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对人们 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 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活动,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6 年 1 月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 查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已经达到 11000 万人。 1当代大学生作为新 新一族,他们既容易接受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互联网发 展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也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抵御网络诱惑,沉溺于网络虚拟世 界不能自拔。大学生作为同龄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网络成瘾实在令人感到心痛, 所以了解和把握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特点,特别是认识网络成瘾大学生自我控制 行为特点以及从提高自我控制行为角度消除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现实意义;对大 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网络行为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大学生 身心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界定网络行为的基础上,指出了网络行为 的表现及其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原因, 最后阐述了具体的对策:学生个体要严格控制自己的网上行为,加强自律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引导;教师应加速知识的更新和提升,并注重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切实做好对孩子的监护工作;国家要加 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等;力图做到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大学 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对策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http:/www. cnnic. .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ii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mputer networks,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swept across the whole world and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peoples work,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etc.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s, it effects peoples on style of life、their mind and behavior when networks changes soci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as the so-called new fashionable group,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ready to accept networks and are susceptible to them.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do a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behavior in utilizing networks and correspondingly suggests some counter-measures, with an aim to have them develop fully in the networks times. in the method of comb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ir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after exploring the possible causes of behavior,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remedies: students should control their behaviors by themselves well; college schools or university should effectively manage, guide and educate their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quick in improving and broadening their knowledg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their students; the n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 students behavior in utilizing networks; countermeasures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脑及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学生的 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品质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使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问题成为引人关注的热点。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时代 的弄潮儿,他们的言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所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上网”当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对网络的理解、应用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他们中流行着一句话: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 新青年,你不会网上冲浪,你不会上 bbs 上灌水,你就是新时代的文盲。 ”可见,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受网络的影响最深。网络不仅对他们 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 使他们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健康内容的 影响,那么,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表现究竟怎样?网络对他们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而对网络加强管理、指导,确保有益的信息畅通 无阻地传递给学生,进一步矫正大学生网上的不良行为,最终营造一个健康、有 序、安全、没有污染的网络环境。因此,本文作者利用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 谈为辅在武汉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实地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 的网络行为及影响,并分析其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 同时也希望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组织、教育工作者以及理论研究者对大 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二) 研究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了解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需要,端正他们的上网动机,增强 他们的自律行为。 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老师的授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2 课和讲解来满足。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悄然 发生变化,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欣喜,他们再也不会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内容的复杂、多 样而且鱼龙混杂,所以大学生应该有所选择的去浏览这些信息。对自己有益的, 选其所用;对自己有害的,应避其所害。一定要做到在心中有数,决不影响正常 学习和生活。 