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是在明代中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极度不 稳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理论来源在于对传统儒学道德修养理 论、包括程朱理学,更主要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继承。先是学宗程 朱、后师事王阳明的为学道路,使邹守益准确把握了道德修养的关键 所在,他继承王阳明注重心上工夫的特点,提出以“主敬 、“戒慎恐 惧 为主要内容的修养方法。邹守益认为,作为道德修养之本体的良 知,本然地存在于人的心中,并先天具有知善知恶的能力,只是由于 私欲对良知的障蔽,主体行为才时而表现为善,时而表现为恶。良知 的这些特性构成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和前提。邹守益继而指出, 要恢复良知“精明灵觉”的本然属性,首先要做到“寡欲 。与程朱 学者不同的是,邹守益不强调外在天理的强制性,而是主张保持道德 主体心灵上的庄敬态度,试图通过“主敬克己”的工夫,达到良知本 体的主宰作用。为了让人把握主敬工夫的具体特征,邹守益又提出“戒 慎恐惧作为“主敬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赋予它以“自强不息” 的新义。在明代中期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的学术背景下,王阳明的心 学思想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诋毁。邹守益在讲学中注重援引心学 阐释传统儒学,实有调和朱子学与阳明学之功,从而卫护了王学的“正 学 地位;另一方面,心学内在的理论缺陷使其后学思想逐渐分化, 面对同门学者对阳明学说的任意发挥,邹守益持守师说,在与他们的 论辩中竭力维护阳明学说的原旨。 关键词:邹守益;道德修养;良知;主敬;戒惧;自强不息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o 拶o f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f o u n d e db yz o us h o u y iw a sf o m e d i nt h em i d m i n gd y n a s t y ,a tt h a tt i m e ,t h ee c o n o m y ,p o l i t i c ,c u l t l j r ew e r e i nas t a t eo fe x t r e m e l yi n s t a b i l i t y h ei n h e r i t e dt h et h e o r i e so f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向c i a n i s ma n dn e o c o n 如c i a n i s m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o 巧o f 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f o u n d e db yw a n gy a n g - m i n g z o us h o u - y is t u d i e d n e o - c o n 凡c i a n i s ma tf i r s t ,t h e nh ew a st a u g h tb yw a n g 、倍n g - m i n g ,t h i s c h a n g em a d eh i mg r a s p e dt h ek e yo f 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w e l l ,h ei n h e 打t e d t h ef e a t l j r e so f”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m a tf o c u so ni n s i d ec u l t i v a t i o n , a n da 唱u e dan e wt h e o 巧w h i c hm a i nc o n t e n t si n c l u d i n ga w e ,c a u t i o u s , a n df e a r z o us h o u y i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 ,t h ec o n s c i e n c ea st h eo b je c to f 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i si n s i d eo n e sm i n da n dh a v et h ea b i l i t yt od i s t i n g u i s h b e t w e e ng o o da n de v i ln a t u r a l l y ,j u s tb e c a u s et h ec o n s c i e n c ew a sc o v e r e d b ya p p e t i t e ,p e o p l e sb e h a v i o rs o m e t i m e sb eg o o da n ds o m e t i m e sb ee v i l a l lo f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s t i c so f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 n e c e s s a r ya n dp r e r e q u i s i t eo f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z o us h o u - y ip o i n t e do u t t h a t ,f o rr e s u m et h ei n t l l i t i v el m o w l e d g ea n dk e p ti tc l e a r l y ,p e o p l es h o u l d r e d u c et h e i rd e s i r e d i f r e r e m 厅o mt h es c h o l a r so ft h en e o - c o n m c i a n i s m , z o us h o u - y id i d n ts t r e s s e dt h em a n