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兼析谦敬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以汉代语言为代表的历史文献,它不仅 是一个丰富的史料宝库,也是一个丰富的语料宝库。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史记 堪称汉代语言的实录,它反映了这一断代语言的基本面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史记里,人称代词被大量运用,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窥见汉代人称代 词的面貌。 本文所涉及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还包括谦称和敬称的名词,并且讨论语法功能、频率等问题。文章在充分借鉴前 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及谦敬词进行了更全面系统 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引论,主要介绍史记 中人称代词的研究意义和现状,对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探讨了史记 中第一人称代词和谦敬词的数量及语法功能,在小结部分还着重探讨了“吾 与 “我 的区别;第三章探讨了史记中第二人称代词和敬词的数量及语法功能, 分析了它们的分工情况和使用频率,以及“若”、“汝”的地域性、语体色彩等特 点;第四章探讨了史记第三人称代词的数量和语法特点;最后部分对全文进 行了总结。 关键词:史记人称代词谦敬词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f i r s tg e n e r a lh i s t o r yp r e s e n t e di nas e r i e so fb i o g r a p h i e s ,r e c o r d s0 f t h eh is t o r i a ni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h a nd y n a s t yl a n g u a g ei n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t h eh i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w a st h ef ir s tb i o g r a p h i cg e n e r a lh is t o r yb o o ki nc h i n a ,a n d i t s1 a n g u a g ew a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h a nd y n a s t y i tw a sn o to n l yatr e a s u r e h o u s e f u llo fh is t o r i c a lm a l e r i a ls ,b u ta ls oat r e a s u r e h o u s ef u l1o fli n g u is t i cm a t e r i als f r o mt h eli n g u is t i c sa n 9 1 e ,r e c o r d s0 ft h eh is t o r i a nm a yb er a t e da saf a i t h f u lr e c o r d 0 fh a nd y n a s t yl a n g u a g e itr e f l e c t e dt h e b a si cl o o k sf e a t u r eo ft h el a n g u a g eo f h a nt y n a s t y ,a n do fh a dg r e a t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p e r s o n a lp f o n o u n sw e r el a r g e l yw i d e l y u s e di nt h eb o o ko fr e c o r d so ft h eh is t o r i a n f r o ma n a l y s i n g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 i nt h isb o o k ,w ec a ng e tah i n to ft h el o o k sf e a t u r eo f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t h r o u g h t h ew h o l eh a nd y n a st y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t ob ec i t e di nt h isp a p e rw e r et h ef i r s t ,t h es e c o n d ,t h e t h ir d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a n dn o u n so fh u m b l eo rp o li t ee x p r e s s i o n s ,a n dt h e g r a 衄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a n df r e q u e n c yw e r ea 1s od is c u s s e d t h i sp a p e rw a sb a s e do na f u lls t u d ya ta b o u tt h er e l e v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t h ev e n e r a b l es e n i o r s0 rc u r r e n t w o r t h yp e r s o n s ,s o r t i n go u t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a n dh u m b l e0 r p 0 1 i t ee x p r e s s i o n si nr e c o r d so ft h eh is t o r i a ni n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y s t e 皿l a t i c a n dt h o r o u g h g o i n gw a y t h is p a p e r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y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w a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i n t r o d u c e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o n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i nr e c o r d s0 ft h eh is t o r i a n ,a n da sw e lla s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r d s 0 ft h i st h e s is c h a p t e rt w o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q u a n i t i e sa n d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0 f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 a l p r o n o u n sa n dh u m b l eo rp o lit ee x p r e s s i o n si nr e c o r d so f t h e h is t o r i a n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e