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捅要 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 说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着聊斋志异及 蒲松龄本人,学界一直存在种种的争论。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蒲松龄本人 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山东境内,聊斋志异中的篇章大多与山东相关。因此,清 初的山东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的大背景。聊斋志异中一定反映了清初 山东的文化生态特质,而这种文化生态也一定影响了聊斋志异的创作。从清 初的山东,特别是其代表地域淄川的文化生态入手来研究 :聊斋志异,可 以扩充聊斋志异、蒲松龄研究的视野。推动“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及在文学 领域的运用,为文学作品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结合总结经验。 本文通过统计的方法,对蒲松龄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及其分布特点做初步研 究,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及适用范围。再通过“知人论世鼢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山 东通志、淄川县志等与淄川文化生态相关的史料、作品进行整理研究,结合 地方野史、传说,概括清初山东文化生态特质,然后拟通过对比的方法与同时代 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清初山东文化生态在聊斋志异中的表现形式及 其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系统论述了清初山东文化生态的特质、这种特质的本质、 这一文化生态特质在 聊斋志异中的表现及其对 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文 章的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论述了选择山东作为文化生态范本的原因及本文所采 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选择蒲松龄的家乡淄川作为切入点,该部分从与蒲 松龄交往甚密的淄川县令张湄的 风俗日漓等约入手,结合正史、地方志、蒲 松龄的各种作品,系统反映了清初淄川独特的文化生态特质及其在聊斋志异 中的表现。第三部分分析了淄川文化生态作为山东文化生态的代表,所反应出的 清初山东尊卑文化对立,齐鲁文化交融的特质,以及蒲松龄在这一文化生态特点 下的态度及价值取向。第四部分则系统论述了清初山东文化生态对聊斋志异 的取材, :聊斋内容层面的阶层冲突,聊斋志异的雅俗观,以及 :聊斋志异 的创作与传播过程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聊斋志异文化生态山东尊卑雅俗 s tr a n g et aie so fal o n eiys t u di0a n dt h ec uit u r alm o d e o fs h a n d o n gine a riy0in g a b s tr a c t s t r a n g e 互口l e so f al o n e l ys t u d i oi st h ef l o r i l e g i u mo f s h o r ts t o r i e sw r i t t e nb yt h e f a m o u sn o v e l i s tp us o n g l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 , w h i c hh a sa s i g n i f i c a n t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t h ec l l i n e s en o v e l e v e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a rea l w a y s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o v e rt h i sb o o ka n dt h ew r i t e rh i m s e l f b u t o n ep o i n ti si nc o m m o n , t h a ti sa l m o s ta l lo fp u sc r e a t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h a p p e di nt h e r e g i o no f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m o s ta r t i c l e s i nt h ef l o r i l e g i u ma r e r e l a t i v et ot h i sg e o g r a p h i c a lr e g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i ne a r l yq i n gw a ss e tt 0b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c r e a t i o n t h eb o o k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s h o w s $ o m eq u a l i t yo ft h e c u l t u r