d a t o qo fo u t s i d ej u s t i c e ,b u ta r g u e d t o k e e pa w ei n s i d e h et r i e dt om a d ec o n s c i e n c ep l a ye f r o r to n d o m i n a t i n go b j e c t sb e h a v i o rt h r o u g hk e e p i n ga w ea n ds e l f - d e n i a l i n o r d e rt om a k ep e o p l eg r a s p e dt h es p e c i f i cf e a t u r e so fa w e ,z o us h o u - y i 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c a u t i o u sa n df e a ra st h em a i nf o r m so fa w e ,a n dg a v e t h e mn e wm e a n i n g so fc e a s e l e s ss e l f i m p r o v e m e n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n t h em i d m i n gd y n a s 吼n e o c o n 如c i a n i s md o m i n a t e dt h ef i e l do fc u l t u r e , t h et h e o 拶o fi n t l l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f o u n d e db yw a n g y a n g m i n gw a si nt h e s t a t eo fb e i n gq u e s t i o n e da n dv i l i f i e d , t h e r e f o i e , z o us h o u y i p u t i m p o r t a n c eo ni n v o k i n gi n m i t i v el m o w l e d g ee x p l a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如c i a n i s mi nh i st e a c h i n g ,t h i sm a d eac o n g l l j i t yb e t w e e nt h et h o u g h t o fz h ux ia n dw a n gy a n g - m i n g ,t h e r e b yp r o t e c t e dt h ec l a s s i c a ls t a t u so f i n t u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t h e o r y :0 nt h eo t h e rs i d e ,b e c a u s eo ft h e i n s i d e l i m i t a t i o no fi n t l l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s o m es c h o l a r si d e ab e c a m em o r ea n d m o r ed i f 诧r e n t ,m a n yp e o p l ee x p l a i n e dc o n s c i e n c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o w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m i n dt h e o r y ,u n d e rs u c h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z o us h o u y i h o l dh i st e a c h e r st h e o 叫f a i t h 凡l l y ,a n dm a d eg r e a te f 玷r t st os t i c ku pf o r t h eo r i g i n a l i n t e n t i o n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 k e yw o r d s :z o us h o u y i ;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m i t i v ek n o w l e d g e ;a w e ; c a u t i o n sa n df e a r ;c e a s e l e s ss e l f i m p r o v e m e n i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焚鹤平 7 年舌月寥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叼。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樊佟千日期:。1 7 年乡月g 日 锄鲐怖啡哆形月多日 ;, s ,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垦言 寸目 先秦以降,道德修养问题一直是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宋明理学 是传统儒学在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的同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取 佛道思想来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新阶段,由此被称为“新儒学”。它 以接续孔孟的“道统为己任,努力建构封建伦理道德的永恒形上本 体,试图满足人们追求终极关怀的精神需要。作为明代中期思想界 之主导的阳明心学,则是夸大主观道德精神,对儒家“天人合一”的 心性哲学,和宋明理学以封建伦理为本体思想的必然的、逻辑的发展。 阳明心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命题主要讨论的,是道德主体的人格定位及道德实践问题。 作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江右王门的领袖人物,邹守益一生无论 居官还是讲学,都以发明王阳明“致良知 说为职志。由于阳明心学 内在的理论缺陷,王门弟子的思想在后来逐渐出现分化,他们多执阳 明思想之一端,随意发挥,“浸流入猖狂一路”。