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青春·迷惘·忧伤——论“80后”写作中的青春情结.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 傻傻、张佳玮、许佳等为代表的“8 0 后”写作群体。他们用独特和a 信的姿态,向 人们诉说着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体验和青春感悟,并用文学踏踏实实地记录了 他们对人牛和乍命的初步探索和体悟。以他们为丰体构筑的“8 0 后”写作如飓风般 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特别是2 0 0 4 年,各大报刊杂志网站 纷纷对他们做出关注和评价。毫无疑问,众说纷纭的“8 0 后”写作已经成了新世纪 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新的创作群体与文学现象,任何采取简单逃避、冷淡甚至指责、 打击的做法都是不合适宜的,不负责任的。本文试图从其书写中的追踪自由的情结、 寂寞的孤独情结、绵绵的忧伤情结、寻觅爱的情结等青春情结来分析“8 0 后”写作, 以期抵达“8 0 后”写作的内在真相。 关键词:自由;孤独;忧伤;爱 a b s t r a c t t h es p o k e s m a no ft h e8 0 sw r i t e r sa p p e a r e di n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 i n2 0 ”c e n t u r y , s u c ha sh a n h a n ,g u o j i n g m i n g ,z h a n g y u e r a n ,c h u n s h u , l i s h a s h aa n dz h a n g j i a w e i t h e yd e l i v e rt h e m s e l v e so ft h eg r o w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s e n t i m e n tb yt h e i rs p e c i a la n dc o n f i d e n tw o r d s t h e i r w o r k sn o t e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i f e ,t h e ya r et h ep r i n c i p a lp a r ta n df o c u so f 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y e a ro f2 0 0 4 ,m a n yp a p e r sa n d m a g a z i n e s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m w i t h o u tq u e s t i o n ,t h e8 0 sw r i t e r si sa n e wl i t e r a r yp h e n o m e n o n ,w ec a n n o ti g n o r eo rc o n d e m ni t ,b e c a u s e t h a ti si r r e s p o n s i b l ea n di n a p p o s i t e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a n a l y s et h el o v e k n o to ff r e e d o m 1 0 n e n e s sa n dl o v e , i no r d e rt or e v e a lt h et r u t ho ft h e 8 0 sw r i t e r s k e yw o r d s :f r e e d o m ;l o n e n e s s ; s a d n e s s :l o v e 引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i ;i 头万木春。”文坛从来都不是寂寞的。每一时代 的文化潮流和精神风尚都会在文学的舞台上得以最生动形象的阐释。种种思潮、 流派、现象千帆竞渡,百舸争流。2 0 世纪术,“7 0 年代生”作家以张扬和挑战的 姿态粉墨登场,轰轰烈烈地演绎世纪未文学“喧哗与骚动”的同时,一批标新立 异、才华横溢的8 0 年代出生的青春写手也悄然登台。此时的“8 0 后”作家才是 崭露头角,还属于极个别分散的现象,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 代表作三重门) 、 许佳( 代表作我爱阳光) 等。而进入本世纪后,新的写手和作品层出不穷, 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的举办,更推动和刺激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 作者的不断涌现。如:韩寒,1 9 9 9 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郭敬 明,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三、四届一等奖得主;张悦然,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 主;周嘉宁,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蒋峰,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 小饭,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得主。他们个性彰显,意气风发,作品更如阿后春 笋,层出不穷,裹挟着一股逼人的锐气奏响了一曲青春文学的凯歌,在文学领域、 图书市场掀起了一轮又轮势力强劲的冲击波。“8 0 后”作家写作愈来愈具有连 续性和群体性。 特别是在2 0 0 4 年,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纷纷对他们做出关注和评价,声 势之浩大,以致有媒体评论说:2 0 0 4 年的文坛属于“8 0 后”作家。那么,何为 “8 0 后”文学? “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概念,也不是文学流派的概念, 而是以写作者的出生时问( 1 9 8 0 - - - 1 9 8 9 年) 来集体命名、被符号化的、约定俗 成的一种称谓;他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更主要是一个时间上 的代群表达法,凸显与新生代、中间代、7 0 后等概念的区别,是一个 便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命名策略。” 