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金圣叹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小说戏曲批评理论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但以往学者多注重他的叙事文学批评理论,对他的诗学思想方面研 究较少。本文从金圣叹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实践两方面做交叉研究,对金圣 叹的诗学思想和具体作品作了理论阐发和审美判断。 本论文包括引言和正文部分的四章内容。 引言主要介绍了该论文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第一章,金圣叹的诗学思想。主要分言志、贵真、求新、循法、见微五个 方面综合探讨了金圣叹散落在诗歌批评里的诗歌理论。 第二章,金圣叹的诗学思想溯源。受社会生活环境和先天条件影响,金圣 叹的性格呈现一种复杂矛盾状态,这对他的诗学思想影响很大。造成了他诗学 思想的纷繁复杂。除了本人性格,他自幼对各种学说兼收并蓄,尤其佛学浸润 甚深,其中的一些观点成为他诗歌评论的观点来源。 第三章,金圣叹的诗歌创作实践对其“真心实意 论的遵循。就金诗的题 材内容而言,多是很贴近生活的,在这些诗歌中表现了他的理想志趣,对友情 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对爱情的歌颂和对世间万物的人道同情。体现了诗人 性格中至情至性、感人至深的“醇情”的一面。充分体现了他诗为心声的诗学 思想。 第四章,金圣叹诗歌体式对其诗歌结构理论的突破。金圣叹的诗歌结构理 论有其合理一面,但是也存在着过于僵化的弱点。金圣叹本人的诗歌创作多遵 循这一理论,但也有所突破。 结论部分对金圣叹的诗学思想和诗歌理论进行了回顾总结。 关键词:金圣叹诗学思想诗歌创作理论溯源交叉研究 a b s t r a c t j i ns h e n g t a ni st h em o s tp r e s t i g i o u st h e o r i s to fn o v e la n do p e r ac r i t i c si nt h e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i so e c u p i n ga l l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b u tm a n y s c h o l a r sf o c u sh i sc r i t i c i s mo fn a r r a t i v eo fl i t e r a r yo nt h ep a s t , t h ei d e a so fh i s p o e t r yo nl e s s t h i sa r t i c l e w i l ld oac r o s s o v e rs t u d yo ni x ) t ho fj i ns h e n g t a n s p o e t i c ss p i r i ta n dh i sp r a c t i c eo fc r e a t i o n 1w a n tt om a k ea t h e o r e t i c a le x p o s i t i o n a n da e s t h e t i cj u d g e m e n tt oj i ns h e n g t a n sp o e t r ym i n da n dj i ns h e n g t a n sw o r k s i nt h i sp a p e r , i n c l u d i n g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f o u rc h a p t e r s 嬲p a r to ft h eb o d y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o ft h e 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o r i g i n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o p i c s c h a p t e r l ,j i ns h e n g t a n sp o e t i ct h i n k i n g y a n z 如,g u i z h e n ,q i u x i n , x u n f a , j i a n w e i f i v ea s p e c t so f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j i ns h e n g t a ns c a t t e r e di np o e t r y , 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 t h e o r yo fp o e t r y c h a p t e r2 ,j i ns h e n g t a n sp o e t i ct h i n k i n gb a c k 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 c o m m u n i t y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 a f f e c t e d ,j i n s h e n g t a n s h o w i n gac o m p l e xa n