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语形成了庞大的姓名称谓语体系。本文综合运用理 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知识,从静态与动态的层面对现代汉语姓 名称谓语进行了系统描写和综合分析,从而归纳出类型,总结出其使用规则。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是指在现代汉族社会中使用的姓名或包含有姓、名、姓 名的称谓语。姓名系统是随着姓、氏、名、字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姓名 称谓语由本体形式和变体形式构成。本体形式就是姓名本身,变体形式则通过截 取、重叠、附加等方式构成。姓名称谓语数量很大,表达的内容也很丰富,能满 足各种交际需求。姓名称谓语系统中,面称数量少于背称数量。姓名称谓语反映 出被指称人的身份、年龄、辈分、居住地域等信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它的选用受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的制约。在进入交际 之前,姓名称谓语可以用来指代一人或多人。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它可以用来指 称受话对象,建立交际联系;可以标示交际双方的关系、情感和身份;标记礼貌 和礼貌策略。在语篇交际中,姓名称谓语用来构成话轮,轮换或维护原话题,争 夺话轮,作为反馈会话中信息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根据交际情景和角色关系实现 交际语码的转换。 总之,本文深入讨论了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的构成、特点、语用选择以及其 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对于推动姓名称谓语的进一步研究,丰富称谓语的研究成 果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姓名;称谓语;语用选择;语用功能 ii abstract chinese has formed a huge name address system in long history.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modern chinese name address form both on dynamic and static level by using knowledge of general linguistics, social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thus conveying its categories and summarizing its usage regulations. this modern chinese name address form is the name or the address form containing family name, given name, or full name used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 the name system has been formed gradually a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mily name, shi, given name and zi. it is constituted of original forms and varied forms. the original form is the name itself. the varied form is formed by abbreviating, repeating and adding. the quantity of name address is huge, with broad content which could meet various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cation. in name address system, the number of address that is used face- to- face is smaller than that is not. the name address form reflected the age, statue, generation, resident place and other information, with distinct character of a nation and time. the choice of it is constrained by the social statue of the communicator,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place that the communication happened. before the communication, the name address form can refer to more than one people. in the real communication, it can refer to the addressee and build a communication, it can indicate the relation and emotion of both parties, and it also can indicate social statue, politeness and strategies to show politeness. in textual communication, the name address used to form a turn, role exchange and topic maintain or change. it is a way to give feedback to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dialogue. it can also shift the communication