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 响越来越错综复杂。由于技术“双刃剑”的特点,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后果的 不可确定性,导致人们一方面享受着技术为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另一方面又承担着 技术后果带来的伤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工程事故的发生、生物基因的变异,无一不给 人们带来相应的困惑。人们不再单纯沉浸在技术所带来的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欢愉中, 转而思考技术对于现代社会、文化、道德究竟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源泉。科学 技术使人们意识到已经生活在风险社会中。技术风险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究竟扮演 着怎样的角色,怎样可以行之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了技术与技术风险的定义,分析了技术风险在社会中的各种存在形态,指 出技术风险会导致复杂技术系统的瓦解,威胁技术工作人员以及使用者和消费者的人身 安全,破坏生态环境。本文结合大量具体事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技术 风险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社会原因,指出技术风险预测和防范的复杂性、技术人员责任意 识的缺乏和技术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备性问题,是技术风险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技术发 展与风险防范的相互制约、确定技术人员风险责任的困难和技术人员责任伦理教育的缺 失,是导致技术风险产生的间接社会原因;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建立技术风险评估机制、 明确技术责任承担主体、加强技术责任伦理教育、完善技术活动监管机制这四个控制技 术风险的相应对策,以期通过评估和防范技术风险,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健康发展。 关键词:s t s ;技术风险;存在形态;社会原因;对策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一 r e s e a r c h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i nv i e wo fs t s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 ,w i t ht h eh i g h l y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v e r yq u i c k l y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b e t w e e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o u rs o c i e t y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 c o m p l i c a t e d b e c a u s e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d o u b l e e d g e d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c o m p l e x i t yo f t h et e c h n o l o g ys y s t e m ,a n dt h eu n c e r t a i n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c o n s e q u e n c e s ,p e o p l ee n j o yt h e c o n v e n i e n c et h a tt e c h n o l o g yb r i n g st oo u rl i f eo nt h eo n eh a n d ,a n d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w ea l s o t a k et h ed a m a g e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c o n s e q u e n c e s a l lo ft h ef a c t o r ss u c ha s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e n g i n e e r i n ga c c i d e n t sa n dt h eb i o l o g yg e n em u t a t i o n ,b r i n g c o n f u s i o n st ou s w ea r en ol o n g e rs i m p l yi m m e r s e di njo yt h a tt e c h n o l o g y c a r lh e l pu s c h a n g et h en a t u r ea n dc o n t r o lt h en a t u r e ,i n s t e a d ,w eb e g i nt o t h i n ka b o u tw h e t h e r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b e n e f i t so l l rm o d e ms o c i e t y ,c u l t u r e ,m o r a la n d o u r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o rn o t n o w t h a t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a v em a d ei t sr e a l i z e dt h a tw en o w l i v ei nas o c i e t yf u l lo fr i s k s , i n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w ew i l lm a i n l yd i s c u s sw h a tr o l ed o s et h e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p l a yi n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o u rs o c i e t y ,a n dh o wc a n w ea v o i dt h e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 se f f e c t i v e l y t k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i