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李迪及北宋濮州李氏家族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李迪及北宋濮州李氏家族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李迪及北宋濮州李氏家族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李迪及北宋濮州李氏家族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李迪及北宋濮州李氏家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李迪及北宋濮州李氏家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李迪在北宋真、仁两朝曾两次拜相,名重一时,在北宋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李迪所出身的濮州李氏家族是北宋著名的大家族,该家族的成员宋初即入 仕为官,子孙族人相继登朝,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名卿重臣,在历史舞台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北宋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濮州李氏家族的灵魂人物李迪是宋真宗景德二年殿试第一人,入仕不久就参 与了宋真宗朝的“天书封祀”事件,后曾出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要 职,并于天禧四年七月担任宰相。李迪曾多方保护时为太子的宋仁宗,与奸臣丁 谓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丁谓等人的排挤和陷害,李迪一度被贬为衡 州团练副使,并险些命丧贬途。后来丁谓失势被黜,李迪重新被起用。宋仁宗亲 政后,李迪再次担任宰相。作为两朝名相,李迪参与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对当时 的政治有深刻影响。 濮州李氏家族源于著名的赵郡李氏,自宋初开始世代为官,绵延整个北宋。 李氏家族人丁兴旺,北宋各朝均有人入仕为官,是北宋著名的官僚家族。李氏家 族与许多著名的官僚世家有姻亲关系,如三槐王氏、闽州陈氏等等,他们在政治 上互相扶持,共同维护了家族的声誉和利益。 濮州李氏家族的多数成员都通过荫补或科举入朝为官,许多成员在北宋历史 上有重要地位,如久历地方、七领州节的李肃之,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并担任要 职为变法做出重要贡献的李承之。李氏家族还曾有两代三位成员相继担任开封府 尹。此外,李氏家族还有数名成员曾出使辽朝,在北宋外交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李氏家族具有重视教育、以孝传家和兄弟孝友的良好家风,其成员在长期的仕途 生涯中表现出了居官淡薄、政绩卓著的为政风格。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李氏家族在北宋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崛起、兴盛和衰落的变化过程。 濮州李氏家族与北宋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其家族成员通过外出游学、游历, 丰富了知识,与许多著名的文人、士大夫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李迪;濮州李氏家族;宋代文化;旅游活动 i i a b s t r a c t i i l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o f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l id io n c ew a sa p p o i n t e d 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 f i r s t l yb ye m p e r o rz h e n - z o n ga n ds e c o n d l yb ye m p e r o rr e n z o n g b e i n gf a m o u sf o r h i sv i r t u o u s n e s sa n da b i l i t y , l id it o o ka n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 p o s i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h ec a m eo fl ik i ni np u z h o u ,w h i c hw a san o t a b l ef a m i l y a n dh a dm a n yd e s c e n d a n t sh o l d i n ge m i n e n tp o s ti ng o v e r n m e n ts i n c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l i f ea tt h a tt i m ew a su n d e ri n f l u e n c e o f l ik i n a st h eb e s tc a n d i d a t ei ns e l e c t i o ne x a m i n a t i o np r e s i d e db yz h e n - z o n gi nt h e s e c o n dy e a ro fj i n g d ep e r i o d ,l id iw a st h ec o nf i g u r ei nl ik i n d r e d i tw a sn o tl o n g b e f o r eh ea c c o m p a n i e dz h e n z o n gt om o u n t a i nt a if o rr o g a t i o n l a t e r h et o o ku pt h e p o s tt i t l e da sz h i - z h i - g a o ,h a n - l i