a lm o d ei nt h ea r e ao fs h a n d o n ga tt h a tt i m e ,w h i c hi nr e v e r s ea l s oh a v ee f f e c t o nt h ew r i t i n go ft h eb o o k s t u d y i n gt h ef l o r i l e g i u mf r o mt h ea s p e c to fc u l t u r a lm o d e i ns h a n d o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t y p i c a la r e ao fz i c h u a r gc a l lb r o a d e nt h ev i e wo ft h e r e s e a r c hb e t ho nt h eb o o ka n dt h ew r i t t e r , p r o m o t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g y 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t ot h ea r e ao f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p r o v i d i n gs o m ee x p e r i e n c e i nc o m b i n i n gt h el i t e r a r yw e e k sw i t ht h es t u d i e so fc u l t u r a lm o d e b yt h em e t h o do fs t a t i s t i c s ,w ed os o m et e n 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 a r e a sa n di t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 v o l v e di np u sa r t i c l e s t h e n 丘x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o ft h et h e s i s s t o p i ca n dt h es p h e r eo fa p p l i c a t i o n a f t e rt h a :t ,r e f e r i n gt ot h el o c a lu n 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y a n dk i n d so fl e g e n d s ,w ea r r a g es o m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l i r e r a r yw o r k sw h i c h a 托i n t e r 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c u l t u r a lm o d eo fz ic h u a ns u c ha ss h a n d o n gt o n gz wa n d 黝u a nx i a nz h i , t h e nw ec o n c l u d es o m e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d o n g se u l t m a lm o d ei n e r a l yq i n gt h a tp e r f o r m e di ns t r a n g e 勋协o f al o n e l ys t u d i ob yc o m p a r i n gt h eb o o k 、析m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o n e s t k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n l e f i r s tp a r ti sp r e f a c e , s h o w i n gt h er e a s o n so fc h o s i n gs h a n d o n ga s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s t u d ym o d e l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c o m b i n i n g 、7 l r i t l l o t h e rk i n d so fl o c a ll i t e r a lm a t e r i a l s ,w ed e s c r i b e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t h a tt h ec u l t u r a l m o d eo fz i c h u a ns h o w si nt h e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 al o n e l ys t u d i o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 t h e a i t i c l ea n a l :r z e st h eo p p o n e n c yb e 锕e e ne x a l t e da n dl o w ,嬲w e l la st h eb l e n d i n go fq i a n dl uc u l t u r ei ns h a n d o n g , w h i c hc a l lb e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c u l t u r a lm o d eo ft y p i c a l z i c h u a n t 