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清末全国新式教育运动兴起后,有着崇文重教传统的广东梅州地区新式学堂 迅速崛起,新学师资队伍很快壮大,新学教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地瘠民贫,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客家先民自迁徙到梅 州山区后,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历朝历代的地方长官、聚居于梅的各姓家族 和社会民众,都首重文化教育,都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强大冲击下,新式教育运动迅速开展并波及全国各地。梅州地区因地处 偏僻山区,受全国新式教育浪潮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在黄 遵宪、丘逢甲等先贤的倡导下,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支援下,地方政府与社会 各界大力推广新式教育,兴办、改办、扩建的初级学堂和蒙学堂,分布密度高, 学堂数量庞大,围绕新式教育发展的管理机构迅速成立,促进学堂发展的教育研 究团体不断涌现。这种局面为新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师 资保障,为梅州地区从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人力和 物力保障。 本文分六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导言,由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选题来源、 研究现状分析、创新与不足、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构成。 第二章论述梅州地区的传统教育情况,归纳为官绅兴学、家族办学、教育模 式、科举成绩四个方面。 第三章先简要介绍全国新式教育开展的简况,然后详细探讨梅州地区新式教 育的特色与新式教育师资的构成。 第四章以黄遵宪晚年在家乡梅州兴学为例,从建言规划、师资培训和成人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梅州新式教育的奉献。 第五章通过对清末梅州地区的教育成就与所面临的困境的剖析,总结梅州地 区在赢得“文化之乡”称号上显示出的三个有利因素,即社会各界一致的办学目 标所带来的学堂教育成绩、强大的新学师资队伍和华侨群体一贯的奉献。 关键词:师资;梅州;学堂:师范;留学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i i 一 一一i 皇曼曼鼍曼鼍曼曼曼皇曼曼量曼曼舅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 a b s t r a c t t h en e we d u c a t i o nm o l di nm e i z h o uc i t yd e v e l o p e df a s ts i n c et h er i s eo ft h e n e wc u l t u r ec a m p a i g na tt h ee n d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e a c h e r st e a ma l s og r o w f a s ta n dg a i nt h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m e i z h o ui sl o c a t e di nt h en o r t l l e a s to fg u a n g d o n g ,w h o s el a n dw a sb a r r e n ,a n d p e o p l ew e r ep o o r a n dt h e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r ef o r m i d a b l e s i n c et h em i g r a t i o no f t h ea n c e s t o r so fh a k k at om e i z h o u ,t h e yp u ts p e c i a le m p h a s i so n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 o f f i c i a l so f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 d i f f e r e n tc l a n sl i v i n gi nm e i z h o ua n dt h ep o p u l a c eg a v e 、p r i o r i t yt o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r e g a r d i n gr u n n i n gs c h o o l sa n da c h i e v i n gs u c c e s si n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t h e i rc o r et a s k o w i n gt ot h ej o i n te f f o r t so fd i f f e r e n ta g e n t s , t h es c h o o ls y s t e md i v e r s i f i e da n de x p a n d e d ,t h en u m b e ro ft