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专业论文)试论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pdf_第1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试论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pdf_第2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试论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pdf_第3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试论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pdf_第4页
(逻辑学专业论文)试论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认为,金先生的哲学思想实质上是以其归纳思想为核心的; 他的逻辑论、认识论、本体论无一不与其对归纳问题的理解相符合,也无 一不是从解决归纳问题的立场出发。划归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是金先生哲 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起点,而对归纳问题的解决则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目 标。围绕着归纳问题及对其的解决,金先生建立起了其自身独特的哲学体 系。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归纳问题本身不单单是个逻辑问题,它牵 涉到认识论、本体论问题,甚至,应当突破理论的限制,到实践中去寻找 答案。 本文三大部分,即前言、正文、结束语。正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对归纳逻辑的发展和归纳问题的提出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并详 细分析了历史上对归纳问题的四种回答,指出它们各有难以克服的困难。 第二章至第四章沿着金岳霖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分析和论述了金岳 霖对归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第二章论述金岳霖在2 0 世纪初,由 注重归纳到对归纳感到动摇、困惑的思想转变过程;第三章论述金岳霖在 2 0 世纪4 0 年代对归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哲学体 系,提出了归纳原则,较为系统地解答了归纳问题;第四章论述金岳霖在 解放以后,其哲学思想向辩证唯物主义靠拢,与此相应,他对归纳问题的 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第五章试图对金岳霖解决归纳问题的思路作出一个描述,对金岳霖的 归纳问题解决方案作出评价。 关键词: 金岳霖 归纳问题哲学体系 前苦 前言 金岳霖,字龙荪,原籍浙江省诸暨县,1 8 9 5 年7 月1 4 日生于湖南长沙, 1 9 8 4 年1 0 月1 9 日在北京逝世。金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1 9 1 4 年留学美 国,1 9 2 0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 利等国游学。1 9 2 5 年回国以后,历任清华大学讲师、教授、哲学系主任、文 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哲学研究专刊主编,中国社会科 学院学部委员、哲学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等职。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 家,一生发表了六十多篇论文,四部著作。,与他人合著形式逻辑简明读本, 主编形式逻辑,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财产。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哲学教育 家、逻辑学教育家,从事哲学、逻辑学教学和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与两名 学生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进中国的逻辑 学家之一。其人其学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界影响深远,堪称一代大师。 2 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金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络绎不绝,出现了不少 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尤其是金先生一生关注归纳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归 纳思想,更引得后来者众说不一,议论纷纷。如何看待金先生的归纳思想,特 别是如何看待金先生归纳思想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是本文作者思考的起 点。在考察了金岳霖哲学思想和归纳思想的发展历程之后,本文作者认为,金 先生的哲学体系是围绕着对归纳问题的回答而建立起来的,对归纳问题作出恰 当的回答是其建立哲学体系的原动力。这既是金先生哲学体系的特色,也是其 归纳思想的特色。 论道、逻辑学、知识论和罗素哲学笔者注。 参考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四川人民山版社1 9 8 7 年第一版。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及其解扶方式的协史陈述 “夫外籀不与内籀对也,而实为内籀之一术。”。演绎的前提来自归纳,离开了 归纳的演绎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新的知识,所以,一切科学发现都要仰赖于归纳。 尽管自然科学在归纳方法的指引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归纳的这种信任 和确信还是很快被打破了。