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城市与媒介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城市诞生 之初,最原始的媒介就和城市一起相伴成长;说它新鲜,是因为在信息时代的今 天城市和媒介关系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信息流通的互动性,传播速度的快捷 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等。 城市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 色,城市又该如何利用媒体来树立并传播自己的品牌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本文主 要运用框架理论、符号建构理论、再现理论等从媒介对城市的有关报道、城市在 媒介中的形象再现以及媒介与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等方面来谈媒介对城市形象的 建构,进而为城市如何树立和传播自己的城市形象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形象 媒介建构 品牌 作者: 指导教师: 冯涛 陈龙教授 b e t w e e ni m a g e 柚dr e a l i t y t h ec o n s l n 垃t i o no f c i l yi m a g r e p f e s e n to nc h i n e m e d i a b e t w e e ni m a g ea n dr e a l i t y t h ec o n s t l c t i o no fc i t yi m a g e sr e p r e s e n to nc h i n e s em e d i a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c i t ya n dm e d i ai sat o p i co fb o t ho l da n d 仔e s h s a y i n gi to l di n t h a tt h em o s tp r i m a lm e d i a d e v e l o p e dw i t hc i 够a tt h eb e g i n i n go ft h eb i “ho ft h ec i t y ; s a y i n gi t 丘e s hi nt h a ts o m en e w e l e m e n t sa r ea d d e d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i t ) ,锄d t h em e d i ai n t o d a y si n f o n n a t i o na g e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o ft h ei n f o m a t i o nc i r c u l a t i o n , q u i c k n e s so f t h es p r e a dv e l o c i 吼m u l t i f o n t l i 妙o f t h em o d e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s oo n t h ef o c a lp o i n t so ft h ep a p e ra r eh o wa r em ei m a g e so fc i t i e sf o m e di nm i n do f m a s s e s ,w h a tr o l ed o e st h em e d i ap l a yi nt h et h ep r o c e s sa n dh o wd oc i t i e ss e tu pa n d s p r e a dt h e i rb r a n d sw i t ht h em e d i a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i n t e r n l e d i a 眄c o n s t m c t i o n t oc i t i e so nt h ei n t e 珊e d i a 巧r e p o r tt oc i t i e s ,t h ei m a g e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c i t i e s i n m e d i a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e d i aa n dt h es o u lo fc i t i e sa n dt h ec u l t u r eo fc i t i e s w i t ht h e 仔a m et h o 阱t h es y m b o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 o 叫a n d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t h e o a l l d t h e ng i v e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o nh o wd oc i t i e ss e tu pa n ds p r e a dt h e i r c i t i e s i m a g e s k e yw o r d s :c i t yi m a g e m e d i ac o n s t m c tb r a n d w r i t t e n b y :f e n gt a o s u p e r v i s e db y :c h e nl o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j 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p :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豳l 鑫日期:毡玉基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璺l 鸯日期:壶盟: 导师签名 : 障日 。期:童兰巡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一引言 一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城市,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是我们对话的中心;城市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坐 落的最佳人文地理环境,是新闻和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的中心。在当今这个大众媒 介时代,我们靠直接经验获得的信息量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信息的获得大多是 来自媒介。关于城市的一切传奇似乎都是通过媒介兜售给大众的,我们对城市五 彩斑斓的生活的向往、获得城市身份资格的欲望一次次地被媒介所点燃。在媒介 的镜像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我们切身感受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塑 造,城市形象的好与坏,城市的荣与辱都和媒介脱不了干系,城市和媒介从没有 像今天这样的密切关联。