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张衡一生以其勤奋的文学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文理淹通、才干出众的封 建文人,在复杂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热情追求和无奈感伤。张德的文学成就及其 创作思想,在汉代甚至整个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均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本文首先从东汉中叶的政治文化状况、士人心态和张衡生平三方面,探讨张 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并通过对张衡文学创作的全面考察,得出其文学思想的 三个方面: 一、文学创作的征实观:这一观念贯彻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在题材的 选取,具体内容的铺叙摹绘和文献的征引三方面。并通过与同时代人的比较分析, 得出其征实观的特点。 二、抒情化、趣味化的创作倾向:张衡打破了汉人以大为美的创作倾向,而 将笔触转入轻灵自由的抒情小赋,将视角投注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人的丰富复杂 的内心世界,更多地表现自然风光和人性、人情之美。这种抒情化、趣味化的创 作倾向,成为东汉中后期经学失衡、文风递转的风信。 三、德、文统一的文名思想及其文学自醒意识:张衡在继承前人文名观念的 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的因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名思想。 关键词:征实观抒情化趣味化德、文统文名 a b s l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h e n g w o r k ss h o w e d u sam i r r o ro faf e u d a ll i t e r a t ew h ow a so u t s t a n d i n ga n d e r u d i t e ,a l s oa m i r r o ro f h i sf e e l i n g sa n ds a d n e s s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at r o u b l e dt i m e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it r yt od i s p l a y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o l o g yo fs u c has c h o l a rw h ow a s i m p o r t a n tn o to n l y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i nt h ew h o l ec u r s e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r e e w a y s a b o m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m e n t a t i o no fz h a n gh a n g t h i sp a p e rs t a r t s w i t ht h r e ep o i n t s :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o ft h e e a s t - h a nd y n a s t y ;t h ea l l - p e r v a d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o fl i t e r a t i ;t h el i f es p a na n dt h e m e n t a t i o no f z h a n gh e n g 1 t h ep r a g m a t i ce o n c e p t i o ni nl i t e r a t u r e s u c han o t i o na p p e a r e di nh i sa r t i c l e s 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a n dv e i l f yc h e c k e d s e c o n d ,t h ed e p i c t i o na n dt h er h e t o r i ci nh i s a r t i c l eh a dh i s t o r i c a lf o u n d t h i r d ,p h i l o l o g yq u o t e dw e r ew e l lf o u n d e da l s o 2 t h et e n d e n c yo f l y r i ca n d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t h et e n d e n c yo f l y r i cw a sm a n i f e s t e d i nt h ed e p i c t i o no ft h er u r a l i t ya n dt h ea r d o rb e t w e e nm e na n dw o m e n t h et e n d e n c y o f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w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a p p r a i s e m e n to fn a t u r ea n dt h ea m o r o u s f e e l i n g s 3 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 m o r a l i t ya n dd i c t i o na n d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s p e c i a ln o t i o no f “t ob ef a m o u sb yh i sw o r k s ”o fz h a n gh e n g i n f l u e n c e db y f o r e f 址h e r sa n dt h ef a c t o r so f c u r r e n t k e yw o r d s :t h ep m g m a d cc o n c e p t i o ni n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e n d e n c yo fl y r i c t h e t e n d e r l yo f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m