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左传》《国语》易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左传》《国语》易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左传》《国语》易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左传》《国语》易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左传》《国语》易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左传》《国语》易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i i f lll jii ii i r f f lr l l l i l i i i r l li ii ll 17 9 2 5 9 4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乏豳师签名:壶止筐煎日 期:2 地:丝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1 a b s t r a c t 2 弓i育4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综述。4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一7 第一章 左传、国语中的易例概况。8 一左传、国语中非占筮用易情况考8 二左传、国语中占筮用易情况。1 0 第一章左传、国语反映的春秋时期筮的地位1 2 一筮一i 与龟卜一1 2 ( 一) 左传、国语中卜与筮的统计与分类_ 1 3 ( 二) 卜人、史官等的b 筮观1 5 二筮占与其他术数l8 第三章左传、国语中的筮法探讨1 9 一左传、国语之筮法系统19 ( 一) “三易”与左传、国语筮例1 9 ( 二) 涉“八”筮例之“八”考2 5 左传、围语中的筮法一成卦说一。2 8 ( - - ) “大衍章”成卦丛说2 9 ( :) 出i - 易筮文献材料及民俗学材料之线索性启示3 5 ( 三) 左传、国语筮例筮法试说3 9 三 左传、困语中的筮法一解占论4 l ( 一) 以卦爻辞现成筮1 5 为解r 的出发点4 l ( 二) 以卦爻象为主要解占方法4 2 ( 三) 以人事之德与义为吉凶的最终权衡标准4 5 第四章左传、国语之易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一4 7 一保存了大量古易筮材料,反映了当时周易之发展进向4 7 ( 一) 近乎完美地展现了b 与筮之消长4 7 ( 二) 从易簸到经典筮b 的哲学“转进”4 9 二、左传、国语易例本身即是易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一5 0 结语5 :! 参考文献5 3 j 改谢!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a b s t r a c t 1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2 l c h a p t e r1e x a m p l e so fl _ c h m gi nt s o - e h u a na n dk u o - y u 8 1 1n o n - o r a c l e su s eo f l - c h i n gi nt s o - c h u a na n d k u o - y u 8 1 2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u s ei nt s o - e h u a na n dk u o - y u 1 0 c h a p t e r2l - t h i n go r a c e s s t a t e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c c o r d i n gt s o & k u o s r e c o r d a t i o n 1 :1 2 1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i - c h i n go r a c l e sa n dt u r t l ed i v i n a t i o n 12 2 2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l - e h i n ga n du n - c o m m o nd i v i n a t i o n 1 8 c h a p t e r3s p e c i f i c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s o - e h u a na n dk u o - y u 1 9 3 1t h es y s t e mo f o r a c l e su s e di nt s o - e h u a na n dk u o y u 1 9 3 2l - t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s o c h u a na n dk u o - y u : m a n i p u l a t es t i c k so fy a r r o wi n o r d e rt og