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吴越春秋的叙事艺术 摘要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烨所著,是一部专门叙述吴越两国历史的 著作。作为从历史叙事向文学叙事过渡的作品,其叙事特征和叙事艺 术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论述吴越春秋的叙事体例,认为吴越 春秋打破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藩篱,开创了一种围绕一定的叙事主 题、融列传入世家( 编年) ,多人并书、多国并举的综合性叙事体例, 为后世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论述吴越春秋的叙事 结构,包括:线索结构、伏笔与照应、意象叙事结构以及历史参数叙 事结构,本文认为叙事结构的精心安排显示了作者不同于历史实录的 艺术构思,并指出了其对后世长篇小说的影响;第三章以伍子胥、勾 践、夫差为例探讨吴越春秋的人物塑造,认为吴越春秋的人 物性格具有鲜明性和一定的复杂性,人物性格能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 发展;第四章论述其叙事语言,特别强调了对话性语言的个人性化特 征以及诗歌引用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第五章论述其追求曲折性、传奇 性的叙事旨趣。 关键词:吴越春秋 叙事语言 叙事体例叙事结构 叙事旨趣 s t u d y o nt h en a r r a t i v ea r to fw uy u e c h u n q i u a b s t r a c t w u y u e c h u n q i u ,w r i t t e nb yz h a o y ei nd o n g h a i ld y n a s t y ,i s a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a b o u tw ua n dy u e a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 h i s t o r y t o l i t e r a t u r e ,i t sn a r r a t i v e f e a t u r ea n d a r td e s e r v ei n t e n s i v e s t u d y t h i s a r t i c l eh a sf i v e 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 i sa b o u ti t sn a r r a ti v ef o r m i tb r e a k st h eb a r r i e r so f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a n d j i - c h u a nf o r m ,c r e a t e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f o r m w h i c hf o c u so nt h e c h a p t e r t h e m ew i t h b i o g r a p h i e s m e l ti n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a n dc o n t a i n sav a r i e t yo fp e o p l ea n d c o u n t r i e s i t l a y s 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t ot h e l a t e rn o v e l 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i sa b o u t i t s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w h i c h r e f l e c t st h ew r i t t e r s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a n dw h i c h a f f e c t s t h e s u b s e q u e n tf u l l l e n g t hn o v e l s i tc o n t a i n s c l u e s ,h i n ts e t t i n g s ,i m a g e s s t r u c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i c a lp a r a m e t e r s t h e t h i r d i sa b o u tt h e p o r t r a y a lo fc h a r a c t e r s , a n dif o c u so nw u z i x u ,g o u j i a na n d f u c h a i ,a n d it r i e st og r a s pt h e i rf e a t u r e s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e x p l o r e s t h e n a r r a t i v e l a n g u a g e ,i n c l u d i n gd e s c r i p t i v el a n g u a g e ,d i a l o g u el a n g u a g e a n d r e f e r e n c e - b a s e d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 f i p d a c h a p t e re x p l o r e s i t s c o m p l i c a t e d a n d l e g e n d a r y n a r r a ti v e o b j e c t i v e k e yw o r d s : w u y u e c h u n q i u n a r r a t i v ef o r m n a r r a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n a r r a t i v el a n g u a g e n a r r a t i v e o b j e c t i v e 目录 引言吴越春秋研究综述1 第一章叙事体例3 第二章叙事结构5 第一节线索结构5 第二节伏笔与照应9 第三节宝剑意象的结构功能1 0 第四节历史参数叙事结构1 1 第三章人物塑造1 3 第一节伍子胥1 3 第二节勾践1 6 第三节夫差1 8 第四章叙事语言2 1 第五章叙事旨趣2 4 第一节曲折性2 4 第二节传奇性2 6 结语3 1 i= 日,口- - - - - u 致谢3 2 参考文献3 3 论文发表情况3 5 引言吴越春秋研究综述 吴越春秋是一部专门叙述吴越两国历史的著作。