o r a l i t ya n dd i c t i o n b ef a m o u sf o r h i sw o r k s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 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最长1 0 年,可少于l o 年) 机密 a 2 0 年(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 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 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 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引言 引言 张衡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东汉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在汉代乃 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均具有卓越的地位。但从古至今,作为文学家的张衡 往往为其科学家的光环所淹没。其实,张衡的文学成就及其创作思想,在汉代甚 至整个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均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然从古至今,对张衡文学成就的研究,多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入手,重在对单 篇作品的评析和论说;而从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对张衡进行整体把握的,尚无单 篇的论文或专著问世。此中情形,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通才”型入物来说, 难免有遗珠之憾。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在引征、分析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中国 古代一贯遵循的“知人论世”( 孟子语)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刘勰 语) 的历史还原法,着眼于东汉史实与张衡人生;通过对张衡文学创作实践及其 作品的分析,来透视其文学思想,同时探讨了相关的文学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 对张衡文学思想的研究,还其一个在思想史上的应有位置,并通过与同时代人的 比较分析,揭示其文学思想的独创性、先迸性,及在文学的独立自觉进程中所起 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到张衡本人来说,他生没有专门论及过文学思想,故本文结论的得出 来源于对张衡文学成就的全面考察。而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赋创作上,尤 以赋学最著。在诗歌创作方面,张衡打破了两汉“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 钟 嵘诗晶序) 的现状,其同声歌、四愁诗,以充满哀怨忧伤的个人情绪显 示出的卓异风采,成为东汉中后期文学思潮情感化趋向的一大象征。而在他的十 余篇赋作中,唯( - - 京( 大赋之极轨) 、思玄( 文理渗透之典范) 、归田( 抒 情小赋之佳构) 三篇尤为重要。据此觇测其文学思想成就,自得要领。 第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第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张衡生活在东汉中叶,处在东汉王朝由盛转哀的过渡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 文化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文学思想亦发生着意义重大的演变。张衡一生虽没 有专门论及过文学思想,但在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已体现出对文学的主张和 倾向。 虽然张衡在学术上有过极为卓越的成就,但在其取得成就的艰难历程中,又 始终未能超脱他所处的由盛转衰的时代、日趋浑噩的政治和入世与出世交织的矛 盾人生a 也只有把张衡置于特定时代( 东汉中叶) 之历史坐标中加以研究,才能 在勘破其思想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性的同时,又可表明张氏学术文化受制于时代 的必然和无奈。 第一节东汉中叶的政治、文化状况 1 东汉中叶的社会政治状况 据后汉书张衡列传所载的张衡的生卒时间( 汉章帝建初三年7 8 一顺 帝永和四年1 3 9 ) 来看,他是东汉前期到中期的人物。但若从他1 8 岁游三辅、 入帝京,开始步入社会、政治、学术领域的时间来算,实属东汉中叶。在张衡生 活的6 2 年间,先后更替了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五朝,然其于章帝时 只经历了11 年的童年时代,殇帝又仅享国一年,故其人生历程或思想之发生与 成熟,实在和、安、顺三朝。此时的后汉社会,虽没有初期的光武中兴气象,但 也不同于桓、灵时代的颓衰,而是恰置其中,正经历着一种历史性的过渡和演变: 社会政治的和学术文化的双重演变。 正是这时期,东汉帝国由盛转衰。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后汉书张 衡列传有言:“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其“政事渐损”概括的是当时政治之 普遍现象,而“权移于下”则集中反映的是朝政委移于外戚、宦官的问题。从张 衡经历的五朝尤其是和、殇、安、顺四朝来看,其一明显特征是:帝位更替频繁, 执政者大都享国不永,其中短者九个月,长者不过十余载,且又大都是幼主执政。 幼主登基,太后临朝,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太后要依靠最可信任的外戚势力, 这样朝权就逐渐的被外戚控制。关于东汉外戚擅权,后汉书皇后纪载:“东 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六后之中,以窦、邓、阎、 梁四太后擅权时外戚之祸尤为酷烈,以致史家有“窦替梁兴,而东汉遂大乱,三 第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公为宫闱妒争之畎犬”(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 之喟叹。而此四后擅权,正 值衡之时代。生逢其时的张衡,坚决不与外戚合作,不应身为外戚的大将军邓骘 的征召( 见后汉书张衡列传) ,态度非常鲜明。