e tah e x a g r a m 2 8 3 3i - t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s o - - c h u a na n dk u o - - y u :r e a dt h el u c k yo rm i s f o r t u n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h e x a g r a m 4 1 c h a p t e r4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e x a m p l e so f l - c h i n gi nt s o & k u o 4 7 4 1s a v eal o to f m a t e r i a la b o u ta n c i e n tl - c h i n go r a l c e s 4 7 4 2r e p r e s e n t sa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l - t h i n gs t u d y 5 0 c o n c l u s i o n ! ;:! r e f e r e n c e s ! ;3 a c k n o w l e d g m e n t 5 6 2 的各种术数涉及到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诸方面,预测术在那个时代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卜与筮的关系上,在春秋时期,尽管筮的地位在迅速上升,卜的地位仍较 筮为高。而其他杂术,虽然运用范围也很广,但是受人们的青睐程度实远不如筮 占这种预测方法。因此,这一状况反映了筮占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左传、国语收录筮例所用的筮法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分揲 蓍成卦和解占两部分对其予以探讨。不过在探讨筮法问题之前,则对于“三易” 问题、“之八 问题予以了浅论,以廓清左传、国语筮例筮法渊源问题。周 礼“二易”的记载是较为可信的,至少归藏绝非伪书。但是关于“二易”问 题、“之八 方面与连山、归藏其实无涉,它们应是周易筮法系统内 部的问题。作为先秦筮法总结的系辞传大衍章筮法对于左传、困语 筮例筮法的考察必然有相当的价值:至少二者应当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大量 民俗材料也佐证了“大衍筮法”的可靠性,不过左传、国语的筮例所使用 的筮法比民俗学考查出来的筮法更详尽缜密、而“大衍筮法”的世界观基础又比 左传、围语所示者更高而已。因此左传、国语筮例所用筮法应当就 是大衍章记载的除去其中关于宇宙论发挥部分的筮法。至于左传、国语 筮例之占筮的解d 1 方法,丰要足以“卦爻辞( 筮书之辞) 、卦爻象及人事之德义” 三种参考因素作为左传、国语诸筮例解占的卡要依据。 以象解占的方法和将德义作为吉凶的最终标准,反映了春秋战困的易学思想 和水平,并且奠定了象数易与义理易的基础。因而左传、国语中的易例在 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易学发展的必经阶段。 关键词:左传;国语;易例; 筮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s om a n ye x a m p l e so f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s o - c h u a na n dk u o - y u ,w h i c h c h 甜s h e db ys c h o l a r si nh i s t o r yw h oi n t e r e s t e di nl - t h i n g i nt h i st h e s i s ,w ew a n tt o c o m p a r ei - t h i n go r a c l e sw i t ho t h e rm e t h o d so fd i v i n a t i o n so ft h o s ed e s c r i b e di n t s o - c h u a na n dk u o y u ,f u r t h e rm o r e ,c l 撕毋t h el e v e la n dh i s t o r ys t a t eo fi - c h i n g o r a c l e sf r o m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t o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f r o mt h er e c o r do fl - c h i n g ( i n c l u d i n gc l a s s i cu s ea n do r a c l eo n e s ) a n dt u r t l e d i v i n a t i o na n do t h e rm e t h o d sd i v i n a t i o ni nt h e s et w ob o o k s ,w ec a ns e et h a ti nt h e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d i v i n a