s k , a n a l y z e st h ev a r i o u sf o r m s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r i s k si ns o c i e t y ,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 c a nr e s u l ti nt h ec o l l a p s eo fc o m p l e xt e c h n o l o g ys y s t e m ,t h r e a t e nt h ep e r s o n a ls a f e t yo f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 ,t h e u s e r sa n dt h ec o n s u m e r s ,a n dd e s t r o y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i l la l s om a k ef u r t h e rd i s c u s s i o n sa b o u tt h ed i r e c t a n dd e e p s o c i a lr e a s o n so f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 ,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c a s ea n a l y s i s ,a n a l y z ei nd e t a i lt h e c o m p l e x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r i s kp r e d i c t i o n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t h ed i r e c t s o c i a l r e a s o n so f t e c h n 0 1 0 9 vr i s ka r et h a t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s t a f fl a c ko fa w a r e n e s s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t h e c o m p l e t e n e s s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s u p e r v i s i o ns y s t e m a n dt h ed e e ps o c i a lr e a s o n s o t 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a r et h e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o f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i s kp r e y e n t o n ,t h e d i f f i c u i t vo fd e t e r m i n i n gt h er i s kl i a b i l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a l ,a n d t h el a c ko f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o f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p e r s o n n e l c o m b i n e d w i t ht h es o c i a l r e a l i t y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f o u r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r i s k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t oe s t a b l i s ht e c h n o l o g y r i s ke v a lu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m a k ec l e a r t n e t e c h n 0 1 0 9 i c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s u b j e c t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e t h i ce d u c a t i o n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a n dp e r f e c tt h es u p e r v i s i o nm e c h a n i s m 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a c t i v i t i e s ,i no r d e rt o n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e t t e re v a l u a t ea n dp r e v e n tt h et e c h n o l o g yr i s k s ,a n dm a k et h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a n do h s o c i e t yd e v e l o ph e a l t h i l y k e yw o r d s : s t s ;t e c h n o i o g yr i s k ;s p e c i a t i o n ;s o c i a lc a u s e s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i i i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的规定,在校攻读学位期间 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大连理工大学,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有 权保留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题目 一兰堑塑暨圭煎燮丛丝盈垫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型士年上生月2 生日 日期:2 翌2 年 一月日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已申请 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题目:兰堡麴墅圭鱼垫苤垄堕鱼:丞 作者签名:墨益塑日期:丝翌年j 生月呈生日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选题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越来越成 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各国政府都无不积极的重视科技的发展,加大各领域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成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人们不再 单纯沉浸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转而开始关注技术活动对社会的“双刃剑”效 应。