在外戚擅权的同时,宦官也 加入迸来。“汉代政府依靠一个互相治衡的体系来防止任何集团独掌大权。当外 戚家族破坏了这个平衡的时候,皇帝在宪法的意义上就得恢复它,因此,这时宦 官就被引进其中了。”o 宦官一旦参与政事,便与外戚相互争斗,交替执政,两般 恶势力相互勾斗,使得政治愈发败坏。“宦官、外戚在利用帝王( 实质亦为帝王 之敌体) ,打击官僚政体方面沆瀣气,而在潭蓊的政治斗争中,一且触及各自 的利益,又是针锋相对,殊死较量。” 结合东汉史实来看,章、和二朝外戚势力 比较强盛,而到安帝死后,北乡侯即位,阎太后临朝,阎显掌权,旋即北乡侯痛 故,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杀阎显,立顺帝,经此事变,宦官势力已明显压倒了外戚。 顺帝时,宦官集团与颁帝养母王圣相互勾结、阴谋乱政,引起顺帝的极大忧虑。 宦官之祸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所谓“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 后汉书党锢列传) 由此看来,在东汉时代,宦官对朝廷的危害较外戚更为 严重。故张衡在其上疏奏议中,更多表现的是对宦官乱政、皇权潜移的忧虑。 他在上陈事疏中指出: 因德降休,乘失致咎,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 众) 、蔡( 伦) 、 江( 京) 、樊( 丰) 、周广、王圣,皆为效矣。 所举之人皆和、安、顺兰朝的中官宦者。文章直刺宦官乱政,并反复申述“惧群 臣奢侈,昏逾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征”,“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引以 戒顺帝。 事实上,外戚、宦官的危害还不限于此,更为致命的是,他们还把持着朝廷 的用人权。他们荐入做官,培植自己的亲信,大大限制了朝廷对人才的录用,使 得居高位者反倒是些无功小人,而大批德才兼备的士人却无法实现求取功名的愿 望。汉帝国缔造之初,皇帝们都非常重视发挥文人的作用,因为他们懂得“文治 国”的道理。然而,章、和二帝以后,读书人道排挤,居高位者却是那些只知阿 谀奉承的群小,这些在张衡的著作中都有反映。 这个时期,接连不断的地震、蝗灾、水旱、等自然灾害,也雪上加霜地袭击 。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嗣秦汉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o 许结张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缔6 页。 。后汉书- 富者列传 史臣“论日“西哀自外戚失祚,东部缭阉尹倾茸,j 凝括史实极为警策 又,何焯义门读书记) 卷二十四对后汉书宦者列传) 作评论云:“董贤负乘,莽褥窃柄- 放西京佞悻 关系存亡;东都刚黄巾蚁聚群雄龙战皆由宦者流毒”,语亦精辟。 。参见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燕,、( 论贡举疏扎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 ,上海吉孽出版社1 9 8 6 年 舨。 3 妊一草张,傅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最及其心态 着本己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而这些灾害亦集中发生在和、安、顺三朝。和帝 永元四年“六月,郡国十三地震是夏,早,蝗”:五年“二月,陇西地震”: 六年“七月,京师早”;八年“五月,河内、陈留蝗九月,京师蝗”:九年“六 月,蝗、旱济河之域,凶馑流亡”( 以上见后汉书和帝纪) 再看顺帝年 间,永建三年“正月,京师地震,汉阳地陷裂六月,旱”;阳嘉二年“四月, 京师地震六月,洛阳地陷。是月,早”;永和二年“四月,京师地震十 一月,京师地震”;永和三年“二月,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 陷”( 以上见后汉书顺帝纪) 。如此多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 灾难“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发。重于 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 后汉书安帝纪) 以至于百姓 饿殍连天,“民相食”( 后汉书安帝纪) 。 自章、和二帝以降,不但“内忧”日益困扰着统治者,“外患”也逐渐显露 出来。和帝时,窦宪远征匈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遭到大批官员的反对。 其实东汉的边患,已非单纯的汉、匈之事,丽是发展成羌族、鲜卑、南蛮的多重 患扰。安帝时,诸羌相继叛变,中央与之争战十余年方以胜利告终,然而却因开 支庞大导致国库空虚,国家此时已无力挽回即将崩溃的局面。安顺之际,周边少 数民族相继叛变,北方、西北、东北、西南等地皆有战事发生。顺帝朝,亦是“蛮 夷数叛”。( 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张衡在日蚀上表中说:“朔方觉 日蚀,此郡惧有兵患,臣愚以为可敕北边,须塞郡县,明烽火,远斥候,深藏固 闭”,以提醒人主因灾自省,提高对鲜卑等北部边患的警觉和防备。而在他的四 愁诗中所列的“四思”:一思“太山”,二思“桂林”,三思“汉阳”,四思“雁 门”,除了“太( 泰) 山”喻指盛世封禅之“帝德”外,其它“三思”皆喻指“边 患”。由此可见,张衡对当时外患频仍的忧思深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导致了东汉中叶多重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虽然生活 在豪华富足的京苑城郭之中,但整个社会已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了。 2 东汉中叶的文化状况 光武中兴,即尊崇经术,遍求儒士,如范晔所说: 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e e l , , 爱:l q - 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 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荻。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 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 后汉书儒林列传) 。参见孙文青张衡年谱酣表二东汉和、安、顺世灾荒统计表,商务印书馆1 9 5 6 年版。 4 第一草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戍其心态 随着光武中兴,儒学也渐复旧观。至明、章二帝时,已颇为兴盛。后世儒者 所津津乐道的“永平之盛”,即出现在这一时期。