城市的繁荣为媒介的腾飞提供了梦想的翅膀,而媒介也 在不断地给我们建构着城市的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媒介向各个领域的扩张,城市和媒介的关系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关于城 市和媒介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 大众媒介为现代人构建了双重环境,实实在在的现实环境和眼花缭乱的虚拟 环境。我们透过媒介这块“镜子 ,看到了一个哈哈镜的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 时代,信息过剩成了这个时代的标签,“影像饱和”似乎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某种标 志,我们经验的影像世界比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还要丰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最 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耳朵,成了媒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于是,媒介把一个个梦 想兜售给我们的同时,也把一个个残酷的现实带到我们面前。媒介传播的关于城 市的信息本身就是对城市形象的一次建构,城市形象和媒介有着怎样的关系,城 市文化、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品格的塑造和传播与媒介有着怎样的联系,城市应该 如何通过媒介塑造自己的形象,是本文提出的主要问题。 ( 二) 文献综述 对城市和媒介关系的关注和研究,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但是城市和媒介 的关系却有很长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以来,媒介就和城市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二者的密切关系,所以才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目光。目前大多数学者 关注的是“城市化进程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城市品牌营销”等问题,例如,陈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 一引言 卫星的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就是以新周刊为例来探讨城市化和媒介 之间的关系的文章。陈卫星老师的文章主要是以传播城市形象的媒介为分析对象, 考察媒介对城市的塑造、媒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另一个则是通过实地观察来纪 录我们的感知,考察媒介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另外还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兆民 的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扮演了何种角色? 等文章,程兆民老师的文章主要 是从媒介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对媒介对城市价值的反思为研究对象,并取得 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2 0 0 4 年东南大 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湘萍的品牌城市一书,该书主要是从城市营销的角度来阐 述城市如何确立自己的品牌,推销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发展的定位等问题。作者 认为“媒介对城市文化的重大贡献在于其对城市精神文化的作用。媒介是城市文 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地的文化盛事、文化动态都会在媒介上得到充分体现”。 ( 三) 研究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小燕教授提出国家形象有“硬形象”和“软形象 之分,本文受其启发,认为城市形象也存在“硬形象”和“软形象”的差别。所 谓“硬形象”在本文中是指“城市建设面貌,环境治理保护”等看得见、摸得着 的方面;而“软形象”在本文是指“城市精神、文化风貌,政府工作人员形象” 等“感受的到却摸不着的方面。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媒介在 新闻报道等文本中怎样建构城市的“硬形象”和“软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对媒 介报道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媒介的报道对城市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建构,这样的建 构是在什么框架下进行的,这样的建构对一个城市的品牌的树立和传播有着怎样 的影响等。本文从大众媒介报道的现象入手,来做分析,不针对具体的某一个城市。 第一,媒介类别。本文主要选择近两年来网络媒介、平面媒介以及电视等媒 介有关城市的一些报道做分析。在这些分析中,试图发现媒介在文本中所用符号 的表述与大众对城市的印象之间的关系。 第二,内容类别。比如发生在无锡的蓝藻污染太湖水、贫困市建豪华建筑、 拆古城建新城等事件的报道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城市文化、精神和晶格与媒介之 间的关系分析等。 。刘湘萍:品牌城f i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5 页。 2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 一引言 ( 四)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品牌的营销价值越来越来受到我们的重视,媒介对城市的 关注也从没像今天这样地执著。城市在大众媒介时代,成了成就自己的一个品牌, 每个城市都是尽可能的传播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媒介由于自身特点( 选择新 闻事件时经比较注重新鲜性、突发性事件) ,在某些时候却对城市的某些负面事 件极为关注,这对城市经营者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媒介报道文本 的分析,试图描述媒介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轨迹,发现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 城市形象的塑造途径提供参考,也为媒介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理 清思路。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城市形象的再现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因此,以传播学的视角来考察媒介对 城市的有关报道来分析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是很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媒介报道 的框架、从符号分析的角度来对媒介的报道做分析,最后在城市品牌营销方面做 一探讨,因此,有必要把相关理论做一概述。 ( 一) 研究方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查询、网络浏览、资料分析( 主要是对报 纸、杂志以及新浪等网站的有关内容做分析) 等方法来研究现象、发现问题、探 讨问题、解决问题。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笔者先对近三年来媒体( 报纸、杂志 以及网站等) 对城市以及发生在城市的事件的报道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归纳,然 后对所准备的材料分析判断媒体的报道对城市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起着怎样的作 用。在分析媒体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再现理论和 符号理论来进行分析。 媒介有关城市的报道林林总总,关于城市的品格、面貌、精神等的描述也不 一样。总的来说,城市的有关报道,从框架角度来讲无非是宣传推j “型和揭露批 判型。这两种类型的报道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在人们头脑中形象。运用框架理论的 方法考察文本,主要是发现文本是在什么价值观念主导下来建构的:如分析无锡 太湖蓝藻事件、贫困县市豪华办公楼问题。本文通过对人们对城市的有关印象的 考察来分析再现在媒介对城市形象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符号分析这一研究取向把文本视为“在不同符码的界限之内运作的符号( 范 式) 与可能具有的意义的集合”。笔者对搜集整理的材料运用符号分析这一方法 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不同符号的解码,来发现符号背后隐藏的意义。符号学方 法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符号和它们的意义是被历史地、文化地、社会地创造。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很容易地就能抓住文本中符号的使用与意义的表达之间的关 系,在文本符号的层面上来解构一个复杂的文本。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首 先确定一组内容相似的文本,然后对每一个文本进行符码分析,即找出能表达文 本意义的关键词并解读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出文本符号所表达的 工( 英) 格雷姆伯顿:媒介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9 页。 4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意义。 首先,搜集材料。本文材料的主要来源是新浪网城市频道、 新周刊“城 市版块、南方周末等媒体。 第二,对所搜集的材料分类整理。以“城市硬形象”和“城市软形象”的报 道为标准,来看媒介最关心城市的哪些问题。 第三,对搜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分析。运用框架建构理论、再现理论以及符 号建构理论等对报道做文本分析。 第四,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发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见解。 这一方法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透过媒体的各种文本符号,来发现在这符号背 后的东西:比如话语权力的运作和影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媒体选择性传播 的影响等等。 ( 二) 理论探讨 1 框架理论 框架是我们的一种认知结构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阐释、叙述方式。“新闻框 架”( n e w sf r a m e ) 一词来源于加拿大学者高夫曼。他在1 9 7 4 年出版的框架分 析中阐释了“框架”的意义。高夫曼提出的框架概念本身,是要“阐述我们如 何理解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但后来其他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学,指出 就新闻报道而言,理解框架有助于揭示其中包含着的、加以强调的元素;新闻框 架帮助记者按照现行主流论调米撰写报道,同时塑造读者对事实的理解”。 卡普勒和詹姆斯认为:“新闻框架就是新闻报道中赖以识别、能够改变主题的 阐释的修辞和格式的选择,是与新闻环境一致的部分。”固也就是说,新闻框架实 际是指媒介在特定的编辑方针下所确定的新闻选择标准和叙事原则。 框架建构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即主题建构。任何一个新闻文本都 是由命题组成的。如对“监藻污染太湖水”事件的相关报道,就是由一系列相关 命题组成,比如无锡市政府如何处理这次危机,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的原因是付么 等等命题。另一个层次是微观层次,即所有的新闻文本最终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 修辞等来表述的,即语言符号的使用总是在某一框架中进行的。 框架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选择机制,即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选择了 1 李希光、赵心树:媒介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第一版。 2l 一上 5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什么,遗漏了什么,掩盖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由新闻框架决定的。另一个是重 组机制,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线型的,新闻报道的过程有时就是一个事件重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事件的一系列因素可能会被打乱,甚至因果倒置,结果影响了新 闻的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由新闻报道框架决定的。 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认为真实是由事实组成的,但真实的表述不尽相同。 不同的真实之间经由不同的转换或再转换达到“源头的真实”。 框架是再现结果,也是转换规贝0 的运作。 真实的内涵有多层次性,不同层次有类似的结构。 用框架来表述一个新闻事件是主观的行为,容易导致偏见。 不同的框架之间具有竞争性,彼此协商获得意义的垄断。 框架建设在具有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往往与站统治地位的意识 形态相妥协。 因此,“框架就成为我们理解自身体验的模式。换言之,框架的形成就是指我 们如何把某个事物归入一致性的范畴中 。 2 符号建构理论 符号是内容的指代物,符号学为我们考察大众媒介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鲍德里亚相信,“符号正逐渐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而媒介推进了这一过程”圆。 