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专业论文)蓝色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pdf_第1页
(光学专业论文)蓝色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pdf_第2页
(光学专业论文)蓝色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pdf_第3页
(光学专业论文)蓝色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pdf_第4页
(光学专业论文)蓝色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蓝色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方交通人学坝l 毕业论义 箱】贝 摘 要 , f 薄膜电致发光是显示领域中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而蓝 、l 色薄膜电致发光是目前国际薄膜电致发光和显示领域中最前沿 性的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薄膜彩色电 致发光存在的最关键问题是得到高亮度、色纯度好的蓝色发光。 分层优化方案是种解决方法,其中过热电子是否有足够的能 量来碰撞激发发光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过热电子 能够有效的激发发光中,t l , ,那么通过选择合适的发光中心就能 。实现蓝光。1 本文报道了较高亮度的z n s 掺l i ,o 薄膜电致发光。首先制 备了z n s 掺l i :o 发光材料。用电子束蒸发制备出s i o :央层结 构的z n s 掺l i ,0 蓝色电致发光薄膜。通过z n s 掺l i ,o 的吸收 光谱、p l 光谱、激发光谱、电致发光光谱、激发电压与发光强 度的关系等研究了z n s 掺l i :o 薄膜发光特性。它发出4 4 3 n m 的 蓝光。经分析,它的发光机理是由z n 填隙和氧替位硫引起的; 氧抑制硫空位的无辐射跃迁使蓝色发光增强。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较容易获得足够亮度的蓝光,制备工艺 相对简单;而无机电致发光则有寿命长、稳定性好等优点。科 学工作者希望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因此有机无机复合电 致发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证明二氧化硅加速屡对电子有有效的加速作用,我们 制备了以m e h p p v 为发光层、二氧化硅为电子加速层的有机 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与m e h - p p v 本征发光不同的 北玎之通凡学坝i 毕业论史 籀2 血 蓝紫色发光,亮度较高,稳定性较好,这对二氧化硅对电子的 加速作用给出了可靠的证明。同时我们还证明了“固体阴极射 线发光”的存在。 、 l 为了深入了解器件的物理过程及对影响发光亮度和效率的 北方交通入学坝i 毕业论文 因素,对央层结构器件的电路采取齐纳二极管模型,比较成功。 根据这种结构,发光与传导电流有关。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这罩比例常数与晶体的完整性,发光中心的浓度、发光中心和 空问电荷的分布有关。 。 如果从物理过程中将每个环节的发光效率分别讨论,又可 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n 2nh 。ln m n l u _ n 。u t 其中n 。表示在传输过程中能量可能达到激发发光中心的 过热电子的比例,r l 。表示过热电子碰撞激发发光中心的几率, n 。表示发光中心的发光几率,n 。表示从样品表面出射光子 的几率。在质量比较好的薄膜器件中,这几种效率彼此独立, 在这种条件下, n 。= s n 其中s 为过热电子的碰撞激发截面,n 为发光中心的浓度。 在反射率一定的材料里,1 1 。可以看作常数c 。则 n = c s n n l 。n 训。 从上式可以看出场致发光效率与n 。,基质材料中掺杂的发光 中心浓度和高能电子在基质晶格中的碰撞截面有关。 综上所述,提高场致发光亮度主要在于提高传输电荷密度 过热电子激发发光中心的几率( 与电子能量有关) 及中心的发 光效率。激发几率正比于过热电子的能量分布及碰撞激发截面 的乘积。它与电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自由程有关。( 它又与晶 体的完整性有关) 。 北方交通人学i ! i j 毕业论艾 在传统结构器件中,绝缘层为高介电常数的物质,加上电 压后,电场主要加在发光层上,电子只能在发光层加速,电子 获得的能量有限。分层优化方案,用低介电常数的s i o 作预热 层、s i o :作绝缘层,使器件工作时电场主要加在加速层上,并 利用s i o :的半导体特性,使电子得以加速,并且s i o :内部和界 面提供了大量的初电子源,这种方案提高了电子的能量,从而 明显提高了亮度。 2 3 分层优化方案中的物理问题 要提高发光亮度就需要有足够能量的过热电子数及扩大碰 撞激发截面,影响碰撞截面的有各种因素,可以看到提高过热 电子能量的重要性和原则性。针对上述要求提出分层优化的 t f e l 器件。 