唯独邹守益持守师 说,不偏左右,“斤斤以身体之 。故而黄宗羲认为:“阳明之没, 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研究邹守益的思想,理论 上有助于更好把握阳明心学之精神。就现实意义而言,邹守益以“主 敬”和“戒惧为致良知进路的“内省 修养方法,不仅为当时的很 多人提供了入圣之方,也为我们今天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指明了一条 “简易直截 的道路。 一、邹守益生平 邹守益( 1 4 9 1 一1 5 6 2 )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武宗正 德六年( 1 5 1 1 )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逾年引病告归。正德十四年( 1 5 1 9 ) 傅小凡宋明道学新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2 ( 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之邹东廓守益【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8 ( 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之邹东廓守益【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8 ( 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一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3 3 4 硕十学位论文 见王阳明于虔台,执弟子礼。世宗嘉靖改元( 1 5 2 2 ) 起用,嘉靖三年 ( 1 5 2 4 ) ,因议“大礼 忤旨,下诏狱,谪广德州( 今安徽今县) 判 官。在广德州期间,毁淫祠,建复初书院讲学,以传播阳明学说为职 志。后升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任满告归。被荐起为南京吏部考功司 郎中,以司经局洗马召,又因上圣功图获罪,下礼部参勘。复起, 迁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嘉靖十九年( 1 5 4 0 ) 十一月 改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二十年( 1 5 4 1 ) ,九庙灾,明世宗下旨大 臣上疏自陈,众人皆惶恐引罪,守益独陈上下交修之道,因又得罪而 落职闲住。嘉靖四十一年( 1 5 6 2 ) 卒,年七十二。隆庆元年( 1 5 6 7 ) , 追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二、前人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尽管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有言:“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 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谓其能得师门之真传。但由于邹守益“守 师说而无逾越的思想特色,许多学者对其并无特别关注,有关他 思想的资料因而也不充分。现将目前搜集到的论著简要归类如下: 其一,从学术史的角度论及邹守益思想。此类著作多以个人专题 的形式,对人物思想作整体性归纳,但不注重学理的分析。国内著作 有:侯外庐宋明理学史、张学智明代哲学史、苗润田中国儒 学史( 明清卷) 、赵宗正、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通史。其中, 前两本书对邹守益思想的涵盖比较全面,他们都把邹守益视为阳明学 说的纯正持守者,对人物着墨较其他著作为多。 其二,在阳明心学整体范围内研究邹守益思想。此类著作多从具 体的心学命题入手,注重与同门中其他学者思想的比较,从而更好地 彰显了其学术性格。国内著作有:杨国荣王学通论、刘宗贤陆 王心学研究、蔡仁厚王学流衍江右王门思想研究、吴宣德江 ( 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一【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3 3 4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2 1 1 2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右王学与明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吴 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 5 2 2 1 6 0 2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 群:历史、思想、与实践、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 国外著作有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另有相关论文 五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一篇: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硕士学 位论文一篇:周林根王畿、邹守益心学思想之比较;学术论文三 篇:刘辉平江右王门学派思想初探、郑晓伟论邹守益的戒惧说、 王伟民邹守益心学思想研究。 其三,从教育学的角度涉及邹守益思想。此类著作重在论述其道 德教育方法,为本文研究他的道德修养论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价值。国 内著作有:李国钧、金林祥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第四卷) 、周德昌 中国教育史研究( 明清分卷) 。 上述论著对邹守益思想的学说定位,大都本黄宗羲之说,以其为 阳明心学的正传,因而主要着眼于邹守益以“主敬 、“戒惧 为特色 的“致良知 理论对阳明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现有研究成果的问 题,笔者认为,这些论著大多只是在王学内部探讨其学说,对邹守益 援引心学阐释传统儒学的特点没有十分重视,只是着重阐述其以“戒 惧为特色的“致良知”理论,缺乏对其思想全面系统的梳理,因此 不利于人们从本质上把握其道德修养理论的特色。