1 1 i sm o d e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sp us o n g l i n g s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w h e nw r i t i n gn o v e l s 1 1 1 el a s tp a r ti sas y s t i m e t i c a ld i s c o u r s e i ti n v e s i g a t e sd i f f e r e n t e f f e c t so fs h a n d o n g sc u l t u r a lm o d eo nt h es u b j e c to fs t r a n g e 死协矿al o n e l y s t u d i o ,t h es t r a t ac o n f l i c ts h o w e d 7i nt h ec o n t e n t , t h en o b l e 1 i g h t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 b o o ka n di t sp a s s i n gp r o c e s si nt h e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s t r a n g et a l e so fal o n e l ys t u d i o ; c u l t u r a lm o d e ; s h a n d o n g ; e x a l t e d 1 0 w ;n o b l e - l i g h t v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 洼! 翅遗查墓丝霞要挂型直明丝:奎拦亘窒2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习戈聪毛 签字日期:o 口口影年厂月e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弓天朗子 签字日期:2 留年月日 导师签字坪倚丞( 戈e 臼彬 签字日期:沙俨月日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0 前言 冯镇峦的读( 聊斋) 杂说中提到:“此书多叙山左右及淄川县事,纪见 闻也。时亦及于他省,时代则详近世,略及明代。先生意在作文,镜花水月,虽 不必泥于实事,然时代人物,不尽凿空。一关于聊斋故事所涉及的地域,冯镇峦 认为“多叙山左右及淄川县事 、“时亦及于他省。这应是冯镇峦的主观印象, 同时大多数人阅读聊斋也有同感。那么实际的情况是否相符呢? 笔者对三会 本聊斋志异中所涉及的地域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统计: 据笔者统计,除“附记”外的三会本聊斋志异共4 9 4 篇1 ,其中涉及外 省的共2 1 5 篇,占总篇数的4 3 5 ;作品关联的地域相对较广,涉及江苏、山西、 河北、河南、辽宁、湖南、两广、甘肃等2 0 余省。其中涉及江苏、山西的篇幅 较多,分别为2 6 篇、2 5 篇,占总篇数的5 3 和4 9 ;而河北、河南分别为2 0 篇、1 6 篇,占总篇数的4 和3 2 ;涉及两广及甘肃的就更少,两广合计8 篇, 甘肃5 篇,分别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强;而涉及境外的更是只有 红毛毡、0 1 - 国人等四篇。由此可见聊斋志异的创作,就地域而言,是以山东为中心向 各省放射性分布的格局。然而即使像江苏这样涉及2 0 余篇的大省,与作者的故 乡淄川所涉篇数相比,也有着不小的差距。据笔者初步统计,聊斋志异中涉 及淄川的共有5 2 篇,占总数的1 0 5 ,篇数恰恰是江苏的一倍。而与淄川临近 的长山县,涉及的篇数也达到了1 4 篇。仅次于江苏、河北等六地。可见冯镇峦 关于 聊斋志异“多叙山左右及淄川县事、“时亦及于他省的论断是正确 的。而笔者在统计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地域相关的问题: 1 、为什么蒲松龄的创作大多数局限于山东? 这个问题也许比较容易回答: 首先,隶属山东的淄川县是蒲松龄的故乡,是蒲松龄出生、成长的地方,蒲松龄 的主要人际关系也大多限于山东,因此他对于山东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 传说,士林逸闻比较熟悉,这些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其次,就蒲松龄一生的行游 来讲,除了于康熙九年( 1 6 7 0 ) 应同乡江苏宝应知县孙蕙之邀,南游为孙蕙做幕 宾外,一生足迹再没有踏出过山东。虽然蒲松龄早年岁岁游学,但就地域而言, 也限于山东境内。并且据袁世硕先生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的论述,所谓的游 学其实就是设馆授业。而中年、暮年蒲松龄设馆毕家,时间长达数十年,蒲松龄 家居诗中这样形容坐馆的日子:“久以鹤梅当妻子,直将家舍做邮亭 。每 年三百多日住在馆东家里,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出游了,这也使得聊斋志异 中大部分的篇章是山东的故事。 2 、既然蒲松龄一生足迹极少踏出山东,那么聊斋志异中2 0 0 余篇涉及 在笔者的统计中,将三会本聊斋忠异中的“义”字篇算为单独一篇,如将。又”字篇 与其前篇合并,则共4 9 1 篇。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省外的文章又从何而来呢? 其实答案也非常清楚:首先,蒲松龄在( 1 1 9 p 斋志异 自序中提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 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简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这一“集腋成 裘 的过程离不开“四方同人 的帮助。