d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s t a t e t h i sp o e t r yo fh i sg r e a ti d e o l o g i c a l i n f l u e n c e i ti st h ec a u s eo fh i sp o e t i ct h i n k i n gw h i c hi st h en u m e r o u sa n d c o m p l i c a t e d i na d d i t i o nt oh i so w np e r s o n a l i t y , f r o mc h i l d h o o d ,h i sk n o w l e d g eo f t h ev a r i o u sl e a r n i n ga n da b s o r b i n g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h ei sw e l la w a r eo fb u d d h i s m s o m ev i e w p o i n t so fh i sp o e t r yc o m e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 s ec o m m e n t s c h a p t e r3 ,j i ns h e n g t a n sp o e t r y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f o l l o wt h eh i s ”r e a l l ya n d i n t e n d e d ”t h e o r y t h es u b j e c ta n dc o n t e n to fh i sp o e mv e r yc l o s et ol i f e ,i nt h e s e p o e m sd i s p l a y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h i sd e s i r ef o rf r i e n d s h i p ,t h ev a l u eo ff a m i l yt i e s , l o v ea n dp r a i s et ot h ew o r l do fa l lt h i n g sh u m a n es y m p a t h y r e f l e c t s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 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p o e ts i n c e r e ,a f f e c t i o n a t e ,t o u c h i n gs i d e t h i sr e f l e c t sh i s “p o e mf o rt h ev o i c eo fh e a r t ”,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t r y c h a p t e r4 1 1 1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j i ns h e n g t a np o e t r ys t y l et ot h e i rp o e t r yt h e o r y j i ns h e n g t a n st h e o r yo fp o e t r yh a sar e a s o n a b l er e s p e c t , b u tt h e r ea r ea l s ot o or i g i d w e a k n e s s e s j i ns h e n g t a n sp o e t r yw r i t i n gf o l l o w st h i st h e o r ym o s t l y , b u ta l s o h a v es o m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 i nt h ee n dr e v i e w sa n ds u m su pj i ns h e n g t a n sp o e t i ct h i n k i n ga n dt h e o r yo f p o e t r y 。 k e yw o r d s : j i ns h e n g t a n p o e t r ym i n d p o e t r yp r a c t i c e o r i g i nt h e o r y c r o s s o v e rs t u d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币靖 e t期:卯歹f 侈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邓畸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了 a v 弘 口呵 忙町空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引言 金圣叹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小说戏曲批评理论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对金圣叹的研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逐渐成为了热点。