code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and role relations. in all, this thesis deep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pragmatic choices and function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name address,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address. key words: name;address;pragmatic choice;pragmatic function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论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由于称谓语涉及的变异形式简单、数量有限,通过它来 分析社会对语言变异的影响是再合适不过的。 法索尔德就特别强调称谓研究对社 会语言学的重要意义。透过称谓及其变异的研究,使社会语言学中“社会语境是 影响语言及其应用的重要因素”这一基本论点变得格外清晰明了。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称谓语可以用来指代自己或他人,也可以用来当面称 呼(面称)或不用来当面称呼(背称) 。用来称呼时,称谓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 (1 )用作呼语,以引起被称呼者的注意,使之参与交际; (2 )用作情感指示语, 对言语行为中双方关系的远近亲疏进行基本的定位,并能影响交际氛围。不同的 称谓形式能够直接表露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意愿和评价。 正是由于称谓语所具有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它一直是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 学、言语交际学等与文化、社会和语言运用有关的学科所格外关注的对象。本文 将从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称谓语的一个分支姓名称谓语进行讨论。 1 . 1 对“称谓语”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 界定 “称谓语”是: “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 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方面得来的名称。 ” 汉语大词典 将“称谓语”简单地解释为: “称呼,名称。 ” 古今汉语词典 对“称谓语”的定义是: “人们为了表示亲属,或其它方 面的相互关系,为了表示身份、职业、地位等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 ” 由此可见,称谓语是在交际中用来指代和称呼的名称,它能表明交际双方的 社会身份、地位和交际关系。 1 . 2 称谓语研究概况 1 . 2 . 1 中国学者的研究 中国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称谓语问题, 尔雅中就有“释亲”篇,历代学者 也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增补。2 0世纪以来,汉语称谓问题获得了长足进展,学者 们从文化、历史、民族、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该问题。 赵蓉晖. 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0 0 3 : 1 8 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z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9 6 : 1 5 7 . 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缩印本): 中册 z .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 9 9 7 : 2 3 1 2 .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古今汉语词典 z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0 0 0 : 4 7 7 2 . 2 1 . 2 . 1 . 1 古代研究 我国学者很早就对称谓语进行了介绍和阐释。如: 尔雅里的释亲篇系 统地介绍了亲属称谓语的意义和用法;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辩是探求称谓语 语源的专文;梁章钜的称谓录3 2卷更是一部集大成的称谓语专著。不过,古 人许多关于称谓的论著注重排列亲属名词和释义,而对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研 究不足。 1 . 2 . 1 . 2 现代研究 赵元任在 2 0世纪 5 0年代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做了详尽描述,如解放前“先 生” 、 “小姐” 、 “太太”等的使用情况。 现代称谓语研究热潮真正兴起于 2 0世纪 6 0年代。 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称谓语及其相关术语的界定。 (2 )称谓语分类研究。 (3 )称谓语语用功能 研究。 (4 )称谓语变化趋势研究。 (5 )称谓语缺环与泛化研究。 现代称谓语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1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并重。亲属称谓语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大 量的研究文章对汉语亲属称谓语、少数民族亲属称谓语以及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等 内容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如汤云航、赵淑芬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文 化 ;陈松岑北京城区两代人对上一辈非亲属使用亲属称谓的变化等。