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任何技术主体在新技术研发活动的 同时,都不同程度的承担非可预见性的风险。究竟什么原因使得当今社会的技术风险逐 步加剧,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技术风险,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加以探讨。这 就是本文选题意义之所在。 1 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2 1 技术的概念 技术是技术哲学之中最基本的概念。“技术作为这个文明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且迅速成长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地盘也不断地扩大,产生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工业 文明。”n 1 作为一种整体文明的概念,技术的内涵已经逐渐从1 7 世纪仅指各种应用技艺 进步,到2 0 世纪后半期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各种手段和过程。至今, 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展,已经不单单局限在物质层面,而是与各种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一 起,共同构成统一的文化整体。技术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再单纯是物质层面的影响, 而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各种正面或负面的不同结果。由此,技术风险这一概念便走入 了人们的视野。 最早为技术下定义的应该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首先将科学与技术区分开来,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而技术和人们的实际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把技术 定义为“人类活动的技能”。汪3 德国哲学家贝克曼、海德格尔,以及美国哲学家杜威、芒福德分别给出了技术的定 义。贝克曼( j o h a n nb e c k m a n n ) 认为“技术是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 口1 杜威认为“技术系指所有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指导和使用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能 量的智慧性的技巧;技术不能仅限于少数物质的和比较机械的形式。面对它的诸多可能 性,传统的经验概念是过时了。”引芒福德以“巨机器”为标志界定技术的本质,他认 为“历史的人类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水平的工具,现代技术只是这些工具的一种极端的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使用和极端的版本”。瞄3 海德格尔则认为:“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种解蔽方式, 倘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合于技术之本质向我们开启出来, 此乃解蔽之领域,亦即真理之领域。”1 他们对技术做出各自定义时,都比较强调技术 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而很少提到技术的存在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与此不同的是,1 8 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 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划体系。”口3 这一概念指出了技术在具有工具性的同时也具有系统性。 我国学者陈昌曙在技术哲学引论中指出:“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是 由实体、智能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姆3 本文所讲的技术主要倾向于我国理论界学者普遍赞同的技术概念,将技术定义为: “一般是指为满足社会需要,依据客观规律性而创造的人类活动手段及知识、技能、方 式方法的体系”州 1 2 2 技术风险的概念 贝克认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 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概念表明人们 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 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 发 展带来的) 副作用。 n 们吉登斯也指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有一些风险是我们大家 都必须面对的,诸如生态灾变、核战争,等等。n 而人类学、文化学家道格拉斯在其 著作风险与文化中把“风险”定义为一个群体对危险的认知,它是社会结构本身具 有的功能,作用是辨别群体所处环境的危险性。道格拉斯认为,风险应该被视为关于未 来的知识与对于最期望的未来所持共识的共同产物,风险总是社会产物。社会学家卢曼 对“风险”概念的解释与道格拉斯相类似,他也认为“风险”是一种认知或理解的形式。 风险具有时间规定性,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时间限制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意外( 偶然) 出 现的图式”。简而言之,风险具有“可能发生的危险 的含义,我国学者郭瑜桥等人认 为:技术风险是指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由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导致人类及其社 会可能发生的利益损失。n 2 1 本文中“技术风险”则是指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在s t s 视 野中,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造成 的损失以及可能带来的难以预见的危险。