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女儿节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节日中共有四个节日可别称作“女儿节,它们分别是三月三 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和九月九日重阳节。这是四个 月份与日期相重的日子,并且都为奇数。这组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与阴阳学 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学家将世界万物都划归到阴阳体系之中,他们认为奇 数为“阳 ,偶数为“阴 。如此说来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 两“阳 相重的日子,阳气过旺导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便会带来灾祸。这 四个节日在最初的时候都被人们看作是不折不扣的“恶日。因此,笔者认 为各女儿节是同源的,它们都是在阴阳学说成熟之时出现的,最初的表现形 式即为各种除“恶”活动。 这四个节同与女性的关系是在节f 1 演变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由于在 节日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了许多专门为女性设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女 儿节的说法。本文根据不同朝代节日发展的不同特点,将节日划分为三个 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透过各女儿节的演变轨迹, 揭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始终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事实,并通过各女儿 节的代表人物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以女儿节为切入点还可透视整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脉络。所有的节日 几乎都起源于人们最初对自然力的惧怕。而后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随 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娱乐性因素逐渐渗透到节日之中。这一娱乐化的过程几 乎贯穿了整个传统社会,而新节俗的不断融入又使得节日呈现出多元发展的 倾向,最终节日由宗教性质浓厚的除“恶”日演变成了喜庆祥和的节庆日。 关键词:女儿节重数节日祓禊 a b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f o u r f e m a l ef e s t i v a l i n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 s w h i c hc a l l e dd o u b l et h r e ef e s t i v a l 、d o u b l ef i v ef e s t i v a l 、d o u b l es e v e n f e s t i v a la n dd o u b l en i n ef e s t i v a l t h e ya r en o to n l yt h es a m en u m b e r a b o u tt h em o n t ha n dt h ed a t eb u ta l s oa l lo d dn u m b e r s t h e yh a v et h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y i n y a n gt h e o r y i ny i n y a n gs c i e n t i s t s o p i n i o ne v e r y t h i n gw a sb ei n c l u d e di ny i na n dy a n g ,t h e yc o n s i d e r o d dn u m b e r sa r er e p r e s e n ty a n g ,a n de v e nn u m b e r sa r er e p r e s e n ty i n i nt h i sw a yd o u b l et h r e ef e s t i v a l ,d o u b l ef i v ef e s t i v a l ,d o u b l es e v e n f e s t i v a la n dd o u b l en i n ef e s t i v a la l lh a v em o r ey a n gt h a nn o r m a ld a y s m o r ey a n gw i l lb r i n gd i s a s t e r s s op e o p l ec o n s i d e rt h e s ef e s t i v a l s a sb a dd a y sa tf i r s t i nm yo p i n i o nit h i n kt h e s ef e m a l ef e s t i v a l sw e r e b e g u na tt h es a m et i m e p e o p l eu s u a l l yd os o m e t h i n gt oa g a i n s tt h e e v i le f f e c t so ft h e s eb a dd a y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f e s t i v a l sa n df e m a l e sw a sb e i n g g r a d u a l l yr e v e a l e db yt h ed e v e l o po ff e s t i v a l s ,t h ef e s t i v a l sb ec a l l e d “f e m a l ef e s t i v a l s j u s tb e c a u s es o m es p e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w h i c ho n l yf o r w o m e n a n df r o mt h ef e s t i v a l sw ec a nl e a r na b o u tt h ew o m e n ss t a t u s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a l i nt h i sa r t i c l e1w i l ld i v i d et h