n - x u e s h i ,c a n z h i - z h e n g s h is u c c e s s i v e l y , a n dw a s p r o m o t e dt ob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i nt h ef o u r t hy e a ro ft i a n - x ip e r i o db ye m p e r o r z h e n - z o n g l id im a d ea l o to fe f f o r t st op r o t e c tt h ec r o w np r i n c ef r o md a n g e ra n d b a t t l e dt h et r e a c h e r o u sm i n i s t e rc a l l e d d i n g w e it i tf o rt a t b e c a u s eo ft h e c i r c u m v e n t i o nf r o md i n gw e ia n dh i sc l i q u e ,l id iw a sd e m o t e dt ot h ep o s tt i t l e da s t u a n l i m a - s h io f h e n g z h o ua n da l m o s tg o tk i l l e db yc o n s p i r a c yi n j o u r n e y s o o n ,d i n g w e iw a sd i s m i s s e df r o mo f f i c ea n dr e c e d e di n t o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 a n dl id ic a l n eb a c k i n t oc e n 仃a lg o v e r n m e n t a f t e rt h ec r o v v l lp r i n c ea s c e n d e dt h et h r o n ga n db e c a m e e m p e r o rr e n - z o n g ,h ei n s t a t e dl id ia sp r i m em i n i s t e rt or e q u i t ef o rl i sl o y a l t y a n d s e r v i c e l id ip r e s e m e da tm a n yc r u c i a lm o m e n t sa n di m p a c t e dp o l i t i c a le v e n t sd e e p l y l ik i ni np u z h o uc o u l db et r a c e dt ot h es o u r c eo fl ik i n d r e di nz h a oc o u n t y , w h i c hw a sa l s oaf a m e db i gf a m i l y t h r o u g ht h ew h o l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l i k i n d r e dh a dm a i n m i n e da f l o u r i s h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a n dp r o f f e r e do f f i c i a l st oa l le m p e r o r s a sag l o r i o u sb u r e a u c r a t i cf a m i l y ,i th a da f f m i t yw i t ho t h e ro l da n dw e l l k n o w n f a m i l i e s ,s u c ha sw a n gk i n d r e di ns a n h u a ia n dc h e nk i ni nl a n g z h o u 。t h e s eb i g u l f a m i l i e si n t e r d e p e n d e do ne a c ho t h e ra n ds a f e g u a r d e dt h e i rr e p u t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e s t t o g e t h e r b yi n h e r i t i n gh i sa n c e s t o r sp o s to rt a k i n gp a r ti l l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 m o s t m e m b e r so fl ik i ni np u z h o ul i s t e dt h e m s e l v e sa so f f i c i a l si nv a r i o u sr a n k s l is u z h i h a da s s u m e dt h eo m c eo fc h i e f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i ns e v e nd i f f e r e n tp r o v i n c e sf o ral o to f y e a r s l ic h e n g - z h ip l a y e da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r e f o r m a t i o no fw a n ga n s h ia n dm a d e 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r e n o v a t i o n t h e r ew e r et h r e em e m b e r st a k i n gt h ep o s to f c h i e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o fc a p i t a li nt w os u c c e s s i v eg e n e r a t i o n s b e s i d e s ,af e wm e m b e r sw e r e o n c es e n t0 1 1c r u c i a ld i p l o m a t i cm i s s i o n st oe m p i r