其主要分为以下三 个阶段: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这一阶段人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 于他的 水浒评点上。这个时期对金圣叹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派以胡适、鲁迅作为代表,认为其有“八股选家气,“拾了袁宏道辈的唾 余,对其绝无好感;另一派学者共发表了三十余篇关于金圣叹文学思想的论 文,予其以很高的评价。这一阶段主要的理论成就有孟森的金圣叹考、陈 登的金圣叹传等,搜集了许多金圣叹的原始材料,考证上也颇有可观之 处。另外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史著作里,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和朱东润 的l :中国批评史大纲都涉及到金圣叹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这期间主要用社会学和阶级斗争的方法来研 究金圣叹。期间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专著一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偏离正常 轨道,几乎没有学术价值,只有刘世德的金圣叹的生年、付懋勉的金圣 叹论“那辗”等十几篇论文尚有一定价值。同时国外的学者对金圣叹的研究 却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如日本的前野直彬、大内三郎等。还有王靖宇先生用 英文发表了 :金圣叹一书,对金圣叹作了整体性研究。 三、七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此间对金圣叹的研究呈现一种多元化的 发展,国内外发表论文近四百篇,专著十余部。其中专著的集中出现是本阶 段一个显著特点。侧重于生平交友方面研究的主要有郑卫国文苑怪才金圣 叹、贾贤茂金圣叹评传、王云高十字街口狂客:金圣叹外传、张国光 金圣叹的智与才、周杰狷狂人生:金圣叹的人生哲学以及陆林的一系 列关于考证金圣叹交游方面的论文等等。侧重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有谭帆金 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刘欣中金圣叹小说理论、陈国安金圣叹小说理 论研究等等。这些专著和各类论文从金圣叹的生平和文学理论两大方面进 行了研究。生平研究包括他的真实姓名、处事态度、科考仙乩、批点动机、 哭庙问题以及整体评价等。文学理论包括金圣叹的人物论、环境论、情节论、 思想源头、传承影响等,还有一部分文章以现代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方 法进行了研究,拓展了金圣叹研究的领域范围。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综上可知,以往学者对金圣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生平思想和文学理 论研究,而对他本身的文学创作研究较少。就文学理论研究而言,又对小说 戏曲研究方面相对深入广泛,而对抒情文学即诗歌的批评研究方面关注目光 过少。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 2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第一章金圣叹的诗学思想 金圣叹以批注水浒西厢而闻名于世,很少人知道他还有两部诗歌 批评专著:一为唱经堂杜诗解,选批杜甫的各体诗歌,此为金圣叹死后其 族兄金昌整理刻行的其未完成之遗稿;一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专选唐 人一百四十五家共六百首七律,其中选得最多的是许浑三十三首,其次为李 商隐二十九首,其他入选较多超过十五首以上的还有王建、温庭筠、刘长卿、 韦庄、杨巨源、王维、杜牧、刘沧等。从时间跨度看,这一百四十五家涵盖 了初唐至晚唐五代的诗人,而以晚唐居多,此当是因律诗至晚唐更趋于成熟, 选择余地更大。 唱经堂杜诗解和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都是金圣叹晚年思想完全 成熟的作品。从金圣叹本心来说,他虽然以批注水浒西厢闻名,但实 际上仍认为诗文才是大道。所以他对唐诗的批注极为重视。他的诗歌理论就 主要穿插分布在这两部作品中。 金圣叹说“仆幼年最恨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君之二句圆, 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金针 “度入”。为了给予读者最大的阅读和写作指 导,他从各个方面繁缛详细地总结诗歌规律,点化读者。 1 1 诗言志温柔敦厚的诗教纲领 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儒教先哲们对社会理想人际 关系模式作了透彻的研究和精炼的概括。孟子日:“圣人,人伦之至也。一 苟 子亦日:“圣也者,尽伦者也 固上述语境中的人伦即人与人相处之道,并指 出圣人能够完美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金圣叹之以“圣叹 自称, 自信可以得到圣人孔子的赞叹,自己在诗中也多次提到“其中感愤皆人伦 ( 酬高三十五适人日见寄) “我终欲尔持人伦( 赠顾君猷) 等,显然 认为自己在人伦道德上是绝对不违礼教的。 