其次,在聊斋志异的一些篇章中, 直接描写了这些故事的来源:如卷四蛙曲、鼠戏两篇,讲述都中、长安 的逸闻,故事便是来源于蒲松龄的同乡王子巽: 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 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项,如拊云锣,宫商词 曲,了了可辨靠 又言:“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一 3 、由以上两点我们还可以衍生出相关的问题,既然聊斋志异的故事大 部分来源于山东,而且所叙的故事更是“详近世 ,那么:聊斋反映了一种怎 样的清初山东文化生态2 7 这种生态的特点是什么? 是来源于哪个阶层? 如果确 实存在某种文化生态,那么换个角度来考察,这种文化生态对于聊斋的创作 有着怎样的影响? 是单纯作为文化背景出现,还是影响了作品深层的内涵? 不同 阶层的文化对故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而对于涉及外省的作品,一方面部分故事 由山东籍的好友向蒲松龄讲述,另一方面大部分作品夹杂着蒲松龄的二次创作。 在这种流传及再创作中,是否包含着山东文化对外省文化的渗透或者转换? 这其 实是本文所要着力论述的。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大多数的故事来源于山东,即使是外省的故事, 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蒲松龄山东籍的好友。而蒲松龄对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好 友的故事,以及对于前代典籍所载的故事,往往会进行自己的加工,这一点,先 前的研究者已经做了详实的论述。因此,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 应该有山东文化的印记。因此,本文将视角主要集中于山东文化生态,通过考查 蒲松龄创作中与山东有关的题材比较这些题材在正史中、其他官方文献中,其 他文人的创作中,民间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并通过与涉及外省的篇章进行对比研 究,来考察蒲松龄创作与山东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是可行及可证的。 对于蒲松龄的研究,建国后主要以生平、版本、注释研究为主,也取得了一 系列的成果。新时期以来,随着新方法的引入,对聊斋志异文学性的分析逐 2 文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 s t e w e a r d mj h ,1 9 0 2 1 9 7 2 ) 在文 化进化和过程( 1 9 5 3 ) 一书中提出。按斯氏的设想,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 蒡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米源”而本文所述的文化生态是指一定社会文 化人系统内部请文化形态之间相且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平状态”具体到本文 则士要指清初山东社会文化人系统内部请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生态”的要义在乎“平衡”,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主要指上层文化与卜层文化、官方文化与比间文化等等相对的二元之 间的平衡。 2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步增多,如情节、叙事、语言等研究比较深入,也开始运用一些西方文艺理论进 行阐释。 生平方面的研究,往往涉及史志资料,及一些文化层面的分析。这一方面的 研究如:蒲松龄评传,马瑞芳,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蒲松龄事迹著 述新考,袁世硕,齐鲁书社,1 9 8 8 年版。 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的论著如:蒲松龄与民间文学,汪玢玲,上海文艺出 版社,1 9 8 5 年版。 与宗教文化,黄洽,齐鲁书社,2 0 0 5 年版。 看清初的齐文学,高窠喜,蒲松龄研究2 0 0 5 年0 2 期。论 齐文化与蒲松龄的女性观,宫泉久,:理论学刊2 0 0 6 年0 6 期。简析蒲松 龄对狐鬼精魅”及其婚恋故事的文化定位,杨棣,蒲松龄研究2 0 0 6 年0 1 期。山东、江苏傩文化区和蒲松龄记述的”巫戏、巫风9 ,车锡伦,李智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0 1 期。 其它的论文如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 合从雅文化、俗文化的角度对蒲松龄作品进行论述。再如淄博市情网蒲松龄研 究专栏中( 聊斋志异) 的鬼小说文化解读,:蒲松龄与中国的“孝 文化传统 等文,都是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聊斋志异的。但是将清初的山东看作一 个特定的文化生态圈,特别是以淄川这样一个齐鲁文化交叉地点为中心点,系统 考察特定文化生态对作者思想及作品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还十分匮乏,同时 也没有从明清易代这一时段的角度加以分析。 本文拟首先通过统计的方法,对蒲松龄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及其分布特点做初 步研究,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及适用范围。