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出土铜铍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出土铜铍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出土铜铍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出土铜铍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出土铜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出土铜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铜铍是东周时期流行的一种长兵,铍头似剑,后装有木秘或积竹秘。完整的 铜铍,铍头还套有鞘,秘末端有镦。自汉代始,历代文献中对铍的注释存在很大 分歧,以致长期以来铍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由于长秘易腐烂,过去的考古发掘 中未发现完整的铜铍,铍头多被误为剑或匕首。直至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完整的铜 铍出土,这种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兵器才开始受到关注。此后,研究铍的文章 时有发表,有关古代青铜器、兵器的书籍中也开始介绍铍。但是,目前尚缺乏对 铜铍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出现,有关铜铍的很多问题也有待 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在全面收集出土铜铍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 成果,对铜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铍, 然后根据铍头尾部的不同,把出土铜铍分成三型:銎骰铜铍、扁茎铜铍和特殊形 制的铜铍。銎骸铜铍和扁茎铜铍,前人均有研究,而特殊形制的铜铍是以前的研 究者所没有注意到的。这一部分还对铍镦进行了类型学分析,这也是前人没有傲 过的。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出土铜铍的分期研究,把出土铜铍分为 五期。还按国别的不同,分析了铜铍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区差异。通过前三 项研究,本文探寻出铜铍产生、发展以及衰亡的历程。文章最后还探讨了铜铍的 铭文、铍秘、出土铜铍墓葬中的兵器组合与作战方式的变化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铜铍;类型;分期 o nt h ee x c a v a t e db r o n t 配p a b s t r a c t t h eb r o n z ep ii sak i n do fw e a p o nw i t hal o n gh a n d l e , w h i c hi sp o p u l a rd u r i n g e a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ac o m p l e t eb r o n z ep ic o n s i s t so fah e a dt h a ti sl i k eas w o r d ,a s h e a t hf o rc o n t a i n i n gt h eh e a d ,ah a n d l em a d eo fw o o do rb a m b o oa n dd u i ,am e t a l c o v e ra tt h ee n do ft h eh a n d l e t h en o t e st op ii n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h a nt o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a r e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 ,s ot h ec o n c e p to fp iw a sn o tc l e a rf o ral o n gt i m e b e c a u s et h ew o o do rb a m b o oh a n d l ew a se a s yt or o t ,t h ec o m p l e t eb r o n z ep iw a sn o t u n e a r t h e di n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e x c a v a t i o nb e f o r e a n dt h eh e a do f p iw a su s u a l l y t a k e nf o ras w o r do r d a g g e r u n t i lc o m p l e t eb r o n z ep iw e r ed i s c o v e r e d i n q i n g s h i h u a n g sm a u s o l e u m ,t h i sk i n do fw e a p o nb e g a nt oa t t r a c ta t t e n t i o n t h e r e a f t e r , a r t i c l e sa b o u tp ia r ep u b l i s h e df r o mt i m et ot i m e m o n o g r a p h so na n c i e n tb r o n z e so r w e a p o n sa l s ob e g a nt oi n t r o d u c ep i b u ta tp r e s e n t ,w r i t i n