它是东汉赵晔在左传、 史记等史料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民间传说,精心结撰而成。 最早收录该书的典籍为隋书经籍志,隋志将其定位为“杂史类”, 隋志以降,凡著录该书的史书、类书皆将其划入史部,只不过更换一个名称: 别史类( 宋史卷二。三) 、霸史类( 宋史卷二。四) 、古史类( 书目答问 补正) 卷二) 及载记类(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六) 等等。古人对吴越春秋 的研究多从“史”的角度着眼,体现为校勘、辑佚、撰写题记、提要和书目考证 等,尤其是在清代,这一类的研究成果颇多,周生春先生的 辑校汇 考【1 j 对此有详尽的记述。 据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指出吴越春秋具有小说特质的当是明代的绿天馆 主人。他在成书于天启初年的古今小说序中指出:“史统散而小说兴。始乎 周季,盛于唐,而浸淫于宋。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主也。吴越春秋等 书,虽出炎汉,然秦火之后,著述犹希。迨开元以降,而文人之笔横矣。 此处, 绿天馆主人实际上是把吴越春秋当作汉代小说的代表来加以论述的。稍后,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也说:“小说者,正史之余也。穆天子、四 公传、吴越春秋皆小说之类也。 然而,这些观点在当时并未产生足够的影 响。其后研究整理吴越春秋的学者如王仁俊、顾观光、俞樾、徐乃昌等,对 该书的文学价值只字未提。直到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时,也仅以“赵晔吴 越春秋,虽本史实,并含异闻 一笔带过。 随着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不断深入,吴越春秋的文学价值日渐为研究 者所认识。学者郭希汾的小说史略、徐敬修的说部常识将其列为汉人小 说;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将其称之为历史小说;陈中凡认定其 为汉晋间的说部;黄仁生更是直接指出吴越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言长 篇历史小说”。【2 1 在此基础上,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吴越春秋的文学性质加以论述。相 关论文主要有:梁宗华一部值得重视的汉代历史小说: 文学价值初 探、曹林娣 - - 题、曹林娣试论 的体裁、黄仁生吴 越春秋 作为首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思想成就、苏哲 人物创造论, 黄仁生从历史走向文学:论 的人物艺术等等。 1 1 周生春吴越备秋辑较汇考e m i f :海古籍 l i 版 ,1 9 9 7 年 1 2 1 黄仁生论 足我固现存最早的文苦长篇历史小说u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 3 ) 1 综上,论者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研讨了吴越春秋文学特征,为我们进一 步的发掘、研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界目前对吴越春秋 尚缺乏对其文本语境的具体考量和对其文学影响纵向的探讨。即吴越春秋作 为从史传向小说过渡的叙事作品,它是如何在具体的叙事操作中体现出了与史传 的的不同,同时,吴越春秋给后世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怎样的艺术上的借 鉴。 本文致力于研究吴越春秋叙事上的艺术特色,采用文本细读以及纵向比 较的方法,分别从其叙事体例、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语言及叙事旨趣五个 方面展开论述。 2 第一章叙事体例 刘知几在史通序例中说:“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 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吴越春秋前,史传体例已有编年、纪传之分。 编年体以左传为代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 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 ,依时而述,逐年记事;纪传体为史记首创,其中 本纪、世家以编年为体,列传则以人统事,开人物传记之先河。史通二体 称:“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 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城有限,孰能逾此! 吴越春秋作为杂史,其叙事体例虽脱胎于编年、纪传二体,但已与之有 明显的区别。对此,古人已有认识。隋书经籍志称其“体制不经 ,宋三 朝志亦称其“正史、编年之外,别是一家,体制不纯 ( 此处体制即体例) 。但 何谓“不经 、何为“不纯 ,却并未指明。以下我们将对该书的叙事体例做详细 分析。 吴越春秋共十卷,前五卷记述吴国的历史,依次为:卷第一吴太伯传、 卷第二吴王寿梦传、卷第三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四阖闾内传、卷第五夫差内传; 后五卷记述越国的历史,依次为:卷第六越王无余外传、卷第七勾践入臣外传、 卷第八勾践归国外传、卷第九勾践阴谋外传、卷第十勾践伐吴外传。 表面上看,吴越春秋的体例与纪传体之世家体类似。