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卢卡奇“类”概念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卢卡奇“类”概念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卢卡奇“类”概念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卢卡奇“类”概念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卢卡奇“类”概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 1 1 1 1 1 1 1i ii i i f iiiii y 19 0 4 7 3 2 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m a s t e r sd e g r e e ,2 011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5l0 8 2 9 0 3 0 0 9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 s t u d y o ft h e c o n c e p t o fl u c a s 、s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d e p a r t m e n t :h i ! q 墨q 坠h y m a y o r : s t u d y f i e l d :朊s t e r nm a t e r i a l i s m c a n d i d a t e :j i am i n m a y , 2 0 1 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卢卡奇“类 概念研究,是在华东师范 大学攻读硬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 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pi 年月if 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卢卡奇“类”概念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问在导师指导 下完成的砸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奉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 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 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 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 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水,于 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云j 们呖本人签名酸 乙f f 年易月e l 木“涉密”学位论文廊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尔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朱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更鱼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来建础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席 刘时工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蔡林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 人类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整个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 程。所以我们谈论历史、谈论社会时,必须重视对“类”( 即人的族类) 概念的 研究。 卢卡奇是西方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研究和著述。“类 是卢卡奇晚年著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的一个中 心概念,他紧扣劳动来阐述“类 ,将“合类性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基本线索。 在劳动与“类”的关系中,卢卡奇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劳动把人从 纯粹的自然界以及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使人成为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存在物。同 时,劳动也促成了人的“类飞跃,使人由“无声的类 转变为“非无声的类”, 即人从“自在的合类性 飞跃到“自为的合类性 ,即是人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唯 一途径。 在社会与“类”的关系中,卢卡奇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整体化、有序化的过程,这就为人的“类”创造一个可以实现人的个 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合类性因素的增长。 在个性与“类”的关系中,卢卡奇认为,个体的个性与社会处于辩证的对立 之中,正是二者的辩证运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二者的统一则意味着合类 性的实现。 本文从以上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卢卡奇的“类”概念,认为卢卡奇从劳动出发 重新阐释了在马克思处的具有一定思辨色彩的“类”概念,赋予了马克思“类” 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性质,既是对马克思“类”概念的回归,也是对其的深化。 