英国的不可知论者大卫休谟发表了人性论 ( 1 7 3 8 年) 和人类理解研究( 1 7 4 8 年) 打碎了人们的迷梦。休谟从经验 论立场出发,首先对因果关系发出了质疑。他认为所谓的因果现象,就人们所 感知到的而言,只是一个个孤立的感觉印象和一个感觉印象跟随另一个感觉印 象出现,而两种现象,无论它们如何千百次地联结在一起,我们也不能保证这 二者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对因果关系客观必然性的否定随即带来了对归 纳法有效性的否定:我们过去的经验如何可以扩展到未来呢? 或者,我们如何 能从对个别的知识的认识过渡到对一般的认识? 休谟并不否认归纳法在实际 上的应用,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来自经验,因此,为了得到知谚 ,归纳法不 可或缺,但关键的问题是:归纳法的有效性的依据是什么? 从先验的角度来说, 归纳法的有效性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归纳中不存在重言式的逻辑蕴涵关 系;从后验的角度看,归纳法的有效性也不能从经验上得到证明,否则只能是 循环论证。于是他得出了结论:归纳法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只是“经验重复 的心理因素”。这样一来,整个自然科学的根基就只是建立在了这个非常不稳 固、不牢靠的“心理习惯”上面了,科学大厦的貌似坚实的基础随着对归纳法 的信仰之崩溃而土崩瓦解。 二、哲学史上对归纳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 关于归纳和因果关系之依据的问题,自从休谟提出以后,就在哲学史上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们为了替科学找到坚固的基础,就 不能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不能不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哲学家m 布莱克( m b l a c k ) 在1 9 6 7 年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 词条中曾经综合了众多的回答归纳问题的文献,简单概括为四种情况: 严复穆勒名学部乙按语,商务印郴馆,1 9 8 1 年。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5 乏,# 解决方式的历史陈述 休谟的责难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归纳是站不住脚的,应该把归纳从 人们称道的理性推理中排除出去。 从休谟的批判看来,通常的归纳论证需要改进,方法是或者增加更多 的前提,或者把结论改成概率的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结论的合理性被期待 为是演绎地从前提中推出的,此时,归纳逻辑被构造成应用的演绎逻辑的一个 分支。 尽管归纳论证不能满足演绎的正确性标准,归纳行为( 而非规则或原 则) 在某种新的意义下可以证明其合理性。归纳如果不能是有效的话,至少也 能有存在的理由。 休谟问题产生于概念和语言的混乱,因此阐明这些混乱及其根源,与 其说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如说是取消了这个问题。 以下我们对这四种情况进行一个大略的分析。 ( 一) 对归纳问题的第一种回答否定归纳 休谟的责难是无法应付的,归纳站不住脚,应该把归纳从人们称道的理性 推理中排除出去。这是一种对归纳问题从反面给出的回答,这种回答承认了在 休谟的责难面前,理性为归纳所能做的辩护都是站不住脚的,因而是毫无意义 的,因此,归纳就绝不能再作为人们理性推理的一种工具,而是应该被排斥、 摒弃不用。这种看法的代表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认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否定归纳存在的合理性, 否定归纳的作用,因而必须为科学和知识的获得过程提供新的工具。波普尔就 认为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不断的证伪。至于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普特南说:“难 道不是由于归纳逻辑在形式化上的失败,即经验科学没有规则系统这个发现鼓 舞了无政府主义的兴起吗? ”9 对休谟问题的这一种回答及由此而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的论述影响广泛, 转引自王雨田主编归纳逻辑导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第一版,第1 1 7 页。 ( 美) 希拉里- 普特南( h i l a r yp u t n a m ) 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5 7 页。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及j # 解决方式的j i j j 史陈述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历史陈述 一、归纳问题是什么 一般而言,凡属归类、类比的活动都属归纳。归纳最早是作为人类的认识 方法之归纳的方法而出现的。人类的认识首先是从获得大量、零散的感性 材料开始,在这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和科学的抽象过程,才逐步形 成经验和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归纳方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文明时代归 纳方法即已得到了研究,如墨经里提出推理的重要概念“类、故、理”皆 与归纳有关:德谟克利特的著作规范讨论了归纳、类比等问题;亚里士多 德作为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研究了完全归纳推理( 即归纳三 段论)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作为科学认识方法的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及归纳 一演绎程序) 。但在亚氏以后,归纳逻辑没有太大的发展。