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本文选取汉代选官与试策文这一特定角度,从汉代两种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察 举与征辟入手,论述了试策的时间、地点,试策文的产生、分类,并在此基础之 上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汉策典范的主要原因。 一、两汉时期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 察举是具有一定官位或资格的 人向 高一级用人机构提出人选,使被推举者得 以 任职的一种选官程序。 汉高祖十一年 ( 前 1 9 6 ) , 高帝第一次公开下令实行荐举 之法。汉文帝以后,这种察举的办法渐成制度。当时察举的科目很多。 征辟,是指征召和辟除。 征召是指由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法, 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的或品学兼 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任政事。与之相辅而行的,还有一种经臣僚荐举,然 后由皇帝予以征召。 这实际是对察举制度的一种补充。 所谓辟除,是指官府任用 属员的一种制度。 察举法虽然法限严格, 仍存在诸多舞弊现象。针对这种状况,朝廷在施行察 举制的同时兼用考试来选拔贤才,其主要形式是试策。 以策取士始于汉文帝。纵观两汉,每当灾异之后或皇帝即位改制之时,统治 者往往下举贤之诏。随着察举渐成制度,策问 与对策也逐渐成为定制。汉代各科 皆有试策。试策的时间一般是在察举之后, 授官之前。地点多在白 虎殿、石渠阁 以及宣室。试策又可细分为对策和射策。两汉时期,以对策高第得官和受耀用的 例子屡见不鲜。 二、汉代选官制与试策文 试策文是指包括策问和对策在内的一种专门用于考试的文体。 试策文 ( 包括策问与对策)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考试文体,往往被排除在 文学的讨论范围之外。尤其是策问。实际上,策问与对策并非没有文学性,只是 其文学性的表现另有特色罢了。 汉代 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试策一直是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 方法。有试策存在,就会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对策文章。然而,“ 策莫盛于汉” , 这与汉代选官制度有着直接关系。汉代的 对策文存在一 个共同点,那就是 “ 极言 直谏” 。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两汉诸帝求贤纳言的 真诚 态度, 给应试者创造了能真 正直言极谏的客观环境;二是后代科举制较之汉代察举制而言,功利性日益增强, 致使试策文的应试功能凸现而文学性降低。 关键词:选官制度 察举 试策 试策文 原因 ab s t r a c t c h o o s i n g t h e p o i n t s o f v i e w o f o ff i c e r - s e l e c t i n g s y s t e m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a n d s h i c e w r i t i n g , s t a r t i n g w i t h t w o m a j o r o f fi c e r - s e l e c t i n g s y s t e m s o f c h a j u a n d z h e n g p i o f h a n d y n a s t y ,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t i me a n d p l a c e s o f t h e s h i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 t h e c o u r s e o f i t s e me r g e n c e a n d i t s c l a s s i fi c a t i o n , a n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w h i c h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a s o n w h y t h e a rt i c l e s o f s h i c e i n h a n d y n as ty b e s e e m e d a s a m o d e l . i t h e m o s t i m p o rt a n t o ff i c e r - s e l e c t in g s y s t e m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h a n d y n a s t y - c h a j u a n d z h e n g p i c h a j u w as a n o ff i c e r - s e l e c t in g p r o g r a m t h a t a n o ff i c e r o f a c e rt a i n p o s i t i o n o r a p e r s o n o f 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 r e c o m m e n d e d a c a n d i d a t e t o a h i g h e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o a s t o m a k e h i m g e t t h e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i n 1 9 6 b .c . , t h e g a o e m p e r o r o p e n l y o r d e r e d t o p u