比如刘宗贤在陆 王心学研究中就认为,以邹守益为代表的江右王门学者“拘于功夫 的探讨,其实未明了王守仁在功夫探索之背后的深刻思想背景,及后 来思想熟化之境 ,认为他们“实未得王学反朱熹思想的真精神, 由此认为其思想“更具理学正宗的色彩”。一以其为心学“正传”, 一以其为“理学正宗 ,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为笔者研究邹守益思想 提供了契机。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4 0 4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4 0 4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4 0 4 硕士学位论文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指出的是,邹守益的为学道路经历过一个转变的过程。他 先是“学宗程朱 ,后师事王阳明,受学、庸宗旨合一之说, 认为“格致之即慎独也”,从而提出以“主敬、“戒惧”为主要内 容的“致良知 理论。对于自身学术趣向的这一根本转变,邹守益说: “先师格致诚正之说,初闻于虔州,以旧习缠绕,未敢遽信。及质诸 孔孟,渐觉有合处,然后敢信而绎之。 可见,他对阳明学说从怀疑 到笃信的转变,是以其合于传统的孔孟之道为缘由的。这里透露了一 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邹守益对传统儒学是持有绝对信仰之态度的。他 的道德修养论也正是建立在以心学诠释传统儒学的基础之上。 从学术的发展而言,邹守益以“心学贯通大学、中庸, 既是对传统儒学道德修养理论,包括程朱理学的继承,也是对其师“知 行合一 、“致良知”学说的发展,邹守益思想的这一重要特色,一定 程度上起着调和阳明学与朱子学的作用。另一方面,被誉为王门“宗 子”的邹守益,身处王学日益分化的态势,在与同门的论辩中竭力维 护阳明学说之原旨。同时站在儒学立场上对佛道“外人伦、遗物理 进行批判,意在回击阳明学被讥为“禅的非议,卫护王学的“正学” 地位。鉴于这两方面原因,本文意图立足王学但不圄于王学,而是在 明代中期整体背景、尤其是文化背景下研究邹守益思想,兼顾其对传 统儒学修养论及对阳明心学的继承和融合,力争全面把握他极具心学 特色又不悖于传统的道德修养论。 ( 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一【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3 4 5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复王东石时祯【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5 0 0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第一章邹守益道德修养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邹守益生于明孝宗弘治四年( 公元1 4 9 1 年) ,卒于明世宗嘉靖四 十一年( 公元1 5 6 2 年) ,时值明代中期。明朝自1 4 4 9 年“土木堡 之变明英宗被俘,君主权威已然消弱,明初潜伏的许多社会问题在这 一时期逐渐显露,明代社会由此开始了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转化。在邹 守益七十二年的生涯中,历经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弘治时期政治 尚较为清明,及至正德和嘉靖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已使明王朝 的统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第一节明代中期的经济背景 明代中期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室、宦官与勋戚凭借政治上的特 权大规模侵占土地。即使在有着“弘治中兴”之美誉的孝宗时代,这 一问题也没有丝毫减弱,据明史卷七十七记载,弘治二年( 1 4 8 9 ) , 仅京畿内五处皇庄所占土地,就达一万二千八百余顷。1 5 0 8 年,明 武宗继位后第一个月,即设皇庄七处,继而又增至三百余处。随着土 地兼并的加剧,加给农民的赋税也越来越多。土地日削与赋税日重的 双重困境,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甚至出现“民穷盗起,白骨盈野, 至有父子兄弟相食”的骇人事件。流民问题最终导致了农民的揭竿 而起。明代中期,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 德年间杨虎与刘六、刘七领导的河北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纵横八省, 历时两年,声势、规模都超过了以前各次农民起义,而且明确提出“重 开混沌之天 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是对当时封建统治秩 序的公开否定,更是“对被程朱理学奉为至上主宰的天理的蔑视 ,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大札疏【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1 5 陈支平明史新编 m 】台北:云龙出版社,1 9 9 5 :6 1 7 杨国荣王学通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7 硕+ 学位论文 标志着作为明代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已面临严重挑战。 另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商品经济 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自1 5 世纪开始,明代社会先后形成了顺 天、应天、镇江、松江、扬州等3 0 余个初具规模并具有资本主义经 济因素的商业手工业城镇。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 松懈,也刺激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士人弃学从商, 这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人生追求都在悄然改变,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人心不古,崇尚奢靡 的社会现象随之出现。