只是到了近代,随 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生产力的发展,近代实验自然科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 来了,古典归纳逻辑才应运而生。近代自然科学方法上的两大特征是运用实验 和运用数学,由此,与运用实验方法密切相关的逻辑学方法一归纳逻辑进入了 人们的视野。古典归纳逻辑的奠基人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著名的新工具, 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抨击了经院逻辑,批评了亚氏的演绎和归纳逻辑,提 出了适应实验方法、从观察和实验事实出发而进行的归纳推理方法。其后,穆 勒在其逻辑体系中在培根“三表法”基础上提出了“归纳五法”,使归纳 真正进入到了逻辑学的体系,赋予了归纳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性质。” 应该说,在休谟之前,人们对归纳的看法是乐观的,对归纳作为一种发现 的方法和证明的方法充满了信心,认为归纳法有效而且可靠。弗兰西斯培根 说:“我的归纳法不应当仅用在证明和发现一些所谓的第一性原则上,也应当 用于证明和发现较低的原理、中级的原理,实在说就是一切原理正是这种 归纳法才是我们的主要希望之所寄托。”。穆勒则认为演绎不过是归纳的一种, 参考杨百顺归纳逻辑的发展,北京市逻辑学会编归纳逻辑第3 0 9 页,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王雨田主编归纳逻辑导引,上海人民山版社1 9 9 2 年;陈 晓平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第一章传统归纳逻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培根新工具第8 2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及e 解决方式的历史陈述 “夫外籀不与内籀对也,而实为内籀之一术。”演绎的前提米自归纳,离j 门i 归纳的演绎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新的知识,所以,一切科学发现都要仰赖于归纳。 尽管自然科学在归纳方法的指引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归纳的这利- 信任 和确信还是很快被打破了。英国的不可知论者大卫休谟发表了人性论 ( 1 7 3 8 年) 和人类理解研究( 1 7 4 8 年) ,打碎了人们的迷梦。休谟从经验 论立场出发,首先对因果关系发出了质疑。他认为所谓的因果现象,就人们所 感知到的而言,只是一个个孤立的感觉印象和一个感觉印象跟随另一个感觉印 象山现,而两种现象,无论它们如何千百次地联结在一起,我们也不能保证这 二者问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对因果关系客观必然性的否定随即带来了对归 纳法有效性的否定:我们过去的经验如何可以扩展到未来呢? 或者,我们如何 能从对个别的知识的认识过渡到对一般的认识? 休谟并不否认归纳法在实际 上的应用,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来自经验,因此,为了得到知识,归纳法不 可或缺,但关键的问题是:归纳法的有效性的依据是什么? 从先验的角度来u 8 , 归纳法的有效性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归纳中不存在重言式的逻辑蕴涵关 系;从后验的角度看,归纳法的有效性也不能从经验上得到证明,否则只能是 循环论证。于是他得出了结论:归纳法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只是“经验重复 的心理因素”。这样一来,整个自然科学的根基就只是建立在了这个非常爿i 稳 固、不2 | 三靠的“心理习惯”上面了,科学大厦的貌似坚实的基础随着对归纳法 的信仰之崩溃而土崩瓦解。 二、哲学史上对归纳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 关于归纳和因果关系之依据的问题,自从休谟提出以后,就在哲学史上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们为了替科学找到坚固的基础,就 不能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不能不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哲学家m 布莱克( m b l c k ) 在1 9 6 7 年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 词条中曾经综合了众多的回答归纳问题的文献,简单概括为四利叶奇况: 严复穆勒名学- 部乙按语,商务印一旧馆,1 9 8 1 年。 第一章对归纳州题艘j e 解决方代的垅史陈述 休谟的责难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归纳足站不住脚的应该把归纳从 人们称道的理性推理中排除出去。 从休谟的批判看来,通常的归纳论证需要改进,方法是或者增加更多 的前提,或者把结论改成概率的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结论的合理性被期待 为足演绎地从前提中推出的,此时,归纳逻辑被构造成应川的演纾逻辑的一个 分支。 尽管归纳沦证不能满足演绎的正确性标准,归纳行为( 而非规则或原 则) 在某种新的意义下可以证明其合理性。归纳如果不能足有效的话,至少也 能有存在的理山。 休谟问题产生于概念和语高的混乱,因此阐明这些混乱及其根源,与 其说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如既是取消了这个问题。 以下我们对这四种情况进行一个大略的分析。 ( 一) 对归纳问题的第一种回答否定归纳 休谟的责难是无法应付的,归纳站不住脚,应该把归纳从人们称道的理性 推理中排除出去。这是一种对归纳问题从反面给出的凹答,这种回答承认了在 休谟的责难面前,理性为归纳所能做的辩护都是站不住脚的,冈而是毫无意义 的,因此,归纳就绝不能再作为人们理性推理的一种工具,丽足应该被排斥、 摒弃不用。这利,看法的代表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 认识论和多元主义方法论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否定归纳存在的合理性, 否定归纳的作用,因而必须为科学和知识的获得过程提供新的工其。波普尔就 认为科学发现的过程足不断的证伪。