从金圣叹的一生来看,他虽然号称狂士,但在重要的人伦道德方面却没 有太大的“瑕疵”。在明末各种异端思想风起云涌之时,金圣叹批水浒传 西厢记,指出它们不是诲盗诲淫之书。这固然是受时代一定的影响,但并 国除此之外保有其诗歌理论思想的还有他的儿子金雍编撰的他与友人往来的书信集鱼庭闻贯等 。张国光校注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金圣叹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4 月 第l 版,第1 5 页 。杨伯峻译注离娄章句上孟子译注卷七,中华书局,2 0 0 5 年1 月第2 版,第1 6 5 页 回梁启雄译注苟子简释解蔽,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月第l 版,第3 0 5 页 。金圣叹沉吟楼诗选,上海古籍出舨社,1 9 7 9 年6 月第l 版,第1 5 1 页 。金圣叹沉吟楼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6 月第l 版,第1 5 3 页 3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不像后世某些把金圣叹抬高到启蒙先驱位置上的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意味 着他就提倡揭竿起义、自由恋爱,而是旨在强调“盗、“淫 是由于礼法的 管理者的失职而造成的。他不惜窜改原文,以两个“惊梦作为水浒、西 厢的结尾,先不论从文学欣赏角度看,大团圆结尾和悲剧结尾孰优孰劣, 在思想上却的确以维护封建礼教正统性为目的。他极力证明所有冲破背离封 建道德要求的行径都只能是南柯一梦,甚至是一场噩梦。 因此在诗歌理论方面,金圣叹更倾向儒家传统诗学的认知,重视经世和 伦理。认为好诗应该具有儒家的诗教功能,这样的诗才能流传千古。他在与 友入的信中说:“唐入作诗,皆有风义。居其邦,不窃议其大夫之得失, 恶伤治也。常亦抚时太息者,欲行其所学问也。富贵初非其谋也,或老至而 思休,是亦人之大凡也。连类而引物者,所以比也,非玩物以丧志也。弟比 日随手钞得七言律体六百余篇,尽是温柔敦厚之言,甚欲先生为我一订正之。 ;“唐无讥切朝政之诗,或间有之者,乃是殷鉴既往,人所共见,则始婉引 之以戒将来耳。 ;“讽切之诗,未有不本于吾心之甚爱者。如其不本于所甚 爱,而徒横出无妄之言以诋诬人,此诗之贼也。 留;“古称君子居其邦,不敢 非其大夫,何况于至尊哉。或日诗有讽谏之义,则吾闻位卑言高尚宜有罪, 如何草野辄敢肆言! 吾君自有台院之臣,吾党其为有道之庶人可也。 ;“诗 者,圣人之遗教也。则有一字一句稍或诡于圣人也者,我当勿敢出也。诗者, 天地之元声也,则有一字一句稍或违于天地也者,我当勿敢出也。固;在这 些信中,他反复强调了诗歌必须不非其君,不违圣人遗教,不违天地的要求。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 首,共计九百卷。金圣叹只选批了其中六百多首,他的选诗标准就体现了他 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的重视。比如杜牧的长安杂题共有六首。 第一首前面写长安文武百官的怡然自得,最后一句“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 揽镜泣霜毛 。联系晚唐当时的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现象,这是一种反讽的笔 法,写出统治者只顾贪图享乐而将士报国无门的悲愤。这首非常有名,是很 多唐诗选本都选进的,金圣叹没有选:第二首也大约是相同的意思。只是由 。金圣叹鱼庭闻贯与许孝酌王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5 月第1 版, 第5 6 页 。金圣叹鱼庭闻贯答沈湘完永荪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5 6 页 金圣叹 鱼庭闯贯与蔡蔼士芬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5 6 页 。金圣叹鱼庭闻贯与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5 6 页 。金圣叹 鱼庭闻贯与陈尔牧济让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5 6 页 。杜牧樊川诗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5 月第1 版,第1 1 5 页 4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感慨别人转为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也没有入选;第三首是描绘长 安雨后初晴的风光。诗人自比颜回,在世人皆为春光( 实际是指世俗欲望) 所醉时,固守儒道的清贫简朴。金圣叹选取了这首。第四首写诗人在长安的 生活。诗人不愿意趋炎附势,于是放浪形骸,一贪酒,二贪睡,与一班蔑视 功名的朋友往来。这首没有入选;第五首写长安春景。这首从宏观上着笔, 写得比较大气,也同样入选。金圣叹评道:“一写长安如此水,二写长安如此 山,三四却写于如此山水中间,写长安如此宫阙迤逦。五写长安如此佳丽, 六写长安如此游侠。矽结尾点出长安奢靡之风“皆是上行下效也o ;第六首 写君王的游猎,讽刺君王的滥用武力。这首也没有入选。总体来看,金圣叹 选取的第三首和第五首大体上以写景为主,末了来一点点暗中的讽喻,是比 较符合金圣叹选诗的标准的。而前两首讽刺政治比较露骨,第四首写得过于 消沉不振,第六首讽刺目标直指君王,属于越位了。所以不选。