史载儒生桓荣曾“大会诸生, 陈其车马、印绶,曰:今目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 后汉书桓荣 列传) 当此之际,“缙绅如云,儒士成林,及津者风稳,失途者幽僻,遭遇难要, 趋偶为幸。”( 张衡应间) 因为既有“兼济天下”之名,又有利禄之实,所以 儒学的吸引力之大,于上引援荣之语中可见一斑。 但在当时表面上的儒学彬彬之盛下面,已掩藏着种儒学观念的变异即 儒学从传统的、道德伦理化的由仁义之途回复先王之治的精神,交为一种失去原 来意义的晋身之阶。“汉代统治者在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 纳入帝国政治轨道的同时,也使先秦儒家夫子贤于尧舜( 孟子语) 的崇高品 格与超世情怀失落,逐渐蜕变为谋身干禄的工具。”“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 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枝叶著滋,一 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赞) 汉 代儒生的墨守章句,皓首穷经以求闻达,与这种儒学精神的变异有一定的关系。 至于诸家儒生在廷议中的相互攻讦,为争立博士而进行的种种明争暗斗,更明确 地反映了东汉前期儒学精神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诚如范晔所云: 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若乃经 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 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廷,树朋私里, 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舍一家之说( 后汉书儒林列传) 综而论之,光武、明帝、章帝大倡儒学,遂使儒学繁盛一时,所谓“所谈者 仁义,所传者圣法。”( 后汉书- 儒林列传) 然其实,不过以利禄相召。儒生则 多以死守章旬以求闻达相尚,从而损害了儒学的真精神;也使得被汉世奉为圣学 的经学,因御用性、功利性而变得世俗化。缘此,“通经”为利禄之途,传延既 久,至东汉中叶经学败坏、学风骤变,势成必然。如此,造成的后果大致有二: 其一,墨守家法、食古不化,从而使儒学失去了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儒生 们受利禄之途的驱使,斤斤于文字之末,专以章旬相祖述,言议迂阏,不切世用, 多致“鄙儒”之讥,以致东汉中后期“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曰月而无成功” ( 徐干中论治学) 的现象司空见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很少有入能有明显 的政绩,即可证明。 o 许结 张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4 页。 o 详参阅后汉书卷三十五 、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 传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 5 茹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其二,经生们于上“分争王庭”,于下“树朋私里”,设帐授徒,以人数众多 为尚。世人也以他们所授的是经术而高尚其事,已隐然开中叶以下朋党盛行、私 相授弓l 之风。 儒学诸派的纷争,使其不假外攻而阵营己乱。再加上起于西汉哀、平之际的 谶纬之学,至东汉初已蔚为大观,并被奉为国教,使经学的神学化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光武、明、章诸帝深信谶纬,往往于诸家之说中择其合意者而从之。 桓谭、冯衍、尹敏、张衡等皆以不言谶纬见异,所谓“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 以逊辞仅免”,而“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世主以此论学,悲矣哉”! ( 后 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这使得儒生往往或为避祸,或为求利禄,而望风希旨。 所谓“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谚言”( 后汉书张衡列传) 。范 晔亦云: 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 争谈之也故王梁、孙成名应图策,越登槐鼎之任,郑兴、贾适以附同称 显,桓谭,尹敏以乖忤沦败,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 矣。( 后汉书- 方术列传) 因此可以说,东汉之儒学,在其金盛期就已潜伏着内在的危机了。再加上, 先秦时代与儒学相颉颃的其他思想,也如条暗流自始至终地影响着儒学全盛期 的入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全身养生的道家思想。 早在东汉初,与光武同时的冯衍,虽有强烈的济世之志,但终生郁郁、志不 得骋。其显志赋就已透露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诵古今以散思兮,览圣贤以自镇: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贵玄; 德与道其孰宝兮? 名与身其孰亲? 陂山谷而闲处兮,守寂寞而存神夫庄 周之钓鱼兮,辞卿相之显位;於陵子之灌因兮,似至人之仿佛盖隐约而 得道兮,羌穷悟而入术;离尘垢之窈冥兮,配乔松之妙节( 后汉书冯 衍列传) 身处明、章之世的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赛。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 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降。常 言人长,希言人短。”( 论衡自纪篇) 又“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 颐神自守”,其所受道家思想的影晌是显丽易见的。(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 列传) 茹一阜张衡文学崽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而当时的大臣显贵蜘复兴汉室的重要功臣马援,则在其戒兄子书中 如是说: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 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 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 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元所失,父丧致客, 数都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营效也。