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 ( 中文摘要) 在我国历史上,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时代特征造成了各国移风易俗现 象的盛行,齐鲁两国更是在对远古社会氏族遗风的逐步改造与对新社会风尚的倡 导和推行的浪潮中居于领先地位。移风易俗体现的是风俗的“变”,本文以时间 为主线,通过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风俗演变的概括阐述来体现先秦齐鲁地区的 移风易俗。 齐、鲁立国以前,在山东大地上活动的是东夷人,东夷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东夷风俗对后来的齐鲁风俗有很大影响,后来的齐鲁风俗很多都是由东夷风俗发 , 展而来,是齐鲁风俗的源头,本文第一章齐鲁风俗溯源将从婚制、服饰、饮 酒、弓箭、乐舞、风鸟图腾与太阳崇拜等六个方面介绍东夷人的风俗,由于本章 在全文的地位和篇幅所限,这里只选取具有代表性,与齐鲁立国以后的风俗有联 系的内容作一简单介绍,以便读者与后来继之而起的齐鲁风俗作一比较。 西周建立,齐鲁立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姜尚和伯禽分别在两国采取了 不同的移风易俗的措施,姜尚:“因其俗,简其礼”,伯禽:“变其俗,革其礼” 从这一时期开始,齐鲁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齐 鲁风俗。第二章齐鲁立国之初的移风易俗从姜尚封齐,伯禽封鲁开始,从人 的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两国移风易俗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这一 时期移风易俗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风俗的移易也成为时代 要求,旧有的风俗发生变化,新的风俗不断出现。在移风易俗方面,齐鲁地区在 全国处于率先垂范的地位。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的移风易俗将从婚 俗、服饰、饮食、丧葬与祭祀、编户部民、重学与礼贤之风等七个方面来阐述这 一时期移风易俗的情况,并概括风俗移易的基本趋势为:东夷氏族遗风被逐渐纳 入各种风俗礼制当中。 齐鲁两国渊源甚深,它们同属山东地区,境内土著居民大多是东夷人的后代, 虽在立国之初开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俗,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两国 相互来往的频繁,两国的风俗也互相影响,有了交流与融合。两国风俗交融的方 式主要有盟会、战争、通婚、使者往来、贸易以及学者游访、讲学等,第四章齐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鲁风俗的交流与融合将集中阐释这一问题。 无论从礼俗互动,还是从移风易俗的途径来看,移风易俗都与政治密切相关, 中国统治者和政治家很早就认识到通过移风易俗来规约民心,改善社会风气,以 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齐鲁两国主要通过文德式教化、命令式强制、齐鲁诸子的 自觉倡导、上行下效、典范人物的垂范作用、社会舆论力量的监督等途径来实现 移风易俗。第五章移风易俗与政治教化通过阐释礼与俗的关系,深入探讨移 风易俗的六个途径来说明移风易俗与政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总结归纳了齐 鲁移风易俗的主要特征。 先秦齐鲁地区的移风易俗在汉族风俗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在这个时代的移风易俗中孕育形成。不仅如此,先秦 齐鲁地区的移风易俗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结语部 分,笔者将以此为侧重点来说明移风易俗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先秦;移风易俗;齐鲁 【分类号】k 8 9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r e s e a r c ho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q i l ud i s t r i c t i n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 a b s t r a c t )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o u rc o u n t r y , t h ew e s tz h o ud y n a s t ya n d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o e r i o d su n i q u ee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o ft h et i m e sc a u s e d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s op o p u l a r l yi np r e v a l e n c ec o u n t r i e s ,t h e t w oc o u n t r i e so fq i l ud i s t r i c th o l dl e a d i n gp o s i t i o ni nt h el e g a c yo fa n c i e n tc l a n s o c i e t yw i t ht h eg r a d u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a d v o c a c y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 n e ww a v eo fs o c i a lt r e n d s c u s t o mi se m b o d i e di nt h er e f i n e m e n to ft h e c h a n g e ”。 