分层优化的t f e l 结构在理论和实验上都验证了其优越 性,这包括定量的改善发光特性及定性的发现原则上全新的现 象。分层优化方案从理论上估计了导带电子的具体行为并揭示 出发光中心的碰撞激发截面的各向异性,证实了碰撞激发截面 与发光寿命的反比关系。不同的能级寿命不同,它们的截面不 同,特别在外加电压频率提高时,它们的上升速度可以明显有 别。发现了亮度二次跃迁现象,它可能来源于碰撞截面的各向 异性,与能谷转移有关,电子在连续散射过程中运动方向可以 改变,计算中预言随着能量的提高进入l 能谷的电子具有较大 的碰撞激发截面。根据光谱的变化和级联的分层优化方法证明 了加速层s i 0 ,的加速作用,得出该结构的电子能量可达1 5 8 e v , 北方交通人学坝i 毕业论史 嬉1 6 见 而传统央层结构的平均电子能量只有o 3 e v 。s i o 的加入,不仅 起到预热作用,也提供了更多的初电子来源。这些充分c 兑明分 层优化的t f e l 器件的优越性,使得到或增强短波长的发光( 如 蓝光) 的可能性极大的加强。 2 4 发光材料及新探索 通常的发光材料中有一大类是以i i v i 化合物为基质的材 料如z n s 、c d s 、c a s 、s r s 等。人们试图从它们得到为实现 彩色显示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基色( r g b ) 的发光材料。用 z n s :m n 的黄光发光材料制作的显示屏已经商品化。而且z n s : m n 加上红色的滤光片可以得到红色发光,z n s :t b 作为滤光体 也已满足币常显示的要求。 为了得到全色显示,关键性的问题是得到高亮度、色纯度 较好的蓝色发光材料。以s r s :c e 作为发光体在6 0 h z 时可获得1 0 0 c d m 2 的蓝绿光。但s r s 材料有易潮解,发光的色纯度不好等缺 点,人们又将硫代镓酸盐m g a 2 s ( m = c a 、s r 、b a ) 作为发光材料 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材料稳定性和色纯度都比较好,在实验室 得到的最好亮度在6 0 h z 时可达1 0 e a m 2 。由于硫代镓酸盐的制 备比较困难,而且在制备过程中s 的流失很厉害,薄膜的结晶 状念比较差。人们还对z n s :m n 、t i ,c a s :p b 和y 2 s i 0 4 :c e 等 作为蓝色发光材料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但亮度都没有硫代价 酸赫高。 具体情况见表2 1 北方交通人学坝i 毕业论史 亮度效牛 发光利抖发别颜也 c i ec i e ( c d m 2 ) ( i m ,w ) ( 6 0 h z ) z n s :m n 她 05 005 03 0 0 3 6 c a s :e u 红 06 8 o3 l1 2o 2 z n s :m n 滤光 红 06 503 56 50 8 z n s :t b绿 o3 006 0 1 0 0 06 13 s r s :c e 蕊绿 0 3 0 o 5 01 0 0 o8 j6 s r g a s :c e 蕊 01 50 1 0500 2 c a g a s :c c 蕊 0 1 501 91 000 3 z n s :m n l j o “ 0 4 84 0l5 s r s :c e c i e 为发光颜色的色坐标 表2 - 1 2 5 发光显示 t f e l 显示器件是唯一全固化的平板显示器,它具有主动 发光、厚度薄、视角大、分辨率高、适用温度宽、相应快和对 比度高等优点,而且比通常的薄膜晶体管和液晶的制备工序少。 根据美国s t a n d f o r d 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e l 显示器的销 售额l o 年问的平均增长率达6 3 7 ,居所有显示器之首。下面 主要讨论多色显示和全色显示。 2 5 1 多色显示 图2 3 ( a ) 是简单的单色显示器件的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在 z n s :m n 发光体中用滤色膜可以得到红色和绿色发光,由于有机 此了j 交通凡学坝 j 毕业论爻 材制的滤色膜受不了t f e l 器件制备时的高温,所以滤色膜必 需在器件做完后加在i t o 上,从生产的角度考虑这种结构还有 一个优点是可以与现在已经丌始商品化的单色显示屏共用同一 条生产线。 2 5 2 全色显示 2 5 2 1 对宽带发光用滤色膜产生全色显示的方法 这种发光器件的结构与图2 3 ( a ) 类似,就是将发光层用白光 发光体,加上红绿蓝三种滤色膜得到彩色发光。p l a n a r 公司已经 做出9 英寸,5 1 2 ( h 3 ) h 2 5 6 象元的r g b 平板显示器,在驱动频 牢18 0 h z 为下得到2 3 c d m 2 的白光。 2 5 2 2 利用双衬底结构的全色显示器件 i l 方交通人学帧i 。毕业论立 图2 - 2 ( b ) 所示的是p l a n a r 公司设计的十字交叉的双衬底彩 色t f e l 器件的结构。前面的衬底上生长的是红色和绿色发光 体,它们分别是用z n s :m n 和z n s :t b 。在红绿色发光体下面用 透明i t o 电极代替了a 1 电极,但同时用窄a l 条加在平行的电 极上以增强导电性。后面衬底上是c a g a 2 s 。:c a 蓝色发光薄膜。 这种结构可以在不同的驱动电压下得到不同颜色的发光,而且 北方交通人学f 晚1 1 毕业论c = 蓝色薄膜阈值电压也不必与红绿色相匹配,在蓝色发光层还可 以增加驱动频率提高蓝色发光亮度。