符号建构主要聚焦于建构的微观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仿真的时代,在 此,符号不再指代而是创造了我们的现实。新闻的生产实质上是记者、 编辑和受众共同建构符号真实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合作 完成的过程。巴 赫金强调虚拟的对话,强调文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话,强调读者作者, 读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多方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以符号为载体来 进行的,可以说我们无法将符号与事物截然分开,而现实本身则是通过日常交流 中语言的使用表现出来,因此,符号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 认识和表达。 一个新闻事件的意义通常是由消息来源、媒介机构、文本和受众四者共同完 成的。在一个新闻事件中,由于事件发展的一维性,某些原因不得而知,记者用 符号来建构这个缺位,我们叫做“跨界弥补”( 如图1 ) 。图中圆圈代表事件发展的 。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7 8 页。 2 斯错芬李特约翰:人类 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5 7 页。 6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对城f i 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一维性过程,而方框则是“跨界弥补”的部分。 图l 而“跨界弥补”即是一种符号建构事件“真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符 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记者、编辑等人对该事件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 选择不同的符号,意义也会有所差别。 媒介机构对新闻事件的建构通常遵循下图所描述的原则( 如图2 ) : 囹i _ j 图2 文本的建构是通过语言、体裁、修辞和结构等来进行的。电视媒介通过镜头 语言,广播媒介通过有声语言,而纸质媒介通过文字语言来建构现实。在电视、 广播和报纸中的城市和我们现实所感到的城市形象肯定有所差异,这正是因为我 们通过媒介所了解的城市形象是被各种符号所建构的。“由于符号具有多意性,或 者说符号不得不承载多种意义的能力,使我们不可能对文本进行单一的或确定的 解读。”符号所负载的意义的本质取决于它们所处的语境或周边的环境,符号意 义在某些层面是相对中立或客观的,但是,在另一些层面则允满了社会意义或话 语。所以,受众在解读文本时更注重事实真相,在解读过程中,受众会受自己的 经验、知识、文化以及传统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一个媒介文本 时,就会得出多重意义,在这些意义中,可能有一些是对事件真实的曲解,造成 对事件发生地的形象的破坏。本文试图用符号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媒介在对城市形 。( 英)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4 页。 7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象的符号建构过程中,到底怎样再现城市的形象。 3 再现理论 在理解语言、客观真实世界和符号意义的关系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 反映论,一是建构论。反映论认为语言如同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能 看到一个真实的客观世界;而建构论则认为,语言符号所描述的“世界”是被建 构出来的,是一种“再现”,而非“镜子式的反映”。 “再现一词用来描述如何把不同的符号放在一起,从而能使复杂、抽象的概 念变得易懂、有意义。这种意义的制造实践是一个基本的认知过程。”再现是我 们试图认识、了解和掌握世界真实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必须要选择自己所需 要的符号并将他们组合起来为要讨论的物体或观念制造意义,这样一来,产生的 文本会让读者了解再现的和被再现的信息。因而,再现是我们观照世界的一种方 式,这种方式反映了观者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认为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即文化的“召唤 功 能。媒介文化在发挥“召唤”主体性作用时,“再现”有很大的作用。媒介在其报 道文本中所再现的“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浸染”了受众的价值观,囚而使得媒 介建构的事件更具有戏剧色彩。因此,哈特利认为,媒介所报道的新闻总是试图 把观众置于和新闻内容相关的某种立场之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媒介要向观众展 示一种意识形态立场,让他们从这个角度进行预设,从而经常从这个角度消费信 息。结果,受众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会理所当然地把媒介所再现的事件当做事实 来看待。 阿尔都塞把每一种文化都看成一种“症候”。媒介通过强行灌输他者话语,久 而久之,我们对现实产生了认同。大多数受众迷失在媒介文化里,但是,我们在 认同了一些东西的同时,也抵制了一些东西。我们的阅读行为可以分为认同式阅 读、协商式阅读和抵制式阅读。在阅读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力图通过“协 商”来“抵制”,结果剩下的就是对文本的“认同”了。 再现在层面上可以分为客观再现、低度再现、过度再现和扭曲再现等。所谓 客观再现即指媒介像一面镜子,透过媒介看到的世界是客观完整的“折射”,当然, 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低度再现是“忽视缺席”的一种再现形式,即在新闻报 道中忽略某些因素。过度再现是对媒介“刻板印象”的另一种描述,意思是长期 。( 英)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6 页。 8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 以来对某一事物的较为死板的固定的看法。而扭曲再现则是对事物本身的扭曲的 描述,在新闻报道上来说是一种“误现”和做假。可以说,在媒介对城市有关现 象的报道中,低度再现和过度再现以及扭曲再现都是对城市形象的一种破坏。 4 意识形态理论 在对媒介分析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中,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是不能绕过的。意 识形态理论中最有用、最有影响力的大都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观点。在意识 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阿尔都塞和葛兰西是两个重要的人物。 