t i o n sw h i c hc a nt e l lp e o p l ea b o u th o wt h i n g sw i l l h a p p e n i n g i nf u t u r eh a v ea l l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o r d i n a r yl i f e t u r t l ed i v i n a t i o nh a sa p r i o rr o l et oi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h a tp e r i o d ,t h o u g ht h es t a t u so fi - e h i n gw a si nu p p i n g t ot h o s en o tc o m m o no n e si nn o w a d a y s ,e v e nt h o u g hw e l ew i d e l yu s e di nt h a tp e r i o d t o o ,w e r em u c hl e s si m p o r t a n tt h a nl - e h i n go r a c l e s t h a ti s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i - c h i n g o r a c l e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h es p e c i f i co fl - e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s o c h u a na n dk u o - y uh a sa l w a y sb e e na d i f f i c u l tp r o b l e ma n dr e s e a r c hh o t s p o t w ew i l lb ed i s c u s s i n gt h i si s s u ei nt w op a r t s : “h o wt om a n i p u l a t es t i c k so f y a r r o wi no r d e rt og e tah e x a g r a m ”,a n dt h e n “h o wt o r e a dt h el u c k yo rm i s f o r t u n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h e x a g r a m ”b u tb e f o r ed i s c u s st h i st o p i c , w e dh a v e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 ”s a ny i ”a n d ”z h ib a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 , w e k n o w nt h a tt h er e c o r da b o u t ”s a ny i ”i nz h o ul ii sc r e d i b l e ,a tl e a s t ,t h eb o o ko f ”g u i c a n g ”m u s t n tb ef o r g e d t h e s ep r o b l e m ss h o u l dc o m ef r o mi n n e ro ft h ei - c h i n g o r a c l e ss y s t e m a s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o f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p r e - q i ni nx i c i ,c h a p t e r9 ,i tm u s th a v ea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l i c a t i o nf r o mt h o s ei nt s o c h u a na n d k u o - y u a n dm u c hf o l k l o r em a t e r i a la l s op r o v i d e si m p o r t a n te v i d e n c ef o rl - c h i n g o r a c l e si nx ic i ,c h a p t e r9 f u r t h e rm o r gw es h o u l dk n o w nt h a tt h e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 t s o - c h u a na n dk u o - y um u s tb ee l a b o r a t e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t h a nf o l k l o r em a t e r i a lt o l d , w h i l ew o r l dv i e wb a s e di si n f e r i o rt o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x ic i t h e r e f o r e ,i - c h i