t t h e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m e t h o d i n t o p r a c t i c e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 m e . s i n c e t h e h a n we n e m p e r o r , t h i s m e t h o d h a d b e e n t u rne d i n t o a 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 g r a d u a l l y . c h a j u i n c l u d e d m a n y k i n d s o f s u b j e c t s z h e n g p i i n c l u d e d z h e n g z h a o a n d p i c h u z h e n g z h a o m e a n t t h a t t h e e m p e r o r s e l e c t e d s o m e p e o p l e w h o w e r e r e p u t a b l e o r e x c e l l e n t i n b o t h c h a r a c t e r a n d s c h o l a r s h i p b y s p e c i a l l y c o n v e n i n g i n o r d e r t o m a k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f o r c o n s u l t a t i o n o r t o a s s i g n t h e m g o v e r n m e n t a ff a i r s . t h e r e w a s a n o t h e r w a y p a r a l l e l w i t h it t h a t s o me o n e w a s r e c o m m e n d e d b y o ff i c e r s a n d t h e n i m p r e s s e d b y t h e e m p e r o r . i t w a s a s u p p l e m e n t t o c h a j u a c t u a l l y . wh a t i s c a l l e d p i c h u m e a n t a s y s t e m t h a t l o c a l a u t h o r i t i e s a p p o i n t e d s u b o r d i n a t e s . a l t h o u g h c h a j u w a s r i g o r o u s , t h e r e w e re s t i l l m a n y e m b e z z l e m e n t p h e n o m e n a . s o t h e c o u r t s e l e c t e d t a l e n t s b y e x a mi n a t i o n s b e s i d e s t h e c h a j u s y s t e m a t o n e t i m e , t h e ma i n f o r m o f wh i c h wa s s h i c e . s e l e c t i n g t a l e n t s b y t h e s h i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b e g a n f r o m t h e h a n we n e m p e r o r .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t h e e a s t a n d w e s t h a n d y n as t i e s , t h e g o v e r n o r s w o u l d a l w a y s o r d e r t o c h o o s e t a l e n t s w h e n c a l a m i t i e s o r u n u s u a l p h e n o m e n a h a p p e n e d o r t h e g o v e r n o r a n d s y s t e m c h a n g e d . a s t h e c h a j u b e c a m e a fi x e d s y s t e m g r a d u a l ly t h e s h i c e d i d , t o o . e v e r y s u b j e c t h a s i t s o w n s h i c e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 a n d t h e t i m e w a s g e n e r a l l y b e t w e e n t h e c h a j u a n d a p p o in t m e n t . t h e p l a c e s m o s t l y a r r a n g e d i n t h e wh i t e t i g e r p a l a c e , s h i q u p a v i l i o n o r x u a n s h i r o o m. s h i c e c a n b e f r a c t i o n i z e d t o d u i c e a n d s h e c e . ma n y p e o p l e w e r e a p p o i n t e d o ff i c e r b e c a u s e o f h i s e x c e l l e n t e s s a y o f d u i c e . i i off i c e r - s e l e c t i n g s y s t e m o f h a n d y n as t y a n d s h i c e w r i t i n g s h i c e w r i t i n g w a s a v e r y p r a c t i c a l 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 