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党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明确的战略部署。在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论文从唯物史观的视 角对农村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并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基 本措施。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农”问题影响并 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搞好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 “三农” 问题的切实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立足于我 国的基本国情,确立农村建设的新的目标追求,加大农村建设的力度,采取新的 建设举措。 第二章回顾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认识到农村工作是一切 工作的“重中之重” ,认识到工农、城乡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此基础上, 党积极的对农村建设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然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城乡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农村现代化进程缓慢。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的经验和教训,不难得出三方面的启示: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从相互联系的 角度来思考我国农村问题,要推进我国农村市场体制改革。 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唯 物史观,坚持基本的原则和方向,注重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辩证发展。要认识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发 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要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关键词:唯物史观 新农村新农村 理论理论 实践实践 ii abstract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china,from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verall situation,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request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and has assumed a strategic plan to construct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mak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arry out an exploration,the thesis has carried out multianalysis on rural area problem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has brought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a little fundamental measure to push forward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 thesis has three chapters in total: in the first chapter,the thesis ha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affect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do well in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approach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of china,re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is related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o put an urgent demand into effect and ascerta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ion,is the necessity chooses to plan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as a whole,is the surely demand to buli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energetically,must base on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china,must establish a new target of new countryside,strengthen rural construction,adopt some new constructive maesure. the second chapter has recollected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utryside in china,has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among them.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pc knows that 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of national economy,knows that the rural work is the key work of all works,knows that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city and countryside influences eeach other. on the basis, cpc begins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theory of rural construction actively.although huge change happened in chinese countryside,peasants living standard has also got iii very big rise,the gap of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the gap of living standard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re bigger and bigger,the course of rural modernizes is greatly and slowly.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arefully,we can acquire enlightenment in three aspects undifficultly: need to change the view of development,need to think the problem of chinese countryside from the complemently angle,must push forward chinese rural market institutional reform. the third chapter has analysed curre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nomy,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 in depth, and has brought forward some measure to solve problem.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system engineering,must insist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insist on certain principle and direction,attach importance to rural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the economic base and the superstructur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need to know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rural economy,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and discover the problem about that,adopt effective measure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nomy,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 as a whole.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 long range but circuitous process,we should know the process is arduous and protracted . key wo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w countryside theory practice 0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引引 言言 . 1 第一章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 3 第一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3 第二节 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必然协调发展. 7 第三节 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当代启示 . 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农村建设的认识和 实践 . 1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理论的当代启示. 30 第三章第三章 坚持唯物史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唯物史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 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38 第二节 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 结结 语语 . 55 主要参考主要参考文献文献 . 56 致致 谢谢 . 58 附附 录录 . 59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社会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但是, “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农业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农村 落后的面貌彻底改变了吗?农民的生活水平究竟又提高了多少?显而易见, 长期 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全面小康社会 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对我 国农村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是在总结我国农村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作出的伟大决策。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中国 8 亿农民的切身利益, 国内学者无不对此倾注了大量 心血,都试图为新农村建设阐述一己之见。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理论是我国学术 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部分学者主要精力集中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围绕中央的一些政策, 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 将农村建设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要求;另一方面针对农村的一般情况,对具体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以细化。这类 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能够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直接指导效应,但有一定欠缺, 缺乏对农村问题的历史和动态把握,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固然要指导 于实践,但实践才是检验理论并完善理论的切实途径,只有弄清楚农村问题的根 本,明确农村建设的方法原则,才能实事求是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另一部分学者主要精力集中于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 也即从新农村建 设的背景和条件上展开论述,将“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作为推进新农村建 设的理论和现实前提。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目标, 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建构和评价体系。 同时对我国过去的城乡发展体制进 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农村发展落后的历史和体制原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打开理论突破口。这类研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2 也存在一定欠缺,缺乏对农村问题内部层面的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手段也是 目的,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必须对农村本身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 乡的协调发展。 学界对新农村研究如此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但从整体上看,学理水平 还不高。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关注。 “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课题,当前相关研究虽 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第一,研究的成果多停留在对国家政 策解读上,研究方式仍以经验性总结为主;第二,研究者的视角比较单一,不是 侧重于“自上往下”从宏观层面看问题,就是侧重于对农村问题的社会调查和实 证性研究,而没有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第三,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理解还存 在教条和理想化的特征,而没有注意到农村发展的历史特性。 在国外,理论界对农村问题的研究也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围绕城乡 关系对农村建设展开研究,但多侧重于经济关系上的研究,普遍关注农村人口的 转移问题,以此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农 村自身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问题。