之山水,殊乖体例” 。清傅维鳞撰明书,“以志乘之例施之国史”,总目 亦指责其书“体例舛杂”。 2 因革有度,继承创新 总目强调史家作史要继承传统,不得“乖迕”史例,同时也认识到,史书是对 历史事实的反映,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史书体例理所当然也应该随之有所改进。总 目凡例日:。文章流别,历代增新”,这与同时期的著名史家章学诚的观点是一致 的。章氏在文史通义开篇内篇一易教上即说:“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 帝亦不相沿矣。” 他认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学术文化的演变进程,章学诚 在同篇书教下还进一步阐明了史体演变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历法久则必差,推步 后而愈密,前人所以论司天也。而史学亦复类此。尚书变而为春秋,则因事命篇, 不为常例者,得从比事属辞为稍密矣。左、国变而为纪传,则年经事纬,不能旁 通者,得从类别区分为益密矣。”因而他对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大加赞赏,说通鉴纪 事本末“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真尚书之遗也”, 总目卷5 0 ,邓元锡明书提要,第4 5 6 页。 总目卷7 9 ,第6 8 5 页 总目卷7 7 ,第6 6 8 页 总目卷5 0 ,第4 5 9 页。 清 章学诚原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内篇一易教上,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页。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称此书“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在这一点上,总 目与章学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总目通鉴纪事本末提要评该书“去取翦裁,义 例极为精密”,“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 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也”,“非通鉴总类诸书割裂揞拇者可比”。 总目认为“事例相循,其后谓之因,其初皆起于创”国,因而反对在体例上以 定法拘之。明颜木撰随志二卷,“全仿春秋经文,称随为我。而以地之沿革、 官之迁除、士之中乡会试贡大学者,案年纪载”回, 总目对他刻意模仿春秋义例 予以了抨击,认为这是无谓之举。总目还提出,“文字详略,势无定体,本不可以 例言”,张之象 太史史例“毛举细微,以为事事有例”,总目评论说:“此又以 说春秋家之窠臼,移而论史矣。” 其反对过分因袭旧例,倡导革新史体的思想由 此可窥一斑。清代僧人释德基撰宝华山志,因“是山以道场显,故首志开创兴起, 而次及山水、梵宇各门”,“与他山志书体例稍异”,该书提要称这些志书“各因其地 耳” ,可见总目是非常赞成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对旧志类目进行创新的。 清代学者浦起龙因不满史通旧注本,自作史通通释,总目称赞此书“大致引 据详明,足称该洽”,但也指出了其在体例上存在的问题,说通释“句解章评,参 差连写,如坊刻古文之式,于注书体例更乖”,同时总目还建议“其一评一注,厘 为二书,则庶乎离之双美矣”。总目认为该书的体例影响了其本身的学术价值的传 达,只要在体例上稍作改变,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基于此,总目对勇于突破常规, 创新史例的史书大加褒扬。清人张圣诰撰登封县志,“力破”其它志书“景必有八, 八景之诗必七律”的“恶习”,总目遂称张氏颇具史识 。李锴撰尚史一百七卷, 清 章学诚原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呐篇一书教下 ,第5 l 页 总日) 卷4 9 ,第4 3 7 页。 总目史部纪事本末类小序,第4 3 7 页 总且卷7 3 ,第6 4 1 页。 总目卷9 0 ,第7 6 2 页。 总目卷7 6 ,第6 6 4 页。 总目卷昭,第7 5 1 页。 总目卷7 4 ,第6 4 8 页。 n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用旧文“翦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体如诗家之集句”,总目称其“于 历代史家特为创格,较镕铸众说为尤难。