eh o l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a n dw i l lr e v e a lt h ef a c tt h a tw o m e ni n 2 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i e sh a v ea l w a y se x i s t e da sa p p e n d a g e so fm e n ,a n d a l w a y sh a v em a n y d i f f i c u l ti nd a i l yl i f e w ea l s oc a l ll e a r na l l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 sb u yl e a r n f e m a l ef e s t i v a l s a l lt h ef e s t i v a l sw e r eb e g u nb yf e a r - - p e o p l ef e a r n a t u r e b u tw i t l l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p e o p l e 。sc o g n i t i v ea b i l i t y , w i t h t h en e e do fd a i l yl i f e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f a c t o rg r a d u a l l yp e n e t r a t ei n t o t h ef e s t i v a l a n dd e v e l o pw i t ht h ef e s t i v a l ,s o m en e wa c t i v i t i e s w e r eb ep r o d u c e d ,a r e ra l lt h ef e s t i v a l sc h a n g e df r o mb a dd a y st o t e a lf e s t i v a l s k e yw o rds :f e m a l ef e s t i v a ld u a ln u m b e rf e s t i v a lc l e a n s e 3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 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 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名。舻币签稚弘 c 旬l o , j - , tz 绪言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 神财富,传统节日文化就是其中非常珍贵的一笔。节日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 民俗、信仰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它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风貌。 不仅如此,通过节同的演进过程我们还可以深入了解人们观念形态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有这样几个节日,它们被统称为“女儿节”。事实 上女儿节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它只是对某一些节日的又一种称呼。 但是它的使用频率却是其它节日名称所无法比拟的。关于女儿节的确切记 载,可以上溯到元代的析津志:“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成作大棚,张挂七 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日女孩儿节。”后来明 代的宛署杂记亦有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 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圆明代另一部书帝京景物略云: “( 九月九日) 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日花糕糕肆标彩旗,曰花糕旗。 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 姨,亦曰女儿节 当代学者总结云: 传统节日中所谓的女儿节,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七月七日的七夕 和九月九日的重阳为女儿节,但也有将三月三日的上巳和六月六 日的花朝视为女儿节的说法 “在旧时汉族的岁时节日里,称 为女儿节的日子至少有三个,即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七日的双星节, 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归纳起来,中国传统节日可以称作女儿节的至少有:上巳节、端午节、 o 【元】熊梦祥t 析津志辑佚 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2 0 页。 o 【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9 1 页。 【明】刘侗、于奕正t 帝京景物略卷二东城内外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0 4 页。 o 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3 5 页。 o 李万鹏:重阳又为女儿节 民俗研究 ,1 9 8 6 年0 l 期,第4 0 页。 l 花朝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个节日,这其中还不包括很多地方性的女儿节, 如四川广元地区( 武则天出生地) 为纪念武则天而将其诞辰的日子定为女儿 节;藏族将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上山采茶对歌的日子定为女儿节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花朝节与上巳节,花朝节它虽然名义上属于全国性节日, 但实际上它有着很强的地方性,因为我国土地面积广袤,南北温差悬殊,南 方花开之时北方往往还是一片白雪,这就造成了各地花朝节节期不同的情 况,有以二月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为花朝的,也有以六月六为花朝的。 有的地方称花朝为女儿节,有的地方却没有这种说法,时间不同、说法不一, 所以它实质上也属于地方性节日。