前五卷按吴国世系 编排,可看作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的扩充,后五卷按越国世系编排, 可看作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的扩充。但细审却并不如此。 首先,前五卷在写阖间、夫差的同时,还详细刻画了伍子胥、专诸、孙武等 人物,而在史记中,他们的事迹分别见于伍子胥列传、孙子吴起列传 及刺客列传。这实际上是糅列传于世家,按时间顺序对吴国历史进行综合性 叙述的写法。越国亦然。 其次,在分别叙述吴越两国历史之时,还出现了对其他国家的叙述。如卷三, 在叙述吴楚之战前,作者将叙事焦点指向了大战前的楚国,详细叙述了楚王斩费 无忌以息民怨之事。此外,作者对吴军攻破郢都后楚王的落难、申包胥入秦廷求 援以及吴军撤退后楚王的悔悟等均有详细记述。而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叙事 焦点始终指向吴国,楚国的情况只是作为吴国军事行动的结果以及吴军撤退的原 因,仅“楚昭王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平王,昭王与郧公奔随及“楚告秦急, 秦遣兵救楚击吴 两句。又如卷七勾践入臣外传,更是将吴国作为勾践活 1 1 司马迁史记【m 】上海古籍f h 版社1 9 9 7 年第1 1 8 9 页 3 动的场景,在描写勾践忍辱负重的同时,还深入刻画了夫差的骄奢淫逸、伍子胥 刚正不阿以及伯瓠的奸邪谗佞。这实际上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多国并书的写 法。 第三世家体本从编年体转化而来,亦采用逐年记事的叙事方式。而吴越 春秋却并非刻板的逐年记事,对于吴王阖阊伐越失败,伤指而死这个对吴国来 说异常重大的事件,阖闾内传居然没有记载。而勾践兵败夫椒,使大夫文种 行成于吴之事在越国历史中也无记载。去取之间,显然有深意存焉。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初步看到吴越春秋的体例与纪传体及编年体的 区别。吴越春秋采用综合性叙述的方法,打破了史记分人、分国记事的 藩篱;不拘泥于逐年记事的原则,而是有选择地叙述事件。 再考察吴越春秋叙事的核心部分,每卷均有一定的主题:卷三起于“王 僚使公子光伐楚光欲谋杀王僚”终于“光伏其甲士以攻僚众,尽灭之,遂自 立,是为吴王阖闾也 ,主要是写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夺得王位;卷四起于 “阖闾任贤使能以仁义闻于诸侯终于“当此之时,吴以子胥之谋,西破强 楚 ,主要是写阖阊任用伍子胥,战胜楚国,图霸中原。而卷五主要写夫差 不听子胥劝谏执意伐齐,导致越国乘虚而入,夫差国破身亡。这样每卷就已初步 具备了纪事本末体的雏形。而卷三至卷五又以伍子胥这个人物连接起来,绘就了 一幅吴国的兴亡史。越国部分则更加明显,卷七至卷十紧紧围绕勾践复仇这个主 题,从入臣于吴、被释归国、阴谋伐吴到最终灭吴,情节一步步有序展开。情节 的自觉划分与章节的自觉切分,体现了作者的整体艺术构思的方式和叙述重心的 确立。以事件为中心,便可以不再受纪传体单一叙事焦点的限制及编年体时间链 条的约束,而是按照情节的发展来叙事写人。 吴越春秋这种围绕一定的叙事主题,融列传入世家( 编年) ,多人并书、 多国并举的综合性叙事体例无疑是一种创新,虽然它还尚显粗糙,吴越两国的历 史终究是分开叙写,多国并举也只是限于局部叙事单元,但它却显示了作者可贵 的整体性叙事思维以及历史叙事故事化的意图,为后世长篇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 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指出:“三国叙事之佳, 直与史记相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 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 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 张竹坡批评 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也指出:“金瓶梅是一部史记,然而史记有独传, 有合传,却是分开做的。金瓶梅是一百回共成一传,而千百人总合一传。 三 国演义与金瓶梅这两部长篇巨制的成功,就是与这种综合性叙事体例密不 可分。吴越春秋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 4 选择了 然而,这却 叙事能力提 并组织成条 结构是 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一篇叙事作品的结构,由于它以复杂的形态组 合着多种叙事成分或叙事单元,因而它往往是这篇作品最大的隐义之所在i l 】。 深入研究吴越春秋的叙事结构,将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叙事意图,有助于寻绎 其从历史叙事走向文学叙事的规律。 吴越春秋主要取材于左传、史记等正史,史书所载的历史人事不 仅纷繁复杂,而且彼此之间还缺乏一定的联系。吴越春秋并没有流于史实的 摘录与堆垛,它显示了作者欲将众多历史人事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人有往来、事 有承启、上下连缀、左右关联的艺术整体的构思。以下我们将作具体分析。 第一节线索结构 文学叙事最基本的要求是情节的内在统一性,而采用线索结构进行叙事是达 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事实上,线索叙事是文学叙事最常见的结构方式之一。 其最基本的类型是单一线索的线型结构,其高级形态则是多条线索相互交织的网 型结构,红楼梦即为网型结构的代表作。 然而,与文学叙事相比,历史叙事显然缺乏线索结构。这并不是说史传作品 没有线索,而是指史传作品缺乏持续的、足以贯穿全篇的情节线索。美国著名汉 学家宇文所安在研究左传时曾生动地指出:“如果我们试图追溯某一个故事 线索,它往往消失在另外一个故事中,或者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线索中的人物在另 一件事里得到极简略的提名,仅此而已。有时这个线索还会指向某些小小的事件, 模糊地平衡在大事件的预兆或起因之间,重要的人物或是死了,或是消失了,但 是故事并不就此结束,而是汇入另外的故事。我们可以辨认出一些连续不断的故 事被间隔的年月分割成小段,然而就是这些故事也还是缺乏中心,被其他故事边 u 杨义中国叙事学【m 】北京。人民f i j 版社1 9 9 7 年第3 9 页 5 缘化或横插进来。 