这充分证明 金圣叹在选诗方面的确坚持了儒家的温柔敦厚的原则。 除了选诗标准,在具体到作品时,他也没有忘记发掘作品中符合儒家教 化的品质。历来最具阐释性意义而受到儒家诗学关注最多的诗人就是杜甫。 说起杜诗,人们无不赞叹其忧国忧民、 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在杜诗评论中, 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这是儒家道德 人们大都肯定和阐发其道德价值和理 想人格,杜诗可以说是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典范和诗歌评论的价值尺度。金圣 叹的 杜诗解也不可能不仔细阐述杜甫诗歌的儒家道德精神。所以,金圣 叹解读杜甫蜀相时,对杜甫作诗时的内心情感思路作出精细分析,运用 了“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等方法对杜甫诗歌进行了反复咀嚼:“丞相不 可见于今日矣,然当时若非三顾茅庐,丞相并不可得见于昔日也。天下然老 臣之计、老臣之心,则如是也。死而后已者,老臣所自矢于我。捷而后死, 老臣必仰望于天当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长留一未了之计、未了之心。 嗟乎! 后世英雄,有其计与心而不获见诸事者,可胜道哉! 在昔日为英雄之 计、英雄之心,在今日皆成英雄之泪矣。 金圣叹的点评使读者充分体会到 杜诗里的“一片深心至计”,令杜诗的教化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除了杜诗这种明显具有伦理教化色彩的诗歌,甚至有些历来被认为是山 水田园诗的作品,也被金圣叹“发掘 出教化的意义。如王维的积雨辋川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5 月第1 舨,第3 3 9 页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六,第3 3 9 页 。金圣叹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1 月第l 版,第9 6 页 5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庄作的前四句“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茁。漠漠水田飞白鹭,阴 阴夏木啭黄鹂。金圣叹对此解日:“此解即豳风樯彼南亩旬中所有一 片至情至理。如此水田无际,望之但见飞鹭,则应念我劳人胼胝,不知 直到何处;如此夏木阴长,听来百啭黄鹂,则应念我劳人腹枵,不知已忍几 时 “漠漠句言作苦,阴阴句言日长。作又苦,日又长,然后积雨炊迟一迟 字,方是当家主翁淳厚心田中一段实地痛恻也。若必争之日写景,则藜黍既 迟,苦饥正切,而主翁顾方看鹭听鹂,吾殊不知此为何等诗,又为何等人之 所作也! 。 其实,这首诗联系前后四句,从总体上来说,应是一首描写乡村 闲适生活的诗,千百年来“说唐诗者一味皆谓闲闲写景”圆,颔联未必有金圣 叹所说意思。但金圣叹为了发掘诗中“深意一,不惜故意忽视前四旬和后四句 的联系。尽力证明王维这首写景的诗歌也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道德精神。 1 2 诗贵真“真心实意 的审美要求 在审美角度,金圣叹解诗非常注重对诗歌中蕴含情感的探求,强调诗要 出自真心,有感而发。他说“诗非无端漫作,必是胸前特地有一缘故,当时 欲忍更忍不住。于是而不自觉冲口直吐出来 。 “夫林以风戛而籁若笙竽。 泉以石碍而淙如钟鼓。春阳照空而花英乱发。秋凉荡阶而虫股切声。无情犹 尚弗能自己,岂以人而无诗也哉。 风泉花虫,本无思无想,犹能被自然激 发出美感,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不被这多彩的世界唤起诗情呢! 因此,诗人认为诗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动于心声于口谓之诗。 “诗 者。人之心头忽然之一声耳。 他借“子夏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堋发 挥道“故志之为字,从之从心,谓心之所之也。诗之为字,从言从之, 谓言之所之也。即“志 是“心之所之刀,“诗 是“言之所之的产物, 是“志的语言表达。由此推论出“诗者,人之心声也。 的道理。 为此,金圣叹说道:“作诗须说其心中之所诚然者,须说其心中之所同然 者。说心中之所诚然,故能应笔滴泪。说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读我诗者应 。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5 月第l 版,第1 0 1 页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一,第1 0 l 页 雪金圣叹鱼庭闻贯答沈丈人永令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5 月,第4 9 页 毋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序 ,第2 7 8 页 9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此便是南郭子綦仰天长叹,嗒焉自丧境界。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诗歌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金圣叹强调诗歌的创新,不是完全忽视前人 的创作经验。