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皆! g 1 9 农村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 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的现象。集市( 包括各种形式的会)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成为 反映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因此,研究农村市场便成为研究农村经济运行的 一个重要课题。集市是综合经济和社会双重功能与特征于一身的载体,它在 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其社会性的存在和意义亦可成为关注的重点。卜 本文以明清时期山东的农村集市为研究的出发点,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一一一一一一 和参考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在这篇文章中,着重讨论 了以下三个问题。以农村集市的开集频率为研究的基础,分析了集市的发展 一一一 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在对牙行进行考察时,在不回避牙行存在的弊端的前 提下,着重论述了牙行的作用以及政府对牙行的管理措旅;本文的最后一章, 重点突出了农村集市的社会性及农村集市与社会的关系。 当然,农村集市这一问题依然有许多待开发的领域,希望我的努力能为 本课题的研究起到一些作用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晕, 调 铰, ,昭 会 ,民国j 期。 。 年第 4 1 a b s t r a c t t h er u r a lf a i r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c h i n a st r a d i t i o n a l m a r k e ta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ap h e n o m e n o nt ob ew o r t h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t oi nt h e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s ak i n do f e c o n o m y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 r u r a lf a i r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i n c l u d i n ga l ls o r t s o fh u oi sn o to n l yt h er e s u l tb u ta l s o 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t h e s t u d yo nt h er u r a lm a r k e tb e c o m e s t h em a j o rt a s kt os t u d yt h er u r a l a r e a se c o n o m yo p e r a t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r u r a if a i rh a sb e e n l o a d e dw i t h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ic h a r a c t e r sa n df u n c t i o n si n a d d i t i o nt ow h i c ht a k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e c o n o m i cf u n c t i o n s ,w h o s e s o c i a ie x i s t e n c ea n d m e a n i n g s h o u l dd e s e r v et ob ea t t a c h e d i m p o r t a n c e t oa sw e l l t a k e nt h er u r a lf a i r si n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o f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y a st h e s t u d ys t a r t i n g - p o i n t a n db a s e do nt h ec o n s u l t a t i o no f c o n s i d e r a b l em a t e r i a ia n dt h er e f e r e n c eo fi o t so f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s o m e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t h et h e s i sh a sb e e nf i n i s h e d 1 nm y t h e s i s ,t h e r e a r et h r e e q u e s t i o n s t ob e e m p h a s i z e d 。