g sw h i c hm a k es y s t e m a t i c s t u d i e so nb r o n z e p ia r e s t i l la b s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l l e c t i n ga l ld a t aa b o u t t h ee x c a v a t e db r o n z ep ia n d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 ,t h i sp a p e r c a r r i e so u ta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i n t ob r o n z e p i f i r s t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e x c a v a t e db r o n z ep ia n dt h e nd i v i d e st h e mi n t ot h r e et y p e s i ta l s or e s e a r c h e st h ea g e so fe x c a v a t e db r o n z ep i ,d i v i d i n gt h e mi n t o f i v ep e r i o d s , 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d e v e l o p i n gr u l e s d u r i n gi t sd e v e l o p i n ga n ds p r e a d i n gc o u r s e ,t h eb r o n z ep ig r a d u a l l yg a i n e dl o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a l s od e s c r i b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o n gt h eb r o n z ep io f d i f f e r e n tk i n g d o m s t h er e s e a r c h e sa b o v em a k ea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o r i g i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sw e l la sd i s a p p e a r i n go f b r o n z e p i a tt h ee n d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s o m ep r o b l e m sr e l a t e dt ot h eb r o n z ep i ,s u c ha s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h a n d l e sa n d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so fw e a p o n si nt h et o m b sw i t l l b r o n z e p i k e y w o r d s :b r o n z e p i ;t y p e ;p e r i o d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日 日 厂、 前夕 广d厂b 年 年 川 期 期 日 日 也纠 酝孔j 名 名 签 签 者 师 作 导 序言 序言 铜铍是东周时期流行的一种长兵,铍头似剑,后装有木橙或积竹秘。完整的 铜铍,铍头还套有鞘,秘末端有镦。 有关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 公元前5 5 6 年) :“宋 华阅卒。华臣弱皋比之室,使贼杀其宰华吴。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合左师之后。 左传中还有几处关于铍的文字资料。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 1 5 年) :“夏 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阶、户、席,皆王亲也, 夹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 授也。光伪足疾,入于堀室。踌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刺王,铍交于胸,遂 弑王。阖庐以其子为卿。圆定公八年( 前5 0 2 ) :“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 以铍、盾夹之,阳越殿。” 哀公十一年( 前4 8 4 年) :“将战,吴子呼叔孙,日: 而事何也? 对日:从司马。王赐之甲、剑、铍,日:奉尔君事,敬无废命! ”锄 国语中有吴国用铍的记载。吴语:“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 挺铍播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 “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 播铎,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 史记中也有关于吴王侍卫持长铍的记载。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王 僚使兵陈於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 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於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於 匈,遂弑王僚。”