n g 2 f o rg o o do rb a d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l e v e lo fl - t h i n gs t u d yi nt h es p d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 ,l a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x i a n gs h us t u d ya n dp h i l o s o p h ys t u d yo fl - c h i n g s o t h e s ee x a m p l e so fl - c h i n go r a c l e si nt s o - e h u a na n dk u o - y u ,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 c h i n gr e s e a r c h ,a n dw e r ea v i t a ls t a g ei nl - e h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o k e y w o r d s :t s o c h u a n ;k u o - y u ;e x a m p l e so fi - e h i n g ;o r a c l e s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课题背景及研究综述 引言 左传、国语两部典籍被称为春秋的内外传,同时左传更尊为十三 经之一。通常人们都把左传、国语当作经学、历史典籍来研究,故而有左 传、国语学之繁盛;而以其载有相当数量之易例包括占筮用的记录和把 周易当作经典予以引说的“语用 易例子,则为历来易学家所珍爱和重视。 甚至有学者说,“秦汉以来,有志于周易者,莫不关心左传的记录。”然 而又由于历史的原因,如筮法演进、文献流传等,左传、国语中的这些易例, 尤其是其中的筮例,先撇开所记之真伪性问题不说 ,仅于其中筮法之成卦、解占 这一筮之基本问题,也已难考其本始状况。以致或见仁见智而纷呈万千,或视以 为证而佐所持之论。他如左传、国语反映的春秋时期易学发展状况,周易 文本及传播具体情形等亦未有究竟之确论。 关于左传、国语易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路:以尚秉和为界,此及 以前之学者可视为传统方阵,路数基本上是疏证式的,其中代表者有如下几位: 程迥的周易古占法,是书虽名为古占法,但占例( 即占断原则,如“六爻不变 以卦彖占,内卦为贞,外卦为悔”等) 、揲蓍法( 如“三少为老阳,三多为老阴, 两多一少为少阳,两少一多为少阴”等) 或同于于朱子。而所用一卦变六十四卦、 天地生成数配律吕等也多用汉以还甚至宋时新说,则恐怕去古法远矣。至谓“连 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占,非也;连 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则或为高见,惜乎 只陈正反例证而无深考。又赵汝襟筮宗,其于序中云:“神哉蓍乎虽曰神 道设教,非无是理而矫诬斯世也有蓍道,道生於庖糍;有蓍用,用著于妫帝 而详于箕筹;筮有职,大宗伯率之;揲有法,大传明之;占有验,芹氏传国语可 “语用”易词引自廖群筮人“掌j 易”及 在先秦的传播,周易研究2 0 0 6 年第5 期,p 5 1 。 潘陌廷:论 与易学,易学史发微,复q 人学小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版,p 7 6 。 曹兆兰引前人研究成果总结道,左传神异、灵验之事一l :要有三利t 解释:“有验编入”说、“事后假托” 说、“释以常理”说,见:春秋占筮心理,华中师范人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1 月v o l 4 5 n o l ,p 9 4 。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考也。孔圣没,错歇至唐始有裔孙推明其法,幸经程予朱予之正订,后学得讲求 之。汝棵承先君子训且俾博考先传,粗得其说,作筮宗,宗,聚也;筮之学聚 此编也。”以为朱子考订之筮法即为古来相传者矣。因此是书之意似乎在于集诸家 之说而阐大传的“大衍之数五十 章而已,并协证以左传、国语筮例,亦 非新考筮法之作。至于其释得八、皆八,虽无定见,所疑甚新,且与其占筮观甚 合,即其易雅所述占筮当结合身、位、时、事、占而以之观象判辞,对于探 讨左传、国语筮例相当有启发作用。毛奇龄春秋占筮书以为筮法不同 于卜法,以其关涉周易,出于圣贤,因是得传,所谓“随其事之端末,而言之 明明、指之凿凿 ,惜其“并无解者”,而其“作仲氏易推易始末 及书成而易义明,即占易之法亦与之俱明。觉向时读诸传而茫然者,而今豁 然;向之绎其辞覆其事以为必不能有是而闷然者,而今则实见其有是而鬯然快然。 此非二古以来数千年不传之秘至今日而始发之乎? 当说易时亦稍存其说于卷 中,而观者以为简略、多未备,且杂附难考,因专辑此书名日春秋占筮以幸 存周官筮人之一线焉。 然而细考其书,不过是以卦象解释传中筮人判辞的 理由或原因而已,且多用说卦及虞氏易象,而对于筮法似乎没有系统专门的考释。 惟其注“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言及“否艮泰震之大山下附注云“否为大 艮,犹泰为大震,总见筮法 ,不知何在? 考其著仲氏易、推易始末、易小 贴也没有“筮法 细目。