再通过“知人论世 的研究方法,通过 对山东通志、 淄川县志等与淄川文化生态相关的史料、作品进行整理、研 究,结合地方野史、传说,概括清初山东文化生态特质,然后拟通过对比的方法 与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清初山东文化生态在聊斋志异中的表 现形式及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 1 清初淄川文化的特质 淄川历史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风俗特点。嘉靖淄川县志风俗中载: “齐之水道蹂而急,故其民贪履而好勇。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齐故为 文学之国,然亦以朋比夸诈见于习俗民性剐直好义,尤重婚丧之理” 清代 淄川县志风俗记“淄邑崇尚经术,敦属名节一,然而“沿至明季, 贫富相耀,强弱相凌 。虽然文中又记“国朝二三十年来仁渐义摩,有识者惩前 瑟后,渐复淳庞 ,但是淄川县志艺文所载淄川县令张嵋的 风俗r 漓等 约还是将清初淄川真实的j x l 俗状况揭示了出来。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张嵋的 3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这篇风俗日漓等约中所关注的问题,也恰恰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着力 反映的。张嵋任淄川县令时曾使人招蒲松龄相见,蒲松龄拒绝前往,致使这位县 令大人“亲履斋庭”。但是当张嵋离任时,蒲松龄却十分动情: 留鞭挽辔,千尺潭水之情,把酒临风,三叠阳关之曲折一枝之杨柳,步步 留连,遗满县之桃花,年年开放 ( 送别张明府小序) 虽然这中间也包含着一种感激张嵋对自己的器重、欣赏的情绪,但对一位为 民做主,特别是一位与自己意见相仿的好县令的尊重恐怕是正直的蒲松龄更加看 重的。接下来,笔者就以这篇风俗日漓等约为始,从这篇文章中所反应的清 代淄川真实的风俗人情来探讨蒲松龄的创作。 风俗日漓等约是一篇乡约,张 嵋从八个方面指出淄川的一些不良风俗及弊病,并提出一些整改意见: 1 1 勉学 风俗日漓等约中写道“人不学则不明礼仪一,“凡有子弟年八岁以上者, 家虽贫亦送入乡熟。谚云白屋出公卿,尔民岂不知之一。对于这一点,一生 致力于科举的蒲松龄自然是十分赞成,同时也是身体力行,并将自己的几个子孙 也送上了科举的道路。淄川并非大邑,但地处山东,与儒家的发源地曲阜相隔不 远,与当年的稷下学宫所在地临淄相去也不远,邑中有好学的文化传统。所以嘉 靖淄川县志风俗引:隋书言“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 。并且随着儒 家思想逐渐变为社会的正统,科举也变为官员任命、考核的标准,这种致力学业, 并期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思想便逐渐兴盛起来。 据嘉靖 淄川县志选举志所载淄川历代进士,宋、元两代不过两人,明 朝进士据嘉靖l :淄川县志所载不过五人。明朝淄川进士共三十一人,与前代相 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清代l :淄川县志选举志记:“国朝四十年来,乡 会八十余人一,其中载于。进士 条的三十二人。而据淄博文物与考古一文 中载:“清代淄川进士四十六人,举人一百三十七人,武科、武职五十八人一。 可见明末与清初的这段时间,是淄川科举、学业最为兴盛的时期。究其原因,可 能因为清初山东较早被清军攻克,士子阶层也较早的接受了清朝统治及政策。 1 6 4 5 年,清廷依照明朝旧制开科取士,刚刚经历了亡国的士子们就开始热情参 加科举考试。而这一时期,明代科举的大省如浙江、江苏等地,因为反抗清军的 力度加大,经济文化遭到一定破坏,士子们对清朝统治的抵制,以及清初朝廷对 南方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歧视等因素,直到康熙年间,政局稳定并放宽科举要求后, 在科举上才逐渐恢复过来。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淄川科举的黄会时段,能够通过乡试、会试 成为进士的也不过三十余人。相对于大批从事科举的士子来说, “朝为田舍郎, 菩登天子常一也仅仅是一种梦想而已。 4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明末清初淄川科举的繁荣,尤其是一些蒲松龄交往范 围内的人如孙蕙、毕盛赞、毕盛清等逐渐通过科举走向仕途,对蒲松龄的影响还 是很大的。蒲松龄早年与好友结“郢中社 ,也是因为由此“学问可以相长,躁 志可以潜消,而且“于文业亦非无补 ( 郢中社序) 。后一句话说明,他 们结社的目的便是希望对于他们的仕途有帮助。而当康熙帝下诏开“博学鸿儒科 时,蒲松龄便迫不及待地歌功颂德,写下了拟上征天下博学宏词,亲考栋用, 以备顾问,群臣谢表等七篇拟表。 这种靠学业有成、科举成名的思想,在蒲松龄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上 文已经提到,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篇幅的主人公是科举的士子,因此,小说 中有大量的篇幅叙述科举、文章、士子等学业相关的内容。如聊斋志异开宗 明义的第一篇考城隍: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 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嚣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 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 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 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靠二公 文成,呈殿上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竹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日:。