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王僚使兵陈白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 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固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汉代还有长铍( 钰) 都尉职。史记高祖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一。三一页 同上。第一四八四页。 同上,第一五六八至一五六九页 同上。第一六六三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第六一五页。 同上。 (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一四六三页 同上。第二五- - a 页 出七铜镀研究 功臣侯者年表:“以长铍都尉击项羽,有功,侯。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以长钰都尉击项藉,侯。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i “铍、戟、矛有室者,拔以斗,未有伤 殴( 也) ,论比剑。”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到铍的,西晋左思吴都赋:“羽族以觜距为刀铍, 毛群以齿角为矛铗,皆体著而应卒。 历代文献中还一些对铍的注释: 说文释铍为“剑如刀装者”。 西汉扬雄方言:“锬谓之铍。晋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 晋刘渊林注吴都赋日:“铍,两刃小刀。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夹之以铍”,晋杜预注:“铍,说文云:剑也。 唐孔颖达疏:“正义日说文云:铍,剑也,则铍是剑之别名。” 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日:“长钰,长刃兵也,为刀而剑形。史记作长铍, 铍亦刀耳。” 清段玉裁注说文:“剑两刃、刀一刃,而装不同,实剑而用刀削囊之,是 日铍。” 左传襄公十七年:“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合左师之后,清洪亮吉诂:“说 文:铍,大缄也。一日剑如刀装者。又云铩,铍有镡也。按:此则铍盖剑 属。”儿 从以上所引文献中可以看出,从汉代到清朝,对铍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众 说纷纭。有人认为铍是剑的别名,有人说铍就是刀,还有人认为铍是方言中对大 矛的称呼。见于文献的铍的名称还有钰、锬等。关于铍的形制,有说是长刃兵, 为刀而剑形的;有说是剑如刀装者;还有说铍是两刃小刀的。总之,自汉代以来, (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九。四页。 ( 汉) 班同撰、( 唐) 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第五五三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篓竹简,北京:文物;i j 版社,1 9 9 0 年,第一一三页。 ( 梁) 萧统:文选,卜海:上海古籍 l j 版社,1 9 8 6 ,第二二五贞。 (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定:说文解,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第二九五页 ( 清) 钱绎:方言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9 l ,第三二一页。 ( 梁) 萧统:文选,上海:上海古籍 | i 版社,1 9 8 6 ,第二二五页。 ( 晋) 杜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上海: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第九。八页。 ( 汉) 班同撰、( 唐) 颜师古注: 第三号,1 9 8 3 年 3 出十铜铍研究 意义指出秦俑坑出土的长铍为澄清长期在铍头、短剑、矛鉴别问题上的糊涂认识, 恢复长铍的原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兵器史、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 新资料,特别是对于古代军队的装备、编制、及战术、战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通过铍头的排比研究,也可以为考古学兵器断代提供参考。 丰州考古杂记说铍一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铍的概念。作者 认为铍和矛的重要区别在于铍扁铤( 茎) 而矛圆骰,套接木柄的方法不同。铍与 剑和匕首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套接木柄。文中还描述了战国晚期铍的基本特征: 器身柳叶形,横断面六边形,扁平铤( 茎) ,铤上有二穿或一穿,无首。铤与身 一次铸成,一般通长3 0 - - 4 0 厘米。但因国别的不同,又稍有区别。文章最后还 对西周、春秋墓中出土的一批扁茎无格无首短剑以及“巴蜀式剑”是否要正名为 铍的问题作了探讨。 王学理长铍春秋回一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传世及考古发掘中 出土的战国中晚期各诸侯国的铜铍,并据此分析各国铜铍形制上的差异。