他曾经盛赞“独有唐律是一片心地,一段学问 。金圣叹其实 非常强调诗人的学问。所以,他在解诗时,很喜欢索解一首诗的诗句的来龙 去脉。如他分析杜甫北征诗二十解、二十一解,“只用自伯之东四句 诗翻写出来。却因巧插痴女一段,便认不得 。 韩僵的过临淮故里 是“暗用香严立锥颂成妙诗。 郑驸马宴洞中是“诗从杂佩篇 翻出一 等等。 但是,他评析时使用了“巧插 “翻写”“翻出 “暗用 等词语,意思是 化用要恰到好处,不着痕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典故,炫耀知识,犯“掉书 袋的毛病;对前人创作经验的借鉴是把前人之经验经过自己的学习消化和 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简单抄袭,金圣叹称之为“读书养气 ,如他解 析崔颢 黄鹤楼的前解:“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独步一 时,占踞千载者,须要信其莫不皆从读书养气中来。即如此一解诗,须要信 其的的读书。 “一二便是他读得庄子天道篇,轮扁告桓公:古人之不 可传者死矣。君之所读,乃古人之槽粕已夫。他便随手改削,用得恰好。三 四便是他读得史记荆轲列传易水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他便随手倒转,又用得恰好也。至于以人人共读之书,而独是他偏 有本事对景便用,又连自家亦竟不知,此则的的要信其是养气之力不诬也。 除了从前人吸取经验,还要求诗人要深入生活,只有对现实生活有深切 感受,才可能有与众不同的新发现。他批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时写道:。盖 此篇乃先生教人作诗不得轻易下笔也。即如是日于正游时,若欲信手便作, 岂便无诗一首? 然而阴壑月林之境必不及矣。夫此境若不及,便是没 交涉;夫作诗没交涉,便如不曾作。先生是以徘徊不去,务尽其理。题中自 标游字,诗必成于宿后如是,便将浅人游山一切皮语、熟语、村语, 国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五,第2 7 9 页 o 金圣叹鱼庭闻贯与许升年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第“页 金圣叹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1 月第1 版,第7 3 页 国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十) ,第4 7 3 页 西金圣叹杜诗解,第3 l 页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之- - ,江苏古籍出舨社,1 9 8 6 年5 月第l 版,第1 2 1 页 1 0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掀剥略尽。然后另出手眼,成此新裁。杜诗为千古绝唱,洵不诬也。”又批 道:“日间一游,只为己尽招提,又岂知招提有境乃在夜宿始见。信知天下事, 多有迟之迟之而始得者。 这里指出诗人必须深入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体 验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生活的本质,写出有新意的诗作。反之,如果“信手 便作,“便是没交涉“便如不曾作 。诗人日间游山不算,还得在夜间投宿, 进一步观察和体验此山美景和身处此山的心境,才能写出此山的特色,写出 “杏冥浚泊 的“阴壑 “月林”。金圣叹提出“天下事多有迟之迟之而始得 者”的原理。准确道出“长期观察,一朝得之 的真谛。深入生活和文学创 作一样,是困苦之事,但诗人必须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绝不能勉强甚至被 迫从事,才能写出真正的不同凡响的作品。 1 4 诗循法起承转合的结构分析。 金圣叹诗歌理论的最大特色和最为人所诟病的部分就是他的诗歌分解 法。他说:“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承转合也。除起 承转合,更无文法。除起承转合,亦更无诗法也。刀 金圣叹认为,诗法和文 法是相同的,而这相同之法就是起承转合之法。 金圣叹以起承转合论诗,主要在律诗一体,因为他认为律诗和八股文之 间有共同性,他说:“唐律诗之律字。此为法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自唐以 前,初无此称。特是唐人既欲以诗取士,因而又出新意,创为一体:二起二 承二转二合,勒定八句,名日律诗。明祖既欲屈天下博大精深之士,一 皆叛首肆力于四子之书矣,即而三年试之,则又自出新意,创立一体:一破 一承一开一合四比。夫唐人之有律诗之云,则犹明人之有制义之云也。 解释律诗之律乃“法律 之律,而非“音律 之律,即起承转合各两句,如 同明代八股文法。他的律诗分解法就脱胎于八股文法分析。 文体结构分析是中国古典诗歌批评长期以来都缺乏的。诗论家往往长于 对诗人才情的赞颂和细节的描写,而短于从全篇谋篇结构整体的分析。结构 是诗歌的骨架,是诗人创作逻辑思路的外在体现,如果不去分析这种逻辑关 系,很多诗歌就成了毫无关联难以理解的形象堆叠。金圣叹说诗歌也有起承 转合的逻辑关系并没错,他只是看出并想把这种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而己。金 。金圣叹杜诗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1 月第l 版,第5 页 雪金圣叹杜诗解,第6 页 。