在 此基础上,人们对社交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也展开了研究。社交称谓语的时代特色 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某些制度的改革,社交称谓语在不断发生变化。大量研 究文章对社会称谓语的格式、变化轨迹和影响其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作了深入地 剖析。如吴国振称谓方式与社会结构 ;李明杰称呼语的社会阶层分析规则 ;吴慧颖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李思敬5 0 年来的“社会称谓”变 迁杂忆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 (2 ) 注重系统性。 一方面人们对个别称呼语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潘攀新 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介 一文,对现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交称谓语逐个从 指称对象、通行范围及使用规则三方面进行了描写,并就心理和社会因素揭示了 现时通行的社交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人们试图对某个称谓语系统作总 体描写,如艾贵金浅谈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一文 ,对淮阳方言的称谓语作 汤云航, 赵淑芬. 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文化 j .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 0 0 1 ( 3 ) : 3 6 - 4 0 . 陈松岑. 北京城区两代人对上一辈非亲属使用亲属称谓的变化 j . 语文研究, 1 9 8 4 ( 2 ) : 4 3 - 4 9 . 吴国振. 称谓方式与社会结构 j . 语文建设, 1 9 9 3 ( 9 ) : 3 3 - 3 4 . 李明洁. 称呼语的社会阶层分析规则 j . 语文建设, 1 9 9 7 ( 3 ) : 2 5 - 2 7 . 吴慧颖. 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 j . 语文建设, 1 9 9 2 ( 1 2 ) : 6 - 8 . 李思敬. 5 0 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 j . 语文建设, 1 9 9 6 ( 9 ) : 3 2 - 3 4 . 姚亚平.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 j . 语言文字应用, 1 9 9 5 ( 3 ) : 9 4 - 9 9 . 潘攀. 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介 j .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 9 9 5 ( 4 ) : 8 0 - 8 5 . 艾贵金. 浅谈淮阳方言的亲属称谓语 j . 语言研究, 2 0 0 2 , 特刊: 2 6 9 - 2 7 2 . 3 了系统的描写。 (3 )跨学科研究。这时期的称谓语研究已不满足于对称谓语的释义和考辩, 而是借鉴了相邻学科的某些方法和成果,在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从 文化学角度,探求称谓语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关系。如前文提及的称谓方式与社 会结构一文。有的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某些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做定量分析。 如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 一文,通过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人际称谓语的教育问题、称谓语的现实意义问题、称谓 语的规范化问题提出了建议。有的还运用现代语义学的方法,对汉语亲属称谓语 作了义素分析,揭示了亲属称谓语之间的语义对立。 1 . 2 . 2 西方学者的贡献 r o g e r b r o w n和 a l b e r t g i l m a n在 2 0世纪 6 0年代对代词对称中的权势与同 等语义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欧洲主要语言系统的调查,概括出代词对称 中的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即权势与等同(p o w e r a n d s o l i d a r i t y ), 并分别用 v和 t 来表示。 v指代礼貌的尊称形式,t 指代亲近形式。v和 t的选择受权势和等同 语义的影响。 同样是在上世纪 6 0 年代,r o g e r b r o w n 又与 m a r g u e r i t e f o r d 合作,对美国 称谓系统进行了分析,把其中分为三种语义模式:彼此直呼其名(t h e m u t u a l e x c h a n g e o f f i r s t n a m e ) ;彼此选用头衔加姓氏的方式(t h e m u t u a l e x c h a n g e o f t i t l e + l a s t n a m e ) ;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 h e n o n r e c i p r o c a l p a t t e r n ) 。前两 种对称模式受亲疏程度的影响,而后一种非对称性选择方式受年龄和职业地位的 制约。