第二部 分考辨铜铍的起源,作者认为铍同东周时期的一种折肩扁茎剑极其相似,它可能 是产生长铍的诱因,而最早把宽扁的茎稍加收缩,插进长秘者,很可能是发生在 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 包括大江南岸的楚地) 。文章最后两部分讲述了铍的盛 衰:战国时代,由于战争方式的改变,导致了长铍的普遍使用,铍的称呼也随地 域的不同、引用时间的迟早而揉进了方言,如关东称铍,关西称锬,燕地称钛, 汉时又以钰通铍了;到了西汉,作战对象和战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自身固 有的弱点,铍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叶文宪的说铍、鲜、槊 针对王学理先生长铍春秋一文中所提出的 观点,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作者首先以出土铜铍的实例说明铍的形制,认为 王学理先生只注意到流行于北方赵、韩、魏、燕、秦等国的扁铤铍,误把扁铤铍 当作铍的唯一形制。其实,战国时代在南方的楚国还流行有銎铍。有銎铍出现的 年代较早,这说明铍本身是以矛为母体吸收剑的形制发展而成的。但当铍传播到 北方后,北方各国又以本地惯用的扁基剑为母体发展出了扁铤铍,从而形成南北 两系不同特点的铍。再者,王学理先生认为铍的特点是铍头断面是扁六角形,而 丰州:考古杂记说铍, 考古与文物1 9 8 3 年第l 期 王学理: 长铍春秋,考古与文物1 9 8 5 年第2 期。 叶文宪:说铍、奎乍、槊,文博1 9 9 3 年第3 期 4 序言 本文作者认为铍的实质是“剑如矛装”。王学理先生在长铍春秋一文中还认 为铍到汉代就消声匿迹了,叶文宪先生的观点是,逐渐消失的只是扁挺铍,而有 銎铍和柄铍在汉代仪仗和实战两方面都仍被广泛使用,只是它的名称发生了变 化,被改称为稍或槊。此外,说铍、鲜、槊一文还探讨了铍的名称。 沈融有銎铜铍刍议,根据左传、史记吴王侍卫执长铍的记载以 及王学理先生铍可能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的观点,但吴越地区迄今为止 未发现一例接以长秘、“剑如刀装或“剑如矛装 的青铜兵器,而推论出春秋 时期吴国的铍,极可能就是一种接以长秘的剑。然后从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发现的 青铜剑中筛选出浙江长兴县下箬乡杨湾村附近出土的长港0 0 8 号空心圆茎剑和 长兴雉城地区出土的铜0 4 9 号青铜剑,认为这两件标本可以装上秘,而成为长铍。 太原赵卿墓出土的剑有器铜铍,也极可能来自南方的吴国。春秋晚期吴国的 “长铍 ,就是接以长秘的空心圆茎剑。有銎铜铍数量并不是很大,流行期也比 较短暂,其继续发展的结果唯有并入矛类。 除了这些比较全面论述铜铍的文章以外,还有一些就有关铜铍的某一方面或 某一件铜铍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姜彩凡的秦铍及其表面花纹之试探圆,吴振 武的赵武襄君铍考 ,赵福寿、吴佩英的邢台发现相邦平国君铍初议锄, 施谢捷的释“十九年邦司寇铍 铭的“奚易”合文 等等,这罩不再一一介绍。 在历年出版的有关古代青铜器、兵器以及秦俑研究的著作中,也有一些以或 多或少的篇幅来介绍铍的。如:成东、钟少异的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袁仲 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孙机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王学理的 秦俑研究专题 ,中国古代兵器编纂委员会编撰的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杜逦松的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朱风瀚的古代中国青铜器1 2 段清波 沈融:有器铜铍勺议,文物世界2 0 0 2 年第3 期。 姜彩凡:秦铍及其表面仡纹之试探,文博1 9 9 4 年第6 期。 吴振武:赵武襄君铍考,文物2 0 0 0 年第l 期。 赵福寿、吴佩英:邢台发现相邦甲国君铍初议,文物春秋2 0 0 6 年第5 期。 施谢捷:释“十九年邦司寇镀”铭的“奚易”合文,( 5 c 教资料1 9 9 6 年第2 期。 成东、钟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 9 9 0 年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l 版社,1 9 9 1 年 王学理:秦俑研究专题,两安:三秦 l ;版社,1 9 9 4 年 中国古代兵器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 l l 杜遁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 9 9 5 年。 1 2 朱风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 出十铜铍研究 的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回,杨波、李营的青铜器,刘秋霖 的中国古代兵器图说,杨泓的古代兵器通论等等。 上述文章的发表以及书籍的出版,使人们对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至今 仍有著作甚至发掘报告或简报把铍误为剑或矛的;有关铜铍产生的年代、渊源等 问题也没有一致的意见;更缺乏对铜铍的系统的类型学研究。随着新资料的不断 出现,有关铜铍的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在全面收集出土铜铍 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对铜铍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分析, 然后进行了出土铜铍的分期、分区研究,借以探索铜铍发展、演变的规律。