t a k i n g t h er u r a lf a i r s o p e r a t i n gf r e q u e n c ya st h eb a s i s ,i h a v ea n a l y z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f a i r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l e v e l a st o t h e s t u d y o nt h e y a h a n g , t h i s t h e s i sh a sd i s c u s s e d c h i e f l y i t s f u n c t i o n s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m e a s u r e s i nt h el a s t c h a p t e r , i h a v es t r e s s e dt h er u r a lf a i r ss o c i a lf e a t u r e sa n d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s o c i e t y , o n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t eo fn o te v a d i n gi t s d r a w b a c k s o fc o u r s e ,t h i sp r o b l e ms t i l ih a si o t so ff i e l d st ob ee x p l o i t e d i h o p em yt h e s i sc o u l df u l f i ls o m eu s e f u lf u n c t i o n sa n dp r o v i d es o m e 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i a t e rr e s e a r c h e r s 2 前言 在一个社会中,当产品生产及其必然产物产品交换出现以后,生产与交换便成为这个 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市场是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又是商品经济活动的舞台。市场 为生产与交换的正常进行而产生、存在和发展,同时,它又能动地作用于生产与交换。对 于明清时期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集市就成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参与交换的传统市场。集 市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满足农民和手工业者日常交易的需要,保证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 行。个体的小农家庭经营,是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因此,一家一户的 小农便成为传统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市场运行主体。集市贸易作为农村传统市场的主体, 是小农经济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农村集市是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同时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功能。因此,集市是 农村地区集交换、娱乐、社会交际于一体的主要场所,农村集市囊括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 面,它不仅是商业活动的空间经济体系,又是某一具体区域的社会文化体系。每一个集市 都是一定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集中反映,都是一定地区农村社会的缩影。通过集市这一 媒介,几乎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农村社会的全部现象。 明清时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集市( 包括各种形式的会)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 的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成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因此,研 究农村市场便成为研究农村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集市是综合经济和社会双重功能与特征 于一身的载体,它在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其社会性的存在和意义亦可成为关注 的重点。 明清时期的山东,作为南北内陆交通要道的大运河流经其西部,两条驿道分别贯穿其南 北东西,同时,具有绵长海岸线的山东又是南北沿海贸易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其经济的 发展虽然不及江南,但又远胜于西南、西北地区。山东是一个具有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地区, 到近代这种性质依旧未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以及从农业中派生出来的 手工业,成为农民维持生产生活的主要手段。要想了解、研究山东地区的历史和社会,都 不应该忽视农村、农民问题。而农村集市是最贴近农民的交易市场,因此,农村集市自然 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明清两朝山东的农村集市既具备全国范围内集市的一般特点, 同时又具有其独特之处。本文所提及的农村集市,即一县中的在城集和在乡集,各种形式 的会是农村集市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因此,其也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明清时期山东农村的定期市初探;第二,明清时期山东农 村集市中的牙行;第三,明清时期山东的农村集市与社会。集市,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从 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了,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最早对农村市场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应首推杨庆望和全汉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 庆垫以山东邹平的农村集市为研究的基点,先后发表了论文一个农村市集调查的尝试 和市集现象所表现的农村自给自足问题。