【1 j 以上这段话清晰地揭示出左传由于缺乏持续的情节线 索而导致内在统一性的缺失。这实际上与左传坚持的实录原则有关。因为“从 某种根本的意义来说,这就是历史运作的方式”1 2 。与左传相比,史记 叙事更为集中,因为纪传体以人为中心安排事件,每个事件都由传主联系着,但 我们并不能因此说人物就是事件发展的线索,事实上,我们看不出李将军列传 中李广射石之事与紧随其后的李广与众将士同甘共苦,以致家无余财之事间有何 必然的因果联系。这是由于史记重在记人,叙事只不过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传 主性格、描绘传主风貌的手段罢了。 与史传作品不同,吴越春秋具备清晰的线索结构。它以伍子胥、阖闾、 夫差及勾践这四个主要人物的意志为线索:伍子胥欲报楚平王弑父杀兄之仇、阖 闾欲夺王僚之位继而欲图霸中原、夫差欲伐齐争霸、勾践欲报吴降国辱身之仇。 其中,又以伍子胥和勾践这两条线索为重心。总的来说,吴越春秋的线索有 以下几个特点: ( 一) 吴越春秋线索的提炼是作者以史实为基本依据,发挥想象,合理 虚构而成。以阖闾欲夺王僚之位这条线索为例。左传中,阖阊夺位之志在伍 子胥奔吴前并无体现,直到伍子胥说王僚伐楚却被阖阊阻谏后,才在子胥“彼将 有内志之语中微微透露。而阖阊真正表明心志则在八年后( 昭公二十七年) , 即将采取行动刺杀王僚的前一刻,他说“上国有谚日:不索,何获。我,王嗣也。 吾欲求之 【3 l 与左传相比,史记的线索较为明显,但王僚表明心志也是 在子胥奔吴之后。若采取左传、史记的处理方式,那么子胥奔吴一段便是 横加插入,显得突兀,无所依托。此后的一系列情节更无线索串联,形同散沙。 这对于历史叙事来说并不成问题,因为实录才是作者关注的重心,事件的衔接尚 在其次。但对致力于叙述完整故事的文学叙事来说,线索不清,事件间缺乏联系 却是致命的缺陷。吴越春秋的作者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明晰线 索,他采取了适度虚构的方式。 请看对于同一事件三部书的不同处理: ( 1 ) 吴伐楚吴公子光请于其众,日:。丧先王之乘舟,岂唯光之罪? 众 亦有焉。请藉取之以救死! ”众许之。使长鬣者三人潜伏于舟侧,曰:“我呼馀皇, 则对。师夜从之! ”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馀 柚l 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m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 6 9 页 2 【荚l 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m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 6 9 贞 羽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 】上海古籍f f i 版社,1 9 8 8 年。第1 5 5 1 页 6 皇以归。( 左传昭公十七年) ( 2 )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 史记吴太伯世家) ( 3 ) 二年,王僚使公子光伐楚,以报前来诛庆封也。吴师败而亡舟,光惧, 因拾,复得王舟而还。光欲谋杀王僚,未有所与合议,阴求贤,乃命善相者为吴 市吏。(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对于公子光( 即阖间) 败而亡舟又复夺舟之事,左传重在记录此事发生 的过程,表现公子光的智慧与勇敢。史记则简要概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加 入了公子光的心理活动“惧 ,不过这也只是对左传叙述的合理揣度。吴越 春秋的作者更进一步发挥了想象,将此事作为阖闾欲夺王位、诛王僚的直接导 火索,并虚构了阖闾密令善相者在吴市为吏这一有意味的情节,为此后的子胥奔 吴做好了铺垫。 ( 二) 吴越春秋的作者还通过对线索有意识地强化来加强其对情节的驱 动力。以伍子胥复仇这一线索为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伍子胥奔吴以图复 仇是源于其兄伍尚的安排,当楚平王遣使诏兄弟二人入郢时,伍尚对子胥说:“尔 适吴,我将归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的意志有所强化,但仍不 够突出。伍子胥也是在伍尚“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川2 1 的安排下, 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种被史传所弱化的意志显然不足以驱动从子胥奔吴到伐楚复仇这长达十 几年的情节。而在吴越春秋中,作者有意识地强化了伍尚与子胥的对比,以 伍尚的柔弱衬托子胥的刚毅,以伍尚的乏智衬托子胥的明智,以伍尚的犹豫衬托 子胥的决断,这样为父报仇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子胥的身上。此外,作者 还通过子胥的言语及内心独白,多次申明其复仇的决心。如,子胥叹日:“与父 俱诛,何明于世? 冤仇不除,耻辱日大。尚从是往,我从是决! 子胥对追及而 来的楚国使者说:“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 子 胥仰天哭于林泽之中,言:“楚王无道,杀吾父兄,愿吾因于诸侯,以报仇矣 。 ( 王僚使公子光传) 如此高密度的语言安排,在着力刻画子胥这一复仇者形象 的同时,更为其之后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的行为积蓄了强大的动力。 ( 三) 作者在抽绎线索的同时,还注意利用线索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波澜, x l 杜颅集解存秋经传集解【m 】 :海古籍版杜。1 9 8 8 年第1 4 4 7 页 2 司马迁史记【m 】上海古籍l l i 版社,1 9 9 7 年,第1 6 8 5 页 7 通过线索的绾合来统一情节,而这正是吴越春秋拥有小说的魅力,并在叙事 上获得成功的关键。 1 线索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首先来看伍子胥复仇的线索与阖闾夺位的线索。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并 不是一开始就绾合在一起的。