文章 最后,结合出土铜铍的实例,探讨了铜铍的铭文、完整的铜铍的形制、出土铜铍 墓葬中的兵器组合情况与作战方式的变化以及铜镀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等相关问 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研究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并公开发表的铜铍资料及 其相关问题。对文献著录和采集、拣选或私人收藏的没有明确出土时间和地点的 铜铍只在必要时提及,不作深入探讨。另外,由于铍头与剑相似,历来又多被误 判。尽管有些发掘报告或简报中所称的剑、短剑或匕首极有可能是铍,但由于这 些报告或简报中公布的相关资料过少,据其无法确认是否为铍。为严谨起见,本 文暂不收录这部分兵器。所以,定有不少铜铍被遗漏。 段清波:刀枪剑戟十八般中国古代兵器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杨波、李营编著:青铜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2 年。 刘秋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3 年。 杨泓:古代兵器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 0 0 5 年 6 一、出土铜镀介绍 一、出土铜铍介绍 己出土的铜铍,多数柄已残朽,但其中也有几件完整的铜铍,使我们得以窥见 铜铍的全貌。 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铜铍由铜铍头、鳟、积竹秘、木质鞘组成。铍头剑形, 积竹秘扁弧形木芯外包裹篾丝两层,前端鞘形,后端扁棱形,外髹黑漆。铍头插入 秘上端相对应的孔内,蹲与秘套接。鞘形状与铍身部分相同,木胎,两块长条形薄 板合成,两侧各用四个铜钉扣紧,两面下部浮雕兽面纹;鞘顶端安铜帽,上饰涡纹, 鞘口呈扁棱形。外髹黑漆。通长1 6 6 2 、鞘长3 5 、铍头长3 2 厘米。( 图一:2 )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铜铍与包山楚墓出土的铜铍形制相似,也包括铜 铍头、鳟、积竹秘和铍头木鞘四部分。铍头剑形,积竹秘扁弧形,木芯外裹篾丝 一层,前端扁平,随鞘形,后端扁圆,外髹黑漆。铍头插入秘上端对应的孔内, 鳟与秘套接,鞘形状与铍头相同,唯近头端窄平。鞘由两块长条形薄板拼合, 外用丝绸、皮革缠裹,两面近边缘处各镶嵌6 对螺旋形条状金饰,并绘有纹饰。 两面边缘均饰菱形纹。鞘口断面呈菱形。外髹黑漆。通长1 7 0 ,鞘长3 9 ,宽3 4 5 ,铍头长4 0 2 厘米。( 图一:3 )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的1 6 件铜铍中有5 件较为完整:铍头形如短 剑,插于秘端的缺口内,以钉固定,秘为木质,髹漆,下有铜绰,通长3 5 9 3 8 2 、 径3 5 厘米。铜铍出土时有的头部还套有韬,韬形状和铍头相同,前锐后宽, 以两片木板作胎,用宽0 9 厘米的皮条扎成人字形纹,髹漆,近口处有朱书“寺 工 二字。( 图一:1 )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铜铍由铍头、鞘、秘、鳟等部分组成。w i :1 9 6 入葬时铍头上套鞘。铍的秘下装套蹲。从铍头到蹲末总长2 5 3 厘米。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完整的铜铍通常包括铍头、鞘( 或称韬) 、秘、镦( 或称 鳟、罅) 等四部分组成。其基本形制是:铍头似剑,外套鞘,鞘以两块木板作胎, 或用丝绸、皮革缠裹,外髹漆。铍头下装木秘或积竹秘,外髹漆。秘下套接镦。铍 的长度差别较大,从1 6 6 到3 8 2 厘米不等。 7 h i 士铜镀研究 二二= = = 互= 二= = = = 3 图一镀韬及完整的铜镀 t 、辜俩坑“;的镀错遗迹 o 来甘“寺1 ”木 麻布纹跳条)2 、包山= 号釜出土的完整 的锕镀3 、郭店q 楚g m 十的完整曲铜镀 2 0 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经考古发掘出土可以确认为镀的青铜兵器,共有 三十多批( 包括以上所举完整的铜镀) ,铜镀的出土地主要在山东、河南、河北、 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现把历年出土铜镀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前河南博物馆于1 9 3 6 年发掘的河南辉县琉璃阁甲墓中出土铜镀3 件( z 甲一3 2 :1 、z 甲一3 2 :2 、z 甲一3 2 :3 ) 。形制相同:器身似剑,器尾似矛之骰。 锋较尖锐,脊突起,且有血槽,后部有菱形薄格,椭圆形饺。俄上有二穿。器身 近格两侧各有一斜刺。z 甲一3 2 :1 ,通长4 4 7 厘米、宽6 厘米:z 甲一3 2 :2 ,通 长5 12 厘米、宽9 厘米;z 甲一3 2 :3 ,通长4 4 1 厘米、宽9 厘米。 2 、1 9 5 6 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的长沙左家塘楚墓中出土铜镀1 件,原报告 称之为铩。扁圆銎,尖锋,中部有脊,身前部两侧有刃。有“宜章”二字铭文。 3 、1 9 5 6 年8 月份,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的位于长沙东南郊子弹库( 这 一、出土铜铍介绍 里据 ,考古通讯 1 9 5 7 年第l 期 9 出十铜铍研究 一号墓出土的铜铍( 1 :5 0 2 4 ) ,身较短,中脊隆起,剖面似扁菱形。白玉格, 其剖面作橄榄形。茎扁平,首端和中断各有小圆孔一个,茎上尚残留有缠麻和夹 木的痕迹。通长3 7 3 、身长2 6 、宽3 4 、格宽3 8 厘米。 二号墓出土的铜铍( 2 :4 0 3 0 ) ,平脊,断面作扁六角形,无格。茎扁平,上 有两小孔,应是固定柄的穿孔,另有- - n 划记号。通长4 0 2 、身长3 1 1 厘米。 1 l 、1 9 7 1 年3 月到1 9 7 2 年3 月,湖北省博物馆在湖北宜昌前坪、葛洲坝进 行了发掘,共发现战国两汉墓四十三座。