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对策分析.doc_第1页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对策分析.doc_第2页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对策分析.doc_第3页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对策分析.doc_第4页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对策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对策分析摘要: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到产业的转型和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以及大量的立法、管理、国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它必然是长期的积累和长期发展的渐进式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带动了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并没有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其所带来的成本也只有一部分人承担,结果造成了这部分人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失地农民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在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数量将超过7800万人。大批的失地农民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中,若不加强有效管理和给予基本保障,他们将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1.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失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失地农民是城市化建设的支持者和贡献者,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利益的最大牺牲者。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用,就意味着农民的生活失去了基本生保障。有些地区尽管经济发展很快,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但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在全国,“钞票用光,集体上访”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一些地方还出现农民的补偿费被各级政府层层截留、挪用,失地农民最终能拿到手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越来越困难,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2.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失地农民生存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六个:2.1 政府补偿标准制定不科学第一,政府拆迁补偿标准不科学首先,是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并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在地区地价差异上也欠考虑,这种测算办法对农民缺乏说服力;其次是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城市土地(除划拨)及其它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已采取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而唯独农村集体土地还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给制征用和补偿,使得农民所获得补偿远远低于市场配置的补偿标准;其次是政府认为只要土地征了、赔付兑现了,就解决了农民失地的问题,更多关心的是投资项目、企业的发展,而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缺乏深入关心,没有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农民改变生活方式,没有在物质文化方面帮助农民适合新的生活方式,任其自然发展。第二,土地补偿标准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 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 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 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如果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按照我国东部地区一般耕地年产值每亩2000元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不过 20000 至 32000 元,就是达到法律规定的“不得超过”的 30 倍,也不过每亩6万多元,仅相当于普通公务员一、二年的工资收入。2.2 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户籍人群,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难以准确定位则造成该群体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乏。 大多城市征地补偿通常都是以货币补偿为主,基本上没有就业培训及就业安置,也没有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农民可以利用土地的价值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然而,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而没有获得社会保障则势必造成农民心理的畏惧感,他们担心失业,担心失去生活保障,担心未来的生存。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一是覆盖面较窄。在区划之后。又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失业或者丧失工作能力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失地农民,并没有获得低保的权利。二是在享受低保的失地农民中,仅就低保而低保,并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平等待遇。当政府把土地从农民手中征用之后,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本应该拿着土地补偿金从一个保障体系进入到另一个保障体系,然而失地并没有使失地农民失去农民的身份,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将他们与城市居民分割开来,并区别对待。2.3 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重重第一,农民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和素质较低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和素质低是造成权益保障缺失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一般来说,城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与那些“肯吃苦,报酬低”的外地民工形成鲜明的反差,强烈的生活优越感使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对工作挑挑拣拣,不愿从事声誉低、收入少的工作,甚至不愿干一般性工作,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或选择性失业,而这种“自愿性失业”又不在政府的保护范围之内。部分企业为了图方便和节约成本,宁愿雇用低工资的外来人员而不吸纳当地的失地农民。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资金增值意识,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把自己推进贫困者的行列。即使有不少农民找到工作,大多也是从事纯体力劳动,技术含量小,劳动替代性强,随着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这部分失地农民也会因劳动技能等原因被排斥在外;第二,由于失地农民技能、文化、观念、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使他们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从而在严峻的城市就业竞争形势下,始终处于劣势位置,故其普遍就业率不高;第三,政府对失地农民必要技能的培训不到位,部分劳动培训机构完全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潦草行,缺乏跟踪检查及反馈;第四,由于就业渠道狭窄、就业信息不畅通及企业结构性改革等环境的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突出。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茫然。2.4 失地后日常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农民土地被征前家庭的食品消费如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主要依靠自己生产,但土地被征后就必须从市场上购买,再加上部分农民迁到市镇或搬进楼房,水电、物业、饮食等费用项目支出增加,从而导致生活消费支出大大上升。进城农民原来依靠耕地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被严重弱化,他们收入减少而物价不断上涨造成日常生活支出增长较快,有许多失地农民对我们说:“过去在农村,烧不用花钱的,吃是不用花钱,用水不花钱。自家种点菜吃有余,剩点还可以卖。现在什么都要像城里人一样,什么东西都得花钱买”。失地农民面对城市的高消费,自然就感到消费成本剧增,生活压力较大。2.5 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城市化中农民失地问题相当严峻。