e a c h e r si n c r e a s e d , w h i c h r e s u l t e di nt h es p r e a do fs c h o o l so f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i nb o t hu r b a na n dm i n ia r e a so f m e i z h o u f r o mt h ee n do ft h e19 山c e n t u r yt i l l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2 0 d ic e n t u r y , c h i n aw a s o p e n e du pt ot h eo u t s i d ew o r l d i tf o u n di t s e l fu n d e r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w e s t e r np o l i t i c s ,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t h en e w c u l t u r ec a m p a i g ns p r e a da l lo v e rt h ec o u n t r y l o c a t e d i nar e m o t em o u n t a i n o u sa r e a , m e i z h o uw a sa 疵c t e db yt h en e wc u l t u r ec a m p a i g n l a t e rt h a nt h eo t h e ra r e a s , b u ti tk e p td e v e l o p i n g a d v o c a t e db yp i o n e e r ss u c ha s h u a n gz u n x i a na n dq i uf e n g j i a , a n ds u p p o r t e db y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a n dr e t u r n e d s t u d e n t s , v a r i o u ss e c t i o n so fs o c i e t yw e r ed e d i c a t e dt oe d u c a t i o n t h e r e w e r e n u m e r o u sn e w l ys e t - u p ,c h a n g e da n de x p a n d e de l e m e n t a r ys c h o o l sw h i c hw e r e d e n s e l yd i s t r i b u t e d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w e r ee s t a b l i s h e d s o c i e t i e sd o i n gr e s e a r c ht oh e l p d e v e l o ps c h o o l sk e p te m e r g i n g a l lt h ea b o v em e n t i o n e df a c t o r sw o ns u p p o r ta n d a p p r o v a lo f t h ep u b l i ca n dg u a r a n t e eo f t e a c h e r s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i s c o n s i s t e do ff i v ep a r t s , n a m e l y :c o n c e p t sa n dt h er a n g eo fs t u d y , s o u r o g so fc h o i c eo f t o p i c ,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l i m i t a t i o na n d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 - 曼曼鼍皇 一 一 一一_ i;i 舅量置曼皇量量皇皇曼鼍量量鼍曼皇曼葺 c h a p t e rt w oe l a b o r a t e s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i nm e i z h o u , w h i c hi n v o l v e sf o u r a s p e c t s :o f f i c i a l ss c h o o l s ;h o u s e h o l ds c h o o l s ;e d u c a t i o nm o d ea n d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i t o n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t h en e wc u l t u r ec a m p a i g n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c o u n t r ya n dp a r t i c u l a rd i s c u s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n e we d u c a t i o n a lm o d ei nm e i z h o u c h a p t e rf o u rt a k e sh u a n gz u n x i a n ss e t t i n g 叩s c h o o l si nm