至于无政府主义认让 论,普特南说:“难 道不是由于归纳逻辑在形式化上的失败,即经验科学没有规则系统这个发现鼓 舞了无政府主义的兴起吗? ” 对休谟问题的这一种回答及山此而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的论述影响广泛, 转引自王雨田主编归纳逻辑导引上海人民山版社1 9 9 2 年第一版第1 1 7 页。 ( 美) 希拉里- 普特南( h i l a r yp u l n ) 理性、真理与历尘童肚骏。李光程译 上海译文山版社1 9 9 7 年。第1 5 7 页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历史陈述 对后来的哲学家们启发很大。但是,这些理论在解决归纳问题方面明显是不成 功的,a j 艾耶尔批评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时说,除非我们把一个理论在过去 没有通过一个确定性的检验看作它未来也不会通过这样一个检验的根据,否则 我们是没有理由依据它过去没有通过检验而抛弃它的,而这个推理无疑正是一 个归纳推理。费耶阿本德的反归纳主张的提出过程一样存在着归纳。我们即 使不去谈论这些新理论本身的困难,如波普尔证伪主义原则本身是否有可证伪 性,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怎么都行”是否取消了科学理沦和方法的合理 性而成为相对主义;且不管这些新的困难,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使我们仍然要 发问:这种把归纳完全否定,完全驱逐出科学方法论领域的做法真的正确吗? 这种做法是否确实符合实际情况? 按照c d 布罗德的广为人知的说法,“归纳法是自然科学的胜利,却是 哲学的耻辱”。反过来说,哲学家们决没有权利因为归纳法是哲学的耻辱,而 把它从科学和人类认识的领域完全放逐。 ( 二) 对休谟问题的第二种回答一改进归纳论证( 对归纳作演绎的重建) 依据m b l a c k 的论述,这种对归纳论证的改进,实质也就是对归纳作演 绎的重建。方法有两个,第一是“增加更多的前提”,其实质也就是去探求一 个使归纳规则得以演绎地确立的超归纳原则,比如休谟的将来类似过去的原 理、穆勒的自然齐一性原理、凯恩斯的保证个体的同类属性能聚集成有限数目 的群体的有限性原理( 这只保证结论的概然性) 等;第二个方法是把结论改为 概率的陈述,这样,就产生了归纳概率逻辑。普遍的看法是这两种尝试一样地 遭到了意料之中的惨败。超归纳原则本身的确立在逻辑学领域里看来是毫无理 由的,所有这些原则的存在都遭到了否定;而把归纳纳入为一种或然逻辑,到 卡尔纳普时已达到完备的程度,同时也完全暴露出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所谓 g h r p a r k i n s o n 编辑的西方哲学手册,纽约,1 9 8 8 年版,第2 2 1 页,转引自戚 本芬;科学方法论:从归纳到反归纳的争论与思考,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4 期。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历史陈述 的确证度问题。如何建立一种客观的先验的确证关系的c 函数呢? 逻辑不能 提供所须的这样的一个标准。确证度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证明了概率逻辑在 归纳问题上的无能,最终把皮球又踢回去了。 ( 三) 对体谟问题的第三种回答实用主义类型的解答 皮尔士、莱欣巴哈等人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第三种答复。 这种答复根据的是“无所损失”的原则。好像一个癌症病人,如果不动手术, 他必然要死;如果动手术,他有可能死,也有可能活。处于这种境地下,依据 理性主义的立场,他选择了动手术,因为已经“无所损失”了。同样,莱欣巴 哈认为,要对未来作出预告,如果归纳不可能成功,那么任何其他的方法都不 会成功,基于“无所损失”原则,我们只能运用归纳原则对未来作出预告。 这可以说是一种有趣的、机智的回答,并且,莱欣巴哈等人事实上根据这 一原则,建立了归纳逻辑的概率频率解释体系。但是,总体来说,这是一种逃 避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正面有效的回答。因为实用合理性与真理性之问并无必然 的联系,对归纳实用合理性的辩护并不意味着对归纳真理性的辩护。 ( 四) 对归纳问题的第四种回答取消归纳问题 回答休谟的问题是困难的,而探究一下问题本身是否合理就成了另一个可 行的思考方向。这种意见以为休谟的问题产生于概念和语言的混乱,只要阐明 这些混乱及其根源,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依据他们的看法,归纳法本身根据 定义就是一个非演绎的、不提供演绎意义上和演绎标准上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的、非证明的推理方法,那么,要以传统的方法来解决它,要去论证归纳的“合 理性”( 有效性) 本身就成了一句空话。于是,归纳问题本身就被取消了,相 反地,我们可以有“为什么说证明的演绎标准是合理的”这一问题。 这个回答除了尚未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概念和语言的混乱根源是什么以 确证度指的是把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的关系看作是证据对假说的确证关系,对确证 关系的量度叫作确证度。 第一章对归纳问题驶其解决方式的历史陈述 外,与其说是揭露了归纳问题是一个假问题,不如说它是在某一定的意义上又 回到了起点:我们能否忍受我们的科学的根基只是不确定的、非必然的,我们 的科学和哲学是否需要一种必然性、或一种确定性、或一种合理性? 普特南在 理性真理与历史中谈到如何回答“为什么是理性的就是好的”这个问题 时说:“许多哲学家都相信科学探究遵循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如果有这样 的方法,即人们使用它就保证能够发现真理,而使用其他方法则不可能发现真 理,并且,如果把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各个非科学领域中的争议无法消除 这种情况解释为,科学且唯独科学始终不渝地使用了这个方法,那么合理性( 假 如有这种东西) 也许应该等同于具有和使用这个方法。”普特南对“合理性” 的辩护曲折而隐晦,但我们仍可以追问这两个问题:第一,我们( 最初) 为了 什么原因试图为归纳法找到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我们能否容忍我们的科学 的根基只是习惯和猜测? 如果科学确实需要一个牢靠确定的根基,我们就不能 认为对归纳问题的追问是毫无道理的。 归纳问题既然是如此棘手的哲学难题,金岳霖又是怎样柬思考和解决它的 呢? 金先生的解决途径有何独特之处? 