在生产上这种结构可分别 测试红绿和蓝色发光薄膜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p l a n a r 公 司已经利用这种结构制出1 8 0 h z 下3 3 c d m 2 的白光。 北方交通人学坝l 毕业论文 笫2 l 贝 第三章z n s 掺l i :o 电致发光材料器件 3 1 基片制备 将i t o 玻璃按需要光刻好。首先将光刻好的i t o 导电膜的 玻璃片在清洗剂中浸泡数小时,然后用脱脂棉将玻璃片上的污 垢和杂质颗粒擦掉,再用去离子水冲洗,浸入丙酮中用超生波 清洗器清洗3 次,每次3 分钟,再浸入酒精中用超生波清洗器 清洗3 次,每次3 分钟,再用去离子水冲洗,使玻璃片上不残 留微小颗粒,放入烘干箱中烘干,烘干时盖上滤纸片。 3 2 粉末发光材料的制备 t f e l 机理要求发光基质材料具有如下性质:( 1 ) 好的绝缘 性且在高场下能产生高能量的过热电子( 2 ) 禁带宽度足够大使得 发光中,t l , 的激发能级与导带底之间留有一定的余地。( 3 ) 是极性 材料且有适当的f r o h i c h 耦合以及没有过多的载流子,这是因为 电子一电子相互作用影响其分布函数在高能区的值,不利于高能 电子的产生。 z n s 由于具有较稳定的化学性能,在空气中不易潮解,故 在t f e l 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应用作为主要的基质材料。c a s 、 s r s 性质与z n s 类似,但禁带宽度更宽,比较适用于蓝光发射, 引起人们的兴趣。但用它们作为蓝色发光基质时,虽然亮度有 较大的提高,但色纯度较差,而且c a s 、s r s 性材料的化学稳定 性差,不利于t f e l 器件的推广使用,很难实现商业化。本文 采用z n s 掺l i ,o 作为发光层材料。 粉术发光材料是用电子束蒸发制备薄膜器件的原材料。掺 北方定姬人学坝f 毕业论文 入发光中心的浓度、烧结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发光材料有一定 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是利用z n s ( 荧光纯) 、l i ,c o ,( 9 9 9 9 9 ) 作为发光层材料。 用分析天平称取0 1 t 0 0 1 的l i :c o ,用天平称取z n s ,使两 者的摩尔数之和为1 。把样品混合,充分研磨后,盛在预先在王 水中浸泡2 4 小时后烘干的坩埚罩。之后把样品放入管式炉中, 在1 1 0 0 。c 下烧结2 小时,烧结过程中需要补硫。 发光材料的制备就是要往基质材料中适当掺进所需要的发 光中心。为得到高的发光效率,要设法抑制各种能量损耗的过 程,特别是材料中各种缺陷造成的猝灭中心。这就需要在整个 制备过程中保持清洁,不让其他杂质混入,而且要选择最适当 的烧结温度,保证制得的材料中发光中心充分溶入到基质中形 成良好的晶体结构。 烧结发光粉的过程除了通过有关的化学反应得到所需的基质 材料以外,还可以使发光中心向基质中均匀的扩散,以至进入 晶格的作用。并且能够使发光粉比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 在蒸镀的过程中引起飞溅,从而保证了成膜质量。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绝缘层和发光层一般用电子束蒸发的 方法制备。电子束蒸发是制膜工艺中b b 较简单的技术,其工艺 经验适用于应用推广,达到大规模生产的目的。这样,用它制 膜摸索出的条件尤为重要。 3 3 器件的制备 我们采用的是电子束蒸发的方法,结构为i t o s i o : 北方交通人学坝# 业论文 第2 3 血 z n s :l i :o s i 0 2 a 1 。加速层是s i 0 2 ,发光层是z n s 掺l i 2 0 。真 空度为7 1 0 一t o n ,最低时达到2 1 0 一t o n ,衬底温度为2 3 0 ,绝缘层厚度4 0 0 0 埃,生长速率3 埃秒,发光层厚度6 0 0 0 埃, 生长速率为3 埃秒a l 电极用热蒸发光学镀膜机蒸镀,真空度为 4 1 0 一t o n 。 3 4 光谱的测量 用s h m a d i uu v 一3 1 0 1 0 p c 吸收光谱仪测量了样品的吸收 光潜。用美国s p e x 公司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量了材料 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的测量。该设备主要由激发单色仪、接 收单色仪、光电倍增管、计算机等几部分构成。 激发单色仪可以发出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用于激发样品。 接收单色仪用于接收某一特定波长的发光。测量激发光谱时, 接收单色仪的波长固定于某一值,而对激发单色仪进行波长扫 描,得到某波长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曲线:测量发射 光谱时,则将激发单色仪固定于某一波长,对接收单色仪进行 波长扫描,得到荧光强度随发射波长变化的曲线由接受单色仪 接受的光经光电倍增管放大后,由计算机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 3 5 光致发光、电致发光及吸收特性 3 5 1 吸收特性 如图3 - 1 是l i :c o ,粉末的吸收光谱图,其吸收边在1 9 0 n m 左右。