在前坪墓2 3 中出土一件铜铍,原简报 称之为矛。铍身为柳叶形“巴式剑式,上有“巴文化 特有的“手心纹”;后 端有短扁的铤,上饰错金云纹。距铤1 6 米处有鳟。身长4 3 厘米、铤长2 2 厘 米、鳟长7 7 厘米,此铍全长应为2 1 3 米。 1 2 、1 9 7 1 年1 1 月,在河南新郑白庙港的窖藏坑中出土铜铍2 件,较完整者 l 件,稍残者1 件。铍身横断面呈六角形,锋稍残,脊扁平,刃平直,无卫手, 茎作扁条状。较完整的1 件,青黄色,有光泽,刃部有使用痕迹,茎部有缠蒯缑 的凹痕,铍身有铭文二行,残长3 1 8 厘米。另一件残器,青色,上有银斑装饰。 1 3 、1 9 7 5 1 9 9 3 年发掘的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出土铜铍2 件。 标本m 8 0 3 4 :8 ,柄残断,铍身起中脊,两侧各有一凹槽。铍身长2 2 4 ,残 长1 3 厘米。 标本8 1 0 1 :7 ,铍身似柳叶形,中脊两侧各有一条凹槽。扁茎,茎部有一长 方形小孔,铍身与茎分界明显,呈直角。长2 6 5 ,宽3 4 厘米。 1 4 、1 9 7 7 年3 月至6 月,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发掘了位于山东巨 野县东南的红土山西汉墓,墓中出土铜铍2 件,原报告称为剑( 1 3 4 、1 9 4 号) 。 长方茎,中间各有一小孔。木鞘涂黑漆,已朽,中部各饰有二件六尖合金饰,其 上有带孔的小鼻。残长4 8 、茎l o 厘米。 1 5 、1 9 7 7 年8 月,贵池县文化馆、安徽省博物馆在安徽贵池县清理了一处 窖藏坑,坑中出土铜铍一件( 3 5 号) ,简报中定为i 式矛。中脊两侧中凹。銎扁 圆,直通脊部前端。全身满饰几何菱形暗纹。銎两面中部有一可穿过的弓形耳, 耳下端成铺首状。銎端残缺,铍残长2 7 2 厘米。 1 6 ,1 9 7 8 年1 0 月至1 2 月,济宁市文物组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址发掘的m 2 中出土铜铍二件( m 2 :7 6 ) ,原报告定为剑。三角锋,平脊,双刃,末端有对称 1 0 一、出十铜铍介绍 圆穿。长方茎,茎首外突作两钮。m 2 7 卜l ,通长2 5 、宽2 8 厘米。 1 7 、秦始皂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在1 9 7 9 - 1 9 8 4 年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 的发掘中,发现铜铍1 6 件,形制相同:铍头形如短剑,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 锐后宽,刃口为直线前收为锋,茎部装一字形格,茎与身一次铸成,茎体扁平, 截面呈长方形,至末端趋于正方。茎下部有孔,贯钉以固秘。秘为木质,下有铜 锌,通长3 5 卜3 8 2 、径3 5 厘米。 在这1 6 件铜铍中有5 件较为完整。标本t 2 g 2 - 0 3 9 7 号铜铍,通长3 7 3 厘米, 铍头的茎插于秘端的缺口内,以钉固定。秘为本质,髹漆,已朽,填充了淤泥, 径3 5 厘米,末端铜罅高3 5 厘米。 铜铍出土时,有的头部套有韬。标本t 2 g 3 :0 4 5 0 号铍韬遗迹,基本完整。 形状和铍头相同,前锐后宽,长2 4 、口宽4 4 厘米。以两片木板作胎,用宽0 9 厘米的皮条缠扎成人字形纹,髹漆,近口处有朱书“寺工”二字。 俑坑东端五个方出土的1 6 件铜铍的铍头上均有刻铭。其中始皇十五年铍3 件,十六年铍l 件,十七年6 件,十八年铍l 件,十九年铍5 件。字体小篆,笔 划细如毫发。 1 8 、1 9 8 2 年至1 9 8 7 年,山西省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雁 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大同市博物馆、朔县文化局等单位派员级成的平朔考古队, 在朔县境内进行了的大规模钻探和发掘,期间发现铜铍一件( 8 m 8 9 - 7 ) ,原报告 称之为剑。该铍截面呈三棱状,每面均有血槽,槽内涂朱砂,刃锋利。铍柄呈三 棱柱形,铍身附有漆鞘残痕。通长3 6 9 厘米。 1 9 、1 9 8 3 年1 1 月,湖北省博物馆在江陵县马山五号墓中发现一件铜铍。长 2 9 5 厘米,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 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作用鲜”。 2 0 、1 9 8 4 年1 1 月,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清理的位于临 淄齐国故城大城东北部的东古城村m 1 中出土铜铍1 件( m 1 :1 1 ) 。原简报称为矛。 平刺中有弦脊,均宽2 7 厘米。莆作喇叭状,莆与刺结合处饰卷云纹。通长3 1 、 篱长l l 、刺长2 0 厘米。 2 1 、1 9 8 5 年7 月,旬阳县博物馆清理的陕西省旬阳县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 土铜镀l 件。似剑而无首无格,有扁圆形銎,可装长柄,近銎处有一周凸棱,凸 出土铜铍研究 棱向上3 8 厘米处有一圆形穿孔,穿孔两侧朝刃面起弧,形成对称的三连弧刃, 与两侧直刃相接续。刃面较宽,有中脊,断面呈四棱形。铍体长大厚重,锋利如 新,呈青白色。通长4 2 4 、中宽4 2 厘米。 2 2 、1 9 8 6 年,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发掘的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王场 村的包山二号楚墓中出土铜铍1 件,原发掘报告称之为剑形矛( 标本2 - 3 8 6 ) 。 铜质铍头、鳟,积竹秘,木质鞘。铍头剑形,无首无格,隆脊,椭圆筒形骸。积 竹秘扁弧形木芯外包裹篾丝两层,内层二十,外层二十四根,前端鞘形,后端扁 棱形,外髹黑漆。杯形铜鳟上端截面椭圆形,下端束腰八棱形。其上错金银二方 连续勾连云纹和勾连兽面纹。