o 并以对邹平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在四十年代 出版了华北地方市场经济一书。o 全汉异在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一文中,论述了 。杨庆望:一个农村市集调查的尝试,载大公报,1 9 3 3 年7 月8 日;市集现象所表现的农村自给 自足问题,载大公报,1 9 3 4 年7 月1 9 日。 。杨庆垫:华北地方市场经济,参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研究资料第二辑,第2 7 5 2 7 6 页,三联书店,1 9 5 7 年 宋代、明代、清代三朝及至民国时期庙会的演变与发展。并撰小文描写分析了市场的特例 一一“鬼子市”和“黑市”。o 国外学者以日本学者加藤繁和山根幸夫的研究最为系统。加 藤繁的论文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以全国范围内的集市为考察对象,论述范围几乎涉及定 期市的各个方面。o 山根幸夫关注的重点则是明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其著作明清华北定期 市。研究对华北的定期市、庙会、牙行等问题分别作了深入的考察,其中华北的庙会、 明清时代华北市集。牙行专门以山东的集市为研究的对象,清代山柬。市集e 绅士 层一文以山东曲阜的集市为研究的对象,对集市的设立、税收、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o 中村哲夫也撰文对近代华北的农村市场做了考察,并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其他学者的观点。 o 另外,美国学者施坚雅的论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以四川为研究的出发点,重 点论述了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的农村集市的相关问题。o 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当代国内 学者的论著也颇为丰盛。主要可参见樊树志、龚关、韩大成、许檀、方行等人的相关论文 以及韩大成、郭蕴静、乔志强、龙登高、李正华、许檀等人著作中的有关章节( 参见文末 的参考书目) 。其中许檀对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集市( 包括牲畜市场和生产资 料市场) 的发展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及著作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 发展。9 李正华的论著乡村集市与近世社会着重对2 0 世纪上半期华北地区农村集市的 类型、地位、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o 集市的存在在我国源远流长,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体,在时间和空间 的大范围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拓展性。本文写作所依靠的资料主要是明清时期 的地方志,由于现存的明代方志较少,故大量参考清代的山东方志,以及民国方志中有关 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部分。同时,笔者还使用了民国时期的调查资料( 包括日文资料) 以 及引用了一些反映民国时期农村集市状况的论文和专著。并且在分析某种具体现象时,甚 至可以借助对当前农村集市的分析去复原和认识当时集市古老的面貌。同时,在相当大的 范围内( 跨越省区) ,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有一种趋同性和整合性,故笔者使用了一些与山 东临近省区的调查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对比,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当时 山东集市大致的相类似的情况。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及参考与借鉴了大量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以最贴 近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集市为出发点,以集市的开集频率为研究的基础,把同一个县 内的在城集和在乡集的开集频率作为进行对比的对象,分析了两处集市开集频率出现差异 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集市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在对牙行进行考察时,在不回避 牙行存在的弊端的前提下,着重论述了牙行的作用及政府对牙行的管理措旌,并注意到光 绪末年是山东地方政府对牙行进行整顿的一个重要时期;最后一章重点突出了农村集市的 社会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农村集市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农村集市的时间性特征,及其与 。全汉界: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载食货第一卷第二期:“鬼子市”与“黑市”,载 食货第一卷第八期 o ( 日) 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王兴瑞译,载食货第五卷第一期。 o ( 日) 山根幸夫:明清华北定期市。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 9 9 5 年。 o ( 日) 中村哲夫:清末华北的农村市场,载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 出版社,1 9 8 7 年。 