b a s e do nt h et i m el i n eo ft h ew e s tz h o ud y n a s t ya n d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t h ea r t i c l eh a so u t l i n e d t h r e ep h a s e s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c u s t o m st or e f l e c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q i l ud i s t r i c ti np r e - q i n d y n a s t y b e f o r e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i nq i l u , t h em a i np e p l eo nl h el a n d o fs h a n d o n gi sd o n g y i t h e yh a v ec r e a t e das p l e n d i dc u l t u r e ,a n dc u s t o m so ft h e d o n g y il a t e rh a v eag r e a ti m p a c to nt h eb r o a dc u s t o m s m a n yo fc u s t o m so fq i l u c o m ef r o mt h eb r o a dc u s t o mo f d o n g y i t i l i sa r t i c l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t r a c i n gb a c kt ot h e c u s t o m so f q i l u w i 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c u s t o mo f d o n g y iw i t hs i xa s p e c t sa b o u tm a r r i a g e , c l o t h e s ,a l c o h o l ,b o w sa n da r r o w s ,m u s i ca n dd a n c e ,d r a g o na n dp h o e n i xt o t e ma n d w o r s h i po f t h es u n b e c a u s eo f t h i sc h a p t e ri nt h et e x t ss t a t u sa n dl i m i t e ds p a c e o n l y s e l e c t e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u s t o m sw h i c h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l a t e rc u s t o mo ft h et w o c o u n t r i e si nq i l uw i t h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f o rr e a d e r sm a k ea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e e nt h e c u s t o mo f d o n g y ia n df o r e s tq i l u a f t e rt h e q i h ic o u n t r ye s t a b l i s h e d ,b e c a u s e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j i a n gs h a n ga n db oq i nh a da d o p t e dd i f f e r e n tm e a s u r e si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 s o e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 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 ,j i a n gs h a n g :o n f o r m i s ti t sc u n t o m , m a k ei t s c e r e m o n ys i m p l e l y 8 0q i n :“c h a n g ei t sc u s t o m s r e f o r mi t sc e r e m o n y f r o mt h i s p e r i o d , q i l ut w oc o u n t r i e sc e m b a r k e d0 nad i f f c r e n tp a t h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u s c r e a t i n gau n i q u eq i l uc u s t o m s c h a p t e ri i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i nt h e w e s t z h o ud y n a s t y w i l le x p l a i nc u s t o m sf r o m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p h y s i c a l e n v k o n m e n to f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t o e x p l o r et w oa s p e c t so ft h e r e a s o n s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 ,a n dm a k eab r i e fa n a l y s i s a b o u tt h ec o n t e n t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i nt h i sp e r i o d t 1 l c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i se v o l v e di nan e w t r a u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u n s t a b l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no u rh i s t o r y , w h i c hi sa l l e r a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e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 ,i nt h i se r ao l dc u s t o m sc h a n g e ,t h en e wc u s t o m sa r i s e t h eq i l ut a k et h el e a di nc h a n g i n gc u s t o mi nt h ec o u n t r y c h a p t e ri i i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i n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i nq i l u w i l l e x p o s i tc u s t o mf r o ms e v e n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 si n c l u d e dt h ew e d d i n g ,t h ed r e s s ,d i e t , t h ef u n e r a la n db u r i a l 。