关键字:卢卡奇类合类性 a b s t r a c t h u m a nh i s t o r yi sc r e a t e db yp e o p l e ,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yo fm a n k i n di sc o n s t a n t l y i m p r o v i n gi t s e l ft h r o u g ht h el a b o rp r o c e s s s ow h e nw e t a l ka b o u th i s t o r ya n ds o c i e t y , w em u s t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o n c e p to f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 t h a ti s ,p e o p l e sr a c e ) l u k a c si st h em o s tf a m o u sw e s t e r n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e r h ed e v o t e dh i sw h o l el i f e t ot h e s t u d y o fm a r x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w r i t t e nt h e s t u d y t ot h e a r t i c l e s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sac e n t r a lc o n c e p ti nt h eb o o ko f t h eo n t o l o g yo fs o c i a l b e i n g i nh i so l da g e h ee x p l a i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w i t hl a b o r , a n d “t h ec a t e g o r yo f b e i n g ”i sab a s i cc l u et h r o u g h o u tt h eb o o k 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l a b o ra n d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l u k a c sb e l i e v e st h a tl a b o rc r e a t e d m a na n dt h eh u m a nb e i n g l a b o ru p g r a d em a nf r o mt h ep u r e l yn a t u r ea n dt h ea n i m a l k i n g d o m ,p e o p l eb e c o m e sc o n s c i o u s ,d y n a m i cc l a s se x i s t e n c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l a b o r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p e r s o n s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l e a p , p e o p l ef r o mt h e ”s i l e n tc l a s s ”t o ”n o n - s i l e n ta n t h r o p o l o g y ”,j u s ti sf r o mt h es i l e n t c a t e g o r yo fb e i n gt ot h es o u n dc a t e g o r yo fb e i n g , t h a ti st h eo n l yw a y t oe n t e ri n t ot h e r e a l mo ff r e e d o m 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a n d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l u k a c s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 p r o c e s s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b u ta l s oap r o c e s so fi n t e g r a t i n ga n do r d e r i n gb e t w e e n h u m a nb e i n ga n dn a t u r e ,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a n ds o c i a l t h i sc a i lb ea c h i e v e dt o c r e a t e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t o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t h eh i g h e rl e v e lo f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m e a n st h a tt h ef a c t o rg r o w t ho ft h e c a t e g o r yo f b e i n g i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l u k a c s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e t yi si nd i a l e c t i c a lo p p o s i t i o n ,a n di tp r o m o t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 t h eu n i t yo ft h et w of a c t o r si st h ea c h i e v e do ft h e c a t e g o r yo fb e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t h ec o n c e p to f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f r o mt h ea b o v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b e l i e v e st h a tl u k a c sr e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w oc o n c e p to f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a n dt h i s c o n c e p ti nm a r xi sw i t hs o m ef a c t o ro fs p e c u l a t i o n , h eg i v e nt h ep r o p e r t yo f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t ot h ec o n c e p to fm a r x s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h en o to n l yr e t u r nt ot h e c o n c e p to fm a r x s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b u ta l s od e e p e ni t k e yw o r d s :l u k a c s ;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t h ec a t e g o r yo f b e i n g ; 目录 j 弓i 言1 ( 一) 、问题的提出一l ( 二) 、研究的意义3 ( 三) 、研究现状一4 ( 四) 、研究方法7 一、劳动与类9 ( 一) 、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1o ( 二) 、劳动促成了人的“类”飞跃1 4 二、社会与“类”2 0 ( 一) 、社会化与类2 0 ( 二) 、社会化与合类性2 3 三、个体与“类”2 7 ( 一) 、个性发展与类2 7 ( 二) 、个体自由与类自由2 9 ( 三) 、合类性:社会与个性的统一3 3 四、卢卡奇“类 概念简评3 6 ( 一) 、对马克思“类 概念的回归3 6 ( 二) 、对马克思“类 概念的深化3 9 参考文献4 2 后记4 5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人类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整个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 程。