2 0 0 4 年2 月2 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其照片被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亚 洲版 的封面,成为第一个登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作家。与此同时, 这期杂志又把春树与另一位上世纪8 0 年代出生的韩寒称为中国“8 0 后”作家的 代表。此后“8 0 后”成为评论界的新宠和时代的焦点,而且成为一个正式取代 其它称呼被广泛使用的命名。 o 刘永涛:青备的奔突论8 0 后文学,理论j 创作,2 0 0 5 年第3 期。 1 2 0 0 4 年3 月9r 南方都市报针对萌芽网站上关于韩寒、春树、郭 敬明能否代表“8 0 后”的争论焦点作了题为8 0 后文学:未成年,还是被遮蔽? 的报道中,首次把“8 0 后”作家划分为“偶像派”与“实力派”,并列出韩寒、 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人属于“偶像派”,而李傻傻、胡峰、小饭、张 佳玮、蒋峰等则为“实力派”。 2 0 0 4 年6 月,由2 0 世纪8 0 年代中国先锋小说代表作家马原主编并为之作 序的重会属8 0 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把李傻傻、张佳玮、胡峰、小饭、 蒋峰称为“五虎将”。 2 0 0 4 年7 月1 9 同,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的“8 0 后读者见面会暨我们, 我们( 8 0 后文集) 首发式”在北京举行,号称“7 3 位8 0 后作家集体登场”。当 天下午,中央电视台读书时白j 栏目以该书的出版发行为背景,邀请评论家白 烨、作家莫言,以春树、李傻傻、张悦然等作者为嘉宾,制作了一档名为“恰同 学少年关注8 0 后的一代”的专题节目。 至此,依靠网络和萌芽杂志为平台而成长的“8 0 后”作家完成了从自 发、零散写作到文学群体的过渡。“他们与6 0 年代、7 0 年代出生的作家相比, 更显示出一种齐头并进的念势。阵容更整齐,而且很成规模。” 但是,“8 0 后”的命名正如所谓的“新生代”、“晚生代”、“6 0 年代”、“7 0 年代”等的文学命名,是一种省事的“代际”命名法。它不指称任何意义,只是 简单地说明一批出生于某个年代的人从事着一种叫做“文学”的写作,仅此而已。 它既不能让人很好地、具体地认识文学现象、创作潮流,又往往不能得到作家的 认可。因此,对于“8 0 后”的命名,也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从命名之初就遭到 了批评界的诸如“以粗暴的代际划分定义出8 0 后,这样一揽子收进形念各异 的一拨人,只是为了整体的花哨,而个人的面目依然是模糊的”。等的质疑和责 难。缘起于“青春写作”的“8 0 后”作家们,无论是被称为“偶像派”的还是 被称为“实力派”的都声称自己标新立异、卓尔不群,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作 品和别人的有什么相似之处,也没有人愿意承认有谁的作品能够代表他们。甚至 在被命名后的第5 个月,提出“抛弃命名”。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 描述的“一用即扔”的现代消费观念。 。林尘:马原:8 0 后他们的写作。我们很接近,见新京报2 0 0 4 年5 月7 日。 o 转引自魏心宏:“8 0 后”与l :海人的才气,小说界2 0 0 4 年第5 期。 2 郭敬明表示,上世纪8 0 年代出生的人的写作各不相同,本来就不能互相代 表。春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自己讨厌当什么8 0 后的代言人,因为自己 并不了解他们,当然也无法代表他们。与此同时,她也相当自信,认为自己的写 作是走在同龄人的前列,是“偶像和实力”的结合。小饭和张佳玮一样,对“8 0 后”的写作也相当自信:“我们接受的信息和阅读面都相当广,而且作品质量也 是前辈在同一个年龄段所无法比拟的。”国“将来8 0 后肯定会出现一些站在 世界文学顶端的人,他们是无可替代的。”9 李傻傻也明确表示:生于“8 0 后” 的写作者要想真讵地创作而不只是期待市场的宠幸,就必须抛弃所谓“8 0 后” 的概念。李傻傻甚至主张废掉“8 0 后”概念。 j 下是这种张扬个性欲望的表达,使得他们的写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状 态。尽管新锐的“8 0 后”作家们尽可能地展现个性差异,但是“青春写作”时 代的某种趋同的基因还是遗传了下来。他们的作品避不开少年成长的共同素材 ( 作品的主人公也几乎都是他们的同龄人) ,尽管这些素材在小说中有时经过了 魔幻技巧的整容。在这点上他们的不少小说和7 0 年代生“美女作家”小说的 区别只是:成长历程在添加情色调料的同时,又增加了别样的调味品诸如乱 伦、同性恋、颓废、自暴自弃、白同梦、臆想症、自闭症等等。虽然他们广泛涉 猎世界范围内的经典作品,但是不均衡。他们往往钟情于2 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卡夫卡、昆德拉、马尔可斯、村上春树、塞林格、杜拉斯等 成为他们所青睐的偶像。 他们的作品或悲观冷峻、或调侃戏况,对重大的传统 道德伦理问题加以排斥或消解。他们热衷于表现杀戮、复仇和死亡的主题,并突 出潜意识及其他的非道德因素。在表现的过程中,叙述者又竭力显现出冷静从容 的念度:或表现为顽劣的虚无主义,或表现为沉重的宿命论。 虽然“8 0 后”作家拥有大量的青少年读者群,前辈作家们如马原、莫占、 虹影、残雪、余华、格非、白烨、徐坤、刘心武等都公开发表了对他们的乐观评 论。但是,相对于媒体的喧闹,权威的批评界对“8 0 后”作家的创作大都是淡 然处之、置之不闻的态度。只有白烨、张柠、曹文轩、李敬泽、马相武等为数不 。参见南方都市撤,2 0 0 4 年3 月g i i 。 o 参见南方都市撤,2 0 0 4 年3 门9 l l 。 o 参见南方都市报,2 0 0 4 年7 月2 3 | i 。 o 参见南方都市报,2 0 0 4 年7 门2 3l i 。 。在“8 0 后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j :,当被问发会小会喜欢蒯读左拉或巴尔扎克的作品时,在场的年轻与 于峨然尢声。 3 多的几个人,但也只是寥寥千把字的只吉片语。有学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出于辈分 的原因,即批评家大多是“8 0 后”这批作家的父辈或祖辈,另一方面则是怕对 崭新的语言把握不准确。也有专家指出,文坛上作家群体与评论家群体有个对应 现象,评论总是晚于作家的创作,这个时间期限约为五年。对“8 0 后”的作家 创作而占,五年后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与之相应的新的批评家,更年轻一代的批评 家。 “8 0 后”的孩子们由原先的被写者、被表达者,非常能动地、也非常生动 地一下子变成了自我表达者,这个总体现象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是意义重大的。