伍子胥奔吴后,披发佯狂,行乞于吴市。吴市吏见 而异之,将他引见给吴王僚,此处,吴越春秋插入了阖阊的心理“私喜 、 “阴欲养之 。两条线索开始有了相交织的趋势。然而子胥说王僚以伐楚显然打 乱了阖阊欲夺王位的计划。由此,两人的意志出现了矛盾,两条线索间也出现了 相互作用。于是,波澜顿生。阖间为夺王位,阻谏王僚伐楚,而伍子胥也通过此 事清楚了阖阊的真正意图,转而劝说王僚取消伐楚的打算。至此,两条线索趋于 一致,但这是以子胥抑制自己的意志为代价的,从情节发展的角度讲,线索被抑 制才会积聚更强大的前进动力。吴越春秋在此处设置了子胥、阖间两个叙事 焦点,展现了两条线索,并展示了双方的相互作用,短短一段文字,波澜迭起, 颇具戏剧性。与吴越春秋相比,左传与史记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式 则显得单调平直,两部史书仅简单交代了阖闾谏王僚之语,以及子胥“彼将有内 志 之语,由于之前没有形成连贯的线索,二人的动机尤其是阖间的动机和心理 就无法深入交代,线索还没有相互作用便交汇在一起了。 2 线索的绾合 专诸刺王僚一事,吴越春秋的叙述与左传、史记相比,呈现出较 大的区别。左传与史记均没有提到伍子胥,而是将此事归为阖间的单独 行动,致使另一线索伍子胥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而吴越春秋则不然,为了 实现情节的内在统一性,作者发挥想象,不仅在这一事关成败的行动中加入了伍 子胥,而且还把他设置成为这次行动的直接策划者“伍胥知光之见机也,乃 说光日:今吴王伐楚,二弟将兵未知吉凶。专诸之事,于斯急矣。时不再来, 不可失也。( 王僚使公子光传) 子胥不仅敏锐地察觉出了阖闾的心理,还为 其阐明形势,并告诫阖阊不可错失良机。正是由于子胥的策划,阖阊才最终采取 行动,夺得王位。通过这样的处理,子胥复仇的线索与阖闾夺位的线索得以紧密 地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故事情节的统一性。 伍子胥的复仇必须获得吴国的支持,而吴国的强大也需要子胥的帮助。阖阊 夺得王位后,作者又巧妙地将阖闾图霸的线索与子胥复仇的线索绾合起来。此后 子胥的一系列行动诸如:建都城以安社稷,荐要离以除内患,举孙武以练精兵等 等,既是在帮助阖阊图霸,同时也是在争取阖闾的信任与支持,为同后的复仇做 准备。而与之相比,左传在写阖闾夺位后,并没有提到子胥,直到数年后, 8 吴楚潜、六之役,才提到“吴师还,始用子胥之谋【l 】。可见,吴越春秋的 作者并不注重历史实录,而是立足于故事的内在完整性,立足于情节的丰富性, 围绕线索的发展来虚构情节。 综上,通过与左传、史记的对比,我们看到,吴越春秋中线索的 提炼、强化以及经营无不渗透了作者的虚构与想象。叙述统一完整的故事是作者 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作者可以改变史实、点染生发、踵事增华, 这虽违背了历史叙事实录的原则,却有利于文学色彩的生成。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这种线索型叙事方法已初步显示了其强大的结构功能。 正是由于作者聚焦于关键人物,将他们的意志作为线索并贯穿始终,纷纭的人事 才得以整合。吴越春秋也因而不再是一盘散沙,不再是史料的简单堆垛,而 是具备了一定的因果联系与起承转合的有机的整体。这种抓住关键人物以统贯情 节,并在编年的时间中加以展现的叙事方法无疑为后世的长篇小说提供了借鉴。 后世的三国演义、西汉通俗演义、北史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均采用这样 的叙事方式,只不过它们的叙事头绪更多,叙事技巧更为复杂罢了。 第二节伏笔与照应 对于吴越春秋这部长篇叙事作品来说,仅靠线索结构来完成情节的内在 完整性仍然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大量运用了伏笔与照应的结构技巧。以 下将举例说明。 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中写道,子胥逃难途中得到渔者的帮助,临别之时, 渔者留言“富贵莫相忘也。卷四阖间内传中,时隔数年之后,子胥率军击 郑,郑国面临生死存亡,此时郑王许诺,有能解郑国危难者,将与其分国而治之。 此时有一人挺身而出,称不用一兵一卒,仅需一舟,行歌道中,即可使吴军退兵。 当此人扣桡而歌,并三呼“芦中人”时,子胥愕然大惊,问:“何等人也 ,此人 答日:“渔夫者子 。子胥叹日:“悲哉! 吾蒙前人之恩,自致于此。上天苍苍, 岂敢忘也? 遂引军撤退,以报渔者之恩。前文渔者救子胥是伏笔,后文子胥报 恩释郑是照应。通过伏笔与照应的综合运用,卷三与卷四加强了联系。此外,子 胥投百金于溧阳濑水之上,以报浣纱女一饭之恩也是对前文的呼应,结构方法也 与之类似。 伏笔的运用,不仅能增强情节之间的联系,还能起到悬念的作用。如子胥逃 亡途中,路遇申包胥,子胥发誓要灭楚复仇,申包胥则说“子能亡之,吾能存之; 子能危之,吾能安之。 ( 王僚使公子光传) 申包胥之语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数年后,子胥果然攻破郢都,申包胥则入秦廷求救,哭于秦廷七天七夜,最终感 1 1 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 】上海古籍j l 版社,1 9 8 8 年,第1 5 9 1 页 9 动秦王,秦国发兵,吴军撤退。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定公四年和史记伍 子胥列传都写到了子胥路遇申包胥这一情节,但二者均将其作为申包胥入秦求 援的原因,以“初”字领起,通过补叙的手法加以说明。吴越春秋采用伏笔 的写法起到了悬念的作用,它吸引人继续读下去,读者想知道子胥复仇会不会受 阻,申包胥是不是真的会采取行动。而左传、史记补叙的写法却并不具备 这一功能。吴越春秋的作者大量参考了这两部史书,对这一情节做出与史书 不同的处理,舍补叙而取伏笔,舍平直而取悬念,从这点可以看出,吴越春秋 的写作具有小说化的倾向。 预言是伏笔的一种特殊形式。吴越春秋中预言多次出现,并起到了重要 的结构作用。比如卷四阖阊内传中被离相面的预言。楚臣伯瓠因遭受费无忌 的迫害逃亡到吴国。子胥因与其同病相怜而对其分外信任。吴大夫被离提醒子胥: “吾观瓠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而子胥却不然其言, 与伯瓠俱事平王。被离相面一事于史无征,当属作者虚构。作者有意在此处设置 预言,为日后伯豁谗害子胥埋下伏笔,读者读到此处无不为子胥感到担忧,而这 种担忧将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这便有效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体现 了吴越春秋不同于史书的叙事旨趣。