至于释“同复于父 ,乃就成季出牛及排行言,较他家 殊异;然而是虽不用象,亦不能谓其新奇,不过汝棵之时身位等于筮法运用之别 一例证而已。尚秉和先牛之解左传、国语筮例,以朱予所定的占例为基础, 以“固不拘一法”为原则,以汉象数之学为根本手段;其意在“灿然大各”揲蓍 之法,故或未限于、合于左传、国语。凡此等等,此不细论,要皆多尊系辞 之法而与易象、易义各有偏重者也。另一类是尚秉和先生以后者,大多是以现代 路数来研究筮法等并藉以解说左传、国语之筮例。前一方阵等信大衍章, 即或用以援配新说者,其新说亦囿于大衍章之内。而后一方阵则虽仍以大 衍章为基础,但主要是改造其提出的筮法,尤其是提出新占法。这种新占法本 身又以调和一般变卦与“之八 、“皆八”关系的角色出现的。主要代表有:高亨 周易筮法新考,其法以“天地之数”( 五十有五) 减“卦之营数 定变爻。如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分出九、六有当变宜变之别,进而归纳出“数爻变 的“规律 。然而细考其法, 不能不令人牛疑:大衍章明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则所用惟四 十九,与五十五原不相关联;七、八、九、六本与“四营 无涉,( 四营指分二、 挂一、揲四、归奇) ,七、八、九、六本揲蓍之余也,原或以定变与不变者;三爻 及以上为九六者若分宜变之爻,则九六互变以为之卦,本与径变九六之原始方法 相同,而与其“当以卦之营数与爻之序数凑足天地之数 思想相左,故成叠床架 屋之作。故其变卦法体例不变与全变及部分一爻变之例与传统合,而大体承朱子 之法。而仅二爻至五爻变飞体例不同于诸家耳。考其源,盖深思历来诸家之解“之 八 、“皆八 不力而创新说以圆之也。又程石泉先牛有周易的成卦与春秋筮法 一文,后出于高氏者而法几同,考程氏此文所及,似本之高氏。另一代表人物或 当数吴前衡,他在春秋筮法一文中,提出了又一种新的变卦法,即“简并一 一发散原则。其以数学统计法为工具,归纳出筮法各变爻的概率,并以“简并 思想进行取舍、解并,认为只有一爻变的筮卦才是成功有效的筮案,数爻变者便 是神所不示的不吉之占,是为“盲卦 。如果考虑到汉世京房“八宫卦 所代表 的纳甲筮法或有所本的话,吴先生的这一想法很具有说服力。然而联系到其与高 亨先生一样,出发点主要是解决左传、国语筮案中“之八 、“皆八 这类 于筮法不和谐的问题时,我们便不能不牛疑了:左传、国语载有易例二十余 条,有卦记录者十好几,而“之八 、“皆八 者实仅三条,他则明言遇某、遇某 之某;虽多数为一爻变例,然“乾之否 ( 国语周语下) 究竟是个“例外 。 所以吴先牛之说亦难让人服膺。 另外尚有汪显超古易筮法研究等,对古筮法也作了很好的探讨。但一方 面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弄清右传、国语筮案而作,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建立 在归藏和数字卦基础等上,虽于本课题研究有较大参考价值,多少却离题稍 远。我们只能在后面专门讨论中予以涉及,在此便不陈述成果概况了。 程石泉( s i c h u a nc h e r t ) :h o wt of o r mah e x a g r a ma n dc o n s u l tt h e i c h i n g :a o s ,9 2 ,2 ,1 9 7 2 ,2 3 7 4 9 亦见黄寿祺、张善文编: 周易研究论文集( 第一二辑) ,北京师范大学l 版社1 9 8 9 年8 月;程石泉:易学新探,上海占籍i 版社,2 0 0 3 年1 2 月。 吴前衡:春秋筮法,中国哲学史1 9 9 6 年第四期,p 5 4 - 6 1 。 6 t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其目的基本上是在于挖掘左传、国 语中的占筮原则,以期复原春秋时期的筮法一就是这一问题也没有完满的解 决;其著于易象者,也主要是为了解释通畅其占筮功能,即判辞为何作如是下。 站在易学发展史的立场上专门研究的则较少。易学史著作等在涉及这些问题时又 往往因尚无定论而论之较略。本课题即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前贤研究成果、 民俗学成就、出土文献等,比较左传、国语中卜与筮的关系、掘发其中筮 法并以此对春秋时期易学发展状况、水平、历史地位等作一历史考察。因此对于 前贤成果、考古出土资料、民俗资料及左传、国语易例材料本身的对比分 析和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推论便是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途径。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左传、国语中的易例概况 一左传、国语中非占筮用易情况考 左传、国语中涉及易及筮的记录共2 4 条,除有筮无卦记录之僖公 四年晋献公筮以骊姬为夫人及哀公十七年卫侯筮梦两条外,余皆涉卦辞或爻辞。 而在剩下的2 2 条易及筮例( 以下简称“易例 ) 记录之中,又有六条是不筮 而占或既不筮又不占而仅引易以说明某一道理的。前者毕竟是有预测的作用, 后者则只是借以明理,功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作如此区分。如果考虑到六壬发 轫于吴越春秋及尚秉和先生论说以为春秋时人玩易之熟能不筮而占的情况的 话,彼时易筮之情况未必无以时间起卦等的方法,如梅花易数然。所以如果借用 廖群女士的词语,那么左传、国语中这种“语用 体之易例,严格地讲, 当限于后者。