梁 晓声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个人觉得文学是一种和市场化不同的精神现象,他 曾把“8 0 后”写作看成是出版现象,但现在再仅仅说它是出版现象是不够客观 的,必须把它当成文学现象来看待,或者至少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8 0 后” 的问题首先不在于这些孩子怎么样,关键在于我们的出版社和我们的传媒如何发 现他们,看待他们。程光炜指出,现在的文坛基本上是被血六十年代的人控制 着,他们形成了一种话语霸权,我们应对“8 0 后”作家表现得略微宽容一点。“8 0 后”并不都是仇视社会的,而且也是多元的,他们的写作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 把叙述者和叙述对象重叠在一起:这一代人一开始就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 有一种残酷性,把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问的关系变得残酷了。 “8 0 后”作家们用独特和自信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 长体验和青春感悟,并用文学踏踏实实地记录了他们对人生的初步探索和体悟。 他们的创作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任何希冀采取简单的 逃避、冷淡、指责甚至打击的做法都是不合适宜的、不负责任的。本文试图从其 书写中的青春情结来分析“8 0 后”作家的创作,以期抵达“8 0 后”作家创作的 内在真相。 一、追踪自由的情结 ( 一) “8 0 后”生人的自由心态 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8 0 后”文学的形成显而易 见地也和其复杂的成长背景有关,正如福柯的理论:重要的不是产生于这时代的 。叶舟,李成强、张会州:r 8 0 后”的孩了t f 1 中华读书报2 0 0 5 年1 月2 1 。 o 叶舟、李成强,张金叫:“8 0 后”的孩子t f d ,中华读书撤2 0 0 5 年1 月2 口。 4 话语,而是产生了这一话语的时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1 9 8 9 年崔健宣布了“红旗下 的一代”在人格上的宣泄,1 9 9 4 年的校园民谣代表大学生宣布了精神上的独立, 1 9 9 9 年的花儿乐队宣柿了“8 0 后”一代在物质社会罩的精神寄托,花儿乐队的 主唱这样说:“我出生于8 0 年代,一个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是好还是坏的时代,从 4 , n 大我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是典型的蜜罐中的一代,没有经受什么挫折, 这种平庸的感觉使我感到乏味;无聊,空虚地过着每一天样板式的生活”。 这真是一个瞬息力变的年代,一个飘忽不定的年代,一个无法把握自己、没有目 标、没有激情的年代! “8 0 后”们的精神状况也可以从下面的歌词中体会到: 我要出发此刻出发 去西伯利亚 我的梦想所有希望消失在天涯 每一天每一天有新的发现 每一天每一天瞬间的改变 我永远了我永远了 一一便利商店乐队 “8 0 后”们出生于中国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建构一种市场化和商业化逻辑 的8 0 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 0 年代。他们出生时,政治和 经济仞来的狂潮已如滚滚而去的硝烟,各种制度也已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走上 了平稳的发展道路。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这代人不会再想象到政治运动的可怕和恐 怖,优越的经济氛围也使他们不会过多地体味到贫穷和饥饿。过去的二十年,可 以说是一个个体基本欲念由被禁锢到被归放甚至极端发展的时代。八十年代历经 了从革命意识形念到“新启蒙主义”的一路昂扬和高歌,历经了对西方各种思潮 如饥似渴式的生吞活剥。9 0 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汹涌而至,文化保守主义丌始迅 猛回潮。出于他们出生、成长在一种全新的时空状态下,整体上又有着优越于以 往任何时代的生活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最具有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 一代。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都与前 数代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o 朱小珍土编生十8 0 年代,汉语人辞典m 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1 页。 5 如同莫言对于张悦然的惊叹:“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 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章话等的影响。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 到日本动漫的清俊脱俗,简约纯粹;可以看到西方油画浓烈的色彩与雅静的光晕; 时尚服饰的新潮朴素与自由的品位;芭蕾舞优雅的造型和哥特式建筑惊悚的矗 立。在小说语言上,她有流行歌曲的贴近和煽情,诗歌的意境和简洁,电影经典 对白悠长的意蕴和广阔的心灵空i 日j 。“出生在2 0 世纪8 0 年的年轻人体现出与前 辈截然不同的青春诉求。他们是以快餐文化和视觉文化为精神食粮成长起来的一 代。在影视、音乐等各种声像资讯可以任意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已不再像6 0 年 代青春力岁中的中学生那样虔诚地手捧一本简爱,也不会再像刘索拉 蓝天碧海中的女主角那样唱几首流行歌曲。他们的青春是在大量电影、动漫、 音乐以及其它众多复制的文化产品包围下度过的。他们的章年时代很短暂,而由 少年向成人的过渡期却十分漫长。在这一段时间旱,他们尽情地吸收了西方文化 精神的影响,以及成人世界的种种诱惑。 有人说,如今的一代,是没有信仰的一代,是没有目标的一代,是享受生活 的一代,是跨掉的一代。其实他们是“无定义生活”的一代。“无定义生活者”, 多会被父辈们指为“不求上进”。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目标的描述和为实现目标 做出的人生规划。他们太过于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财富、地位、荣耀等有着 顽固的抵抗力。厌烦所有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认为现世享乐j j 是真正的快乐生 活。那么,“无定义生活者”= “垮掉的一代”? 