el i a oa n de n g r a v e dt h e i rn a m e si n t o a n n a l so fh i s t o r y b e c a u s el if a m i l yi np u z h o up u ti m p o r t a n c et oe d u c a t i o na n d s e l f - i m p r o v e m e n t ,m a i n t a i n e daf m ec u s t o mo fp i e t ya n db r o t h e r l i n e s s ,t h e i ro f f i c i a l m e m b e r sm a n i f e s t e dt h es t y l eo fs e e k i n gt h ep r a c t i c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o f f i c e ,n o tt h e f a m ea n dw e a l t h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i ts h o u l db en a t u r a lf o rt h e me x p e r i e n c i n gv i c i s s i t u d e s o f 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 l if a m i l yi np u z h o uh a dac l o s e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c u l t u r eo fn o r t b e m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yi n c o r p o r a t e dl e a r n i n gk n o w l e d g ei n t om a k i n gi n t i m a t ef r i e n d sw i t h o t h e r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e r s o n a g ea n d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i c t b u r k e y w o r d s :l id i :l if a m i l yi np t t z h o u :c u l t u r eo f 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关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末人响河南犬学提出硕士学位年请。泰人郑重声明:所呈交酌擎t 主论天是 每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啬勺见解。据我所静,除 支幸特别加咀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章不包括其他八已经发表或攒 。写过旮白研究成是,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擎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盈:豳i 堕 学雠娥铷黜:7 凌基摹 2o 移车f 5 。月玎o 2 。d 1 粤6 月远8 引言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家族作为社会的重要单元也经历了重要的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对濮州李 氏,这一北宋历史上著名官僚家族的考察,透视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 况。 ( 一) 研究状况 关于宋代家族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经有不少成果问世, 目前仍是史学研究中比较热门的领域。朱瑞熙先生的大陆“宋代家族与社会” 研究的回顾一文。对宋代家族史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他在对大陆建国以后的 有关宋代家族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期和综述之后,将大陆从1 9 4 9 年至1 9 9 0 年代 中期发表的有关“宋代家族与社会”的研究成果分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是对大 陆宋代家族问题研究的综合回顾,十分详细。以下是对有关本选题研究成果的回 顾。 徐扬杰先生的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书,对宋代及其以后的家族制度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涉及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及明清家族的防卫体系、南方家族的械斗、 内地的村落结构于祭祀和习俗、宋以后的内地民间的婚姻习惯、近代家谱的纂修 等,内容丰富,但主要是介绍明清至近代的家族制度,宋代部分显得较为薄弱。 朱瑞熙先生的宋代社会研究一书,第七章专论家族问题,该章指出仁宗时范 仲淹于苏州设义庄,为宋代封建家族组织树立了典范;至和年间,欧阳修和苏洵 撰写本家族谱,为宗谱撰写制订了典范;而祠堂由朱熹、陆九渊等人倡导。王善 军先生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一书,填补了宋代家族史研究的空白。他 。朱瑞熙大陆“宋代家族与社会”研究的回顾,大陆杂志第9 0 卷,第2 期抽印本,1 9 9 5 年。 1 论述了宋代宗族的组织,诸如家族谱牒、公产义学、宗祧继承以及家族法规和宗 族的缉私等,并分析了宋代重要宗族的类型。他认为,族权统治巩固了封建政权、 神权和夫权的统治;宗族组织对儒教的巩固和普及,使封建的统治理论霸占了整 个意识形态领域,从而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和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宗族观念不 仅加重了人们的封建等级观念,而且也加重了人们的宗法财产关系的观念,对商 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自由竞争观念、民主参与观念以及个人平等财产权观念等都 是一种阻碍力量,在客观上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该书是王善军先生关于宋代家 族研究系列论文的总结,集中反映了2 0 年来家族研究的成果。 