如图3 - 2 是z n s 掺l i :o 粉末的吸收光谱图,其吸收边在 3 4 0 n m 左右 北方交通人学坝 + 毕业论文 鹕2 4 负 w i e n 口t h ( n n l ) m3 l c 0 ,粉 的帷收光m 图3 - 2 z n s i l l i 2 0 的粉末吸收光谱 3 5 2 光致发光特性 co;alona日 北方交通人学坝i j 毕业论义 图3 - 3 是l i :c o ,粉末的光致发光图,从图中可以看到,该 材料在3 5 0 n t o 4 7 5 n m 有较宽的带谱,此区域属于紫光区和蓝光 区。 6 0 0 0 0 4 0 0 0 0 3 0 03 5 04 0 04 5 05 0 05 5 0 w a v e l e n g t h ( n m ) 图3 - 3l i 2 c o 。的发射光谱 z n s 掺l i ,o 粉末材料的发射光谱如图3 - 4 所示,该材料在 激发波长为3 3 0 h m 时有两个峰值,分别是3 5 5 n m 和4 4 3 n m ,4 4 3 n m 峰值亮度最高,它的带宽为7 5 r i m 左右,属于很纯的蓝色发光, 3 5 5 n m 峰值属于紫外区,不在可见光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这种蓝光材料的色纯度是较好的。 北方交通人学坝1 1 毕业论义 鸽2 6 姐 3 5 04 0 04 5 0 5 0 05 5 06 0 0 w a v e l e n g t h ( n m ) | 茔| 3 - 4z n s :l i f o 粉末的发射光带 z n s 掺l i :0 薄膜的发光光谱如图3 - 5 所示( 激发波长为 2 8 0 n m ) ,它与z n s 掺l i 2 0 粉末的发光相差甚多。 北方交通人学坝i j 毕业论义 z n $ 掺l i :0 薄膜的发射光谱如图3 - 6 所示,该材料在激发波长 为3 1 0 n r n 时,发光峰在3 8 6 n m 。 3 5 3 激发光谱 为了了解z n s 掺l i :0 激发态性质。我们测量了该材料的激发光 谱,如图3 - 7 所示,其监测波长为4 4 3 n m 。由图可以看出,其发 光主要来源于3 8 0 i l i i l 的激发。 北方交通人学坝j 毕业论义 第2 8 贝 在4 2 0 h m 监测下,z n s 掺l i 2 0 薄膜激发光谱如图3 8 所示,由 图可以看出,其发光主要来源于3 4 3 n m 的激发。 北方交通人学坝i 毕业论j 【: 3 5 4 电致发光特性 如图3 - 9 是不同电压下z n s 掺l i :o 薄膜材料的电致发光 谱。由图可知,共有四个峰位,峰值分别为3 5 0 r i m 、3 9 5 n m 、4 4 3 n m 和5 5 0 r i m 。亮度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大。4 4 3 n m 的光是最强的, 它是色纯度较好的蓝光。 4 0 05 0 0600 w a v e i e n g t h ( n m ) 图4 1 1l o 掺z n s 薄膜的电致发,6 光谱 3 6 b - v 特性 图3 10 为0 1 m 0 1 o 的z n s 掺l i 2 0 薄膜器件的积分( b ) - 电压( v ) 曲线,由此可见:z n s 掺l i :o 的阀值电压为8 0 v ,b - v 曲线在 启亮后上升较陡。在1 1 5 v 时达到亮度最大。电压再增加则开始 击穿,亮度丌始下降。 北方交通人学坝l 毕业论殳 旃3 0 蚍 i q3 10zns :l 0 的b v 帅域搠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的到了亮度较高的z n s 掺l i :0 薄膜电致发光材料。但是它的发光机理是如何的呢? z n s 在没有氧存在时,在可见光区是没有发光的”1 。1 9 9 8 年,夏威 夷大学的丹泽乐报道了用溶胶法制备的z n s 的紫外激发的发光 ”1 。在紫外区有4 1 6 r i m 、4 2 3 n m 、4 3 0 h m 和4 3 7 n m 四个峰值,在 可见区只在5 9 0 h m 左右又发射,但是很强,他认为是m n 的发 光。红外区有很多小峰,相隔很近,作者认为这来源于的六角 晶系和立方晶系的共存。“本身也是不发光。由此看来,在z n s 掺l i :0 薄膜器件中,o 的掺入对器件的发光起很重要的作用。 因而研究它对电致发光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纯z n s 在真空中单纯分解时,有了过剩的z n ,同时由于 s 的蒸发会产生s 空位,s 空位本身是不发光的。过剩的z n 会 北方交通人学坝i 毕业论史第3 1u 在z n 和s 之间的某个位置形成z n 填隙。共灼烧z n s 和l i :o 时, o 会进入z n s 中替代s 的位置形成了o 替位。4 4 3 n m 的峰有可 能是z n 填隙引起的。下面说明一下氧的作用。l j 面已经说过, 纯z n s 掺入o 后会发光。共灼烧z n s 和l i 2 0 时,o 就会进入z n s 中替代s 的位置形成o 替位。当氧进入z n s 后,将取代s ,并 在导带下面形成杂质能级”“。由于在硫空位的上边是f 吸收带 和k 吸收带从而会引起电子到吸收带的跃迁。加入氧后,能 减少硫空位的数目,进而减弱了通过硫空位所产生的这种无辐 射跃迁。因而使蓝色发光得到增强。 3 7 结论 通过对z n s 掺l i :o 薄膜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 下: 1 、制备出了z n s 掺l i :o 粉末蓝色电致发光材料。 2 、制备了z n s 掺l i :o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峰在4 4 3 r g n 。 3 、通过z n s 和z n s 掺l i :o 的吸收光谱、p l 光谱、激发光谱、电 致发光谱、激发电压与发光强度的关系等研究了7 _ , n s 掺l i :o 薄 膜发光特性。 