虽运掉或不自如,组织或不尽密,亦可云有条 不紊矣”国。尤袤遂初堂书目于子部别立“谱录”- - 1 - j ,以收香谱、石谱、蟹 录之无类可附者,总目亦赞其“为例最善”。河渠志提要更对该书作者吴道 南在志书中加以“图绘”的首创之功,提出了表扬圆。 只知沿袭前人史例,不作创造是固步自封、陈腐不前的做法;倘若完全抛弃已有成 果讲创新,则会失去根基,容易陷入妄诞之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才是合理的。在史 体问题上,总目的观点是:既反对太因,也反对太创。如函史提要云:“樵之 纪传病于因,故体例各随旧史,不能画一。其二十略病于创,故多夸大不根之论。元锡 是编则又纪传病于太创,诸志病于太因”国,足见总目是主张因、创各有度的。海 阳山水志提要一方面称赞丁惟曜“所录艺文,但载记、序铭颂诸体,而不及诗词,较 他志之滥列题咏者,稍为简净”,另一方面又指出,其“严于去取可矣,竟废此一体, 则又矫枉过直也” 。明人盛仪撰嘉靖惟扬志“以古今关涉扬州事迹”,“仿纲 目编年纪载。别为历代一志”,提要以为不可,称其“体例殊嫌创见”固。胡松撰滁 州志“先述天文,山川、物产,各为一篇。次则皆以编年纪事,间附论断,与他地志 分目者不同”,总目亦评日“传记舆图,各有本例。以志名而用史体,文虽创而义 则乖矣”。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别出心裁,“以户口、水利列之食货门中”,也 被总目称作“牵强不伦”,“创例之未协者” 。至于像何景明雍大记一样率 意妄作,乱变史例的史书,总目更是加以指斥,称其“改沿革志日考易,改艺 文志日志贲,名日皆出臆创,几于鸱阁虬户、筱骖铣溪” 。 总目卷5 0 。第4 5 3 页。 总目 卷8 5 ,第7 3 0 页。 总日卷7 5 ,第6 5 3 页。 t 总且卷5 0 ,第4 5 5 页。 总目卷7 6 ,第6 6 2 页。 总目卷7 3 ,第6 4 0 页。 总目卷7 4 ,第6 4 2 页。 总目卷7 3 ,第6 3 8 页。 同上,第6 3 9 页。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总目作者不但倡导变革史体,还身体力行,将这种思想付诸编目实践。“载记” 在总目以前的目录书里,或称“伪史”,或称“霸史”。阮孝绪作七录,首立 “伪史”之目,隋志改称“霸史”,文献通考则兼用二名。总目以为,“年 祀绵邈,文籍散佚,当时僭撰久己无存,存于今者大抵后人追记而已。日霸曰伪, 皆非其实也”,于是改“伪史”、“霸史”为“载记”,“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 将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记录割据势力的史书收入其中。虽然“载记”之名在 东 观汉记后汉书晋书中早就出现过,但运用到目录编纂并作为类目名称,这还是 第一次。毋庸置疑,创设“载记”类,是总目提倡变革史体的表现,更是它对传统 目录学的一大贡献。 ( 三) 对史著撰述要求之批评 如果说搜取丰赡而精审的材料,制定严谨、完备的体例,是总目对编撰一部良 史所提出的前提条件的话,那么,强调史著编撰的信而有徵,注重史书行文的审美趣向, 则是总目对具体的史书撰述实践提出的要求。 1 强调史著编撰之信而有徵 总目对史著编撰信而有徵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它对史家所引材料是否详加注明 的批评中。如总目评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大抵据诸家文集所载墓碑、墓志、 行状。家传为多,其杂书可徵信者,亦采掇焉。一一注其所出,以示有徵”,“知其不 失为信史矣”国。评欧阳东风的晋陵先贤传“于古人必详所据之书,于近人则率注 其文为某撰,以明有据。体例颇谨严”。明区大任撰百越先贤志,“每传之末必注 所据某书,又据其书参修,一句一字,必有所本”。总目称此书“尤胜于他家之杜 撰” 。御定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康熙五十四年成书,其“援引图籍, o 总目史部载记类小序,第5 8 2 页。 。总目卷5 8 ,第5 2 3 页。 o 总目卷6 2 ,第5 6 2 页。 o 总目卷5 8 ,第5 2 4 - - 5 2 5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注明出典,具有根据。其为旧本所有者,标题原字,今本所加者,标题增字,亦不掩古 人所长”,总目遂称赞该书“本本元元,条分缕析”,“不仅点缀岁华,采撷词藻, 徒供翰墨之资焉”国。汴京遗迹志“徵引典核”,“具见根据”。;牛首山志“艺 文多著出某书”,为“明入所难” ,这些都受到了总目的赞许。 相反地,那些引用材料不注出处的史书,则要受到总目的指责。吴中人物志 提要云“吴中人物,自王宾、杨循吉、祝允明、朱存理等递有撰述,此本因而广之,较 诸家稍备。