其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垮掉的一代”,是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年轻一代美国人, 对美国的社会制度、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并以不同的方式发泄不满, 进行抗争。他们或i f 在大学学习,或刚刚涉足社会,对现实极端不满,但又看不 到出路。他们愤世嫉俗,身着奇装异服,不修边幅;他们放浪形骸,乱搞两性关 系,甚至同性恋;他们寻求刺激,酗酒吸毒,终同沉湎于幻境之中。乍一看,这 样的状态与我们今天提出的“无定义生活”的状态是有许相似之处的:追求所谓 的开放式生活,追求自由,厌恶约束。 。萸苦:她的姿态,她的方式,张悦然樱桃之远序,春风文艺版社2 0 0 4 年版。 2 所峭的“尤定义生活”和以前归纳的“小资”、“布波”、“中产”、“s o h o ”一样,都足浯例的烟雾掸。“无 定义”,从。,血意义 馕,足没有定义町以下的。但是,从语训i :来理解,其实。无定义”奉身就足一种 定义。这个词语所能联系到的,足自由、松散、宽容、小在乎、变动。j c 实,就是生活得无概念,尤定义、 尤计划、无准备但是,生活得开怀、潇洒,小为某些虚名,不遵某个模式,只是遵从己心,丰富咖嚷 强。 6 不可否认,“无定义生活者”的确面临着信仰缺失的问题,他们对生活缺乏 规划,没有目标。但是,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跨掉的一代”,是放荡不羁的 一个群体,放纵是他们的最终表现。“无定义生活者”追求的是放松,是在社会 和文化认可基础上的自由,而非绝对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无定义生活者”,珍爱 生命中的美好事物,珍惜生命以及健康,会在自我意识和社会文化之间寻求平衡; “无定义生活者”,并不对其它的社会文化嗤之以鼻,也不会愤世嫉俗;“无定义 生活者”,虽放松但不放纵,虽自由但不过分,他们的所有行为,都会把握在尺 度之内,于人于己,不会有危害。 美国心理学家a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不同层次的需求层次论( h i e r a r c h y o fn e e d st h e o r y ) ,后来他又增加了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丰富和完 善需求层级。晚年,又提出了“自由、正义、秩序、挑战( 刺激) ”是满足需要 的先决条件。“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人的容颜 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郭敬明) 。在“8 0 后”的大部分小说里, 都张扬着“自由”的需求。 “成长即是个体不断适应其家庭、亲朋好友以及外在社会的过程。”青春 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独特的阶段,稚嫩的生命在漫长、甜蜜的苦痛中顽强 地搏击,挣扎、蜕变、成长,心中既充满好奇但又满怀忧惧地慢慢步入那个渴慕 己久的世界。于是,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在“爱与痛的央缝”中得以初步萌发, 他们丌始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探索,开始了对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一方 面,他们在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的支配下,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 又感受到了来自成人、社会及传统权威的束缚。因此,他们往往期望能够挣脱束 缚,追寻自由和自主。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优越的经济氛围已使“8 0 后”生 人摆脱了外界所造成的身不由己的束缚,但他们又有着对“自由”的新的困惑和 追寻。尽管他们并不一定清楚“到底什么是自由”,但他们通过文学来倾诉对自 由的向往。米兰昆德拉说过:“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 化装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 说着他们狂热相信而又一知半解的话”。 ( 二) 永远的自由彼岸 。h a r r yb l a m i r e s ,s t u d y i n gj a m e sj o y c e ( y o r kh a n d b o o k s ,l o n g m a n ,y o r kp r e s s ,1 9 8 7 ) ,p 5 3 - 。( 捷) 米兰昆德拉簧,景凯旋详:玩笑,作家;l 版杜| 9 9 0 年版,第8 8j i f 。 7 “8 0 后”生人怀着美好的遐想和青春冲动,希望建构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世 界。他们最反感的就是“步调一致”,“一切行动昕指挥”。他们的内心充满狂野 和焦虑,他们渴望自由地生活。正如姚明所说:“我是一头蓄势待发的野兽”。他 们厌烦家庭的聒噪不休,厌倦甚至痛恨学校的单调乏味,渴望自己当家作主,勇 于表达自我,寻找新的同辈知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放飞自己,去追求与过往不同 的生活理想。就像刘翔所况的:“该张狂的时候就得张狂”。在时代周刊的采 访中,韩寒曾这样说:“在今天的中国,想实现自己的愿望会有许多不同的路。 当有这么多不同的道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没有理由总是沿着那条正经路去走。” 春树况:“我们期冀着真萨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交 我们想交的朋友。”而满舟则说:“至少我敢于不同,敢于梦想。”这里,“不同” 和“梦想”是他们证明自身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更是“8 0 后”作家发自心 底的强烈呼声。 从三重门到草样年华,再到梦罩花落知多少,作品的主人公们总 是在非常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早熟,信心十足地发表着对社会、人生以及历 史的种种洞见,仿佛对世事早已参透;他们还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激情,展 示自我:运动、旅行、聚会、论战、讥讽、高歌、狂欢他们对所有的快乐毫 不迟疑地照单全收,本能般地对一些既定的秩序和传统的理念摆出一副无所谓的 姿态,做一些毫无来由的颠覆。他们常常制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激昂的声响来放 大自我,以表明自己的存在,以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激情澎湃地上演了一场场 以自我为主角的戏剧。