4 、z n s 掺l i :o 薄膜电致发光机理可能是由z n 填隙和氧替位硫引 起的,氧抑制硫空位的无辐射跃迁使蓝色发光增强。 参考文献: 【1 固体发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9 7 6 2 s h s o h n ,d g h y u n , ) a y a m a d a , a n dy h a m a k a w a , 北方交通人学坝j 毕业论文 第3 2 贝 【3 4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i nl i - c o d o p e d z n s :t m f 3t h i n f i l m d e v i c e s a p p l p h y sl e t t 6 2 ( 9 ) ,1m a r c h ,1 9 9 3 d d e n z e l e rm o l s c h e w s k ia n dk s a t t l e r , j a p19 9 8 9 1v 0 1 8 42 8 4 1 s h s o h na n dy h a m a l a w a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i n o x y g e n c o d o p e dz n s :t m f 3a n dz m s :t m ,l it h i n f i l md e v i c e s a p p l ,p h y s ,l e t t 6 2 ( 1 8 ) 3m a y1 9 9 3 北方交_ i m 人学坝i 毕业论义 第3 3 “ 第四章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1 9 5 6 年h e l f l i c h 等人第一次发现了有机分子电致发光现象, 随后的工作表明,发光来自于从电极注入的载流子的复合。由 于许多有机材料在可见光区具有非常高的荧光效率,所以许多 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实现多色的应用,但 进展很慢,器件的激发电压很高,效率也很低。八十年代初, v i n c e t t 等人试图通过改进制膜工艺,以降低器件的工作电压, 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h ”。他们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器件 的激发电压低于3 0 v ,亮度也有了很大提高。1 9 8 7 年,美国柯 达公司的c w t a n g 和s a v a s y k e 首次报导了在双层有机薄膜 器件中工作电压小于l o v , 发光亮度超过1 0 0 0 c d m ”,发光效率为 1 5 1 m w 1 。随后,a d a e h i t g l 等人制备了以空穴导电为主的发光 层材料的双层结构器件,在电流密度为1 0 0 m a m 2 时,发光亮度 约1 0 0 0 c d m 2 。1 9 9 0 年a d a e h i 等人”又提出了多层结构方案, 采用了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以及发光层,充分利用了载流 子输运层的载流子传输能力。 以上的这些工作都是针对有机小分子材料进行的,1 9 9 0 年, 英国的科学家”在聚合物上观察到了电致发光现象。他们用的 材料是共轭聚合物聚对苯乙炔( p p v ) 。在此之后,美国h e e g e r 等人”的科研组又在p p v 衍生物m e h - p p v 中实现了电致发 光。目前,已发现许多共轭聚合物可以实现电致发光,认为共轭 聚合物的电致发光是一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共轭聚合 物及其不同的衍尘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这就为有机电 北方定通人学坝f 毕业论义 第3 41 j 致发光的材料提供了更大的范围。 决定有机电致发光强度和发光效率的因素很多,发光材料的 光质发光效率、发光材料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发光器件的结构 及器件电极的选择以及发光层和载流子传输层的匹配等因素都 会对器件的发光性能产生影响,所以上述诸方面的优化都是非 常重要的。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发光的过程为从电极注入电子空 穴在电场作用下传输。电子空穴形成激子,激子通过辐射过程 去激发。根据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光原理,有机分子可以通过多 种形式吸收能量而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有机分子也可以 通过不同的机理放出它所吸收的能量。 激发态分予跃迁到基态有五个过程,( 1 ) 带带跃迁:( 2 ) 通过浅施主或浅受主能级的跃迁;( 3 ) 施主。受主跃迁;( 4 ) 通 过深复合中心跃迂:( 5 ) 激子跃迁。在有机半导体中,激子跃 迁是最重要的跃迁过程,单重态激子的辐射衰减回导致发光 ( b i r k s ,1 9 7 0 ) ,根据电子自旋选择定则,单线态激子应占总激子 数的四分之一,发光的量子效率依赖于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的相对几率以及产生单线态激子的相对效率。 