b r o w n和 f o r d 根据疏远程度对称谓形式进行了分类,依次为:t ( t i t l e ) t l n ( t i t l e + l a s t n a m e ) f n ( f i r s t n a m e ) 。两个人开始认识时相互称职衔,接 着年纪较大或职业地位较高的一方可称另一方职衔+ 姓,后来年纪较小或职业地位 较低的一方也可称对方职衔+ 姓,依此类推。称呼的变化从左向右渐进,并可跳过 中间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步骤;但不可以逆向使用,除非表示愤怒或谴责。而 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可以使用“多种称呼” ,即可以使用职衔、姓+ 职衔、名;而 且这些称呼还可以逆向使用,这种逆向使用不表示愤怒或谴责之列。 1 . 3 称谓语的类型 称谓语的类型,普遍的观点是二分,即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或社交称 谓语) 。亲属称谓语的概念比较固定,是“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是现 实的亲属关系的反映。 ” 但是学者们对于社交称谓语的内涵与分类却有不同意见。社交称谓语是除去 齐沪扬, 朱琴琴. 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 j . 语文文字应用, 2 0 0 1 ( 2 ) : 8 1 - 9 0 . 覃光广, 冯利, 陈朴. 文化学辞典 z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 9 8 8 : 5 4 6 . 4 亲属称谓以外的称谓语,它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表示人们所扮演 的各种社会角色。 本人认为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是非常恰当的。亲属称谓系 统在人类的生活中自始至终占有一个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的位置。童恩正在文 化人类学 一书中指出: “如果我们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各种社会组织之下的最单一而基层的因素,乃是亲 属关系。 ”与有悠久历史的亲属称谓语相比, 作为与其相对应的社交称谓语,则更 直接地为社会生活和时代所制约, 具有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 或特征,其个性突出,在具体的语境使用时表现得也更加活跃。因此,将称谓语 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是符合社会现实和文化特点的。 在接下来学者们对社会称谓语进行细分时,又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主要包括: (1 )将社交称谓语分成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两种主要类型。非亲属称谓是 以社会生活中的人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之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叫 法及固定符号,如代称、姓名、职衔,以及一些借用亲属称谓词表示非亲属的人 际关系的仿亲属称谓。语境称谓则是在一定的具体社会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 称谓俗语,如敬称、谦称、昵称、绰号、讳语等。 (2 ) 将称谓语二分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 其中非亲属称谓包括社会称谓、 姓名称谓、排行称谓、性别称谓等。 (3 )将社会称谓三分为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 (4 )祝畹瑾根据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交往关系将称呼语分为六类,即:亲属 称呼语;特殊亲属称呼语,指可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 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 姓等;通用称呼语,指可 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如同志、师傅、某工( 姓+ 工程师的 简称) ;职衔,指职位或头衍;零称呼语,指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 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社会称谓语进行分类,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但 大部分学者的分类都提及姓名称谓语。可见,姓名称谓语是社交称谓语的重要组 成部分。因此,本文选取姓名称谓语作为专题来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使用规则, 以加深人们对于姓名称谓语的认识,从而在交际中科学地使用姓名称谓语。 1 . 4 称谓语与称呼语的关系 童恩正. 文化人类学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3 : 1 7 0 . 米鲁宁, 郭萌.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 j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3 ( 1 2 ) : 1 7 - 1 9 . 李芳元. 汉语称谓语说略 j . 枣庄师专学报, 1 9 9 6 ( 1 ) : 5 1 - 5 4 . 刘金玲, 林莉. 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 j . 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4 ( 1 ) : 4 3 - 4 9 . 祝畹瑾. 汉语称呼研究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 j .