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吴越春秋的作者善于运用伏笔与照应使全书前后 情节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有意识地挖掘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叙事 功能。事实上,伏笔正是后世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重要的结构技巧。金圣叹评 水浒传的所谓“草蛇灰线法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所指出的“隔年下种, 先时伏着 、张竹坡评金瓶梅所谓“藏针伏线,千里相牵一均指的是伏笔之 妙。可以说,吴越春秋在伏笔叙事方面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第三节宝剑意象的结构功能 设置意象是文学叙事贯穿叙事结构、疏通行文脉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叙 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结构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 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在从容转换中蕴涵着审美 意味。 【l j 吴越春秋宝剑意象的设置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该意象不论是在局 部结构还是在全文结构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结构性功能。 吴越春秋中共提到鱼肠、莫邪、湛卢、属镂四把宝剑。而这四把宝剑均 与吴国的兴衰密切相连。鱼肠之剑为越国献给吴国的贡品,阖阊用鱼肠之剑刺杀 王僚,从此登上吴国的王位,鱼肠之剑使阖闾走上权力的巅峰,但也隐含着血腥 与杀戮。莫邪之剑是阖闾登基后命干将所铸,此时正逢鲁国使臣季孙来访,阖闾 i s 杨义中国叙事学【m 】北京t 人民f l l 版社。1 9 9 7 年,第3 2 0 页 1 0 欲将此剑赠与季孙,季孙拔剑视之,但见剑刃有缺,叹道:“美哉! 剑也夫 剑之成,吴霸;有缺,则亡矣。我虽好之,岂可受乎? ( 阖阊内传) 季孙从 莫邪之剑上看到了吴国将亡的影子,遂辞而不受。莫邪之剑预示着吴国今后的命 运。湛卢之剑在吴楚之战前出现,吴越春秋将其设置为吴楚潜、六之战的重 要诱因。吴楚之战前,阖阊之女媵玉亡故。阖闾大恸,倾尽金鼎、玉杯给女儿送 葬。又令人在吴国都市舞动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民众跟随,将他们引入墓门, 以活人为女儿殉葬。此时,吴国的镇国之宝神剑湛卢受到感应,恶阖闾之无 道,乃去而出,水行之楚。楚昭王得而宝之,阖间大怒,遂举兵伐楚。而属镂之 剑则出现在吴国国运将终之时,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失去贤臣的吴 国从此走向末路。 从全文整体上看,四把宝剑的设置贯穿了吴国历史始终,并总是出现在吴国 历史关键的节点上,这四处宝剑意象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吴国历史发展的暗线。 从局部结构看,湛卢之剑在作者叙述吴楚两国之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借助 湛卢去吴如楚,作者巧妙地将叙事焦点从之前的吴国转向了楚国,实现了情节之 间、场景之间的自然转接。 吴越春秋的意象设置是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之上,采纳民间传说综合、虚 构而成。其中鱼肠之剑与属镂之剑在 左传、史记中均有记载,但在史书中 结构功能并不明显,莫邪与湛卢则是参考民间传说并发挥想象点化而来,尤其是 莫邪、湛卢所体现的天人感应,更是使宝剑具有结构功能的关键因素。 以意象来贯穿全文是文学叙事作品重要的结构技巧。如水浒传运用“石 碣 意象、红楼梦运用“宝玉 意象等等。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 “石碣 出现了三次,彼此遥相辉映:第一次在水浒传第一回,石碣的出现 赋予一百单八好汉群体与天地之道相同的身份:第二次在第十四回,体现为阮氏 三雄的石碣村,其意义在于展示好汉群体抵抗腐败官府、神往自由江湖的人生风 貌;第三次在第七十回梁山兄弟祭天之时,石碣所刻的“替天行道、忠义双全 成为众兄弟的精神纲领。金圣叹非常强调“石碣 意象的重要结构功能,他指出 “三个石碣字,是一部水浒传大段落。 ( 读第五才子书法) 返观吴越春秋,尽管其意象结构的运用尚显粗糙,但作者体现的意象结 构意识已足以为后世小说留下可贵的参考。 第四节历史参数叙事结构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吴越春秋的核心叙事部分,即卷三至卷五以及卷七 至卷十所体现的结构方式及结构技巧。接下来,我们再从全书整体结构的角度来 做一全面关照。我们注意到,卷一吴太伯传、卷二吴王寿梦传及卷六越 1 1 王无余外传分别书写了吴越两国先祖的创业史,在情节上似与吴越争霸这一叙 述中心无明显联系。然而,这并不是作者结构安排上的败笔,事实上,这三卷作 为全书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结构功能,它们不仅作为吴越争霸的 历史背景存在,而且还为吴越争霸提供了重要的意义参数。参数这一概念,援引 于杨义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先生在论及水浒传的叙事结构时 指出,水浒传第一回所体现的“神秘的宇宙意识 为后文“官逼民反、杀人 越货、斩木为旗 的艺术描写“提供了一个超越王朝法度的天理参数 。【1 】而这 正是水浒传第一回所体现的结构意义。接下来,我们将对吴越春秋的参 数叙事做详细分析。 先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虽然从题目来看,越王无余是本卷的传主,但 实际上,本卷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刻画越国的先祖大禹。