有机发光材料吸收光子后会产生激子,激子辐射跃会产生发 光。有机材料的光子发光过程可以归结为这样的过程: 激发( 吸收光子) 。产生激子。激子复合发光 激子并不能全部以发光的形式复合,总有一部分激子通过 无辐射衰减, 发光的量子效率取决于激子辐射复合的几率以及产生激子的 j t 方交通人学坝l 毕业论文 第3 5 贞 几率。 对于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过程,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 般认为,电子和空穴分别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阳极和阴极注 入,从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材料中相遇后形成激子, 其中单线态激子经过辐射复合而发光。也有人在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中发现了三线态的发光( 磷光) ,但是磷光的寿命很长,器 件的反应速度非常慢,不适合在显示领域应用。 综上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主要通过正,负载流子形 成激子,然后通过复合发光。 参考文献 1 w h e l f r i c ha n dw g s c h n e i d e r ,p h y s l e t t ,1 4 ( 1 9 6 5 ) 2 】g d s h o r ta n dd m h e r c u l e s ,j a m c h e m s o c ,8 7 ( 1 9 6 5 ) 3 w h e l f r i c ha n dw g s c h n e i d e r ,j c h e m p h y s4 4 ( 1 9 6 6 ) 4 e s v i n c e ae t a lt h i ns o l i df i l m ,6 0 ( 1 9 7 9 ) 2 6 5 5 】p s v i n c e re t a lt h i ns o l i df i l m ,9 4 ( 1 9 8 2 ) 1 7 1 6 c w t a n ga n ds a v a n s y k e , a p p l p h y s l e f t ,5 1 ( 1 9 8 7 ) 9 1 3 7 c w t a n g ,s a v a n s l y k e & c h c h e r d a p p l p h y s ,6 5 ( 1 9 8 9 ) 3 6 1 0 8 j r h f r i e n d ,e ta l ,n a t u r e3 9 7 ,1 2 1 ( 1 9 9 9 ) 9 c a d a c h i ,s t d k i t oe t a l ,j p n - j a p p l p h y s ,2 7 ( 1 9 9 8 ) 2 6 7 【l o c a d a c h i ,t e t s u o t s c u t s u ia n ds h o s o s a i t o , a p p l p h y s l e t t 5 7 ( 1 9 9 0 ) 5 1 3 【1 1 j h b u r r o u g h e s ,d d c b r a d l e y a r b u r n n a t u r e 3 4 7 ( 1 9 9 0 ) 5 3 9 1 2 d b r a u na n da j h e e g e r , a p p l p h y s l e t t5 8 ( 1 9 9 1 ) 1 9 8 2 1 3 g g u s t a f s s o ny c a o ,a j h g e r , n a t u r e3 5 7 ( 1 9 9 2 ) 4 7 7 北方交通人学顺f 毕业论文 第五章交流驱动下m e h - - - p p v 的电致发光 5 1 器件的结构与制备 我们用甩膜的方法制备了m e h p p v 发光层,其结构如图5 1 所示。i t o 玻璃衬底在甩膜前清洗干净,清沈的方法与前面相 同。甩膜是衬底旋转的速率为2 0 0 0 转分。a 1 电极用热蒸发光 学镀膜机蒸镀,真空度为4 1 0 t o r t 。器件的驱动条件为5 0 h z 到5 0 0 0 h z 的j 下弦电压。电致发光是用s p e x 公司的分光光度计 测试的。 a l ,歹一e h p p 、 二一- - 勿”“一it 0 “ 图5 1 器件结构图 5 2 器件的电致发光 驱动条件为:频率5 0 0 h z ,电压5 v 下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 如图所示: 北方交通人学顺l + 毕业论j l : 图5 2 :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 由图可以看出,交流驱动时,m e h p p v 的电致发光光谱没有变 化,主峰仍然5 8 0 n m 左右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相同因为器件的 结构与传统的结构没有任何不同,而只是驱动条件有变化,因而 m e h p p v 的发光机制也不会有任何变化,所以光谱也就不会有 变化 5 3 器件的发光波形 用t e k t r o n i x 公司的t d s5 4 0 d 型示波器测量了器件的发光 波形。 下面是用5 0 h z 交流电激发时m e h - p p v 的电致发光波形。 