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 这分明便是科举考试的翻版,与其他城隍传说相比,这则故事较为独特。如 同样涉及城隍传说的王六郎,文中的少年为溺鬼,之所以被任命为招远县邬 镇土地,是因为他不愿让渡河母子作替死鬼的。一念恻隐 。这也是大多数城隍 创说的共性,即因为主人公的仁心、义行而被任为城隍。在其他作者的类似故事 中,如明代 剪灯新话卷四 修文舍人传,明剪灯余话卷四 泰山御史 传都分别强调了主人公的“博学多闻,性气英迈打或“非义不为,人敬惮之一。 虽然两文的主人公都是文人,但是在情节中都没有科举考试录用人才出现,如泰 山御史传中宋琏之所以被授职,是因为“岳帝闻子经明行修,不偶于世,特招 子为泰山司宪御史 。 而在考城隍一篇中,作者并没有交待主人公的道德品行或善行义举。文 中的各路神仙考察人的依据仅仅是文章,甚至仅仅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 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样一句话。虽然从本质上讲,这类故事主题都是劝善,但 从形式上讲,“考城隍与科举取士是何其的相似。 再如郭生叙狐仙替郭生改稿: 时叶、缪诸公稿,风雅艳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 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叉稍稍服其先见 寥寥数语,将科举的文体变幻不定以及士子为通仕途不辩妍媸,随风摇摆的 “墙头草 特性勾画了出来。 蒲松龄一生科举不如意,因此聊斋志异更多这方面的篇幅是对考官的蔑 视以及士子的自嘲。如司文郎借盲僧之口讽刺考官:“仆虽盲于目,而不盲 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 。而常年的科考,也使蒲松龄尝尽了士子的无奈,并把 它写进了自己的作品王子安: 秀才人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倪,天地 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 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粹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 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_ 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 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 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 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 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虽然蒲松龄一生吃尽了科举的苦头,也洞悉科举的弊端,更品尝了士子的无 奈,可是仍然将自己的子孙接连送入科场。康熙五十一年,蒲松龄的二子蒲篪想 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蒲松龄还因此伤心的做了 :篪欲废卷诗,诗中有“不才无 远志,匪伊朝夕问 ,“废读从此始,使我心刺酸一这样的句子,可以看出蒲松龄 是多么热衷于科举。蒲松龄的父亲曾经弃儒经商,也使蒲家暂时小康,可是蒲松 龄一生即使困窘到极致时,也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不仅如此,蒲松龄还在 篪 欲废卷中将之斥为“蝇头小利一。联系蒲松龄的一生及其对科举的态度,恐怕 蒲松龄的这种人生选择、作品的创作倾向与淄川重学业的传统,以及他亲身体验 了清初淄川科举高潮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1 2 劝农 中国自古便有重农的思想,所以风俗r 漓等约中写:“古人根本首重稼 穑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影响,民生凋敝,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随着清朝政权的逐渐巩固,山东的农业逐渐恢复。而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兴 起,淄川周边的一些城市、城镇逐渐发达。如济南、周村等地,因为地理或政治 等因素,展现出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虽然淄川的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清代 淄川县志集市所载的集市相较明嘉靖年问数量上有成倍的增长,但就性质 而言,这些集市并不固定,多为定期丌市。并且就交易的性质而言,也更接近乡 村,其中的交易额固然不大,更有一些交易属于原始的物物交换。所以风俗r 6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漓等约中“般阳非大邑,通都小民力田而外别无生计的记述应该是符合淄川 当时状况的。 正因为别无生计,所以淄川风俗中仍然保留着对农业的重视。清代淄川县 志风俗中载:。元宵张灯前后凡三夜,俗日十四主麦,十五主谷,十六主豆 。 将一年的好收成寄希望于上天的恩赐,这是平民朴素的愿望。 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蒲松龄,对于农事自然是也十分重视。这当中除了乡俗 的影响外,恐怕还有儒生对于“耕读世家 的追求和对商人逐利的不屑。上文已 经述及,蒲松龄没有像父亲一样弃儒经商,对自己的儿子追逐蝇头小利更是伤心 不已,种种行为都表现出这种态度。 