2 0 世纪9 0 年代,台湾学者黄宽重先生组织两岸学者合作进行“中国近世家 族与社会”课题的研究。1 9 9 8 年出版的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一 书,主要收入柳立言先生宋代的家庭纠纷与仲裁:争财篇、王曾瑜先生河南 程氏家族研究、邓小南先生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昆山士人 家族的交游与沉浮、朱瑞熙先生一个长盛不衰的官僚家族:宋代江阴葛氏家族 的兴替、陶晋生先生书香世家:宋代的山阴陆氏家族、张邦炜先生宋元时 期仁寿崇仁虞氏家族研究、黄宽重先生宋代浮梁程氏家族的兴替、梁庚 尧先生家族合作、社会声望与地方公益:宋代四明乡曲义田的源起与演变、胡 昭曦先生诗书持家,理学名门:宋代蒲江魏氏家族研究等九篇论文,对推动 宋代家族的深入研究起了积极作用。 对宋代家族的个案研究成果较多,但以论文为主。王善军先生宋代三槐王 氏家族兴替考述、黄宽重先生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许怀林先生“江州义 门”与陈氏家法和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漆侠先生宋元时期浦阳郑 氏家族之研究、李迎芳先生宋琬家族世系考 等是对几个著名家族个案的研 究。张邦炜先生宋代时期仁寿崇仁虞氏家族研究和宋代盐泉苏氏剖析, 胡昭曦先生、蔡东洲先生宋代阆州陈氏研究,蔡东洲先生、胡宁先生安丙家 族考论,胡昭曦先生诗书持家,理学名门宋代蒲江魏氏家族研究和宋 。许怀林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江两师范大学学报( 哲杜版) ,1 9 8 9 年第2 期。 o 李迎芳宋琬家旅世系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2 0 0 4 年第2 期。 2 代“世显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王善军先生宋代华阳王氏家族的科举和仕宦 。等文,对四川地区著名家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臧健先生写了一系列有关宋 代家法与女性的文章,如宋代家法与女性、对宋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 考察9 等。另外,还有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张瑾先生北宋吕氏官僚家族问题研 究。系统研究了北宋吕氏家族的问题;金丽丽先生唐宋同居共财的大家庭9 研 究了唐宋同居共财的大家族。 以上论文虽涉及了宋代著名的大家族,但大都是对家族的世系、婚姻关系和 家规、家法的研究,而对某一家族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 ( - - ) 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李氏家族是北宋一代的名门望族,当时即被称为“濮州李家” 。这一家族 的成员自宋初便世代为官,直至北宋灭亡,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但由于史料的极端匮乏,史学界对这一家族的研究甚少,据笔者目前所见,尚无 专门韵论文或者专著问世,只是在一些家族史的著作中,或在研究北宋的家族问 题、或在研究某个世家大族时有所提及,这与该家族在北宋一代的社会地位和社 会影响是不相称的。因此,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 义。其中,笔者根据所能搜罗到的关于李氏家族成员的情况所作的李氏家族世系 传承关系的考证,尚无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另外,在通常所见的家族史研究的 著作中,研究者多是通过按照某一家族历代成员的仕宦及生活情况按时代的先后 顺序作出纵向的考察。笔者试图改变惯常的研究思路,在对这一家族世系传承情 况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这一家族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做纵横交叉的分析,通过 对这一家族的考察更好地透视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但由于笔者所掌握的材料不 足,知识和学术水平有限,可能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敬请专家学者批 。王善军宋代华阳王氏家族的科举和仕宦,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 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5 卜2 9 1 页。 4 减健对宋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考察,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敝) ,2 0 0 0 年第2 期。 。张瑾北宋吕氏官僚家族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1 年。 ”金孵丽唐宋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 0 0 2 年。 。( 宋) 王明清挥廛录前录卷2 ,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0 3 8 册,第3 8 0 页, 3 评指正。 一、李迪生平及仕宦生涯 李迪在北宋真、仁宗两朝曾两次拜宰相,是将濮州李家发扬光大的最重要人 物。李迪在入朝为官以后,迁居东京,为与同时代的其他李氏相区别,宋人因其 籍贯称之为“濮州李家”。 