( 后汉书马援列传 “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的杜保不能效法,而将“敦厚 周慎,口无择言”的龙伯高作为子孙的楷模,或谓马援此戒开后世“口不藏否人 物”以明哲保身的先河。这种立身之道,显然不合“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的先圣古训,丽与“为善无近名”的老庄遗审f 冥契。无论马援此 书是否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从他要求后人立身行道以自我保全为宗 旨,即与“拱默”相类,其与儒家的基本精神已相去甚远。 即使在东汉中叶以前,马援的这种观念也可以说是士大夫的一般心态。范晔 论班固云: 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 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贼守节愈矣。”( 后汉书- 班固列传) 这种“排死节,否正直,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似乎依阿无心的处世之道,显 然并不如一般论者所说始自东汉中叶,不过至中叶时愈演愈炽丽已。殇帝时樊准 上疏说:“今学者盖少,远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竟论浮丽,忘謇謇之忠, 习裁畿之辞。”但他开的处方却是:“昔孝文窦后性好黄老,而清净之化流景武之 间。臣愚以为宜下明诏,博求幽隐,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后汉书樊宏阴 识列传) 也可以说是不知时移世替,欲扬汤止沸了。至顺帝初年,虞诩描绘的 朝廷大臣已是: 方今公卿以下,类多拱默,以树恩为贤,尽节为愚,至相戒日:“白 璧不可为,容客多后福。”(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论者似大多注意到,东汉中后期的士人在对待阉宦外戚擅权的态度上“以遁 弟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身矫絮放言为高”( 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 ,而很少论及东汉前期的士大夫已 多有“尽节为愚”的心态。事实上,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为什么 中叶以后的士大夫普遍具有逃避现实的倾向: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东汉中后期,儒学精神的变异及其悖论的表面化,再加上季世凌替,被士人 视为立身之本的传统儒学观念,已为士人们怀疑乃至摒弃。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处世态度、精神所寄乃至审美情趣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中显现出普遍的自 觉意识。文化思想的这些变化,给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带来深刻影响,预示着文学 由经学附庸走向独立的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东汉中叶的士人心态 东汉中期,面临着社会政治现实愈来愈无可挠救的颓势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的经学的日趋僵化,士人中逐渐蔓延着悲观绝望的情绪,他们原先参与社会政治 的贲任热情和对仕事的蕾求也变得越来越消极。雨对于政治参与的忧惧体验,又 极易唤起士人心中退守自藏的潜在意识,再加上该时期流行开来的对于道家学理 的了解,无疑又加剧了他靠j 对于皇权政治的不同程度的倦怠、琉离情绪。 撮其大要,大致可判为两途: 其一,是因为认识到现实的险恶而独善其身或引身远遁者。 时局动荡、政治腐败,魏桓因其志不得行、生命不能保而隐身不应征( 后 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姜肱在隐身遁命前私告其友日;“明明在上,犹当 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 ( 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许劭拒 仕日:“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 后汉书郭符 许列传) 关于这种情况的普遍性,范晔后汉书有载:东汉中期以后,“帝德 稍衰,邪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 后汉书逸民列传) 。“汉自中 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絮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 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恬,而其风愈往。”( 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 “大树将颠, 非一绳所维”( 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基于对 东汉中期时局的这种共识,一部分人作出了明智的选择:“虽在原陆,犹恐沧海 横流,吾其鱼也,况可冒冲风而乘奔波乎? ”( 抱朴子外篇正郭) 有些士大夫虽没有引身远遁之举,却有着强烈的全身避世之心。如: ( 周燮) 举孝廉、贤良方正,特徽,皆以庆辞延光二年,安帝以玄 镰羔币聘燮,及南阳冯良,二郡多遣丞掾致礼。宗族更劝之日:“夫修德 立行,所以为圆。自先世以来,勋宠相承,君独何为守东冈之陂乎? ”燮 鲳一章帐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日:“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 滑泥扬波,同其流矣。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 ”( 后 汉书- 周黄徐姜中屠列传) 再如樊宏,为人谦谨,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日:“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吾非不喜荣魏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 ” (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 梁竦感叹:“大丈夫屠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屠可以养志, 诗、书足以自娱。”( 后汉书梁统列传) 。 