归纳问题在金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又扮 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试图从对金先生各个阶段的哲学思想和归纳思 想发展过程的考察出发,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个解答。 ( 美) 希拉里普特南( h i i a r yp u t na i l l ) 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3 3 页。 第二章2 0 世纪初的金岳霖:接触哲学和逻聋 ,对归纳从注重到动摇与困惑 第二章2 0 世纪初的金岳霖: 接触哲学和逻辑,对归纳从注重到动摇与困惑 依据一般的看法,金岳霖的哲学思想与归纳思想之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四 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初( 注重归纳阶段) ,二是二十世纪2 0 年代至3 0 年代 中期( 对归纳的动摇与困惑阶段) ,三是二十世纪3 0 年代术至4 0 年代( 对归 纳的系统研究阶段) ,四是解放以后( 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理解归纳阶段) 。 本文把前两个阶段合在一起论述,理由是,金先生在第一阶段对归纳的重视只 是一种思想倾向而己,并未产生对归纳的具体论述;第二阶段金先生从逻辑( 演 绎逻辑) 的立场出发,对归纳产生了动摇和困惑,这种动摇和困惑是金先生对 归纳进行更深入探讨的契机,但在该阶段金先生同样尚未对归纳问题提出解决 的方案。作为金先生在对归纳进行系统研究之前的时期,把它们放在一起论述 足恰当的。 从金先生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金先生最初对哲学发生兴趣是与其尊 重科学、重视归纳的思想紧密相连的。他对哲学产生兴趣的时期也就是他的注 重归纳思想萌芽的时期。对哲学的兴趣、对科学的尊重与对归纳的重视三者是 金先生一生思想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三者的融汇贯通即显露于对归纳问题的 解决过程中。 一、接触哲学和逻辑,注重归纳 1 9 1 4 年,金先生毕业于清华学校,随即以官费留学美国。起先他在宾 夕法尼亚大学读商科,后来因为兴趣问题改学政治学。1 9 1 7 年,他完成了硕 士论文州长的财政权。,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 9 2 0 年,他以t 1 格林 的政治学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在这一阶段,金先生主修的是政治学,他的人生与哲学还未有太大的关联, 但从金先生整个的哲学思想发展历程来讲,这个时期乃是一个重要的阶段。金 t h ef i n a n c i a ip o w e fo f t h eg o v e m o r so f t h ed i h b r e n ts t a t e s t h ep 0 l i t i c a lt h e o 叫o f l l l o m a sh i l lg r e e n 第二章2 0 【! = 纪初的金岳霖:接触哲学和逻辑,对归纳从注重到动摇q 困惑 先生自述:“我最初发生哲学上的兴趣是在民国八年底夏天。那时候我正在研 究政治思想史,我在政治思想史底课程中碰着了t h g r e e n 。我记得我头一 次感觉到理智上的欣赏就是在那个时候”在其博士论文t h 格林的 政治学说中,他写到格林对卢梭契约论的批判时说:“格林仍然清楚地认识 到,契约论不能单纯从历史的角度来推翻;因为这一理论力图解释政治权威在 逻辑上和哲学上的先决条件。要使这一理论的推崇者彻底信服,驳倒它就不仅 要从历史上,还须从逻辑上和哲学上入手。”。因此金先生之研究格林的政治学 说,也就非常注重于从哲学与逻辑学的方面入手。以格林为介,金先生不但在 这一阶段感觉到了“理智上的欣赏”,而且,对哲学和逻辑感到了英大的兴趣。 很明显,这种兴趣影响了并改变了他的一生。 金先生这一时期思想的另一重要倾向,是由于“受了时代底影响,注重归 纳,注重科学”。9 提到金先生的注重归纳思想,我们特别不能忘记的是这一时代的特殊时代 背景。金先生说:“在辛亥之后的几年中,因为大多数人注重科学,所以有一 部分的人特别喜欢谈归纳,我免不了受了这注重归纳底影响。”。清术民初的中 国是一个经历了重重灾难的国家,知识分子寻求出路、志新图强的思想,已从 最初的学习“船坚炮利”发展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要以 学习科学方法论、思维形式为主。王国维谈论当时的情况时说:“故今日所最 热者,在授世界最进步之学习之大略,使知研究之方法。”科学与民主成为这 一时期的口号,而归纳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受到了包括严复、胡适、王 国维、梁启超等在内的当时一代学者的重视和推荐。严复是中国历史上系统、 全面地引进西方逻辑学的第一人,其逻辑学译著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 占了其译著总数的四分之。我们不能说严复是一个完全归纳主义的思想家, 但在他的译介中归纳确实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不只一次推崇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第3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第5 9 页。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第4 页。 同上,第2 页。 第二章2 0 世纪初的会岳霖:接触哲学和逻辑,对归纳从注重到动摇与困惑 西方近代的“实测内籀”。之学,推崇穆勒、弗朗西斯培根之实验与归纳的 经验主义方法。严复对科学和归纳的推介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一代学者。另一 大学者王国维也曾经译介耶方斯之辩学,在史学研究中运用科学方法论而 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他运用地下考古实物以证史实,在甲骨文、殷周金文、 汉晋竹简和封泥研究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在科学研究( 包括史学研究) 中除了注重事实考订以外,更要求“明其因果”。