t h eh o u s e h o l d sd e p a r t m e n t c u r i o u s n e s sa n db a i l e y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t m o s p h e r e ,a n da l s os u m m a r i z e st h eb a s i c t r e n d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t h a t d o n g y il e g a c yo ft h ec l a ns y s t e mw a sg r a d u a l l yi n c o r p o r a t e di n t ov a r i o u sc u s t o m c e r e m o n y n l es o u r c eo f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i nq i l ui ss oc l o s et h a tt h e yb e l o n gt os h a n d o n g t h e i ra b o r i g i n a lp e o p l ea r em o s t l yt h ed o n g y ip e o p l e sg e n e r a t i o n s a tt h ei n i t i a l s t a g e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t h eq i l uw a sf o r m e di nav a r i e t yo f r e g i o n a lc u s t o m s ,u n t i l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s ,t h e r ea r e t h ef r e q u e n te x c h a n g e sw i t h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 ,a n dt h ec u s t o m sh a di n f l u e n c e de a c h o t h e r , t h ee x c h a n g e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b e t e e n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w a si m p l e m e n t e db yt h e m a i nm o d eo fl e a g u e ,w a r ,i n t e r m a r r i a g e ,m e s s e n g e rc o n t a c t s ,t r a d e ,t r a v e lv i s i t i n g s c h o l a r sa n dl e c t u r e s c h a p t e ri v e x c h a n g e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c u s t o m si n q i l u 、v i uf o c u so ne x p o s t i n gt h i si s s u e 。 c u s t o m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t h ew a y si nt h a n g i n gc u s t o m sh a v es h o w e dt h a t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a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 p o l i t i c c l l i n e s er u l e r s a n d p o l i t i c i a n sh a v ed e e p l yr e c o g n i z e dt h a tt h es t a t u st h r o u g h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t oe d u c a t et h ep e o p l ea n dm a i n t a i nt h es o e i a l0 r d e r q i l ud i s t r i c tt r a n s f o r ms o c i a l t r a d i t i o n sm a i n l yb yl i t e r a r ym o r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j u n c t i o nc o r r e c t i o n ,q i l us c h o l a r s i n i t i a t i v e ,t h eb e l o wf o l l o wt h eb e h a v i o ro ft h ea b o v e ,t y p l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s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a n dp u b l i co p i n i o ns u p e r v i s i o n c l i a p t e r v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a n d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w i l li l l u s t r a t et h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b e t e e nh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 仃a d i t i o na n d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b ye x p l a i n i n ge t i q u e t t ea n dc u s t o mr e l a t i o n a n db y p r o b i n gi n t os i xr o u t e st