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国内外研究动态 1 3 1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对于技术伦理困境方面的研究颇多,大多集中在对于技术的理性批判方 面。 在技术责任伦理方面,肖峰认为责任与代价是技术伦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也是深 含种种歧义的技术伦理范畴。对它们的分析,不仅具有使伦理学在技术活动中有效应用 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对技术伦理中含有歧义的基本范畴进行语义澄清的“元伦理” 的意味。他分析了两者的概念,并指出求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技术作为人的活动应该也 是出于这样的本能。技术性的人造物质给我们带来种种满足,使“我们在现代化学奇迹 的包围中度过我们的一生,但我们念念不忘化学污染。我们使用来自核电站的清洁的电 力,却又害怕核事故的发生”。n 如 李文潮讨论了技术伦理研究中面临的多种困境。在提出技术伦理涵盖的三个层面的 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道德多元现象带来的基本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技术进步 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等现象,认为“现代技术所具有的单一性、创新性、功能潜在性 与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传统的伦理准则无法提供对这些特殊之处的解决办法。 在以上意义上,可以说技术伦理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够提出什么样的答案,而在于它本 身体现了( 包括了个入在内的) 人类社会对自己的活动的反思、说明、辩护、批判,说明 我们发明了技术,在使用着技术,但我们本身不是技术。在更大的程度上,它说明了人 类意识到技术发展是可以被控制的,是可以按照人的设计发展的,是社会自信力的表现。 对技术伦理的关注宣告了技术决定论的结束。”钉 有关高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品技术、纳米技术等几个 方面。毛新志、朱俊林、李丹等都在转基因食品技术方面有所研究,他们在探讨转基因 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的同时,也力求为其找到相应的伦理辩护。 在纳米技术方面,朱敏认为“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既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前所未有的改变,也会带来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由于纳米技术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无法事先预定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只有遵循一套公平的程序才能达到对伦理挑 战的合理应对。作者提出借用罗尔斯的纯粹的程序公正作为必须遵循的标准,采用 伦理对话方式对纳米技术潜在风险进行伦理应对。”鄙 艾志强、张成岗、熊小青、刘婧等人在技术风险存在的必然性、社会成因方面都进 行了相关论述。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艾志强分析了价值理性萎缩和工具理性张扬带来的社会问题,指出缺少价值理性的 理性是残缺不全的,而技术发展缺少价值理性的引导会带来诸多风险。因此,“要规避 技术风险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危机,首要的问题是重塑价值理性,还理性以本真的面目。” 【1 6 ) 张成岗和熊小青等人分析了技术风险出现的必然性问题。张成岗指出:“在现代社 会中,人类经常要面临技术风险难题,而技术系统的紧密结合性与复杂相关性决定了技 术风险出现的必然性。”3 依靠技术来解决技术问题,是技术风险求解中的认识论循环, 应从自然观的角度来反思技术风险。而熊小青则认为技术理性僭越是技术风险产生的必 然因素之一。 刘婧认为:“现代科技浪潮的纵横发展在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 的同时,却也引发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公众对技术风险能否有一个理性科学 的认识十分必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人们对技术风险的认识 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有时甚至存在较大偏差。”n 引 1 3 2 国外研究动态 关于风险社会,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乌 尔里希贝克是最早探讨风险的社会学家之一,他使“风险”一词成为理解现代性社会 的一种核心观念。并且首次提出“风险社会”( r i s ks o c i e t y ) 这一概念,在1 9 8 6 年 出版著作风险社会。 关于技术设计的风险问题,国外有很多学者都有相关论述,涉及到设计的内涵特征、 技术设计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以及技术设计与风险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技术设 计本身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对于技术风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的斯文奥佛汉森( s v e no v eh a n s s o n ) 探究了设计的安 全性问题。他提出,在技术活动中,面临技术中存在的潜在危险,人们为了保证安全而 使用的许多设计策略并非基于对标准的风险分析,“为在实践中获得安全性,工程中采 取许多安全测量措施,所以安全设计应被视为一种管理安全性而非风险的手段。”u 引 美国拜劳尔大学的拜伦纽伯里( b y r o nn e w b e r r y ) 从一个工程师的视角,考察了效 率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效率往往以一种狭义的方式存在,并非出现于工程设计之 中,这引发了效率对于工程价值究竟是内在还是外在的论争。怛叫 泰勒维克( t y l e rv e a k ) “把可持续性视为技术的一个最高标准”乜门他分析了技术 设计的可持续性特征,并提出“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应当包括被人类普遍同意的观点。 特温特大学的皮特一保罗维伯克和布达佩斯大学的拉西泽卡莫尔纳都研究了技 术设计中的道德性问题。维伯克指出“工程伦理主要关注设计者的道德决策和责任”。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乜2 3 但是技术产物在社会中的应用与其最初的设计和使用意图并不能完全一致。