其原因从理论上讲目前研究还不全面, 从认识上说还存在误区,从体制上看还存在缺陷,利益分配政策机制不健全,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农民自身素质低等,各种因素综合造成了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都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但法律却缺乏对公共利益界定的明确规定,加之农村集体在征地问题上没有自主权、缺乏发言权等,就为土地滥用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了征地行为的不规范。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补偿安置的不同争议、意见由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政府裁决,但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这种征地程序无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反而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以至于批准征地后摆形式走过场,暗箱操作,进行钱权交易,有关制度规定难以落实。2.6 文化生活缺失,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首先,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往往能反映出对社会适应的程度。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群体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的差异性,而生活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闲暇生活的安排。失地农民进城后,闲暇生活基本沿袭传统农村的习惯,闲聊、串门成为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休闲娱乐活动贫乏、单调、不需要消费支出,娱乐活动主要在原村民群体内部,几乎不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其次,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身份上已转换为城市居民,但由于社会记忆和路径依赖,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角色内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这导致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处于一种城市边缘化的矛盾状态,并会影响其城市适应路径的广度与深度;再次,一些农民虽然走上了致富路,可精神上却很空虚,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仍保留着传统农业的深深烙印。有的农民利用土地、房产、红利致富后,逐渐失去了当初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那股精神和劲头,慢慢蜕变成“寄生” “食利”阶层。有的农民缺乏高层次和高品味的生活追求,住高楼却无书架,小富之后沉湎于赌博、包二奶、大吃大喝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泥沼中。3 政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征地以及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就业无岗位,社保没有分,务农无耕地,消费大踏步前进,文化生活匮乏不适应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制订一些可行的措施,有的放矢的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切实保证失地农民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社会主义条件下城市化的成果。3.1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第一,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征地程序为充分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从产权角度看,必须赋予农民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继承权、抵押权、入股权、转让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多项权利,这也是失地农民获得以土地市场价为基础确定补偿费的前提,也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必要条件。同时,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第二,改进土地补偿标准,健全分配机制。征地补偿是农民获取的最直接经济利益,是农民利益的基本保障。征地补偿要综合考量土地质量用途、区位、当地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民未来发展需要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尤其要注重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政府应在不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征地补偿与土地市场价格挂钩,最终要实现补偿标准由市场来确定的原则。3.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要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对于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年龄内人员,即男18-60岁、女18-55岁,征地单位应按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为失地劳动力一次性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征地单位还应在安置补偿费中再给予失地劳动力一次性生活补偿,解决失地农民中的基本生存问题;第二,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机制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被征地人员在年老时有稳定的基本生活费,真正让广大失地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第三,据实际情况,采用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即政府与民间结合,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来充实失地农民医疗救助基金,以大病统筹互助共济、商业保险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病患问题。3.3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科技、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在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工作技能。政府也可以与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学习和再就业创造条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要发展中介机构尽可能多的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广开就业渠道。加大扶持和安置力度,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再次,是政府可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着重引进和建设一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通过协议促成企业、单位按一定比例提供普通工种就业岗位,优先招收失地农民就业;第四,是通过制定一些倾向性政策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自食其力,推动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工商、城建部门在土地、场所等方面给农民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如农民需要申请个体工商经营执照,工商、城建、税务等部门应该给予优先办理,并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3.4 加强失地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及相关组织得通过多种形式,对进城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进行长远意识、全局思想和法制观念锤炼,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则安、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进城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破除封闭保守、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开放兼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思想,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市人际关系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等等,使思想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创造条件,帮助进城农民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不断促进广大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为了推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 一方面,应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人手, 在城市居民住宅规划区域内, 以大集中,小分散(集中到城市一定的居民住宅区域内,分散在区域内各居民住宅小区里) 的安置策略, 使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到城市社会网络当中去。,从而增加该群体与其它阶层或群体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可从职业系统入手,完善城市劳动力市场培训,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