x p r e s s i o no f “i a n d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x p r e s s i o n0 f “i ”w a se m p h a t i c a l l yp o i n t e do u ti nt h i sc h a p t e r s s u m m a r y c h a p t e rt h r e ef o c u s e do nt h eq u a n it i e sa n dg r a 衄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o f t h e s e c o n d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a n dp o li t ee x p r e s s i o n s ,a n l y s e dt h e i rc a t e 9 0 r i w t i o na n d f r e q u e n c yo f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a l s oa n l y s e dt h e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s t i c sa n dt h et y p e o fw r i t i n gs t y l eo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e x p r e s s i o no f “i 骨a n d“y o u 升c h a p t e rf o u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q u a n t i t i e sa n d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o f t h et h i r d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 i n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s t o r i a n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s u 皿血a r i z e dt h ew h 0 1 ea r t i c l e k e yw o r d s : 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i a n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s t e r m so fr e s p e c t 第一章引论 1 1 选题的意义 史记是以汉代语言为代表的历史文献,洋洋五十余万言,不仅是一个丰 富的史料宝库,也是一个丰富的语料宝库。史记记述了上白黄帝、下至汉武 帝时代的历史,基本上以汉代语言为表达媒介,对所采录的先秦典籍史料,也基 本上采用汉代语言来叙述或将先秦语言改译为汉代语言。因此,可以说,史记 从题材上来讲,是百科全书性的纪传体通史;从语言学上来讲,堪称早期汉代语 言的实录,它反映了这一断代语言的基本面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史记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为古汉语专书研究提供一份资料, 可以概括出在史记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并且进一步了解汉代人称代词的基本 面貌。 语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可以反映出经济、政治、文 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状况。通过史记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透视当时的社 会、文化状况以及古代人的思维。 1 2 史记人称代词的研究现状 一些古汉语教材及专著中已经涉及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如王力先生的古 代汉语( 1 9 9 9 年,中华书局) 和汉语史稿( 1 9 8 0 年,中华书局) ,周法高先 生的中国古代语法( 1 9 7 2 年,台联国风出版社)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 要略( 1 9 8 2 年,商务印书馆) ,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 1 9 9 2 年,语文出版社) 等。不少学者选择史记的语料来阐述人称代词语 法分布的一些基本规律。 在概论古汉语代词时涉及到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如洪波上古汉语第一 人称代词“余( 予) “我“朕”的分别、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 、“汝( 女) 、 “而、“乃 的区别等,都从语用的角度描述了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分布,并探 讨了原因。 研究专书专词的论文涉及到史记中的人称代词。如管锡华先生的从 看同义词“孰 “谁 在上古的发展演变一文对“孰谁”在史记 的使用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李贵生先生的( 史记) “者”字研究应用 “转指”、“自指”理论分析了该书中“者”的功能;刘晓玲女士的( 史记) 中 的“是”字研究一文探讨了该书中“是的代词功能:许璧先生的( 史记 称代词与虚辞研究和漆权先生的( 史记) 中的人称代词从不同角度对史 记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纵览前辈时贤对史记中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文章对史记 人称代词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还有继续深化与拓展的空间与可能。现在,我们 利用更丰富的材料对史记中的人称代词进行更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 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早期汉代的语言面貌。 1 3 本文的研究方法 郭锡良先生指出:“每部书的各种语法成分和各种句式都力求作穷尽的描写, 既作出定性分析,又作出定量分析。”要特别重视语言的系统性和历时变异性, 不孤立地观察问题,不以古律今。 本文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史记中人称代词 的使用情况,揭示它们在汉语代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为了解汉代的人称代词使用 情况提供一份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有以下做法: 在查阅史记 原文、利用史记索引和计算机检索的基础上,对前辈 时贤的成果充分地吸收,力求全面统计史记中的人称代词。本文所涉及的人 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还包括谦称和敬称的 名词,并且讨论语法功能、频率等问题。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历时与共时对比,以期对史记的人称代词有较全 面的认识。 本文还尽量联系相邻时代的相关文献资料,力求对某些个案进行历时比较研 究,借以发现这些人称代词的特色。 函郭锡良: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语文导报,1 9 8 5 ( 5 ) ,第3 6 页。 o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序言,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第1 页。 