拉西泽 卡莫尔纳对“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技术设计 的“安全性应当被视为一个包含了技术的、道德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政 策成分的复杂观念,而风险管理的规范原则,如预警原则也具有道德的特征。”瞄引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卡尔米切姆( c a r lm i t c h a m ) 教授指出要建立符合工程世界 的现代道德本体论,对传统的伦理进行相应的改造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并指出“风 险也成为道德本体论的兴趣点,需要关注工程合理性、经济利益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 【2 4 】 当前由技术风险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逐渐突出,在高新技术成为技术主体的今天, 问题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m 彼德森教授 在总体上探讨了新技术的风险伦理问题,另外几位学者分别研究了高新技术主要领域中 技术风险的相关问题。 m 彼德森教授对新技术中的风险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预防原则和反作用 最小原则的相关问题。他认为新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无法避免的新的风险。核能和 基因技术是两个典型的备受争议例子。然而规范的原则,如预防原则和反作用最小原则, 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矛盾的状况。作者指出“应研究技术风险与自然风险的比较是否 规范、中肯等问题。”u 副 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哈佛大学的j 鲍狄诺考察了影响生物技术使用的伦理关系 和公共政策问题,指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都试图改变原有的自然而使建设新的自然成 为可能,这些变化急需人们去创造新的管理生物技术的政策法规。作者对“公正的社 会的内涵及我们是否必须公平地组合成一致以消除自然的不平等问题作了思考”。 【2 6 ) 在网络信息领域,美国布朗大学的w 麦吉弗吉尔教授探讨了“因特网数字技巧 分享技术的伦理和观念”问题。他认为数字技巧分享技术在破坏长期持有的智力财富的 观念和培养艺术家更大独立性的同时,提供了新的相互矛盾的可能性。这些新技术为原 有的一些法律观念和伦理问题引出了两难困境。性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专家安德鲁- 麦纳德( a n d r e wm a y n a r d ) 指出,人们 应该重视对纳米技术安全性的研究( 一些科学家认为纳米管就如同石墨,人们不必对其 过于担心) 。麦纳德认为,把碳纳米管描述为石墨就像是把一块煤说成一枚钻石;也许 碳纳米管非常安全,但它们也可能像石棉一样对人体有害。汹1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s 汉森和m 彼德森教授比较了自然的风险和技术的风险之 间的关系。s 汉森提出:一种风险的自然性本身能否成为考虑它比技术危险性小的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理由? 自然和可能影响我们对风险评估的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何鉴别? 幢钉他认 为没有任何一种与自然有关的因素可以表明自然能够作为一种风险被人们接受。 1 4 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s t s 视野中研究技术风险的相关问题,不仅仅从理论层面来探讨技术风险的相关 问题,而是结合具体案例,运用案例分析、系统分析、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方法,从技 术哲学的角度,分析技术风险的存在形态、技术风险形成的直接社会原因和间接社会原 因,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技术活动中控制或消 解技术风险。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技术风险的存在形态 技术活动存在风险。作为一种人工力量,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危险和威胁致使人类工 业社会具有了“风险社会 的特征。其实从技术的产生,风险就一直伴其左右,“在风 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螂1 吉登斯看到,“我 们所面对的最令人不安的威胁是那种人造风险,它们来源于科学与技术的不受限制 的推进。科学理应使世界的可预测性增强,但与此同时,科学已造成新的不确定性 其中许多具有全球性,对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我们基本上无法用以往的经验来消除。” 口技术风险内在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风险外在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2 1对技术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 技术人员往往是技术风险的直接接触者,也是技术风险带来严重后果的直接受害 者。2 0 0 8 年9 月8 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 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根据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初步调查,这是一起特别重大责任事 故,在社会上造成了特别恶劣的影响。发生事故的尾矿库隶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 矿业有限公司塔儿山铁矿,位于襄汾县陶寺乡。该尾矿库总库容约3 0 万立方米,坝高 约5 0 米。9 月8 日8 时许,该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尾砂流失量约2 0 万立方米,沿途 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2 公里,最大扇面宽度约3 0 0 米,过泥面积3 0 2 公顷。截 至当年1 0 月2 3 日,已经确认2 7 6 名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死亡,3 4 人受伤。 2 3 对于技术本身,不能简单的做出善与恶的价值判断,也不能因为溃坝事件屡屡发生就 否定采矿技术。但是对于采矿技术的工程应用不当而导致的技术风险加剧,却不容忽视。 由于对技术风险的忽视而导致的技术事故,直接给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技术本身是复杂的,技术过程所处的客观环境也是复杂的。其内在与外在因素都是 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因素。