u s e d s p e c i a l l y i n e x a m i n a t i o n ,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d c e we n a n d d u i c e . a s a k i n d o f h i g h l y p r a c t i c a l e x a m i n a t o r i a l l i t e r a r y s t y l e , s li c e w r i t i n g , c e w e n e s p e c i a l l y , w a s a l w a y s e x c l u d e d f r o m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 r a n g e o f l i t e r a r y . a c t u a l l y c e w e n a n d du i c e w e r e n o t s h o rt o f l i t e r a ry n a t u r e , b u t h a d t h e i r 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b e h a v i o r s i n a l o n g h i s t o r i c t i m e a f t e r h a n d y n a s t y , t h e s h i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h a d b e e n a m a j o r w a y t o s e l e c t p e r s o n s wi t h a b i l i t y . a s l o n g a s s h i c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e x i s t e d , t h e a r t i c l e s o f d u i c e w o u l d c o m e f o r w a r d c o n s t a n t l y . h o w e v e r , n o c c w a s m o r e e x c e l l e n t t h a n t h o s e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 w h i c h h a s c l o s e re l a t i o n s w i t h t h e o f f i c e r - s e l e c t i n g s y s t e m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 t h e a r t i c le s o f d u i c e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h a d a f e a t u r e i n c o mm o n w h i c h w a s g i v i n g o u t t h e a d mo n i s h m e n t s b r a v e l y a n d d i r e c t l y ( a l s o c a l l e d j i y a n z h ij i a n ) . t h e r e a r e t w o r e a s o n s f o r i t : f i r s t o f a l l , t h e e mp e r o r s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a i l h a d s i n c e r e a tt i t u d e t o s e l e c t p e r s o n s w i t h a b i l i t y a n d t o a d o p t a d m o n i s h m e n t s , w h i c h c r e a t e d a n o b j e c t i v e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f o r t h o s e e x a m i n e e s w h o r e a l l y j i y a n z h ij i a n . s e c o n d l y ,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h e c h a j u s y s t e m , t h e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a p p e a r e d l a t e r h a d m o r e u t i l i t y f e a t u r e s t h a t m a d e t h e e s s a y s d e v e l o p mo r e i t s e x a m i n i n g f u n c t i o n b u t l e s s l i t e r a t u r e . k e y w o r d s : o ffic e r - s e l e c t i n g s y s t e m c h a j u s h i c e s h i c e w r i t i n g 汉代选官制度与试策文 一、两汉时期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 ( 一)察举 察举又称荐举、保举,是具有一定官位或资格的人向高一级用人机构提出人 选,使被推举者得以 任职的一种选宫程序。 据 汉书 高帝纪记载,早在汉高 祖十一年 ( 前 1 9 6 ) ,高帝首次下诏求贤:“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 诏令布告天下,要求公卿大夫、诸王、郡守把有才有德的人荐举出来。这是汉朝 第一次由政府公开下令实行荐举之法。汉文帝以后,这种察举的办法渐成制度, 但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科目 也单一,属于初创时期。 