马克思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 态在某种意义上说构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压 制”下,我们的生活经验打上了某种烙印。意识形态具有“召唤”功能,它协调 着社会个体和实际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 “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并非强迫性的,而是凭借着一种不受质疑的共识而存在” 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具有无孔不入的影响力,有时,意识形态通过对“现实的扭 曲的定义”来昭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大众传播的报道中,意识形态在文本的背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透过文 本,我们仿佛能窥见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左右媒介的方向,因此,在分析媒介文 本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理论 t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四版) ,崔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2 页 9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市形象关系的梳理 三媒介与城市形象关系的梳理 ( 一) 中国城市与媒介 l 媒介与城市形象 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和经济这两个不 可分割的元素相互挟持着走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 美。媒介捕捉“新变化、新气象”的先天性的性格,决定了它必定关注城市的变 化和发展,最终,媒介和城市之间找到利益结合点:媒介的鼓噪来带动城市的发 展,同时城市的发展又为媒介带来了无限的利润空间。 首先,媒介的宣传鼓噪,会加剧城市之间的竞争。于是,在经济发展至上的 上世纪9 0 年代,城市的扩张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道前所未有的风景线。无疑, 媒介的鼓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面对城市的日益长高、长大,媒介也获得了 意想不到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的面貌日益趋同化,到处都是大大的 城市广场,高楼大厦林立。 其次,在媒介和城市共同前进的过程中,媒介通过“命名明确了自己的话 语权。新浪、新周刊等媒介对城市排名的现缘背后,是媒介话语主导地位确立 的过程。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媒介的导向成了城市发展的航向标! 再次,媒介是社会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大众通过媒介来获得各种生产生 活信息。城市的日益膨胀,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必然地想要了解它的发展、变动。 城市的管理和经营者政府的决策、处理危机的能力、管理城市的能力等 就自然地成为市民关注的对象。媒介这时就充当了社会了望者的角色,为大众传 播最新的关于城市的资讯。 2 城市形象在媒介镜像中的变迁 上个世纪9 0 年代,是我国城市高速发展期,经济的腾飞,城市的扩张,人口 的流动,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城市急剧“长大”的标签。在政治框架内,宣传我 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媒介的主要任务,而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是媒介绕不开也 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于是,媒介的聚光灯齐刷刷地聚到城市的上空,城市的 发展成了媒介的一个传播主题。随着城市发展的影像在媒介上频繁的暴光,无疑, 会引发城市建设的竞争。于是,城市的广场一个比一个大,楼宇一个比一个高, l o 在影像和现实之闻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 h 形象关系的梳理 马路越来越宽,工厂越来越多,大犁超市也走进了小县城 在媒介的镜像中,这一时期的城市形象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发展中 的功绩,即以正面形象为主。我们透过媒介的镜像,看到了一个繁荣的城市,一 个漂亮的城市,从而也点燃了我们进入城市寻找自身定位的欲望。于是,一拨又 一拨的人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越变越大,大楼越建 越高。最终,在今天,城市十几年来积聚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人口众多,交通 拥挤,环境恶化,犯罪频发一个个梦想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固然,我们 不能把这些问题归罪于媒介,但媒介的鼓噪的确是引发城市竞争、点燃我们欲望 的“元凶”之一。 现在,媒介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通过和城市合作来获得共同的 利益,即媒介利用城市这个大的“场 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城市利用媒介这 个平台来传播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媒介却抓住城市的“软肋”即所谓的负面 消息来报道,以达到吸引受众实现广告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城市经营者对 媒介是又爱又恨。危机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 地市一级政府) 的处理情况,城市 扩张中“拆古建新”的矛盾冲突,环境污染,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等等方面 都是媒介竞相追逐的热点,而这些也是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媒介与城市经营者 在相互博弈中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媒介镜像中的城市形象也 愈发变得复杂起来。 总之,媒介与城市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媒介鼓吹城 市的运营与销售,另一方面又怀念传统城市的街区与建筑,对城市“拆古建新 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给予呈现;一方面,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而必须维护 政府的种种作为,另一方面,媒介又希望在体制的边缘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报 道地方政府在某些事件中的“缺位”、“不作为”的情况。