无论是风俗也好、蒲松龄自身的身份也好,这种重农的思想都深刻地反映在 蒲松龄的作品当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蒲松龄专门写的 农桑经。至于写作的目 的,作者在农桑经序中说的清楚: 居家要务,外惟农而内惟蚕昔韩氏有农训,其言井井,可使纨绔子弟, 抱卷书生,人人皆知稼穑余读而善之中或言不尽道,或行于彼不能行于此, 因妄为增删;又博采古今之论蚕者,集为一书,附诸其后虽不能化天下,庶可 以贻子孙云耳。 蒲松龄将:农桑经以十二个月为分类标准,将每月的农事、方法及需要注 意的细节一一罗列。如二月种稗: 稗堪水旱,种无不熟,最易生,收最广炊食亦不恶,又酿酒甚美 蒲松龄还于农桑经中,列蚕经二十一则, 补蚕经十- - n 。 史 记货殖列传载搿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 淄川隶属齐地,自古就有 重视桑蚕业的传统, 管子山权数记载:“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 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一历经各代不断发展,至清代形成桑蚕业的高峰。 这一时期,临近淄川的周村纺织业逐渐兴起,带动周边乡村和邻县的桑蚕业。 淄 川乡土志载:“蚕丝本境天然之大宗,每届春令,比户饲之,乡民一年之需多 半仰给于此。以饲蚕之盛衰,定年岁之丰歉蚕茧作成,仍售于邻境周村商贾 织造。一可见桑蚕业已经成为淄川当地的支柱产业。 蒲松龄在蚕经中记述了种桑养蚕的种种注意事项,无疑与当时淄川桑蚕 业的发展联系紧密。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于补蚕经后所写的附录中 所载的一些篇章。在附录中,除了对种桑养蚕方法的一些补充外,还记有一 些当地养蚕的巫蛊之法,如蚕种“大小不齐,犯屋游神,屋山头祭之 ,甚至还 记有粘在蚕室的符咒。而蒲松龄记述这些的态度,在 蚕崇书的小注上有这样 的解释: 闺阁信巫,故为存厌禳之法,事亦无害于义,且祭余叉可以致蚕公也 从这n 4 , 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蒲松龄对于巫祝或是神仙狐怪所持的态度。 7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对于巫祝,作者本人并不信任,只是为闺阁存之。处理这类问题的标准就是“无 害于义”,这与蒲松龄儒生的身份倒是相合。另外,对于一些民1 白j 信仰,如蚕公, 蒲松龄又不持否定态度。这种复杂的认识使得蒲松龄在处理其作品中的“神仙狐 怪”的故事时,有时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也影响了蒲松龄小说的创作。如青蛙 神一篇,在叙述完- n 江汉巫祭的故事后,蒲松龄产生了“流俗然哉? 抑神实 灵,非尽妄也? 一的疑惑。 正是由于对农事的看重,所以蒲松龄的作品中有大量对天灾的描写。聊斋 诗集中有大量的“喜雨诗”,而与之相伴的便是对灾荒的忧虑。最为集中是做 于甲申年的一系列诗篇:正月二十日尚做喜雨诗: 九月种麦入燥土,勾萌未出仍凋残星星一夜漾淞雨,又耐春i = e i 二日干 但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其后便陆续做了流民、 饿人、乱离等篇。其后灾情不减,蒲松龄又作了 忧荒、:记灾等 诗,岁末更是用诸灾并作,秋稼以空,十月犹旱,麦田未耕,月来雨频降,吾 乡独不及沾,延息待苏,不免憾造物之偏也为题,表达自己的忧虑,更发出了 “茫茫此造物,于我果何愁 的慨叹。 不仅诗中,就是 聊斋志异中也有关于灾情的记述, 中,作者通过淄川进士王孟震的故事描述了人们对天灾的恐惧, 和对上天朴素的期望: 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 故告辞耳- 公问,_ 何处? - 日:。章丘靠公以 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日:“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骨公哀不 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日:。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一 公别归,志其月e l ,遣人问章丘是e l 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 焉 天灾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入祸往往给农民带来更大的伤害。蒲松龄的作品 中,也有很多的篇幅表现了对人祸的痛恨。康熙一朝,虽然后世以“康乾盛世” 称赞。但也是在康熙一朝。赋税以各种名目出现:平定三藩、兵饷、河工,种种 名目数不胜数。而地方官员又在此基础上层层盘剥。蒲松龄有淄邑流弊、淄 邑漕弊,将地方官员的克扣解析得淋漓尽致。原本漕粮运送是乡民自解,费时 费工,张嵋任县令时改为官收官解只收脚费。这本是一项便民的大好举措,只 可惜: 迨后犬令频易,期漕蠹e l 生,每石增至八九钱,渐至一两一二钱;至康熙四 十七八年,遂至一两七八钱杂费之多,已三倍于正米淄民由此而困,而岁岁 增加,尚无底止 8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蒲松龄对农事的重视贯穿他的一生,当年分家时只分得薄田二十亩。在外坐 馆时,甚至想过能储存十石粟,便可归家教导儿孙。不过当蒲松龄辞馆回家时, 家中已有“养老之田五十余亩,( 蒲箬柳泉公行述) 可见蒲松龄将他历年 坐馆的积蓄基本用在了买田上。晚年归家后,更是安享晚年于乡间农田,所作诗 篇如斗室、课农、老乐等都是反映这种闲适的生活。如课农一 诗: 沃田种柜黍,大旱热其壳。雨晚无丰收,聊足供杯酌。两税仰诸儿,无须愁 空橐卧听稚孙读,心境殊不恶斋居浑无事,扫径拾陨箨。东轩课农归,瀹茗 浇剧渴嗒然坐南窗,习习清风作两餐有余富,瓜壶杂豆角荒后肉食贵,安 分忘馋嚼。 1 3 息讼。 康熙二十八年,张嵋升官离任。淄川百姓曾扶老携幼,要向南巡的康熙帝请 愿,留住张嵋,但最终没能见到皇帝。