赵岐也在遗嘱中说:“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 我与,复何言哉! ”( 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 。 张矣与友书臼:“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 全后汉文卷六十四) 和帝时的任隗虽举居高官却“清静寡欲”,“义行内修,不求名誉。”( 后汉 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 这类士大夫因对现实社会有着极度的不满和失望,在经过了一番冷静而痛苦 的思索后,虽没有决绝的隐遁山林,但对时政,甚至对整个社会组织和传统伦理 都产生了怀疑,因而流露出强烈的与世隔离倾向。 另些人则为全身而不得已隐居山林。但是,他们又不能忘怀世事,仍胸怀 济世匡俗之志。 任棠隐居教授,郡守庞参去见他,“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盂,置 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庞参思其微意,彘久日:“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 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 后汉 书李陈庞陈桥列传) 由此可见,任棠虽隐居避世但并没有弃绝政治,而是对 现实社会有着深切的关怀和见解,故其隐居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所谓身隐而心不 隐。尽管哑谜式的不言之言稍嫌倨傲、故作姿态,但作为对直接管理者的一番政 治提醒和警示,大概会胜于无吧。相对于任棠的不言之言、故作姿态,“沈深有 才略,以时乱不仕”(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的张玄,对政治时势施加影 响的心意要明显主动的多,也强烈的多。后汉书记载,张玄虽拒仕隐居,但 却亲自自田庐披褐带索,力图劝说向他表示过敬意的车骑将军张温,设法翦除宦 官,收拾时局。由此可见,据仕隐居的生活并未能消弥张玄的救世热肠和匡俗之 志,而当张温不能行,张玄自觉失败、失望之后,他才离群索居地隐向山中,用 更多的冷寂来包裹自己。 上述情形,说明东汉中期部分士人鉴于对时局的不满甚或恐惧,欲抽身退避 却又难以彻底忘怀世事的复杂心态。 9 坩一草搬衡义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其二为重利禄、图全身而于所谓儒学传统大节有亏者。 胡广、赵戚、马融等都可以说是显例。这些人并非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 悖于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但以存身为计,已不再执着于以天下为己任、不借杀 身以成仁的传统儒学精神了。从整体上看,这些人既具有前类士大夫无适无莫、 依阿无心以求全身的心态,又因热衷利禄而求苟容于口含天宪的外戚、阉官擅权 的政治现实,而没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的勇气。如果 从纯技术性、非道德伦理化的“自觉”即以自我为中心来反恩自我与社会及 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这类士大夫的个体自觉程度是很高的。此无他, 因为他们已把自己的生命存在及适意看得重于一切了。 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载: 胡广字伯始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 故京师谚日:“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于朝廷虽“屡有补阙之益”,然其为人,持“中庸”之道,“无謇直之风”: 质帝崩,( 李) 固为太尉,与广及司空赵戒议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以 蒜年长有德,恐为后惠,盛意立蠡吾侯志。广、戒等慑惮不能与争,而固 与杜乔坚守本议( 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李贤注) 在对待外戚的态度上,胡广、赵戒的“慑惮不能与争”与李、杜二人的“坚守 本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共李固定策,大议不全,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由 此可见胡广之为人及对传统儒学精神的背弃。 马融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史载: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 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飕起,边方扰乱,米谷硒贵,自关以西, 道磋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日:“古人有言:左手据天 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令以曲俗 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后汉书马 融列传) 看重的是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什么名节。既然生贵于天下,身躯无赀,那么对马融 来说,为了自己的“达生任性”,就什么都可以做了。老庄思想是重养生全身, 1 0 第一蕈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故庄子弃卿相而从人告贷,后世的陶潜也辞利禄而就人乞食,但道家思想总还是 有某种潜在的道德命题制约的,并非为了生存就可以无所顾忌。而马融则将道家 的贵生思想非道德化了,他为梁冀起草诬奏李固的奏疏即为明证。宣乎范晔论之 日: 马融辞命邓氏,遥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 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后汉书马 融列传) 张霸因不亲近邓骘,时人“笑其不识时务”(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 如此看来,趋炎附势、亏节以求利的“识时务”之人已被世俗认可,也成为一种 普遍现象。 蔚宗进步指出其原由日: 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 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后汉书马 融列传) 正是针对东汉中后期以来一批“朝章虽理,据正或桡”的名臣,如邓彪、张 禹、徐防、胡广等位极人臣者,公然于朝廷韬晦自保的事实,范晔感慨万千地说: 爵任之于人重矣,全丧之于生大矣。