上巳节虽然在我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当中并 无别称为女儿节的说法,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上巳节在宋代就开始衰落,而女 儿节的别称大多出现在明清时期的缘故。部分近代学者也认同上巳节别称女 儿节这一说法,而且日本现在的三月三日女儿节的各种习俗也已经被证实是 发源于中国的上巳节,故而此处我也将其列入女儿节的行列。那么归结起来 本文论述的核心便是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这四个全国性节日。 这四个节日看似相互独立,实则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它们是在同一 个时代产生的,其次,共同的名字表达出它们共同的内容:与女性有着密切 的关系。那么这四个节只是何时出现的? 为什么会叫做女儿节? 在中国这样 一个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的社会中为何会将这四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又称作女 儿节? 他们与女性又有何关系? 这就是本文将要着重论述的地方,通过对这 些问题的阐释,将有助于更系统地了解这四个节日以及它们与女性之间的关 系。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对女儿节的兴趣是在读岁时节日方面的书籍时产生的。大多数节日除了 一个最主要的名称之外还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称呼,如端午节就同时有端五 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 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 灯节等别称。女儿节在通常情况下就是以别称形式出现的,但是像女儿节这 样被如此频繁使用的别称却是绝无仅有的。细数一下,仅全国性的传统节日 2 之中就有四个被叫做女儿节( 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 ,至于地 方性以及各少数民族的女儿节就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大多数节日方面的书籍 往往流于表面,只是在别称一栏提到“女儿节 三个字就草草了事。事实上; 通过对这些女儿节中与女性有关的节俗的探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社会 中女性与节日的关系、女性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女性自身地位的变化轨迹。 另外,在名称相同的基础上,我还发现了各女儿节在节期的选择上也是 本着相同的模式,就全国性的女儿节来说,它们的节期是农历的三月三日、 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这四个日子不但全都是奇数而且全都日月 相重。日期是节日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这四个节日在日期上的相似性正说明 了它们本身与日期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但是就目前对节日的研究成果来 看,很少有人将它们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新的思维方法或许可 以更好地解决一些节日研究方面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节日的起源。 女儿节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节日源于岁时,岁时源于农业生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 国,农业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先民很早就有了对季节变化的感知。 夏小正是对星象和物候探索的先驱,而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岁时的书籍: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等,它们不但将 夏小正的内容发扬光大,还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要顺应自 然的变化,因时而动。东汉崔蹇的四民月令中最早出现了关于七月七日 活动的记载。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了关于三月三、五月五、七 月七、九月九习俗的详细记载,节日的名称也全部固定下来,中国传统节日 大的框架至此都已出现。此后岁时方面的专著增多:隋杜台卿的玉烛宝典, 唐韩鄂的岁华丽纪,到了宋朝,岁时节日方面的专著达到鼎盛,出现了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吴自牧的梦粱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 密的武林旧事、高承的事物纪原等一系列岁时专著。元朝岁时方面 的专著有瞿佑的四时宜忌,明朝有冯应京的月令广义和沈榜的宛 署杂记,清有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潘荣陛的燕京岁时记胜以及 3 顾禄的清嘉录等,它们都记录了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节日文化和节日生 活的相关状况。 除岁时方面的专著外,很多类书中也专门辟出一类来记载岁时方面的内 容,如唐艺文类聚岁时部、初学记岁时部,宋太平御览时序 部,清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5 5 页 1 2 牛女之事,始于齐谐成武丁之妄言,成于博物志乘槎之浪说 千载之下,妇人女子传为口实可也,文人墨士乃习为常语,使上天列宿横 被污蔑,岂不可怪之甚耶? 一、灾难说 第四节重阳节起源各说 重阳节中关于费长房的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 续齐谐记日:“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 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酒,此祸可 消景如言,举家坐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曰:此可代之 今世人九日登高是也” 但事实上重阳节的活动远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魏文帝曹丕在 九日送菊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桓景登高避难 的传说只不过是根据重阳节固有的节俗创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二、大火星崇拜说 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大火星崇拜这种观点较为新颖: 我国古代先民把大火星看做火神的化身。