因而此处分析左传、国语中的非占筮用易情况也以这几 则“语用 之例为说。 准上所说,这种“语用 易例的情况就只有二则,而且完全在左传昭公 中。第一则是昭公元年( 前5 4 1 年) 载医和论“蛊 。晋侯牛了病,请人到秦国找 医术高明的人来诊治。秦伯便派医和去了。医和诊断后说:“疾不可为也。是谓: 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m 意思是说, 大王的病恐怕没得治了,您这病啊,就像蛊毒一样,是因为太近女色啊! 虽不是 什么鬼祟或者饮食的那种蛊所造成的,到底是女色的扰乱而丧失了意志。恐怕良 臣不保、天命也不保佑您啦! 赵孟不明白,问医和什么是蛊? 医和回答说:“淫溺 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 谓之蛊。皆同物也。 在这里,医和或据经验,或以成说,以训诂的方法解释 了什么是“蛊 皿中之虫,谷中飞出的小虫等,是东西潮湿变质后生的虫。 因而可以引申为坏、惑乱。他又借用周易的卦象来说明之,认为女人以色诱 惑男人也可以称为蛊,并认定这便是周易蛊卦的命名之由。有趣的是,在周 易经传中,都未明及蛊有惑坏的意思,序卦也仅称“蛊者,事也。刀而卦象 参李道平:易筮遗一i 一序,尚秉和:左传国语易象考。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医和虽没有明言巽为长女,艮为少男,此卦是长女诱惑少男的蛊,( 杜预之注即 如此,) 但他所指应当是这样的。说卦中也有这两个卦象。说明经里面和传里 面或有这种取象的差别,而医和之论与说卦或有某些渊源。另外,在秦简归 藏里,此卦名亦、夜,传本归藏中为蜀,帛书周易作茴。 考虑到周易文本的流传情况,卦象的流布自然有个过程,但诸种本子之早于 传本周易的坚实证据依然缺如:可以肯定的是,医和的称述,反映了周易 的流行状况。 第二则是昭公二十九年( 前5 1 3 ) 蔡墨论龙。说这年秋天,有龙出现在降地 的郊外,魏献子不知此事( 龙的出现) 是真是假,以及为什么现在又不能常见到 而就教于蔡墨。蔡墨先是引古史之官制及其职能的设置说明龙的真实存在,又引 周易经文佐证这一往述事实。当然龙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周易乾卦关于 龙的爻辞是否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而作但根据说卦总结 则震当为龙而乾不与焉,或许震象龙之动,乾象龙之健,各有所属而卦象又有所 偏重。彳日在这里,这个问题本身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时期的 人是怎样称引卦之爻的。诚如高亨先生所说,“周易古经,初时殆无爻题。”吴 前衡更进一步指出,“这个初时,至少应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固蔡墨此一引述 在公元前5 1 3 年,已在春秋中晚期,由他称“潜龙勿用 为“乾之匆舌 ,称“见龙 在田”为“乾之同人 等来看,应当是当时人们仍为习惯的说法。左传记易例 者,此亦较为晚近,其后者为史墨( 据考证亦即蔡墨) 论季氏出其君,事在昭公 三十二年( 前5 1 0 年) 。由此上溯到左传第一则筮案,庄公二十二年( 前6 7 2 年) ,其记卦方式也是用这种“之”的方式,若以其占卦的时问算,则当再上推到 前7 0 0 年。考虑到左传、国语易例2 2 条,筮例1 9 条,以“之 记卦而仅 一爻变的为1 3 条,占6 8 4 ;已经是个很大的比例了。可见,“之”的方式除了 可以表示变卦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示爻。这还可以从这些筮案中引述爻 辞时没有用爻题而引爻辞本身来佐证,因为若只引爻题会比引述爻辞简便。 最后一例便是上面提到的昭公三十二年( 前5 1 0 年) 史墨论季氏出其君。赵 简予对作为周之礼制保存最完好的鲁国出现大大秉权而君死于外的大逆不道之事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 9 8 4 年3 月第l 版,p 1 4 。 吴前衡:春秋易文本,周易研究1 9 9 7 年第l 期,p 1 7 。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很是不解。史墨作了辨证的回答,认为这符合自然天道的法则。其引述周易 来申释这一现象时,便用了以象解易的方法:“在易卦,雷乘乾日大壮 而且细心的人们便会发现,这和今本周易大壮卦的大象传“雷在天上, 大壮 如出一辙。以刘大钧先生的看法,大象成篇当在战国初期,则可见当 时写易传的作者有如史家作传记等一样是广采当时可信材料基础上完成的, 而不是出于杜撰。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卦象必然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广为 传播的。 除以上三条外,襄公九年穆姜筮往东宫关于随卦“四德 的解说,昭公 十二年子服惠伯对南蒯所筮坤卦“黄裳元吉 的解释等等也具有“语用 易 的性质,但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从对当时情况的估计出发而作出未来结果的 预测。故而我们只好在相应的地方予以论说。就上引三例来看,虽然古代巫医史 不分家,但在经商周文明而来的春秋时期,“术业有专攻 的情况也比较深入而明 显了,这可以从晋语重耳亲筮得国中筮史之占与司空季子之占的分歧窥得一 斑。因而医和之医者与蔡墨之史者这种具有不同身份的人能对易信手拈来以 作自己讲明某以观点之证据,便可见当时易之流行情况了。