我们选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 9 5 9 年初版,1 9 8 2 年第2 版标点本史记。 2 第二章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2 1 第一人称代词 史记中第一人称代词有“予”、“台”、“余”、“朕”、“吾”、“我 等。 2 1 1 予 “予”作为第一人称在史记中共出现了5 8 次,有4 种用法: 2 1 1 1 作主语 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五帝本纪)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 ( 殷本纪) 孔子矢之日:“予所不者,天厌之”( 【孔子世家) 2 1 1 2 作宾语 2 1 1 2 1 作动词宾语 子即辟,女匡拂王( 夏本纪) 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夏本纪)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殷本纪) 2 1 1 - 2 2 作介词宾语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至何? ( ( 孔子世家) 孔子日:“天生德于王,桓其如王何? ”( 孔子世家) 2 1 1 3 作定语 舜日:“谁能制主工? ”皆日:“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 五帝本纪) 舜日:“谁能驯主上下草木乌兽? ”皆日:。益可。”( ( ( 五帝本纪) 2 1 1 4 作同位语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岱殷本纪) 从文王,以明王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鲁周公世家) 2 1 2 台 “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仅2 例,作定语和同位语,出现在司马迁写作时照 录古书文句的用例中: 2 1 2 1 作定语 本文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统计数量参照漆权( 史记) 中的人称代词的统计数据,语言学论丛第1 2 辑,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1 8 9 - 1 9 2 页。 3 祗台德光,不距朕行( ( 夏本纪) ) ) 2 1 2 2 作同位语 汤曰:“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 殷本纪) 2 1 3 余 “余”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有1 0 7 次,下列4 种用法: 2 1 3 1 作主语 太史公日:“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 封禅书) 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无出而不返逆行( 天官书)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孔子世家) 2 1 3 2 作宾语 2 1 3 2 1 作动词宾语 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金。( 晋世家) 太史公日:。苏建语金日: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毋称焉。”( 卫将 军骠骑列传) 2 1 3 2 2 作介词宾语 太史公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金言韩信虽为布衣时”( ( 淮阴侯列传) 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金善。( 张释之冯唐列传) 2 1 3 3 作定语 故作此誓,今后世以讧金过( 秦本纪) 重华不可牾兮,孰知金之从容( ( ( 屈原贾生列传) 乃喟然而叹日:“是金之罪也,是金之罪也,身毁不用矣”( 太史公自序) 2 1 3 4 作同位语 生不能甩死而诔之,非礼也寐叠一心 弗也( 孔子世家) 2 1 4 朕 “朕 在史记中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共出现1 5 0 次,都是天子自称。“朕 有下列5 种用法。 2 1 4 1 作主语 二世与赵高谋日:“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 秦始皇本纪)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高祖本纪) 上日:“朕闻法正则民憨,罪当则民从。”( 孝文本纪) 4 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 ( ( 蒙恬列传) 2 1 4 2 作宾语 2 1 4 2 1 作动词宾语 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丛,皆言其情。”( 高祖本纪) 朕亲迎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c 孝文本纪) 朕祈郊上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封禅书) 2 1 4 2 2 作间接宾语 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 封禅书) 于是制诏御史日:“匈奴大单于遗朕书,言和亲已定”( 匈奴列传) 2 1 4 2 3 作介词宾语 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 ( 秦始皇本纪) 便万民之利,亲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孝文 本纪) 2 1 4 3 作谓语 然而高帝日:“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 韩长孺列传) 2 1 4 4 作定语 尧日:“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女能庸命,践朕位。”( 五帝列传) 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 ( 五帝列传) 汤日:“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 ( 殷本纪) 2 1 4 5 作同位语 天下治乱,在朕一人。惟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 ( ( 孝文本纪) 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 ( 鲁周公世家) 2 1 5 吾 “吾 为第一人称的有8 7 3 个,使用频率很高,有4 种用法: 2 1 5 1 作主语 太后百岁后,至必击之( 吕后本纪) 上日:“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 ”( 封禅书) 日:“墨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教。( 陈涉世家) 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 ( ( 仲尼弟子列传) 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 屈原贾生列传) 5 2 1 5 2 作宾语 2 1 5 2 1 作动词宾语 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氍吴太伯世家)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 ( 李斯列传) 苟与圭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墨地,阴合谋计也( 张仪列传) 2 1 5 2 2 作介词宾语 有人持璧遮使者日;“为童遣滴池君。”