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与现实思考.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与现实思考.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与现实思考.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与现实思考.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与现实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摘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的观点,也是世界性 的公识。尊重人才、开发人才价值只有以市场作为配置人才的机制,才能为人 才的“柔”性流动创造条件,也才能为人才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可能。对人 力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的探讨是当今用人机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 康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即以这种大环境为背景,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 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试图对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状况进行思 考,以求对这一问题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本质入手,探讨了人 力资源配置的内涵。首先从人力资源概念的演变来追溯“人事”到“人力资源” 的过程,进而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涵义。接着分析了人力资 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指出它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释放。对本质的分析是从人的 三种形态和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终极目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文章第二部分从 两个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基础。首先,从古典经济学以及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回顾了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经典理论,从而为人力资源市 场化配置奠定理论根基。接着从必要性与合理性的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源市场化 配置是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个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这一部分是 后两部分的理论根据即指导。第三部分则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先分析了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接着将着眼点定位 于人力资源的生产制度、流通制度以及社会评价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上。最后一 部分从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两个主体的素质以及市场自身的规范入手,来探讨市 场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两个主体是作为供给主体的教育以及作为需求主体的用 人单位。教育制度的改革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建设;用人单位应树立现代管理 观念和先进的人才测评制度。与此同时,作为联接这两个主体的市场也应从各 方面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率。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社会评价;人力资源市场主体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i st h ef i r s tr e s o u r c e i sa c c e p t e da sap u b l i ci d e a a l lo v e r t h e w o r l d d e v e l o p i n gt h e v a l u eo ft h et a l e n t s r e q u i r e s t h em a r k e ta st h er i g h t a l l o c a t i o n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 i ta l s or e q u i r e st h e “f l e x i b l e s y s t e mf o rt h ef l u i d i t y o f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s h a v i n gi t se y e o nt h es p i r i to ft h et i m e s ,t h i st e x ta d v a n c e s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r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w h i c h i sb a s e do nt h e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s o fe c o n o m i c s 、p e r s o n n e l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 s t a r t i n gw i t ht h en a t u r eo fh u l n a nr e s o u r c e s t h ef i r s tp a r tp r o b e si n t ot h ed e f t n i t i o n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 n a t u r ea n dh u n l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i t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r e l e a s e s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h u m a n b e i n g t h es e c o n dp a r tp r o b e s i n t o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t m d a t i o no fh l l m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f i r s t l y ,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c i a s s i ce c o n o m i c sa n dm a r x i s me c o n o m i c s ,t h et h e s i s r e c a l l st h ec l a s s i ct h e o r y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a l l o c a t i o n ,w h i c h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t h e n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 n e c e s s i l y a n d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t h ew r i t e r a r g u e st h a ti ts u i t sf o r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n d i v i d u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p a r t i st h e g u i d a n c eo f t h e l a s tt w op a n sb a s e do i lt h e s et h e o r i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a n a l y z e s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w h i c hs t a r t sw i t ht h ep r o c e s s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i nc h i n aa n dt h e nf o c u s e so nt h ew e a k n e s so f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o fp e r s o n n e l m a n a g e m e n t 、e d u c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o fs o c i e t y t h el a s tp a r tt r i e st o c o n s t r u c ta s y s t e mo fh o w t oi m p r o v e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t t u r l l a nr e s o u r c e sa i l o c a t i o n o fc h i n a f o l l o w i n gt h ei d e ao ft h er i g h tc h o i c eo f t w os u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 f