对于笼罩在社会生活之上的,以程朱理学为主 要内容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控制士人思想的科举制度,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出现逆反心理,士人中一种强烈要求摆脱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进 而要求个人自由的思潮油然而生。 第二节明代中期的政治背景 , 明初统治者奉行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的政治理想,至明 代中期已经逐渐丧失,而明初废除丞相和建藩封国的做法,也己从一 种具有价值合理性的政治制度转变为危害政治稳定的制度。这一时期 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存在着多重矛盾,主要表现为皇帝、内阁、宦官三 个利益集团之间权力的角逐。 明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废相位而设内阁,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 阁权不断发展,时有限制皇权之势,为了巩固君权,皇帝不得不借助 宦官的力量与内阁相制衡,由此酿成宦官专政的局面。英宗正统朝王 振、宪宗成化朝汪直、武宗正德朝刘瑾的相继干政,使国家政治一片 黑暗和混乱。特别是武宗时太监刘瑾擅权,使明王朝的政治生活进入 最为黑暗的时期。明史评日:“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 王振、汪直之横,党羽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那些争相献媚于宦官的列 卿,大多是理学名臣。嘉靖初年的皇权与阁权之争更是激烈,围绕世 宗追尊其生父而进行的“大礼议 ,表面看是人情和礼制的交锋,实 则是皇帝和内阁之间相互支持和斗争的过程。在这次事件中,耿介刚 直之士纷纷落马,奸小佞臣猖狂得势,从而使已然深重的统治集团矛 盾更加尖锐。 除了宦官和内阁的问题,皇室与藩王之间也存在严重冲突。由于 有燕王朱棣( 明成祖) 反叛而取得皇位的先例,明代的宗藩一直是个 敏感的话题,到了正德年间,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为武宗本人的荒 诞,加上东宫无主,一些有野心的藩王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正德五 年,安化王朱真蹯谋反;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一次又一次 的宗藩叛乱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比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更让统治 者胆战心惊。凡此种种现象,都与正统理学的规范格格不入,这说明 外在的天理对统治阶级本身已经失去了实际效力。另外,明代中期的 边患问题也十分严重,“南倭北虏 使边关连连告急。面对内乱外患 同时并存的局面,明朝政权一时陷入危机四伏的情形之中。 第三节明代中期的文化背景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把尊经崇儒、尊奉程朱 理学作为基本国策。陈鼎在东林列传中记述说:我太祖高皇帝继 位之后,“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 洛、关、闽之学不讲。成祖文皇帝,益光而大之,令儒臣辑五经、 四书及性理全书颁天下 。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 理大全的纂修、颁行,标志着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朱熹的理 学思想被奉为“一道德而同风俗 的理论指导。侯外庐先生认为,“大 ( 清) 张廷玉明史宦官一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7 8 3 3 转引自周德昌中国教育史研究( 明清分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6 4 硕+ 学位论文 全的颁行,其意义犹之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若 有人在朱学以外有所涉猎、探讨,则被斥为“杂览而非“正学”。 在这种推崇程朱的学术氛围下,一般知识分子都墨守朱子旧说,无所 发明。比如明初理学名家薛碹就认为,“自考亭已还,斯道己大明, 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又如章懋,认为“经自程朱后,不必再 注,只遵闻行知,可也。”朱学的垄断与学术的繁荣背道而驰,日益 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 如前所述,农民起义与统治阶级本身的沦落在不同侧面危及封建 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暴露了程朱理学钳制的失当。从理论上看,程朱 理学将天理( 正统规范的形而上学化) 与主体视为对立的两极,强调 “他( 天理) 为主,我为客”( 朱子语类卷一) ,这其实是把天 理作为外在的绝对命令来主宰钳制主体的行为。以天理作为外在的强 制,只能招致人们的普遍反感,正统理学对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禁锢作 用,已经开始动摇。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避免与挽救危机上 的无力,迫使当时的思想家在天理的外在强制之外另寻出路。王阳明 即是对此作出自觉探讨的思想家。 王阳明早年曾“遍求考亭遗书读之 ,一度认真从事朱熹“格 物穷理的工夫。然而,明代中期衰颓的现实,使他对朱熹理学逐渐 由信转疑。针对明代中期的社会现状,王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今 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 他认为,朱熹主张的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修养方法,掩盖了封建 社会一些上层人物道德上的虚伪,导致学用脱离、言行不一的时弊, 在不同方面助长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王阳明是以实践道德问题为中心,批判改造朱熹学说的。