关于春秋时期易 的传播,我们后面还会深入,而这里从三则“语用”易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 人们不筮而占未必不可能,以其用易之熟故也。 二左传、国语中占筮用易情况 左传、国语中关于实际筮占的例了共2 1 条,除晋献公筮以骊姬为夫人 及卫侯筮梦两条无卦爻辞外,其他1 9 条则明确记载有卦爻辞。两条无卦爻辞记录 的筮占到底用的是什么占筮方法已经无法考证了,甚至有可能不属于易的筮 占方法;而1 9 条有卦爻辞记录的,即使不能判定它们是否是用周易进行的筮 占,也可以肯定必与易相关。 这1 9 条筮例材料基本反映了左传、国语筮占整体面貌,时间跨度与其 记事者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左传筮例则基本是一爻变的情况,而国语三 条则几乎都是多爻变的情况。依周易系辞所记载的筮法及后世学者的解读, 刘大钧: 中b 与筮的统计与分类 1 占b 的统计与分类 据刘玉建先牛统计,“左传、国语中关于龟b 的记载多达六七十条。们( 其 录左传例即6 0 多条,未录国语例。) 刘瑛先生 、 方术研 究则析出5 1 条。 看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那么哪一个更准确呢? 其实二者的 统计都不失真实,其中的多寡出入盖由刘玉建先生龟卜记录统计的标准而起,他 说“个别虽说不是卜例,但与b 官有关,以及与b 例有关的筮例,也录在其中。 譬如僖公十五年“韩筒子论龟筮”一条、昭公五年“鲁b 楚丘论筮”一条等等即 是。当然,也有刘瑛其书“失录 的情况,如昭公二十六年齐子忧请齐景公b 战 一条便未被采录。这样看来,左传中记有的占b 例,除常规占b 如鲁国以其特 殊而独享与周朝与等的b 郊特权而有的8 条外,尚有五十余条。 以分类而言,刘玉建先生、刘瑛先牛同样也都做得相当透彻,只不过入手有 差异而已。我这里便免于检择审查之苦,径以借用。刘玉建先生以微观的分法并 列罗举,将其归纳为战争,任命大小官员,立太了,营建都、邑、宅,生育,疾 病,婚姻,郊祭,雨,梦及其他共十一小类。刘瑛先生则先从宏观着眼,将这些 卜例划为三大类:军国政事、社会牛活和人的心理问题。复于各大类之下,分出 若干小类。如军国政事下辖征伐、祭祀、b 纪数等十二小类,社会牛活包括出生、 婚姻、b 宅三小类,生理心理含疾病、卜梦二类。若以刘玉建之细类并举核之, 则其类数达十七类之多,可谓细明无比! 考察诸类b 例,则征伐为最,再检二先 生关于选将领、任命一类各例,尤其襄公二十四年郑简公b 御者、襄公十七年楚 惠王卜选将领及楚惠王卜选令尹、哀公十八年楚惠王卜选右司马等四例实皆为战 事,故若归之于战争、征伐类下未为不妥。如此一来,刘玉建先生类战争之b 例 2 0 条( 按,其中有三条实无b 事,仅言“b ”字) 、刘瑛类征伐下之1 4 条又可各 益四条。然则可以想见,此征伐之b 于整个左传所录b 例5 0 余条是何等大 的一个比例。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成公十三年) 而祀之例却 刘玉建:中国龟b 文化,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2 年4 月第l 版,p 2 6 4 。 刘瑛: 、 方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年6 月第l 版,p 6 9 8 3 。 刘玉建:中国龟b 文化,广西师范大学j l5 版社,1 9 9 2 年4 月第l 版,p 2 6 8 。 分别见前引书,刘乐建p 3 7 4 ,刘瑛p 6 9 7 2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几希! ( 刘瑛类五条;刘玉建列八条,而要皆常规之鲁b 郊。) 尽管左传中的这些b 例,征伐者占了相当的比重。但从总体而言,卜对 于春秋时期人们之社会生活的渗透、影响还是相当广而深的。所以刘瑛在类析这 些b 例后作结道“春秋时期龟b 的占问范围十分广泛,征伐、祭祀、立君一类的 大事更是频繁问b ,正所谓国之守龟,其何事不卜? 堋 不管当时如何有多少 违卜、废卜,毕竟人们还沉浸在“卜以决疑 ( 左传桓公十一年) 的大氛围之 下,人们对于b e 种若即若离,虽不太执著,然既施于卜,何有全然疑弃之? 刘 玉建先生在承认卜之将式微的同时,早先也作过这样的论断:“过去学者从左传、 国语中总结出2 0 余条筮例,于是有不少人认为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占问吉 凶是以筮为丰,卜轻于筮。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芹传、国语 关于龟卜的记载达六七十条。仅卜例与筮例的数量比较来看,就足以认清当时人 们使用龟卜的广泛性远超过筮。因此说,春秋时期,仍然是卜重于筮。 若再考 虑到其前曾提到过的“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周人重卜轻筮的观念在语言表达方面, 除了表现为先言卜后言筮以外,还有一种表现情形,就是在卜筮同时施用的情况 下,常常只言卜而不言筮,以卜代筮。 卜筮之判,更为明朗。 因此在春秋时期,占卜较占筮为重是可信的。当然我们还得面对一个不可回 避的事实,即左传的记录中,b 例虽较筮例为多,而其记载之详略却相反。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清楚,二者的记载之详略差异不是表现在对b z 事或筮 之事上。也就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