作者采集传说,引入神 话,以浓墨重彩之笔渲染了大禹治水这一传奇故事。“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 天下沉渍,九州淤塞,四渎壅闭 ,大禹之父鲧被举荐治水,却功败垂成,囚于 羽山,自投于水。于是,大禹子承父志,忍辱负重,“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 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 越王无余 外传) ,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终于制服洪水,完成重任。大禹的精神与后文勾 践忍辱为国、终报吴仇的精神遥相辉映。作为大禹的苗裔,勾践奋其先祖之余烈, “苦身劳心,接以夜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 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 勾践归国外传) ,在经 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之后,终于灭吴雪耻。从精神传承的角度讲,大禹治 水为勾践灭吴提供了重要的意义参数。 与越国相比,吴国的参数叙事显得较为复杂。卷一吴太伯传主要记述了 吴先祖太伯因让位而离开中原,于蛮荒之地建立吴国的故事。卷二吴王寿梦传 则突出了寿梦四子让贤逊国的高风亮节,而这正是吴国的传统。寿梦长子诸樊欲 致国于其弟季札时,曾追述吴国的让贤传统:“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 遂城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 ( 吴王寿梦传) 然而,这一传统 在吴国后世却荡然无存,先有公子光弑王僚而自立,后有夫差争位,虽然夫差标 榜仁义,企图怀小服远,但终不免国破身亡。吴国先祖与吴后世君王间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从这个角度讲,卷一与卷二为其后吴国的兴亡史提供了意义参数,有 了这个参数,我们得以从刀光剑影的吴越争霸中跳出来,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历 史长河中审视吴越的兴亡。 当然,吴越春秋的参数叙事结构还比较粗糙,但它却显示了作者超越于 历史实录的整体艺术构思,为后世的长篇小说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结构设置提 1 1 杨义中因古典小说史论【m 】中国社会科学 l 版社1 9 9 5 年,第2 7 2 页 1 2 供了可贵的参考。事实上,后世的大部分历史演义小说均存在不同形态的历史参 数叙事结构。不论是两汉开国中兴传志、英烈传,还是残唐五代史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些小说的开篇都是先将笔触引向遥远的历史时空,通 过追溯历史以获得对当下的参考。到了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这一参数叙 事结构更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卷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已由以往小说对历史事实的具体陈述形而上为 对历史潮流、人物命运的哲学思考。结构艺术始终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无论如何, 吴越春秋在历史参数叙事结构方面的尝试不应该被遗忘。 第三章人物塑造弟二早入砌翌】巨 人物是叙事作品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如果说前文所述的结构布局是搭建叙 事作品的的骨架,那么塑造人物便是充盈叙事作品的血肉、点化叙事作品的灵魂。 吴越春秋叙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其塑造的伍子 胥、勾践、夫差等人物形象已然超越了史传中的历史原型,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深入人心。探讨人物塑造,有助于全面把握吴越春秋的叙事艺术。下面我们 将围绕伍子胥、勾践、夫差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展开论述。 第一节伍子胥 吴越春秋中伍子胥的形象是在左传、史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通过与史传相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吴越春秋人物塑造的特点。首先 来看左传: 左传主要勾勒了伍子胥智慧、忠贞的形象。其具体体现是:一、伍子胥 兄长伍尚在令子胥逃亡时,对伍子胥的评价:“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1 l 这是从侧面肯定了伍子胥的才干。二、子胥从公子光反对吴王僚伐楚之语中,敏 锐地觉察到公子光有夺位之志,并很快采取行动,向公子光进荐专诸。这是从正 面反映伍子胥的智慧与战略远见。三、子胥对夫差的两次进谏:第一次为子胥向 夫差进谏,坚决反对越国的求和;第二次为吴国将要伐齐之际,子胥进谏夫差, 劝其放弃攻齐转而伐越。这两次劝谏均体现了子胥对国对君的忠贞。 综上,左传为吴越春秋中伍子胥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最基本的史 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 】卜海古籍f 1 1 版社。1 9 8 8 年,第1 4 4 7 页 1 3 实。然而由于左传的叙述重心并不在于刻画人物,而是展现历史进程中的关 键事件,因此伍子胥在左传中尚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意义。而且左传编年 体的体例使人物的事迹散布在不同年份,致使人物形象在杂芜的事件中变得得模 糊不清,即所谓的“见事不见人 ,这也是左传中伍子胥形象并不鲜明的重 要原因之一。 