挑战者号由于0 型密封环在低温状态失去弹性,导致仅 仅升空7 3 秒之后就发生爆炸,6 位宇航员和一名中学女老师全部在事故中丧生。然而在 发射前晚,墨顿公司和马歇尔航天中心召开的电视会议上,工程师们已经提出对于0 型 环在低温下的密封性问题的担忧,并讨论应取消第二天的发射。但莫顿公司的副总裁“梅 森对监理工程师罗伯特伦德( r o b e r tl u n d ) 说: 收起你那工程师的姿态,拿出经 营者的气概。一“3 3 3 0 型环的首席工程师罗杰博伊斯乔利始终向公司管理层提出抗议, 试图说服他们取消第二天的发射,但是无人理睬。最终挑战者号如期发射,于是,七名 技术人员全部罹难的悲剧在挑战者号如期发射后发生了。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然而,风险并不能等同于毁灭。技术风险一旦从不确定的可能性成为确定的必然性, 那么灾难性的结果便随之而来。技术人员参与从发明试验到应用推广整个技术活动,技 术风险对技术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也伴随于技术活动的每个阶段。技术环境的潜在风 险,会给技术人员带来不可估量的身体伤害。 2 2复杂技术系统的瓦解 技术本身是复杂的。而其发展的本质和相关特性,决定了人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单 一的技术本身,而是一个多因素,动态复杂的整体系统。伴随着复杂系统而来的技术风 险同样是复杂的系统整体。_ 个微乎其微的技术风险,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 技术系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 点。原始时期,技术只是出于人们生存的目的而制作简单工具的过程,技术的使用也只 是为了获取食物和防御天敌等采取的简单行为,这一时期的技术是单纯的工具制造和使 用,各种技术之间没有严密的关联性,甚至不具备相互联系,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还不 具备系统性。技术的使用对于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也只是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尚未构成一 定的技术风险。 到了工匠时代,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化出手工业和农业,工匠成为相对独立的技术 群体,这一时期的技术具有很强的使用性,例如农具的制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气 象技术是为了预测天气状况,植物栽培技术是为了农田高产等等。此时的技术应用具有 一定的系统性,但是这一时期的技术仍然以简单的制造技术为主体,技术系统也相对简 单,没有复杂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交织。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技术设备广泛应用于 大规模生产,资本的原始积累又为技术革新和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工程技术人员 也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技术与伦理之间产生了错综复 杂的相互影响。技术不再以单一技术的形式独立存在,而是众多单项技术以复杂的组合 方式形成庞大的技术系统。到了高度社会化的今天,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历史上 的其他时期,人们已经无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割裂开来而单独提及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运 用。技术风险也随着技术系统的发展而更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现在技术的安全性需要根据技术原理和技术体系运行 规律来加以保证。每个具体技术环节都有一定的安全标准,需要确定相应的安全系数, 但整个技术体系的安全稳定并不仅仅是各个环节的简单叠加。每个技术环节上容许的偏 差,整合起来就有可能酿成技术风险。在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佩罗( c h a r l e sp e r r o w ) 看来,现代技术系统各个部分存在的“紧密结合性”和“复杂相关性”,使得技术系统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某些环节与其他环节保持着“紧密的复杂关系”引,并且这种相互影响并非显而易见, 而且通常在这种影响下技术风险在短时间之内发生,而导致整个复杂技术系统的瓦解。 2 3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与环境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一方面,技术的成果使人类越来越多地改造自然 环境,而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着技术成果所带来的辉煌时,技术风险所导致的环境恶 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传统伦理学往往以善恶、是非作为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以主客 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彼此宽容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现代环境伦理学就是以这种观 念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技术充当着必要的行为手段与工具。 在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风险所带来的负效应,因为技术不是 中性的,技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实现经济以及社会利益,它能够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 价从自然界谋求最大的收获。这样,技术发展的需求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环境保 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可以说,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重 要原因之一。 许多技术活动在环境破坏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导致地球所存储能量 和物质的巨大消耗,使地球生态呈现化学失调的、简单的、不稳定的状态,引发了自然 地理环境的恶化,无情地报复了不顾自然环境保护的人类。技术在加快了社会发展与进 程的同时,其风险也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危机。 