正德四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 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5 3 转引自周德昌中国教育史研究( 明清分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6 5 转引自周德昌中国教育史研究( 明清分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6 5 转引自杨国荣王学通论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8 (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年谱一【m 】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1 5 4 1 (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送另0 省吾林都宪序 m 】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1 1 3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年( 1 5 0 9 年) ,阳明3 8 岁,在贵州首倡“知行合一”说,从3 8 岁到 5 0 岁,是他的思想从“知行合一 到“致良知 的发展时期。这一 时期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官场中度过的。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奉命镇压 赣南地区的农民起义,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德十四 年,王阳明又亲自平息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认识到外在的天理已不 能约束人心,从而使他比朱熹更重视封建道德的修养。 王阳明批判了朱熹“格物 说分“心 与“理 为二,导致知与 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吸取陆九渊“心即理 思想,提出“心外无 理 。王阳明认为,“理”作为道德法则而言,是纯粹内在的,不可能 存在于外部事物之中。他曾与弟子举例说: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寻个忠的理? 交友治民不成 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 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王阳明这里所讲的“理,主要指君臣、父子关系等封建伦理。在他 看来,这些理并不是存在于道德行为的对象上,而是人的意识通过实 践所赋予行为与事物的。王阳明试图将这些道德法则与个体内在道德 意识融合为,认为道德修养必须在人的“心 中下功夫。 王阳明用“心即理”说改造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根据孟子的 “良知”解释大学的“致知”,提出了“致良知 说,并把它当 作道德修养的实功。而致良知的方法,则一本大学“致知在格物 之理。但王阳明对“格物”的解释不同于朱熹,他所谓的“格物 是 在意念发动处“为善去恶”,“致吾良知与事事物物之中”,主张不依 赖于认识的内省直觉的道德修养,而不用从纷繁的外物中去考察。王 阳明认为,这样既可免于“务外遗内之弊,又可杜绝传统理学分天 理与精神为二而导致的“支离决裂之病,实在是“简易直截”。 (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一) 传习录上【m 1 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3 硕+ 学位论文 “致良知理论内在地包含了“知行合一”说的内容。王阳明认 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内心修养,造成了后学在道德修 养方面的“知 、“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 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 亦遂终身不知。 这正是程朱理学在当时造成的社会后果,也是王阳 明实践道德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他指出: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 善的念克倒,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即是行,主要着眼于去恶,一念发动不善便是 行恶。而从为善方面来看,有行才有知,他说:“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只有把善的意念落实为善的行动,才是真正的 知善、行善。阳明因此主张在意念发动处进行“为善去恶 的修养工 夫,以端正行为动机,从而将“良知”贯彻于一切道德行为之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目前学术界习惯称宋明时期的儒家思想为 “理学 ,对此,傅小凡在宋明道学新论一书的导言中指出,“道 学”这一称谓更为准确,理由之一在于:宋明时期的儒家分为三派, 一是理学,以程朱为代表;二是心学;以陆王为代表;三是气学,以 张载、罗钦顺和王廷相为代表。他们都属于道学。如果称“理学, 会忽略其他两派的思想贡献。而且宋明时期的思想家均称自己的学问 是“道学 。对此,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理 学”与“心学”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宋代的朱陆之争,还是明代王阳 明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都只是儒学内部的思想争鸣。他们所讲的都是 孔孟之道,目的都是为引导人们去积极体认封建伦理礼法,只是途径 和方法有所不同而已。