( 秦始皇本纪) 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张仪列传) 2 1 5 3 作定语 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 ( ( 郦生陆贾列传) 乃日:“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高祖本纪) 张仪谓其妻日:“视吾舌,尚在不? ”( 张仪列传) 王日:“童士卒皆已怀,不可发用”( ( ( 吴王濞列传) 有所守,虽欲学圭术,终不告之矣( 货殖列传) 2 1 5 4 作同位语 项王谓汉王日:“天下匈奴数岁者,徒以至两人耳。”( ( 项羽本纪) 顾吾念之,疆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至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1 6 我 “我”可谓史记中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之一,出现了1 1 3 7 次,有6 种用法: 2 1 6 1 作主语 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宋微子世家) 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 ( 留侯世家) 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 ( ( 淮阴侯列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 项羽本纪) 盎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1 6 2 作宾语 2 1 6 2 1 作动词宾语 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项羽本纪) 王我于蜀汉,罪一( 高祖本纪) 6 赋皆千乘,诸侯畏盘乎? ( ( ( 楚世家) 2 1 6 2 2 作间接宾语 齐归我侵地( ( ( 鲁周公世家) 帝甚喜,赐盔二笥。( 赵世家) 汉王授盘上将军印,予盎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故吾得以至于此。 ( 淮阴侯列传) 2 1 6 2 3 作介词宾语 沛公日:“君为我呼入”( 项羽本纪) 太后日:“试为我言田。”( 齐悼惠王世家) 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绛侯周勃世家) 2 1 6 3 作兼语 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赵世家) 曩者吾叱之,彼乃以盔为非人也。( 刺客列传) 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 ( 郦生陆贾列传) 王故使我求之( ( ( 龟策列传) 2 1 6 4 作谓语 所当杀乃我也。( 卫康叔世家)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毅城山下黄石,即盎矣。( 留侯世家) 2 1 6 5 作定语 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 高祖本纪) 项王谓周苛日:“为盔将。”( 项羽本纪) 三人行,妊有我师( 孔子世家)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鑫父也。( 伍子胥列传) 当有神人为我师( 李将军列传) 2 1 6 6 作同位语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c 伍子胥列传)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自谓盔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盔丈人行也。( 匈奴列 传)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 太史公自序) 7 2 2 第一人称谦敬词 谦词,是自称中的礼貌之词,是用谦卑的言词来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与 事。史记中除自称己名表示自谦以外,据笔者整理和统计,第一人称谦词还 有“孤”、“妾”、“臣”、“仆”、“某”、“寡人”、“不谷”、“孤臣”、“执事”、“老臣”、 “陪臣”、“小臣”、“小子、“鄙人”、“不肖”、“老仆”、“老妇”、“婢子”等;此 外,史记中还有“而公”、“乃公”两个表示第一人称的敬词,均属自傲欺人 之辞。 2 2 1 孤 “孤”为第一人称谦称词有2 1 次,且均为王侯之自谦,用作主语和定语: 2 2 1 1 作主语 孤虽得归,毋面见社稷。( 晋世家) 孤不能事边邑,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郑世家静)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 越王勾践世家) 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 吴太伯世家) 2 2 1 2 作定语 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邑雪先王之 耻,孤之愿也。( 燕召公世家) 昭王日:“将相,孤之股肱也。”( 楚世家) 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 ( 仲尼弟子列传) 2 2 2 妾 “妾”为女子自谦之称,有2 2 次,有下列3 种用法: 2 2 2 1 作主语 妄愿得君狐白裘( 孟尝君列传)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圭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 吕不韦列传) 圭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 刺客列传) 2 2 2 2 作宾语 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圭于楚王,王越幸圭( ( 春申君列传) 2 2 2 3 作定语 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秦本纪) g 愿得子楚,立以为嫡嗣,以托去身( 吕不韦列传) 2 2 3臣 “臣”为第一人称谦称有5 0 次,下列4 种用法: 2 2 3 1 作主语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 秦始皇本纪) 臣为韩王送沛公。( ( 项羽本纪) 臣非以自为,为王也( 燕召公世家) 2 2 3 2 作宾语 2 2 3 2 1 作动词宾语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以报。( 刺客列传) 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垦,臣愿得笑臣者头( ( ( 平原君虞卿列传) 2 2 3 2 2 作介词宾语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项羽本纪) 良日:“长于臣”( ( ( 项羽本纪) 2 2 3 3 作兼语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高祖本纪) 顾以臣为贱,不信臣( 封禅书) 2 2 3 4 作定语 帝日:“今者至长陵得垦秭”( 外戚世家)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 曹相国世家) ) ) 2 2 4 仆 “仆 为第一人称谦称的共1 4 次,有下列3 种用法: 2 2 4 1 作主语 仆欲北攻燕,东伐齐。( 淮阴侯列传) 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 淮阴侯列传)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堡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季布栾布列传) 2 2 4 2 作宾语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业之深也。( 季布栾布列传) 2 2 4 3 作定语 陛下擢仆起阎巷,南面称孤,此业之幸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