北方交通入学坝i + 毕业论殳 第3 8 负 0 5 龆j # 掌00 搴爿 05 10 激 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 单位:微秒 图5 3 :5 0 h z 驱动下m e h - p p v 的电致发光波形 出图5 _ 3 可以看出,5 0 h z 激发时,发光波形与激发电压的同步 仍然是符合得较好的,这是因为5 0 h z 的频率仍然较低,与直流 电的区别不大。反向激发时并没有发光,这是因为反向激发时, 1 t o 一侧为负,a l 电极为正,没有空穴和电子注入。 下面分别是5 0 0 h z 、1 k h z 、1 5 0 0 h z 驱动下m e h - p p v 的电 北方交通人学坝i 毕业论文 第3 9 贝 致发光波形。图5 4 :5 0 0 h z 驱动下m e h p p v 的电致发光波形 型登 吾兰 : 图5 - 5 :1 k h z 驱动下m e h - p p v 的电致发光波形 北方交通人学坝卜毕业论文 o = i - - 呐 托 _ 图5 - 6 :l5 0 0 h z 驱动下m e h p p v 的电致发光波形 可以看出,增大频率后,发光波形的峰值与激发电压峰值 的相对偏离变大。1 5 0 0 h z 激发时,发光波形的峰值甚至接近电 压变向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发光大大的滞后了。我们认为这有 以下几个原因:1 、m e h p p v 是单向发光器件,尽管也曾经报 道过反向时的发光,但它发光的主流仍然是单向注入式的。因 此,频率增大时,器件的电容效应也逐渐增大,从而使发光出 现滞后。2 、发光需要一定的阈值,只有当电压到达一定的阈值 后电子和空穴才会克服各自界面处的能级势垒,进入m e h p p v ,然后复合才会产生发光。当然这在任何器件中都会存在。 0 s o 5 o 5 o 5 0 0 o 2 2 北方交通人学坝l 。毕业论义 3 、到达域值后,电子和空穴进入m e h - p p v ,必须经过运动也 就是需要定的时间才会到达有效的复合区域复合。频率增大 后,驱动电压变向的速度变快,电子和空穴有可能还没到达有 效的复合区域就因反向电压的到来而远离,只有到下一周期来 临时,才会再次接近。 5 4 结论 我们制备了以m e h - p p v 为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 交流激发,发现电致发光光谱与直流时相比没有变化,但发光 波形的峰值与激发电压峰值的相对滞后变大。我们对此进行了 讨论,认为滞后是由于单向发光、发光阈值和电子、空穴复合 所需要时间的存在而造成的。 北方交通人学坝i 。毕业论文 锫4 2 贞 第六章“固体阴极射线发光”及m e h p p v 的 蓝色发光 6 1 引言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之所以迟迟 没有实现产业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没能得到足够亮度的 蓝光,蓝光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发展的“瓶颈”。 尽管有人曾报道了用s r s :c e 得到了足够亮度的蓝光,但材料 的纯度却需要达到9 个9 ,如此高的纯度是大规模生产变得困 难。与无机电致发光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有很多优势:它制备 工艺简单,大部分小分子材料和一部分聚合物可以用真空热蒸 发的方法制备发光膜,可溶性材料可以用甩胶、浸没提膜等方 法制各发光膜,i j 驱物可溶性的聚合物( 如p p v ) ,也可以用这 种方法先制各出膜,然后在聚合成聚合物;同时它发光颜色丰 富,通过应用不同材料或改变分子结构,可以获得可见区内的 任意一种颜色的高亮度的发光,尤其是蓝光。这一点有无机电 致发光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它同时也存在工作寿命短、稳定 性差等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成为了当前研究的 热点。 “固体阴极射线发光”是徐叙容院士提出的一个名词。传统 的阴极射线发光是指电子在真空中被电场加速然后直接碰撞发 光材料产生发光。徐叙容在提出分层优化方案后,就提出了“固 体阴极射线发光”这一概念:电子在具有半导体性质的s i o :中 北方交通人学倾i 毕业论史 被电场加速后,可以直接碰撞发光层使其产生发光。这一理论 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于证明s i o :对电子有有效的加速作用,即电 子在s i o :中被加速后,能够有足够的能量来碰撞激发发光中心 使之发光。许秀来曾在以a 1 q 为发光层、s i o :为加速层的有机 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中得到了蓝光。他认为发光来自于a l q l u m o 能级到h o m o 能级直接辐射跃迁。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用m e h - p p v 为发光层、s i o :为加速 层t a 2 0 ;为电子绝缘层同样得到了蓝光。通过不同结构器件的电 学特性的比较,得出这种发光是由于s i o :中电子的直接碰撞激 发所引起的,并进而证明了“固体阴极射线发光”的存在。 6 2 实验 实验中我们用s i 0 2 作为加速层、m e h - p p v 为发光层。s i o : 加速层、职o ,电子绝缘层是用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制备。