据 汉书 文帝纪载, 孝文二年 ( 前 1 7 8 年)十一月,发生日食,文帝下诏曰: “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 言极谏者,以匡联之不逮。 ”同书又载,十五年 ( 前 1 6 5 )九月,诏: “ 诸侯 : 、公 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仅 卜 过两次察举诏令,且都是荐举贤良方正一科。到了武帝时候,这种做法进一步制 度化。 汉书 武帝纪云: 建元元年 ( 前1 4 0 ) 冬十月, 诏垂相、 御史、列 侯、中 二千 石、 二千石、 诸侯相举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垂相缩奏: “ 所举贤民, 或治申、 商、 韩非、 苏秦、张 仪之言,乱国 政, 请皆罢。 ”奏可。 这时对人才的察举范围有了明确的限定。也就是说,凡崇尚百家之言者,皆不具 备察举资格。 另外,察举的 对象由 吏到民都包括在内,于是才 一有了由 平民 起步最 终位至71相的公孙弘。 汉代采取的这种选官方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先山l .l f . 帝不定期 下诏令,根据所需人才,指定荐举科 目;第二,自7 1 相、列侯、公卿至地方郡国, 按所定科 目察举人才;第三,各地把推荐的人才 一 送集京都,由皇帝亲 自 对他们进 行策 问;第四,据对策的高下,依次授官。当时察举的科目很多,这些科 目的设 立不是一开始就齐全的,而是根据需要逐渐增加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 .贤良方正 贤良者,指德才兼备之人。方正者,指士人的品行正直不阿。也有单称贤良, 或称为贤 良文学。凡是有文墨才学之人,都可以作为贤良方正的选择对象。每次 推举 ,多达百余人。两汉诸帝大都颁布过察举贤良方正的诏令,重视这一科 目选 拔的文帝、武帝、成帝还亲自策问被荐举者。据 西汉会要 选举上记载: 元光 元年五月, ( 武 帝) 诏贤良曰 :“ 贤良 明于古今王事之体, 受策察问, 咸以书对, 肤亲览焉。 , 于是董仲舒、 公孙弘等出 焉。 建始三年十二月,日 恤, 地震。 ( 成帝) 诏:“ 承相、御史与将军、列 侯、 中 二千石及内郡国举贤良方 正能直言极谏之士, 诣公车,肤将览焉。 , 2 、孝锑力田 此科意在鼓励农桑,劝民务本。据 西汉会要 选举下载: 孝惠四年正月,举民孝娣力田者复其身. 高后元年二月,初置孝佛力田二千石者一人. 孝文十二年三月, 诏:“ 以户口 率置三老、孝惮力田常员, 令各率其意以 导民焉。 ” 孝宣 地节四年, 诏:“ 郡国 举孝娣有行义闻于乡 里者各一人。 ” 3 、茂才异等 茂才即秀才,因东汉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这是在国家需要某种人才 时,临时下诏公卿郡国推举,) 训于 义、有道、敦厚、质直、任贤等均属察举的对 象。 汉书 武帝纪载元封五年武帝下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跟而致千 里,士或有负俗之累 而立功名。夫泛驾 之马,所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 有茂才异 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 者。 4 、孝廉 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特制孝廉科。孝廉重品行,而不专以才能为察举标准。 西汉会要 选举下载: 孝文十二年, 招曰:“ 孝娣,天下 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 , z 民之表也。肤甚嘉 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 人情? 是 吏举贤 之道未备也。其遣渴者劳赐孝者帛 人五匹, 佛者、力田 二匹 ,康吏二 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 ” 孝武元光元 年冬,初令郡国 举孝廉各一 人。 武帝 元朔 元年冬,诏曰 :“ 肤深诏执事。 兴廉举孝今或至阂 郡而不 荐一 人。其与中二千石、礼官、 博士议不 举者罪。 ”有司奏 议曰 :“ 不举孝, 不 奉诏,当 以不 敬论.不察 廉,不胜任也,当 免. ” 奏可。 当时 “ 天下慎法,莫敢谬举” , 应选孝廉的人很少, 因而文帝为鼓励应选者下诏赐 帛孝者、梯者和力田。武帝则将不察廉、不举孝者以不称职论处。西汉孝廉经察 举后便可授官, 此科得人颇盛:如赵广汉为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朱博以太常 椽察廉补安陵压,萧望之察廉为大行治礼承, 等等。东汉以 后,流弊百出,竟有 “ 举孝廉,父别居”的怪现象,所以孝廉也就不为时俗所重了。 5 、明经 平帝元始五年,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 方术、本草及以 五经 、 论语 、 孝经 、 尔雅教授的人,所在郡国用专车 送到京师。令下之后,全国送上数千人。龚遂以明经为官,袁良举明经为太子舍 人,孔安国、贡禹、夏侯胜、张禹并以明经为博士,召信臣以明经甲科为郎,等 等。 6 、明法 明法即通晓法令。 汉初十一年, 高祖下诏: “ 其有明法者,御史中执法, 下郡 守, 必身劝勉, 遣诣a 相府,署其行、义及年, 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 ” 郑崇父 宾以明 法令为御史,薛 宣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ir,等等。 7 、博士 汉承秦制, 设置了 博士官。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当时五经有一七 家学 派,学通一家便可做官。甘露三年,宣帝于石渠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增置博士 的问题。几经调整,至黄龙元年,博士齐备,有五经十二家 ( 即 诗 ,齐、鲁、 韩; 书 ,欧阳、大、小夏侯: 易 ,施、孟、梁丘:( 4 i l ,后氏: 春秋 ,公 羊、谷梁) 。