因此,城市在媒介的报 道中,其形象也成了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3 媒介对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传播 媒介与城市文化 人类城市演进史表明,城市不只是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卜的一 个单位,同时还是文化学上的一个单位。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在历史k 河中不断 积淀起来的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普利策说,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这条大船的了望者,他们随时关注环境,提示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市形象关系的梳理 险情。著名学者喻国明也说,新闻的价值本质是守望环境。媒介在关注了城市道 路、大楼、政府官员的作为、执法人员的行动、环境问题等等之后,我们对城市 的印象被肢解为一个个零散的部分。作为环境的守望者,媒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给我们传递着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映像。 媒介与城市文化相伴相生,共同成长。城市文化首先包含一个空间的概念, 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指某个城市的文化。文化的定义有很多,英国学者爱德 华泰勒( e d w a r d b t y l o r ) 可以说是研究文化的鼻祖。他是第一个明确给“文化” 下定义的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 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当把“城 市作为文化的限定性词时,除了突出这个地域的地理特征外,还突出了城市文 化反映的是“这个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结晶。大众媒介之一的报纸,在早 期就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媒介起到“塑造和传播城市文 化,塑造城市集体无意识、再生产城市文化心理结构、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 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作用”。媒体对城市的关注激发着城市的热情,在媒介热衷于 对房产、大楼、马路等城市“硬形象 关注的时候,却忽略了媒介于城市文化深 层次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媒体对城市的报道中更多地充斥着“路越来越宽, 楼越来越高,车越来越多”的词句,这些单调乏味沉闷的词句让人越发地感觉到 城市的同质化。就象李希光在媒体让北京失去想像力的文章中说:“威尼斯的 传说写在它的红砖、青石板地面上和狭小的街巷里。北京的传说和故事写在哪里? 北京的魅力、文化、历史、故事写在哪里? ”李希光的话虽然不免偏颇,但在一 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新”,却没有了灵魂。城市文化的缺失, 反映在媒介的报道中便是媒介用乏味、浮躁的辞藻来描绘城市,用单调的符号来 阐释城市的意义。 在大众媒介时代,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一种软表达,实际上也是一个城 市的品牌。北京的大气和宽容,上海的小资和现代,两安的古朴和祥和,苏州的 典雅和精致,杭州的浪漫和休闲都是这些城市文化的外在表征。城市文化作为一 种流动的符号,在媒介的传播下,被我们所熟知。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和软实力, 传播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大众传播通过对城市文化的传播来给大众构建着城市在 。媒介观察,2 0 0 5 年1 2 月,第2 5 页 1 2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市形象关系的梳理 大众心中的形象,大众媒介、城市和大众因城市文化而连在一起,“媒介是窗口, 让我们看到了周围环境以外的东西;媒介是译员,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体验”u 。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种力量,它负载于城市的角角落落:在古老的建筑 上,在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在城市参天的古树旁,在我们的言谈中它无处 不在,你只能感受它,却不能抓住它。媒介在对城市的描述、报道中,无时无刻 不在雕刻着城市文化的痕迹。媒介对常州等城市拆除古城改建街道的报道,显然 是媒介通过报道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建设城市,不能造成城市文化的“缺场”。城 市的布局体现着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 组成部分。伦敦是戏剧城市、大学城市,巴黎是服饰城市也是浪漫城市,而维也 纳是音乐城市。这些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它们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现 代大众媒介的作用下,广为人知。 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动态地发展的。大众媒介通过对城市的有关描述和报 道,来传达着城市文化的特质。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 ,在八十年代初期是个小 渔村,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迅速发展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毗邻香港,地理 位置优越,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因而文化因子也多种多样。在媒体的报道中,深 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它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它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 大厦,鳞次栉比;它还是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是一个“暴发户”等等。因 此,在媒体的话语中,“包容、现代、没有文化积淀”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特点。 而媒体报道的“深圳城管打人”事件似乎还说明着深圳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 城市文化是不断发展着的。深圳现在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崇尚竞争、 锐意进取,追求真理、求学问道”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品格。 