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 刊), 1 9 9 0 ( 3 ) : 7 1 8 6 . 5 从“称谓语”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在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关系方面存在 分歧。大体上存在着五种观点:称谓语就是称呼语,称谓语包括称呼语,称呼语 包括称谓语,称谓语和称呼语完全不同,称谓语和称呼语部分重合、部分相离。 (1 )称谓语就是称呼语。 汉语大词典和古今汉语词典均以“称呼” 解释“称谓” ,而“称呼”则是指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 称。杨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词典 的自序中也指出: “称谓,就是人们可 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孙维张先生更是认为: “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 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 ” (2 ) 称谓语包括称呼语。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其身份、 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称呼的名称。 现代汉语 词典 界定的“称呼语”是: “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哥哥、同 志。 ” (3 )称呼语包括称谓语。曾江霞、王寒冰在其论文英语称呼语翻译及其人 际功能等值 一文中指出:称谓语是称呼语的一部分,广义的称呼语包括当面招 呼用的呼语和介绍他人的称谓。 (4 )称谓语和称呼语完全不同。李彦春在令留学生头疼的称呼 一文中 指出:称谓语是对他人介绍、表示身份的词语;称呼语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 关系名称的词语,二者截然不同。 (5 )称谓语和称呼语部分重合,部分相离。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 称呼语 一文中指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却又存在明显差异的 不同的词汇现象。两者着眼的角度不同。称谓语中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词语可以用来当面称呼时,这部分称谓语就是 称呼语;一部分不能用于当面称呼的词语就不是称呼语,如教师、学生、丈夫等。 称呼语中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价的词语,是称谓语;不 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价的称呼语则不是称谓语,如老曹、 小黄、李明等。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叉关系:部分重合,部分相离。 第一种观点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流行,一般人都认为称谓语就是称呼语。第二 种观点在学术界比较盛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很多讨论“称谓语”的书籍 和文章都以此作为立论的基础。第三种观点任意扩大了称呼语的外延,忽略了称 谓语的指称功能。第四种观点完全割裂称谓语和称呼语之间的联系,是不太准确 的。第五种观点中提到称呼语中有一部分不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不 杨应芹, 诸伟奇. 自序 a . 古今称谓词典 z . 合肥: 黄山书社, 1 9 8 9 : 1 孙维张. 汉语社会语言学 m .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1 9 9 1 : 1 1 4 . 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z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9 6 : 1 5 7 曾江霞, 王寒冰. 英语称呼语翻译及其人际功能等值 j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 0 0 2 ( 1 ) : 1 1 0 . 李彦春. 令留学生头疼的称呼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0 ( 6 ) : 1 2 4 . 曹炜.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j .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5 ( 2 ) : 6 3 . 6 妥当的。 本人认为,称谓语中包括称呼语,但不全是称呼语。称谓语中的一部分,如 教师、学生、爱人、丈夫、妻子等不能用来当面称呼,显然不是称呼语。 “老曹、 小黄、李明”等称呼语同样标示着交际双方的社会人际关系,只是标示的方式较 为间接。这将在后文中得到论证。 因此,本文将以“称谓语中包括了称呼语”作为立论基础,对姓名称谓语进 行分析研究。 1 . 5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是指在现代汉族社会中使用的姓名或包含有姓、名、姓 名的称谓语。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论及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的著作。大部 分的研究成果都是零散地分布在称谓语研究的著作或论文中。 姚亚平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 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一些 职务、职称、职业等面称的规律,指出: “秘书”和“司机”用于熟人时要加姓, 如“刘秘书”和“李司机” ;还提出了一些带姓的边际身份的称呼,诸如“李省助 ( 李省长助理) ”之类。 