o ( 美)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 o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 o 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世社会2 0 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 9 9 8 年。 2 农村生产、生活的协调性。在充分肯定明清时期山东的农村集市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 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农村的生活水平以及农民参与交易的动机和目的展示了农村集市繁荣 的另一面。 第一章,明清时期山东农村的定期市初探 集市的存在在我国源远流长,易经系辞下记载,集市的交换始于神农,神农“日 中为市”。世本作篇有“祝荣作市”之说。“集市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每隔一定的 时间间隔买者和卖者会聚在一起进行商品交易等活动的一个有组织的公共场所”。说文 解字:“市,买卖所也”。乡言解颐中记载,“古者日中为市,盖以日中为齐集之时。集 者,言人与物相聚会。路远者,披星戴月,路骑水舟。路近者,冒日冲风,肩挑背负。迨 交易而退,则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矣”。o 另外,在地方志中,对集市的意义也多有描述, 如“日中为市,定集相趋,迄今不异。开明场地,专注会期,贸易经营,便于从事”。 “集 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之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日市集”。回“盖北俗之 市皆有期日,麇集而市,市罢而散,故谓之集”。o 对于集市的称谓,各地也有所不同。“岭 南之市为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为之亥。亥者,痃也,言间日一作也。山东人 谓之集”。“市,南方日市,北方日集,蜀中日疾,粤中日墟,滇中日街子,黔中日场”。 o 一,定期市的成因及集期分析 对于集市,可按开市时间的不同分为不定期市、半定期市、定期市、常市。定期市由不 定期市、半定期市发展而来。明清两朝的山东农村,定期市是一种最常见最主要的集市贸 易形式。 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互通有无的需要,促使集市产生。在此,我们必须对所谓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农村中单个的农民家庭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生 产单位,一般说来,都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较长的周期性、严格的季节性的特点以及小农家庭的生产能力、生产 技术和生产规模的局限性,决定了小农总有一部分生产、生活资料不能依靠本家庭的直接 劳动获得。根据民国时期的调查资料,农家的日常生活用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家庭 生产以外的其它渠道。并且指出,这两个地区自给率的差异是因为我国中东部的农家因人 1 :3 稠密、交通便利,比中北部的商业化程度要高一些的缘故( 参见表1 ) 。据1 9 2 1 年至1 9 2 5 年的调查,中国北方农村农产品自用和出售部分分别为5 6 5 和4 3 5 ,农村生活资料自 给部分和购买部分分别为7 3 3 和2 6 7 。o 。石忆邵:中国农村集市的理论与实践,山西人民出皈社,1 9 9 5 年出版,第3 页。 o 李光庭:乡言解颐卷2 ,市集。 o 康熙陵县志卷1 ,地理志市集 o 康熙益都县志卷4 ,市集。 o 同治黄县志卷1 ,疆域志风俗。 o 五杂俎卷3 ,地部。 o 陆以溉:冷庐杂识卷8 ,市 。( 美)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张履鸾译,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出版,第2 7 5 页、5 2 5 页。 4 表1 0 平均自给率中北部自给率中东部自给率 生活用品 g 5 9 7 3 3 5 8 1 衣 1 8 3 3 9 7 1 9 食8 3 2 8 8 5 7 6 5 燃料 8 8 7 8 0 9 8 6 8 根据上面的数据,可推知明清时期农家生活用品的自给率可能会高一些,但也不可能 达到百分之百,并且有若干的消费品必须依靠外来的供给,而农民获得生活用品的最重要 的途径就是通过集市。 因此,农家一方面要进行自给性生产,直接从家庭成员的劳动中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 尤其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同时又要进行商品性生产,或把自己必要的一部分生产生活 资料投入市场,与其他农民进行产品交换,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求。除自给外,通过交 换来满足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实物交换和价值交换,这两种方式的交换都要通过市 场( 在农村主要通过集市) 来完成,特别是价值交换。 但是,“由于乡村人1 ;1 分散、交通不便、购买力水平低,不足以维持固定商业中心的门 槛需求,故以周期性集市和流动贸易为特征:周期性集市可以积累乡村消费者的购买力和 节省其往返集镇的次数和路程:流动贸易则可以增加中心地商品和服务的销售范围,从而 达到或超过其所要求的门槛值”。( 参见图1 ) 。 ( 圆 证晰矾赶商业,心 n 农 嗣宅商q i 一,n f 汛动钾研和用呐:舶一f i 一一毡i 督品n - i l 大扪i v i 蔓。轧i i i | 品听要求们门楫锵f v 托 阿i f 用抑性也市n j 成围示意豳 定期集市具有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双重属性,为了方便集市参与者的活动,集市按一 定的时间秩序和空间秩序组织起来,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并且在一定范围 内,相邻集市的开集日期尽量相互错开。区域内周期性集市的这种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 反相关关系,称之为周期性集市的“时空协同现象”。