第二、据相关的权威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占据了网民的绝大多数,同时出现 了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视觉加以分析,可促使学校 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通过分析发 现许多大学生一旦有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的需求就会寻求网络的帮助,他们在网络 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却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和体验成功的乐趣,尤其是在现实的学 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上网求得暂时的解脱,天天沉溺于网 络游戏,从成功的闯关中体验那种满足的滋味,许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 学情绪、逃避现实,把时间都花费在网上冲浪, 甚至有的经常浏览网络色情网站, 最近相关调查已显示青少年网络犯罪在逐年升高。如 1996 年 4 月,我国高校发生 了首例利用因特网实施的电子邮件案,被告假借原告的名义,通过因特网向美国 密执安大学发去一封拒绝留学的电子邮件,使原告丧失了入学资格,此案在高校 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1999 年 5 月, 在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发生后的敏感时期, 浙江大学发生了一起日本留学生殴打我国学生的事件,由于因特网的联系使这一 消息迅速在各高校中传播,某些学生借此机会在网上发表了一些偏激言论,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哈尔滨市某高校名大学生-宋成林、张玉龙、 陆国星、卜义星利用网上银行转账,盗取哈尔滨工商银行多个储蓄所 53 万余元巨 款案现已审结。2005 年 1 月 31 日,哈市南岗区法院以盗窃罪判处主犯宋成林有期 徒刑 15 年。 此外, 在因特网上还常常会发现某些学生发表对高校管理的不满言论, 对校领导及个别教师进行人身攻击,抨击我国的政治与民主问题,少数不负责任 的学生还在网上张贴内容不健康的文章。所以,进行此研究对有效地了解大学生 心理健康和实施相关的大学生网络教育课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分析有利于学校和社会对高校的校园网和各大 网站进行合理地、规范地、有效地的维护和治理。 我国自 1994 年 4 月被国际承认开始有互联网至今的短短几年, “网 民”正以指数方式增长。据的统计:2003 年预计网络用 户达 1 亿-1.5 亿,其中在校学生或研究生占 42.6%。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生 100%上过网,其中 50%以上经常上网,可以预见,随着各地高校教学条件的不 断改善,这些数字还会飞速增长,也就是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受到互联 网的影响。大学生又是最早接触网络的一部分群体,对他们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 和研究具有代表性。 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不被 有害信息侵犯。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也开始起步,1996 年 2 月国务院颁布了计 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这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效力最 高的法规。 1997 年 12 月, 公安部颁发了 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 其它的主要法规还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 、 中国互联网 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等, 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 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多网络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在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 特别是青少年免受非法和有害内容的伤害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就当前形 势看,网络立法工作还远未达到要求,特别是在阻止网络犯罪方面尤显滞后。加 强网络立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互联网的普及,90 年代以校园网的形式进入我国大学校 园以来,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网上利用新鲜快捷的信息的同时, 也出现了种种不良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了相 关研究,研究的焦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增强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步秀君、马秀英和齐燕铭三人所写的高校学生网络行为 的教育与引导 、李红革写的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意识分析来自湖南五所 高校的统计调查报告和谭福强写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对策等。 二是有些学者则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视角,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进行合理 防范和矫正以及对校园网的规范进行了研究,如张文杰、张宝良写的试析大学 生网络交往行为的约束体系 、 熊瑛写的 论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互动关系 和蔡晓卫写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对策研究 ,这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上网动 机,树立一种良好的网络道德。 三是对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具体从使用的目的、上网 的内容和对网络世界的态度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这有利于把握大学生用 网的现状。例如:余学莲写的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调查研究 。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4 四是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自我 实现的需要、心理宣泄、探索和尝试新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设性 的建议。例如:盛红勇写的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余杰、朱湘 虹两人所写的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陈松英所写 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等等。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证的调查数据中:如美国针对 277 名本科 大学生的调查,有 8.1%的人有网络成瘾倾向,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瘾。 澳大利亚“网络依赖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成因”研究课题,被调查的 217 名 大学生中有 4%的人网络成瘾,27.9%的人属于程度较轻的网络依赖。 2005 年韩国网络用户中,受网瘾影响的人数比例为 12.6%,少年儿童受网瘾 影响的比例为 15.3%。 针对以上调查,就青少年在网上出现的问题,各个国家都积极地采取了相应 的措施:美国:游戏软件按年龄分级;法国:家庭公约限制上网;韩国:网吧有 屏蔽软件系统。 同时我们也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也存在一 些不足: 一是大多都是从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表现的行为结果出发,而且多是针对不良 行为的,没有给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正效应一个弘扬,也没有真正的从大学生上 网动机的视觉去看大学生在网上的种种行为。 二是针对大学生在网上的种种不良行为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大多都是从宏 观的角度提出的对策,太笼统,不具有普遍性。 三是目前的研究都是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没有一个总体 的把握和分类。 本文主要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针对现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实施了以下几 个方面的安排:一是具体选用三所学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各年级大学生网 上行为做一比较和综合,使其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二是将选用一些典型的案例来 说明和分析目前大学生上网对学习、生活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以此引起在校大学 生的高度警惕。