博士的选拔以才智和学识为先决条件, 汉书 儒林传说:“ 其不事 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说明博士必须是通一经以上 才能入选。其选用一是通过察举推荐,二是由他职迁任。地方察举,博士多出于 明经、秀才、贤 良三科,尤以明经为主;大臣推荐,不拘科 目。自武帝创制试策 制之后,选任博士均须经过试策。各科人刁试策后,往往以第一、二名补博士缺。 此外,还有直言极谏、博士弟子、有道、敦厚质直等科 目,有时也包括荐举 勇武而熟知兵法或掌握某种技艺的人。 汉代的察举不一定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 有时会根据需要在指定的特定 地区小范围举行,据 西汉会要 选举上载: ( 孝昭始元 ) 五年六月,诏令三辅、太常举贤民各二人. 孝宣本始四年四月,郡国地震,诏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 一 人 。 孝成建始二年二月,诏三辅、内郡举贤民方正各一人。 荐举的方法除了由高级官员直接向皇帝推荐之外,还会由朝廷派人直接到地方进 行察举: 孝昭 始元元年闰月, 遣故廷尉王平等 五人持节行郡国, 举贤良. 孝宣 元康四年, 遣太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行天下, 举茂才 异伦之士。 孝元建昭四年夏四月,诏:“ 临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 下,举茂才特立之士。 ”川 汉代被荐举的人,须先试任一年。如能胜任则可转为正式官职,若不胜任, 就要被撤换,而且推举他的人也要受处罚。例如 后汉书 顺帝纪 ,太尉施延即 “ 以选举贪污策罢。 ” ( 二)征辟 所谓征辟,是指征召和辟除。 征召是指由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法,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的或品学兼 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士人若能受到皇帝的征聘,在仕途中算是最 尊荣的。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还特予优待,据 汉书 武帝纪载,建 元元年,武帝 “ 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素帛加璧,征鲁申公。 ”另有夏侯胜 以善说礼服,征为博士;疏广明 春秋 ,家居授教, 征为博士,等等。 与皇帝征召相辅而行的, 还有一种经臣僚荐举, 然后由皇帝予以征召。 据 汉 书 何武传 记载: “ 太仆王音举武贤 良方正, 征对策, 拜为谏大夫, 迁扬州刺史 为刺史五岁,入为垂相司直,垂相薛宣敬重之。出为清河太守,数岁,坐郡中被 灾害什四以上免, 久之,大司马曲阳侯王根荐武, 征为谏大夫。 ” 这种荐举的方式, 一般是以个人上书表荐,但也可以几个人联名共荐,例如萧望之、周堪合荐刘向 等。由私人向皇帝荐举人才的做法,实际是对察举制度的一种补充,它与其他各 种仕途相比,显然有更多的灵活性。 所谓辟除,或称辟举、辟署、辟召, 是指官府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 两汉官 府的椽史等低级官吏,可以由长官自行聘请。辟除入仕有中央和地方两种类型, 即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州郡长官都有权选用官吏。被辟除的人可以是平民,也可 以是其他官府任职的低级官吏。例如西汉元帝时,被誉为 “ 材智有余,经学绝伦” 的匡衡,曾被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辟为议曹史;鲍宣 “ 为州从事,大司马卫将军 王商辟宣,荐为议郎” 。到了东汉,朝廷显贵争以能辟除所谓贤刁 名士相标榜,一 些著名的俊雅之士也以能被辟举公府为荣。东汉灵帝时,以博学好辞章著称的蔡 岂, 被辟司徒桥玄府;更有黄琼 “ 五 府俱辟” 。 12一 般地说, 东汉时期以辟除郡县 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要胜过西汉。 ( 三)试策 以官举民, 或者是上级官吏荐举下级官吏,是自 上而下推选出 来的, 权力握 在官吏手中。 这种荐举法无论是荐举者与被荐举者都是有利可图的,因而 虽然法 限严格,仍存在诸多舞弊现象。针对这种状况,朝廷在施行察举制的同时兼用考 试来选拔贤才,其主要形式是试策。 以策取士始于汉文帝, 而其产生源于贤良方正科的设立。 汉文帝前元二年 ( 前 1 7 8 )正值多事之秋,据 汉书 文帝纪载,( 前元元年)四月,齐楚地震,二 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二年冬 十月,承相陈平亮。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在当时的条件下,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尤其是日食的发牛,被认为是 l 天对统 治者的谴责与警告。于是文帝下诏自 责: 肤闻之, 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则天示之 灾以 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 有食之, 适见于天,灾孰大 焉! 肤获保宗庙, 以微 妙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扰吾股肚 也。肤下不能治育 群生, 上以累 三光 之明,其不德大矣. 令至, 其悉思肤之 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句以启告肤。及举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 肤 之不逮。 在这里,文帝把天灾和 “ 人主不德, 布政不均” 联系起来,认为上天是以 灾祸戒 其不治,因此要求臣民帮助他找出过失。在这一背景下,文帝首次提出了 “ 举贤 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的主张。由此也可说明 灾异的发生是贤良 方正 科产生的直 接原因。