铍头插入秘上端相对应的孔内,鳟与秘套接。鞘形 状与铍身部分相同。木胎,两块长条形薄板合成,两侧各用四个铜钉扣紧;两面 下部浮雕兽面纹;鞘顶端安铜帽,上饰涡纹,鞘口呈扁棱形。外髹黑漆。通长 1 6 6 2 、鞘长3 5 、铍头长3 2 厘米。 2 3 、1 9 8 7 年5 、6 月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利县文物保护研究所发 掘的慈利城关石板村3 6 号墓战国墓中出土铜铍2 件( m3 6 - 3 、4 ) 。形制相同。 形似剑,铍身断面呈扁菱形,隆脊有从。茎内收呈长方形条,茎装入木柄中。木 柄为上下两块扣合而成,一块有楔形槽,一块有t 形栓,两块相合卡住茎,前有 一宽铜箍固定。两侧依次密排二十五至三十条竹片,宽3 5 、厚0 7 毫米,其上 用细线缠绕,外髹黑漆,饰金黄、朱红彩卷云纹,柄尾残断,长度不明。m 3 6 :3 , 铍身灰绿色,通长6 0 8 、宽4 、脊厚0 8 厘米。 2 4 、1 9 8 7 年,在位于长沙市劳动路北侧贺龙体育馆处的楚墓( 8 7 长劳贺m 4 0 ) 中发现一件铜铍,该铍为绿色,剑形,中脊起棱,扁茎,茎边像有小齿,铍身靠 茎7 5 厘米处有缚秘痕迹。长3 4 5 、身长2 9 、宽3 6 、茎长5 5 厘米。 2 5 、1 9 8 8 年3 月至6 月,由山西考古所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 成的联合考古队发掘的位于太原金胜村的晋国赵卿墓中出土铜铍2 件,原发掘报 告定为i i 型剑。铍身宽大,茎中空,可装秘。 标本m 2 5 1 :6 9 1 ,粗大,笨重,有锈,保存完好。銎内尚残存秘木。铍身柳 叶形,锋刃锐利,脊隆起,从深,从刃问有浅棱,横断面呈菱形。广格,茎中空, 有穿,銎口六棱形,可安秘。近格处窄。素面。通长5 3 、身长4 2 6 、茎长1 0 4 、 茎銎径4 1 厘米。重9 3 5 克。 1 2 一、出土铜铍介绍 标本m 2 5 1 :7 0 5 ,粗大,笨重,茎残,身完整。铍首柳叶形,锋刃锐利,脊 隆起,从深,从刃间有凸棱,刃部凸起,呈双从。横断面呈菱形,平格,下接茎, 茎中空,呈六棱形,上有一圆孔。铍身有隐方块纹。残长4 8 2 、身长4 4 、身宽 0 6 厘米。重1 0 6 5 克。 2 6 、1 9 9 2 年3 月,茂县羌族博物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在四 川茂县牟托清理的一号石棺墓中出土铜铍1 件( m i :1 5 8 ) ,清理简报定为i i 式剑。 该铍中部起脊,无纹饰。基部斜收与茎相连,末端有一钉孔,茎部夹装木柄。方 法为,将木柄前端刨成两半将剑茎夹住,用小木钉固定。外用薄铜皮包裹,铜皮 外以细麻绳缠绕数十周固定。铍长2 6 7 、宽3 厘米。出土时铍身插置于石棺右 壁前后二块壁板的缝隙中。下方木底板尚有一段长4 6 厘米的朽木柄,应为该铍 的断柄。 2 7 、1 9 9 2 年6 至8 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中州中路北侧原东周王 城内东部发掘清理的东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铜铍1 件( c i m3 7 2 9 :1 ) 。原简报 定为i 式剑。铍身柳叶形,中脊起棱。通长3 l 、宽3 6 厘米。 2 8 、1 9 9 3 年1 0 月,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抢救性清理发掘了荆门郭店一号墓。 墓中出土铜铍i 件( m i :b 3 8 ) 。铜质铍头、鳟,积竹秘,铍头木鞘。铍头剑形, 锋尖,素格,隆脊无骸。积竹秘扁弧形,木芯外裹篾丝一层,前端扁平,随鞘形, 后端扁圆,外髹黑漆。鳟上端截面椭圆形,下端束腰六棱形。铍头插入秘上端对 应的孔内,蹲与秘套接,鞘形状与铍头相同,唯近头端窄平。头相同,唯近头端 窄平。鞘由两块长条形薄板拼合,外用丝绸、皮革缠裹,两面近边缘处各镶嵌6 对螺旋形条状金饰,并绘有纹饰。两面纹饰分为三段,前段头端均饰红、黄彩卷 云纹,其后一面为曲身双风纹;一面为张口鼓眼、伸足曲身单龙纹。中段一面为 透雕变形曲身相对双凤鸟纹,风首伸颈,圆目,勾喙;一面残。末段两面均饰浮 雕兽首。两面边缘均饰菱形纹。鞘口断面呈菱形。外髹黑漆。通长通长1 7 0 ,鞘 长3 4 - 5 ,铍头长4 0 2 厘米。 2 9 、1 9 9 3 年1 1 月至1 9 9 4 年2 月,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桐柏县文管办发掘 的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中出土铜铍2 件。 标本m 1 北坑:1 ,锋近三角形,中脊突出,两侧有血槽,锋利异常,柄部较 短,通长2 4 5 厘米、宽3 5 厘米,重0 1 5 公斤。 出土铜铍研究 标本m 1 北坑:2 ,中脊突出,两侧均无血槽,柄较长,刃部稍残。通长2 4 2 厘米、宽3 2 厘米,重0 2 5 公斤。 3 0 、1 9 9 4 年春,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海阳县博物馆清理的海阳嘴子前4 号春秋墓中出土铜铍l 件( m 4 :4 4 ) 。无茎无首,身宽短。中脊凸起。近末端两 侧开有对称的凹口,可能为绑缚装柄之用,通常2 4 厘米。 3 1 、1 9 9 4 年1 2 月至1 9 9 5 年3 月,由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清理的江苏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内出土铜铍2 4 件( 套) 。铍由铍头及鞘、秘、蹲三部分组 成。原简报将其分为四式: i 型1 式,w l :1 9 6 铍锋前窄后宽,前段弧收,起中脊,两从内凹。前锋弧 锐。一字形格,断面呈菱形。格后接细茎。铍锋长3 8 8 、茎长1 0 2 、通长5 1 7 厘米。入葬时铍头上套鞘,现仅存上端的鎏金铜帽饰及鞘口的铜件。铍的橙下装 套鳟。鳟作圆筒形,中有箍节,表面平素鎏金,长1 6 厘米。从铍头到鳟末总长 2 5 3 厘米。 i 型2 式w 1 :1 9 9 完好。器同i 型1 式,唯从上有两条点状装饰条带,末 有一个x 形符号。