由此,这种带有浓厚的自我扩张色彩的骚动和激情以及对 自由生活的单纯向往便成为“8 0 后”写作的总体基调。 “8 0 后”作家的许多作品都给我们讲述了这样的追求自由而又凄美无奈的 青春故事。无论作品中的人物是生活在魔幻王国、历史生活中,还是处在当下的 社会生活罩,他们为了追逐行动的自由、爱情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往往是义无 返顾地奔赴自由的彼岸。哪怕彼岸仅仅是一丝自由的光亮,他们也甘愿粉身碎骨 地为之付出。 郭敬明的幻城中的卡索,作为一个i j 世被囚禁的人,他的最大愿望就是 来世成为幻雪帝国的长阜子,这样他就可以如愿以偿地拥有同夜期盼的自由了。 可是,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时,他又扮演着相互交替的多重身份的角色:父皂母 后的儿子、岚裳的丈夫、梨落的爱人、樱空释的哥哥、臣民们至高无上的王。由 于私人身份和公共身份的交叉要求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卡索在现实的处境中面l 临 着这些不同身份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要成为未来的王,因为这份责任,卡 索不能自由地娶心爱的女子梨落为妻。深深爱着卡索的弟弟樱空释,为了使自己 的哥哥获得真j 下的自由,毫无留恋地牺牲自己的一切,但不明就里的卡索却为了 幻雪帝国亲手杀死了自己挚爱的弟弟。当所有深爱着卡索的人都以牺牲自己的情 感甚至生命来成全他的自由飞翔的梦想时,卡索又为了使这些死去的爱他的人复 活,奋不顾身地踏上了艰辛寻找隐莲的茫茫之路。故事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追求自 由的主旋律。因为原来梦寐以求的自由又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新的不自由,使理想 中的自由永远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里,“我”的存在,就像移动的能指,而“他 们”则构成了赋予“我”意义的所指。郭敬明有意让作为所指的“他们”形象印 证能指的“我”在多重身份下确保自我稳定性的基本内容对自由永不遏止的 追求。这一点很切合拉康在分析想象态和俄狄浦斯情结早期阶段之时,提出的有 名的“自我镜像”概念。“我”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一种照镜子的隐喻:作为 能指的“我”是在作为所指的“他们”形象中发现了自我的同一体。 韩寒的三重门中所写的主人公林阿翔所经受的心理不自由,更是“8 0 后”生人特有的现实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比如: “听到远方的汽笛,突然萌发出走的想法,又担心在路上饿死,纵然 自己胃小命大,又走到哪里去。学校的处分单该要发下来了,走还是不走 呢? 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一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 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 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的确,“家之门”使他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盼而不得不埋头于学习;“学校 之门”使他即使不喜欢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得俯首帖耳;“社会之门”使他为了拥 有灿烂的明天而不得不做许多违背自己心愿的事。 张悦然的樱桃之远中的主人公杜宛宛和段小沐是一对被命运捉弄的双 生花,二人虽然有着不尽相同的命运,却有着相同的心灵感应。杜宛宛为了摆脱 神秘幻听的心魔,重获心灵的自由,她不惜一切手段对段小沐进行谋杀,并直接 。韩寒:韩寒五年文集,中国青年m 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0 8 页。 9 使段小沐致残。然而,这种不计一切代价的冒险方式不仅使她一无所获,反而 使她深陷于精神的牢笼。当杜宛宛终于从心理上完全接纳段小沐时,相互的关爱 使她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和自由。但是,为了挽救段小沐的生命,她又不得不放弃 选择自己真正爱的人纪言的自由,从而牺牲自己的爱情而求助于邪恶的小杰 子。 张佳玮的朝丝菩雪中的生活在偏远小镇的杨无忌,对长安城的向往以及 外部世界的倾慕与渴望,不由自主地去追逐探寻外部世界的自由。倾城中的 褒姒为了追逐爱情的自由,从而对洛辰央求: “带我走吧到任何一个村庄任何一个城邑任何一个国家,然后 平和安静地继续我们的庶民生活。”( 第7 页) 作为王妃的褒姒,从不贪恋王宫的荣华富贵,内心所企盼的只是能够和心 爱的人一起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无关乎权力、财富等。但是,她的身上却肩负着 自己故国和平的使命用自己作为王妃的筹码来换取故土的和平。社会的责任 使她不能够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爱情王国罩飞翔。 另外,韩寒的长安乱中的释然,从小生活在寺院罩,一心向往寺院外 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想尽一切办法翻墙而出,以获得行动的自由。但是,当他 最终获得师父的允许而自由地走出寺院后,却又因一系列事情的牵绊而不能取得 真正的自由。正如文中所说: “你终将自由,但你受命运安排。”( 第2 2 页) “任何一种自由都是另外一种安排的开始。”( 第2 2 页) 这一代人始终不渝地演绎着关于自由的故事和对自由永不停息的渴求。从传 统伦理和集体主义中挣脱出来的他们,果然能够依托于欲望的无条件释放达到灵 魂的轻舞飞扬吗? 显而易见,事实没有这么简单明了。 尼采认为,人是不定型的动物。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人有选择自己的活 动和前途的自由。人面临着向各种各样方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究竟那种方向的 可能性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尝试、探索和冒险。尼采认为,人生就是一 种试探或试验,人应当富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真正的人的不断冒险和探索, 就是在不断超越自我。