为了能对李迪的生平和仕宦生涯有系统的认识,笔者将其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迸行考察,以其入仕前为第一阶段,以被贬团练副使为标志将其仕宦生涯分为前 后两个阶段( 李迪任职情况详见附表一) 。 ( 一) 登科前的情况 李迪,字复古,濮州鄄城( 今山东省鄄城县) 人,祖先为赵郡李氏,在其曾 祖父时举家迁居濮州,这也是这一家族被称为“濮州李家”的主要原因。李迪生 于开宝四年( 9 7 1 ) ,少年时家境贫困,常需接受他人救济。 李迪曾经师从宋初著名学者种放。种放在北宋学术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 位,被学者称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儒道转换的关钮,同时也是北宋古文运动中 骈散转换的关钮”,。对北宋前期儒学的复兴和文风、学风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 响,在当时就有很高的声誉,曾多次受到宋真宗的召见。 在李迪准备赴京应试时,种放把他介绍给了著名古文大家柳开。柳开对李迪 的文章十分欣赏,曾对他说“读君之文,须沐浴乃敢见。”在看了李迪所作的赋之 后,柳开更预言他“必魁天下,为宰相。”并令门下众客与诸子拜李迪道:“异日 无相忘也。”。李迪从此声名更加彰显。 柳开的推重和自身的过人才华使李迪在科举高中之前就已经享有盛名,最终 于真宗景德二年( 1 0 0 5 ) 获殿试第一。 “马茂军种放:宋代古文运动的重要一环,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4 期。 o ( 束) 邵伯温邵氏阐见录卷7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6 7 页。 4 ( 二) 前期的仕途生涯和第一次拜相 李迪在中迸士之后,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李迪仕途的前期是很顺利的, 仅十余年便位至宰相。 1 从初入仕途到位居翰林学士 李迪于景德二年( 1 0 0 5 ) 进士及第,随即被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继改通 判兖州。景德四年( 1 0 0 7 ) 七月,宋真宗认为李迪所作诗赋最优,授予他著作郎、 直史馆的清职,。任三司盐铁判官。 李迪参与了宋真宗朝的“天书封禅”事件,参加了封禅的前期准备工作。大 中祥符元年( 1 0 0 8 ) 四月,李迪以著作郎、直史馆通判兖州,o 协助宰相处理东 封事宜。9 李迪入仕之初也曾遇到挫折。大中祥符元年( 1 0 0 8 ) 八月,因解送国子 监秋赋举入不当,李迪被贬为监海州商税,曰但不久b 口以右司谏改任知郓州,后又 任纠察在京刑狱,负责京城地区重大案件的审核工作。 大中祥符三年( 1 0 1 0 ) 十月,李迪以右司谏、宣史馆为契丹主生辰使,出使 辽朝。大中祥符四年( 1 0 1 1 ) ,宋真宗巡幸亳州,李迪为留守判官。当年六月,江 淮地区发生饥荒,李迪以起居舍人、直史馆为江浙、淮南安抚使,安抚江、淮, 担负起“存问里闯,察访官吏,讯详犴狱,宽节财征”的责任,并被赋予“便宜 从事”的权力。李迪到任后迅速采取“督吏课,彻徭赋,通关市,散利已责,赈 廪劝分,劳徕安集”等一系列救荒措施。虽然当年收成不好,但社会秩序保持了 稳定,史称“年虽大杀,民罔荡析,牢无缧絷,野无效壤。” 一方百姓得以保全。 大中祥符五年( 1 0 1 2 ) 四月至七年( 1 0 1 4 ) 二月问,李迪以尚书吏部员外郎为三 ”( 元) 脱脱等宋史卷3 1 0 , 李柬之有二子,李孝孙和李孝基。 李孝孙,熙宁年间任权发遣开封府判官,后曾任供备库副使、环庆路都监等 。( 宋) 祖无择龙学文集卷1 5 ,家集向公神道碑铭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0 9 8 册,第8 7 0 页。 4 ( 宋) 欧阳修文忠集卷2 0 ,碑铭陈公神道碑,影印加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1 0 2 册,第1 5 8 页。 。管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b 1 9 ,张方平撰李公神道碑铭。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巴蜀书 社,1 9 9 1 年,第1 9 册,第5 1 9 贝。 1 8 职。 李孝基,字伯始,其事迹附宋史李迪传中,中进士后曾为汝阴、雍丘 知县,后任随州知州。 李徽之有二子,李孝埴和李孝鼎。李孝博,又名孝伯,曾任提点广南东路刑 狱、山南东道节度推官、权发遣永兴军等路常平事。宋诗纪事将李孝博与李 孝伯视作两人,在书中两次提到晚凤凰驿次韵蒋颖叔一诗,作者分别是李孝 博和李孝伯。钱钟书先生认为李孝博和李孝伯应是同一人。 李孝鼎,曾任左朝议大夫。、知常州,李孝鼎夫人苏氏,是宋名相苏颂长女。 ( 3 ) 李孝孙有一子,名李伟。 濮州李氏第七代人数众多,但均不贵显,多已不可考,时值两宋之交,情况 比较复杂,也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故不作过多考述。 4 李逊及其后辈 李护另有一子李逊,生平事迹不祥,后因子孙贵显被赠礼部尚书、太尉。李 逊夫人张氏,被赠荣国夫人。李迪在乞回赠叔官叔母邑号奏中说,“臣弟逊合 该封赠父母” ,由此可知李逊应该曾经入仕为官,但官职应当较小,其子李肃之 的墓志铭中说:“天圣中,以世父故相文定公乾元节推恩,奏补为将作监主簿。”。 意即李肃之是蒙李迪之荫入仕的,说明其父职位较低。 ( 1 ) 李逊有五子一女,长子李肃之,次李及之,再次李立之,再次李承之, 再次李敏之。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9 4 ,元丰元年十一月丁亥,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1 2 册,第7 1 6 8 页。 。钱钟书末诗纪事补正卷2 6 ;卷3 0 ,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4 册,1 9 4 0 页;第5 册,第2 2 0 5 页。 。( 宋) 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社大琏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卷3 0 ,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4 5 0 册,第4 3 7 页。 ”( 宋) 楼钥攻娩集卷1 0 1 ,志铭朝散郎李公墓志铭,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1 5 3 册,第5 4 7 页。 o ( 清) 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仪制1 0 之1 5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8 年,第2 册。第1 9 9 7 页。 o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 3 5 1 ,苏颂撰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 所编,巴蜀书社,1 9 9 3 年,第3 l 册,第1 7 页。 1 9 李肃之,字公仪,其事迹附宋史李迪传中。李肃之生于景德三年( 1 0 0 6 ) , 荫补入官,初入仕任监大名府军资库,曾任澶州通判,德州知州,提点夔州等路 刑狱,后历湖北、江东、两浙、河北诸路转运使,进度支副使、江淮发运使,宋 神宗时官右谏议大夫、知庆州、瀛州,后曾任知开封府,权三司使。元丰二年( 1 0 7 8 ) , 李肃之第二次知开封府,后任枢密都承旨,元丰四年( 1 0 8 0 ) 致仕,移居济南府。 元祜四年( 1 0 8 9 ) 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李肃之夫人宋氏,追封延安郡夫人。 李及之,字公达,其事迹附宋史李迪传中。李及之生于宋真宗咸平三 年( 1 0 0 0 ) ,荫补入官,曾通判安肃军,后徙通判河南府,知信州,入判刑部,因 撰君臣龟鉴八十卷得任馆职,后历任开封府判官,泾、晋、陕等州知州。李 及之以太中大夫致仕,后转正议大夫,元丰八年( 1 0 8 5 ) 六月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李及之夫人时氏,将仕郎扬州司法参军时某之女。 李立之,生卒年不详,历任司勋郎中、判军器监等职,官至朝请大夫知澶州、 陕州。 李承之,字奉世,其事迹附宋史李迪传中。李承2 _ t t 年不详,进士及 第后出任明州司法参军。李承之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后得王安石 推荐出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熙宁四年( 1 0 7 1 ) ,李承之任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 利、差役事,积极参与变法改革,后来又两次出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三司使等 职,元祜初年历任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应天府、陈州、郓州、扬州等,元祜六 年( 1 0 9 1 ) 十一月去世。李承之夫人王氏,北宋名相王旦之从孙。 李敏之,字仲通,以恩荫入仕为郊社斋郎,后转瑞金县主簿,曾任江宁知县, 卒于治平三年( 1 0 6 6 ) 五月,年仅三十岁。李敏之夫人王氏,太子中舍王果之女。 李逊另有一女,排行不明,由李迪做主嫁给了宋初著名学者孙复。 ( 2 ) 李肃之有六子五女,依长幼顺序分别是李孝纯、李孝谨、李孝愿、李孝 。( 宋) 张方平乐全集卷3 9 ,墓志铭将仕邮扬州司法参军时府君墓志铭,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第1 1 0 4 册,第4 8 4 页。 。( 朱) 程颢、程颐- - 程文集卷4 ,墓志铭李寺丞墓志铭,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3 4 5 册, 第6 1 5 页。 2 0 锡、李孝益、李孝常:五个女儿中,大女儿和四女儿皆出家为尼,其余三个女儿 分别嫁给了大理寺丞韩镇,国子博士张照,宣义郎王仲康。李孝纯,历任知祥符 县,知棣州、滑州。李孝纯夫人贾氏,宁州刺史贾岩之女。 李及之有二子,李孝寿和李孝称。 李孝寿,字景山,其事迹附宋史李迪传中。李孝寿曾任开封府户曹参 军、推官,后迁大理寺卿、太仆卿,擢显谟阁待制,知开封府,后又加直学士, 出知兴仁府、开德府。政和初,李孝寿拜刑部侍郎,后再任开封尹,以龙图阁学 士致仕,卒赠正奉大夫。 李孝称,亦名孝俑,字彦闻,以恩荫入仕,其事迹附宋史李迪传中。 崇宁中,李孝称曾任提举湖北、京西等路常平事,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后历任大 理少9 即,户部侍郎,出任开封尹,官至工部尚书。 李及之有一子,名孝端,字师端。 李敏之有二子,一子李孝广,字世美;另一子李孝和,过继子。此处有疑点, 程颢为李敏之所撰写的李寺丞墓志铭说,“仲通尝生二女皆天,卒无子,以兄 之子孝和为嗣。”。且李敏之夫人王氏己在李敏之之前就已过世,所以,李孝广不 应是李敏之之子,亦或李孝和过继后改名为李孝广。 ( 3 ) 李肃之诸孙,李恍等,史载,李肃之“孙男二十三人:恍,宣义郎,傅、 仅、仔、侍、倚皆仕,铨选为州县掾佐。” 李孝广子,李惊。 以上就是李氏家族在北宋大致的世系传承关系,由于史料的严重缺失,特别 是无法找到记载该家族确切世系传承的史料,所以只能做以上简单的考证,其中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 3 5 1 ,苏颂撰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 所编,巴蜀书社,1 9 9 3 年,第3 1 册,第5 2 0 页。 。( 寒) 邹浩道乡集卷3 4 ,墓铭宁州刺史贾公墓志铭,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1 2 1 册,第4 7 2 页。 o ( 宋) 米芾画史,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闻本,第8 1 3 册,第6 页。 。( 宋) 程颢、程颐二程文集卷4 ,墓志铭李寺丞墓志铭,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3 4 5 册 第6 5 页。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 3 5 1 ,苏颂撰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四川i 大学古籍整理研究 所编。巴蜀书社1 9 9 3 年,第3 l 册,第5 2 0 页。 。( 束) 王明清挥麈录卷1 1 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0 3 8 册,第5 2 9 页。 