所以我们谈论历史、谈论社会时,就必须重视对“类 ( 即人的族类) 概念 的研究。 何为“类 ,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界定。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 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故在人类学那里,“类 就是在生理与文化方面与其 他物种相区别的人的种族;在宗教学那里,“类”是指由神所创造的类似于神的、 有缺陷的自然存在物;在社会学罩,人在这个“类”是指被社会化的生物有机群 体;而在哲学中,“类”则被提高到人的本质的角度来认识。在近代哲学中,“类 是费尔巴哈表达人的共同本质的概念。马克思在其思想的过渡时期,在对费尔巴 哈哲学的既批判又辨析中,似乎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并在1 8 4 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反复提及。但随着马克思思想的逐步成熟及其唯物史观的创 立,当马克思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解剖,并探寻人类社会历史 发展的客观基础、根源、动力时,马克思便不再直接谈论这一概念了。因此,马 克思似乎彻底抛弃了这一明显带有唯心史观印记的概念。然而,事实上就象有学 者指出的:马克思并未完全抛弃这一概念,而只是将这一概念进行了社会历史观 的转换。1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则鲜有注意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大 约有两点: 第一、从历史背景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即以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革命哲学的姿态面世,体现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 种哲学的战斗性,注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重心,是阶级之间的对立,即通 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这个社会存在着的严重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的现实, 1 国内学者孙伯缓、张一兵对这一问题做过阐述。见孙伯缓、张一兵的 一书,哲学译从1 9 8 6 年第5 期 m 阿尔马希:译卢卡奇( 社会存在本体论 一书,哲学译从1 9 8 6 年第5 期 1 2 f l 伦威德: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马克思的社会观,世界哲学1 9 9 1 年第5 期 1 3 f l 伦威德: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和马克思的社会观,世界哲学1 9 9 1 年第5 期 6 ( 四) 、研究方法 矛盾分析法:本文并未就“类 而论“类”,而是视其为社会再生产最重要 的两个因素:社会与人这两种力量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的产物,力 图从社会存在发展的过程中、从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中把握卢卡奇的“类 概念。 归纳法: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相关经济学著作和卢卡奇的关于社会存在的 本体论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劳动、社会与个体三者与类的关系,而把握和界定 卢卡奇的“类 概念的。 理论分析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卢卡奇的“类”概念进行研究, 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把握该概念,并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尽量做到历史与 逻辑的统一。然后,从总体的视角,分析在具体历史进程中的“类”概念的发展, 尽量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7 卢卡奇“类”概念研究 尽管卢卡奇未对“类”作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是,何谓类? 卢卡奇仍是将其 视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 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4 因此,在卢卡奇看来, “类”包含着人类的一切类生活,以及作为类生活基础的物质性,从“类”概念 的视角出发解释这一万物统一性的始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基本关系一 一即世界的本体及社会的形成将更为合理和深刻,卢卡奇的关于社会存在 的本体论一书就贯穿了这样一种思想。按照卢卡奇的理解,只要有人类历史, 人就作为“类 存在物不断的进行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中,人通过劳动脱离于动物界,成为一种完全不同的类,用卢卡奇的话说,就是 实现“无声的类 到“非无声的类”的转变,这是通过劳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取 代人与人之问的自然关系来实现的。但这时的类,只是在自在的意义上存在着, 要想实现真正的“类”,则需要把“自在的类转变为“自为的类”,这是通过自 由个人的联合体取代被经济必然性控制的社会来实现的。这个自由个人的联合体 的产生,意味着人进入到了“自由王国”领域。由此而见,关于社会存在的本 体论时期的卢卡奇思想已经大大地接近了马克思。 卢卡奇对“类”概念阐释的过程中,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在“自由自在的活 动 以及“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寻找“类”概念思路;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创 新。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张西平评价到:“他对类概念的研究 ,“大大拓 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体系”1 5 ;国外学者阿尔马希也说到:“在分析社会 历史过程及进行思想研究时,他1 6 当然首先提出类概念的问题。可以指望,这些 创新将促进卢卡奇所期待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创造性发展。