e i z h o u ,h i s h o m e t o w ni nh i so l da g ea sa ne x a m p l e , a n a l y z e dt h r o u g ht h r e ea s p e c t se d u c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m i n g ,t r a i n i n gq u a l i f i e dt e a c h e ra n da d u l te d u c a t i o nt os h o w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h e h a s m a d e c h a p t e rf i v ea n a l y z e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m a d ei nm e i z h o ua tt h ee n d o f t h eq i n g o y n a 卿a n d t h ep r e d i c a m e n t sa n dc o n s o l i d a t eo ft h et h r e ef a c t o r sc o n t r i b u t i n gt ot h e m a k i n go ft h et i t l e “h o m e t o w no fh a k k ac u l t u r e o ft h ea r e a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b r o u g h tu pb yt h ec o m l l l o ng o a lo f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s e c t o r s , p e r s i s t e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m a d eb yt h es t r o n gt e a m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a n d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6 k e yw o r d s :t e a c h e r s , m e i z h o u , s c h o o l s , n o r m a ls c h o o l s , r e t u r n e ds t u d e n t s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墅! 习玺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翟! 三l 玺导师签名:也丑2 】主日期:兰互! ! 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言 一、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论题“清末梅州教育”包含“清末全国新式教育 、“梅州地区传统教育和 “清末梅州地区的新式教育”三个方面。对清末梅州地区1 9 0 2 1 9 11 年这一特 殊时期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梅州地区持续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教育成 果异常显著的根源与规律。 1 清末教育改革是自1 9 0 1 年起清政府实施新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 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在新式学堂、新学制、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和教育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对各地新式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近代教育改革,自建立新学制起就面临着创办新式学堂所需师资 的培养与改造途径问题。 2 梅州地区为纯客家聚居区,素有崇文重教传统,从地方官绅到社会、各 姓宗族,均以兴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为风尚,因而该地区的传统科举教育成果显著, 各级各类学堂开办红火,传统师资力量雄厚。这些情况在梅州地方史料和客家文 化研究专辑等论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至今没有此方面的研究专著出现。 3 清末新式教育运动兴起后,梅州地区迅速向新式教育方向转变,在1 9 0 2 1 9 11 年这一关键时期,依照癸卯学制,城乡各地纷纷建起新式学堂,竞相聘 用新式教育师资,积极争取华侨和留学生回家乡兴学。对于这一关键时期的教育 研究,至今没有专门论述。虽有一些史料和论文对黄遵宪、丘逢甲等先贤在这一 时期的教育贡献有比较细致的述评,但多为泛泛之论,极少专门探讨。 4 本文论述的时间跨度为1 9 0 2 1 9 1 1 年。但因研究问题所需,在时间范围 上有所突破。 二、研究现状 回本文不以“清末梅县教育研究”或者“清末嘉应教育研究”为题目,缘于以下两个考虑:一是该地行政区 域以“梅州”命名早在北宋初年就有了,比“梅县”或“嘉戍”都早:二是清末时梅县与兴宁、五华、平 远、蕉岭并称嘉应血属,而我所研究的地域范围包括了当时潮属纯客家聚居地的大埔、丰顺两县,突破了 嘉应州所辖区域。故题目以“清末梅州教育研究”为最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关于清末新式教育的研究。