没有独特文化的城市,只是一堆钢筋水泥混凝土堆积起来的建筑物。了解一 个城市的文化,必须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饮食和娱乐等,对城市人来说, 布局是城市的骨架,而文化足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历史、传统、饮食等作为文化 的载体,彰显着城市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其本身的品牌价值是大众媒介热衷关 注的焦点。媒介对城市的历史、传统、饮食以及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的报道,本 身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很好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 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文化娱乐、影视音像、文化旅游、休闲美食等等产业类 别是媒介热衷报道的焦点。我们几乎每隔几天就能从媒体上看到某某城市举办某 。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5 2 页。 1 3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市形象关系的梳理 某文化节,这些节日的成功举办与大众媒介息息相关。大众媒介通过对这些事件 的传播,提升了媒介品牌的价值和认同;而这些节日的举办城市也通过媒介的传 播得以为世人所知。比如青岛的“啤酒节 ,大连的“服装节”,杭州的“休闲美 食”节等等这些节目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些城市。 在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城市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从某种意义上说,城 市媒体是城市文化传播的天然载体。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认为,我们应该“把 社会看做有机的结构把媒介系统设想为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 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具有关系。”因此,一个独特的城市媒体本身 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城市媒体对于城市生活自身的影响尤为显著,比 如上海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在媒体传播的作用下,它会很容易聚集新来的 和外来的文化,和自己原有的文化相融合,慢慢塑造出这个城市自身的新的城市 文化。不仅是上海,对其他比较大的发达城市来说也是一样的。 媒介与城市精神 城巾精神在本质上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反映,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的外在表 征,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强大精神源泉。在西方,人文精神 与人本主义的产生和传播密切相关,在中国,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与 核心价值,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是对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 人文精神对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城市发 展史表明,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与辐射强度都与它的城市人文精神的强大与否有 很大的关系。城市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在媒 介的传播下,城市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和城市软实力,吸引着众多我们的 目光。 2 0 0 8 年1 月底,中国南方大部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雪灾。媒介对这次灾难事 件格外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雪灾比较重的贵州省贵阳市,由贵阳交通“播电 台号召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绿丝带”行动给严寒的冬天带去了一丝温暖的春意。 有媒体这样报道: 贵阳5 0 0 0 市民发起“绿丝带互助活动 中广网2 0 0 8 年1 月31 日0 8 :0 l 中广网贵阳1 月3 1 日消息( 记者壮丽) 罕见的强凝冻天气,已经影响了贵州 t 刘湘萍:品牌城d f ,东南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4 页。 1 4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j 城市形象关系的梳理 各地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就在严寒考验着大家的时候,由贵阳丈明办及各 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的“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却唤起了严冬里大家的互助热情。 “贵阳晚报的记者朱海是这次活动的倡导者更是积极参与者,他向记者介绍说, 贵阳市共50 0 0 个司机参加绿丝带市民互动活动,给受灾群众送出爱心,给予及时 帮助,成为无情寒流中的一道暖流,温暖了广大市民。 2 0 0 8 年2 月2 8 门的南方周末也刈该事件做了详尽报道: 贵阳雪中绿丝带行动开辟救灾新模式 史无前例的公益活动 “绿丝带这样大规模的公益活动是非常罕见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刷晓 虹说。住中困历史 二,抗灾一向足“强政府,弱社会”,从人禹治水到现存,每次 遇到人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市什时,公众总足消极等待政府的救援。” 从媒介的报道r f l ,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问流露管对贵阳“绿丝带”jj :动的 赞赏。住媒介的报道传播下,贵阳“绿坦带”精神j 为f 簟播,贵| 5 f i 市“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的精神品格得到发扬,如“绿丝带”一样的融融春意在每一个人一心问 流淌。从上图孩子灿烂的笑容l r 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贵| 5 f 1 市民的无私与爱,心。凶此, 我们也l i j 以说,这幅照片的宣传并l i 告知功能已经超越了它的美学意义i :功能,尤 论这幅照片的色彩和光线运用得如何地女r 。 同样,在贵| ;r “绿丝带”活动搞得如火如条的i j 时,广州新营销杂志 副主编梁树新也正琢磨着为广州火车站的滞留旅客做点什么。