梁启超认为归纳法是研究从 已知推知未知的,他对培根及其归纳法的创立和基本思想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推崇培根的归纳思想,认为它是近代科学振兴的重要原动力;他并且着力研究 中国古代的归纳思想,认为墨子其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倡归纳的方法; 他还认为清代的朴学所运用的校勘、训诂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方法。胡适接 受实用主义原则,提出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则可以说与古典归纳逻 辑的“假说演绎法”是一脉相承的。 既然对归纳的重视与对科学的推崇如此紧密地结合并深深地植根于这一 代学者的心中,我们不难理解此后为什么归纳问题成了缠绕金岳霖一生的重要 哲学难题,为什么金岳霖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及试图解决它。 二、对归纳的动摇和困惑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金先生与张奚若、徐志摩等人同去英国留 所谓“内籀”与“外籀”乃是严复长期采_ 4 的对i n d u c t i o n 和d e d u c t i o n 的翻译,前 者即归纳,后者即演绎。 有些人认为严复后期逻辑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个归纳主义者变成对归纳、演 绎并重。但是总的说来,他前期的逻辑学思想对于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更加重大的 影响笔者注。 杨国荣实证论与中国哲学从严复到金岳霖,高等教育山版社1 9 9 6 年第一版,第3 3 页。 参考许锦云:中国古典归纳逻辑思想发展状况初探。信| 5 l ;j 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培根之后惠威尔( w w h e w e l l )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归纳逻辑提出了假说演绎法, 认为从给定的事实发现一般的定律通常不是靠机械的推理,而是靠直觉。靠巧妙的猜 测提出关于定律的假说。一旦猜到了定律,研究者便试图从这个定律中推导出已知的 事实,以便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如果成功地作出这种推导,那么这个假说便被 证实了。由有关定律的假说到推导山已知的事实一步一步f 降组成一个连续演绎的 链条,而这些演绎则是归纳真理性的标准。参考王雨田、炅炳荣归纳逻辑与人 工智能第6 页,中国纺织大学山版社1 9 9 5 年第一版。 第二二章2 0 世纪初的金岳霖:接触哲学和逻辑,对归纳从注蓐到动摇与困惑 学。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金先生真正步入了哲学的殿堂。由于他对科学一贯 推重的思想倾向和自身严密的思维习惯,在哲学观点上,他很容易地接受了英 国当时的朴素实在论而反对格林( g r e e n ) 的唯心论和休谟的唯心论;在哲学 方法上,他接受了罗素和穆尔的逻辑分析方法。他回忆说:“民十一年在伦敦 念书,有两部书对于我的影响特别的大:部是罗素底p r i n c i p l eo f m a t h e m a t i c s ,一部是休谟底t r e a t i s e 。罗素底那本书我那时虽然不见得看得 懂,然而它使我想到哲理之为哲理不一定靠大题目,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 概念也可以有很深的分析,而此精深的分析也就是哲学。从此以后我注重分析, 在思想上慢慢地与g r e e e n 分家。”。 金先生在哲学观点上接受了朴素实在论,在哲学方法上接受了逻辑分析方 法,与此同时,他又接触到休谟的困果论和归纳问题。由朴素实在论加强了的 对科学和常识的信心和与逻辑分析方法颇为一致的对归纳的休谟式的怀疑发 生了严重的冲突。他自己说:“休谟底因果论有一时期使我非常为难。休谟 底议论使我感觉到归纳说不通,因果靠不住,而科学在理论上的根基动摇。”。 正如王国维在三十自述时说过:“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 可爱”,金岳霖在休谟问题上也遇到了这样的矛盾。从感情上说,金岳霖不愿 怀疑归纳,“大概在好几年之内我还是以归纳为客观的知识底唯一的来源”。 然而从理智上说,他却发现归纳有着严重的思想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难有 时差不多成为情感上的痛苦”。对归纳的动摇和困惑导致了会先生个人理智与 情感的严重背离,因此促使金先生更深入地研究和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1 9 2 5 年金先生留学回国,并于1 9 2 6 年开始在清华任教,创立了清华大学 哲学系,除西方哲学课程以外,主要担任逻辑学教学。这个时期教授逻辑学课 程的经验使金先生对归纳与演绎有了进一步的比较。金先生此时所接受的“逻 辑”概念是狭义的。而从狭义上讲,逻辑指的是演绎逻辑,即“研究必然推理” 的,而归纳逻辑研究的是或然性推理,金先生认为它们“终久是要分家的”, 因此在其所著逻辑一书中并未列入归纳推理。以演绎逻辑的必然性为标准, 第3 4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一版。 第2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一版。 第2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一版。 第l 页,三联书店1 9 6 1 年第一版。 道道道辑论论论逻 霖霖霖霖岳岳岳岳金金金金 第二章2 0 世纪初的金岳霖:接触哲学和逻辑对归纳从注重到动捅困惑 则很明显归纳实在不是“逻辑”。他说,“后来教逻辑,讲到归纳那一部分,总 觉得归纳法不是一个像样的东西归纳法给我以一种在理论上解决不了 的困难”,。所谓“理论上解决不了的困难”,实际上就是无法为归纳法找到演 绎逻辑标准上的必然性的依据。而对科学的信仰又使他无法将归纳割舍,于是 归纳就成了一根极其磨人的鸡肋。这根鸡肋不解决,哲学的可信与可爱就不能 统一,而金先生之研究哲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 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于是,对归纳难题的解决就成了金先生毕生哲学研究 中的任务。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对金先生这一时期思想发生主要影响的,除了他所自 述的休谟、罗素,还应提到康德、维特根斯坦( 维也纳学派) 、穆勒等人。从 他的论著和论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以上诸人对金先生的影响。