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浪潮,是梅州地区新式教育开展的大背景。关于清末 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著作和硕、博士论文都比较多,其论述涉及面也相当广。 著作方面,有从宏观角度整体研究的著作,如琚鑫奎等的中国近代教育史 料汇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对近代学制演变情况和学制对全国新式学堂 发展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龚书铎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中华书局1 9 9 7 年) 以大量的数据论述了废科举后全国新式学堂的发展状况。田正平的中国教 育史研究近代分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介绍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 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分析了中国近 代教育家群体的历史贡献。陈景磐的中国近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7 9 年)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新式教育演变的历史及规律,着重探讨了新式教育的办学 宗旨、学制演变和办学模式。也有从某个侧面或者一个时段来研究的,如桑兵的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学林出版社1 9 9 5 年) 着重探究清末新式学堂与学 生的生存规律,意在揭示新式学堂学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晓红的晚 清学部研究( 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 主要探讨了晚清学部的产生及学部在全 国新式教育中的地位。李华兴的民国教育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 从学 制、思想、管理、办学等方面阐述了清末民初国民的教育发展状况。以上著作对 本文关于清末梅州地方教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论文方面有侧重于私塾和中小学堂研究的,如贾国静的清末民初私塾改良 述论( 四川大学2 0 0 2 年硕士论文) 探讨了清末私塾改良过程中学堂与私塾二元 并存的格局。朱艳琳的近代四川官方改良私塾的努力及其成效( 四川大学2 0 0 6 年硕士论文) 以四川作为考察对象,探讨近代四川官方改良私塾的政策及其落实 情况,并考察改良所涉及各方对官方政策的态度。王翠红的近代山东私塾改良 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论述了近代山东私塾的改良进程,并选 取典型个案作了深入研究。邱秀香的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一一以新式小 学堂兴办为中心的探讨(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 0 0 0 年硕士论文) 对清末小学 堂设置的背景、经费筹措与运用、教育内涵及兴办成效等作了尝试性探讨。龚德 祥的清末直隶十年小学教育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从师资培 养与学生招收、教科书与教学法、教育机构与教育经费等方面探讨了清末十年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隶小学教育。吴林羽的困厄中的变迁一一清末的新式小学堂( 华东师范大学 2 0 0 6 年硕士论文) 以苏浙皖为研究切入点来探讨小学堂的设立情形、学堂的师资 状况、教科书的内容、课程的设置等。以上论文对本文关于梅州基础教育研究, 尤其是蒙学堂、家族小学堂研究方面提供了论述方向上的范本。在中学教育研究 方面,有王伦信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7 年博士论 文) 从制度、训育、课程等基本问题入手,厘清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发展 脉络与基本问题。在教育综合研究方面,有马自毅的辛亥前十年的学堂、学生 与学潮( 史林2 0 0 2 年第l 期) 阐释清末十年间学堂的兴办及其社会反响、 社会问题。在地方研究方面,则有杨晓军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述 论( f f 林大学2 0 0 6 年硕士论文) 叙述了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 概况并作了简要评价。这些论文对梅州基础教育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比较可行的范 例。不过,梅州地区的清末教育情况比以上论文的研究更为复杂多样,笔者也只 是从大致研究思路上作了一些参考。 许多著作与论文对新式学堂的办学宗旨、学校规模、生源、学制等研究确实 非常深入,而在对新式教育师资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方面则相对较少。从全国知 网历年发表的关于师资研究方面的论文看,专门涉及到清末师资问题研究的文章 主要有:谢长法教授的清末民初中学的发展及其师资培养( 焦作教育学院 学报综合版2 0 0 1 年第2 期) 从总体上概述了清末中学堂师资培养的基本情况。 