与左传相比,史记伍子胥列传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在列传中,人 物事迹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叙述,因而史记中的伍子胥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史记还通过情节虚构、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 伍子胥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以下作简要分析: 第一,史记通过对人物典型行为的描写强化了伍子胥的形象。如“伍胥 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l j ,对“贯弓执矢”这一行动的描写 强化了子胥刚毅的形象。又如,史记加入了子胥鞭楚平王尸三百这一行为的 描写,这就大大强化了子胥作为复仇英雄的形象。 第二,史记虚构了子胥逃亡的情节,意在通过叙述子胥的历尽艰辛体现 其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这些情节包括过昭关、渔夫相助及中道乞食,然而史 记只是对其简单概述,并没有更进一步展开。 第三,史记还注意在人物关系中把握人物形象。伯坯这一奸臣形象在史 记中首次得到点化,史记将其设置为子胥的对立面,使伯瓠的谗佞与子胥 的忠贞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把子胥之死部分归因于伯瓠的进谗。而需要指出的是, 伯坯在左传中并非奸臣形象,只是帮助文种为越国请和而已【2 1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司马迁通过对人物事迹的集中叙述、适度地虚构 情节、描绘细节以及在人物关系中把握人物形象等多种手法使伍子胥这一形象立 了起来。史记的人物塑造给吴越春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吴越春秋中的伍子胥形象正是在左传、史记上述形象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 首先,吴越春秋的作者充分发挥想象,虚构故事情节,详尽地展现了伍 子胥去楚奔吴的逃亡历程,有意识地突出了其历尽艰险却坚韧不拔的大丈夫形象。 史记中渔夫渡子胥一节只有六十余字,在王僚使公子光传中则演化为四 五百字的大段落。另外,吴越春秋还详述了伍子胥向击绵女乞食的故事,而 在史记中仅“止中道,乞食,1 3 】五字。情节的大胆虚构正是吴越春秋区 别于历史性叙事的重要体现。 1 1 l 司马迁史记f m 】卜海古籍 | i 版社,1 9 9 7 年,第1 6 8 5 页 2 1 “吴f 大差败越十人椒越了使人大种冈吴人宰舾以行成”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m 】上海古 籍j i 版社1 9 8 8 年,第1 7 0 7 页 3 1 司马迁史记【m 】上海古籍i l i 版社,1 9 9 7 年第1 6 8 6 页 1 4 其次,吴越春秋通过大量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不断强化其复仇 行为,着力刻画其复仇英雄的形象。吴越春秋中的伍子胥在最终伐楚复仇前, 始终时刻不忘复仇之任。他对追捕的使者宣称,“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 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 在道遇申包胥时宣告自己的决心:“吾闻父母之仇, 不与戴天履地;兄弟之仇,不与同域接壤:朋友之仇,不与邻乡共里。今吾将复 楚辜,以雪父兄之耻。 当子胥取得王僚的信任后,“每入与语,遂有勇壮之气, 稍道其仇,而有切切之色。 当得知楚平王已死时,伍子胥因不能直接向楚平王 复仇而感到伤心,“伍子胥坐泣于室”,但仍然不忘其复仇,“平王卒,吾志不悉 矣。然楚国有,吾何忧矣? ”( 王僚使公子光传) 在吴军攻入楚国都城时,“伍 子胥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日:谁使 汝用谄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 阖闾内传) “践腹 、“抉目 的动作 描写与“诮”的神态描摹与史记仅叙鞭尸三百相比,更强化了其复仇者的形 象。 第三,通过“子胥进谏 这一典型情节的不同方式的重复,强化伍子胥的 诤臣形象。“重复是人物形象建构的重要原则 【l j 吴越春秋抓住伍子胥进谏 这一典型情节,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加以重复。左传中子胥的进谏为两次,史 记中的进谏为三次,而吴越春秋中子胥进谏竟达十次之多,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台式电动冲床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2025年再制造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支气管内膜结核影像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松木板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汽车驾驶员考试题库及模拟考试答案(初级、中级、高级)
- 2025年二级造价工程师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安全员C2证考试企业管理及职业健康模拟试题及答案
- 辐射安全培训试题(附答案)
- 科室护理知识练习测试考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质量检验工职业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移动宽带注销委托书模板需要a4纸
- 精细化600问考试(一)附有答案
- 超融合解决方案本
- 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八)
- 《育婴师培训》-课件:环境消毒基础知识
- 煤矿掘进支护工培训课件
- 关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审计建议
- 长安欧尚A800说明书
- 火灾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图
- FANUC伺服电机选型计算手册-v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