杨庆垫对2 0 世纪3 0 年代山东邹平县 的集市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临近各集的集期是各不相同的,以免冲突,地方人立集的习 惯,是五里内不许有相冲突的集期”。对主要是为获得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或是到集市 上出售自己的生产物品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来说,他们可以选择距离晟近、价格最合理的集 市。“从流动的业主的观点出发,市场活动的周期性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把对其产品的需 求集中在有限的地点。当一组互相联系的市场按共同的周期性( 而不是每天) 时间营运时,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册,华世出版社,民国2 2 年6 月初版,1 9 6 7 年3 月台 一版,第4 4 页- - 4 5 页。 。刘盛和:我国周期性集市与乡村发展研究,载经济地理1 9 9 1 年第1 期 。杨庆堑;一个农村市集调查的尝试,载大公报,1 9 3 3 年7 月8 日 5 业主就可以按照每个集镇的集期依次巡回于各个集镇”。定期市的存在,一定区域内开集 日期的默契搭配,为集市交易的参与者提供了最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余地。 “乡村集市按固定的时间间隔重复举行,以一定的时间尺度为周期,称为集市周期或集 期。有集市的日子称为集日,在一个集期内,集日出现的次数叫做集期频率”。明清两朝 山东的集市,可按其周期分为两大类。 以旬为集市周期 ( 1 ) 五日一集( 又可称十日两集) 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定期集市,分布地区相当广 泛。以旬为单位十日两集,间隔时间为五天。五日一集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集日组合, 即逢农历的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开集,月凡六集。在以农历作为开集日期时, 逢五十为集的地方会遇到农历的小月问题,即某个月只有二十九天,也就是说这个月的最 后一天是二十九,次日便是下个月的初一。遇到这种情况,逢三十为集的那集便改为下 个月的初一为集。顺治朝招远县的北关小集的开集日期是十五日、三十日,“月小则初一 日”;毕郭集逢五、十开集,“月小则初一日”。o 嘉庆朝禹城县的定期集市逢三十为集时,“月 小则移于次月之朔一日”。o 并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 2 ) 十日五集( 又可称为两日一集) 这是定期市中开集频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乾隆 新泰县志载,附郭集为间日集。o 再如康熙朝寿张县的集市,“古以四五日为期,正德 乙亥,知县陶杰始更为偶日,迄今益便”。o 乾隆朝夏津县“县市以二、四、六、八、十, 双日为期”。o ( 3 ) 十日四集光绪年间德平县“城关厢市集以二、七、四、九日为期”。o 道光朝东阿 县“西旺集每逢三、八、五、十日集期,陈家集每逢一、六、四、九日集期,南谷镇每逢 三、七、五、十日集期”。o 冠县清水堡“每旬以二、五、八、十日为集”。o 康熙朝章邱县 新家寨逢二、七、五、十为集,普济逢三、八、五、十为集,水寨逢二、八、一、六为集。 ”通过以上四例可知十日四集是将两个十日两集叠加在一处而成。 ( 4 ) 十日三集嘉庆年问长山县西关逢二、六、八日集。”道光年间荣成县城内集, 逢三、六、九日集。”乾隆年间新泰县孙村集,逢一、五、七开集。”康熙高唐州志记 载,州市“每月以三、六、九日为期”,夹滩市“每月以一、四、八日为期”。” ( 5 ) 十日两集五日一集本属于此类,但因其集日间隔规则,故单独归为一类。乾隆 夏津县志前编记载,朱家庙、艾家庄、乔官屯逢五、九为集;许家集、曹家庄逢一、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1 、 1 2 页 o 刘盛和:我国周期性集市与乡村发展研究,载经济地理1 9 9 1 年第1 期。 o 顺治招远县志卷3 ,乡都坊市。 o 嘉庆禹城县志卷4 ,建置志街市。 o 乾隆新泰县志卷2 ,里甲。 o 康熙寿张县志卷1 ,方舆志市集。 o 乾隆夏津县志前编卷2 ,建置志街市。 o 光绪德平县志卷2 ,建置志街市。 o 道光东阿县志卷2 ,方舆志。 o 道光冠县志卷2 ,建置志市廛。 “康熙章邱县志卷2 ,建置。 ”嘉庆长山县志卷1 ,舆地志市集 ”道光 荣成县志卷2 ,建置市廛。 ”乾隆新泰县志卷1 ,市镇。 ”康熙高唐州志卷1 ,市镇 6 五为集;张家堡、南张官屯、银子王庄逢一、七为集:双庙集逢三、九为集。雍正恩县 续志载,东西关逢一、三为集,南北关逢六、八为集。嘉靖朝章邱县新家寨镇、刁家镇 逢二、八为集,魏郭林镇、大寨镇逢三、六为集。道光朝东阿县大隅首逢四、八为集,小 隅首逢二、十为集。” ( 6 ) 十日一集这是以旬为周期中,开集频率最低的一种。嘉靖朝武定州,城中集市 十臼内逐日轮流,“北关逢一,膳听楼南逢二,南关逢三,州衙后新街逢四,东关逢五,北 门新街逢六,乔子头逢七,西门街逢八,州衙东逢九,东门街逢十”。o 乾隆朝曲阜县“城 关之市集旬凡四,东关以二日,北关以四日,南关以九日”。定陶县,“城内集,月之一日; 东关集,月之七日;南关集,月之五日;西关集,月之三日;北关集,月之九日”。 以月为集市周期 ( 7 ) 一月四集据光绪德平县志记载,县前一月四集,逢初四、初九、十九、二 十四开集。o ( 8 ) 一月两集( 又称半月一集) 顺治朝招远县东关集:初七日、二十二日;南关集: 初二日、十七日;北关集:十二日、二十七日;东关小集:初八日、二十三日;南关小集: 初三日、十八日;北关小集:十五日、三十曰;南埔小集:初五日、二十日;苗家胡同小 集:初十日、二十五日;北板桥小集:十三日、二十八日。o 光绪朝德平县东关,逢十二、 二十七为集;西关,逢初七、二十二为集:南关逢初二、二十七为集;北关逢十七、= 十 九为集。o 惠民县的北关,逢十一、二十一开集;新街,逢初四、十四开集;” ( 9 ) 一月一集在明清时期山东的定期市中,这是开集频率最低的一种。康熙朝利津 县“进贤街,在东,市集以二十七日;太平街,在西,市集以十七日;慕义街,在南,市 集以二十二日,永安街,在北,市集以初二日;仓巷,在县治后,市集以初七日;西关, 市集以十二日”。”陵县南关集,市集以初三日;西关集,市集以十三日;北关集,市集以 二十三日。”乾隆邱县志记载,在城集“初三日东街,初八日南街,十三日西街,十八 日新街,二十三日北街,二十八日中街”。” ( 1 0 ) 常市常市是定期市发展的最高形式,又称日日集、每日集、日市等。万历年 间章邱县的郝家庄集市,每日有集,称为“每日集”。”