卫志强在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 中指出: 职务名称前面可冠以姓氏, 但“民警”和“护士”除外,探讨了“姓+ 简缩称呼”及副职正称与音节的关系。 专门研究姓名称谓语的论文较少。论述较为全面的如: 许光烈在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 一文中分析了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所具有 的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及文化心态、语体风格对它的影响。 刘桂芳的姓名称呼刍议 对姓名称呼的标示人物、情感功能以及指称对象 功能进行了探讨。丁崇明的姓名/ 名+ 亲属称谓一种值得推广的称呼语 ,提 倡和推广一种适合于邻居之间、孩子的长辈、孩子同学家长、学生家长的称呼语, 如李明爸爸,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 . 6 语料选取范围、研究意义和方法 在对汉语姓名称谓语作尽可能深入的分析研究时,为了便于材料的列举,本 文以小说月报 为材料来源,摘取 1 9 8 0 2 0 0 6 年 2 7年中每年第五期中的姓名 称谓语,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姚亚平.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 j . 语言文字应用, 1 9 9 5 ( 3 ) : 9 4 - 9 9 . 卫志强. 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 j . 世界汉语教学, 1 9 9 4 ( 2 ) : 1 0 - 1 5 . 许光烈. 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 j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 9 8 ( 2 ) : 3 9 - 4 4 . 刘桂芳. 姓名称呼刍议 j . 汉语学习, 2 0 0 1 ( 5 ) : 7 8 - 8 1 . 小说月报: 1 9 1 0年 8月 2 9日创刊于上海, 小说月报对 五四 以后中国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多方面卓越的 贡献,推动了小说创作的发展,发表了许多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 7 姓名称谓语研究是整个称谓语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姓名称 谓语的研究,丰富称谓语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收集的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归纳出姓名称谓语形式,并总结这些 形式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还将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索其使用规则以及 功能。 8 第二章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的构成形式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名,是人类社会中用来标示个体的一 种符号,是基本的人际称谓。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的特征得来的名称。 ”如 1 . 3 中所述,称谓语包括亲 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而姓名称谓语是社会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姓名称谓语的构成基础是汉语的姓名系统。 汉语姓名系统从古到今经历了姓、 氏、名、字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际的需求,姓名格式大体上经历了 姓氏合一、姓+ 名、姓+ 字+ 名、姓+ 名+ 字、姓+ 名五种形式。现代汉语姓名格式是 姓+ 名。依据现代汉语姓名格式构成的姓名成为姓名称谓语及其变体形式的基础。 汉语姓名称谓语指的是汉语称谓语中的姓名或含有姓名中某个成分的称谓语 表现形式。它包括本体形式(姓名本身)和变体形式。 如“叶如果”是一个人的 姓名, “叶如果”是姓名称谓的本称形式, “叶” 、 “如果” 、 “果果” 、 “小如果” 、 “小 果子” 、 “叶主任” 、 “老叶” 、 “叶大头” 、 “叶叔叔”等等是变体形式。而“主任” 、 “大头”没有包含姓名成分,不属于姓名称谓语范畴。可见,姓名称谓语必须包 含姓名的要素在内,否则不属于此列。 2.1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的本体形式 汉语姓名称谓语的本体形式是指用汉语姓名的完整形式来称谓的形式。简单 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姓名,如陈斑斓、李杰丽、江千月。 在 2 . 3 . 1 . 2中总结了汉族人姓名的四种常见形式: 单字姓+ 单字名、单字姓+ 双字名、双字姓+ 单字名、双字姓+ 双字名。作为称谓语使用时,这四种形式有着 不同的使用情况。 2.1.1 单字姓+单字名 这种形式包含两个音节,如李俊。这种格式的称呼可用于正式的场合,带有 严肃的意味;也可用于较为轻松随便的场合,不表示尊敬但可表示一定程度的亲 近。 2.1.2单字姓+双字名、双字姓+单字名 这种形式包含三个音节,如:张大号、欧阳彦。这种格式既不表示亲近,也 不表示尊敬,属中性称呼。可在正式场合,或者关系不远不近的同学、同事、熟 人之间使用。但在需要表示出尊敬的情况下,如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 对上级、年幼者对年长者的称呼,就不能用这个格式。同样,在需要表示出亲近 许光烈. 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 j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 9 8 ( 2 ) : 3 9 . 