首次下诏察举贤良方正,并没有采取以试策取士的方法。之后 ,前元一 i 五年 ( 前 1 6 5 ) 九月, 文帝第二次正式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 言极谏 者, 并 且亲自 对应试的士 人进行策问, 其目 的主要是广开直言劝谏之路。当时对策者一 百余人,惟有晃错为高第,由 是迁中大夫。文帝兴察举是在灾异之后。 汉武帝即 位后,为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对内 政外交进行一 系列改制。于是于 建元元年 ( 前1 4 0 ) 冬十月,诏承相、 御史、 列侯、 中二 千石、二 千石、 诸侯相举 贤良 方正直一言 极谏之士。 这是汉代第一次为改制而实行察举。 据 汉书 武帝纪 载,至元光元年 ( 前 1 3 4 ) ,武帝正式下诏贤良说; 肤闻昔在唐皮,画象而民不犯,日 月所烛,莫不率傅。周之成康,刑错 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杏, 北发果搜,氏羌 徕服,星辰不字, 日 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麟凤在郊获,河洛出图书.呜呼,何施而 臻此欲! 今肤获奉宗 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琦软 伟软! 何行而可以章先帝 之洪业 休德, 上参尧舜,下配三王j肤之不 敏。不 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 明于古今王事 之体, 受策察问,咸以书 对,肤亲览焉。 在这里, 武帝表示要以儒家理想君王 “ 二 帝三王” 及唐尧、虞舜、夏禹、商汤、 周文王为政治楷模,可是自己虽日夜冥思苦想,仍 “ 若涉渊水,未知所济” ,其原 因是 “ 联之不敏,不能远德” ,所以需要贤 良文学之士献计献策。在这次以及随后 的贤良 对策当中,董仲舒、公孙弘等人脱颖而出。 武帝求贤若渴的诚意, 才会使 公孙弘起徒步而位至垂相。据 汉书 公孙弘传载,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太常 奏弘第居下, 策奏,天子摧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如果不是皇帝 对于延揽贤才抱着高度重视的态度,重刁学而不论门第,公孙弘断然不会有此境 遇,先被太常奏判为下,后为天子攫为第一,更不会有后来为国家施展其政治刁 - 能的机会。 在此之后,每当灾异之后或皇帝即位改制之时,统治者往往下举贤之诏。纵 观两汉所下的察举诏令,大致无外乎这两种情况。随着察举渐成制度,策问与对 策也逐渐成为定制。需要指出的是, 从最初文帝、 武帝时进行策问的背景来看, 采取策问这一方法的原始 目的并非是为了考察被荐举人的学识,而是因为最高统 治者对于治国 安邦有着高 度负责的态度, 他们或是在灾异之后希望匡正过失,或 是在即位之时希望吸纳贤才进而有一番大作为。他们之所以亲 自策问被荐举的士 人,主要 目的是为了以最直接的方式虚心听取四方贤士在治国方面的良策。在这 一过程中,不少贤良之士表现出众,皇帝不但对其建议和主张予以采纳,而且授 予官职,使其更充分地发挥治国才能。久而久之,策问逐渐成为察举制度的一个 必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作为考试方法在有意识、有 目的地考察和检验士子水平方 面的功能,则是在察举制度日益成熟之后、各种弊病的不断滋生之时逐渐显现出 来的。 汉代各科皆有试策。除最早设置的贤良方正科之外,其后陆续设置的科 目如 至孝、敦朴、有道等亦皆有试策。 后汉书 陈忠传载: 安帝诏举有道, 公卿百僚各上封事。陈忠上疏言:“ 嘉谋异策,宜辄纳用 若有道之士, 对问高 者,宜垂 省览,宜广直言之路。 ”书 御, 有诏拜有道高 第 士沛国 施延为侍中。 同书 谢弼传载: ( 灵帝) 建宁二年, 诏举有道之士,弼与东海陈孰、 玄冤 公孙度俱对策, 皆除郎中。 东汉会要 选举上中徐天麟案语亦云: 荀爽传 ,太常赵典举爽至孝,对策陈便宜.灵帝诏举有道之士,而谢 弼、陈浮、公孙度俱对策除郎中.由是观之,汉世诸科皆有制策,有司因以 定其科第 之等也. 就试策的时间来讲,一般是在察举之后,授官之前。换句话说,试策是在荐 举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试策的成绩直接影响到被荐举者官位的高低。这一点对 于由私人向皇帝荐举人才而后再由皇帝予以征召的做法也同样适用。有的贤士经 臣僚荐举而征召入京后,还会由皇帝亲 自策问,或者奉诏试文,借以考察其才学 高低,凡表现不俗、能称帝意者便有机会得到耀升。例如 汉书 儿宽传 载: “ 及 ( 张) 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椽, 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悦之,从问 尚 书一篇。耀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同书 王褒传载,益州刺史上奏褒有逸刁, 上乃征褒。既至,诏褒为 圣主得贤臣颂 。当时宣帝颇好神仙,王褒的对策很合 皇上心意。于是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卒宫馆,辄为歌颂, 第其高下,以差赐帛。顷之,耀褒为谏大夫。 后汉书 文苑传载: “ ( 李尤) 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连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诏诣东观,受诏作赋, 拜兰台令吏。 ”当然也会有例外。 汉书 武帝纪和同书 儒林传的相关部分 记载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武帝初即位,“ 议立名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 璧,征鲁中公。 ”“ 至,见上,上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 为治 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是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 己招致,既 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显而易见,鲁申公的回答并不令武帝满意, 可是既然己经征召,便勉强授予官职。