孔祥雷的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沧桑2 0 0 7 年1 月) 从教育改革角度 谈到了学制建立中师范学堂的修业年限( 初级修业5 年,优级修业3 年) 和专业 设置问题。张汝的清末新政的新式学堂与教育近代化(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2 年2 月第1 7 卷第1 期) 对新学师资论述较为详细,谈到了师范学堂章程的 建立与师资培养的相关事宜。李剑萍的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中国化历程( 高 等师范教育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从学制建立层面谈到了师资培养问题。胡燕 的袁世凯与清末教育的近代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 0 0 5 年1 1 月第6 卷第 6 期) 则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对教育的贡献角度谈到了他对师资的重视程度 ( 即聘请外教和加强对本土师资的培养) 。胡世刚的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述评 (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7 期) 较全面地论述了张之洞的师范教育观和师资 培养方面的问题( 含有学制介绍、师范课程、教师来源、教师品行、教学方法等) 。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鼍曼篁 -mmnm m 量曼璺皇皇皇蔓皇蔓毫曼曼皇皇皇皇毫皇皇皇鼍曼曼皇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蔓 郭三娟的述评清末以来我国的学制变迁( 山西大学学报2 0 0 0 年儿月第2 3 卷第4 期) 则同时涉及) u u i l i 范与女性师资的培养问题。 2 近代教育改革潮流兴起后梅州教育状况的研究 梅州地区古有“人文秀区 之赞,今有“文化之乡 之誉,开办学堂数量之 多、持续时间之久、传统师资力量之雄厚,早已见诸地方史料和客家文化研究专 著。在涉及梅州地区的近代新式教育方面,尤其是1 9 0 2 1 9 1 1 年这一关键时期, 对本地新式学堂开办史料的专门研究、新式教育师资力量和师资培养方面的专门 研究,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在谈到梅州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时,也只提及办学 者的奉献,缺乏比较系统的分析。虽然也有研究者考虑到了梅州客家地区家族世 代学术氛围的影响,但在论及世代相沿的学术传授时,也止于言传身教,没有将 其作为师资这一职能来进行研讨,忽略了师资的丰导作用。现有的关于梅州地方 新式学堂的开办情况、新式教育师资论述的史料和专著可以说少得可怜,所论也 缺乏细致性、全面性。笔者所论侧重于清末梅州地区师资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师资引导角度来分析传统学校教育和新式学校教育开办的成功内因,以及教育 成果背后师资的巨大贡献。 至今已发表的关于梅州地区新式学堂和师资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章主要有:魏 明枢的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 知网2 0 0 1 年6 月1 9 日) 谈到了华 侨充当教员、引进新式教育观念和人才、捐资兴学和创办新式学堂的成绩问题。 何国华的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岭南文史2 0 0 1 年第一期“教育史话一) 论述 了近代教育家丘逢甲的新式教育思想、在家乡兴办学堂和对师资的重视,特别突 出了他从教的独特贡献。肖文平的论清代梅州“人文秀区”的形成(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5 年8 月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曩詈曼曼曼鼍蔓鼍量曼曼曼皇曼曼曼皇曼孽曼曼量曼皇鼍一一_ m m 一一m 皇曼蔓 镇平县,“每村俱有家塾,有二百户,即有塾六七处,盖二三千金之产,苟建 居室,必立家塾以训同姓子弟。大埔县学塾就更为普遍,“乡塾献岁延师开馆, 腊尽解馆,几于寒暑不辍。至于蒙馆,则虽有三家之村,竹篱茅舍,古木枯藤, 蒙茸掩映,亦辄闻读书声琅琅圆。有些宗族甚至创立义学,为子弟提供免费教 育。如百侯杨氏家族,康熙年间杨之徐去职归家后,为教育全族子弟,尤其是困 难子弟,于四世祖祠内倡设义学,由族中名儒主教。由此可见,梅州地区的读书 风气异常浓厚,兴学组织遍布州县、乡问,为梅州地区后来新式教育的开展提供 了源源不断的师资人才。 三、教育模式 由于来梅做官的历朝历届官绅都视传统科举教育为其政绩首选,对该地师资 的重金招聘和对教育机构的倡建、改建或扩建都倾注了极大的努力,至清后期, 梅州地区所建官、私学校类型从启蒙、初级到中、高级教育模式,日趋完善,规 模不断扩大。梅州地区所设学校教育情况如下表( 一) 所示: 类型数量与分布 内容安排 教学与管理等级 又称孔庙、文庙、先师 四书、五经、策论,作 教授、学正进行讲梅州及其下 学宫庙。嘉应州属各县均由 五言八韵诗和写八股 学j 训导,专门管属各县的高 官拨经费修建。 文,兼涉有关法律、政 教入学生员等教育形式 治、经济等各方面内容 梅县有东山等8 所书院;兴 采用自由研习、相 中等教育形 j2 有墨池等5 所书院:五华 以修习讨论儒家经籍为 式,应科举考 书院互辩难、集众讲解 试的补习学3 所;焦岭6 所:大埔4 所;主,间亦议论时政。 