o r m a l i z i n g t h et a l e n t sm a r k e ti t s e l ft h e s et w os u b j e c t i v i t ya r e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 h o u l df o c u so nt h es t u d e n t s a b i l l t y b u i l d i n g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h o u l ds e ta d v a n c e m e n tm a n a g e m e n t i d e aa n da s s e s s m e n t s y s t e m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st h ej o i n to ft h e t w o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t h et a l e n tm a r k e t s h o u l di m p r o v ei t s e l ff r o ma l l s i d e s o n l yb yt h i sw a yc a n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t h e h u l n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o f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b e i m p r o v e d k e yw o r d s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a l l o c a t i o no f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o c i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 ; j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2 l 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是推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 的“第资源”。当代人才成长,具有“生成的平等性、学习的终身性、回报 的倍增性、数量的稀缺性、竞争的激烈性和能力的创新性”等特征。人才的 成长与发展只有以有效的机制为土壤,才能催生出繁盛茂密的果实,才能实现 人才的价值。有效的机制是人才充分涌流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使作为生产要素中居于首位要 素的人才资源进入市场,实现“柔性”流动,从而为更大可能地实现人才的价 值准备条件。人力资源配置是指人力资源在社会需要的作用下分布于社会不同 方面的过程和比例状态。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而不仅仅是人才资 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来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配置资源 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以期对这一问题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一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分析 对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本质的思考首先必须追溯到“人力资源”概念的提 出,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步理解其内涵及其以“释放人的二l 体性”、促使 人的价值实现的本质。 ( 一) 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内涵 1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从“人事”到“人力资源” 通俗地说,所谓“人力资源”就是将人当成一种资源,与深藏在地底下的 煤与石油等矿藏一样,只有经过开发与冶炼,他的价值才能得以昭显,他的潜 能才能得以开发。同时,资源的开发必须借助合适的工具与手段,以及良好的 平台和机制,才能使其转化为产生价值的能量。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 固顾春明:略论当代人才的发展辊割和取向光盟日报2 0 0 4 年4 月5 日第3 版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过程。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就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机制和平台,它制约着人 力资源价值的实现,为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提供舞台和生态环境。 在传统经济时代,“人”被定义为“人事”,对人的管理称为“人事管理”, 其管理的基本假设是:人是成本,是一种减利要素,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工作, 管理的目的是节约以人力成本为主体的期间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及至6 0 年代,美国学者麦尔斯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人被当作一种最宝 贵的资源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4 0 年的发展,人力资源理论不仅演化为 一种学科体系,而且已经转变成为一场实际运动。世界各国有见识的领导者无 不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本”,把人 才资源开发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人 事部门开始把“人事部”改称为“人力资源部”。对人的管理称为“人力资源 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背后的假设是:人是资源,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工作和工 作的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投资于人力, 既为人力资本的升值,也为人才更大地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进而为社会创造 更多的价值。这种转变来自于价值创造要素的变化,也就是说知识正在或将替 代劳动和资本,成为主要的价值创造要素,知识劳动成为更有效的高附加值劳 动,于是就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了重视知识与重视人才的理念,有了 从人事部到人力资源部名称的变化。 2 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涵义 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指市场机制作为整个人力资源运行和人事管理的 基础性机制而发挥作用,其目的在于最有效率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作用和晟大 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潜能,尽可能地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殖。它打破 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命令服从关系,并将其转化为市场配 置中的平等契约关系,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中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 机制的基础配置作用。 对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涵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是相对于计划配置而言。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巨著 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源配置的三种方式:直接配置资源方式、市场配置资源 方式和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其中,马克思主要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分析了市场配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置资源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矛盾,进而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提出了以公有制为 基础的计划配置资源方式。他明确提出,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中,人们 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劳动时间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 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马克思的本意只是对社会资源配置实行“有意识 的社会调节”即计划调节来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事实上,马克 思并没有否定市场配置的优越性。相反,只有将计划调节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才 能产生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可是马克思以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离开了他的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们对市场配置资源持否定态度,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 资源配置只能选择计划形式,如列宁多次提出消灭商品经济,斯大林实行排斥 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人力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 统一接受中央的计划配置。