9 的情况下,如关系亲密的朋友、同事、同学之间,也一般不选用这个格式。 2.1.3 双字姓+双字名 这种形式包含四个音节,如司马春燕。它的使用情况与单字姓+ 双字名、单字 姓+ 双字名相似。既不表示亲近,也不表示尊敬。一般在正式场合,或者关系普通 的同学、同事、熟人之间使用。 在使用姓名本体形式进行指称时, “单字姓+ 单字名”的使用次数比其它三种 形式更为频繁。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汉语音节数目使用习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 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双音节化是一个大趋势。词汇系统中,双音节词占的比例 最高。汉族人的这种心理取向形成了对双音节形式的一种偏爱,和三音节、四音 节比较起来,双音节形式更加上口,显得比较随便、轻松和亲近。 2.2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的变体形式 汉语姓名称谓语的变体形式大致包括四种情形: (1 )姓名的一部分,如姓、 名字或姓、名字的一部分。 (2 )姓、名字或姓、名字的一部分重叠。 (3 )在姓名 上附加成分。 (4 )其他。 2.2.1 截取姓名的一部分 姓名中的某一部分可以用来称谓,比如姓、名字以及姓或名字的一部分。 2.2.1.1 姓 姓,是现代汉民族姓名的第一个部分,如张、李、王、欧阳、司马等。它标 示着一个人的家族来源,同时起着区别作用。 “张、李、王”等单字姓形式多见于法律公文或某些报道中。用来指代某人, 较少用来当面称呼。一般情况下为贬义或中性义,对被指代的人态度不明显或没 有好感,甚至有厌恶情绪。如金粉 一文中: “马越明白他(上级傅主任)的 意思。刘这个人年轻老成。 ”马越用“刘”来指代其晋升对手“小刘” 。 而双字姓“欧阳、司马等” ,可以用来指代某人,也可以用来当面称呼,不含 有以上所说的感情色彩。 另外,还存在从双字姓中截取一个字来指称的情况,如“阳” ,就是从“欧阳” 截取而来。当然,这种情况不常见。 2.2.1.2 名字或名字的一部分 名字有单字名和双字名。双字名的使用比单字名广泛,如称“陈艺尚”为“艺 尚” ,既亲切又不失庄重。同事、同学、朋友、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非正式 场合和一般正式场合都能用。 杨少衡. 金粉 j . 小说月报, 2 0 0 5 ( 5 ) : 1 0 . 10 单字名,或者截取双字名中的一个字作为称谓语,一般限于非常熟悉、关系 很亲密的人之间使用,如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对子女、哥姐对弟妹等。如 黑豆队长 中母亲问儿子黄培贤: “贤,你在干些啥呢?”语气亲热、随意。 2.2.2 姓、名字或姓、名字的一部分重叠 这种形式适用于单字姓、单字名或是从双字姓、双字名中截取一个字。如陈 陈、阳阳(截取姓“欧阳”中的“阳”字) 、芳芳、春春(截取“司马春燕”中的 “春”字) 。 姓、名字或姓、名字的一部分重叠,语气舒缓,叫起来也很顺口,显得亲切、 喜爱、亲昵,表达出细腻、深切的情感。适宜于朋友之间、长辈对晚辈,尤其是 恋人、夫妻之间使用。 2.2.3 在姓名上附加成分 这是姓名称谓语变体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附加成分,形成多种姓名称 谓格式,满足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交际情形的需要。它包括在姓、名字、 姓名上附加成分。 2.2.3.1 在姓上附加成分 姓的搭配能力是各成分中最强的,形式种类也最多。 2.2.3.1.1 ( “老/小/大” )+姓+职衔名 2.2.3.1.1.1姓+职务、职称、职业、学位、称号等职衔名 姓+ 职务名。职务名即职位名称,如王经理、刘校长、李处长。 一般是下级 用来指称上级,或平级之间相互指称。上级用来指称下级时,是为了表明工作关 系;或是对对方的尊重,毕竟官位是一个人重要的身份标志。中国人习惯以职务 相称。 姓+ 职称名。职称是各行业领域内按业务水平评定的等级。 如徐教授、王工 程师、李会计等。遵循取高舍低的原则,因此数量不多。有些行业的职称评定公 众不太熟悉,流传不广。如部队评定的军衔“少校、中尉”在生活中很少用来称 呼。 姓+ 职业名。职业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如刘 大夫、李记者、赵编辑等。但是,有的职业名称前面一般不能加姓,如售票员、 服务员、炊事员等。这类职业名称一般是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或社会 声望和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 张永龙. 黑豆队长 j . 小说月报, 1 9 8 0 ( 5 ) : 2 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 商务印书馆, 2 0 0 5 : 1 7 5 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 商务印书馆, 2 0 0 5 : 1 7 5 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 商务印书馆, 2 0 0 5 : 1 7 5 0 . 11 姓+ 学位名。学位是根据专业学术水平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授予的称呼。 如博士、硕士、学士等。这类称呼也遵循取高舍远的原则,有“刘博士”的叫法, 却没有“李硕士、王学士”的称呼。 姓+ 称号名。称号是赋予某人、某单位的名称。 称号一般都是好的、光荣的, 如宋劳模、刘三好等。这类称谓语的使用与交际双方的态度相关。如果是合作的、 友好的态度表示对被称呼者的赞许、推崇;如工友二题 一文中, “我”询问 宋立本近况时: “宋劳模他们厂还可以不?”如果是不友好的、敌视的态度,则带 有讥讽、不屑一顾的意味。 姓+ 职衔名的简称。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力求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丰 富的信息。集团内部成员或关系亲近的交际双方通常将职衔名简化为一个音节, 加单音节的姓来指称对方,如张处(张处长) 、刘工(刘工程师) 、谢导(谢晋导 演) 、王局(王副局长)等。这种称谓语考虑了对方的职务、职位,能淡化职务的 正副之别,体现了对听话者的尊敬;同时带有随意的意味,显得亲近密切。