三是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系统学习和研究理论的基础 之上,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进而对大学生上网表现出的种种行为进行归 类和总结,根据得出的结果进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 是使目前在校大学生对网络资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使大学生端正自己的上 网动机,合理安培上网与学习的时间,进而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三是从学生上 网动机来研究,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心理渴望和知识需求,进而使社会、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高校、学生家庭更好的从大学生所表露出的问题来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以一 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利用网络,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 综合素养。 三、基本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共分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以网络行为的 界定为逻辑出发点,透视了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种种表现。第三部分基于当前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种种表现,分析了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第四部分在分析 了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使人喜忧 参半的原因。第五章对规范和指导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了对策研究。 本论文利用手工、光盘和网络三种检索形式,搜集近几年的杂志、报纸、数 据库网上信息、相关学术著作以及相关资料。在研究的过程中拟采用的具体方法 如下: 理论研究法:本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以及法学等学科领 域的知识,对大学生网上行为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 文献研究法: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教育著作以及网上文章,在 此基础上获得了基本的资料和立论依据,并对大学生网上行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究。 比较研究法:通过分析实地调查结果和权威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层 次大学生网上行为的表现。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引用权威统计结果,用翔实的数据说明大学生 上网的原因以及行为表现,并据此提出对大学生网上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对策。 综合研究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媒介的发展,在大学生越来越喜 欢甚至是迷恋网络的现状之下,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多方统一协力规范和教 育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6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表现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理解 人类交往方式、交往的时空范围都会受到交往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制约。互联 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代传播媒体。 “不同的媒介赋予了不同的 时间和空间。不同的轮子决定了人所能拥有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决定着人与人 的交往方式。 ”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即是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行为。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属于网络行为? 本文作者认为是如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偶尔 表现出来的,轻微的,对正常学习、生活影响不大的行为属于网络行为,那些在 大学生上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生活影响 较严重,且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作耐心地、长期教育的行为也属于网络行为。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表现 本文作者共设计问卷 800 份,有效回收问卷 723 份;作者还以访谈的形式在 武汉市几所高校对大学生网上行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下是大学生在网上的一 些具体的情况: (一)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有上网经历,上网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拥有一年网龄只有 90 人,占 12.45%;而拥有 5-8 年网龄的则有 402 人,占 55.61%;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少于 1 小时的同学有 106 人, 占 14.66%;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 2 小时的同学有 260 人,占 35.93%。 2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 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 13.28%的同学认为网络对学习有负作用;认为 网络对学习无帮助的有 146 人,占 20.19%;而认为对学习有帮助的则有 485 人, 占 67.08%。与此同时,认为网络对人们生活非常重要的有 414 人,占 57.26%;认 为是比较重要的有 256 人,占 21.58%;只有 74 人认为有无网络对他们生活影响不 2 吴伯凡: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第 31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大,占 10.24%。 3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有 665 人了解搜索引擎的作用,并且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他们想要获得的知识,占 92.1%。有 11.89%的同学表示喜欢和网友聊天,其中 62.79%的同学喜欢与同学和 朋友聊天。喜欢和自己知趣相投的人聊天的占 22.13%。调查还发现,电子邮件已 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书信来往的主要方式,经常通过网络发 e-mail 的有 320 人, 占 44.3%。 4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有所不同。其中,在午休上网的有 60 人,占 8.3%;在 下午课余时间上网的有 108 人,占 14.94%;在晚上上网的有 142 人,占 19.64%; 而在周末、节假日上网的则有 394 人,占 54.50%;同时想去就去,甚至旷课的有 80 人,占 11.07%。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合理地安排正常的学习和上网时 间的,只有少数学生的上网行为有待端正。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内容及浅析 1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收发邮件,下载电影、电视剧、音乐,交友 聊天,玩网络游戏,查询信息等方面。其中,收发邮件的有 156 人,占 21.58%; 下载电影、电视剧、音乐 224 人,占 30.98%;交友聊天 192 人,占 26.56%;玩网 络游戏 218 人,占 30.15%;查询信息 264 人,占 36.51%。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上 网主要还是将时间放在学习上的,但仍有少部分同学将多数时间花在了游戏、聊 天等消遣娱乐上面,在玩游戏、娱乐方面,大一、大二的学生要比大三大四的学 生花的时间要多,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引起重视的方面。 2有 84.92%的同学喜欢与同学和朋友在网上聊天,而只有 10.79%的学生喜 欢和父母、老师在网上聊天;而且大一、二的学生尤为不愿和父母交流。根据以 前学者调查的只有 4.19%的学生喜欢和父母、老师在网上聊天是进步了一点。然而 目前家长和老师的网络知识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要想真正和大学生交流,就必 须加强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更有必要提高自己 运用网络的能力,只有真正了解大学生的网上生活,才能通过网络这条途径来走 进大学生的心扉,真正和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 3有 19.64%的同学不喜欢和陌生人在网上聊天,有 68.33%的同学表示喜欢 和陌生人在网上聊天,另外有 12.03%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 31%的同学在网上跟陌生人聊天有 80%的内容是真实的,表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还有待加强。 