应该说,这种配置方式,在曾经迅速建立我国的工 业化基础中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它的弊端日益暴 露出来:人力资源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过剩结构性短缺并存等等。 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思 想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的。我们必须在马克思的思想引导下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 重组。 其次,理解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含义必须了解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运行 机制。运行机制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双向选择”机制,即人力资源的流动 和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途径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来进行的,由此实现与用人单位 的“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结合”。这是竞争的机制。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原则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二是收入分配机制。这是由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 率决定的人力资源的价格机制,即工资机制。这是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 三是社会保障机制,即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家对人才配置的总髓 督、总调节的职能。这是市场运行的稳定机制。这三种运行机制在市场配置中 紧密结合,相互调节,以便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增值。在以上三种运行机制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9 4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配置下,劳动者就拥有了选择职业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权。通过这种自主选择, 劳动者在参与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获取物质利益。具体 说来,劳动者的权利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本个人所有,劳动者是人力资源 市场中的决策主体、行动主体、收益主体和风险主体;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归劳 动者个人所有,使用权归于社会,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开;人力资源的使用 权归社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和法人实体,平等地享有对人力资源的 使用权:人力资源的使用是有偿的。工资机制是引导人力资源优化结合的重要 杠杆:人力资源在未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期间由社会进行储备开发。如教育、 培训,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载体一劳动者享有统一的多层次的社 会保障权利: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行立法监督和宏观调节,以保持人 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社会公平。这些权利的拥有为劳动者在市场中实现自身的 价值敞开了准入的大门。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也就在于为人的潜能的发挥、为 人的价值的实现创造宏观的外部环境和机制。人,在市场化配置中成为自由的 存在,从而也对外面的世界看得越来越真切:原来我们还可以选择自己的存在 方式按照自己的个性、根据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自由追求喜爱的生活方式和 生存方式。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机制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平台。 ( 二) 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释放人的主体性 在我们对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们才能把握 其本质。对本质的理解首先必须从“人的三种形态”的表现形式入手,以明确 不同历史时期人的配置效率,从而更为真切地明了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 质。 1 “自然人”、“经济人”、“自然经济人”人的三种形态 “自然人”、“经济人”、“自然经济人”是经济学家根据人在不同时期和不 同意识形态下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而给予命名的。从这三种形态的人身上我们可 以看出不同时期人的配置的效率和状况,从而进一步理解人在市场化配鼍下获 得的本质。 硕士学位论文 m ,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自然人”生活在马克思所讲的“交换关系狭窄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在 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我 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 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 后来是在氏族间的冲突中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这种社会形 态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依赖关系”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 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因而,在自然状态下,人的 发展是不充分的。这种状况下的资源配置是一种“鲁滨逊生产方式”的配透, 也是中世纪生产方式和农村家长制小生产方式中的资源配置。这时期人的特点 表现为禁锢、依附与不独立,这种关系制约着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物质资源 的合理配置。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也描述了一种自然人, 这种“自然人”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年代。他在对话录中给这种自然人加 上了三个形容词:善良、自由、幸福。在自然状态下,人也享受着自由,这种 自由就是每个人对其个人财产的所有权,但也是对他赖以生存的东西和通过劳 动占有的东西的所有权。但这种自由是在一种原始愚昧状态下的自由。所谓 幸福也就是对宇宙和世界不了解的情况下一种封闭性自我满足的幸福,人没有 追求,没有欲望,更没有卢梭所说的由于能力的不及而产生的欲望的痛苦。由 此,这种状态下的人更谈不上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 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 系。”。这一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自由竞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单个的 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进入了市场,人与其 他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下体现自身的价值。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根据对市 场秩序的考察,从独立的生产者及其行为出发,强调了在经济领域追求私利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笫l l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3 3 7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3 3 7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3 4 0 页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熠译高毅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4 2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中国人民大学编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3 4 0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意义。他第一次系统运用了经济人这个假设。他认为经济人一切努力的动机就 在于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 中又赋予了经济人第二层内涵:经济人努力追求金钱之外的一种独特的资本主 义精神。在经济人那里,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 而成为了“人生的最终目的”,这实际上体现出经济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的 一种可贵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值得肯定的事业心。