1 7 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 l l 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6 页 ”【匈】g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序上卷,白锡楚,张两甲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2 9 页 1 6 指卢卡奇笔者著 1 7 m 阿尔马希: 译卢卡奇( 社会存在本体论) 一书,哲学译从1 9 8 6 年第5 期 8 一、劳动与类 历史上第一次用“劳动”来阐释人及人的“类”概念的是黑格尔。在精神 现象学中,黑格尔指出:整个历史的生成,是人通过劳动而自我诞生的过程。 在黑格尔那里,劳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即“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在这 个活动里,人的精神首先进行自我设定,然后将自我对象化,最后再对这种对象 化进行扬弃并回到自身。回到自身后,人也就实现了自我认识,并得到了自我实 现。虽然,黑格尔把属于人的物质性劳动精神化了,但他毕竟看到了劳动对于人 而言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特性,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这一观点给予了马克 思极大的启发,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 概念进行了扬弃,从而进一步提出了 “劳动创造了人及其人的本质”这一观点,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存这 个基础上诞生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为,劳动不 仅作为人的本质表现在人的个例之中,而且它更以一种普遍性成为整个人“类 的类本质,这种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t s 。黑格尔在阐释劳动概念时,他 全盘肯定了劳动的创造性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劳动在发生作用时也可能产生背 离人、否定人的结果,即劳动的异化。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混淆了劳动的对象 化和异化。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 的观点,但他同时厘清了劳动的对 象化与异化的关系。他认为,劳动的对象化确证人的本质,劳动的异化却否定人、 背离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认为,应该从对象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来考察劳动的 人类学意义。也只有这样,私有制、宗教等异化的结果以及大工业、科学对象化 的结果,才能从人的能动的活动本身找到其存在的根据,人的历史之谜及理论之 谜才有可能从人的现实的劳动之中寻找到解释的途径。 卢卡奇深受黑格尔及马克思的影响,注意到了劳动之于人类及社会的重要 性,并对劳动与类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 1 8 马克思: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敝社,2 0 0 0 年版,第5 6 页 9 ( 一) 、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 劳动把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以及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是卢卡奇关于劳动与人及 其人类关系的首要观点。 在卢卡奇看来,“把劳动置于人的形成过程中心,这是恩格斯的功绩1 9 ,正 是恩格斯考察了劳动从动物到人的飞跃中所起作用的生物学前提。劳动使猿手变 成了人手,手的这种生活功能的变化使劳动一方面使人与自然进行物质生产的交 换;另一方面又使人同纯粹自然相互区分。但他同时又认为,劳动从动物到人的 飞跃过程的论证可以进一步细化,因为“这种真正真理只有尽可能完全地被明确 化,它彳能证明自己是真理。 2 0 所以,卢卡奇又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一 步确证了劳动对于人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按照卢卡奇的理解,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劳动中所含的目的 论设定。因此,他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来区别二者:“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人的 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 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 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 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规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 意志服从这个目的”2 1 。在卢卡奇看来,劳动中目的的实现,取决于人在确定手 段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的因果性转变成本体论意义上的、被设定的因果 性。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相关现实尽可能正确的反映,然后依据这种反映设定 一系列因果系列。如果主体要形成对现实的反映,首先就要对不同的客体加以明 确的区分:就是把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相互区分开来。主体在对客体或多或 1 9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5 页 2 0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2 8 页 2 1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7 页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1 0 少的、近似正确的认识中,通过意识活动把客体反映出来,并把客体变成自己精 神上的占有物。 在卢卡奇看来,“对主体与客体的这种已经是有意识的区分乃是劳动过程的 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的特殊存在方式的基础 2 2 。因为,劳动中的任何一种 设定都具有一种可选择性的特征:人必须通过观察和经验,通过反映以及对反映 的有意识的加工,认识到一定客体的属性,通过选择确认该客体是否符合他计划 中的劳动。劳动过程中的个别选择由于熟练习惯而变成条件反射,因而能够在意 识中“无意识地”进行,不断地加强着意识的能动性。 卢卡奇认为,随着劳动的发展,在劳动中完成的从猿到人的飞跃所带来的对 动物性的克服,以及意识作为伴随现象而具有的纯生物学规定性的克服,在无法 阻挡地发展着,并且成为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普遍性趋势。