乾隆高苑县志载,“耗王庄,每 日集,永禁课税”。“博山县的山头集,“每日有市”。”咸丰年问济宁州之安居镇,鱼台县之 。乾隆夏滓县志前编卷2 ,建置街市。 o 雍正恩县续志卷1 ,建置市镇。 o 嘉靖章邱县志卷1 o 道光东阿县志卷2 ,方舆志。 o 嘉靖武定州志方域志第二集 o 乾隆曲阜县志卷3 6 ,疆土市集 o 乾隆定陶县志卷1 ,建置志。 o 光绪德平县志卷1 ,建置志。 o 顺治招远县志卷3 ,乡都坊市。 o 光绪德平县志卷1 ,建置志 “光绪惠民县志卷5 ,地舆志集镇。 ”康熙利津县志卷2 。 ”康熙陵县志卷1 ,地利志市集。 “乾隆邱县志卷2 ,建置志集市。 ”万历章邱县志卷1 4 ,风土志。 1 6 乾隆高苑县志卷2 ,建置志。 ”乾隆博山县志卷3 ,乡社市集。 7 南阳镇均“日日有早集”。 二,定期市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影响农村集市发展的原因有多种,如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的发展水 平等。但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对几个足够长的时间段进行纵向比较, 还是对几个足够大的范围进行横向比较,一般说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农村集市的发达 程度成正比。 农村集市的发展,可以从集市的数量、集市的密度、集市的辐射范围、集期频率及集 市的规模等几方面得到体现。根据许植的研究,山东总集市数在明代是1 7 4 7 ,清初是1 8 3 0 , 清中叶是2 2 9 0 ,清末是2 9 7 5 ;每州县的平均集市数明代是1 6 8 ,清初是1 7 6 ,清中叶是 2 1 4 ,清末是2 7 8 。o 并且美国学者罗兹曼对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集市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个 观点( 参见表2 ) 。由所出示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随着集市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集市的分 布密度也大大提高了。 ( 表2 ) o 年代1 5 5 0 - 一1 7 3 41 7 3 6 一1 7 9 51 7 9 6 一1 8 6 11 8 6 2 一1 9 l l1 9 1 2 一1 9 3 7 已搜集县数 4 35 02 74 74 8 到资料 的县的集市数6 0 69 7 06 0 81 3 7 91 9 0 8 情况 平均每县 1 4 11 9 42 2 52 9 33 9 8 集市数 省辖县数 1 0 41 0 71 0 71 0 71 0 7 推算集市数 1 4 6 62 0 7 62 4 0 93 1 3 94 2 5 3 集期频率是反映集市发展水平的又指标。在集市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开市频率的增 加与集市的发展水平成正比。明清两朝,在集市数量增长的同时,集市的开集频率增加的 例子也不少见。夏津县县市在嘉靖时以、六日为期,乾隆时以二、四、六、八、十双日 为期。o 章丘县新家寨集、普济集、水寨集,在嘉靖时分别逢- - ) k 、三八、五十为集,在康 熙时分别逢二七五十、三八五十、二八一六为集。o 并且方志中记载的清代出现的每日集也 比明代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讲,集期频率的增加是集市密度增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集市 的数量、集市的密度和集期频率的增加都可以缩短集日之间的时间间隔。 o 王浩运河程图备览 ,转引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 5 5 页 o 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o ( 美) 吉尔伯特罗兹曼;清代中国的人口和市场聚落,第1 3 6 1 3 8 页。转引自龚关 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载近代史研究2 0 0 1 年第1 期。 o 嘉靖夏津县志上卷,地理志坊市:乾隆夏津县志卷2 ,建置志街市。 o 嘉靖章邱县志卷1 ,乡镇;康熙章邱县志,卷2 ,建置恚街市 8 但是,集市的集期频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a “开市的回数,视 市之规模的大小及市场即开市的村镇之相互的距离等种种情形而定,不能因某地开市回数 多,便武断商业一定是盛大的”。通过对明清两朝的山东方志特别是清代方志对在城集、 在乡集的记载分析可知,在城集中单个集的集期频率一般较在乡集低。十日一集这一集期 类型在城集居多,甚至有半月一集和一月一集的现象。( 参见表3 ) 表3 在城集在乡集 共1 0 处,皆十日一集共7 处 新城县。一日宣化街,二日南关,三日十字街,四日北除索镇为十日四集外, 关,五日县西,六日西关,七日南街,八日其余6 处皆为五日一集 东街,九日北街,十日台后街。 共4 处,皆十日一集共1 7 处 乐陵县。北街逢十日集,东街逢二日集,皆五日一集 南街逢五日集,西街逢七日集 共5 处,县前一月四集,四关一月两集 县前,逢初四、初九、十九、二十四日集共2 4 处 德平县田东关,逢初七、二十七日集皆为五日一集 西关,逢初七、二十二日集 南关,逢初二、十七日集 北关,逢十七、二十九日集 共6 处,皆一月一集 永安街,市集以初二日共1 1 处 利津县。仓巷,市集以初七日除张家集己废,尚家庄未 西关,市集以十二日注明集期外,其余9 处皆 太平街,市集以十七日为五日一集 慕义街,市集以二十二日 进贤街,市集以二十七日 o ( 日) 加藤繁:明代村镇的定期市,王兴瑞译,载食货第5 卷第1 期。 o 康熙新城县志卷2 ,建置志街市。 o 乾隆乐陵县志卷1 ,舆地志上。 o 光绪德平县志卷2 ,建置志街市。 o 康熙利津县志卷2 9 共4 处 黄县。除西关以一、五日为集外,其余三处皆十日初具规模者6 处, 一集,北关逢三,南关逢七,东关逢九皆为五日一集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县城的面积较小,整个县城完全可以处在每一个在城集的辐射范围之中,集市空间 分布的密集弥补了开市频率低的不足。即使是集期频率最低的利津县,仍然可以保证县城 中五日一集。乐陵县可以保证十日四集。而新城县县城中每天都有一处开集,即每日一集。 由此可见,尽管县城中,对某一个具体的集来说,集期频率可能较在乡集低,但综合所有 的在城集,其总的集期频率还是相当高的。 