他致电人涯社【茎的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对城市彤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f h 形象关系的梳理 执行总编宋铮,双方一拍即合。天涯社区发起了“融雪行动”倡议书。活动中, 丽华快餐广州有限公司免费为滞留“州站的旅客提供一万份快餐。在这场由媒体 发起的活动中,城市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传播。这种精神让“时空距离很近, 但心理距离却很远”的城市获得前所未有的温暖,把灾难中我们的心紧紧地连了 起来。 而在2 0 0 7 年1 2 月6 日青岛财经日报也把青岛“红飘带”精神传播到全 国各地。青岛“的哥”莫立斌把乘客落在车上的价值六百万的珠宝和两万元现金 的包物归原主的事迹,使他成为青岛市民的骄傲。市民为了褒扬莫立斌的这种精 神,发起了“红飘带”活动,从此,“红飘带成了岛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 为岛城人民的精神象征。 无论是贵阳“绿丝带”活动还是青岛“红飘带”活动,彰显的都是城市精神。 在媒体的报道中,这种精神感召着更多的我们来参与这样的活动。美好的城市形 象也在这种城市精神的传播过程中被大众所接受。 2 0 0 8 年3 月2 日晚上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情满中国”2 0 0 8 抗击冰雪 文艺晚会上,主持人白岩松讲述了唐山1 3 位志愿者自觉、自愿、自费地到湖南郴 州参加救灾工作。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六十多岁,最小的只有1 8 岁。这1 3 位来自 唐山3 2 年前同样遭受灾难的城市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唐山人的 高尚情怀。当主持人问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参加救灾时,一位志愿者说,3 2 年前, 唐山遭受灾难,是全国人民用用爱温暖了他们,所以他们也想以这种方式来回报 人民。这种精神不正是唐山的城市精神的反映吗? 自愿者们说,做这样的事不是 希望媒体报道,但白岩松说,报道你们的事迹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做这样的事。他 们的事迹在媒体上暴光后,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媒体再一次用自己强大的传 播手段,把唐山人的精神、唐山的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 ( 二) 西方国家城市与媒介 城市化是通往现代化的途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媒介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 载体始终与城市化进程携手前进。在两方,工j 出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的可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初,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在传播信息、沟通情况方面起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随着: 业革命诞生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大众传播具有新技术的普及推“、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等功能,信息传播对任 1 6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三媒介与城f “形象关系的梳理 何社会来说都是发展的中心环节。城市作为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创新发源地,必然 吸引媒介目光的关注,于是,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为更多的生活在城市以外的 人们创造了一个“影像”中的天堂,人们纷纷涌进城市,来寻找他们的梦想,开 拓属于他们自己的“疆域”;已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一直不停地从大众传播 媒介那里获取着最新的关于城市的信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进一步 为自己下一步的梦想做准备。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媒介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那个遥远 的年代,城市就已经处于整个社会的核心地带,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成了重 要信息的集散地。在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作为西方文化的中心,一 直垄断着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城市发展较为缓慢。直到1 5 世纪,戈登堡把中国的 活字印刷术加以改造,用金属制造活字,从而使书籍的大量印刷成为可能,为文 化在不同阶层之间的传播和普及带来了无限空间。印刷媒介作为一种文化和信息 传播的载体把城市的信息传播到乡村,给乡村的人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人们对 城市的向往和欲望激发人们向城市进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传播技 术也在突飞猛进。西方国家媒介功能的完善和强大使得信息流通极其通畅,以广 告宣传和其他引人注意的营销技巧为手段的大众营销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大量休闲时间用购物、看电视等手段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到了1 9 世纪末,这种传播方式在激发了大众消费的城市里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城市的生活和休闲方式被媒介一次次地兜售给那些生活在城市以外的人们,给人 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图像,从而激发了他们到城市生活的欲望。而现在,我 们通过现代媒介,知道了古罗马的角斗场、巴黎的埃斐尔铁塔、英国的大笨钟、 悉尼歌剧院那美丽的建筑、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媒介在给我们制造、建构城市形 象方面再一次显示了它的力量。 相对中国而言,西方城市化进程比较早,而且比较成熟。两方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也给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反过来,媒介在城市化进程的 背景下,则日益凸显着自己的力量。今天,受符号学影响的文化理论家又重新拿 起符号学来阐述他们眼中的城市形象。弗朗索瓦富尔凯说“对待那些城市,每 一块石头就是一个符号,每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象征,这种概念所暗示的文化人居 住在一个象征性的城市里,也是一个完全由幻想和代表物来使之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