张嵋升官后,蒲松龄曾作悲喜十三谣讼 师喜,讽刺那些以一只诉状,颠倒黑白的讼师: 刀笔无灵旧橐轻,从今里舍复知名只消一片剡溪纸,木索郎当系满城 蒲松龄曾于南游期间在宝应县任知县孙蕙的幕宾达一年之久。常年出入衙 门,对衙门内诉讼、断案的种种弊病自然是了如指掌。作于南游归来后不久的 廷 尉门便反映了衙门黑白不分,权势横行的状况: 夕阳斜,鼓乱挝;廷尉门,报晚衙清何如? 无纤瑕雀有角,鼠有牙 公庭下,鬼含沙堂上怒,血如麻谁理直? 相公家 此外蒲松龄的 日用俗字争讼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衙门不论情合理,各个衙蠹赛虎狼须用银钱请押役,还将包面请该房 十官九混情难料,有理无钱未必强 也许正是因为对官场黑暗,刑讼颠倒黑白的深入了解,蒲松龄的小说作品大 量关注公案题材,特别是发生在淄川境内的几个案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 做了详细的描写。 据淄川县志轶官载,自清朝建立并在淄川设知县开始,截止到康熙五 十四年蒲松龄病故,前后共有2 2 任知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记载了其中 三位知县的公案故事,而这- - 贝t l 刑案故事恰恰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对待诉讼的态 度。 顺治四年,谢迁起义军攻破淄川城,不久又被清军镇压。刚刚经历了战火洗 礼的淄川迎来了清朝第四任知县陈其善。 聊斋志异郭安中记载了他两个断 案的故事: 孙五粒,有僮仆独宿一室,恍惚被人摄去至一宫殿,见阎罗在上,视之日: 9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误矣,此非是”因遣送还既归,大惧,移宿他所:遂有僚仆郭安者,见榻 空闲,因就寝焉。叉一仆李禄,与僮有夙怨,久将甘心,是夜操刀入,扪之,以 为僮也,竞杀之郭父呜于官时陈其善为邑宰,殊不苦之郭哀号,言:“半 生止此子,今将何以聊生! ”陈即以李禄为之子郭含冤而退此不奇于僮之见 鬼,而奇于陈之折狱也 济之西邑有杀人者,其妇讼之令怒,立拘凶犯至,拍案骂日:“人家好好 夫妇,直令寡耶! 即以汝配之,亦令汝妻寡守。”遂判合之 颠倒黑白,不通情理到了极点。蒲松龄于文后评日:“此等明决,皆是甲榜 所为,他途不能也。而陈亦尔尔,何途无才 ,对昏官的鄙夷和无奈溢于言表。 而据 县志所载,“陈其善九年任拾遗 ,如此昏庸的县令,如此好笑的判罚 也能继续升官,清代官场的黑暗可知。 与郭安一篇相对的,便是折狱。这则故事写的是顺治十五年到任的 淄川县令费祚祉,文中所记的两则案件均是无头疑案,破获的难度与郭安中 的案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后一则王五杀人一案,真真假假,若不是费神 祉于细节上下工夫,恐怕难以破获。尤其是下文所引的这段判词,紧抓细节,推 理丝丝入扣,终使犯人低头认罪: 公日:靠我久知其情,所以迟迟而发者,恐有万一之屈耳尸未出井,何以 确信为汝夫? 盖先知其死矣且甲死犹衣败絮,数百金何所自来? 又谓王五日: 。头之所在,汝何知之熟也! 所以如此其急者,意在速合耳骨两人惊颜如土, 不能强置一词并械之,果吐其实 这自然是一则明断,但蒲松龄更加赞赏的是舅恐有万一之屈弦的仁心。文后 异史氏日:“我夫子有仁爱名,即此一事,亦以见仁人之用心苦矣一。然而就是 这样一个爱民如子,断案如神的好县令,最终的结局却是“以墨误去 。( 淄川 县志轶官) 与陈其善相比,可见官场的不平。 :郭安、 折狱,一昏官、一明官,自然有天壤之别。不过在蒲松龄的眼中, 真正的好县官,还要做到爱民如子,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仁人之心,而“息讼” 无疑是方法之一。张嵋的风俗r 漓等约中将诉讼的弊端说的清楚:上公堂“非 有大不得已之情断断不可”“近来无知健讼之徒,或图武断乡曲,或欲索诈民财, 或自蹈于非而反肆志良善,凭空诬蔑,巧计牵连,此风安可长 。联系张嵋离任 后蒲松龄所作讼师喜、同用俗字争讼章,可见当时淄川确实存在一股 欺压良善的风气。对待这种风气的解决办法,蒲松龄将它记在王十一篇中: 后肆中获二负贩者,其一逃去,其一被执到官公问:“贩者二人,其一焉 住? 一贩者日:“逃去矣_ 公曰:。汝腿病不能奔耶? 一曰:。能奔竹公日: 。既被捉,必不能奔;果能,可起试奔,验汝能否”其人奔数步欲止公日: “奔勿止! 一其人疾奔,竟出公门而去见者皆笑公爱民之事不一,此其闲情 1 0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邑人犹乐诵之。 这同样是一篇好笑的判罚,但这好笑中却是“无为而治的睿智和爱民如 子的仁心。像这样的父母官淄川县志中还记有“教化为先,“所事皆理 的李振藻等,但毕竟是少数。蒲松龄用这样赞扬的笔触来描写这两位好官,恐怕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与这两位县令有旧交,并“过蒙器许 ,更多的应该是对 清初淄川刑讼状况的忧虑和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1 4 教孝 淄川城坐落在孝妇河畔。孝妇河以孝妇命名,嘉靖淄川县志载:“有妇 颜文姜事姑甚孝,蹄险汲泉,必得甘水,以供姑嗜。一旦忽泉涌于室,遂成河, 因名孝感泉 。明代山东御史熊荣曾写有孝妇河诗一首,云: 孝妇河名自古今,源流一派更洪深何当吸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 孝妇河边的淄川,自古便笼罩在一股“孝 文化当中。唐太宗时所立的孝义 石门,至明嘉靖年仍有遗迹可考。而清 :淄川县志轶事中,更是记载了多则 不孝子遭天谴的故事。由正德年间至崇祯年间,淄川县志轶事用连续三篇 文章记叙了不孝子女被雷击死的逸闻,如: 崇祯九年,石工边某,邑西史家庄人,兄弟皆不孝边每上山凿石,其母饷 之稍迟辄诟,一e l 雷击死于石坑中,兄弟对坐如凿石状,但其一帽落耳 这种“孝 文化源远流长,淄川县志续轶事还载有乾隆二年一则孝女 割肉为婆婆治病,被天神所佑的传说。并在文末记有:“录此以为不孝者劝,并 以为真孝者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