4目前网络游戏也是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网络游戏正日渐成为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8 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显示,在大四的学生中,有 28%的同 学表示喜欢玩网络游戏.他们中认为玩游戏可以锻炼思维能力的占 21.5%; 53%的 大一大二同学是因为赶时髦而玩网络游戏, 其中有 40.5%的同学认为成为游戏高手 值得称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生对待学习与玩 游戏的态度。 5针对文明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的调查显示:认为有必要进行网络 文明教育的有 448 人,占 61.96%,认为无所谓的有 140 人,占 19.36%;而认为没必 要的则占 13.14%。 对于网络行为立法有无必要的问题, 认为很有必要的占 28.49%; 认为有必要的占 50.62%;而认为无所谓的也有 13.55%。对于现行网络行为规范相 当了解的有 32 人, 占 4.43%; 了解一点的有 284 人, 占 39.28%; 不感兴趣的有 202 人,占 27.94%;不了解的有 202 人,占 27.94%。由此可以得出,我们现在的大学 生对于网络道德文明建设、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还很薄弱, 对于网络行为 规范、立法的认识有待提高和加强。因此,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宣 传和引导。 (三)大学生访问校园网的情况(三)大学生访问校园网的情况 1部分同学每天都访问校园网,部分同学每周访问校园网,反映了大学生对 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以及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注。其中,每天访问的有 230 人, 占 31.81%; 每周访问的有 342 人, 占 47.4%; 从不访问的有 98 人, 仅占 13.55%。 2校园网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比较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反映出 校园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认为校园网内容丰富、形 式活跃的有 74 人, 占 10.3%; 认为内容较丰富、 形式较活跃的有 374 人, 占 51.7%; 认为内容枯燥、 形式呆板的有 199 人, 占 27.5%; 认为不受欢迎的有 75 人, 占 10.4%。 3 大学生对校园 bbs 比较热心, 调查结果中有 50.3%的同学经常光顾校园 bbs, 43.5%的同学偶尔光顾,仅有 6.2%的同学从不光顾。对于校园 bbs 实行实名制度, 46%的同学认为不好,42.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有 11.5%的同学认为很好。认为 bbs 应该取消实名制、自由发展的有 36.5%;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校园 bbs 的态度还 有待于更好的引导。 4在大学生对校园网主要栏目的访问中,与他们联系密切的校园网主页的访 问率要高一些。 其中, 访问教务网 519 人, 占 71.78%; 访问图书馆 493 人, 占 68.18%; 访问学校主页 480 人,占 66.39%;访问招生就业网站有 461 人,占 63.76%;访问 其他校内的网站有 534 人,占 73.86%。 从以上问卷调查的数据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学生上网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益的信息,以开 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与他人交流和沟 通思想感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娱乐、消遣,少 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甚至偏离正确方向而走向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和社会公 共利益的道路。特别是少数大学生表现出的迷恋网络成瘾、网络行为不良等问题 应引起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内容来看,大学生上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 1知识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 ,大学生也根本无法做到或 不愿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在时代的大趋势下,思维活跃敏锐,接受和适应新 事物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自互联网一出现,便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了 它、迷上了它。网络的全球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开辟 了新的渠道,使“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变成了现实。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高校不断地扩招,社会对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大学生再也 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试图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的素质。而网络的快 捷和全面的信息,为大学生提高和完善自我提供了途径。多数学生喜欢在网上获 取精美的图片或动画,根据自己专业所需要做课件、设计具有个性的网页;还有 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网络下载资料、参与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等互动性较强的活 动。在大学校园里,通过 bbs(电子公告牌)发表言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表达 自己的观点、参与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些正是大学生平等意识、全球意识、 参与意识增强的体现。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关注着世界,关注着祖国和民族的 前途。 3 2网络娱乐 网络被称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他具有传播速度快捷,彻 底打破地域界限,拉近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距离等优势。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 了目前的文化和娱乐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网络还拥有多 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达到时空交融、视听兼 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网络媒体可以集文本、声音、图 像、动画等形式于一体,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 整体的概念而存在,不再有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三足鼎立的势 力划分。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和信息都是封闭的,受众者只能随着传播者的意图 3 李文成 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3.第 241 页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10 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者可以主动接受所需要的信息, 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性;网络受众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需要的 信息,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或与媒体传播者进行交流沟 通。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播放电影、读娱乐性网上文章是大 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 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 活动,获得多感官的刺激,让人体验到心跳、体温、眩晕、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 化,达到真正的审美通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 特征和功能正好和大学生具有的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 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心理特征相匹配。故上网成为他们休闲娱 乐的重要形式。 