二是城中大量坐贾和固定商业店铺的存在,为居民的日常买卖提供了便利。如同治年间 的黄县,县城中“居肆而贾者,东街有衣肆,南街有粮肆,西关则列肆数百,银钱之肆多 至数百,闽广苏杭西洋巧丽之物靡不毕有,俨然一小都会矣”。o 康熙年间的夏津县县城中 “商民会聚,廛社渐次修整,阖邑称便”。光绪朝高唐州“遇集期则四方辐辏,商贾如云, 平时贸易则本街铺户而己,为之为市,所以别于集也”。o 民国时期高密县的城关一带及夏 庄、双羊店、井沟等处均为本县商业交易中心,除“平时关厢五日一集,每届集期各商贩 麇集于途”外,普通商业“均有固定铺面随时经营”。o 民国时期的调查资料更加具体地反 映出了县城商业较乡镇商业的繁荣。如招远县“商业以县城为中心,约五十余家,分布于 城内及东关一带”,“除县城外,各村镇间约有一、二家商号,然不过小本经营,零星贩卖 而已”。淄川县县城中“大小商号百余家,西关当县城之繁华街,较大商号多集中该 处”,而市镇“素日除炭商外,各业无甚交易,市面较冷落”。o 禹城县“县城为全县商业中 心,大小商号一百二十家”,市镇商业“以张庄为最著,余均不足述”。o 另外,县城周围离 城较近的在乡集的存在,对在城集也是一种补充。 三是在城集的辐射范围广,物品丰富,交易量大。集市参与者在一处集市上可以集中交 易,特别是对买主来说,基本上可以购得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加之平时其它交易方式的补 充,完全可以满足购买的需要。在城集中,有分区交易的习惯,同类货物一般会在一个固 定的地点集中交易,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市,如粮食市、牲口市等。同治年间,黄县县 城每逢集日“百十为群以驴骡负货而至,市粮市果常于南关,市牛市豕常于东关,市蔬菜 瓜菔常于东街,市薪刍常于西关,百货各随所期之日,以为所市之地”。o 乾隆年间夏津县 县市的交易物品分类更为详尽。9 ( 参见表4 ) o 同治黄县志卷1 ,疆域志风俗。 o 同治黄县志卷1 ,疆域志风俗。 o 乾隆夏津县志卷2 ,建置志街市。 o 光绪高唐州乡土志地理市镇。 o 民国高密县志卷7 ,实业志商业。 o 山东各县乡土志,民国二十二年四月调查 o 同上,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调查。 o 同上,民国二十二年四月调查。 o 同治黄县志卷l ,疆域志风俗。 o 乾隆夏津县志卷2 ,建置志街市 1 0 表4 地点 线市、木市、布市义学街 猪市、钱市、牛驴市、鱼市十字街 菜市县前东西街 杂货市影壁前南北街 柴市丁字街 棉花市自丁字街口北直抵北门 杂粮市营子街 把上集交易的物品按种类分别设市,既有利于管理,便于买主进行价格和质量上的比较 鉴别、讨价还价,也有利于货主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统一价格,避免不正当的竞争,维护 自身的利益。 “在山东,各个大大小小的村庄都有它的小杂货铺”,但“杂货铺的大量事务不是在家 里,而是在集市上”,“有些店的业主每天要将他们的货物运到集市上去”。由此可知,县 城中各个固定商业店铺同样在开集之日上集交易,毫无疑问加大了集市交易的规模。所以, 即使某一具体在城集的集期频率较在乡集低,也可以满足县城居民日常交易的需要。 集市的规模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市场按其规模大小,可分为大集和小集。关于大集和小集的区分,史学界的观点并不 一致。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以有无牙行作为区别大小集的标准;天野原之助以有无牲畜集市 作为区分的标准;美国学者施坚雅认为小集是小市场( m i n o rm a r k e t ) ,大集则被区分为基 础市场( s t a n d a r dm a r k e t ) ,中级市场( i n t e r m e d i a t em a r k e t ) 和中心市场( c e n t r a lm a r k e t ) 。 o 但国内学者倾向于以规模的大小作为划分的标准。o 根据明清时期山东的方志记载分析, 以集市的规模作为区分大小集的标准更为合理。一般说来,小集的交易范围只限于局部地 区,以满足附近居民的交易为主;而大集的实际覆盖面积较大,集市上交易物品的数量、 种类以及交易参与者也较小集多,持续时间也较长。 大集与小集,有时是指两个不同的集市。道光年间即墨县,西关,小集,逢二七日集: 东关,小集,逢三八日集;南关,小集,逢四九日集:北关,大集,逢五十日集。o 有时又 是指同一个集市的不同集期( 参见表5 ) 。更为特殊的是道光年间长清县新增加的市集中, 有大、中、小集之分。新增加的集市共计3 7 处,其中大集l o 处,小集2 5 处,中集2 处, 即仁里集,中集,集期逢一、六、三、八日;娘娘店,中集,集期逢四、九日。o 表5 名称大集日期小集日期所见方志 两城4 日、9 日2 日、7 日光绪日照县志卷3 ,食货志 南关9 日1 日、6 日乾隆曲阜县志卷3 6 ,疆域市集 和会街2 日、7 日4 日、9 日道光冠县志卷2 ,建置志市廛 。( 美) 明思溥:中国的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1 9 9 8 年出版,第4 8 页。 o ( 日) 中村哲夫:清末华北的农村市场,载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7 年 o 参见韩大成、石忆邵、李正华等人的论著。 o 道光即墨县志卷2 o 道光长清县志卷2 ,地舆志下。 1 1 i 南关3 日、8 日9 日康熙章邱县志卷2 ,建置 北关7 日4 日、9 日乾隆平原县志卷2 ,建置志市集 l 东关2 日5 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小集的区分会更为明显。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民国时期的山东方 志。民国时期牟平县的“城关集,普通集期为五十大集,三八小集。大集,凡当地产品, 如食粮、柴薪、果品、牲畜、鸡鸭、海鲜、杂器等,虽在数十里外,莫不麇集,而虾皮( 小 虾米) 、黄烟及日常用品之小贩,且有来自外县者,聚会恒达数万人:小集,各物品类数量 均较大集减少,比例当在百分之二三十”。o 临清县“大集竟日成市,小集过午即散”。o 杨 庆垫在三十年代经过实地考察,把山东邹平的农村集市分成三个等级结构。“在活动的范围 上,一等集最大,二等集次之,三等集最小”,“在功能上,每种都一律供给附近村庄的日 常消费等功能,但除此之外,一等集包含着多量的发行买卖,供应从- - z 两等集来的小贩。 因了发行的活动,故范围扩到很远,二等集也有发行的买卖,但只卖给三等集的小贩,数 量亦较少。