总的来说,各派思 想来源最终在金先生身上汇聚成为一大思想冲突,并成为解决这一思想冲突的 思想武器。这个冲突就是如何合理地解决归纳问题。 金岳霖论道第2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一版。 金岳霖论道,第1 6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第一版。 第三章2 0 世纪4 0 年代的金岳霖:形成独立哲学观,系统解答归纳问题 第三章2 0 世纪4 0 年代的金岳霖:形成独立哲学观, 系统解答归纳问题 2 0 世纪3 0 年代末至4 0 年代,余先生主要作为一名大学哲学教授而活跃 于人生舞台上。这一阶段他广泛阅读了中国传统哲学著作如先秦道家哲学著作 和宋明理学著作,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系统地钻研了大量 的西方各派哲学,包括古典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笛卡尔哲学、英国经验广义和康德的认识论) 及当时的各派分析哲学( 特别是 维也纳学派)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吸纳了中西方各派哲学的一些观点、 方法,采纳了它们的某些概念、范畴,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从 而赋予自己所吸收的这些概念范畴以新的内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有意识 地以“旧瓶装新酒”。他的大部分主要哲学论文与著作皆成就于此时,可以说, 这一阶段是金先生哲学思想的成熟时期与丰收时期。 标志着其哲学思想之成熟的最主要事件就是关于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案的 提出。在这一阶段,金先生已对归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多层次 的解题思路,提出了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已相当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了 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双重冲突,使归纳问题不再成为他思想上的一大难题。 一、对归纳问题的表述与论证 首先,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金先生对归纳问题的解决,从一开始就已 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他认为,“归纳说不通就是知识说不通,也就是科学说 不通”。由于金先生对科学的信仰颇坚,由于朴素实在论思想的确立,金先生 对归纳问题的解决,不是否定和否证,而只能是通过寻找方法和根据,去维护 归纳法的正确性,从而维护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 一) 对归纳问题的理解和表述 1 、休谟问题与归纳原则 依据金先生的说法,休谟所提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把握保障将来会与已 金岳霖罗素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第一版第2 1 页。 第三章2 0 世纪4 0 年代的金岳霖:形成独立哲学j ! ! i ! ,系统解答归纳问题 往相似? ”休谟认为归纳原则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 能保障将来与已往相似,归纳原则本身也失其效用。”但金岳霖认为,归纳原 则与休谟问题同样是秩序问题,“问题是:世界会不会变到我们从已往所得的 经验完全推翻,会不会变到归纳原则根本就不能引用? ”“休谟底问题与我们 所提的关于归纳原则底问题是一样的。”因此,讨论归纳原则,论证归纳原则 的永真性,其实质也就是要解决休谟问题;讨论“归纳原则是否永真,能否为 将来所推翻”。就是讨论休谟问题。 2 、归纳原则之表示 金先生之关于归纳原则的概念来自于罗素。他在知识论中坦言:“本 书底作者非常之佩服罗素”。在表述归纳原则时,他直接引用了罗素的原话: “i fi nag r e a tn u m b e ro fi n s t a n c e sat h i n go fo n ek i n di sa s s o c i a t e d i nac e r t a i nw a yw i t hat h i n go fa n o t h e rk i n da n dt h e r ei sn oi n s t a n c e t ot h ec o n t r a r y ,t h e ni t i sp r o b a b l et h a tat h i n go ft h ef i r s tk i n di s a l w a y ss i m i l a r l y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t h i n go ft h es e c o n dk i n d :a n da st h e n u m b e ro fi n s t a n c e si n c r e a s e si n d e f i n i t e l y ,t h ep r o b a b i l i t ya p p r o a c h e s t oc e r t a i n t y ”。该段文字引自罗素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一书第八 讲,中译文如下: “如果在大量的例证中,某类中的一事物与另一类中的一事物以某种方式 相联系,那么这类中的另一事物则大概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与另一类中的另一事 物相联系着:随着例证数目的增加,或然性几乎会无止境地接近于必然性。”9 这一表述包括两部分,金先生所取的只是前一部分,而后一部分,即或然 性如何无止境地接近于必然性部分,他并没有加以探讨。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一版第4 1 7 页。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一版第4 2 0 页。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一版第9 8 页。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二讳馆1 9 8 3 年第一版第4 2 0 页。 