等多种方法 丰顺3 所;平远2 所。校 梅县城【x 及下届各堡社学 四书、五经、圣谕广训、由地方官委派或 属于收费性 共1 5 所;兴宁有2 所;五质的官助公 社学策论、题诗作对并习八聘请知名绅士主 华有3 所:平远i 所;大办中等学校 埔8 所;十顺i 所。 股文。讲 形式 梅县及下属各堡义学有根据各自实际,开设经史、以读、背、写为主, 属于中下等 义学8 所;大埔3 所:丰顺4占文、诗词、对联和四书、中间由传授者略教育形式,是 所;兴。j 。l 所五经选读等浅近课程。加讲解。免费学校 内容、年限不定,依次 又称私塾、蒙馆、私馆、诵读千家诗到四 以诵读、写字等基 是州、府、县 书室、持斋。遍布各县书唐诗等,涉及书 础教育为主。开办 属各乡堡的 学塾好的学塾还进行 初等教育形 市城镇和乡村,数最庞 信、占文选读等和浅近 造句、串句、对联、 大。的婚、丧、喜、庆礼俗 作文教学。 式 知识。 。清黄钊:石窟一徵,广东蕉岭黄睦i 己1 9 3 0 年重刊本,第1 1 5 页。 事清蔺瘾:大埔县志 ,乾隆九年刻本,第3 6 页。 囊表中资料来源:乾隆嘉应州志、教育百科辞典、中国教育事典、华夏文化词典、 第2 5 辑,第7 7 页 回程志远、王洁玉等: 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4 4 5 页。 船程志远、王洁玉等:乾隆嘉应州志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7 4 2 页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弟 。明成化十七年( 1 4 8 1 年) ,知县刘彬大兴教育,将其为官的俸禄献出, 设立社学四所。清康熙十二年( 1 6 7 3 年) 程乡知县王仕云,复将东社学、西社 学、南社学修建开办。尔后一些乡贤又在附城十里尾设北街堡社学一所,在附城 西北设西厢堡社学一所,在雁洋设社学二所( 雁洋堡社学和松坪社学) ,在丙村 设金盘堡社学一所,在西阳设西阳堡社学一所。全县先后设社学1 5 所,教授课 目与义学大致相同。 兴宁县维城社学设在西门濠塘右边,“嘉靖十二年,知县施斡建,后圮。三 十一年,知县黄国奎重建,后又给帖与王崇礼居住。崇正十年,知县刘熙祚查复。 富谷社学为万历十八年由惠州府推官署县事王栋建于城北。“天启二年,惠州通 判署县事吕大英迁于城西老街,合社仓为一。刀长乐( 即五华县) 知县吴希澄于 嘉靖初始建社学,万历时知县张大光重修。在乡间有洋头社学,为黄鼎所建;小 渡社学为陈大护所建。另有三派社学及各乡社学,旧志既略,大约尽废无存。 平远县城也建有一所社学叫崇文社学,在城隍庙左,中讲堂三间,后书舍五间, 东西厢房各二间,大门三间,为知县刘孕祚捐俸所建。蕉岭旧志纪十二乡俱有 社学。各乡社学七处,俱不言所在。 至于为应试科举而开办的培训学校即书院,在梅州地区数量多,办学成绩斐 然。宋元符元年( 1 0 9 8 年) ,谏议大夫刘安世被贬谪梅州,为发展梅州教育,在 城内设书院,聚士讲学,名重一时。其后有举人蔡克弘在松源开设的神童书院、 程乡知县刘彬在附城开设的周溪书院、知县林欲昂在城东下市开设的锦江书院、 李椅在松口开设的松江书院。清顺治七年( 1 6 5 0 年) ,翰林李士淳在城内攀桂坊 开设先贤书院,两年后在松口开设立诚书院;康熙十二年( 1 6 7 3 年) ,知县刘仕 云重建周溪书院;康熙二十二年( 1 6 8 3 年) ,知县王吉人在城东北开设培风书院, 三年后又开设义学书院,该书院不收学费,设置膏火,深为邑人称道;康熙三十 四年( 1 6 9 5 年) ,知县曹延懿在城内开设九贤书院;雍正九年( 1 7 3 3 年) ,知州 王之枢在城内设程江书院;乾隆十一年( 1 7 4 6 年) ,知州王者辅在东山右麓设东 山书院的同时,又在南1 :3 圩东开设培南书院;乾隆十五年( 1 7 5 1 年) ,知州王之 回李绪柏:明清广东的社学,学术研究2 0 0 1 年3 月,第7 5 8 l 页。 圆参阅江向曙:科举时代梅县的学校教育,梅县文史资料第2 5 辑,第7 8 页。 程志远、王洁玉等: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4 4 5 页。 回程志远、王沽玉等: 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5 6 0 页。 。程志远、王洁玉等: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6 3 4 页。 1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在城内东北处开设培风书院;光绪元年( 1 8 7 5 年) ,松口乡贤集资置产生息, 请由知县周士俊将松口义仓废址改设梅东书院:光绪五年( 1 8 8 0 年) ,乡贤黄鸾 藻等集资,在附城北门岗文祠设崇实书院。至此梅县境内先后共设书院1 8 间。 在兴宁,“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尹文炽修,并置田九斗归学。乾隆四年,知 县施念曾仍旧址重建,祀韩文公、苏文遗书公,颜日韩苏书院。五华有书 院二所,“一日东山,在东山之麓,今废。一日金山,在北门外禅定寺左。明佥 事张子弘建,后人即以祀子弘,毁于寇,基址与碑尚存 圆。康熙十四年( 1 6 7 5 年) ,蕉岭最早的方政书院建成。其后又成立东山双桂书院。清乾隆四十五年( 1 7 8 0 年) ,县令周克达又在镇山楼建造有桂岭书院。这些书院一般教授四书、五经、 圣谕广训、策论、题诗作对并习八股文,对提高和推动梅州学校教育,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至于学宫,梅州及其各属均有开设,是官办的最高教育形式。“南宋州学也, 县学建置,自元以前无考。宋徽宗崇宁三年( 1 1 0 4 年) 知州腾元发初建于大市 ( 今梅城西区) 。“宋孝乾道九年,知州黄德俊迁于城之西北,距县里许。州守游 庾创而未备。”“宁宗庆元六年,知州刘焕增学宫新十哲像,编读从祀。教授张如 圭、林若谷相继建大成股。理宗绍定元三年毁于寇”国。