o 仃a n s f o i t i is o c i a l 仃a d i t i o n st h o r o u g h l y i nt h ei a s t i ta l s o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m a i nf e a t u r e so f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a b e u tq i l ud i s t r i c t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o fq i l ud i s t r i c ti np r e q i nd y n a s t yp l a yau n i q u e r o l ei nh a np e o p l e sc u s t o m sc i r c l e m a n y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v i r t u e sh a v e s h a p e di n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i n t h i se r a i na d d i t i o n t r a m f o r m i n gs o e i a l t r a d i t i o n so fq i l ud i s t r i c t i np r e q i nd y n a s t ya l s oh a sap o s i t i v em e a n i n gf o ro n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i nt h el a s tp a r t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u t h o rw o u l di l l u s t r a t et h ep o s i t i v e 协f l u e n c ew h i c h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e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h a sc a u s e do n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4 【k e yw o r d s 】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t r a n s f o r m i n gs o c i a lt r a d i t i o n s ,q i l u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k 8 9 2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少移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喀 融叼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圭t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少茬 签字日期:2 0 0 年岁月j 乡日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 0 07 年,月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理论意义 先秦齐鲁地区移风易俗考论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先秦齐鲁地区的风俗,上承东夷风俗,下启山东民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移 风易俗之后,才奠定了后来山东民俗乃至中国传统风俗的基础。研究先秦齐鲁地 区的移风易俗,有助于我们探寻山东民俗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剖析这一时期齐鲁 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2 、学术价值 齐鲁文化的真正存在价值和真实生命力在于齐鲁风俗之中,通过风俗民情的 变化来把握齐鲁两国的文化精神的发展形成,会来得更加直观,更加准确。因此, 要一窥齐鲁文化的奥秘,这一时期的移风易俗是重要的窗口。 学习和研究山东移风易俗的历史,弄清深层结构中山东人风俗观念更新的踪 迹,对于新世纪起点上富有特色的齐鲁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和文化交流,对 于制定2 1 世纪山东文化发展战略和海疆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把山东重新推向中 国文化发展的前沿,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3 、现实意义 研究山东历史上的移风易俗,对于重构现代价值观念和主流道德的建设,唤 醒人们由传统到现实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给移风易俗制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 对策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二、学术史综述 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风俗的教化作用,因此,关于风俗的著作很多, 古代最经典最有影响的当属待经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划为风、 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中所收集的诗歌大多是对各国风俗民情的描绘, 诗经齐风勾画的是齐地的民俗生活,而诗经豳风也被许多学者研究 证明是描写鲁地风俗的篇章,这是我们研究先秦齐鲁两地风俗最直接可靠的资料 来源。此外,先秦时期的很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墨子、苟子、庄子、韩 非子、周礼、礼记、管子、晏子春秋、战国策等等,都有大量关于 先秦齐鲁风俗的内容,为我们研究齐鲁风俗提供了大量可贵的资料。 近二十年来,齐鲁文化的研究掀起热湖,发表了一大批齐鲁文化的研究专著、 论文,由于风俗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研究齐鲁文化的著作中包括有 关先秦齐鲁地区风俗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是作为著作的一部分被大概的介绍给读 者,这方面的著作如: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逢振镐的东夷文化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 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东 夷文化的面貌,对东夷人的文化艺术生活、宗教、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习俗有专章 论述。 