一些人认为,这些是技术没有正当的运用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技术是一种手段, 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什么,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人将其置于 什么条件之下。川3 朝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2 0 0 5 年1 1 月1 3 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 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 人死亡,6 0 人受伤,直接 经济损失6 9 0 8 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啪3 经调查,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双苯厂没有防范这一技术风险的必要措施。爆炸事故发生后,也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抢救事故现场消防水与残余物料的混合物流入松 花江,进而造成江水污染。曾被誉为2 0 世纪中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d d t ( 二氯二苯基 三氯乙烷) 以其显著的杀虫、消毒功效闻名于国内外。然而正当人们沉醉在现代技术为 工业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喜悦当中时,d d t 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都不曾想到这一技术对 于环境存在多么巨大的风险。美国生物学家r 卡逊在其所著的寂静的春天中揭示 了d d t 的应用,在消灭害虫的同时,大量益虫也被杀死。另外,d d t 的使用会形成大量 有害物质,沉积在土壤中,这些物质进入食物链,进而污染江河湖泊等生态环境,危及 各种生物及人类自身安全。因此在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d d t 成为许多国家禁止使用的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化学产品。1 9 8 4 年1 2 月3 日,印度中部博帕尔帮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 的农药厂发生爆炸,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 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随着灾难的发生,不少报刊纷纷载文指责美国联合碳 化物公司,指出它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在环境安全的维护 措施方面采取“双重标准”,有着两种不同的水平:博帕尔农药工厂只有一般的安全装 置:而设在美国本土的工厂除此之外,还装有电脑报警系统。另外,印度这家工厂的厂 址选在人口稠密地区,而美国那个同类的工厂却远离人口稠密区。一位第三世界国家的 环境保护官员说得好:“跨国公司往往把更富危险性的工厂开办在发展中国家,以逃避 其在国内必须遵守的严厉限制。现在这已成为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 口”2 0 0 7 年,台 资企业翔鹭集团旗下的腾龙芳烃( 厦门) 有限公司在厦门投资的对二甲苯( p x ) 化工项 目,由于市民的强烈抵制最终迁建。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在2 0 0 7 年初发现该化 工项目的问题。她意识到,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 x 在距离主城区如此之近的海沧,如 此大规模地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极端事故或遇到恐怖威胁, 可能危及厦门本岛百万居民。她的同事、厦门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袁东星惊觉事态的严重 性。她曾列出了p x 项目可能导致的不安全后果和污染隐患,特别是选址过近。国际惯 例是类似项目距离城市一般在7 0 公里,中国一般2 0 公里,而海沧的p x 项目距离厦门 主城区仅仅7 公里,为国际最近的纪录。一旦工厂建立,这一项目的技术风险将时时刻 刻威胁着厦门市民的生存环境。最终,这一化工项目没能按照原计划建设,而是改迁 他处。 2 4 对使用者和消费者的潜在影响 在享受技术的成果这一物质层面上,技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两 者处于同一共同体。而技术风险对于使用者和消费者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一 方面,使用者与消费者享受着技术成果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者与 消费者专业知识不足,对于技术产品所隐藏的风险性并不可知或者知之甚少,进而忽略 了对于风险发生的防范,最终可能成为技术产品的受害者。 2 4 1 生理健康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手机以及各种先进电子产品、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的涌入 人民的生活。人们无时无刻不笼罩在手机以及各种电子产品所带来的辐射之中,这些辐 射究竟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又是否会直接造成生理病变,都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 话题。而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的产物,转基因食品与纳米产品的出现虽然是科 技发展的一个必然,但是同时,转基因食品和纳米产品的风险问题也日益显著。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基因的食品安全在科学界一直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导致了转基因食品的尴尬境 地。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因为高产量、防冻、美味等各种优势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上;另一方面,又因为出现转基因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事件受到限制和排斥。2 0 0 2 年,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陆续报道:“纽卡斯尔的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 食品中的d n a 片段可以进入人体肠道中的细菌体内,这似乎证明肠道的菌群会对抗生素 产生抗性。 “哈里吉尔伯特等学者给1 2 名健康志愿者和7 名手术切除部分结肠的 志愿者,吃了含转基因大豆的汉堡包和牛奶冰激凌食品。结果发现:健康者的粪便中没 有发现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但是,在那些切除过结肠的受试者的粪便中,确实发现了 3 7 的大豆转基因,这一结果提示:有极小量的细菌摄入了大豆转基因。”