然事皆不著出典,未免无徵不信也。”固总目虽表扬张泉此书较王宾等 人旧著为赅备,更对其不注史料出处的做法表示了不满。又总目评明朝典汇日 “李焘续通鉴长编,凡所引证,必著书名,不如是之莫知所本也。”固从提要对两书 的一褒一贬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总目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又如春秋纪传后汉 书补逸二书,总且一方面对它们在取材上所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称其“搜罗考 核,颇为详备”,“捃拾细琐,用力颇勤”;另一方面又指出“不著所出之书,使读者 无从考证,是其所短”。尤其对春秋纪传列国世系图全取马骗绎史,却隐匿 出处的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于“所徵故实,悉不列其书名, 遂使出典无徵,莫能考证其真伪”,总目讥之云“是则明人之通弊,汝成亦未能免 俗者矣。”o 沈朝宣的嘉靖仁和县志“体例颇谨严,较他地志之冗滥,差为胜之”, 但“引用诸书,或足以己意,皆不著其所出”,总目遂指斥该书“益启杜撰之门矣” 。 总耳批评史著引用材料不加出处,强调史书编撰的规范性,提倡“信而有徵”,是 其“信史”原则在史著撰述要求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总耳 总目 总目 总且 总目 总目 总耳 总日 1 4 夏页页页页页页页吾|锄锄跚蜘m鲫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酊衢酡昭卯加弭 卷卷卷卷卷卷卷卷 一、总目史部关于史著编撰之批评 2 注重史书行文之审美趣向 据学者研究,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到史学审美原则的是古罗马哲学家卢奇安 ( l u c i a n u s ,一译琉善,约1 2 5 1 9 2 年) 。他在论撰史一文中首次讲到了史学的审 美观问题,并系统论述了史学审美的三大原则,即“真实的美”、“秩序之美”和“文 字表述之美”。其“真实的美”,约同于笔者上文已提及的“信史”原则和在下文中要 谈到的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而“秩序之美”则与总目所强调的体例的严谨与 革新相对应,他主张要有好的史书形式为好的史书内容服务;“文字表述之美”又与本 段将要论述的总目关于史书行文的审美趣向,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总目注重史著行文上的审美趣向,它倡导史书的撰述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 出,在清楚地阐述历史事实,收到“文省而事不漏”的功效的同时,更能让读者体味到 史家娴熟自如地驾驭材料的那种独特的美感。钦定续通典提要云: 。编纂之例,唐代年纪稍远,旧典多亡,五代及辽,文献靡徵,史书太略,则旁搜 图籍以求详;明代见闻最近,杂记实繁,宋、金及元,著作本多,遗编亦夥,则严核异 同以传信总期于既精既博,不滥不遗兹编仰禀圣裁,酌乎繁简之中而九百七十 八年内,典制之源流,政治之得失,条分件系,纲举目张诚所谓记事提要,纂言钩玄。 较诸杜氏原书,实有过之无不及”国 这段评论虽为御定的续通典而发,不免有些吹捧之嫌,但却正好反映了总目史 书撰述详略论的思想精髓“既精既博,不滥不遗”。为此,总目评郑樵通志 “多泛杂无归”,马端临文献通考“或详略失当”,均不及杜佑通典之精核圆。 又如总目在授经图提要中说“睦桴之作是书,大旨病汉学之失传,因溯其专门 授受,欲儒者饮水思源,故所述列传,止于两汉”,“其著书之意,粲然明白。虞稷等 乃杂采诸家以补之,与睦桴所见正复相反”。其意在说明黄虞稷等人没能揣测到朱睦 m 总目卷8 1 ,第6 9 9 - - 7 0 0 页 。同上,通典提要,第6 9 4 页 o 总且卷8 5 ,第7 3 1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桴作授经图的主旨,率意补苴,反而使得原书主次不分,详略不明,这样做是不可 取的。总目对撰述太简和过繁的史书都提出了批评。元朝虞集的平猩记,“后有 旧跋云:此纪章巴颜平粤西猩洞事迹,各国史之采也。而同事出师之人,不记其姓 名,及上功于朝之诸匿名,以某菜概之”,简略太甚,总目称其“失史家法矣”。 明郑晓撰徵吾录,“事迹本繁,而篇帙太简”,提要评日“苟悦删班固之书,尚不 能不至三十卷。而欲以寥寥两卷,包括一朝,此虽左氏、司马之史才,恐亦不能综括也”。 又龙门志提要云“若龙门特为河水所经过,止载水经注河水又南出龙门诸 条足矣”,“至摭及历代河源,则迂阔无当”。明杨循吉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