还有皇帝并不亲自问政而是派人前往。如 汉书 李寻传记载,哀帝初即位, 召寻待诏黄门,使侍中卫尉傅喜问寻曰; “ 间 者水出地动,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极言毋有所讳。 ”寻之所对, 卜 虽 不从,然采其语,每有非常,辄问寻。寻对屡中,迁黄门侍郎。 关于试策的地点,多在白虎殿、 石渠阁以及宣室。 尽召直言之士,诣白虎殿对策。 ”同书 王嘉传 对政事得失,超迁太中大夫。 ” 后汉书 . 蔡岂传 据 汉书 杜钦传云: “ _ 卜 “ 举敦朴能直言,召见宣室, 记载,灵帝时蔡邑上疏:“ 孝宣 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 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 , 所宜从之。 ” 汉书 儒林传中多处提到石渠阁: “ 甘露中 ( 施仇)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 渠阁。 ”“ 甘露中,( 梁丘贺之子临)奉使问诸儒于石渠阁。 ” “ ( 张山扮)事小夏侯 建,为博士,论石渠,至少府。 ”“ ( 假)仓以渴者论石渠,至胶东相。 ”“ ( 戴)圣 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 ” 具体而言,试策又可分为对策和射策。所谓对策,就是皇帝亲自策问应考者 以政事经义,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而观其文辞之高低。皇帝提出的问题按难、易分 为甲、乙科,密封起来,然后 由应考者任意抽取问题作答,称为射策。 汉书 萧 望之传颜师古注曰:“ 射策者,谓为问难疑义,书之放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 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 言投射也。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刘姗在 文心雕龙中说: “ 对策者, 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 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之造士,选事考言。 ”两者在性质上是 相同的,都是议论政务,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而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治国理政 的重大问题,即称为策问,而最后考官会根据应考者或对策或射策的成绩分派官 职 。 根据 汉书 儒林传的记载,射策确切来讲开始于汉武帝之时,当时分为 甲、乙两科,至汉平帝时,分为甲、乙、丙三科, 每科各有相应的试题写在简策 上,由应试者任意抽取检测答题。这种做法,有如今天的抽签作答。参加射策的 考生,主要是在太学学习的博士弟子,其次是地方察举并选送的儒生。 太学的博士弟子受业满一年,即可参加射策 。凡能通一艺以上,射策甲科成 绩优异者,可授予郎中官职;成绩合格者,任文学掌故;不合格者,罢归乡里。 以博士弟子射策甲科选郎,始于武帝时,后成为两汉定制。如班固赞曰:“ 自 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渐 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 r 1 西汉 位至公卿的高官,有不少是以博士弟子射策甲科为郎起家的。如 叹何)武诣博士 受业 ,治 易 。以 射策甲 科为郎。 , l4 j 翟方进 “ 经博士受 春秋 ,积十余年, 经 学明习, 徒众日 广, 诸儒称 之。 以 射策甲 科为郎。 ” 15 1 王 嘉 “ 以 明经 射策甲 科为郎 , 。 6 马宫 “ 治 春秋 严氏,以 射策甲科为郎。 ” 7 l 萧望之 “ 以 令诣太常受业。以射策 甲科为郎。 ” 1 8 1 另 有儿宽 “ 以 郡国 选诣博士, 受业孔安国。以 射策为掌故,功次, 补廷尉文学卒史。 , 1 9 1 平帝时, 王莽秉政, “ 岁课甲 科四十人为郎 中, 乙科二十人为 太子舍人, 丙科四十 人补文学掌故。 , 1 1 4 1 可见当时 参加射策的人员大为增加。 东汉 沿袭射策之制,只是在各科所录人数上时有增减。 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也需参加中央有关部门的射策考试。 如 汉旧仪 说: “ 武 帝 ( 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诣御史举试,拜为郎中。 ”说明在武帝时 候,郡 国依照孝廉科被荐举的儒生,需到中央御史府参加射策考试,成绩优秀者 拜为郎中。射策考试十分严格,凡不合格者是不能拜为郎中。如 “ ( 匡)衡射策甲 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 ”注引师古说:“ 投射得甲科之策, 而所对文指不应令条也。哎 儒林传说岁课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景 ( 当 作 “ 丙 ”字笔者)科补文学掌故。今不应令,是不中甲科之令,所以止为掌 故。 ” i l l 房凤则以 射策乙 科为 太史掌故。 相较而言. 对策是一种比 较高层次的考试方法。它不是象射策一样主要考察 孺生对儒家经典的诵读和理解,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加试儒生对现实政治、社会问 题的看法,并要求能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应诏儒生须当场应对, 每次参加对策者往往百余人,而最后能中策者只有一人.称高第。凡对策高第者 立即任 以官职。 两汉时期,以对策高第得官和受摧用的例子屡见不鲜。