王志民的齐文化丛书、齐文化概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 9 2 年;山 东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李新泰的齐文化大观(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 9 9 2 年) ,杨朝明的鲁文化史( 齐鲁书社,2 0 0 1 年) ,郭墨兰的齐鲁文化( 华艺 出版社,1 9 9 7 年) 等分别对齐地风俗和鲁地风俗作了部分论述。 邱文山、张玉书等合编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 齐鲁书社,2 0 0 3 年) 其 第二章第二节对齐鲁立国以后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习俗风尚作了比较。 安作璋、王志民主编的齐鲁文化通史( 中华书局,2 0 0 4 年) 是目前完整的 全面反映齐鲁文化发展面貌的一部通史,其中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 包括东夷人的图腾崇拜、酿酒、饮食、服饰、祭祀等风俗的介绍。齐鲁文化通史春 秋战国卷第十一章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服饰、饮食、婚俗、葬俗等社会 风俗的专章论述。 山东地方史的著作也会涉及齐鲁风俗。如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先秦卷 (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就有部分齐鲁风俗的内容。 此外,郑若葵的中国远古暨三代习俗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宋镇豪 的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徐杰舜的汉族风俗史先 秦汉族风俗( 学林出版社,2 0 0 4 年) ,也包括有关先秦齐鲁风俗的内容,属有关 全国风俗的通论性著作。 与先秦齐鲁地区风俗相关的论文也有不少,其中有关东夷风俗的有:逢振镐 的史前东夷饮食生活方式、史前东夷人的音乐及其乐器( 中国农史。1 9 9 4 年第1 3 卷第4 期;齐鲁艺苑,1 9 9 4 年第1 期) ,孙玮的也谈龙风形象的塑造 及东夷文化的历史地位(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1 期等,这些论文对 东夷人生活习俗进行了考察研究。 齐鲁立国之初,由于治国策略的不同,形成了风俗上的差异,这方面的论文 有:余全有的齐鲁治国风格之比较(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2 5 卷第 1 期) ,杨朝明的试谈先秦齐鲁两国风俗及其差异( 民俗研究,1 9 9 5 年第4 期) ,王明的周初齐鲁两条文化路线的发展和影响( 哲学研究,1 9 9 8 年第7 期) 等。 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家庭与社会组织的重要基础,婚俗 的研究是这一时期风俗研究的一个重点。有关婚俗的论文有:李衡眉的早期儒 家婚姻观论略、也谈齐国的“同姓不婚”习俗( 东岳论丛,1 9 8 7 年第6 期; 齐鲁学刊,1 9 8 8 年第5 期) ,侯强的齐“巫儿”婚俗探析( 管子学刊,2 0 0 1 年第2 期) ,何保英的( 诗经) 与婚恋风俗( 五邑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 王京龙的试浣春秋时期的齐鲁联姻( 管子学刊,1 9 9 3 年第3 期) 等。 有关丧葬与祭祀方面的论文有:于永玉的论( 丧服) 中的血亲关系( 史 学集刊,1 9 8 6 年第2 期) ,丁鼎的“三年之世”源流考论( 史学集刊,2 0 0 1 年第l 期) ,许淑珍的齐鲁葬俗比较( 管子学刊,2 0 0 2 年第4 期) ,张琪亚的 先秦祭祀风俗流变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等。 其他相关论文还有:涂庆红的( 诗经) 风俗的归类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 债= 论文,2 0 0 2 年) ,马斗成的齐国风俗与社会秩序探析( 学术研究,2 0 0 5 年 第5 期) ,陆学凯的( 礼记乐已) 与先秦礼乐思想( 北方论丛2 0 0 3 年第2 期) 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可见,在现有的研究齐鲁风俗的著作或文章中,或是缺乏研究先秦齐鲁 地区风俗的专著,或是以某一风俗或某一本书中的风俗为基点进行研究,其中又 以婚俗的研究最多,这些研究都不够系统全面,显得比较零散,也不是从移风易 俗角度进行的研究。 1 、重点 三、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本文在对先秦齐鲁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移风易俗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 上,把写作重点放在对移风易俗现象的阐发上,主要是对移风易俗的途径、趋势、 特征、影响等加以探讨。 2 、难点 ( 一) 本文涉及时间跨度大,风俗涵盖范围又很广,很分散,如何在众多变 化的风俗中做出取舍并把它们有效组织起来是一个难点。 ( - - ) 在前人研究有所涉及的风俗领域中,如何能写的不落窠臼,是另一难 点。 ( 三) 如何深入挖掘移风易俗现象中一些深层次、规律性的东西是最大挑战。 3 、创新点 以往对于先秦齐鲁地区风俗的研究,多是囿于某一风俗或某一本书中的风俗 的研究,而把先秦齐鲁地区的风俗作为一个整体,从移风易俗的角度进行系统的 专门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 一) 从整体角度考察先秦齐鲁地区的风俗。除了对齐鲁立国之初开始形成 的齐鲁两国不同的风俗特征的原因进行探讨外,也对这一时期那些变化明显、发 展突出,对恬世影响较大的移风易俗现象进行梳理,以期读者得窥先秦齐鲁地区 风俗民情之一斑。 ( 二) 从移风易俗角度研究先秦齐鲁地区的风俗。通过对先秦齐鲁地区一些 移风易俗现象的整理研究,对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以达到服务现代社会的目的。 1 、时间空间界定 四、相关界定 时间:本文主要研究齐鲁两国的移风易俗。因此,对鲁国的研究截止到公元 前2 4 9 年鲁国灭亡为止,对于齐国的研究则持续到公元前2 2 1 年齐国灭亡。