尼采说:“你们的光荣不是你们从何处来而是你们向何处 1 0 去;让这是你们新的光荣吧,你们的意志和你们脚的意愿超越了你们! ”萨 特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充满偶然性的荒谬世界上来的,无依无靠,人生是不稳 定的,一切行动都是没有把握的,人要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冒险,去奋斗, 去行动,这样d 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本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赫德尔认为, 动物仅是弯腰曲背的奴隶,而人是“创造的最初的自由民”,人是“为自由而长 成的”;人“不再是自然手中一架运转永远正常的机器,人成了他自己的行为的 意图和目标”。 人永远不满足,总是在追求什么,总是不断创造,超过现在的自己即 自我超越。因此人永远与自身不相符合,永远是他现在所不是的样子一一 是其所不是,或永远不是他现在所是的样子一一不是其所是。这样,人永 远是一个未完成的东西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 同时,人又不仅仅是作为自然人而存在,重要的是他还作为社会人而存在。 个人离不丌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的 发展,而个人又以其特殊的方式作用于社会,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 向。现代社会学和现代青年学认为青年和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 “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是充满矛盾、对立与统一的。青年在认识与改造 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情况,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惶惑、疏远乃 至对立和反抗,而社会在对待青年的态度和做法上也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 的地方,这些都反映了青年与社会建立新型关系的艰巨性和困难性,同时也暗示 出青年要与社会达到平衡与统一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所以,“8 0 后”作品中 的许多人物在竭尽所能追逐自由而飞翔时,常常又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束缚在牵绊 和阻碍。他们常常为了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一份浓烈而执著的爱,为了自 己灵魂的救赎和安宁,毫不犹豫地放逐了自己的自由。 人人都渴望自由。康德则认为自由是每个人据其人性所拥有的一项惟一的和 原始的权利。“自由”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原始意义是指从束缚、奴役中解放 出来,获得自主和自立。埃及艺术大师马勒西基尼在铜版画自由中曾用一 0 3 ( 德) 尼采:盘拉斯图拉如足说,湖南人民: :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5 4 页。 o t j ;l 刿:人性的探索南开人学 i 版利。1 9 9 3 年版,第2 7 7 页。 o ( 德) 兰德曼著,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 海译文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0 6 页。 o l :正l 叭人忡的探索南开人学j i ;版 i :1 9 9 3 年版,第2 7 7 贝。 o 金国华主编:青年学,中冈青年f ;版社1 9 9 9 年版,第7 0 睫。 1 l 个本末倒置、备受折磨的形象来渲染人对自由的渴望:整个画面布满了纵横交错 的铁栅栏,牢笼内禁锢着一个巨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巨人是倒悬着的,他正 在用他那双隆起青筋的手奋力扯开铁栅栏。终于,铁栅栏被扯开一个口子。一只 洁白的鸽子先行展开双翅挤出牢笼,回眸凝视着巨人。它就要重见天日,自由翱 翔在蓝空了。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重申了他的著名观点:人被判为自由。“我命定是自 由的,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们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别的限制。” “不自出易,自由难”。“不自由易”,是因为它只要服从就行;“自由难”,是因 为人的自由并不是超越于人的力量给予的,而是靠人自身的要求、奋斗得来的。 自由乃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最不知足的理想。 追求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自由作为人的一种强烈愿望出现 时,它是意向、冲动、甚至本能的组合,表现为一股炽热的激情。自由从其表现 形式看,可分为意志自由和行为自由。人为了满足人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不受束 缚地思考和行为的权利,如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丑恶、卑鄙行为的愤怒,表达 自己的观点,亲近自己的亲人,饥饿时获取食物,寒冷时获取温暖,等等。如杰 斐逊的名言所示:“给我们生命的上帝,同时给了我们自由;暴力可以毁灭之, 但不能使之分离”。追求自由是人特有的天性,卢梭说:“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 放弃去做人,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没有任何东西 能够补偿的。”。 人都渴望发展。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的需求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永不满足。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的需求往往处于一种没有得到全部满足的状态之中。在 一种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仅仅会有一段短时问的“高峰体验”,人 还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永远在追求之中,追求的最后目标是人永远不能达 到的目标。 这种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本性面前,人所面l 临的 一切现实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其实现更高追求的障碍,卢梭哀叹“人人生而自由, 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恐怕指的就是这种感觉。