到了九月,大火星退隐了, 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和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 同时也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以为邪祟将与之俱来, 因而产生辟邪的要求,并将它在重阳节俗中体现了出来。回 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对星辰的崇拜是因为人们从观测天象中得到了从 【明】谢肇涮:五杂组卷二天部,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6 页。 。【明】陶宗仪:说郛卷一一五续齐谐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5 2 9 8 页。 o 章樵注古文苑卷十 ,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8 9 年 o 【唐1 徐坚t 初学记 卷四岁时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7 6 页 o 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二夏小正,中华书周,2 0 0 8 年,第2 3 3 页。 o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事语广州时序。 鸯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2 页。 1 6 二、节日具体日期同时产生 节日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有一个固定的日期,否则不能称其为节日。那 么上巳、端午、七夕和重阳是何时有了固定的节期的呢? 这还要从这四个节 日日期的特点说起,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是四个月日相重 的日子,并且都是奇数。节日以这种相同的数字模式出现并不是巧合,而是 有其内在原因的。最早注意到中国重数节日的是日本学者池田温,在他的文 章中国古代重数节日的形成中,他先将有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 月七日和九月九日相关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排比,又从中国历史上由 干支纪日向序数纪日的转变这一角度来探讨重数节日出现的原因和背景,综 合分析后得出了这四个节日都是出现在东汉末期而定型于三国时代的结论。 刘晓峰是继此之后第二位研究重数节日的学者,他在池田温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考虑到了阴阳学说对这一节日序列的影响:“一旦岁时的演化本身被认 为即是阴阳的演化,那么作为标志这一演化特殊节点的节,与阴阳的变 化自然存在对应关系。从此阴阳观念作为一条隐而不显的复线存在于整个中 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背后。 ,这个观点是非常重要的,他考虑到了中国 特殊的文化背景对节日产生的巨大影响,阴阳学在儒家成为正统以前属于主 流文化的一种,即便是在儒家“大一统 之后,阴阳学说也一直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我认为刘晓峰还没有抓住节日与阴阳学说的 本质联系,他依然将这四个节日出现的原因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一, 纯粹取于数字,如一月一同和九月九同。其二,源于古老的星辰信仰,如七 月七日。其三,利用了旧的节俗,如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 总的来说,池田温与刘晓峰二位学者将这四个节日从众多的节日之中抽 取出来单独分析,此种方法开了重数节日研究的先河,他们的理论成果也是 非常宝贵的。但是在这四个节日出现的真正原因方面,还有深入挖掘的空间。 我认为这四个节日在上古时代出现端倪,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具体的时 【l i 】池h i 温:中国古代重数节同的形成。中国古代史研究卷六。中国古代史研究会编,研文 l f l 版社,1 9 8 9 年,第2 1 - 4 1 页。 国刘晓峰: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3 7 页。 。刘晓峰;东亚的时问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3 0 - 一3 1 页。 1 7 间。而这一演进过程正是受阴阳学说影响的结果。中国的阴阳学是- - i - j 完全 本土化的学说,它起源甚早,相传,在伏羲画卦的时候就已经对阴阳有了初 步的认识,古人特别重视阴阳之道,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所以这一理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 之中,到了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以及黄帝内经素 问的相继出现标志着阴阳学说的成熟。这些文献表明当时的人们不仅懂得 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天文、律数和自然界万物的成长变化,而且还将这 一学说应用到人本身,主张人要顺应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律,求得与自然的和 谐,否则阴阳失衡,便会产生灾祸。 阴阳家们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纳入到阴阳之下,如以天为阳,地为阴; 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等等。如此一来人们便发现,每个月都会有那么一天 阴阳失衡最为严重,抛开偶数月不讲( 天为阳,岁时节日与天相关,要用奇 数。) ,奇数月中的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日、九月九都为“阳” 月“阳”日。