罗素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第2 2 2 页,伦敦,1 9 1 4 年。转引白胡军、杨书澜金 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学术交流1 9 9 4 年第6 期。 罗素对于归纳原则另一表述如下:( a ) 如果发现a 类事物利b 类事物相联系的事例的 数目越多则a 和b 总是相联的或然性也就越大( 假如不知道有不相联的事例的话) : ( b ) 在同样的条件下,a 和b 相联的事例的数目足够多时便几乎可以确定a 和b 总是 相联的,并且可以肯定这个普遍规律将无限1 e 地接近于必然性。罗素哲学问 题第3 7 页,牛津大学山版社,1 9 8 3 年。 第三章2 0 世纪4 0 年代的金岳霖:形成独立哲学观,系统解答归纳问题 据此,金先生提出对归纳原则的解释:“这原则说两( 或多数) 类不同的 东西或事体,如果在多数例证中有某关联,或情形,则大概它们老有那 样的关联或情形。旭该原则 用符号表示,如果以a ,b ,a 。i b 。,a 。b 一a 1 ,b 。 表示特殊的东西或事体,用a 。一b ,a 2 一b :,a 。一b 。,a 。一b 。表示例证,a 、 b 表示类,用“一”表示关联或情形,则该原则可表示如下: 如果a 。一b 。 a 2 一一b 2 a 3 一一b 3 a 。一一b 。 贝9 ( 大概) a 一一b 为什么这一表示是归纳原则? 金先生提出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从 a b ,a :b 。,a 出。谈起”,二是“它是普遍地从特殊的例子得到一普遍的命题”, 。这一原则既然是从特殊事体过渡到普遍命题的普遍的表述,那它就不仅仅是 一方面的归纳原则,而是一普遍的归纳原则的表述。 ( 二) 对归纳原则的论证 l 、论证 金氏的论证大抵如下: 用命题表示归纳原则前件如下: m ( a b ) 中( a 拗o ( a 巾( a ( 1 ) 后件如下: ( a b ) 中( a b ) ( 2 ) 而( 2 ) 又等于 中( a i b 】) 中( a 勘中( a 出- 巾( a h j 中( a 睇b 。) ( 3 ) 金岳霖知识论第4 2 4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一版。 同样地,金先生对这里的“大概”问题不予讨论而只讨论前 部分。一笔者注。 金岳霖知识论第4 2 6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一版。 本文所讨论金先生关于归纳原则之表述的观点,参考胡军、杨书澜金岳霖的归纳理 论述评,学术交流1 9 9 4 年第6 期第5 8 页:帅国文金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社 会科学辑刊1 9 9 8 年4 期1 5 页。 第三章2 0 世纪4 0 年代的金岳霖:形成独立哲学观,系统解答归纳问题 随着正的例子增加,( 1 ) 愈近( 3 ) ,故大概不会( 1 ) 真而( 2 ) 假,也就 是说,归纳原则的前件真则大概后件真。( 大概问题与原则的真假无关,只是 一个程度问题) 。假如有反面的例子出现,则前件如下: 中( a l b 。) 中( a 勘- 中( a 蛐中( a ,h j 巾k ) ( 4 ) 而( 4 ) 又蕴涵 ( a ,b ) 巾( a b )( 5 ) 故( 4 ) 真而( 5 ) 假根本不可能。此情况表示由于反例证的出现,以前的 结论被推翻了。而( 4 ) 蕴涵( 5 ) 既是归纳也是演绎。是演绎因为纯逻辑可以 保障其真,是归纳因为( 5 ) 之为结论是根据于事实上的o ( a 。b 。+ 。) 。在t 。 的时候,呈现出来的所与。或者是中( a 。b 。) 或者是巾( a 。b 。) ,可是无论是 哪一个,不是( 1 ) 蕴涵( 3 ) 就是( 4 ) 蕴涵( 5 ) ,总而言之,归纳原则不会 被所与所推翻。 2 、金氏对归纳原则论证的几个特点 ( 1 ) 撇开概率问题 金氏无论是采用罗素对归纳原则的表述或是自行将归纳原则半符号化,中 间都遗留下了一个“大概”问题。有学者认为,罗索对归纳原则的表述之重点 和主要意义就在于提出归纳问题中的概率问题,金岳霖采用罗素对归纳原则的 表述的前半部分却扬弃其后半部分是一种后退。但是很明显金岳霖并非没有考 虑过概率问题,他是经过仔细考虑后才决定撇开“大概问题”的,不讨论“大 概问题”的理由有二:本身无特别的研究,有好些方面根本不懂,所以不能 提出讨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不必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对归纳原则的 解决并无帮助。因为,大概所表示的是例证与结论有多大的相关关系。假如例 证不十分代表普遍隋形,则大概程度低:假如例证十分代表普遍情形,则大概 的程度高。特殊的例证是否有代表性取决于我们是否假设了将来与以往相似。 而此一假设即是归纳原则问题。只有后一问题解决之后,大概问题才会发生。 也就是说,只有在引用归纳方法之后,才会产生程度高低的问题,才必须去推算 大概( 概率) ,而我们的主要问题是问归纳原则是否永真,能否为将来所推翻? “假 如将来推翻以往,也推翻归纳原则,则大概推算问题根本不发生,因为大概不经 “所与”是金岳霖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名词人意为事物对人所呈现出来、人的感官 所感觉到的对象和内容笔者注。 第三章2 0 世纪4 0 年代的金岳霖;形成独立哲学观,系统解答归纳问题 推算我们已经知道它等于零了。” 把归纳问题化归为概率问题,从而把归纳逻辑化归为概率逻辑的做法,自 从罗素之后确实是西方学者对归纳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但是如同本文第 一部分所表明的,概率逻辑无法正面地解决归纳问题,确证度问题的提出更是 给了这种解题思路以迎头的打击。金先生指出概率( 大概) 问题乃是引用归纳 方法之后爿1 发生的,而我们的注意力仍须回归到归纳原则本身上来。 ( 2 ) 结论的真假与原则的真假相区分 另一个比较特别的见解是将归纳结论的真假与归纳原则的真假相区分开。 归纳所得的结论可以假,而这点与归纳原则的真假并无关系。反证的例子所反 证的不是历史,而是某一普遍的命题。如上文中o ( 巩+ 山。) 为一反证例子, 反证的是( a ,b ) 巾( a b ) ,而无法反证历史,更无法反证归纳原则。也就是说 巾( a 。+ l b 。+ 。) 所能推翻的一定只能是一货真价实的普遍命题,而不是在t n 时候总 结已往的例子那样的命题。 以往的看法往往认为,如果在t n 时引用归纳方法得到结论( a ,b ) 中( a b ) , 而在t + 时有中( a _ + 。b 。) ,则( a b ) 巾( a b ) 被推翻,这就等于说归纳原则的 引用失败。引用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