三等集则完全是为着供应几种简单的日常消费品。但如果不是最平常的日常需 要,乡民们宁愿走远些到较大的一等或二等集上买去,因为那儿的样子会多些,价格会贱 些”。o 但集市的规模及大小集之分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绝对的分类标准。 在城集与在乡集相比,在城集的规模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对在乡集进行比较, 集市的规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其周围区域内集市的密度和集期频率的影响。一般说来, 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集市的空间分布越密,集日间隔的时间越短,集市的规模 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如果单纯地把集市的集期频率、集市的规模作为衡量一个地 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而不考虑其它因素的作用,就会有失偏颇。 三,一种特殊的定期市会 会,是定期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较特殊的集市贸易方式。 会,可以按照其是否带有迷信或宗教色彩分为两大类。带有迷信或宗教色彩的,地方志 一般根据其特征或举行的地点称为庙会、山会、神会、神集等。如乾隆朝郯城县有城乡庙 会共十处。“正月初七日马头火神庙,正月初九日归昌并龙门关玉皇庙,正月初二日冷村并 扬家集冷雨庙,三月初三日马头玉皇庙,三月十五日马头并望海楼及长城堡奶奶庙,三月 二十八日城北并道庄保天齐庙,四月初八日高大寺,五月十三日城南门外并马头关呈庙, 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九月十七日马头大王庙”。乾隆朝诸城县有白龙山、只沟、胜水、 相州春秋山会四处。同治年间即墨县有神会四处,即灵山、马山、玉皇庙、火神庙。o 万 历莱州府志载,掖县有神集两处,海神庙和双山;平度州有神集一处,大豁口;昌邑 县有神集一处,青山。o 它们皆是因祭祀神灵而形成的,其集场一般在寺庙或宗教建筑物或 。民国牟平县志) 卷5 ,政治志实业商业 o 民国临清县志八,经济志实业。 o 杨庆堑:一个农村市集调查的尝试,载大公报,1 9 3 3 年7 月8 日。 o 乾隆郯城县志卷4 ,建置乡社 o 乾隆诸城县志志5 ,疆域考。 o 同治即墨县志卷2 。 o 万历莱州府志卷5 。 其遗迹附近,最初大多是专为善男信女祭祀之便提供香、烛、纸、食物等商品,带有较浓 郁的迷信或宗教色彩。后来经济色彩日渐浓厚,商业活动便繁荣昌盛起来,发展成为规模 较大的贸易和物资交流的场所。道光年间冠县“四月初八日设醮泰山行宫,凡境内碧霞元 君祠咸集有会场,商贾喧阗,士女杂沓,竞执香楮进庙祈祷,谓之朝山进香”。乾隆年间 诸城县的白龙山“每岁二月朔日十月望日百货毕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罢,土人云山会”。 。曲阜孔林门前的“林门会”,有“全国第一大会”之说,其形成的原因更为独特。明永乐 二十年( 1 4 2 2 年) 初建林门,到清代,林门会已形成例会,规模相当可观。此会一年两度, 春天以清明节为正会,秋天以农历十月一日为正会,皆为前后三天。这两个日子都是上坟 祭祖的日子。开始是因为孔姓家族多有远道而来上坟的人,孔林门前遂有人设摊卖祭祖的 香、纸、蜡、锞,搭棚经营临时饮食,后来渐益有人售卖土产、百货,再后,不只何年竞 已发展而为以出售锄、镰、锨、镢、木权、扫帚为主的大市场了。 另一类是普通的会,即单纯意义上集的规模的扩大。如乾隆朝昌邑县有会八处,即瓦城 会、南孟会、东冢会、青乡会、塔尔埠会、新郭会、羊山会、密城会。乐陵县有会两处, 即夏会西关: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冬会北关:十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光绪年间,郓城县 县城四关厢均有会,“三月三日北关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关会,五月十三日东门内会,九月 九日西关会,腊月八日南关会”。o 最具代表意义的是道光年间的平度县,许多地方是集会 与集于一处的,有的是集会与店于一处的,有的是集会、店、集于一处的,当然,也有不 为集店而有会者( 参见表6 ) 。并且地方志中对镇、店、集、会的意义作了描述,“凡地道之 冲要者,大曰镇,次日店,民以货市聚者,小日集,大日会”。 表6 类别 地点日期地点日期 南关三月、九月大成四月 有集有会朱刘九月祝沟三月、九月 鲁家邱正月、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极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与感受器电位产生的课件
- 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12月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模拟题与答案(附解析)
- 小学学校消除大班额工作实施方案
- 派遣员工职业满意度调查与反馈利用考核试卷
- 《催化裂化技术讲座》课件
- 谷物磨制在特殊人群饮食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并串电路电流规律及例题课件》
- 制鞋业行业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环境工程讲解课件
- 舞蹈艺术赏析课件
- 《孔子的简介》课件
- 2025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招聘编外人员笔试和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非谓语动词-动名词和分词
- 生产安全质量培训
- 复工协议书模板
- 数列-2020-2024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 2025年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说明表
- 基于强磁吸附的履带式爬壁机器人结构设计
- 《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知识培训
- 外语系职业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