这两种研究无 疑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参考价值,但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研究的前提 是国外自身的国情;在根据城乡之间的产业、土地、人口结构特征把握城乡关系 问题的同时, 没有注意到那些难以量化或不能量化的因素的重要影响, 比如文化、 意识形态方面。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不能实现很好的对接, 大部分学者试图将国外的一些农村建设经验来套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而忽视了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把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不失为研究农村问 题的一种思考角度。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理解农村问题的历史和体制原因,认识 到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有助于把握农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尊重农村发展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有助于把握农村自身的 发展特点,能注意到我国自身的国情和历史状况,微观方面可以统筹考虑影响我 国农村建设的各方面的因素,宏观方面能通盘考虑社会主义建设全局。 由于农村问题本身情况很复杂,很难从具体层面上加以实证分析,所以从唯 物史观的角度来把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只能是从宏观的视野来进行考察分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3 析,只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方向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农村建设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的提出,到建国后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从农村 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改革,到 20 世纪后期中国特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央从 未放松过对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事实也证明搞好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 业意义重大。 第一节第一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 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 社会主义的发展还 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在农村问题上的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 尚未改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农”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并制约着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农村发展缓慢影响并制约着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我国的“三农”问题一、我国的“三农”问题 建国初,在经历国民经济短暂恢复之后,我国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 设。受基本国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上,中央选择了优先发 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虽然中央也认识到搞好工业必须建立在搞好农业基 础上,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付诸实践。在农村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人力和财 力不足,解决农村问题的决心不强。不仅如此, “为了保证从农业中获取稳定的 工业化资金,在政策制定上,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在制度设计上逐渐 形成和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 导致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过多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j.江淮.2007(11) :6 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4 城市流动,致使农村资源严重匮乏,发展缓慢,加之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不断提 取,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 过程中,依据中国特有的国情,把农村问题分解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分 析研究,提出“三农”理论,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项理论创新。1993 年 10 月 18 日,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农”的概念,指出“要始终高 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简称“三农”问题。自此,这一概念广泛使用 至今。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是农业生产问题,即农 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方式急需转变 的问题。解决农业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生产问题,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 业生产力。农民问题,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 以及一系列束缚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度和不公平待 遇的问题。农村问题,是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综合,以及城乡 之间二元结构的问题。解决农村问题,要求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推进 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简而言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效 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在这里,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虽然党在 90 年代初才提出“三农”这一概念,但从我党建国后所解决的农 情问题和领域来看,都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三农”作为一个整体 性概念提出,是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 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根本问题。 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重要指导 思想” 1991 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 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 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 这 是党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但是直到今天,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 低下、农民贫穷、农村落后发展缓慢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和束缚农 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思想认识问题、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58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5 体制问题、资金资源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 响并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二、解决“三农”问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二、解决“三农”问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推进。 “改造自然界的物质 成果就是物质文明, 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因此 “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发展阶段, 亦可分为社会主义 物质生产建设和物质生活建设两个方面。 ” “我国十一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 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农业产 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论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还是贫穷落后国家,必须而且首 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 也即要首先搞好农业生产, 它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前提。 马克思认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 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 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必然途径,更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建设的必然要求。进入 21 世纪以来, 尽管我国生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但是广大人民 群众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离小康还有一定的差距, 农民生活水 平已经明显落后我国城市居民,与发达国家更是相距甚远。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同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物质生活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在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积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一方 面表现为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政治思想、道 德修养、社会风尚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 和难点。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 涂大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若干问题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1995(2) :4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6 科学文化素质与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的发展 离不开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随着农民工逐渐向城市 大量涌入,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已不仅影响着农村本土的物质文 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也给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 力。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政治文明是指“在一 定社会中先进的政治理念指导和支配下制定的社会政治制度, 和贯彻实现政治制 度的社会政治管理以及人们政治行为的总和。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 民民主的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一方面要坚持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基层民 主,做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农民的 政治参与问题,设法使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设法使农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 事务的管理当中。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 民主只能是相对的,发展更高的民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 应有之义,民主条件的不具备不能成为民主建设的障碍,而更应该成为民主建设 的要求。民主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方面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基本政治 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实现民主的新形式;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加 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 有助于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享有充分的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农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超过中国人口一 半的农民,农业的生产状况、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 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 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 行动。 王孝哲.哲学原理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2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前线.2002(12) :19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7 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必然必然协调发展协调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过去过多强调工业化建设,认为城市是建设的 中心。