据此,有的学者提出“我 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设应该是经济人”。追溯历史,我们可以 看出从自然人到经济入,人与物质资料的匹配同益完善,人的主动性从自然状 态下的压抑禁锢走到市场机制下的解放与自我实现,实现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跨 越。 经济人的假设有其科学性,并符合西方市场国家的实际的,而中国不同 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迄今为止,中国并没有进入到第二大形态即市场经济大 形态。中国尽管实行过“计划经济”,但并非马克思所设想的经历过市场经济 大形态以后的计划经济。这就说明经济人和自由人都不宜作为中国经济学所考 察的人。根据中国的经济现状,有学者提出现实条件下中国的人性假设应是“自 然经济人”。9 4 0 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基本属于马克思所讲的第大形态,即 自然经济,因此,其人也就属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其特性是:自然经济人 的资源配置只能跟着自然走,没有充分的选择权。相反,经济人有资源配置选 择权。其次,自然经济人的要素资源结构以自然为主,反之,经济人的要素结 构以“资本”为主,即个人的知识、技能等素质。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 人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人。4 0 年代末以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所有的人都 听命于国家计划。其特性表现为:所有个人的资源配置选择权统统被剥夺,而 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种要素资源不能流动;人与人之间无竞争,自然关系如血 缘关系、宗法关系等仍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仍服从于个别、 少数“家长”的旨意;自然经济人由于受制于“自然”而资源配置选择权有限。 他们的种种具体特性表现为禀赋的同一化、同构化、单一化。自然经济人在向 。卞风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 。俞忠英:自然经济人理论经济学2 0 0 0 第2 期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杜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4 期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市场经济人的转型是种变型的自然经济人的转型。一方面,这种变型的自然 经济人仍保留自然经济人的某些特性,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的转型导致人作为 人的经济的全方位转型,人的资源禀赋、分工协作、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都 得到转型,同时,资源配置及其方式,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等整体性转型。 人在这种转型中,第一次获得了潜能的释放,第一次在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 进行主体性的创造,人的价值在这种转型中一步步得以实现。 从上述三种定义的人的形态看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意识形态下 的配置是不同的,配霞的效率受到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下,我们国家的劳动者既具有经济人的某些属性又具有自然人的某些特 点,他们是综合具有复杂特点的社会人。马克思说,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在市场配置下,人正是凭着自己的本质“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 和智力”、“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能够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复现自己”、 “直观自身”、“肯定自己”,从而获得“生产的欢乐和对产品的享受。”“可见, 人在市场配置中获得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价值的权利,在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的 前提下,不断地去实现自我,进而逐步获得个性的解放。 2 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重要目标一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 ( 1 ) 人的价值是什么?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理论都会回答这样三个问题: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人实 际是什么样子的? 人如何从实际所是的样子变为应该所是的样子? 。这些问题 的提出是因为他们都蕴涵着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当年的马克思讲人的应然性状 态是建立在对人的实然性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他认为人不应该是专制制 度下的产物,不应该是宗教的信仰者,不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异化的 人,更不应该是片面发展的人和原始的丰富的人。这从实际上否定了先前社会 中所确立的种种人的价值。与此相对应,他提出的新人的样子应该是:人应该 是民主制度下的人,是追求现实幸福的人,是自由地自觉活动的人,更应该是 。转引自:徐长福“旧人”的否弃和“新人”的形塑,现代哲学2 0 0 2 年第4 期 。转引自:徐长福“旧人”韵否弃和“新人”的形塑现代哲学2 0 0 2 年第4 期 7 全面发展的人。市场配置下的人就已经具有了马克思提出的新人的雏形。人 的价值的最高目标是人的更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孙喜亭 认为,作为人的主体的价值应包括三层涵义:人是人、人应该像人那样的生存、 生活、人的主体价值的最高标志就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至此,关于人的 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人的意义,就是人与人的 社会关系,也就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 追求人的自身价值是人的生存的重要内容。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则是一个 历史过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马克 思在对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中分析了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与人的发展形 态经历“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和“能力依赖”形态相适应,人 的价值实现先后经历了“人身依附”模式、“物化”模式和“能本”模式。其 中,“能力依赖”形态下的“能本”模式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实现 的划时代变革一一人由借助人身依附关系或依靠物的力量来实现自身价值转 为依靠能力及其正确发挥来实现自身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由外在异己转为内 在本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确立与发展,“能力依赖”这一 当代人的新的生存范式得以确立。一方面,它否定和屏弃了血缘和特权等先天 禀赋对人的发展和生存的左右和支配,强调和尊崇人的能力对个人生存和命运 的决定性影响,促使人向倚重个人能力的个体生存状态转变。另一方面,在市 场机制之下,“能力依赖”促使人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在“能力依赖”的社会和环境下,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 2 ) 教育,为人的价值的实现作准备 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是一个被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是正确的命题。离开 了人的培养,教育活动就丧失了本质属性。整个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使 人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离开了对人自身价值的提高,教育的所有其 它价值就会荡然无存。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 地位、他的价值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人 。胡红生张军: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看人的生存方式的历史变革,学术界2 0 0 3 年第2 期 。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5 月版 。胡红生张军:从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看人的生存方式的历史变革,学术界2 0 0 3 年第2 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他的才能和智慧,其价值才会得到别 人的承认。一个人的价值,正是在服务于他人、奉献于社会的追求和创造中得 以实现的。人要奉献,要创造,就必须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从事创造活动的才能 或本领,教育正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和技术素养,即通过提高人自 身的素质而体现出教育的价值,通过促进人的发展去促进社会的进步。