铍鞘鞘口做成锯齿状,中齿稍长。格的一侧有一小圆纽以系缨。 铍头长5 2 6 厘米。鞘、秘、鳟与i 型1 式无异。通长2 5 3 厘米。 型1 式,w 1 :1 4 3 完整。形状与i 型1 式相似。唯前段弧度稍小。茎扁平, 中下部有一圆形穿。鞘口装一铜饰件。鳟与i i 型鳟相同。铍头长4 7 6 厘米、通 常2 5 0 厘米。 i i 型2 式,w 1 :2 0 5 与i 型1 式相似,唯体型较小,头与铤间装格。茎截面 呈长方形。上宽下窄,铍头长3 2 厘米。鳟的形状特殊,截面呈抹角菱形,中间 有一周箍,握手部分稍细,长1 9 厘米。 3 2 、1 9 9 6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北荆门市博物馆联合发掘的罗坡 岗墓地中,出土铜铍2 件。原发掘报告分别称其为b 型矛( m 1 4 6 :1 ) 和c 型矛 ( 铍) ( m 1 4 5 :1 ) 。 标本m 1 4 6 :1 。扁实茎残,其上有一圆孔,平脊隆起,弧从,三角形刃,尖 峰。 标本m 1 4 5 :1 。椭圆形实茎残,其上小孔残存一半,有脊无从,尖峰。 3 3 、2 0 0 0 年1 1 月发掘的湖北随州市黄土坡周代墓中出土铜铍1 件( m 1 :1 ) 。 1 4 一、出土铜镀介绍 器形如剑,前段略有收分,尖峰,脊较宽平,刃部锋锐,茎残。尾有两个圆孔, 当作为绑缚木秘之用。铍残长2 2 1 、宽2 9 厘米。 3 4 、2 0 0 3 年2 至6 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西工区洛阳东周王城遗 址西北部发掘清理的东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铜铍l 件( c 1 m 7 7 7 3 :1 ) 。扁铤式。 铍身近锋处较圆弧,锋尖,刃部起线。铤部为长条形,近身处略宽,横截面呈椭 圆形。铤部两侧上下各有一个凸结,间距2 7 厘米。通长4 1 7 、身长3 3 2 、宽 3 3 - 4 4 、脊厚1 ;铤长8 4 、宽1 5 - - 1 7 、厚0 8 厘米。 除上述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铍以外,还有几件不是由考古发掘出土,但 出土时间和地点明确的铜铍,现将其单独列出。 l 、1 9 7 0 年秋,辽宁省庄河县出土了一件有铭铜铍。通长2 8 4 、宽3 1 2 、 厚0 8 1 厘米。该铍乌黑透亮,刃锋利。铍的两面刻有细如发丝的蝇头小字。 2 、1 9 7 2 年,河南省长葛县官亭乡孟寨村农民在战国时的长葛故城的西北角 挖得铜铍1 件。长2 3 5 、宽3 5 、厚0 7 厘米。横断面呈扁六边形,脊扁平,无 格,茎残断,表面有黑色保护层,刃部仍极锋利,无使用痕迹。脊上有阴刻铭文 一行。 3 、1 9 7 6 年2 月,四川绵竹县清道公社三大队一社员在其住房侧挖沼气池时, 发现一座船棺墓( 编号为m 1 ) 。当四川省博物馆的同志赶到现场时,船棺已取出, 墓坑处已建成沼气池。在此船棺墓出土文物中,发现铜铍一件( m 1 :1 2 0 ) ,原简 报称之为剑形器。脊隆起,除锋为实心外,余部分为空心,内尚残存木柄,身后 部两面各有对应的三个菱形穿孔。未端有一周凸棱,为象征性的格,近格处两面 分别饰有图纹。 1 5 出土铜铍研究 出土铜铍的类型学分析 根据铍头尾部的不同,出土铜铍可分为三型:銎骰铜铍、扁茎铜铍和特殊形 制的铜铍。 ( 一) 銎骨交铜铍 銎骰铜铍数目较少,其共同特征是:身似剑,尾部似矛之骰。锋锐利,脊凸 起,刃面较宽,身较长,但骸的形制差别很大,可分为7 式: 1 式1 件,山东临淄齐故城m l 出土,平刺中有弦脊,均宽2 7 厘米。笛作 喇叭状,篱与刺结合处饰卷云纹。通长3 1 、莆长1 l 、刺长2 0 厘米。( 图二:1 ) 2 式3 件,河南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脊凸起,有血槽,后部有菱形薄格, 椭圆形骰。骰上近格处j 下背面各有一圆形穿,两侧各有一斜刺,骰口有椭圆形唇 边。z 甲- 3 2 - 1 ,通长4 4 7 厘米、宽6 厘米;z 甲一3 2 :2 ,通长5 1 2 厘米、宽 9 厘米;z 甲- 3 2 :3 ,通长4 4 1 厘米、宽9 厘米。 3 式2 件,安徽贵池县窖藏坑和湖北江陵马山5 号墓各出一件。中脊两侧 中凹。骸扁圆,直通脊部前端。全身满饰几何菱形暗纹。骰两面中部有一可穿过 的弓形耳,耳下端成铺首状。贵池出土的铜铍,骰端残缺,残长2 7 2 厘米;江 陵马山5 号墓出土的铜铍长2 9 5 厘米。( 图二:2 ) 4 式2 件,太原晋国赵卿墓出土。身柳叶形,从深,从刃问有浅棱,横断 面呈菱形。广格,茎中空,有穿,銎口六棱形。近格处窄。通长5 3 、身长4 2 6 、 茎长1 0 4 、茎銎径4 1 厘米。( 图二:3 ) 5 式l 件,长沙左家塘出土。扁圆銎,尖锋,中部有脊,身前部两侧有刃。 6 式1 件,陕西省旬阳县战国楚墓出土。扁圆形銎,近銎处有一周凸棱, 凸棱向上3 8 厘米处有一圆形穿孔,穿孔两侧朝刃面起弧,形成对称的三连弧刃, 与两侧直刃相接续。刃面较宽,断面呈四棱形。通长4 2 4 、中宽4 2 厘米。( 图 二:4 ) 7 式l 件,四川省绵竹县船棺墓中出土。除锋为实心外,余部分为空心, 1 6 二、m 锕键的类型学分析 身后部两面各有对应的三个菱形穿孔。未端有一周凸棱为象征性的格。( 图二:5 ) 銎髋铜镀的镀身更接近剑的形制:身较长,刃面较宽,中脊凸起。而尾部却 像矛,以傲纳耪。这足以证明铍是剑和矛的结合体。目前发现的銎彀铜镀的数目 远较扁茎铜镀为少,且銎破铜镀的年代普遍较早,都属于春秋至战国中期的战 国中期以后不见。所以,銎敌铜镀是镀较为原始的类型。 铡 稿 m 图二銎髋铜镀 i ,临溜末古城_ l 出土的铜键2 、江陵马山五号墓出的铜链( 图片采自刘秩霉:仲国古代兵器圈说,。) 3 晋国赵卿蓦出土的锅链4 、旬用战目楚墓出土的锕镀 5 、绵竹县船棺墓出的锕镀 ( 二) 扁茎铜镀 目前发现的铜镀绝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扁茎铜镀是铜镀的主要形态,也是 成熟形态。其基本特征是:镀茎为扁平状或扁条状,茎长度一般在5 1 0 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