从邹守益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也正是意识到 (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一) 传习录上 m 】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6 (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一) 传习录下【m 】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7 5 (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一) 传习录中【m 】南京:红旗出版社,1 9 9 6 :4 5 傅小凡宋明道学新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2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这一点,所以能不株守阳明学说,而是“质诸孔孟”,用心学诠释传 统儒学。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的思想来源 邹守益出生于江西安福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邹贤,号易斋,弘 治丙辰年( 1 4 9 6 ) 进士,官至按查佥事。明代科举考试主要以四书、 五经及其传注,特别是程朱传注为命题内容,那些科场得意的士 子无不深谙程朱之学,邹贤也是如此。受父亲的影响,邹守益很早就 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分,据耿定向邹先生传载,守益九岁时随父 亲至南京大理官邸,程朱学派学者罗钦顺“见而奇之。正德二年 ( 1 5 0 7 ) ,年仅十七岁的邹守益以春秋中江西乡试,更加充分表 明他对儒家经典的熟练掌握,和对程朱学说的纯正信守。所幸邹守益 的父亲并非只知固守程朱学说的封建腐儒,在当时理学独尊的文化环 境下,幼年的邹守益却能由父亲而接触陆象山的学说,受“先立其大 思想的启蒙:“某也幼承严训,即闻先立其大之旨”。这为他日后接 受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供了契机。 第一节传统儒学修养理论的继承 首先是对先秦儒家“讲学以修德”思想的继承。明代中期,程朱 理学的僵化日益造成学术的空疏,八股取士则使教育完全沦落为科举 制度的附庸,读书人“涉猎记诵以杂博相高 、“割裂装缀以华靡相胜 , 一生为无用之虚文而不自知。邹守益对此现象深感忧虑,他说: 学之不讲,圣门所忧。所谓讲者,非以资口舌,所以讲修德之方法也。下文所 指,闻义而徙,不善而改,便是讲学以修德之实下手处。学问之道,无他也, 去其不善以归于善而已矣。 君子之学,以陶养性情为第一义o 他认为,为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修德 、“养德”,在于“陶养性情。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下) 奠青田墓文【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9 4 3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简鲍复之【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4 9 6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康斋日记序【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2 5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邹守益的这一思想本自孔子,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论语述而) 这句名言常为宋 明以来的儒学家所喜欢引用,王阳明也曾引用孔子这句话,并且指出 “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白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 求,可悲矣 。邹守益纠正当世之人为学态度上的偏谬说: 所谓学者,非涉猎记诵以杂博相高也,非割裂装缀以华靡相胜也,要必读经 师意,观史师迹,味圣贤之言,以求义理之当;查古今之变,以验得失之几。 在邹守益看来,读经观史的目的在于从往圣前贤的言论中寻求“义 理,他批评那些“训诂日烦,著述日富,缠绕于文义,比较于异同, 模拟于仪节,恣情凿性,去道弥远,而犹偃然以为孔氏之学 者,是 “铺糟粕而弃其醇”,敦促学者应以道义为尚:“古人理会利害便是义 理,今人理会义理犹是利害,须是吾辈自考自证,无一毫夹杂始得。 认为在利害关头,应像古人那样以义理为重,不因个人利害妨害义理 流行。 其次,对先秦儒学“心性”论的继承。邹守益认为,“君子之学, 求以不失赤子之心。” 所谓“赤子之心即指“本心”:“所欲有甚于 生,所恶有甚于死,非君子有是心也,君子能不失其本心而已。 他 进而指出: 本心之善,其体甚微,而利欲之攻,不胜其众,非有以辨别之,则理欲混淆, 而天下之大本无以正矣。 邹守益继承孟子心性论思想,认为“君子之学,莫若善事其心” 因 ( 明)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答罗整庵少宰书( 传习录中)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9 2 :7 5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制策【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5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薛文清公从祀疏 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1 6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简湛甘泉先生【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5 0 2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寓思图诗序【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1 8 7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重修静学王先生墓记【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3 2 0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制策【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5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乐闲集序【m 1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2 5 6 硕士学位论文 “心学不明,而假诸物,托诸光景,则有将迎,有内外 。