3情感交流 情感表达是大学生网民的一个重要的需要。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以 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为要素的广义的人类之爱,是一种潜藏在大学生 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通过与网友的交往可以使他们隐藏于内心 深处的对的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 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使每个人都有的 对爱的需要得以满足的场所。在网络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聊天、建立个 人主页、网恋和在 bbs 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在大学生的聊天中,聊的最多 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他们在网络里绝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无论爱好兴趣是什么, 总有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相互交谈、互相倾吐着秘密。在网上,一个人的所 思所想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筛选才反映为文字,它展示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 经过粉饰的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他们在这里可以寻找理想化的白马王子或白雪 公主,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这种现代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能 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内心深处孤寂的心灵。 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经历它,但他们不会去经历它。 4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概念最早由美国纽约精神病 医生 goldberg 提出。后来,此概念被收录进医学、精神病学词典,网络成瘾问题 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网络成瘾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所以在如何对 这种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方面存在许多分歧。一般认为 iad 是指在无成瘾物 质作用的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 和心理功能的损害。其主要表现是患者不能控制上网时间,而且随着上网乐趣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增强,难以自拔,沉淀于网络世界,最后令人丧失自制力,因此忽视了现实生活 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网络成瘾者初时只是存在精神上的依赖,整天 渴望上网遨游冲浪,尔后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 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4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一般都陷 入一种不能自控的境地,他们以上网为生活的最大乐趣,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 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变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但是一接触网络,他们又感到 活力四射、精神恢复到了极佳的状态,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类信 息、无节制地玩游戏或聊天、交友,对学业及现实中的其他事情不感兴趣,为了 上网,他们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直至荒废学业,如今,网络成瘾已成为 大学生厌学、逃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网络成瘾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游戏成瘾,即沉迷于网上各种游戏, 他们或与网友联机对抗,或与电脑较量;2、信息收集成瘾,即强迫性地从网上收 集各类无关紧要的或无用的信息,并以积累和传播这些信息为乐趣;3、网络聊天 成瘾,即利用各种聊天软件或网站开设聊天室长时间聊天,有的一聊而不可收拾, 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4.网络色情成瘾,即迷恋网上所有的色 情音乐、图片以及影像等;5、网络恋情成瘾,即沉醉于虚无缥缈的网恋之中,而 且深陷其中,欲罢不能;6、网络制作成瘾,即无休止地下载使用各种软件,追求 网页制作的完美性以及以编制各种程序为嗜好。 4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第 74-77 页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12 第三章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强。然而这时的人才 决不是过去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专才,而是各个领域都要求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 通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再也不能全面地满足来自不同需求学子的要求。而 网络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当代大学生 热衷。 (一)互联网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新能力 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大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谈论,自由 地访问所需要的知识。大学生积极、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接受来自不同角度 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大学生们在学习和吸收课堂教师所授 的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上网学习一些自己喜爱的课程及进 行一些手工实践,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素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进而突 显自己的个性,挖掘自己其他方面的潜力。 (二)促进大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 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 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 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大学生不仅 可以通过发邮件和视频聊天接触一些国外的一些先进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 积极地向外国友人及外国的留学生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形地 貌等常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 21 世纪的大学生来说, 也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价值行为规范,以此为我们未来的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大学生从中获得养分,完善知识结构,并借助世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大 学生纷纷利用网络上丰富快捷的资源进行创业,开设自己的“网络小店面” ,有专 门提供售后服务的,有的则是负责咨询改造的。这股热潮来势汹涌,势头有增无 减。这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的锻炼与培养。 (四)利用网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和道德法制的健全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庞杂等特点。 这些特点充分地被利用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上 网他们见到的、听到的信息内容增多,不容易被人欺骗,同时也增长见识,以提 高自己的认知认识能力。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又可以毫无担心的 发表自己关于信息的客观见解。有这种可以畅所欲言的场所,在潜意识里加强了 他们的民主意识。