怀禄以图存者,仕子之恒情:审 能而就列者,出身之常体夫纡于物则非己,直于志则犯俗,辞其艰则乖 义,徇其节则失身统之,方轨易固,险涂难御故昔人明慎于所爱之分, 迟迟于岐路之间也。如令志行无牵于物,临生不先其存,后世何贬焉2 ( 后 汉书- 邓张徐张胡列传* ) 由此看来,当朝廷没有足够的凝聚力来激发士人的政治热情时,对生命及其延续 的平凡关切,就有充足的理由成为士人蠼有支配力的自然动机,在此前提下,这 类曲节之士为了全身自保似乎就可以无所不为了。 但从以上两类士人的人生选择来看,他们的思想中既有儒学精神的影响,又 有道家学说的渗透两种学说是互补地共存于一个入的立身行事之中,并没有因 为信奉其中的一方而抛弃另一方,而是儒、道双修。这可以从根本上解释以上两 类士人的入生选择。 弟单;长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东汉中期以后,儒道互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早在班固妇通赋中,即视 孔、老二入的“道”俱为大道,并试图将前者的“守死善道”和后者的死生祸福 互倚互化之道,结合为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人生。“天造草昧,立性命兮,复心 弘道,惟贤圣兮。浑元运物,流不处兮,傈身遗名,民之表兮。舍生取谊,亦道 用兮,忧伤天物,忝莫痛兮! ”( 汉书叙传) 儒道双修的人生哲学使得士人在 看待社会、生命和人生时,常常以互补的眼光和视角,依需要的不同而自动转换。 朱穆笃于经术,其崇厚论却以道家的口吻来贬斥儒学的要质:“是以仁义起 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 后汉 书朱乐何列传) 与其说朱穆真诚地信仰与儒家不相能的先秦道家,不如说他 只是在摭拾尽可能有力的武器来讥评世风。而在对老庄学说的熟识和常识般的接 受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类先前的惊世骇俗之论。前引马融饥困而悔不应命,就 以“生贵于天下”振振有辞:“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 也”( 后汉书马融歹| j 传) 。“达生”成了他解除自己操行约束的借口。在这里, 老庄被作为缓释道德压力、文饰趋利避害的现成遁辞。面士人也常常向镄、道左 右逢源地寻求支持和论据。“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 张衡( - - 京赋) 。 这种日常语词的平易引用,意味着道家思想在士人心中的影响愈来愈深远,它已 经成为士人情感、情绪世界中的有机部分和日常生活中自然而平常的风景。家世 有“儒家文林”之称,本人又有“宿德大儒”( 后汉书崔骝列传) 之誉的崔 瑗,其座右铭却是: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匆忘世誉不足慕, 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 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 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文选卷五 六) 其自我期望与勉励中的道家气息很浓。但该时期的士人对老庄哲学的接受, 并不是要取儒术而代之,也不是要走到“独尊儒术”的对立面以独尊道学。如郑 均虽“好黄老书”,但为人“好义笃实”、“恩礼敦至”,入仕为官,“数纳忠言” ( 后汉书-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善说老子”的浮于恭,“清静不 慕荣名”,然“举动周旋,必由礼度”,“进对陈政,皆本道德”( 后汉书刘赵 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任隗“少好黄老,清净寡欲”,同时他“义行内修”,仁善 助人,任职为政“持重处正,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后汉书- 任李万邳刘耿列 传) 。大儒法真“性恬静寡欲,不交人间事”,号日“玄德先生”( 后汉书逸 1 2 第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民列传) 。与魏晋时期的将老庄哲学引为瓦解官方意识形态的得力武器,或者以 为人生狂狷放诞的理论注脚不同,在大多数东汉士人那里,儒家的仁孝礼义和诚 敬笃实的身行修养及作风,仍然具有当然的为体为质的意义。在持守道德约束和 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他们援引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来调适自己与社会人际、利 益得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们在现实斗争中感觉疲惫的生命和灵魂,需要在恬 淡自适的精神通脱中获得轻松和安宁。总之,道家哲学在这时期里,主要是以 内敛、退守的气质,辅于儒术,并融合体地体现于士大夫的安身立命、为人处 世之中。为了更好的说明士人的这种精神境界,许结提出了“玄儒”的概念: 东汉人的玄儒境界,是从儒经思潮中脱颖而出之高蹈情怀和玄远意识 的表现,其内核是突破儒教礼乐规范,建构一种新型的人格。它是既不同 于汉代经学家的人生态度,也不同于魏晋玄学家的人生态度的一种介乎二 者之阃的人生观当时士行,或。激扬名声”,或“离俗为高”,英与自西 汉中叶到东汉前期在浓重的经学思想笼罩下的士人心态相比,明显表现出 异乎前者的宏扬个性,任情旷这的特征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这种新型 人格的构造蕴涵着深层多元的文化机制,其中最突出的乃是儒、道思想的 互补,亦即东汉中叶的士人所共有的以自然为本、政教为用的儒、遭双修 的人文精神9 总之,汉末皇权的殒颓给士人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精神上的严重失 落和迷惘这使他们精神苦闷、有无所适从之感:另一方面,也同时解除了传 统儒学精神赋予士人的种种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这又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解 除柬缚后的超脱感。在以上两方面的影响下,他们推衍出一种异于汉儒正统观念 的“玄儒境界”。 第三节张衡的生平心态 关于张衡生平的资料,古有范晔的后汉书,近有孙文青的张衡年谱, 所存资料虽然不少,但有关他童年生活的情况却不甚了了,特别是有关他父辈的 情况更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记载。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云:“君天资浚哲, 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然而体性温良, 声气芬芳,仁爱笃密,与世无伤,可谓淑人君子者矣”。知其天资聪颖,勤敏好 。