于是,期望打破这种枷锁, 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生活,就成了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自我发展 o ( 法) 萨特:存d 0 虚无, o ( 法) 卢棱:社会契约论, o ( 美) 马斯洛著成叫编详, o (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版,第5 6 5 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0 年版,第5 负。 马斯洛人奉哲学,北京几州h ;版 l2 0 0 3 年版,第3 4 0 - - - 3 4 8 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第4j i f 。 的需要。马克思断言:“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青春自由宛如租来的帐篷,租期难料,等时过境迁,“身陷囹圄”或“青春 了无痕”也未可知。所以,这份自由有辉煌应验的时刻,也有过一天算一天没着 没落的可怜同子。 ( 三) 精神的“伪流浪” 成长小说中往往隐含着一种弑父情结,青春期的叛逆与代际之自j 的对峙在弑 父情结中均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在精神分析学中,“父”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意象, 因为他所代表的行为及其准则,即“父之法”是“自我”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 强大的存在。弗洛伊德的“俄狄普斯情结”,即“弑父情结”则特别突出了“父” 作为一种压抑性、禁忌性力量的在场性质,个人的成长必将面对“弑父”的紧张 状态。 追求自由,即反抗权威,反抗束缚。 青春流浪意味着离开父母走出家庭,走n # i - 面的世界。离丌父母走出家庭可 能因为无可奈何的“被弃”,从而以“弃子”的身份漂泊流浪:也可能因为主动 的“反叛”,从而以“逆子”的身份浪迹天涯;另一种情况则超越了“被弃”和 “反叛”,流浪者似乎找不出流浪的原因,命中注定要过一种漂泊流浪的生活, 这种“命定”式的流浪大多指向精神方面的流浪。“出走一苦难一考验一回归” 这种青春流浪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某种“成年礼”仪式的完成。“命定 式”流浪是一种精神漫游、理想漂泊,最终指向的往往是彼岸世界或是现实世界 中的“精神家园”,这种流浪模式可概括为“流浪一寻找一流浪”。 对于8 0 年代出生的这批少年作者们来说,禁欲主义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刚丌始,他们面对来势凶猛的商品经济大潮、社会变革以及各种思潮,可能表现 为手足无措,任自己的青春激情盲目地东突西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 环境的相对稳定、信息渠道的开拓、知识素养的提高,他们的心态渐渐趋于平和, 并且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反思和生活品味的追求。相对于祖辈革命年代的政治狂 热、父辈改革年代的物质狂热,他们已不再过分张扬和暴炒“欲望”,而是更注 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他们已不再像“7 0 后”们那样暴炒“欲望”,已经没有了宣 o ( 德) 马克思:资奉论( 第1 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 9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3 0 页。 】3 泄欲望时的放纵姿态和撕碎、破坏、堕落的疯狂。 8 0 年代出生的少年们在趋于保守、平和的时代文化氛围的熏染下,他们能 与传统和父辈产生更大的关联,更默契地相处。无根无父的紧张状态在一定程度 上得到削弱,解构了流浪的紧迫感、严肃感,使这种伪流浪情节显得轻松、温和。 “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来说,周围是没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总 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谁没有对荣誉的渴望? 谁没有 对家庭的反抗? 谁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举目四望,我们周围的生活平庸 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色味, 毫无光亮。正是为了逃脱这一恼人的生存现实,人们才赋予自己激情和想象。 对青年人来说,没有梦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那是老年人日暮黄昏的平静和死 寂,青年人拒绝承认生活的本质就是平庸实在,总是向往着动荡的生活,火 热的斗争。这就是青春、爱情和革命之所以激荡着一代代年轻心灵的原因。 这段话揭示了青少年心中的“流浪情结”。:渴望流浪就是渴望摆脱父母的 束缚,早r 独立;渴望流浪就是渴望进入实践,使自己成熟起来;渴望流浪就是 渴望冒险、新奇,挑战平庸的现实;渴望流浪就是渴望理想,在远处寻找自己的 梦。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描写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远行所经 历的奇妙的事件和复杂的心理体验,渴望成熟、渴望冒险而又忐忑不安的少年远 行者怀着希望上路,归来时仿佛经历过一次“成年礼”。 人为什么要流浪? 人在流浪中寻找什么? 这些问题追踪溯源涉及流浪主题 的哲学解释。人类自身对自我及宇宙的迷惘,促使人类进行精神探索,而精神探 索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精神流浪过程。屈原的天问,苦苦追问人生和宇宙的 奥秘所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是追求中的困惑和迷惘;“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精神探索者的孤独 意识和落寞情怀。流浪作为一个古老而沉重的命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解释。 一种古老的哲学传统认为: 人屡屡像那“站在十字路口的海格立斯”( 普罗迪卡斯) ,人必须“选择” 他的生活的范例( 柏拉图) ,并且偏爱较好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 。 。景凯旋:( 生活d :别处) 译后记,见生活在别处( 中详奉) ,作家版社1 9 8 9 年版。 。这擎僻用荣格“情结”心理学术语指青少年心中渴单“流浪”的心态。 。【德】兰德曼著,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i :海译文i l 版社1 9 8 8 年版,第2 0 4 页。 