由于 齐鲁两国的土著居民是东夷人,齐鲁两国的移风易俗也存在对东夷氏族遗风的继 承和改造问题,所以本文对齐鲁立国之前的东夷风俗也有所涉及。 空间:本文主要研究齐鲁两国境内的移风易俗,对其他诸侯国的移风易俗不 作研究。 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2 、基本概念界定 风俗与文化的关系:风俗与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风俗本身是一种文化事 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由人类集体创造、人人相习并历代传承。 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由于风俗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几乎囊括了人 类生活的全部内容,能够较全面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因此,文化的 真正存在价值和真实生命力在于风俗之中,通过风俗民情来把握文化精神,会更 加直观和准确。 齐鲁风俗:关于齐鲁风俗,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分歧。分歧的焦点实质上在 于能不能把齐鲁地区的风俗文化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能不能把齐国的风俗与鲁 国的风俗看作是同一地域风俗文化的两个分支。由此上溯两支风俗文化的渊源, 便会产生诸如能不能把东夷风俗看作齐国风俗与鲁国风俗的共同历史基础等问 题。近些年来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大都着眼于齐国与鲁国之间风俗的差异,主要 的依据材料还是春秋战国时期两国风俗文化的不同表现,而对西周以前的情况尚 缺乏细致的检讨。相对来说,鲁地土著风俗与中原文化习俗的融合很早,华夏化 的程度很高;齐地风俗全面化入中原文化较迟,保存土著习俗因素较多。但无论 鲁地风俗还是齐地风俗,在商殷时代都还强固地保持着东夷风俗传统,并未因华 夏融合而失去自己的地域特点。所以,在检讨齐风俗文化与鲁风俗文化的来源时, 不必把二者完全分开来。没有必要据此而把同一地域风俗文化割裂得七零八落。 只要有些代表性的传统风俗文化特征具备共通性,风俗联系较密切,即使各地方 的具体差异较大,我们仍可把二者看作是同一地域的风俗文化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齐鲁风俗溯源 一、东夷风俗 风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在长时间的共同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 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风俗的形成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但是,一经形成就 具备了地域性、普遍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所谓地域性,就是指由于过去山川i 阻 隔,交通闭塞,交流不便,不同地域的人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所谓普遍性,就是 这个民族或集团的人都自觉地接受并遵守,就像是不成文的法典,对每一个人都 具有约束力;所谓规范性,是说它在人们生活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一 套固定的模式;所谓稳定性,就是指风俗形成以后会长期维持,不会在短时期内 发生变化。 大抵在西周齐、鲁立固以前,山东大地上活跃的一直是东夷人,他们是后来 齐鲁两固主要的土著居民,而齐、鲁两国建立后,其风俗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由于风俗自身所具备的地域性、普遍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东夷风俗的 古老传统仍然有迹可循。因此,要了解先秦齐鲁地区的移风易俗,就有必要对其 先民的风俗即东夷风俗有大致的了解。 ( 一) 婚制 东夷族的婚制带有原始氏族遗风,盛行群婚,舜娶尧二女娥争、女英,姐妹 俩共事一夫,即属东夷族的兄妹群婚风俗。 山乐帅祀大罕坝士罕但论又 另外东夷族在两性关系上比较自由、浪漫,妇女地位较高,且不受家庭伦 理观念的束缚。这一点可以从羿与洛水之神的婚外恋以及嫦娥偷吃仙药的传说中 得到证实。 羿是东夷有穷氏的首领,传说中的善射英雄。弈的妻子嫦娥在先秦典籍中, 是东夷部落炽訾氏的女子,擅长占月。后来,她成了羿的妻子。羿和妻子嫦娥, 英雄美女,生活幸福美满。可自从羿邂逅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坠入爱河而不能 自拔,英雄开始堕落。大概是由于后羿的外遇,使嫦娥耿耿于怀,才有了偷吃长 生药奔月之说,也有人说,嫦娥奔月实际是回到自己崇尚月亮的氏族。 当时的东夷族也实行族外配偶婚。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吴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 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太吴即伏羲氏,伏羲是甘肃天 水地区,古成纪县人,属华夏西部族系。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踩践“大人”足迹 怀孕的地方“雷泽”,后世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雷泽即震泽,在江苏吴西,在今太 湖地区。也有人认为在济阴,也就是现在的荷泽市东北。史记五帝本纪中的 “舜耕历山,渔雷泽”,尚书禹贡中的“雷夏既泽”,皆指此。后一种说法表 明,伏羲母华胥氏与东部族民有配偶关系,怀孕回到西部天水本族生下伏羲。这 罩透露出重要的族源和血亲交往信息,那就是西部天水华胥氏同东部古雷泽的山 东族民历史上有姻娅关系。这证明了东夷族确实存在族外配偶婚制,这一婚制加 强了东夷与华夏殖部族系的联系,促进了他们之恻的融合。 ( - - ) 服饰 东夷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己普遍从事纺织和缝纫。大汶口遗址发掘所得的遗 物中,就有纺轮、骨针、和织布用的骨梭。东夷人盛行佩戴各种饰物,从已发掘 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大汶口遗址1 0 号大墓的墓主,仅头、颈部的 装饰物就多至3 串、7 7 件;4 7 号墓的墓主,也有5 串、4 7 件头、颈装饰物。头部 装饰品,特别是牙制束发器和石笄、骨笄等的增多,说明东夷人很早就已养成束 发的习惯。一般地说,在原始社会的人类集群中,身体装饰的起源较之穿衣要早 得多,即使后来有了可以称之为“衣服”的披戴,最初也是装饰性的。