2 l 可能会有一些失误甚至错误,比如每一代中的兄弟的排行关系,还有一些人的任 职、事迹可能会有张冠李戴之误,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就曾发现不少这种情况,还 有待以后的进一步更精密的考证。 ( 二) 李氏家族重要的姻亲关系 姻亲关系在封建家族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联姻可以使一个家 族的力量扩展到若干个家族中,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进而在政治领域 互为援引、互相支持,从而壮大家族的政治势力和社会影响。因此,婚姻关系历 来为封建家族所关注。 从汉末开始,一直到唐代,由于受门阀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婚姻的缔结主 要以门第为主,经五代的大动乱至宋,旧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缔结婚姻 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概括婚姻观的变化时有段名言说: “自隋唐而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袁采 在其书仪婚仪也曾说:“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据此看 来,似乎宋人的婚姻已完全不讲门第,因此有学者认为宋代婚姻,“不慕著姓, 不婚名族”,还有学者提出了“宋代婚姻论财”的观点。 然而,我们从两宋名臣 神道碑j 墓志铭及行状来看,宋代士大夫的婚姻实际上仍以门当户对婚为主,只 是门第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注重士人的族望转向注重士人在仕途上的优势和潜 力及社会或学术声望,如李迪将其侄女嫁给学者孙复。尤其是对于官僚大家族而 言,存在着世婚的现象,如真定韩氏和徐州李氏,“世为婚姻不绝” ,而号称“婚 姻不求门阀”的王旦”,其妻为宋太宗朝参知政事赵昌言之女,两个儿子分别娶了 张士逊和吕夷简的女儿,四个女j l 贝u 分别适真定韩氏的韩亿,盐泉苏氏的苏耆、 宋初宰相范质之孙范令孙和河南吕氏的吕公弼。这种现象北宋社会十分普遍,由 。( 束) 郑樵通志卷2 5 ,氏族略氏族序,中华书局1 9 8 7 年。 4 张邦炜试论来代“婚姻不问阁 蒯”,历史研究,1 9 8 5 年第6 期。 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 9 8 6 年第3 期。 。( 宋)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8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7 9 页。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 0 ,天梧元年九月己酉,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4 册,第2 0 8 0 页。 此可见,虽然两宋的婚姻己不再象魏晋隋唐时期有严格的士庶界限,但仍十分注 重“门当户对”。 濮州李氏家族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北宋官僚大家族,其婚姻观自然也与当时士 大夫家族普遍择姻标准相同或相近。李氏的姻亲也多为官僚大家族的子孙或名士, 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姻戚关系互相联结、互相提携、互相维护,成为政治上亲密的 伙伴,在政治生活变幻莫测、经济基础不断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门当户对 的婚姻的缔结成为李氏家族保持政治地位稳定的又一工具。特别是李氏家族的兴 盛时期,李氏更是通过嫁女娶妇的方式,与北宋的许多名臣名相之家缔结了姻亲 关系,如王旦、向敏中、陈尧佐、苏颂等等。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对李氏的政治力 量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 李迪父祖辈 李氏入宋后的第一代李令殉,是李迪的祖父,先后有两任妻子:杨氏、白氏, 后分别被赠韩国、燕国太夫人,但是关于这两个家族的情况己不可考知。李令殉 曾为右补阙、桂阳监使,官至库部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官职已不低,杨、自 两家也应该不是普通平民家庭。 李迪之父李护,官至国子博士、知德州,先后配边氏、刘氏,后被赠陈国、 魏国太夫人,这两家的情况亦不甚明了。边氏家族在宋初出了两个很有名的人物, 一个是边归谠,后周时官兵部、户部二侍郎,周世宗时擢为尚书右丞、枢密直学 士,后转左丞,又任御史中丞,以忠正耿直闻名朝野。宋初,边归说迁刑部尚书, 建隆三年( 9 6 2 ) 以户部尚书致仕。另一个是边光范,后周广顺初任知陈州,后迁秘 书监,拜御史中丞,复为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边光范改任刑部侍郎、权知 开封府,后迁户部侍郎。宋初,宋太祖征泽、潞,边光范为前军转运使,开宝四 年( 9 7 1 ) ,复判吏部铨曹,后再拜御史中丞。”不知边氏是否与之有关。 。( 元) 脱脱等宋史卷2 6 2 ,边归谠、边光范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2 6 册,第9 0 8 1 页。 2 3 2 李迪及其后辈 李迪先娶时氏,早逝,后追封永嘉郡夫人;继室荣国夫人皇甫氏。这两家的 具体情况也己不可考知。从李迪登科前的困窘生活来看,这两家也不应该是什么 高门大户,但考虑到李迪父祖辈也是世代官宦,加上李迪年轻时已有才名,所以 其妻也应该出身官宦之家。 李柬之是李迪长子,其妻柳氏是柳开门客、侍御史柳某之女。柳开( 9 4 7 1 0 0 0 ) 字仲涂,大名人,开宝六年( 9 7 3 ) 进士,历知诸州军,官至殿中侍御史、如 京使。他仰慕韩愈、柳宗元行文之风格,为自己改名为肩愈,字绍先,并以古文 古道相倡导,开宋代古文风气之先。李迪未登科时,在其师种放介绍下携文见柳 开,得到柳开的极大赏识,称其“必魁天下,为宰相。”并令门下客与诸子拜李 迪说:“异日无忘也! ”李迪后来以其长子娶柳氏之女,恐与报答柳开当日知遇 之恩不无关系。