教育在 联结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它对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教育价值 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哲学上看,我们可以将人的价值抽象地分解为两个方面, 即人的内在价值和人的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主要是指人在遗传基础上通过 教育过程乃至社会生活过程而获得的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它以知识、能力、 人格、素养、情操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基础性条件。而所 谓外在价值则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和为他人 所做的贡献。一般来说,人的价值的内在价值决定其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所达 到的程度,是其内在价值的表现和反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活动,其价值 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内在价值的发展和提升上,即通过赋予人知识、形成人的 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及意志品质等,为人去实现和创造更大的外在价值奠定基 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就必须通过教育变革 去提升人的内在价值,并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价值。因此,教育变革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完善,是真正实现人的 价值的两个方面。 ( 3 )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既定的环境约束下,人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 达到最大。 预期收益“最大化”,是经济人行为的“理性”所在,是经济行为的基本 规定性。这是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天然本性。马克思也曾经指出,对于 每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 发的。”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他们自身利益的判断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这方面,“哲学家”和“街上的挑夫”没有太大 差别。但作为特定“社会”中的经济人追求“自利”并非就只是“自私自利”。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8 6 页,第2 7 4 页。 9 “自利”不同于“自私”,“自利为本”说的是基于人的理性,虽强调自己的利 益,但却是从“理性”出发,遵循“己所不欲、勿旌于人”的道德律,时刻准 备为改善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做某种妥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自 利目标变量具有多样性。这些目标变量不仅包括物质享受、货币收入等物质性 利益,也包括社会地位、名誉、人生价值、幸福感等精神性利益。总之,特定 社会中的人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也就是朝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迈进的 过程。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学中人的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人的“预期收益”的最 大化。 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目的也就是促使人的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有三种基本核心价值:生 存、自尊和自由。也就是说,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是人类为维持生存、实 现独立自主和获得自出而不断增进其力量和价值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入的发展和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 最优配置可以实现人的预期收益的最大化。因而,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在市场机制的背景下,创造一切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制度与其他条件,让人性在市场中发扬光大,让人的主体性获得更大限 度的释放。 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理论探索 ( 一) 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回顾 1 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论述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市场经济如何有效运行,对此问题的经典性论述可追 溯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 个个人都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调节资源的:“个 人的利益与情欲,自然会使他们把资本投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但若由 于这种自然的倾向,他们把过多的资本投在此等用途,那么这些用途利润的下 。车宝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页。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降,和其它各用途利润的提高,立即使他们改变这错误的分配,用不着法律的 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 适合于全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国内的切不同用途。”斯密认为,在 自由经济条件下,经济系统在资源配置上,受人的利欲牵引,自然地存在一种 自由调节机理,引导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他极力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与作用,是古典经济学的一条主线。为了论 证市场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新古典经济学采用了特定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 假设。它立足于个人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作出了“经济人”的人 格假设以及理性选择或理性行为假设。它把人抽象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化 身,并由此否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其他一切非经济特征。理性选择是指经济人 在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必定并且能够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效用或收益的那 个方案。在斯密那旱,“经济人”实际上已经具有了三个方面的属性:追逐自 己的利益、对这种利益的兴趣是一贯的、力求使这种利益最大化。后来的新古 典经济学提出的资源配置理论,建立了一套较严谨的有利于市场经济分析的经 济学分析范畴与理论模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经济人”的假设与最大 化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行为不符的。在现实生活中,人除 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有情感、安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追求。特别是他们受 到矸i 同的经济条件和地位的制约,在经济行为上有很大差异。后来新制度经济 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做了如下的修正,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经济人” 假设:首先,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 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其次,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有限理性。它 包括能力限度、环境约束、满意准则和人的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这样,“新 经济人对传统模式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把经济人模式 从经济领域扩展到非经济行为的领域,从而揭示出经济人的某些实际行为特 征;另一方面,我们更能发掘出约束经济人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层 含义。它使经济人模式具有更一般的意义,从而远远超出纯经济学的范畴。”。 。征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出舨社1 9 9 6 年版,第2 7 页。 o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5 4 5 6 页 。