后来,人们为了劳动进 行的一系列选择,不仅包含了客观反映现实的意识,而且还包含了另一种努力, 就是把一切纯粹本能的、情感性的东西尽量排除的努力,因为它们可能会蒙蔽主 体的客观洞察力,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意识本能、认识对纯情感的绝对统治。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自在的、独立于意识的现实,才能把本与所设定目的无关的、 异质的自然因果性,转变成为实现目的而服务的自然因果性,而这是进行劳动客 观的、存在性的前提。所以,在作为设定劳动目的和劳动手段前提的,对现实的 反映中,人的意识逐渐可以脱离自己的环境,这种脱离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清 楚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劳动,人的意识摆脱了动物似的、依赖于环境的 伴随性状态而获得了独立性。 人意识的这种独立性,使人在对现实进行反映时,被反映的现实在意识中形 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 ,这种反映产生了两个对立面,即存在以及存在在意识 中的反映。这种二元对立构成了社会存在,而“人就是凭着这种二元性而脱离于 动物界的 2 3 。 所以,按照卢卡奇的理解,劳动中的目的论设定使人必然对主客体进行区分, 2 2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2 9 页 2 3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3 0 页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垄,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j 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这种主客体的对立,使人摆脱了对环境的依赖性,意识过渡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 段,即人超越了由生物学规定的动物意识形式所具有的伴随性,成为一种有意识 的存在的。至此,“劳动主体的这种变化人真正变成人是劳动的这种客 观的此时此在的定在所产生的必然的本体论结果- 2 4 , 即劳动使人成为有意识的、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分工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是卢卡奇关于劳动与人及 其人类的又一基本观点。 在卢卡奇看来,前文所讲的劳动是一种狭义的劳动,它以人的积极活动与自 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内容。而人的劳动则是“以把自然对象变成使用价值为目的” 2 5 的活动,所以劳动应该还有另一形式,即社会实践。“在后来的、更为发展了 的社会实践形式中,对他人的影响占据了主要地位,不过在这时,这种影响的目 的归根到底乃是在于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充当中介仍然是目的论设定及其所 发动的被设定的因果链就是促使他人( 或他人组成的群体) 本身进行具体的 目的论设定 2 6 。这样一来,劳动就在多人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换句话说,劳动 具有了社会性。 卢卡奇认为,劳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 程中,如打猎大型动物等大型活动中,必须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劳动,要想这种劳 动顺利的进行,就必然要进行合作,分工就这样产生了,“在一定程度上,分工 是随着劳动给定的,它是有机地必然地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 ”。这时,从直接 劳动的立场来看,这罩现实地产生了一种有中介的、即第二性的目的论设定。也 就是说,在设定这个第二性的目的论设定之前,须先有一个对这些单个的、具体 而现实的,以某一种自然客体为目的的设定的特征、作用、功能等等起规定作用 的目的论设定2 8 。所以,这种第二性的目的设定的对象,不再是某种纯自然物, 2 4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3 0 页 2 5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5 l 页 2 6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2 0 页 2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1 4 1 页 关于社会存在的奉体论下卷,白锡望,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壁,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奉体论下卷,白锡堑,张西平等泽,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熊,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篮简单来说,就是人的首要目的是要完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这是第一性的目的论设定。但完成人与 1 2 而是人群人的意识,这时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如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政 治活动中的政治关系等等,这种关系的固定化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因此,“最初 的分工肯定是一种纯偶然的分工,因而只是人们为了一定的工作或进行的纯技术 上的合作。自那以后,直到分工在某些职业中固定下来,或者甚至成为一种已经 从独立的社会存在形式与单个的人相对立并对他们的全部生活方式产生反作用 的特殊社会构造物 2 9 ,人类社会就这样产生了。 在卢卡奇看来,生活在“特殊构造物,即人类社会中的人们进行的生命的 再生产,与动物的再生产有了一定的区别,即具有了越来越纯粹的社会性,如语 言和交换等等。按照卢卡奇的理解,“这种再生产同时也是社会存在本体上的形 成过程,在这个形成过程中,人的生命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再生产的全部因素都在 越来越获得一种社会性,越来越造成许多与生命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再生产恰 恰就存在而言再也没有任何类似之处的规定性( 熟食、衣着等等) 3 0 , 这 些人类特有的生活表现形式,都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它使人逐渐成为一种社 会存在物,即类存在物。 综上所述,卢卡奇从劳动的目的论设定入手,认为劳动的目的论设定产生了 主客体的对立,人的意识摆脱了动物的伴随性状态获得了独立性,从而使人成为 有意识的存在物。劳动又促使了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进而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又使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人逐渐远 离了自然界,获得了特有生活方式,使人成为了类存在物。