搞好农业是服从于工业,搞好农村是为了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 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城 市的产生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而使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城乡差别、城乡 对立,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城乡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 工的产物,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私有制的存在 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又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因此,废除私有制是消 除城乡对立的根本途径。城乡分治、城乡分离、城乡差别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 过程中长期存在, 这与我国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不相适应的。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 城乡之间应当是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农村建设,投放精力和资源去建设农村并 不会弱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恰恰相反,会促进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 一、工农、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工农、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机器大生产替代简单的手工生产之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分工逐渐扩大,逐 渐形成工业集中在城市,农业集中在农村的城乡产业布局。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农业生产出 来的产品为整个社会人口提供了生存资料,延续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使非农 生产成为可能。 其次, 农业为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使工业生产得以正常的运行。 再次,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领域剩余出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 力涌入城市和工业生产领域,成为非农生产领域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 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最后,不断提高的农民物 质文化生活需求刺激并拉动着非农生产的发展, 是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泉。可见,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 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制约并影响着农村的发展。首先,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激发了对农业产品的需求,迫切要求农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带 孙成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我们党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1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2:5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8 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其次,城市吸纳着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带动农村城 市化。再次,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必将 辐射于广大农村, 带动农村的发展, 促进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 城市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先驱,它带动着农业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可见,农村 发展离不开城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 城乡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发 生变化,但是城乡发展互为影响制约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农村的发展离不开 城市,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的支持。发展农业、农村为工业、城市的发展创造 了条件和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会更好的促进工业、城市的发展;工业、 城市的发展反过来会影响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二、城乡必然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城乡必然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差别、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城乡差别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 经济形式决定了在古代是“城市乡村化” 。大工业的发展,决定了从近代开始是 “乡村城市化”的城乡关系演变的过程。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撕断了城乡之间的纽带,使城市进入了剥夺农村的时期,城乡之间出现了对 立。但是进入社会主义以后, “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 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 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 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 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 主要的结果。 ”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城乡融合是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时期才能实现,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的,抵制和超越资本 主义要求社会主义必然要走快速工业化的道路,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 积累是无法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殖民掠夺获得或外来援助,唯一的途径只 能是对农业和农村的剥夺,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来为工业提供积累,依靠城乡分 治来实现城市优先发展,结果造成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在社 会资源的分配上城乡暂时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所以,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 件下, 虽然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基础私有制消灭了, 但是城乡差距并没有消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9 如何消灭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就自然成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的未来必然是城市化,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 “城市化”概念,恩格斯也阐述了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的各种表现。尽管对“城 市化”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必然消失, 城乡必然融合。 三、统筹工农、城乡协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三、统筹工农、城乡协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表现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我国已经初具 工业化规模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符合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揭示 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即由原始状态的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的分离和 对立,再到更高阶段的城乡融合 。 ” 城乡关系历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带 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 战略问题。 其次,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我国农村人 口数量多,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 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要求我国的工业化、 现代化必然建立在自身产业齐全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而且各部门、 各产业之间、 城乡之间应该保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再次,统筹城乡发展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是国民 经济的主导产业,再加上自身科技、规模、管理上的优势,具备了发展的动力和 条件, 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降低, 农业积累对工业的支持逐渐减小, 但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抓好农业生产尤为必要。而农业本身是弱质 产业,其生产力的提高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必须统筹二者的关系,加大工业对农 业的扶持和带动,促进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根据生产关系应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农民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城乡差别、 工农差别在一段时间内有所缩小。 但是, 这种 “改 革只是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激发了农村经济自身活力,并没有触动传统 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10 计划经济的根基,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发展模式。 ” 随着 改革开放在城市延伸,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农村经济比重日渐下降,宏观的市 场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农村市场化的需要,导致在改革渐进的过程中,农村市场化 进程滞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农产品买卖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遇 到了难题。这就要求,必须将农村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当中,不能再 就农村抓农村,就城市抓城市,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国后中国农村已经为城 市的发展作出很大牺牲,致使自身的经济文化基础非常薄弱,很难再实现自身的 快速发展,而城市在获得农村的支持后已经取得了自身发展的动力,并具备了反 哺甚至支持农村发展的条件。我们不能为发展城市而将城市的问题转移到农村, 将农村的资源过多的吸纳到城市。必须及时转变城乡的不公正待遇,统筹工农、 城乡的发展,否则城乡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这不仅影响农村自身的发展,还会 影响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国后,我国也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围绕着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 全国各地展开。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 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意义重大。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明确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任务和 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业和农村 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 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930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11 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 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 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扩大公众参与,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 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 镇乡村,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落实 “五个统筹”关键是要实现城乡统筹,能否保持工农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 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建国以来,我国财政向城市倾斜明显,城乡的二元 经济结构逐渐强化,农业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最初的积累资金,农业和农民为国 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能力越来越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农村已经制约 了工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在农民收入低,大多数的农民缺乏足够的 购买力,导致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旺,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国内 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 久动力。农村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 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增加农村需求是扩大内需 的根本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建设既是 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也是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逐渐增强,农 民收入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农村经济、政治、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