其中一月一日早已因其为岁首而出现,所以将它排除在外,那 么剩下的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就正是本文要论述的四 个节日的节期。它们都是阴阳严重失调的日子,也就是“恶日”。 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上巳节较为特殊,因为上巳节的节期定为三月三 日是魏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上巳节的日期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但是这并没 有影响它“恶日”的本意。“巳 在十二地支之中代表阳气最盛的时候,所 以三月上巳仍是阳中之阳,阴阳失调的恶日。阴阳学家又将巳日称为往亡日 或天门日,就是诸事不宜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其它三个节日节从最开始就是日月相重的日子,而上巳节却 不是,这是因为,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以干支计日向以序数计日的转变时 期,在上古时代存在着很多以干支定同期的节日,如:正月上辛、二月上丁、 八月上戊等,但是这种计日方法很不方便,它要求计日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 历法知识,所以在普通民众之间难以推广开来,没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从春 秋战国时期开始,序数计日法因其简便易懂而迅速流行开来,睡虎地出土的 秦简之中就有了用序数法计日的证明。本文所论述的四个节日正是在这样一 。郭霭春t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 i - - _ ) 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2 7 3 页 1 8 种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产生的,只因上巳产生略早,恰逢当时是干支计日之 末,所以才会在形式上与其他三个节日略有差别,但本质上却是完全相同的。 总之,这四个节日都是因对“恶日”的畏惧而发源,又都因为阴阳学说的成 熟而正式出现。 三、节日的“除恶刀节俗 既然上述四个节日都起源于“恶日”,那么就需要进行一些活动来减轻 这些“恶日”对人们的不利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叙述一下在这四个特殊 的日子里,人们是如何来驱除不祥的。 ( 一) 上巳“除恶 习俗 1 、i 临水祓除 汉朝时候,上巳节是一个较为隆重的节日,每到此日,男女老少都要到 河边沐浴,这不仅仅是为了清洁,人们最主要是期望水能够带走身上的病气: “是月( 三月) 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 2 、做特色食物 三月三日阳气过胜,于人不利,所以每到这一天要制作一些节令食品来 抵御不利的时气。“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拌,以压时气。 3 、戴荠菜花 相传三月三日是荠菜花的生日。谚语有云: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人们认为,在这一天采荠菜花戴于发鬓,可以趋吉避凶,还能够起到医 治头痛、明目的功效。 ( - - ) 端午“除恶 习俗 l 、不举五月五日子 m 【刘宋】范晔;i :后汉书卷九o 礼仪志,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3 l l o 页 o 【粱】宗懔s 荆楚岁时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 9 9 1 年,第9 页。 。齐涛主编、任骋著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i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第3 6 8 页。 1 9 因为五月五同被视为“恶日”,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出生的婴儿长大以后 会对父母不利,所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最好立即杀死,杀婴即为端午“除恶 习俗中最为极端的方式。史书中有很多不举端午子的记载,其中最为著名的 就是战国时的孟尝君: 孟尝君,齐田婴贱妾有子名文,五月五日生婴告母曰:勿举也 其母窃举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婴怒日:吾令若去此子而取之 何也? 文顿首,因日: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婴日:五月子者, 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日:人生受命于天乎? 受命于户乎? 婴 默然。文日: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人谁至者? 婴日:子休矣! 后文立是为孟尝君 这则故事便是五月五日在战国时期为恶日的例证。孟尝君恰逢五月五日 出生,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他的父亲命人将他杀死,母亲不忍,偷偷地 将他抚养长大。这种例子在整个传统社会中屡见不鲜。人们一直受着不举端 午子观念的影响,据传宋徽宗本为五月五日生,但是却因为俗忌而改为十月 十日。 2 、采药 夏小正日:“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因为此日不吉,所以 流行在此日采药,以药力来驱除毒气。 3 、挂桃符、悬艾、戴五彩丝 桃符、艾草、五彩丝都是具有驱恶功效的配饰,有助于抵御“恶日的 不利影响。 后汉书:“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 户上,以禳毒气” 回【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前集卷四端午,文渊阁明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 4 6 页。 。按:传世本夏小正无此句。但艺文类聚( 卷四岁时中) 、太平御览( 卷三一时序部) 以及 说郛( 卷六九下) 等书中都曾提到“夏小正曰:此u 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这句话,另据 考夏小正在流传过程中有部分内容散佚,故而我认为这个句子确是源于夏小正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九o 礼仪志,中华书局。9 6 5 年,第3 1 2 2 页。 