语言 运用的经济原则在这种称谓语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会在姓与职务、职称、职业、学位、称号等职衔名之 间添加修饰语,如姚大老板、李副省长、林大律师、孙大编辑等。添加修饰语是 为了指称时更加准确,或者是表达一定的情感。如“副”用在这里以区别于“正” ; “大”则一定程度上表示尊敬、恭维。 2.2.3.1.1.2 “老/小/大”+姓+职务、职称、职业、学位、称号等职衔名 “老/ 小/ 大”+ 姓+ 职务、职称、职业、学位、称号等职衔名,如大王局长、 小王局长、老王局长等。这些称谓语用来对容易造成混淆的两个人进行区别。如 机关 中描述了人们对两位局长的称呼的选择:两位局长都姓王,一正一副, 由于时下有个俗成约定,为了免招不恭不敬的嫌疑,一般不把“副”字叫出来, 因此对这两个人的称呼容易混同。由于王局长官职、年龄、块头都大于王副局长, 人们便称前者为大王局长,后者为小王局长。 2.2.3.1.2 姓+( “家/氏” )+仿亲属称谓语 2.2.3.1.2.1 姓+仿亲属称谓语 仿亲属称谓是指在非亲属交际中借用、仿用亲属称谓语。据调查,现代汉语 中,用于仿亲属称谓语的亲属称谓语有 1 6个,即“爷爷(爹) 、奶奶、妈、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 商务印书馆, 2 0 0 5 : 1 5 4 7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z . 商务印书馆, 2 0 0 5 : 1 7 5 0 . 聂鑫森. 工友二题 j . 小说月报, 1 9 9 6 ( 5 ) : 5 1 . 丁隆炎. 机关 j . 小说月报, 1 9 9 0 ( 5 ) : 3 9 . 一些文献中将在称谓语前加姓或名字看成是生成仿亲属称谓语的途径之一。本人认为,亲属称谓语用于 非亲属之间的交际,就是亲属称谓语的仿用,再在前面加姓或名字是为了更好的区别和指称,属于仿亲属 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之一。 12 伯伯、伯母、叔叔、婶、兄(哥) 、嫂、兄弟、弟、姨、姐、妹、姑娘” 。 其它仿亲属称谓语是在原有亲属称谓语的基础上添加标记成分形成的,如添 加词缀“老、大、阿、小、子等” 。用“老”作为前缀构成的词有“老爷爷(爹) 、 老奶奶、老伯伯、老叔、老兄、老弟”6个。用“大”作为前缀构成的词有“大 爷、大伯、大叔、大婶(儿) 、大妈、大娘、大哥、大哥哥、大嫂、大姐”1 0个。 这里的“大”意义已经虚化,只带有尊敬的含义。用“小”作前缀构成的词有“小 弟弟、小兄弟、小妹妹” ,都是用于年幼于己者的称呼,有年轻的意味,但更多是 表达一种亲切、爱护的情感。仅限于年长者或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不能用于晚辈 对长辈之间。单纯用“子”作后缀构成的词有“妹子” ,更多的时候是与前缀“大” 连用,如“大妹子” 。这种方式仅用于对同辈年幼者称呼的改造。 姓+ 仿亲属称谓语,如刘爷爷、石大哥、杜阿姨,隐含着亲属关系在里面,显 得亲热而不失礼貌。这种称谓形式使用的频率很高。 在这类称谓语中,男性一律加本姓,如“刘爷爷、王叔叔、陈哥兄、叶老 爹、杜阿叔、施大哥” 。女性有加本姓的,也有加夫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 地位的提高,现代女性使用加夫姓称谓语的情况越来越少见,往往是在女性自主 称呼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姓氏或名称。 有时会将仿亲属称谓语放在姓前面,即“仿亲属称谓语+ 姓” 。这种形式较为 少见。如平平淡淡 中,洪文鑫对苗家爹说: “公爹赵呢?”这种将仿亲属称 谓语放在姓的前面的形式,注重的是亲属关系的确定,而不是用姓来区别某人。 2.2.3.1.2.2 姓+“家/氏”+仿亲属称谓语 姓+ “家”+ 仿亲属称谓语,如苗家爹、洪家兄、张家大嫂,显得亲近、尊敬、 而且有礼貌。双方的心理距离更加接近,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具有浓厚的纯 朴的乡土气息。 姓+ “氏”+ 仿亲属称谓语,如袁氏、李氏大嫂。这种称谓语通常用来指称已 婚的女性。中国有着“女子称氏不称姓”的传统。将“氏”固化在对女子的称谓 中的称谓语是这种传统思想的残余。这种形式的称谓语一般只用于指代某人,很 少用来称呼,具有较强的书面色彩, 。 2.2.3.1.3( “老/小/大” )+姓+通称 2.2.3.1.3.1 姓+通称 通称是指通用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称谓语,如老爷、同志、师傅、先生、 小姐、女士等。这种称谓语格式一般用于正式或集会型的场合,语气显得稍为郑 重严肃,言语双方关系比较疏远,对听话人很尊重。 江结宝. 亲属称谓语外化及其使用规则从“大嫂”称谓说开去 j . 语言研究, 2 0 0 5 ( 1 0 ) : 1 2 - 1 3 . 阎连科. 平平淡淡 j . 小说月报, 1 9 9 5 ( 5 ) : 8 0 . 13 “姓+ 老爷”解放前很受重用,解放后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已 经很少使用。但是兴起一种与之相关的新的称谓,即姓+ “爷” ,如黄爷、李爷, 作为在地位、权势、钱财方面占优势的男性的称呼。 “姓+ 同志师傅”改革开放前使用较多。近几年, “姓+ 先生小姐女士/ 太太”已越来越多地被普通市民用作称呼。 “姓+ 先生”能作为所有男性的称谓, 不论其年龄大小,或是否结婚。 “姓+ 小姐”一般是对未婚女性的称谓; “姓+ 太太” 是对已婚女性的称谓;而“姓+ 女士”的使用更为灵活,可以用来指称未婚或已婚 女性,年龄方面也没有限制,与“姓+ 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与姓+ 职衔名、姓+ 仿亲属称谓语相比,姓 + 通称使用起来更加简便。无需知晓 对方的职务、地位,也不必考虑其辈分、年龄。只要根据其性别、外表等,大体 上选择一种即可。 2.2.3.1.3.2 “老/小/大”+姓+通称 “老/ 小/ 大”+ 姓+ 通称,如老莫师傅、老袁同志、小肖同志等。 “老/ 小/ 大”+ 姓+ 同志,这种称谓语的显得很客气,多用于正式场合,关系 也显得疏远。如果是熟悉的人之间,则表明此次谈话比较正式和严肃。如印有 金锚的飘带 中, 市委书记栗原与牧业机械制造厂党委书记德木林关系本来很好, 平时都是称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