据 汉书 晃错传 载, 文帝时 “ 诏有司 举贤良 文学士, 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 ,当 时 “ 对策者百 余 人,唯错为高第,i f , 是迁中大夫。 ”同书 董仲舒传载,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 景帝时为博士, 武帝时被举为贤良 文学。当时举贤良 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汉武帝 向他提出策问, 而后 “ 览其对而异焉” , 乃复策 之,对毕复策之,于是三问三对,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很受汉武帝的赞赏,除江都相。除此之外,最著名的还 有:公孙弘以博士举贤 良,经过策问,天子摧弘对为第一,待诏金马门:魏相, 以郡卒史举迁授茂陵令:杜钦,以武库令举迁授议郎:严助,以郡承举# f 授中大 夫;盖宽饶,以郎举迁谏大夫;谷永,以太常71举待诏公车。东汉时期以贤 良被 荐举的有:鲁王、黄甫规、张灸、刘淑、刘瑜、养奋等,李固、马融以敦朴被举, 荀爽以至孝被举,等等, 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均收录了他们的对策文。 二、汉代选官与试策文 ( 一)试策文 陈飞先生在其 唐代试策研究的绪言中界定 “ 试策” 的两个主要义项: 一 是作为唐代科举考试 “ 活动” 的试策,它与具体的 “ 以策取士” 的制度密切相关; 二是作为科举考试所用 “ 文体” 的试策, 它与一 般的谋士 “ 献策” 、文人 “ 著策” 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一界定在本文巾同样适用,只是讨论的背景山唐代科举考 试换成汉代选官考试。同时为了在行文中标示得更加明白无误,我们将 “ 试策” 作为考试所用 “ 文体” 的义项称作 “ 试策文, , 而以“ 试策”单 指作为汉代 选官制 度的考试 “ 活动,o 许慎 说文解字云: f 策者,谋也。 ”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明人徐师曾 在其 文体明 辨 策中将策体细分为三种: “ 一日制策, 天子称制以问而 对者是 也。二曰试策,有司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是也。 ”前两 种是专用于考试的,它们因策问的主体身份不同而区分,制策由皇 帝亲自出 题, 试策则是回答有司的策问。 至于 进策, 则是平日臣 子向皇帝主动上陈的建设性意 见, 其文体近似于 “ 奏 , ,所以又称奏策。山 于进策不属于考试范围, 故不在我们 讨论之列。制策和试策在这取不做细分统称为对策,它是个人入仕为官的应用文 体。 与之相对应且关系密切的策问作为朝廷选士时所出的考问题目 , 、 用于主 考官 对臣下、应举者的选材、命官,当然是专门的考试文体。简而言之,试策文是指 包括策问和对策在内的 一 种专门用于考试的文体。 明 徐师曾 谈 文体明辨序说 策问说:“ 按古者选士,询事考言而己,米有 问之以策者也。汉 文中年, 始策贤良, 其后有司亦以 策试士, 盖欲观其博古之学、 通今之才、 与夫荆剧解纷之识也。 ” 策问 产生之前,古代选拔贤士多是通过最高统 治者向臣下 “ 询事考言” 、咨以政务的方式。先秦典籍当中对此多有记载,可视作 是策问之滥筋。 策问与对策的正式出现, 皆始于前元十五年汉文帝的策问贤良, “ 时 贾谊己 死,对策者百余人, 唯错为高第, 既是迁中大夫” 1 2 1 。汉文帝亲自 制作的 策问与晃错的答问是中国古代策问与对策文体之祖。 1 、策 问 试策文 ( 包括策问与对策)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考试文体,往往被排除在文 学的讨论范围之外。尤其是策问,仅从表面上来看,它只是一份考试的问答题目, 怎么能称为文章?又能有什么文学性可言?实际上, 策问与对策并非 役有文学性, 只是其文学性的表现另有特色罢了。因为无论策问还是对策,都是经过出题人或 应试者的深思熟虑之后刁 行之于笔端的,笔者表达能力的高低、技法的巧拙,一 看便知。优秀的策问和对策,多不乏文采词藻,引经据典,以体现出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级消防国考试题及答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护理考试题答题技巧及答案
- 2025科目一科四考试真题及答案
- 湖南幼师招考试题及答案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运动的快慢》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 考点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与运动》定向攻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红会急救考试题及答案
- 2025黄冈中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同步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短视频创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集团总部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民用航空航行情报工作规则
-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模拟试卷讲评课教学课件设计
-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分区一览表及安全防护总体逻辑结构示意图
- GB 16325-2005干果食品卫生标准
- FZ/T 73001-2016袜子
-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50讲讲义
- 卡尔曼(Kalman)滤波课件
- 城市智慧排水管网监测解决方案
- 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专题培训广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