大汶口文 化时期的东夷人已能织布穿衣,他们的装饰无疑早已脱离最原始的观念和方式, 而应该与着装相配合。大汶口1 0 号墓的墓主,周身覆有一层厚约2 厘米的黑灰, 疑即盛装入殓的遗迹。这时期墓葬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各种类型随葬品的陈放位 置有一定规律,也可说明死者的装饰品是与生f i 的佩戴相一致的。礼记王制 记载东夷人有“被发文身”的习俗。纹身大约自远古已兴,并流行于世界各地, 东夷人也不例外;至于披发,看来在东夷文化的发达地区早已开始改观。从殷墟 出土的玉雕、石雕像来看。商代贵族头戴祸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穿裙裳,腰 恻束带,裹腿,脚穿翘尖鞋。这种束发右衽的传统装束样式,可能在大汶口文化 时期已开始流行。o ( 三) 饮酒 东夷人喜欢饮酒。后汉书东夷传称:“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山 u 删光华:东夷齐文化0 华夏文化的触台j 发艟,管了学刊2 0 0 5 年第1 期。 4i 忠民,张富弹善: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董两周卷第1 5 7 贞,中毕书局2 0 0 4 年版( 下同)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高柄杯,是典型的饮酒器物。莒县陵阳河发 掘的4 5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随葬的高柄杯一类饮酒用具达6 6 3 件之多,真实地反 映了远古东夷人好饮酒的生活特点。殷商时期,殷纣王“好酒淫乐”、“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殷人尚酒风气的盛行,是东夷人饮酒盛风的继续。 直到今天,山东人饮酒的豪爽、实在、和酒量之大仍是非常出名的。 ( 四) 弓箭 东夷族世代擅长弓箭,以狩猎为业,以强大的军事武力威震天下各部落。说 文云:“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因此,古今学者释东夷之称,多从说 文之说,以为起于东夷的尚武之风,“夷”字象人身上背着大弓之形,于是用为 大弓部落之称。 说文矢部称:“古者夷牟初作矢。”夷牟当为牟夷,是东夷族的一支。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少吴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可知弓箭的发明 者是少吴子般。墨子非儒下:“古者羿作弓。”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夷 羿作弓。”可见,少吴子般和羿都可能是弓箭的发明者。而无论是谁发明弓箭,都 足以证明弓箭源于东夷。 ( 五) 乐舞 东夷族是一个酷爱音乐、擅长歌舞的民族。后来称嫦娥善舞也符合历史事实。 热爱生命、追求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是东夷歌舞的特点。他们不仅创造出可以调 节生活情调的美妙音乐,并且在发明、创造乐器和乐曲的制作等方面都做出了很 大豹贡献。 舜在音乐舞蹈方面具有3 1 二j l 的才华。庄子天下日:“舜有大韶。”汉 书礼乐志载:“舜作韶。”晚文音部载:“韶,舜乐也。”足 证韶乐为舜时之作。韶乐是一部非常优美的舞乐。史记夏本纪日: “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 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可见舜时乐舞表演之盛况。韩非子外储说载: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舜将 其父瞽叟的十五弦之瑟,改造为二十三弦之瑟。 东夷乐舞对后世影响很大,齐鲁早期乐舞主要是东夷乐舞。春秋时期的莱夷 ( 在今山东半岛) ,乐舞仍非常发达。齐国灭掉莱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莱乐。齐 景公四十八年( 公元的5 0 0 ) ,与鲁定公会于夹谷( 今山东莱芜南) ,安排莱人奏莱 乐,借机劫持鲁定公,结果被孔子识破。由此可知,那时的莱乐不仅有音乐,而 且应该和武舞结合在一起。不然,劫持鲁定公的计划很难实现。东夷族乐舞的发 达可见一斑。 东夷人善歌舞也与其祭礼有关。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人腊月祭天时, “连同饮食歌舞”,白虎通义礼乐引乐元语日:“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 生也:南夷之乐持羽舞,助时养也:西夷之乐持戟舞,助时煞也;北夷之乐持干 舞,助时减也。”可见,东夷人喜饮酒、歌舞,也与其好勇、善射的性格特点密不 可分。 “叫马迁:史记殷奉纪岳麓* i :1 9 9 8 年版( 下1 4 )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六) 龙、凤图腾与太阳崇拜 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吴、少吴、蚩尤、额顼、帝喾、 大舜、后羿等。东夷族各部落主要以龙、凤、鸟、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图腾居多。 太吴是远古龙图腾的发明者。“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汶口文 化中、晚期发现少量形态逼真的蛇纹和图案化的蛇形纹,应该是太吴部落龙图腾 崇拜的遗存。 由神话资料可知,东夷族群相信,上帝派遣神玄之鸟,来到世界降生了他们氏 族的始祖。所以东夷族群的玉雕上,常有各种玄鸟一凤、鹰、枭、燕的花纹。而 鸟图腾的信奉者最富代表性的当属少昊部落了。 关于少吴的传说,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影响很大,也最为有名: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日:“少铥氏乌名官,何故也? ” 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穴爹氏以龙纪, 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烬墓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 名凤乌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 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照鸠氏,司马也;鸬鸠氏, 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 工正,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