柳开是名闻当世的名士,与之皆为姻亲之好于双方都不无好处。 李迪另两子,李徽之和李辅之妻族家世不明。 李徽之子李孝鼎曾任左朝议大夫知常州,其妻苏氏,是宋代名相、天文学家 苏颂的长女。苏颂( 1 0 2 0 - 1 1 0 1 ) ,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后徙居润州丹阳。苏 颂初举进士,历任宿州观察推官、知江宁县,后调南京留守推官,得到留守欧阳 修和故相杜衍的交相称颂。宋英宗时,苏颂为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累迁至 度支判官。宋神宗熙宁时,任淮南转运使,不久被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 进银台司、审刑院,元丰初权知开封府。元丰官制改革时入判尚书吏部兼详定官 制,不久升任吏部侍郎,迁光禄大夫。宋哲宗元祜初,苏颂拜刑部尚书,迁吏部 尚书兼侍读,又迁翰林学士承旨,元祜五年( 1 0 9 0 ) ,擢尚书左丞,七年( 1 0 9 2 ) 拜 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为宰相。苏颂为相,守法奉职,量能授任,遇事敢于毅然 力争。翌年,上章辞位,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出知扬州,又迁知河南 府。苏颂告老以后,以中太一宫使居京口,撰写新仪象法要一书,是十一世 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造的重要著作。 。( 宋) 邹浩道乡集卷3 9 ,行状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第1 1 2 1 册 第5 1 8 页。 o ( 元) 脱脱等宋史卷3 4 0 ,苏颂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3 l 册,第1 0 8 5 9 - 1 0 8 6 8 页。 2 4 李迪有六女,除第四女早亡、第六女所婚对象不明外,另四女所婚对象几乎 都是名门望族。 李迪长女嫁给了国子博士向绛,向绛是北宋著名宰相向敏中的次孙。向敏中 ( 9 4 9 - 1 0 2 0 ) ,字常之,开封人。向敏中举太平兴国五年( 9 8 0 ) 进士,初任右赞善大 夫、著作郎,深受宋太宗赏识,为户部推官,外任淮南转运副使,后入为户部判 官、知制诰。向敏中成平四年( 1 0 0 1 ) 初登相位,次年受李嗣宗等排挤,降为都延 路安抚使。大中祥符五年( 1 0 1 2 ) ,向敏中再度拜相,进位兵部尚书。天禧元年 ( 1 0 1 7 ) ,已是古稀之年的向敏中,自感精力不济不宜承负繁杂的政务,多次上表 请求引退。但宋真宗以其德高望重,堪称百官楷模,一直未允,天禧四年( 1 0 2 0 ) , 卒于宰相任上。宋真宗亲临祭奠,并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 李迪次女嫁给了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张充。在李迪诸女婿中,张充可能是 家世最为普通的一位,有时还需要借助岳父的提携,据载,“许著作佐郎张充于 馆阁读书。前诏罢馆阁读书,充,宰相李迪婿,迪特为请之,仍诏不得为例”。 张充后曾为司勋员外郎、提点梓州路刑狱。 李迪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太常博士王端,后被封为华原郡君。王端,赐进士出 身,为国予博士,历龙图阁待制,以秘书监致仕,后至通议大夫。王端是真宗时 名相王旦从子,王旦之弟王旭之幼子。王旦( 9 5 7 1 0 1 7 ) 字子明,大名莘县人, 太平兴国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王旦于淳化二年( 9 9 1 ) 迁知制诰,历 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等。宋真宗即位后,王旦任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 通进银台封驳司,成平三年( 1 0 0 0 ) 任同知枢密院事进位执政,次年任参知政事。 契丹进犯,王旦随真宗至澶州,后还权留守事。王旦于景德三年( 1 0 0 6 ) 拜相,监 修两朝国史。王旦任宰相时,主张守祖宗之法。他知人善任,多提拔厚重之士。 天禧元年( 1 0 1 7 ) ,王旦以疾罢相,还极力推荐与自己不睦的寇准继其任。李迪科 ( 元) 脱脱等宋史卷2 8 2 向敏中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2 7 册,第9 5 5 3 9 5 5 8 页。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1 2 明道二年六月甲寅,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5 册,第2 6 1 9 2 6 2 0 ( 束) 晁补之鸡肋集卷6 7 。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闻本,第1 1 1 8 册,第4 0 7 页。 ( 元) 脱脱等束史卷2 8 2 ,王旦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2 7 册,第9 5 4 2 9 5 5 3 页。 2 5 举会试之时,因“以赋落韵”而榜上无名,当时王旦任参知政事,他认为:“迪虽 犯不考,然出于不意,其过可恕。”李迪因此才能有机会参加殿试,并名列第一。 李迪后来在宋真宗朝升迁迅速,十年而致位宰辅,估计也得益于王旦的提携。李 迪后来也未忘记王旦关键时刻伸出的援手,不仅将其第三女嫁给王旦之侄,而且 还以侄李承之娶王旦兄予睦之女。李王两家结亲,对两家都是有利的事情,后来 王端、李承之也都仕途颇顺,恐怕与两家在朝廷的强大势力不无关系。 李迪第五女嫁大理评事陈袭古,陈袭古是北宋名相陈尧佐之子。陈袭古出身 的阆中陈氏,也是北宋显赫的著姓大家。宋真宗、仁宗时,陈袭古祖父陈省华任 开封府尹,伯父陈尧叟以状元拜枢相,父亲陈尧佐为宰相,叔父陈尧咨科举状元 位至节度使,兄弟状元、- i q 枢相,“富贵暴天下” 。陈尧佐( 9 6 3 1 0 4 4 ) 字 希元,号知余,世称颍川先生,阆中人,端拱间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枢密 副使、参知政事。景祜四年( 1 0 3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