“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1 2 8 0 年) 毁于战乱,元成宗元贞二年( 1 2 9 6 年) 才修复。此后曾几经毁损、重修、 扩建”。五华县的长乐学宫“始建于宋朝,历代随着县治的迁徙多有变迁和重 建,宋熙宁建县时设县治长乐镇,学址无考。宋绍兴迁县治九龙岗,绍定间建学。 元至元间复徙县治于长乐镇,建学于西门外,元季毁于兵。明洪武三年重建,明 成化五年才建成座落在华城镇北隅紫金山下的长乐学宫。清同治六年因洪水为 患,殿宇崩废,又在原址重建 。明崇祯六年( 1 6 3 3 年) ,镇平县令沈惟耀创 建明伦堂。其后历任知县整修为镇平学宫,成为士子修书进仕之所 。这些学宫 是为崇尚礼义,祀孔子,纪念先贤、先儒,由教授、学正进行讲学与训导,专门 管教入学生员的教育机构。 o 程志远,王洁玉等: 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占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4 4 5 页。 回程志远,王洁玉等: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占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5 6 0 页。 o 程志远、王洁玉等:程乡县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 9 9 3 年9 月,第2 6 页。 回谢永昌:客家风情录,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 9 9 8 年6 月,第1 4 7 1 4 8 页。 白眉、邓华东:五华乡情录,彩虹出版社1 9 9 2 年9 月,第3 7 页。 固林池辉:蕉岭教育史话,梅州文史第八辑,梅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1 9 9 2 年版,第9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可知,梅州及其下属各县区域最迟至清初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从基础到 高级的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如果再加上乡间应出外谋生而解决识字、计算等实 用问题的培训类学校,那么从事各级各类学堂教育的师资力量则非常雄厚了,这 些学校和师资在客家地区的传统科举教育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也为后来新式 教育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举成绩 梅州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教育事业异常兴旺,师资力量 与师资水平极一时之盛。“士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死不肯辍业。近年应 童子试者至万有余人 。当时嘉应州只辖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5 县, “户籍登记在册的仅3 万多户 ,而“参加每年一次考试生员( 俗称秀才) 的 人( 称童生) ,就有1 万多人,可以想象当时读书人所占人口比例之高” 。就连 蕉岭小县,应试人数量也是惊人的,“镇邑风气醇雅,男读女耕,每村俱有家塾, 有一二百户者,即有塾六七处。应童子试者,曾1 7 0 0 余人固。 在道光广东通志选举表统计中,雍正年间文试5 科广东共中进士7 1 人,其中梅州1 1 人,占1 4 强。乾隆年间2 7 科广东共中进士2 5 4 人,梅州5 1 人,占总数的2 0 ,接近潮州。雍正年间广东乡试6 科,梅州中举者9 2 人。乾 隆年间乡试2 6 科,梅州中举者达2 9 6 人 。又据广东通志对客家居住地州县 中进士数目的记载,广东客地在清代登进士者1 2 3 人,其中程乡( 即梅县) 4 3 人,占3 5 ,大埔2 4 人,约占2 0 ,其次为兴宁1 3 人,连平7 人,龙川6 人, 曲江5 人,镇平( 即蕉岭县) 5 人,平远4 人,和平4 人,五华3 人,河源3 人, 丰顺2 人,永安1 人,乳源1 人,翁源1 人,仁化1 人 。以上数据充分显示出 客家所在的州县的科举成就无与伦比,而梅县中进士的数目又高居榜首,其成果 遥遥领先于广东的其他州、府、县。又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年 。程志远、王洁玉等:乾隆嘉应州志,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 9 9 1 年1 月,第1 8 6 页。 回清黄钊: 石窟一徵,广东蕉岭黄睦记重刊本,1 9 3 0 年版,第1 1 7 页。 胡希张、莫同芬、董励、张维秋:客家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9 月,第5 3 0 页。 p 焦岭县志,蕉岭县志编辑部1 9 9 2 年1 0 月,第5 1 5 页。 o 肖文评:论清代梅州。人文秀区”的形成,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5 年8 月。 辔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3 月,第1 1 8 页。 2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8 1 5 ) ,嘉应州属考秀才的童生有万余人。科举时代登科及第人数,全市共有 秀才1 1 2 3 8 人、文举人1 4 9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