s i o : 加速层的厚度为2 5 0 0 r i m ,t k 0 5 电子绝缘层为1 0 0 r i m 。蒸发过程 中真空度为7 x1 0 6 托,最低时达到2 l 驴7 托。衬底温度为1 8 0 。m e h - p p v 发光层用甩膜的方法制备,甩膜时衬底旋转的速 率2 0 0 0 转分。发光层与绝缘层制备完后,用热蒸发光学镀膜机 蒸镀a l 电极,真空度为4 1 舻托。 型堕坠型坐唑坠 塑丛 6 2 1 器件结构 器件1 器件2 器件3 硅 l 力奄通凡学蛳i 毕业论文 器件4 6 2 2 实验过程及结果讨论 钽 实验分以f 几步进行: ( 1 ) 从上一章的结果可以看出,单层的m e h p p v 器件在交 流驱动下的发光与直流驱动时没有任何不同。我们接着制备了 器件l ,然后再用交流激发,得到如下的光谱: o = 1 - - 儿力交通人学f 州j 毕业论文 由图可以看出在加入s i o ,后,发光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压下 在观察到m e h p p v 的本征发光的同时,还观察到了4 0 0 n m 的 蓝紫色发光,而且随着电压的升高,本征发光逐渐变弱,4 0 0 n m 的 蓝紫色发光逐渐增强。并且当电压加到一定地步时,将只有蓝 紫色的发光。从现象上观察可以看到“变色”现象:当电压较 低时,发光为橙黄色,就是m e h p p v 的本征发光。电压增大, 橙黄色发光逐渐变暗,到某一电压后将不再有发光:但如果继 续增大电压,将能只看到蓝色发光,此时测光谱,将只有4 0 0 n m 的发光。把电压降到零,在同样条件下再驱动,就只有蓝色发光 了。光谱如下所示: o ;量 i - - 坦 _ 在我们的实验中,无论是那种器件,都存在一个问题:如果 此山2 通人学i + 毕业论殳 是先蒸镀无机层,后甩膜,那么1 8 0 0 c 的衬底温度会不会使 m e h p p v 变性。由于m e h p p v 是在2 5 0 0 c 时聚合的,因此1 8 0 。c 的衬底温度不会使m e h p p v 变性。如果是先甩膜,后蒸镀无 机层,出于电子束蒸发出来的二氧化硅温度很高,那么这会不 会使二氧化硅变性。后面我们将有实验证明这同样不会有影响。 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结果,但是同时也有以下问题: 4 0 0 n m 的发光是不是m e h p p v 的发光,如果是,如何从实验 l 证明。 ( 二) 我们制备了结构为如下所示的器件。 底 二氧化硅制备的条件与上次实验相同。我们在用与上次相同 的交流电驱动,结果没有得到发光。这就排除了是二氧化硅发 光的可能性。 鹕4 8 叽 ( 3 ) 在排除了是二氧化硅发光的可能性后,我们考虑到由于用电子 束蒸镀的二氧化硅的致密性有限,上面有针孔存在,并且m e h p p v 甩膜时必须溶于有机溶剂,因而在甩膜完成后,可能有一 部分的m e h p p v 进入二氧化硅内部从而因漏电流的存在而发 光。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实验: 在洗干净的玻璃衬底上蒸镀一层二氧化硅,待衬底冷却到 事温后,放在干净的培养皿中。将m e h _ p p v 溶于二甲苯溶液, 再将样品放入配置好的溶液中浸泡2 4 小时。由于m e h p p v 溶 j 二:二甲苯溶液后不易挥发因此假如有m e h _ p p v 渗透x - - 氧 化硅,那么其数量也有一定的保证。 浸渔完成后将样品取出,蒸镀a l 电极。再用交流电驱动 没有观察到发光。这就排除了发光是因渗透入二氧化硅内的 m e h p p v 而引起的可能性。 ( 4 )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4 0 0 r i m 的发光是由于二氧化硅的加入而产 生的,并且不是二氧化硅本身的发光。那么它的发光机理是如 何的呢? 我们认为,4 0 0 n m 的发光是“固体阴极射线发光”, 固体阴极射线发光是徐叙容院士最先提出的,是指电子在经过固 体加速层加速后,直接碰撞激发发光层而产生的发光,出于这 样电子的能量较高,可能出现短波发光。 实验上的验证如下:在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中,只有三 中发光方式:第一是经过二氧化硅加速后的电子直接碰撞m e h p p v 所产生的发光,也就是“固体阴极射线发光”,第二是 m e h _ p p v 的本征发光,就是两极注入载流子然后复合发光,第 北玎窀迎j 、学埘一l 毕业论文 三是m e h p p v 内部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碰撞激发本身产生的 发_ ) 匕,山于m e h - p p v 是空穴传输层,因而这种发光即使存在 强度也很弱,可以不考虑。剩下的就只有“固体阴极射线发光” 和本征发光两种可能。为了确认发光机理,我们又做了下面的 实验。 ( 5 ) 我们制备了器件4 ,用交流驱动,电致发光光谱如下j o i i - - - 爱 - 由于t a :o ,是绝缘层,因而它的加入能阻拦从a l 电极注入的 电子,由于没有电子注入,因而m e h p p v 的本征发光将不再 出现,光谱上看也确实与我们预想的一样,5 8 0 n m 的发光即使 在低压时也没有出现,而只有4 0 0 n m 的发光。至此我们已证明 了,在器件l 中所得到的发光是经过二氧化硅加速后的电子直接 碰撞激发m e h - p p v 所产生的发光。 ( 6 ) 为了验证先甩膜、后蒸镀二氧化硅时高温的二氧化硅不会对 m e h - p p v 产生影响,我们制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