杨春学著: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2 0 7 - 2 0 8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从理论基础上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以三种理论为基础,将人既看成是自 由人,有选择的权利,又看成是最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并受理性的支配;同时, 人又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与制约,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去理解人的价值,从而进行 更合理的选择。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性代表作资本论是通过研究资 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马克思认为资源配置的 基本前提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在马克思看来,按一定比 例分配社会总劳动不仅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共有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 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 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 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分析资源配置对,采用了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系统动态分析法。它既研 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微观经济单位与社会各部门之间进行的合理配置,也分 析资源配置的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它认为资源配嚣不仅涉及到人与物的利益关 系,而且涉及到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资源配置 方式取决于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形式,并且最终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 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源配置的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资源配 置方式,即一一种交换关系狭窄的自然经济形态的配置方式。它包括“鲁滨逊生 产方式”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中世纪生产方式和农村家长制小生产方式中的资 源配置。二是与全面交换的商品经济相对应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三是与自由 的联合体的产品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计划配置方式。其中,马克思以自由竞争为 社会背景,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市场配置资源方 式的机理、条件和实现形式。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分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其一,从价值论上讲,马克思经济学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周,j 、亮: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修正经济科学出版社j 9 9 9 年版,第1 5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生产岩强过竞争来实现资源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其二,在劳动的技术方式上,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要实现最大限度地生产与实现价 值增值的职能,则不论是微观上的单个个体还是宏观上的社会总资本都必须在 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做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其三,在劳动方式上, 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形式与条件,从中揭示了资 源配置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交换性劳动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是市场机 制。市场价格、供求、竞争等利益机制不仅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引导 着资源的流动与重组。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相互影 响、交替发挥作用,自发地实现对资源的配置。马克思还分析了市场有效配置 资源的市场条件与社会历史条件。从市场条件上来讲,价格、供求、竞争等市 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作用的完全发挥,必须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无阻地 实现资源的充分流动。马克思特别强调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完善的重要性。 市场机制分配劳动力的调节是,“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 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要满足这一条件,就应该 有自由而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市场配置理论是具有社会历 史性的,是内涵了社会历史条件的。这些条件是:( 1 ) 要使资源在部门间达到 有效配置资源,必须使利润率相等。( 2 ) 废除一切人身依附关系与限制生产要 素尤其是劳动者充分流动的不合理法规。( 3 ) 信用制度完善( 4 ) 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支配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 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马克思作了辨证思考一方面,他认为市场配置资 源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有利于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另一方面,马 克思也揭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和弊病。他认为这种由价格和供求变动进 行的资源配置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只 有对社会资源配置实行“有意识的调节”即计划调节,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生产 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 理、更有效的配置。在他们之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他们对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社会主义条 件下的资源配置只能选择计划形式。从列宁的消灭商品经济到斯大林的计划经 济与商品经济不相容,都是背离马克思思想路线的表现。直到1 9 3 6 年,波兰 l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经济学家兰格发表的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中才出现“市场社会主 义模式”的概念。他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采 用竞争市场的“试错法”,即可以模拟市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后来东欧 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采取了这一模式。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仅依靠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 置。在我国,1 9 7 8 年以后,逐渐深化了对市场配嚣资源方式的认识:由开始的 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到最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 9 9 2 年的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 由此可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辅之以计划调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样,人作为一 种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才能发挥自身的较大效用与价值。 因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力配置的最佳选 择。 以上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理论的简单回顾。每一种理论都对市场配置资源提 出了自己合理的见解。其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配置理论的分析是站在 辨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因此,它也就是我们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配置 资源的理论基础。同时,人作为市场的要素之一,人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