信息快速地传播,使大学生能够随时掌握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变 化的信息,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信息的及时判断,提高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 信息内容的庞杂使大学生能够接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 进行分辨,以便“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五)互联网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观察社会的能 力 目前的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理想的树立、人生的设计等都带有主观幼稚 的色彩,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互联 网为大学生了解接触社会开辟了很多窗口,这必然为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提供 最先进的手段、最广阔的途径,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投身改革、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消极的影响 二、消极的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我们的调查中,54.5%的同学利用“周末”去泡网;17.94%的同学利用“平 时无课时”去上网。每周上网时间超过 2 小时的占 35.93%;5-8 小时的占 24%。可 见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精力、金钱消费分配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网络使得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不再“规范统一” ,常有大学生在周末甚至 在平日里整日甚至通宵上网。迷恋泡网而晚归甚至旷课、考试缺考的例子屡见不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14 鲜,因为上网而“五更睡三更起,五更起三更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其次是使得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户外锻炼的时间大为缩短。网络的出现使 不少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的学生沉溺于其中,连续几个小时、几十小时,甚至几 天几夜泡在网上不挪窝的情况也绝非少见。长期缺乏户外体育运动使得网虫们大 都精神萎靡不振。 第三,网络使得大学生参加课余休闲活动的时间减少。青年大学生处于个体 身心发展变化的高峰期,丰富多彩的课余休闲活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 途径,由于部分大学生花了太多时间和经费沉溺于网吧里,使得他们与身边同学 朋友一起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机会大大减少。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普遍性情孤僻, 而且由于网上新奇古怪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枯燥无聊又使得他们更容易自闭甚至 抑郁。 第四,上网费用的无节制开销使得大学生们寅吃卯粮,甚至欠别人的债务而 影响正常的必要的生活、学习开支。 (二)引发大学生人格障碍 人们几乎普遍认同,现代人如果没有交往,就等于没有生活。但是,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有的人不重视交往,有的人不善于交往。这里可能存在着两 方面的交往障碍:一是认识障碍,二是心理障碍。 5大量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大 多都是独身子女,很多大学生不习惯集体生活,尤其是新生。离开了家庭,过一 种全新的集体生活,少了家人照顾,没了自由自在,缺少相互体谅,相互理解, 不能及时改进自身的处事方式,因此,感到十分孤独。另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城郊 或农村的学子,他们中有些人在经济贫困的压力下,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与 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然而网络是他们尽情抒发、营造 美好、逃避现实的地方。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 说衷肠。 ”这句顺口溜实际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往现状。网络的虚拟世界 可以让他们获得心理满足,继而被网络的精彩所吸引,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 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溺于虚拟世界,封闭自我,不与人面对面交往,与现实生 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 裂。 6 5 黄学规 人格与人生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5. 第 75 页 6 刘建新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第 24-2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三)导致大学生情感和道德的淡薄和失落 1价值取向紊乱 信息网络时代,任何绝对的、先验的、普遍的价值都遭遇到怀疑,甚至被摒 弃。美国学者佩里说,思想道德价值本身是相对的,普遍价值是不存在的,价值 与兴趣有关,兴趣指向的就是有价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作出任何一种 活动,一种行为,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观的肯定或 赞扬,或者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反对。崇高与卑微、伟大与琐碎、庄严 与调侃、理性和非理性并存,造成了一些青年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的失衡,普遍 价值观的丧失,甚至陷入错误的价值观里不能自拔。 2道德评价失范 信息网络时代,由于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趋向,人们对善恶、美丑、荣辱、合 法非法的评价,变得混乱不清,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或认可的价值判断越来越 少。道德评价的多元性使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合法的依据。人 们的道德行为出现茫然、无序的困惑,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 这让大学生感到迷糊,有的甚至陷入到了思想道德困境中。 3信仰危机 网络交往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采用间接的人机对话方式,交往对方的身份、职 业、性别等基本情况并非全部真实,具有隐秘性。匿名交往交际、匿名发布消息, 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诱发一些人的破坏欲。为了发泄自 己心中的愤懑,他们也往往发布虚假信息欺骗他人,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 假亦真,随意地伪装自己,随意地编造故事,把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当作一种游 戏活动。 4诚信减弱 借用、移植、复制他人程序或信息等侵犯他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时有 发生,并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在得到免费“午 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 16 餐” 、窃取“盗版”的快乐时,诚信意识已受到极大威胁。 5道德情感冷漠 随着“虚拟情人” 、 “虚拟朋友”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一些学生迷恋于网络上 寻找精神家园,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机会减少了,由此造成了同学、老乡、师 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淡漠。如果过度沉溺于“虚拟”境地,人就可能成为网络 的奴隶,从而导致个人亲情、友情的丧失,进而难以维持现实交往中平等互助、 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四)导致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出现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因上网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互联网侵犯著作权 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查询、下载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经常 和习惯性的行为。目前,大学生侵犯著作权的网络行为表现方式主要有:未经著 作权人的同意,擅自从网上下载著作权人的作品并进行营利;未经权利人许可, 擅自将著作权人的作品传输上网;擅自将他人的网页进行营利使用。根据我国著 作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著作权人在法定期限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财产权,任何 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因此,不论是传统的复制、发行、出租行为,还是新 型的下载、上传作品的行为,只要未经权利人的许可,即为侵权行为,应当承担 相应的侵权责任。 2危害互联网的运行安全 大学生当中有少数人掌握了较高的网络技术,他们或出于好奇逞能显示其高 超的网络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