因此,劳动3 1 使人成 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之前因为分工就必须先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生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 让他人的意志服从另一个人的意志,即要完成人与人的意识的交换,这是第二性的目的论设定。 2 9 【匈】g 卢卡奇:关十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堑,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 l ;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6 2 页 3 0 【匈】g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8 0 页 3 在这罩,有必要交代一下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劳动”与“实践”概念的关系。在这本书 中,卢卡奇把劳动理解为实践的客脱前提,并在这个基础上,把两者联系起来。在卢卡奇看来,实践包括 劳动,劳动则是实践的一种形式。他强调劳动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原型,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劳动的更为复杂 的集合体。他把劳动理解为一般的社会生活过程。卢卡奇认为,狭义的劳动是指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的生 产者使用一定的工具使某些人生产f i ;有用的劳动结果的活动。这时的劳动更多的不是属十本体意义l :的劳 动,而足一种本米的、真实、具体的劳动,是一种积极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以人的积极活 动与自然之问的交换为内容,人的劳动活动以把自然对象变成使用价值为目的”( 【匈】g 卢卡奇:关 于社会存在的奉体论下卷,白锡榱,张两、f 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5 1 5 2 页) ,也就 是说,生产不i 刊的使用对象的、具体的劳动,构成了众多的实践的行为模式,劳动是人们进一步认识抽象 实践形态的基础。 1 3 为了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存在物。 ( 二) 、劳动促成了人的“类刀飞跃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把“类 概念确定为一个非常重要 的范畴。在对“类概念的阐释中,他非常重视“劳动”对于“类 的基础决定 性作用,认为通过劳动,人类实现了合类性的发展。因此,在卢卡奇那里,“合 类性贯穿于“类 概念的始终,“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合类性问题从 来就没有从人类实践的议事同程上和人类意识形式中彻底消失过。 3 2 劳动的合类性观点,是卢卡奇继承马克思人类学意义上的相关劳动与人类的 观点,即劳动的对象化和人类以及异化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马克思那里, “类 只是一个借自费尔巴哈,用以表征人的本质上活动着的存在物的概念,而 在卢卡奇那里,他则将“劳动”贯穿于整个合类性理论之中,并发展出自己的合 类性理论。 在卢卡奇看来,所谓“劳动的合类性 ,即劳动的这一活动本身以及活动的 实现劳动成果天然的具有一种与人类相同的性质。换句话说,就是劳动产品 能够满足整个人类社会的需要。人在劳动中也许未抱有满足他人的主观愿望,但 劳动成果一旦形成,就不仅仅能满足个人需要,在客观上往往能满足整个人类社 会的需要,劳动的这种性质就是劳动的合类性。卢卡奇认为,劳动的合类性能够 满足整个人类社会的需要的性质,使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种社会关系,这种 社会关系的建立实现了人的合类性的发展,使人从“无声的类 转变为“非无声 的类 。 无声的类向非无声的类的飞跃的思想,是卢卡奇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中得出的。他说“马克思曾经指责费尔巴哈,说他在忽略存在的社会性的同时必 然把人理解为孤立的个体,因为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绝对不是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费尔巴哈在这里所形成的人的合类性理解为有机界中实际存在的那种无声的 3 2 【匈】g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奉体论上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9 9 页 1 4 合类性,认为它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于是他就忽略了人的社会 存在中的新内容 3 3 。由此而见,卢卡奇认为,把人联结在一起成为“类”存在 物的,不是那种“无声的 自然联系,即不是那种“没有被意识到的、不寻求而 且也找不到任何有意识表达的、然而却在现实存在过程中现实地表现出来的合类 性,表现为有机的自然存在的总的本体论的基本范畴 3 4 的自然联系,而是“人 对自己的周围世界的积极适应即作为社会存在这种新存在形式的基础性的 基本范畴3 5 的劳动建构起来的社会联系。正是这种社会联系对自然联系的取代 才实现了人从“无声的类”到“非无声的类”的飞跃。 卢卡奇指出,无声的类最早出现在有机界,因为“无声存在至少要以能够抽 象地传达信号为前提,而在无机界这个存在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有这种可能性3 6 , 而有机界的有机体则是一种受自身内力推动的整体,他们以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 作为存在方式。这种再生产,使有机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从仅对自己产生影响, 到从生物学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改造如把光线变为颜色一 一发展到“类与个例之间,通过一定的信号( 如声音) 产生了在一定情况下有着 具体规定的交往,有机体通过这类信号表示对自己的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 ( 例如食物、危险、交配等等) ,从而能在一定的、对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场 合作出合类反应 了7 。但卢卡奇认为,处于这个阶段的类只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哈 尔的那种,被称为无声的合类性那种类,这时,有机体作为个例与周围世界的交 往是以消极适应为基础的。与此不同,人与周围世界的交往是以积极适应为基础 的,“从这类积极适应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的规定性,它们构成了人 的本来的存在,使得人从属于一种完全不同的类”3 8 。