瞄引这也是 第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人体实验。但这一研究结果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 研究人员仍然认为这一实验不能证明这种转基因漂移对生物体有副作用。英国皇家协会 的研究还发现基因食品可能对儿童和婴儿带来更大的危险,甚至可能导致食用者过敏等 不良症状。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环保团体都呼吁对基因食品进行标签,进而停止转基因生 物的商业性释放。 当人们刚刚发现纳米技术巨大的发展潜力的时候,关于纳米技术产生的风险的争论 也日益激烈。加拿大一家非政府组织e t c 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纳米技术是一种很强大 的技术,但它也可能有很大的破坏力。n 们纳米技术对于人们的健康以及生存环境都存在 着潜在的风险。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纳米粒子会在实验动物的呼吸道和肺里累积,它们 可能会侵入细胞,也有可能寄附在细菌上进入血液循环。纳米粒子诸多特性的应用虽然 有望带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办法,但另一方面,一些纳米粒子是有毒性的,实验动物 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可能受到危害,甚至导致鱼、鼠等 实验动物死亡。一旦这些纳米粒子以各种渠道侵入使用者或者消费者体内,其后果将不 堪设想。另外,经研究,一些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并具有杀菌作用,细菌在许 多生态系统中均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因此纳米粒子可能由此破坏生态系统。还有研究表 明,一些纳米粒子很难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因此,纳米粒子如果长期在环境中累积和扩 散,可能会对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纳米技术如果不加评估和控制就仓促应用,那么技 术本身的发展存在的潜在风险势必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就像在涂料和汽油中添 加铅,多年之后使用者还在费力消除它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石棉这种新材料的问世给 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后来证明石棉具有毒性,甚至会致癌,消费者为此承 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些企业因为石棉承担的诉讼和赔偿费用,甚至大大超过了公共部门 为消除石棉对健康以及环境的危害而进行的投资。纳米管与石棉在外形上很相似,因此 s t s 视野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有人怀疑它是否与石棉一样具有相应的毒性。如果不能确定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那么这 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其风险性也势必与其发展的程度成e 比增长。 2 4 2 物种改变风险 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和农作物的本质特征都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例 如基因和克隆技术,可以通过改动、修补和复制人类或者其他动植物的某一基因链,改 变个体的最初状态。这种改变是否会伴随着繁殖遗传给下一代甚至几代,会使动植物原 本的状态改变到何种程度,又是否还会影响其他的物种,都无法预料。受达尔文优胜劣 汰进化论的影响,物种与物种之间也许会发生不可预料的改变甚至物种侵略与灭绝。例 如转基因食品的种植,由于受到基因加强或改变的人工干预,其生命力和抗自然环境变 化的能力也随之加强。其花粉种子随着自然环境的传播,最终导致原有非转基因作物灭 绝或者正常生态原有物种受到转基因侵蚀。1 9 9 8 年3 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了一项 由美国农业部和d p l ( d e l t aa n dp i n el a n d ) 公司联合申请的所谓“终结者”技术专利, 这一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因为这一技术有其不同于普通技术的特 殊性,“利用这个技术可使作物第一年种植获得的种子不育,在第二年种植时,种子会 自动死亡。美国农业部发言人声称,终结者技术是为了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知识产 权。”但是在“1 9 9 8 年1 0 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 c g i a r ) 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 确提出禁止这项终结者技术。”h 嵋因为这种“终结者”技术虽然能够保护基因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年终总结工作报告
- 甲型流感后护理查房
- 脚手架专项施工安全方案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公司级安全生产培训
- 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苹果里的星星》课件
- 美术机构教务工作总结
- 了不起的轮子课件教学
-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护理
- 2024年连云港东海县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
- 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报告
- 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 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3)
- (高清版)TDT 1075-2023 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 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
- 《归园田居(其一)》《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申报表
- 涉河建设项目审查管理体会及探讨课件-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及建设方案审查技术标准课件
- DB44∕T 1168-2013 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