2 0 卷四 岁时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7 l 页 o 【后晋】刘啕t 旧唐书卷一七一张仲方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4 4 4 5 页。 2 2 子宴会,彩觞船两只,请以旧船上杖木为舫予,过会拆收,遇节即用者” 元朝时上巳节虽然已基本消失,但是上巳竟渡的活动还可以在文人墨客 的诗句中见到: 上已日游平湖 微风漠漠水增波,禊事重修继永和 脆管当筵清似语,扁舟争岸疾如梭。 一时人物成高会,千里云山入浩歌。 日暮芝兰无处觅,野花汀草占春多。 ( 二) 祭祀真武 从宋代开始,三月三日成了举国祭祀真武大帝的日子,这也是导致上巳 节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至于提到三月三日人们只识真武,不知上巳。对 此后文将有详细说明。 真武在三月三日出生,在九月九日得道,所以在重阳节也有祭祀真武的 习俗。 重阳节是道教的重要节日。在广东怀集,人们认为这天是真武得道的日 子,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到登云观赛神酬愿,作会饮酒,到傍晚才散去, 比上巳节更盛大。 ( 三) 祭冢 中国人素来对祖先极为尊重,在许多节日中都会出现祭祖的活动。苏轼 曾做诗,诗名即为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元诗 选中也有类似诗文:“海南上巳才登冢,忍待晴泥扫墓田。”可见在海南 地区有上巳节祭冢的习俗。重阳节同样也有祭祖的习俗:“在我国南方一带, 尤其是湖北、两广地区,还有重阳节墓祀的习俗。在湖北蕲水,重阳祭祖如 清明。在广东增城,重阳节墓祭比清明还隆重,因为各族近支祖墓都是清明 回【宋】王溥:唐会要卷二九节日。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第6 3 7 页。 o 顾嗣立辑。元诗选三集甲集贻溪先生麻革,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1 3 页。 o 齐涛主编,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第3 3 7 页。 。张雨:风雨近寒食未已,元诗选) 壬集,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2 4 3 3 页。 2 3 和重阳两次墓祭,而远祖墓只有重阳节一次墓祭一喘午节也不乏祭祖 的活动:“在我国许多地方,端午节亦祭祀祖先和神灵。如在贵州平坝,端 午日,晨起悬菖蒲、艾于门首,燃香烛、化帛,拜天地、祖先,食角黍。午 间,燃香烛,向神龛宰一只鸡。晚餐准备酒馔,供天地、祖先。 而在元大 都,还有七夕节祭冢的习俗,“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 烧化于坟。谓云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 ( 四) 登高 举家登高是重阳节的一大特点,然而除重阳节外,上巳节也有登高的活 动。宋书有载:“宋武帝三月三日,登八公山刘安故台,日:城郭如匹帛 之绕丛花也。只不过上巳节向来以水上活动为主,登高的活动不为人所重。 ( 五) 食粽 粽子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成为了端午节特定的节令食品,但是个别地区 也有重阳节食粽的习俗,如宋代的会稽地区“重九亦相约登高、佩萸、泛菊, 不甚食糕而多食栗粽,亦以相馈。” ( 六) 踏百草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 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 上巳节也有类似记载,“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 今人因有斗百草之戏。 o 可见当时上巳节和端午节都有踏百草的习俗。踏百 草即为踏青,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五月植物繁茂,这两个季节都是很适合出 游的日子。与踏青习俗相对应的,重阳节还有一个“辞青的活动,帝京 岁时纪胜:“重阳节都人结伴呼从,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 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通饮终日,谓之辞青。” 其实辞 青同踏青一样,都是外出郊游野宴,只不过九月行将入冬,是一个萧瑟的季 m 齐涛主编。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同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第3 3 5 页。 o 齐涛主编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9 8 页。 国【元】熊梦祥:析津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器材维修工程师职业技能认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航空企业机械师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主厂房检修班技能培训试卷及答案
- 3.1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 高速公路沥青施工合同(3篇)
- 安徽导游证试题及答案
- 爱尔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
- oppo会计笔试题目及答案
- 互联网房地产投资合作框架协议范本
- 2025国税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
- 9.18事变防空演练方案3篇2025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
- 2025年充换电站项目建议书
- 文旅公司考试试题及答案
- 成都银行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专利代理培训课件
- 人教版(PEP)(2024)英语四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教学计划
-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英语试卷(PDF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GJB3243A-2021电子元器件表面安装要求
- 2025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土耳其语三级笔译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