金圣叹鱼庭阉贯示顾祖颂、孙闻、韩宝昶、魏云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5 月第l 版,第2 5 页 1 8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形成溯源 金圣叹诗歌理论纷繁复杂,面面俱到。其中既有很多继承传统之处又有 在此基础上自己对传统理论发挥和创造的部分。其理论形成必然有其思想根 源。 2 。1 佛学思维 明清之际士大夫大多习禅修净,金也受这种风气很大的影响。杨复吉在 l :西城风俗记跋中说;“唱经堂主人以禅学入门,即以禅学为归宿,故谈禅 诸文。靡不三藏贯彻。 ,就金圣叹的佛学教养而论,他自称十一岁时读书, “吾最初得见者,是妙法莲华经 ,他还撰有法华百问、法华三昧 等著述。事实上“自幼学佛 的金圣叹不但在“谈禅诸文”如法华三昧、 圣人千案中表现了他对佛禅的精湛识解和深刻体悟,而且其文学批评也 深受佛禅的影响,就金批而言,无论是思想解读,还是艺术阐释,都打上了 佛禅的鲜明烙印。 佛教的“极微论”对金圣叹的评点影响最大。“极微 旧译“邻虚尘,新 译“极微”,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印度佛教的经典里,建筑在佛教缘起论的因 缘和合的世界观之上。就是把物质分析到极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单位,称 为极微。极微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古印度哲学中指地、水、火、风 四大元素,“地”性坚实,“水 性湿润,“火 性炎热,“风 性轻动,极微 性实指坚、湿、暖、动四种物性,而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极微法则 是此四大元素聚合构成物质的普遍性法则。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 则成色法。小乘佛教以极微为实在、为有,而大乘佛教以极微为假法,大乘 佛教的空、有二宗,都不承认极微有实体,其中空宗以“缘起性空”立论, 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皆属空性,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金圣叹 的极微思想更多来自于此。 极微之道相关于“有,即色相的表现,即是要能析取现象界中种种色相, 并能察其细微处。金圣叹诗歌批评的最大特点就是极其反对传统诗歌批评的 笼统模糊。与前人批评的语焉不详相比,金圣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多角度 地剖析诗歌的内涵。对他体会深的文章,常常长篇大论,微观分析到每个词 每个字。这都是受此影响所致。 。金圣叹 西域风俗记跋 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1 9 9 7 年1 1 月第l 版,第6 页 。金圣叹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三金圣叹全集( 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7 月第l 版,第9 页 1 9 金圣叹诗学精神与创作实践交叉研究 金圣叹在其他许多方面同样受到了佛禅的影响。如用禅机的把握仅在瞬 间,否则将是“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来形容创作灵感的突然爆发,转瞬即 逝。用 维摩诘经中“天女变舍利佛 、景德传灯录中香严大师的颂语 来形容作品细节的美妙意境带给阅读者无可言说的、类似禅悟境界的审美感 受等等。 除了祥宗的影响,华严学说对金圣叹的文学思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明 末清初的僧人和士大夫的佛学取向,大多以习禅修净为主而兼弘华严。明末 四大高僧中,云栖袜宏侧重于华严经所载神异事迹,曾辑录大方广佛 华严经感应略论一卷;憨山德清 不满于时人但宗李通玄回新华严经论 的现象,曾节要录取澄观的华严经疏并加以解释,编成大方广佛华严 经纲要八十卷。对华严思想吸收得较多的,当推紫柏真可回,他在文殊师 利菩萨赞、华严岭诗等诗文中流露了对华严菩萨的崇拜,他的摹书金 字华严经缘起等篇涉及到以华严经金书求取功德等活动。他最强调的 华严宗教理则是“四法界。明末名士以禅净兼华严者,也不乏其人。其时的 士大夫多推崇属于教外华严学的唐代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例如李贽 就 有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金圣叹批点杜甫谒真谛寺禅师日:“世间法, 以日为俗谛,月为真谛,灯为中谛。出世间法,以文殊般若为真谛,普贤解 脱为俗谛,世尊得法于传灯为中谛。 。在此,金氏以真谛、俗谛、中谛说 三圣,是承袭了三谛圆融说而并重三圣的观念,则与李通玄以佛、文殊、普 贤为“三圣一体一的信仰格局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与晚明其它士大夫一样, 金氏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新华严经论的影响。华严学四法界尤其是事事无 碍法界的弘扬,在金氏学说中也有所反映。如他评点齐己寄庐岳僧一诗 云:“写心地不用寂寞字,偏说烟霞明媚;写行履不用孤峭字,偏说藤 竹萦纡。此是雪埋、冰折后自然无碍境界,非他人所得滥叨也。”o “自 。云栖袜宏(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