这是因为,首先,人通过 3 3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2 页 3 4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5 页 3 5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2 页 弘【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7 页 3 7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6 页 3 8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8 页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麓,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垄,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堑,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 i 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楚,张两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对周围世界的积极适应,不断地给自身提出新的任务( 对周围世界的积极适应活 动表现为劳动) ,解决这些新任务使人产生了新的能力;其次,积极适应环境产 生的劳动产品,以新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劳动和劳动产品总是把新的、 乃至迄今为止所未知的需要引入人的生活。总而言之,这种对周围世界的积极适 应使生命再生产越来越多面化、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脱离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再 生产,所以这种适应方式同时也在改造着进行这种活动的入,使人越来越脱离自 然界,成为一种全新的“类 存在物。所以,卢卡奇认为,在无声的类与非无声 的类的区别中,“周围世界的积极的适应方式( 就趋势而言,这就是对周围世界 的改造,使之在这种相互关系当中逐渐适应人类创造出来的新的再生产条件) 乃 是关键之点。 3 9 在人类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语言成为类的个例之间进行交往的崭新形 式4 0 ,对于这种交往形式的产生,卢卡奇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氏久的 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 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 的。 4 1 语言的产生,意味着人超越了有机体那种以信号为交往方式的,对一定 场合的纯粹依附性4 2 。如此一来,“人从对于对象的已知之在( 具体的直接的为 我之在) 中,得出了对于对象的自在之在的认识对于劳动着的人来说,在他 同他通过劳动和其他实践积极适应的周围世界的无机和有机的( 而且后来还有社 会的) 对象和关系之间,愈来愈多地存在着一处关系;动物则不同什么东西 3 9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8 页 4 0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5 0 页 4o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5 0 页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堑,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关于社会存在的奉体论上卷,白锡垫,张西甲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3 4 2 语言要成其为语言,就必须超越信号对一定场合的纯粹依附性,必须超越信号同某个直接的、眼前的行 为的具体的一次性的关系。如果一只鸟( 也可以是鸡,鹅或者是野鹅) 看到空中出现一只猛禽并以一定的 信号作f ;反应,那么,这种反庸所表示的乃是这只乌对自己周用世界中的一定的和具体的生命危险的某种 有效反应,乃是某种一次性地i i :现的,并且具有某种极j e 粗略的,确切意义的直接防御反应。尽管这种反 应方式能够准确i 俯及时地执行职能,但我们绝不能凶此就得:结论,说这只鸟能矗:完全f i l 司的情况下确认 “同一只猛禽”曾是它原来的敌人。这只鸟虽然熟悉这样一种危及它的生命的危险,但这本身决不包含它 能对这个威胁者及其自在存在进行认同这一内容,这就是说,这决包含它对这个威胁者的认识,因为后者 作为自n :存柏;物,除r 具有对十这只作为有机体的鸟构成威胁的职能之外,还具有一系列对它自己f 分重 要的其他属性。( 例如人类发展到较为高级的阶段,就能够把猛禽用作打猎的助手。) 因此,人同j l 8 围自然 界的关系,包含着存超出某一直接给定情况之外的一切场合中对同一对象的认同。 1 6 发生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m4 3 。 在卢卡奇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但在这种从质的方面来说是新的东 西当中,同时也保留着原来的某种基本的规定性:类与一定的个例之间的直接的 不可分割的统一。因此,语言虽然扬弃了同一场合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也扬 弃了在语言中,不可分割地存在着的和类的联系。相反,这种类联系被人认识到 了,而且还有所加强。这种类联系标志着每个个例都在无法扬弃地坚持着自己的 合类性,而且这愈来愈不取决于个例所处的具体位置、所执行的具体职能等等。 所以,卢卡奇说:“只有这样,马克思的下述论断才是可以理解的,即:人作为 类存在物,他以他的实践的实际基础所规定的那种方式,同其他的类以及它们的 个例发生关系一4 4 。于是,社会性作为新的合类性形式出现了,人也由“无 声的类”转变为“非无声的类”。 卢卡奇认为,非无声的类并未完全克服类的无声性。因为,孤立的看,劳动 和分工产生的新的合类性形式:语言和社会关系只能部分地扬弃人的无声性,而 要完全扬弃人“类”的无声性,“只有当不再是无声的人类不仅在自在地存在着 的,而且还实现自己的自为的存在的时候,才能真正扬弃人类的无声性 4 5 。 也就是说,要想完全摆脱“类”的无声性,人还需要从“自在的合类性 飞跃到 “自为的合类性”。 卢卡奇关于“自在的合类性”到“自为的合类性 飞跃的思想也来源于马克 思。马克思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在人类划分为两个时期,即 真正的人类历史时期和在这之前的历史发展时期,认为只有当人类完全摆脱动物 式的经济形式而进入共产主义后,人类才最终结束自己的前史,而揭开人类史的 序幕。卢卡奇遵循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把人类从古至今乃至直到实现发达的共 产主义社会的全部历史,仅仅理解为人的合类性的史前史4 6 。他肯定“自在的 4 3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5 1 5 2 页 4 4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5 2 页 4 5 【匈】g 卢卡奇: 年版,第1 8 5 1 8 6 页 舶【匈】g 卢卡奇: 年版,第4 3 4 4 页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垫,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