在此基 础上,邹守益又提出“学莫先于内外之辩。所谓“内外 ,以身与物 对,则“身为内而物为外;身与心对,则“身为外而心为内 。他将 古今学人作了对比:“古之君子,战战兢兢,务存此心,以无负付畀 之全。虽死生之变,直以仁为主,而杀身以成之,后之君子,决 性命,饕富贵,惟宫室、妻妾、田园、舆马是崇是筛,是营是图,至 于亏其身以丧其心,冥然相与安之。”邹守益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别并 一不在于心智、学识,而是当世缙绅士大夫挠于“物”而丧失其“心 的缘故,因而主张“学其大 ,做到“以天下为一家,明明德于天下 。 再次,对传统“内省”道德修养方法的继承。黄宗羲明儒学 案谓邹守益之学“得力于敬,“敬”即庄敬、敬畏,是一种自我抑 制的能力。邹守益早年就曾接受父亲的教诲:“人生一世,如清尘接 弱草,苟不立节义,是虚生矣。人性常要检束严整,则不轻以放肆; 常要惺惺法则,自然日就规矩。不可斯须忘敬之一字。邹守益谓此 “战战兢兢,集木临渊之道也! ” “主敬和“戒惧是邹守益特 别强调的“致良知 方法,也是其道德修养论的主要内容,他同时把 “戒惧 与“主敬”相结合,认为“戒惧”其实就是孔门之“敬”。 圣门要旨,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戒慎恐惧, 常精常明,则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故道千乘之国,直以敬事为纲领。 孔子最先提出“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 的命题,要求人们用严 肃庄敬的态度进行道德修养,不使自己的思想有一点放松。孔子这一 思想深为宋明儒者所重视和推崇。程颐认为“敬只是持己之道 ( 二 程遗书卷一八) ,也就是使自己的思想专一而不涣散,不为外物牵 引,“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无适之为一( 二程遗书卷一五) , 如此涵养持久,天理自然明晰,因而把主敬视为修养的根本工夫,“为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乐闲集序【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2 5 6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送卢生子祥【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3 8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族谱后续【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4 1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上) 简胡鹿崖巨卿【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5 0 7 邹守益道德修养论研究 学之大要”。朱熹更认为,“敬字工夫 是“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 朱子语类卷一二) ;主敬即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 同 上)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儒家道德修养所主张的自律、自觉思想。 邹守益在探讨如何保任良知本体的过程中,吸收了前人的这些思想。 他把“修己以敬 看作儒家学说的“要旨”,显然是受了程朱思想的 影响。不同的是,邹守益把“敬”与其“致良知 理论结合起来,把 它与“戒惧”结合起来,认为“戒惧”、“敬 都在于使良知保持精明 灵觉,避免尘俗的污坏,从而使主体在道德践履过程中进退中度。 第二节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继承 正德五年( 1 5 l o ) ,王阳明由龙场驿承转而出任庐陵县令,邹守 益“慕而谒之,一见期许”。正德六年( 1 5 1 1 ) ,二十一岁的邹守益参 加会试。作为同考官的王阳明看到他的试卷,十分肯定地说:“此必 安福邹某也。亡论文,其人品亦冠天下者。 赏识之情溢于言表。邹 守益中进士后一年,对政治的失望使他毅然辞去翰林编修之职而归家 讲学,四方人士慕名而来。在讲学过程中,邹守益对大学先言格 物,中庸首揭慎独的分歧产生了疑问。据他的学生宋仪望在明 故中顺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前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追赠礼部 侍郎谥文庄邹东廓先生行状记载: 一日,与诸生论及( 中庸,辄慨然日:子思学于曾氏,今程、朱补大学, 必先格致:( 中庸乃首言戒惧慎独,而不及格致,何也? 时诸生辩难良久,先 生终不释然。 朱子的补传要学者即天下之物以穷其理,积累贯通之后,才可以使此 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而中庸则没有“即物穷理之说,只要求 学者“戒慎恐惧、要求“慎独”。一个是外求,一个是内省,如何才 能使两者真正贯通融汇起来? 正德十四年( 1 5 1 9 ) ,邹守益就这一问 ( 明) 邹守益邹守益集( 下) 东廓邹先生传【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1 3 8 2 硕十学位论文 题请教正在虔台讲学的王阳明。阳明告之日:“致知者,致吾心之良 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独,即所谓良知也:慎独者,所以致其良知也;戒慎恐惧,所以慎其 独也。大学、中庸之旨,一也。 经过反复辩论,守益得闻阳 明良知之说,这使他深受启发,从而融通了“格物致知 与“戒慎恐 惧 : 往者尝疑c 大学、中庸一派授受,而判知行,析动静,几若分门以立及 接温听厉,反覆诘难,始信好恶之宾,戒惧之严,不外慎独一脉。独也者,独知也, 独知之良,无声无臭,而乾坤万有基焉。 在王阳明良知说的接引下,邹守益豁然开悟,于是拜阳明为师。 关于自身学术趣向的这一根本转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