1 4 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对人类流浪情怀的阐释比比皆是,“未完成”、“探索”、“选 择”、“超越”、“自由”这些关键词语已经指涉到关于流浪的哲学内涵。由于人类 的“未完成”天性,注定了人类永不满足,总是在追求什么,在探索什么。人类 不但探索浩渺无垠的宏观世界,也探索微乎其微的微观世界;不但探索外在的宇 宙,而且探索内在宇宙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古希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 的神谕一直在人类心中闪闪发光。由于人类像“站在十字路口的海格立斯”样 “被抛入”这个世界,所以人类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且要为自己的人生 选择“负责”。在不断选择的人生路途中,人类必须不断“超越”自身,从而达 到某种“自由”的境界。这种不断流浪的精神过程,与其说是人类的文化宿命, 不如说是青春成长的文化隐喻满怀梦想、憧憬未来的青春生命在流浪的精神 旅途中,不断探索、超越自我,在成长中流浪,在流浪中成长,从而完成精神上 的“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代又一代的青春生命在不断超越中前 进,人类在不断流浪的精神旅程中就有望达到“自由”之境界。 台湾作家三毛的歌词橄榄树写道:“不要问我从哪罩柬? 我的故乡在远 方。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一曲橄榄树在2 0 世纪8 0 年代唱遍 中国大江南北,尤其得到青年人的喜爱。它虽然以通俗歌曲的方式流传,但并未 完全消解其中的严肃意义,其间蕴涵着对“我从哪罩来? 到哪里去? 我是谁? ” 这种终极问题的追问。从表层意义上说橄榄树的追问引出了流浪的话题:从 深层意义上说这种追问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流浪情结”。 这样,使得看似轻松的流浪话题变成了古老而沉重的文化命题。 “波西米亚”已成了一种象征:流浪、自由、放荡不羁、颓废它是终 同奔波忙碌的人心中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2 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 们摆脱贫困并逐步走上小康之路。经济的富足使得现实生活中那些“为生活所迫” 的流浪儿逐渐减少,与此同时,那些因渴望流浪而离家出走的少年流浪者却有所 增加,为体验流浪感受而去流浪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三毛本人的流浪故事以 及她对那种流浪故事的诗意描写,唤起了无数少男少女内心深处的“流浪情结”, 令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三毛那样领取背包浪迹天涯。当青少年们的知觉在平 。波两米矩( b o h e m i a ) 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区,原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足一个多民族的部落,那 单足吉h 赛人的聚集地。 1 5 庸的生活中被逐渐麻痹,当社会的富足使他们丧失了在旷野寻找道路的能力时, 他们似乎突然意识到:生活不在身边生活在别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有评论者说:“流浪是人类史前的种深刻的记忆,一种固有的本能,一种 培养已久的欲望,一种借用荣格的一个概念说集体无意识一。“8 0 年 代出尘的少年作者们从写作丌始就表现了对流浪的关注。 比如,张悦然的樱桃之远中的杜宛宛,她从6 岁开始了精神上的叛逃和 流浪,1 4 年后,她重新回到了那个原本温馨的家和疼爱她的父母身旁。这段经 历只是像一个冗长的噩梦,杜宛宛无意为之,但又不可控制。霓路中的“我” 追随小野去远方流浪,意在自由自在地追求理想和成就自我。然而,路途上的艰 辛、孤独、伤害和疼痛使“我”几欲疯狂,失去了对流浪的美好憧憬之后,“我” 便失去了继续寻觅和前行的勇气。最终,“我”不得不与爱人分离,独自坐上了 回家的火车,重新回到温柔的母亲和慈爱的父亲身边。“我现在终于知道我的外 婆为什么在我的梦里笑了。她说,孩子啊,你终于回家了。”。谁杀死了五月 中的“眼神罩总是透露着一种忧伤和哀绝,使人想要走近了给她抚慰”的小女作 家为了去自由的地方寻求精神的解脱,悄无声息地来到江南小镇之后,做出了 “哦,姑娘,这就是你梦寐以求的生活了吗? ”的扪心自问。水仙已乘鲤鱼去 中的陆一憬,经过三年脱离家庭精神羁绊的学校寄宿生活,精神上确确实实历经 了“成年仪式”的洗礼,从而完成了真f 意义的人的成长历程。 誓鸟在延续张悦然瑰丽而残忍的笔触的同时,仍书写了一部动人心魄的 悲剧。在多种叙述和多重视角下,描写了大航海时代美丽的中国女孩春迟远下南 洋,海啸夺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产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15篇
- 关于夫妻开店协议书8篇
- 土地所有权转让合同(14篇)
- 家庭财产分割协议书15篇
- 婚礼上新郎父亲致辞(26篇)
- 外墙保温施工合同完整版样板5篇
- ERP服务项目及项目合同5篇
- 试剂价格调整协议书5篇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市场竞争与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航空物流行业国际物流与空运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零售用显示屏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吉林省长春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月考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视觉点胶机市场运行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势预测报告
- 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 种草莓劳动课件
- 雀巢牛奶购销合同范本
- 2025-2026学年华中师大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一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3)
- GA/T 952-2011法庭科学机动车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号码检验规程
- 吊洞停止点检查记录表
- 以友辅仁教案
- “20道游标卡尺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