许结张街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驻,第i l ,页;又见许结从东汉后期文学看玄髂境界 兼论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嬗变的思想环节,文,载(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9 9 1 年第9 期,第 6 2 页。 1 3 弗一苹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学,年纪轻轻的便作得一手好文章,同时教养又好,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后汉 书张衡列传载:“( 衡)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 俗人”,是对张衡人品学问和操守志向的高度概括。张衡虽天资聪颖,“少善属文” 却又“不慕当世”,“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在辨样一个以政 治进取为唯一大业,士大夫普遍承受着功成名就压力的时势下,张衡自守清操而 不愿竞奔求荣的举动异于时人。 张衡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南阳,负笈远游,观三辅之形胜,入 帝京丽求学,大约有七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江山,熟识了 京都的物态人情,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一批经学大师的直接或间接 的指导下“通五经,贯六艺”,完成了温泉赋、七辫等作品,并始草二 京赋。 自京师重返南阳,是因为他接受了自己所敬仰的鲍德的邀请,随其回南阳, 在他手下任主簿一职约九年。直到鲍德升调入京任大司农时,他才辞官归故里。 在年高德勋的鲍德为南阳太守期间,张衡是其得力助手,并初现为政之勤劬与才 干。他不仅关心民生疾苦,而且关心地方教育,把郡学办得有声有色。闲暇期间, 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学问。根据张衡的职守并参照鲍德的政绩可知,张氏的这段人 生历程是比较舒心惬意的。“少善属文”的张衡担任太守主簿一职,既是用合其 人( 其代鲍德作绶笥铭、司徒吕公诔又非仅属掌管文书,乃德爱其才颇加 重用之例) ,也是命运使他不自觉地开始将文事与政事结合起来,并预示了他一 生作为学者型与政治型叠合之人物的存在价值。在这期间,他既完成了( - - 京赋、 南都赋这样博学骋才的大赋创作,而且全面探求了天文、历法、术数诸学, 好扬雄太玄经。亦因学识积累的丰厚,知名度的提高,为安帝的“公车特征” 打下了基础。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天下尚“承平日久”,王充作论衡宣汉亦称其时 “四海混一,天下定宁”。加之当时四境五十几国臣服,“匈奴、鄯善、衷牢贡献 牛马”,似乎朝廷正如日中天。所以在他早年的这些作品中,也难以抑制对盛世 的渴望与赞美之情。南都赋展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欢乐景象,二京赋 里也对大一统的国家进行了热情讴歌:“惠风广被,泽洎幽荒。北燮丁令,南谐 越裳,西包大秦,东过乐浪。”整个气势宏大的作品显示的是幅生机勃勃的社 会生活画面:“辨论之士,街谈巷议”,“郊甸之内,乡邑殷赈。五都货殖,既迁 既引。商旅联桶,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然而,表面的承平掩盖不 了社会潜在的危机,尤其是张衡中年以后,随着外戚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腐败。 自和帝以后,所谓至高无上的皇帝不过是十来岁的小娃娃,而操纵他们的是太后 1 4 第一章张衡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心态 与竖宦。这些人大多贪婪腐朽,胡作非为,于是上行下效,酷虐成风。张衡毕 竟是位头脑比较清醒的人,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观察,使他不会一昧陶醉在对天 下承平的歌颂里。其作二京赋的主要目的是讽谏当时“自王侯以下,莫不腧 侈”的社会政治状况。他在承平的世界里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并盔接向统治者发 出正面的警告与暗示:“取乐今日,遑恤我后! 既定且宁,焉知倾随? 好剿民 以蝓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 所以覆舟也! ”然而,此时的张衡还没有进入朝廷,对统治集团的丑恶内幕及社 会的黑暗还缺乏更直接的感受和认识,所以对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和希望,并有着 满腔的爱国救国的热诚。 永初五年( 1 1 1 ) ,蒙安帝公车特征,张衡入京官拜郎中。据范书安帝纪 的记载,安帝于永初五年曾下诏求“有道术”、“卓异者”,加之后汉书张衡 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的记载,可以推断,张衡此次官拜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冀教版必修五-冀教版2004
- 人教版地理七上1.2《地球的运动》表格说课稿
- 重冶净化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冶净化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第1课时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纯三氧化钨、仲钨酸铵、兰钨制取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毛皮制品制作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煤层气预处理值班员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人力采伐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3.1自然资源概况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山东高考真题化学试题(原卷版)
- 第2课 教师节快乐 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5秋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1500+六级高频词汇1500
- 油气集输管线管道工程征地外协管理方案
- 《智慧农业》的ppt完整版
- CT图像伪影及处理
- 住宅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举例
- DB11T 1893-2021 电力储能系统建设运行规范
- 诊所备案申请表格(卫健委备案)
- LANTEK兰特钣金软件手册(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